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盐湖碳酸盐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1
作者 李全聪 雷国良 +4 位作者 赵晖 朱芸 孙婉婷 于源 江戈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湖泊碳酸盐的形成与湖水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是记录湖泊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6个湖泊中2种类型的碳酸盐(钙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碳、氧以及团簇同位素(Δ_(47))指标,对比分析了2... 湖泊碳酸盐的形成与湖水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是记录湖泊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6个湖泊中2种类型的碳酸盐(钙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碳、氧以及团簇同位素(Δ_(47))指标,对比分析了2种碳酸盐的沉淀过程及其所揭示的环境信息。研究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6个湖泊中钙华与沉积物2种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特征显著不同,钙华沉积的氧同位素显著较湖泊沉积物碳酸盐偏负。(2)湖泊沉积物碳酸盐的团簇同位素温度[T(Δ_(47))]与区域夏季温度接近;而钙华碳酸盐的T(Δ_(47))低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3)基于氧同位素和T(Δ_(47))估算的碳酸盐沉淀水体δ^(18)O显示,形成钙华碳酸盐的水体δ^(18)O记录了泉水与湖水混合的信号。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盐湖碳酸盐的环境指示意义,为长时间尺度上揭示沙漠湖泊的水文演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碳酸盐 钙华 团簇同位素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倍增对植物叶片^(15)N自然丰度的影响
2
作者 李蕾 吴明君 +4 位作者 林冰艳 孙嫣然 徐艺宁 汪旭明 巩晓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6,共9页
大气CO_(2)浓度上升通常会提高植物生产力并伴随叶片氮含量的下降。然而大气CO_(2)如何影响叶片^(15)N丰度及其相关机理还不清楚。以小麦和向日葵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两个CO_(2)浓度(410与820μmol•mol^(-1))处理下叶片的氮同位比值(δ^(1... 大气CO_(2)浓度上升通常会提高植物生产力并伴随叶片氮含量的下降。然而大气CO_(2)如何影响叶片^(15)N丰度及其相关机理还不清楚。以小麦和向日葵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两个CO_(2)浓度(410与820μmol•mol^(-1))处理下叶片的氮同位比值(δ^(15)N)和氮含量。结果表明:小麦和向日葵叶片氮含量随CO_(2)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然而δ^(15)N对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存在差异。在高CO_(2)浓度处理下小麦叶片δ^(15)N显著下降6.5‰,而向日葵叶片δ^(15)N小幅上升2.1‰,且叶片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基于此,小麦的氮营养特征符合氮同化受限假说,而向日葵符合稀释效应假说。小麦叶片δ^(15)N随叶龄或者细胞年龄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因此在利用^(15)N来研究植物氮代谢时需要区分叶龄的影响。整合分析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导致非豆科C_(3)植物的δ^(15)N显著下降达0.3‰,与小麦的研究结果相符。综上所述,限制硝态氮同化是CO_(2)影响植物氮代谢和^(15)N丰度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氮代谢 氮同化 ^(15)N自然丰度 CO_(2)浓度 叶龄 氮利用效率 氮含量 稀释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减少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万冬梅 陈匆琼 +1 位作者 杨智杰 陈仕东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4,共9页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森林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关键因子。探究降雨减少对不同土层CH_(4)吸收的影响,对森林温室气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模拟自然降水减少实验(对照、降水减少20%、60%、100%)...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森林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关键因子。探究降雨减少对不同土层CH_(4)吸收的影响,对森林温室气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模拟自然降水减少实验(对照、降水减少20%、60%、100%),结合室内原状土培养实验探究降水减少对森林不同土层CH_(4)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层土壤CH_(4)吸收能力最强,干旱程度的加深使得土壤CH_(4)吸收增加,随着土层的降低CH_(4)吸收能力也降低。不同土层间的土壤CH_(4)吸收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减水处理土壤CH_(4)吸收速率仅在表层土壤(0~5 cm)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他土层土壤CH_(4)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减少处理后土壤CH_(4)吸收速率差异主要是由于0~5 cm的土壤吸收能力不同造成的。表层土壤(0~5 cm)CH_(4)吸收速率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呈正相关(p<0.05);不同土层的CH_(4)吸收速率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本研究中降雨减少引起的表层土壤NH_(4)^(+)-N、NO_(3)^(-)-N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土壤对大气CH_(4)的吸收速率,土壤中SOC、DOC含量是调控不同土层CH_(4)吸收速率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减少 土壤CH_(4)吸收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林玉英 靳一东 +3 位作者 张发梓 葛阳 张琳 伍世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3-983,共11页
基于2008—2019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及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探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存在较强的空间相... 基于2008—2019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及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探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高(H-H)和低−低(L-L)集聚的城市数量较多,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两级分化格局;H-H集聚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2008—2019年,研究区总体集聚格局相对稳定,但局部地区集聚格局有所变化。②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子最优组合为旅游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条件、生态环境状况;旅游外汇收入影响因子最优组合为旅游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生态环境状况。③各因子影响程度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因子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随样本单元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各城市制定相应的旅游经济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优秀旅游城市 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区不同枯死率芒萁的水土流失阻控效应
5
作者 熊维彬 陈志强 +3 位作者 陈志彪 尚艳琼 冯柳俊 李玮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目的]探究芒萁植丛不同枯死率(100%,50%和0%)下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揭示不同生长状态下芒萁的水土流失阻控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芒萁枯死率下坡面产流产沙过程随雨强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不同降雨... [目的]探究芒萁植丛不同枯死率(100%,50%和0%)下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揭示不同生长状态下芒萁的水土流失阻控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芒萁枯死率下坡面产流产沙过程随雨强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不同降雨强度和芒萁枯死率下径流速率随降雨历时呈前期缓慢或快速增长,后期趋于稳定。较小雨强下,侵蚀速率除裸坡外随降雨历时呈前期缓慢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状态;较大雨强下,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变化呈前期快速增加,中后期逐渐下降趋于稳定。(2)除2 mm/min雨强下的累积产流量外,其余处理条件下累积产流产沙量差异明显,且产沙量随芒萁枯死率的增加而增加。(3)两种雨强不同处理下坡面累积产流量和累积产沙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模型(R2>0.99)。[结论]两种雨强芒萁植丛不同枯死率下径流速率和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变化前期迅速增加、后期逐渐波动稳定,各处理下累积径流量与累积产沙量的函数关系拟合回归效果良好,证实了枯死芒萁亦可在中国南方红壤侵蚀区起到良好的水土流失阻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芒萁 产流产沙 水土流失 南方典型红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闽东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被引量:15
6
作者 杜峯屹 陈松林 蒲佳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5-356,共12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境质量的格局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评估闽东南...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境质量的格局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评估闽东南地区生境质量状况,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闽东南地区具有不低于67%的高植被覆盖度,但建设用地大量侵占以耕地、林地及草地为主的非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达112.74%,加剧了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使景观空间形态趋向复杂。生境退化指数极值和均值分别上升23.44%,43.94%,退化强度持续提高,退化高值区域由东南沿海向内陆蔓延,退化水平表现出圈层式演化的空间形态。生境质量水平整体较好,中等以上等级区域占比保持在63%左右,但城市建成区的较低等级区域及城镇交界处的高等级区域易向下级转移且难以恢复,区域生境质量逐期降低,平均降幅达5.17%。生境质量分布带有明显空间聚集特征,集中于东南部、以市辖区为中心的生境质量冷点区逐步向周边乡镇扩散,分布于西北部、倚靠山地丘陵的生境质量热点区缓慢延展,生境质量冷点及热点区域乡镇分别增加11,6个,生境质量东西部差异趋于扩大。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以建设用地爆发式扩张为主要表现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动,是导致闽东南地区生境破碎、退化和质量下滑的首要原因。[结论]闽东南地区近20 a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未来应注重把控城镇空间扩张规模与速度,做好生态治理与恢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演变 闽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木荷叶际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小如 李子歆 +5 位作者 孙安琪 金圣圣 徐超蝶 陈仕东 刘小飞 沈菊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689-6699,共11页
为探究增温对叶际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分布的影响及其季节变化特征,本研究在夏季、秋季和冬季3个季节采集木荷叶片样品,设置对照(土壤不增温)与增温(土壤增温4℃)两个处理,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叶际ARGs的种类及相对丰度.结... 为探究增温对叶际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分布的影响及其季节变化特征,本研究在夏季、秋季和冬季3个季节采集木荷叶片样品,设置对照(土壤不增温)与增温(土壤增温4℃)两个处理,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叶际ARGs的种类及相对丰度.结果表明:在所有叶际样品中共检测到255种ARGs和10种MGEs,其中多重耐药类是叶际优势抗生素抗性基因类型,相对丰度占总体的47.4%,而抗生素外排泵为主要抗性机制.方差分析和主坐标分析表明季节对叶际抗性基因的分布有显著影响,秋季和冬季叶际ARGs的相对丰度分别为(0.614±0.303)拷贝/16SrRNA和(0.589±0.218)拷贝/16S r RNA,高于夏季((0.291±0.101)拷贝/16Sr RNA),且ARGs多样性同样表现为秋冬季高于夏季.研究检测到7种抗性基因(aadA2-03、acrA-02、emr D、matA/mel、tetB-01、tetM-01、tetL-02)的相对丰度在增温处理中显著下降(P<0.05),而仅有acrA-01基因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季节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叶际ARGs的分布,而增温对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季节变化 植物叶际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肥对芒萁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玮晔 林榆 +3 位作者 陈志强 陈志彪 冯柳俊 尚艳琼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2-17,共6页
芒萁是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的重要植物。为探讨微生物菌肥对芒萁生理特性的影响,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芒萁叶片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指标。结果表明:菌肥施用下,芒萁叶片的生理活性受到明显影响,超氧... 芒萁是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的重要植物。为探讨微生物菌肥对芒萁生理特性的影响,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芒萁叶片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指标。结果表明:菌肥施用下,芒萁叶片的生理活性受到明显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芒萁抗氧化系统对施肥反应不一;施用菌肥的芒萁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降低,而叶片叶绿素总量(Chl)提高。菌肥能够改善因土壤养分贫瘠造成的逆境胁迫,而且可提高芒萁抗逆性,从而增强其生理活性、促进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萁 生理特性 纳豆芽孢杆菌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龄次生林与杉木林土壤氮淋溶损失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宣美林 廖姝 +4 位作者 岳楷 吴福忠 吴秋霞 朱晶晶 倪祥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289,297,共8页
为分析不同林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植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采用土柱微宇宙原位培养,分别比较9年生和45年生次生林(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建群种)之间、米槠和杉木人工林(均为9年生)之间的土... 为分析不同林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植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采用土柱微宇宙原位培养,分别比较9年生和45年生次生林(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建群种)之间、米槠和杉木人工林(均为9年生)之间的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及通量。结果表明:(1)4种类型森林土壤总氮和硝态氮浓度均表现为45年生次生林>9年生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米槠人工林;铵态氮浓度则为45年生次生林>杉木人工林>9年生次生林>米槠人工林。(2)4种类型森林土壤总氮和硝态氮的淋溶通量在整个试验期表现为9年生次生林>45年生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米槠人工林;5—8月4种类型森林土壤氨态氮淋溶通量差异较大,但大体上表现为杉木人工林>45年生次生林>9年生次生林>米槠人工林。(3)9年生和45年生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土壤总氮年淋溶量分别为14.24,13.27,7.26,10.97 [g/(m^(2)·a)],硝态氮年淋溶量分别为10.88,9.97,5.35,8.44 [g/(m^(2)·a)],铵态氮年淋溶量分别为1.97,2.18,1.59,2.26 [g/(m^(2)·a)]。综上所述,随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的林龄增长,土壤总氮和硝态氮的淋溶损失量降低;与地带性树种米槠相比,人工种植杉木加速土壤氮的淋溶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淋溶 杉木 人工林 次生林 林龄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高超 苏香萍 +4 位作者 王思荣 陈晓琳 胡明艳 鞠雯 邹秉章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7期41-47,共7页
为了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细根生物量随林龄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了福建省龙岩市白砂国有林场7、10、23、29和42年生杉木人工林60 cm土层内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杉木细根总生物量在10、23、29和42年... 为了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细根生物量随林龄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了福建省龙岩市白砂国有林场7、10、23、29和42年生杉木人工林60 cm土层内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杉木细根总生物量在10、23、29和42年生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7年生;(2)当不区分林龄时,0~1 mm的平均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而1~2 mm的平均细根生物量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3)当区分林龄时,杉木细根生物量在7年生时在各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垂直分布较为均匀;而在42年生时,10~20 cm土层内的细根生物量最大,但并未显著高于0~10 cm土层内的细根生物量;(4)吸收根/运输根生物量比值在7和23年生时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而在20、29和42年生时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5)0~10 cm土层内吸收根/运输根生物量比值在29年生最大,在42年生反而略有降低。综上所述,在林分发育后期,杉木细根的养分获取可能更偏保守,但是需要维持较大的生物量,这将可能是导致杉木在发育后期生产力下降的一个因素,这为揭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的可能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细根生物量 林龄 土层深度 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细根形态性状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高超 苏香萍 +4 位作者 王思荣 陈晓琳 胡明艳 鞠雯 邹秉章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8期17-25,共9页
为了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根觅食能力随林龄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了福建省龙岩市白砂国有林场7、10、23、29和42年生杉木人工林60 cm土层内杉木细根形态性状(包括比根长、比表面积、组织密度和根平均直径)的变化特征... 为了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根觅食能力随林龄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了福建省龙岩市白砂国有林场7、10、23、29和42年生杉木人工林60 cm土层内杉木细根形态性状(包括比根长、比表面积、组织密度和根平均直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0~60 cm土层内总细根形态性状,比根长、比表面积均为7年生最大,29年生最低;组织密度7年生最小,29年生最大;根平均直径在各林龄间无显著差异。(2)杉木细根比根长、比表面积在各土层内随林龄的变化特征相似,均为7或10年生最大,29年生最低。(3)对于各林龄细根形态性状在同一土层内的平均值,杉木细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而且区分不同林龄时可以发现这一变化趋势在7年生时尤为明显。(4)7年生细根形态性状在各土层间的差异显著,塑性变化较为活跃;而29和42年生细根形态性状在各土层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塑性变化相对较弱。因此,在林分发育的后期,杉木细根自身觅食能力的下降,以及形态性状在各土层间可塑性的降低可能会导致杉木细根在林分发育后期的资源获取潜力下降,这可能会是导致杉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在林分发育后期下降的一个因素,这为揭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变化机理以及杉木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比根长 林龄 土层深度 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及隔离降雨对杉木不同序级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学性状的影响
12
作者 陈玉琪 蔡世锋 +1 位作者 罗素珍 陈光水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11期7-16,共10页
为了解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学性状对增温和干旱交互作用的响应。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增温(不增温和增温5℃)×隔离降雨(不隔离降雨和隔离降雨50%)双因子试验,共4个处理... 为了解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学性状对增温和干旱交互作用的响应。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增温(不增温和增温5℃)×隔离降雨(不隔离降雨和隔离降雨50%)双因子试验,共4个处理,即对照(CT)、土壤增温(W)、隔离降雨(P)、增温+隔离降雨(WP)。在处理1年后,测定前3序级细根的形态和化学计量学性状。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对细根形态性状均无显著交互作用。增温主效应对细根直径(RD)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细根比根长(SRL,特别是1序级根)和细根比表面积(SRA)、显著增加细根组织密度(RTD);隔离降雨主效应仅显著降低了SRL,而对RD、SRA和RTD均无显著影响。增温和隔离降雨以及两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细根碳(C)、氮(N)含量以及碳氮比(C∶N)。与CT相比,P处理导致1和2序级细根C含量和C∶N显著降低,而N含量显著升高;W和WP处理下各序级细根N含量显著上升,而细根C∶N显著降低。在增温和隔离降雨作用下,细根可能增强了生理吸收能力(高N含量),但却弱化了养分的探寻能力(低SRL和SR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杉木细根应对环境应力的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增温 隔离降雨 根序 形态性状 化学计量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