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典型茶园土壤酸化及土壤-茶叶稀土元素和铝含量研究
1
作者 朱雁鸣 吴一群 +4 位作者 苏海兰 毛方华 林凤芳 颜明娟 林诚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35-43,共9页
为探明福建茶园土壤酸化以及土壤-茶叶系统的铝(Al)和稀土元素(REEs)含量变化,以福建安溪(38个)、建瓯(12个)、寿宁(10个)典型茶区为研究对象,按植茶年限采集茶园土壤(植茶土)、茶园附近未种植茶叶的土壤(自然土)以及茶叶老叶、成叶、... 为探明福建茶园土壤酸化以及土壤-茶叶系统的铝(Al)和稀土元素(REEs)含量变化,以福建安溪(38个)、建瓯(12个)、寿宁(10个)典型茶区为研究对象,按植茶年限采集茶园土壤(植茶土)、茶园附近未种植茶叶的土壤(自然土)以及茶叶老叶、成叶、嫩叶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样品中Al和REEs含量。结果表明:福建典型茶园植茶土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土,但pH显著降低,其中pH低于4.5的植茶土样品占比高达87.50%,且随植茶年限的增加,植茶土酸化加剧、交换性Al含量也显著增加,交换性钙、镁含量则显著下降。福建典型茶园植茶土中总REEs含量平均为247.632mg·kg^(−1),高于世界及我国土壤平均水平,其中铈(Ce)和镧(La)含量占总REEs含量的62.00%,且土壤总REEs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茶叶中,Al含量随叶龄增长显著增加,老叶Al含量达嫩叶的15.3~28.5倍,其中安溪茶园老叶、成叶和嫩叶的Al含量均高于建瓯和寿宁。茶叶中REEs以轻REEs为主(70.00%以上),且老叶总REEs含量达嫩叶的10~15倍,其中,寿宁和安溪茶叶中总REEs含量显著高于建瓯,寿宁茶叶的轻REEs含量也显著高于建瓯。该研究揭示了福建茶园土壤酸化与Al积累的关系,以及茶叶对Al和REEs的富集特性,为茶园土壤管理和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叶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茉莉红茶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2
作者 林莹 郑梅霞 +2 位作者 陈昌梅 吴树铮 朱育菁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42,共8页
以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茉莉红茶多糖的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工艺,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提取多糖的化学结构,并通过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超声... 以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茉莉红茶多糖的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工艺,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提取多糖的化学结构,并通过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超声温度为72℃、硫酸铵浓度为0.45g·mL^(-1)、超声时间为40min、液料比为29∶1(mL∶g)的最佳条件下,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47.09mg·g^(-1),与预测值(47.26mg·g^(-1))的相对误差仅0.36%;红外光谱分析确证提取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进一步证实其多糖结构;茉莉红茶多糖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随浓度增加逐渐升高。茉莉红茶多糖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双水相 茉莉红茶 多糖 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苏海兰 郑梅霞 +5 位作者 江保东 林凤芳 陈宏 朱育菁 朱雁鸣 牛雨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3-1005,共13页
【目的】探明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 2×300 bp高通量测序对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利用LDA Effect Size(LEfSE)软件对组间群落微生... 【目的】探明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 2×300 bp高通量测序对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利用LDA Effect Size(LEfSE)软件对组间群落微生物丰富度的差异分析,比较栽培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明确影响2种栽培模式的重要微生物门类。【结果】七叶一枝花土壤中的微生物组成中,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种类优于栽培七叶一枝花土壤。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分析表明,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更具有更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门水平,栽培和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异的门包括Firmicu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螺旋菌门(Spirochaetae);显著差异的属包括芽孢杆菌(Bacillus)、纤线杆菌属(Ktedonobacter)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等。利用LEfSE软件对组间群落微生物丰富度的差异分析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是野生七叶一枝花土壤样本中的优势菌门,优势属包括芽孢杆菌(Bacillu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Tumebacillus、Mucilaginibacter、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Shimazuella和Singulisphaera;栽培七叶一枝花土壤样本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门水平细菌群落是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属水平细菌群落是Bryobacter、Aquicella和纤线杆菌属(Ktedonobacter)。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与土壤全钾是影响七叶一枝花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栽培模式和土壤养分影响七叶一枝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七叶一枝花的栽培管理与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一枝花 根际 土壤 宏基因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紫芝粗多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
4
作者 毛方华 廖鹏辉 +5 位作者 郑梅霞 陈宏 朱雁鸣 李鸾翔 苏海兰 方扬辉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7,共11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林下仿野生栽培紫芝(Ganoderma sinense)粗多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Design Expert 8.0.5中的Box-Behnken设计模型进行四因素五水平设计,选取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功率...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林下仿野生栽培紫芝(Ganoderma sinense)粗多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Design Expert 8.0.5中的Box-Behnken设计模型进行四因素五水平设计,选取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功率四因素,以粗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建立模型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测定ABTS、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紫芝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27∶1(mL·g^(−1))、提取温度61℃、提取时间29 min、提取功率225 W,在此提取工艺条件下,粗多糖提取率为5.17%,当粗多糖质量浓度为1 mg·mL^(−1)时,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91.50±2.70)%和(93.50±2.60)%,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65 mg·mL^(−1)和0.57 mg·mL^(−1),随粗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总抗氧化能力也增加。本研究结果将为紫芝粗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芝 多糖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州地区紫灵芝和赤灵芝子实体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牛雨晴 柯志祥 +7 位作者 邱建林 李鸾翔 朱雁鸣 陈宏 简青燕 郑梅霞 朱育菁 苏海兰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探究福建漳州地区不同灵芝Ganoderma lucidum品种的营养成分及其差异,为灵芝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以同一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下的紫灵芝和赤灵芝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多种技术对其进行营养成分测定... 探究福建漳州地区不同灵芝Ganoderma lucidum品种的营养成分及其差异,为灵芝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以同一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下的紫灵芝和赤灵芝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多种技术对其进行营养成分测定,比较不同品种灵芝中总三萜、总多酚、总黄酮等多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异,评价灵芝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在基础成分和营养成分上,赤灵芝GL-2的蛋白质(22.0 g·hg^(−1))、可溶性糖(0.27%)、粗多糖(1.00 g·hg^(−1))和总三萜(2.92 g·hg^(−1))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赤灵芝GL-1的脂肪(3.6 g·hg^(−1))与粗纤维(50.6%)含量最高;在氨基酸含量上,赤灵芝GL-2氨基酸总含量最高(12.25 g·hg^(−1)),且所有17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优于紫灵芝品种;在脂肪酸组分含量上,赤灵芝在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花生酸)上占比更高,其中GL-2亚麻酸含量(0.652%)为紫灵芝GS-1的7.8倍,紫灵芝GS-1油酸(55.2%)和GS-2亚油酸(40.0%)等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更高;在矿质元素含量上,紫灵芝GS-2的钙(3000 mg·kg^(−1))、铁(1250 mg·kg^(−1))、锌(46.8 mg·kg^(−1))含量均高于赤灵芝品种。赤灵芝(GL-2)在蛋白质、可溶性糖、粗多糖、总三萜及氨基酸含量上表现一定优势,提示其作为高营养功能原料的开发潜力;紫灵芝在矿质元素(钙、铁、锌、硒)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富集能力上更为突出,尤其是紫灵芝GS-2的钙、铁、锌含量及紫灵芝GS-1的硒含量,表明其在营养强化与特定代谢调节中的应用价值;品种特异性显著影响功能性成分(如总多酚、总黄酮)的积累,紫灵芝GS-2总多酚含量最高,而赤灵芝GL-1总黄酮含量最高。综上,赤灵芝GL-2的综合营养优势与紫灵芝的矿质元素特性,可为灵芝品种选育及功能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子实体 品种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粉草不同生长期成分累积及分配特征
6
作者 朱雁鸣 林文明 +5 位作者 林凤芳 牛雨晴 郑梅霞 陈宏 朱育菁 苏海兰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40-2048,共9页
为明确凉粉草不同生长期的成分积累和分配规律,以闽粤地区的主栽品种闽选1号为试验材料,在其营养生长阶段的6个不同时期进行采收,对比叶和茎的生物量、多糖、总黄酮和总多酚等成分含量及分配比例,分析各指标变化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表明... 为明确凉粉草不同生长期的成分积累和分配规律,以闽粤地区的主栽品种闽选1号为试验材料,在其营养生长阶段的6个不同时期进行采收,对比叶和茎的生物量、多糖、总黄酮和总多酚等成分含量及分配比例,分析各指标变化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生长期推进,凉粉草生物量主要向茎部积累。在营养生长后期(S6时期),茎的多糖、总黄酮和总多酚累积量均达最大值,分别为27.90、36.89和3.96 g/株,分配比例分别达到叶的3.85、4.75和8.02倍;叶和茎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分别为88.91%和91.03%,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清除率分别为76.09%和88.45%,以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较高。因此,茎是凉粉草成分的主要积累部位,S6时期是保障凉粉草品质的最佳采收期。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的多糖含量与株高、茎鲜重呈显著相关,茎的多糖和总黄酮含量均与茎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和茎的ABTS·+清除率均与相应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的DPPH·清除率与茎中多糖和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茎部多糖、总黄酮及总多酚含量可作为表征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凉粉草品质的指标。因此,促进茎的生长和多糖、类黄酮等成分的积累,是后期凉粉草栽培、管理等技术的研发重点。本研究为凉粉草采收期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粉草 多糖 总黄酮 总多酚 生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自交系重金属Pb、Cd积累差异及分子检测
7
作者 李淑君 刘娅娟 +3 位作者 张扬 蒲汝民 袁亮 廖长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筛选获得在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下Pb、Cd低积累的优良甜玉米自交系,以及可用于甜玉米重金属Pb、Cd积累早代鉴定的分子技术。【方法】以10个甜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Pb、Cd复... 【目的】筛选获得在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下Pb、Cd低积累的优良甜玉米自交系,以及可用于甜玉米重金属Pb、Cd积累早代鉴定的分子技术。【方法】以10个甜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Pb、Cd复合污染下,玉米根系、茎叶和籽粒中Pb、Cd含量的积累差异;同时对供试材料ZmHMA2 InDel位点进行Pb、Cd积累差异分子检测,综合分子标记检测与重金属Pb、Cd在不同材料间的积累结果,筛选甜玉米重金属低积累自交系。【结果】无论是单一污染还是复合污染,重金属Pb、Cd的积累规律均表现为根系>茎叶>籽粒;在复合污染下,玉米不同组织对重金属Pb、Cd的积累无明显竞争与协同效应,表明玉米Pb、Cd的积累机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鉴定,获得籽粒Pb低积累玉米自交系2份,籽粒Cd低积累玉米自交系3份,仅有一份材料闽甜系X901表现出籽粒Pb、Cd均低积累。利用InDel位点(InDel2307)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有4份存在该位点,含有该位点的材料中根系、茎叶和籽粒Cd含量平均值较其他材料平均值分别低1.801、0.64、0.131 mg·kg^(-1)。【结论】InDel2307位点能将不同玉米自交系按Cd累积量进行区分,对甜玉米Cd含量的区分具有特异性标记。综合分子标记检测与Pb、Cd含量积累结果,筛选出自交系闽甜系X901为Pb、Cd低积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PB污染 CD污染 甜玉米 积累特征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花花香成分鉴定及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艺荃 林榕燕 +3 位作者 孔兰 方能炎 樊荣辉 钟淮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81-2293,I0001,共14页
为了探究山茶花品种香太阳、香妃和赤丹不同花期花瓣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山茶花花香生物合成途径及花... 为了探究山茶花品种香太阳、香妃和赤丹不同花期花瓣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山茶花花香生物合成途径及花香差异形成相关基因。结果表明,3个山茶花品种的主要花香成分由单萜和苯环型/苯丙素类化合物构成,单萜种类最多,品种间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异。共鉴定出16种特征香气成分,其中,芳樟醇为关键香气成分,对山茶花整体香气的表达起主控作用。从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7个甲羟戊酸(MVA)途径结构基因和8个甲基赤藓醇磷酸(MEP)途径结构基因,其中CaDXS2、CaDXS3为单萜合成关键结构基因。筛选出萜类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CaLIS/NES1和CaLIS/NES2及苯环型/苯丙素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CaPAR和CaSAMT,推测上述基因在花香关键成分芳樟醇、2-苯乙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合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RNA-seq验证,结果显示二者拟合度较高,因此认为RNA-seq测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山茶花花香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花 花香 差异表达基因 萜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香水石斛花香成分及DeTPS6的克隆与表达
9
作者 孔兰 叶秀仙 +3 位作者 钟声远 林榕燕 林兵 钟淮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95-2105,共11页
花香是评价石斛商业价值的重要性状之一。为探究石斛花香物质的形成机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转录组测序和PCR技术分析了不同花期澳洲香水石斛花香物质变化及其与萜类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间... 花香是评价石斛商业价值的重要性状之一。为探究石斛花香物质的形成机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转录组测序和PCR技术分析了不同花期澳洲香水石斛花香物质变化及其与萜类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澳洲香水石斛中共检测到17种花香物质,其中1,4-二甲氧基苯、α-蒎烯和苯乙醇的含量相对较高,盛花期的花香释放量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和组织特异性。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到77个与萜类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成功克隆DeTPS6的全长,为1749 bp。DeTPS6蛋白具有萜类合成酶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属于TPS-b亚家族。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DeTPS6定位于胞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显示,DeTPS6在澳洲香水石斛的盛花期中高表达,且呈现显著的昼升夜降的变化趋势,与花香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本研究为DeTPS6生物学功能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花香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 萜类合成酶基因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石斛萜类合成酶基因DkTPS7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0
作者 孔兰 叶秀仙 +2 位作者 林榕燕 林兵 钟淮钦 《生物技术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169,共10页
【目的】萜类合成酶(terpene synthase,TPS)是参与萜类物质合成的关键酶,在植物花香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究TPS基因在石斛花香气形成中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石斛花香气的动态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 【目的】萜类合成酶(terpene synthase,TPS)是参与萜类物质合成的关键酶,在植物花香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究TPS基因在石斛花香气形成中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石斛花香气的动态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不同时期澳洲石斛花的香气成分差异;利用RT-PCR技术克隆DkTPS7,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转化系统检测其亚细胞定位;利用RT-q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品种、不同花发育时期和日变化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澳洲石斛中共检测到523种香气物质,萜类化合物是该品种香气中最丰富的挥发物。DkTPS7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含有3个萜类合成酶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属于TPS-b亚家族;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DkTPS7定位于质体。RT-qPCR结果显示,DkTPS7的表达具有品种特异性,在澳洲石斛中高表达,‘杂交紫花’和麝香品种中几乎不表达;DkTPS7在始花期的澳洲石斛花中的表达量最高,盛花期次之;1 d中,DkTPS7基因表达量变化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从澳洲石斛花中克隆得到DkTPS7基因,其表达具有品种和时空特异性,且其表达模式与单萜类香气物质的积累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 香气 萜类合成酶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郁闭度杉木林下套种的岗梅生长适应特征分析
11
作者 江保东 王秀兰 +5 位作者 朱雁鸣 陈宏 牛雨晴 郑梅霞 朱育菁 苏海兰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39-42,共4页
为了解不同郁闭度杉木林下岗梅的生长情况,选择郁闭度为0.1、0.2、0.4、0.6、0.8的杉木林地套种岗梅,以探索杉木林套种岗梅的最适宜郁闭度。结果表明:杉木林下套种岗梅的最佳郁闭度为0.4,此时岗梅农艺性状表现最优,株高、主杆粗和根粗... 为了解不同郁闭度杉木林下岗梅的生长情况,选择郁闭度为0.1、0.2、0.4、0.6、0.8的杉木林地套种岗梅,以探索杉木林套种岗梅的最适宜郁闭度。结果表明:杉木林下套种岗梅的最佳郁闭度为0.4,此时岗梅农艺性状表现最优,株高、主杆粗和根粗均最大,分别为(145.00±11.76)、(1.63±0.12)和(1.54±0.08)cm;根长次高,为(31.65±1.17)cm;根部重量和枝杆重量均最大,分别为(376.66±25.87)g和(720.00±101.03)g。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分别与枝杆重量和根部重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评价岗梅产量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郁闭度 岗梅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型山茶花品种表型性状分析及香味感官评价
12
作者 陈艺荃 林榕燕 +1 位作者 孔兰 吴建设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芳香型山茶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开展芳香型山茶花品种资源的表型性状分析及香味感官评价,可为芳香型山茶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对引进保存的3个芳香型山茶花品种香太阳、香妃和克瑞墨大牡丹进行开花习性观测、表型性... 芳香型山茶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开展芳香型山茶花品种资源的表型性状分析及香味感官评价,可为芳香型山茶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对引进保存的3个芳香型山茶花品种香太阳、香妃和克瑞墨大牡丹进行开花习性观测、表型性状测定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芳香型山茶花品种花型、花色、香气和开花习性有差异,香太阳为清香型山茶花,花型最独特,为托桂重瓣型;香妃为浓香型山茶花,具有花色渐变、开花量大和市场潜力大的特点;克瑞墨大牡丹为清香型茶花,花期最长,有近半年的观赏期。3个芳香型山茶花品种观赏性强、花期长、栽培管理较容易,可作为年宵花的优良品种进行扩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型山茶花 表型性状 开花期 香味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FLC法测定不同地区博落回果实中生物碱的含量
13
作者 郑梅霞 苏海兰 +4 位作者 李炽勤 朱育菁 陈宏 牛雨晴 朱雁鸣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10期29-33,共5页
为筛选优质的博落回种质资源,促进博落回优良品种的选育。采用UFLC法同时测定15个不同地区16份博落回资源果实中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4种生物碱含量,探究不同地区博落回果实中生物碱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5个地区的博... 为筛选优质的博落回种质资源,促进博落回优良品种的选育。采用UFLC法同时测定15个不同地区16份博落回资源果实中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4种生物碱含量,探究不同地区博落回果实中生物碱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5个地区的博落回果实中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及这4种生物碱的总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福建三明明溪县的MC-1博落回总生物碱含量最高,达(0.435 2±0.008 8)%,与其他地区的样本具有显著性差异;MC-1博落回别隐品碱、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含量均最高,其生物碱含量高低趋势为别隐品碱>血根碱>原阿片碱>白屈菜红碱。说明MC-1可作为选育当地的博落回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本研究结果为博落回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 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法 生物碱 果实 不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茶产地加工技术规程
14
作者 苏海兰 陈宏 +7 位作者 郑梅霞 阮君山 成建华 赵魏宇 郭志鹏 朱育菁 牛雨晴 朱雁鸣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9期59-62,共4页
为了规范多花黄精茶的加工,采用现代蒸制、烘干等设备,根据实践形成了多花黄精茶的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对多花黄精茶加工过程中蒸制、闷润、烘干等工艺进行优化,总结规范了主要包括多花黄精茶产地加工的场所选择、采收时间及方法、前处... 为了规范多花黄精茶的加工,采用现代蒸制、烘干等设备,根据实践形成了多花黄精茶的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对多花黄精茶加工过程中蒸制、闷润、烘干等工艺进行优化,总结规范了主要包括多花黄精茶产地加工的场所选择、采收时间及方法、前处理技术、九次蒸制工艺和其他配套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可获得优质的多花黄精茶,该技术规程可为福建省多花黄精茶的产地加工和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茶 产地加工 规范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新品种闽圆精1号的选育
15
作者 苏海兰 陈宏 +7 位作者 廖鹏辉 郑梅霞 潘荣荣 毛方华 朱雁鸣 牛雨晴 方扬辉 朱育菁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69-73,共5页
闽圆精1号是由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华桥乡园岱山采集的野生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平均物候期为209 d,在栽培3年后,植株平均株高80.5 cm,叶片呈互生排列,浅绿色,卵圆形,叶形指数为1.8。此外... 闽圆精1号是由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华桥乡园岱山采集的野生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平均物候期为209 d,在栽培3年后,植株平均株高80.5 cm,叶片呈互生排列,浅绿色,卵圆形,叶形指数为1.8。此外,该品种的根状茎较为肥厚、呈姜形、黄棕色,平均单株鲜重407.6 g。2021-2024年,在南平市光泽县、三明市将乐县和龙岩市武平县三地进行了区域试验,该品种平均根茎鲜产量为9 352.5 kg·hm^(-2),较对照皖黄精1号增产380.7%。此外,该品种抗病性优,根茎的多糖含量为14.8%,浸出物含量为74.7%。综上,闽圆精1号兼具高产、优质和强抗病等特点,适宜在福建海拔300~800 m,郁闭度40%~60%的林下种植,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闽圆精1号 高抗 抗病性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程
16
作者 廖鹏辉 黄宇 +8 位作者 潘荣荣 郑梅霞 叶炜 毛方华 刘文美 王英豪 阮君山 苏海兰 方扬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81-86,共6页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系统规定了多花黄精规范化栽培的技术流程,涵盖规定了多花黄精栽培的环境质量要求、苗木培育、种植、有害生物防控、采收及处理、包装与运输、档案记录与管理等关键环节,可为...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系统规定了多花黄精规范化栽培的技术流程,涵盖规定了多花黄精栽培的环境质量要求、苗木培育、种植、有害生物防控、采收及处理、包装与运输、档案记录与管理等关键环节,可为福建省多花黄精的人工栽培及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栽培 规范化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