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欧智菁 陈伟隆 曹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研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抗震性能,进行共计3根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在不同UHPC强度和核心混凝土有无配筋情况下,各组合柱试件的破坏模式、位移延性、耗... 为研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抗震性能,进行共计3根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在不同UHPC强度和核心混凝土有无配筋情况下,各组合柱试件的破坏模式、位移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方面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试件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破坏形态基本相同,均为整体压弯破坏;与传统钢筋混凝土(RC)柱相比,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刚度、屈服荷载、延性性能均有提升;随着UHPC强度增大,组合柱试件的滞回曲线更为饱满,耗能能力增强,残余位移小,水平峰值荷载和位移延性系数分别提高了20.60%和6.40%,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抗震性能;采用ABAQUS程序建立组合柱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轴压比、长细比、UHPC强度是影响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重要参数,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组合柱 抗震性能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预制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颜桂云 余勇胜 +2 位作者 吴应雄 郑莲琼 薛潘荣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100,共14页
提出一种震损后可恢复功能预制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节点,该节点由带削弱型约束钢板阻尼器的损伤可控钢质铰、钢套筒约束节点核心区、预制混凝土梁柱等构成。进行预制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节点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然后在该试验的基础上仅更... 提出一种震损后可恢复功能预制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节点,该节点由带削弱型约束钢板阻尼器的损伤可控钢质铰、钢套筒约束节点核心区、预制混凝土梁柱等构成。进行预制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节点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然后在该试验的基础上仅更换钢质铰中破坏的削弱型约束钢板阻尼器,进行第2次试验,最后进行现浇钢筋混凝土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对比试验。考察各节点的破坏模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和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通过预制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节点的2次试验抗震性能指标,探讨其震损后可恢复功能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预制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节点的破坏集中在钢质铰中可更换削弱型约束钢板阻尼器上;装配式节点破坏模态、损伤程度可控,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和延性等抗震性能;第2次试验中装配式节点前期刚度有所下降,但后期各项抗震性能与第1次试验基本一致,表明装配式节点在震损后其功能可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节点 损伤可控钢质铰 削弱型约束钢板阻尼器 可恢复功能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冲击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叶建峰 刘宪成 +2 位作者 颜桂云 黄冠骅 庄金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通过控制粉煤灰、矿渣用量制备基准强度分别为C50、C60和C70的普通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试件,再掺入不同体积量(0.3%, 0.6%, 0.9%和1.2%)的钢纤维制备出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试件。采用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通过控制粉煤灰、矿渣用量制备基准强度分别为C50、C60和C70的普通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试件,再掺入不同体积量(0.3%, 0.6%, 0.9%和1.2%)的钢纤维制备出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试件。采用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对试件在不同冲击气压(对应不同应变率)下的抗冲击性能进行研究,探讨钢纤维掺量、应变率及混凝土基准强度对试件动态抗压强度和韧性指数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模拟与试验结果加以分析和验证;建立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动态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各组试件的动态抗压强度随着应变率、混凝土基准强度地提高逐渐增大,而钢纤维掺量仅对强度较低地质聚合物混凝土产生较大影响;应变率的提高使试件完整性逐渐变差,而随着钢纤维掺量与混凝土基准强度的提高,试件完整性逐渐变好,冲击耗能与韧性逐渐增加;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动态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整体吻合较好,可用于预测冲击荷载下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动态抗压强度 韧性指数 有限元分析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形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郑永乾 赖鹏松 何春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5,56,共11页
方形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柱是一种新型组合构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研究其滞回性能,以轴压比(0.05、0.3和0.6)、内外管尺寸比(0.42和0.67)、柱类型(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中空夹层不锈钢管混凝土、不锈钢管混凝土)为主要参数进行8个压弯... 方形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柱是一种新型组合构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研究其滞回性能,以轴压比(0.05、0.3和0.6)、内外管尺寸比(0.42和0.67)、柱类型(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中空夹层不锈钢管混凝土、不锈钢管混凝土)为主要参数进行8个压弯试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建立方形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考察各参数对侧向荷载-位移骨架线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方形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柱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且比中空夹层不锈钢管混凝土柱和不锈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更高的极限承载力、延性和塑性耗能能力。随着外管屈服强度、夹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加或者外管宽厚比、轴压比、长细比的减小,方形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显著增加,随着内外管尺寸比的增加或者内管径厚比的减小,极限承载力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多数情况下,方形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比复合普通钢管混凝土极限承载力高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形 复合不锈钢管混凝土 滞回性能 延性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勘探法圆形阵列台站数量和分布方式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传金 徐佩芬 凌甦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7-30,46,共5页
对于微动勘探法常用的圆形阵列,讨论圆周上不同台站数量和分布方式对实测结果的影响。以10个台站的圆形阵列为例,对场地实测微动数据估算其空间自相关系数;并对比分析不同台站数量和分布方式情况下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差别。结果表明:当圆... 对于微动勘探法常用的圆形阵列,讨论圆周上不同台站数量和分布方式对实测结果的影响。以10个台站的圆形阵列为例,对场地实测微动数据估算其空间自相关系数;并对比分析不同台站数量和分布方式情况下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差别。结果表明:当圆周上只有1个台站时,难以得到准确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当等间隔分布3个台站时,能得到准确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当不等间隔分布3个台站时得到的空间自相关系数会有一定的扰动,且在第一个最小值附近有很大的偏差。结论是圆周上等间隔分布3个台站的圆形阵列最具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勘探法 圆形阵列 台站数量 分布方式 空间自相关系数 频散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轮轨动力学的缓和曲线型道岔平面线型设计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卫华 王平 曹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8-1005,共8页
为了给缓和曲线型道岔选取合适的平面线型,满足良好的行车性能并提高侧向允许通过速度,基于轮轨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以42号道岔为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且分析各评价指标与列车速度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给缓和曲线型道岔选取合适的平面线型,满足良好的行车性能并提高侧向允许通过速度,基于轮轨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以42号道岔为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且分析各评价指标与列车速度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岔侧股后缓和曲线的使用可保证列车中高速通过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增加曲线半径或加设前缓和曲线可降低轮轨系统振动剧烈程度;列车侧向通过速度越高,轮轨系统振动越显著,42号道岔侧股圆曲线半径增加500 m,可使其侧向允许通过速度提高10 km/h,缓圆缓型道岔可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平面线型 缓和曲线 动力响应 侧向过岔速度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圆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抗震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欧智菁 颜建煌 +1 位作者 俞杰 林上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9,共13页
为研究混合接头(钢管剪力键与灌浆套筒组合)连接的装配式圆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恢复力模型,对其开展拟静力试验研究和受力机理分析,建立经试验验证的ABAQUS有限元模型,同时拓展参数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圆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的骨架曲... 为研究混合接头(钢管剪力键与灌浆套筒组合)连接的装配式圆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恢复力模型,对其开展拟静力试验研究和受力机理分析,建立经试验验证的ABAQUS有限元模型,同时拓展参数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圆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的骨架曲线计算模型,采用回归分析法,提出了混合接头连接的装配式圆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骨架曲线特征值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浆套筒连接的装配式圆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相比,采用混合接头连接的装配式圆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表现出优越的抗震性能;轴压比、长细比、约束系数和材料参数是影响装配式圆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的重要参数;骨架曲线特征值计算方法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两者比值的均值为0.97~1.05,均方差为0.062~0.072,计算结果可靠。结合骨架曲线计算模型,推导了混合接头连接的装配式圆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恢复力模型,与试验曲线相比,二者吻合较好,并得到工程实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装配式桥墩 钢管剪力键 骨架曲线 有限元参数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钢质耗能铰连接中开孔削弱钢板阻尼器滞回性能研究
8
作者 颜桂云 王迪 +2 位作者 叶建峰 薛潘荣 肖晓菲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9,共16页
提出一种装配式节点钢质耗能铰连接,对其关键部件开孔削弱钢板阻尼器,进行3种开孔削弱形式的试件轴向往复加载试验,考察开孔削弱钢板阻尼器的破坏模态,研究其滞回性能、骨架曲线、承载能力与延性性能等。探讨开孔削弱长度、开孔削弱宽... 提出一种装配式节点钢质耗能铰连接,对其关键部件开孔削弱钢板阻尼器,进行3种开孔削弱形式的试件轴向往复加载试验,考察开孔削弱钢板阻尼器的破坏模态,研究其滞回性能、骨架曲线、承载能力与延性性能等。探讨开孔削弱长度、开孔削弱宽度、宽厚比、厚度方向间隙等参数对钢板阻尼器滞回性能的影响。建立开孔削弱钢板阻尼器的简化力学模型,提出阻尼器滞回本构模型并对本构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阻尼器的开孔削弱钢板在开孔削弱处开裂或断裂,避免了面外屈曲的发生,实现塑性耗能与破坏模式可控;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承载力均高于297.31 kN,位移延性系数Δ/Δy均大于4.5,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承载能力与延性性能;相比菱形开孔,竖缝开孔削弱阻尼器综合力学性能更优,建议开孔削弱长度a/L为0.25~0.55,开孔削弱宽度b/B为0.2~0.5,宽厚比为12.50~15.63,厚度方向间隙不超过2 mm;提出的开孔削弱钢板阻尼器滞回本构模型能准确地模拟阻尼器滞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钢质耗能铰连接 钢板阻尼器 滞回性能 轴向往复加载试验 开孔削弱 滞回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龄期持续受荷对成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9
作者 庄金平 任凯 杨尊煌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9-52,57,共5页
为研究早龄期持续受荷对成熟混凝土构件的影响。针对16根龄期在72 h以内的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梁,分别施加不同程度荷载并持荷不同时长,卸载后自然养护至28 d进行四分点抗弯试验,探讨其持荷龄期、持荷大小、持荷时长等因素下早龄期混凝土... 为研究早龄期持续受荷对成熟混凝土构件的影响。针对16根龄期在72 h以内的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梁,分别施加不同程度荷载并持荷不同时长,卸载后自然养护至28 d进行四分点抗弯试验,探讨其持荷龄期、持荷大小、持荷时长等因素下早龄期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梁截面刚度等基本力学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持荷龄期、持荷时长及持荷大小三因素对早期持荷梁28 d后的破坏形态、屈服弯矩及极限弯矩影响较小;开裂弯矩受持荷时长及持荷大小的影响较为显著,即持荷时间越长,持荷值越大,其开裂弯矩降低越多。参考规范开裂弯矩计算式对试验值进行对比,发现持荷龄期为14 d或早期施加极限承载力的45%和60%的条件下,其规范结果明显偏大而不适宜采用,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龄期 持荷龄期 持荷时长 持荷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质往复弯曲耗能铰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莲琼 颜桂云 +1 位作者 魏常贵 马永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43,共15页
提出一种销轴连接新型钢质往复弯曲耗能铰,可用于装配式结构预制梁柱连接,并实现梁端耗能和塑性铰外移。对两个该新型耗能铰进行滞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耗能铰整体绕销轴转动,试件的破坏形式为耗能元件受压翼缘屈曲或受拉翼缘断裂;... 提出一种销轴连接新型钢质往复弯曲耗能铰,可用于装配式结构预制梁柱连接,并实现梁端耗能和塑性铰外移。对两个该新型耗能铰进行滞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耗能铰整体绕销轴转动,试件的破坏形式为耗能元件受压翼缘屈曲或受拉翼缘断裂;其滞回曲线饱满,能量耗散系数达3.0以上,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无明显的刚度退化和强度退化;量测完整的耗能铰塑性转角达0.055rad,两个试件的延性系数均大于4.0,均满足规范要求。建立该类耗能铰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可得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有限元模型对钢质往复弯曲耗能铰开展机理分析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耗能铰达峰值荷载时,耗能元件中心可达全截面塑性,具有塑性设计要求的转动能力,且在转动过程中承载力不降低;耗能铰削弱程度、耗能铰长度对该类耗能铰的初始刚度、承载力和转动能力有较大的影响,耗能铰削弱范围对滞回曲线影响较小。基于参数分析,给出耗能铰主要构造参数的取值范围,并建议了该类耗能铰的简化滞回模型,简化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质耗能铰 销轴连接 滞回试验 机理分析 简化滞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的高层结构地震响应与损伤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建仙 许立英 +1 位作者 颜桂云 吴应雄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9-1028,共10页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是一种特殊的长周期地震动,其较大幅值的类谐和波可能给高层结构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对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类谐和波段进行分析,探讨类谐和波段与加速度反应谱的第2波峰之间的关系;然后对某高层框筒结构的实例模型进行弹...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是一种特殊的长周期地震动,其较大幅值的类谐和波可能给高层结构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对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类谐和波段进行分析,探讨类谐和波段与加速度反应谱的第2波峰之间的关系;然后对某高层框筒结构的实例模型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结构的地震位移和内力响应、周期变化曲线、损伤云图、压缩损伤指数以及结构顶点位移响应的功率谱密度,并讨论结构损伤的程度、时刻和位置与类谐和波的关系。结果表明:类谐和波段与加速度反应谱的第2峰值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高层结构在6度中震强度的远场类谐和地震波下的地震位移响应超过了7度大震强度的普通地震波下的值;幅值较大的类谐和波是导致结构刚度迅速衰减的主要原因;结构损伤最严重的时刻并非发生在地震最大能量输入时刻,而是推迟到了类谐和波段,且结构损伤最严重的位置呈现向结构底部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 高层结构 类谐和波峰值 损伤机理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拼装PC箱形墩双向拟动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上顺 夏樟华 +1 位作者 赵凌志 欧智菁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38,共6页
为研究预制拼装PC箱形墩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和损伤机理,以某高速公路桥梁的箱形墩为背景,设计3个缩尺比为1∶12.5的PC箱形墩模型试件(2个预制拼装和1个整体现浇),通过双向拟动力加载试验分析3个试件的破坏模式、骨架曲线、耗能... 为研究预制拼装PC箱形墩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和损伤机理,以某高速公路桥梁的箱形墩为背景,设计3个缩尺比为1∶12.5的PC箱形墩模型试件(2个预制拼装和1个整体现浇),通过双向拟动力加载试验分析3个试件的破坏模式、骨架曲线、耗能、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双向地震作用下,预制拼装试件的混凝土开裂和压碎都集中在接缝区域;预制拼装试件的骨架曲线没有强度稳定阶段,大致呈双折线;在截面强轴方向,试件的耗能能力非常接近;在断丝之前预应力随加速度峰值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长,预应力突然增大时断丝。进行预制拼装PC箱形墩抗震分析时,建议重点分析墩角位置预应力筋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桥 预制拼装桥墩 箱形墩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双向拟动力试验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入射S波作用下单桩水平地震响应简化解析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长杰 崔亦秦 +2 位作者 吴琛 罗通 栾鲁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7-336,共10页
基于连续介质模型并考虑桩-土运动相互作用,将单桩视为一维线弹性梁,研究了竖向入射S波作用下的单桩水平地震响应问题。将竖向入射S波模拟为基岩水平位移,基于平面应变模型建立的土体控制方程,推导出地震作用下土体水平动力阻抗函数表... 基于连续介质模型并考虑桩-土运动相互作用,将单桩视为一维线弹性梁,研究了竖向入射S波作用下的单桩水平地震响应问题。将竖向入射S波模拟为基岩水平位移,基于平面应变模型建立的土体控制方程,推导出地震作用下土体水平动力阻抗函数表达式。将土体阻抗代入单桩控制方程并联立桩-土接触条件及桩顶和桩底的边界条件,得出了竖向入射S波作用下单桩的地震响应解析解。通过将所得解与已有文献理论解和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基于所得理论解进行参数分析得出:桩-土模量比的增加可以明显降低桩-土运动相互作用因子的最小值,而较大桩身长径比以及土体滞回阻尼对桩-土运动相互作用因子的影响较小;对于桩顶水平地震放大因子来说,桩-土模量比的增加仅在高共振频率处抑制其幅值,较大桩身长径比对其影响较小,而滞回阻尼比的增加会显著抑制共振频率处的幅值;桩身地震响应仅在较小桩径比时受桩-土模量比的影响明显,并随桩-土模量比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 桩基 地震响应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卧基岩黏弹性地基上刚性条形基础竖向振动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长杰 何育泽 +2 位作者 丁选明 栾鲁宝 陈业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4-1440,1452,共8页
考虑地基土层厚度的影响,对黏弹性地基上刚性条形基础承受竖向荷载下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Fourier积分变换求解了地基土的动力控制方程,并结合基底和地基的混合边界条件及土层刚性基岩边界条件,得到了刚性条形基础的对偶... 考虑地基土层厚度的影响,对黏弹性地基上刚性条形基础承受竖向荷载下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Fourier积分变换求解了地基土的动力控制方程,并结合基底和地基的混合边界条件及土层刚性基岩边界条件,得到了刚性条形基础的对偶积分方程。通过Jacobi正交多项式将其转化为线性方程组并进行数值求解。将所得解退化至弹性半空间,并与已有文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解析解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基土层厚度是影响地基振动产生的表面波衰减以及条形基础动力柔度系数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数值算例发现,只有在土层厚度超过基底宽度大约50倍的情况下,现有的将地基土视为无限半空间的理论解才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形基础 动力响应 竖向振动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估计的输入地震动选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龙军 陈亚彬 +2 位作者 于越 赵国臣 谢礼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2,共11页
结构抗地震倒塌(简称抗倒塌)估计是新一代性态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选取少量代表性地震动准确评估结构抗倒塌能力是近年来地震动选取引人关注的研究之一。文章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简称IDA)研究了与结构抗倒塌估计相关的两个地震动强... 结构抗地震倒塌(简称抗倒塌)估计是新一代性态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选取少量代表性地震动准确评估结构抗倒塌能力是近年来地震动选取引人关注的研究之一。文章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简称IDA)研究了与结构抗倒塌估计相关的两个地震动强度指标:地震持时和0~10 s周期的位移谱平均值;并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分层抽样的地震动选取方法;最后通过对多个混凝土框架结构(RCF)抗倒塌能力的分析,验证了文章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合理估计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地震动最小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地震倒塌估计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持时 位移谱 分层抽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榫卯-灌浆套筒混合连接装配式方墩轴压承载力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上顺 何乐 +3 位作者 夏樟华 张乐彤 叶世集 陈治雄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2,共6页
采用ABAQUS软件,通过合理地挑选材料本构、单元类型,划分网格,建立边界条件,提出一种榫卯-灌浆套筒混合连接装配式方墩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该模型模拟了方墩在轴压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与试验所得混凝土破坏形态、轴压极限承载力进行对... 采用ABAQUS软件,通过合理地挑选材料本构、单元类型,划分网格,建立边界条件,提出一种榫卯-灌浆套筒混合连接装配式方墩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该模型模拟了方墩在轴压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与试验所得混凝土破坏形态、轴压极限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了内部钢筋、钢管与灌浆套筒的受力状态,验证了所提模型的精度。在此基础上,以钢管混凝土(CFST)突榫中钢管的长度、厚度、直径为变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榫卯-灌浆套筒混合连接装配式方墩轴压过程,有限元计算得出的极限承载力与试验结果的比值的均值与方差分别为1.036和0.023;增大CFST突榫中钢管的长度、直径可以明显提高榫卯-灌浆套筒连接装配式桥墩的极限承载力,改变CFST突榫中钢管厚度使榫卯-灌浆套筒连接装配式桥墩的极限承载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相对于改变钢管的长度、直径来说影响甚微;提出地榫卯-灌浆套筒连接装配式方墩的轴压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均略低于试验和有限元参数分析的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值为9.01%,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误差均值为4.05%,误差较小,可用于该类型方墩的轴压承载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方墩 轴压极限承载力 有限元模型 参数分析 计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动对带预应力厚层橡胶支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17
作者 刘旭宏 陈尚鸿 +2 位作者 祁皑 罗才松 周清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厚层橡胶支座(TRB)相比于普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RB)具有较小的竖向刚度,其竖向隔震能力有所提高。但TRB竖向刚度小,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摆动效应增加。针对TRB的不足,结合预应力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隔震装置,即预应力厚层橡胶隔震支座... 厚层橡胶支座(TRB)相比于普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RB)具有较小的竖向刚度,其竖向隔震能力有所提高。但TRB竖向刚度小,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摆动效应增加。针对TRB的不足,结合预应力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隔震装置,即预应力厚层橡胶隔震支座(PRB)。在已有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其隔震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通过时程反应分析,研究了其对隔震结构摆动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PRB相比TRB对隔震结构的摆动转角具有良好的限制功能,地震强度越大,其限制功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橡胶支座 竖向刚度 摆动效应 隔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法研究铜-SAM-环氧树脂界面的粘结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辛东嵘 张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18,共4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法研究了自组装单分子膜粘结剂(SAMY和SAMN)对铜/环氧树脂界面相互作用能的改造,并考虑环氧树脂交联程度、环境温度和吸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环氧树脂形成化学键的自组装单分子膜SAMY能够加强铜与环氧树脂间的粘结作用... 采用分子动力学法研究了自组装单分子膜粘结剂(SAMY和SAMN)对铜/环氧树脂界面相互作用能的改造,并考虑环氧树脂交联程度、环境温度和吸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环氧树脂形成化学键的自组装单分子膜SAMY能够加强铜与环氧树脂间的粘结作用,而不与环氧树脂形成化学键的SAMN则减弱了铜与环氧树脂间的粘结作用;同时,温度升高、含湿量增加均会导致界面粘结强度降低;交联度增大,使含SAMY的界面相互作用能降低,而含SAMN的界面相互作用能几乎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界面 相互作用能 分子动力学 高温高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