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福建地区1474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林雨虹 林伟 王晓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99-903,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地区人群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携带率及基因突变的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地中海贫血在血红蛋白A2(HbA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中的差异性,为其筛查分类、基因诊断、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以提高人... 目的:了解福建地区人群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携带率及基因突变的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地中海贫血在血红蛋白A2(HbA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中的差异性,为其筛查分类、基因诊断、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以提高人群的优生质量。方法:送检福建各区、县样本,总计1 474例,采用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法(RDB)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各组标本送检前已完成外周血的血红蛋白指数、MCV和MCH测定,即进行了地中海贫血的初筛。结果:在检测1 474例样本中,共检出704例地中海贫血(47.76%),其中α地中海贫血416例(28.22%),β地中海贫血267例(18.11%),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21例(1.43%)。而α地中海贫血细分为3类,分别为静止型(5.09%),轻型(22.18%),中间型(0.95%),在对其HbA2、MCV和MCH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结论:福建地区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α地中海贫血以基因型--SEA/αα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Ⅱ-654为主,且在α地中海贫血的分类中,中间型的贫血指标显示最为明显,显著区别于其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基因筛查 基因诊断 福建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对比化疗或伊匹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志冰 毛雅珍 +4 位作者 周晓燕 林晓丹 徐桂秋 林伟 林雨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3,I0009-I0015,共13页
目的:分析PD-1抑制剂对比化疗或伊匹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5月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 目的:分析PD-1抑制剂对比化疗或伊匹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5月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4和STATA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安全性:PD-1抑制剂治疗相较于化疗有更少的不良反应事件,尤其是血液系统;PD-1抑制剂联合伊匹单抗相较于伊匹单抗单用有更多的不良反应事件,尤其别是肝功能指标;PD-1抑制剂和伊匹单抗治疗的总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有效性:PD-1抑制剂对比化疗或伊匹单抗治疗的PFS、OS和ORR分别为HR=0.54,95%CI(0.45,0.62),P<0.05、HR=0.69,95%CI(0.58,0.80),P=0.03和OR=3.16,95%CI(2.59,3.86),P<0.05。结论: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但不同的联合方式和不同的对照治疗有不同的安全表现。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需要更多研究证据予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纳武单抗 派姆单抗 伊匹单抗 晚期黑色素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PD-1/PD-L1及相关免疫细胞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林雨虹 周晓燕 +1 位作者 林伟 王晓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2-337,共6页
目的:探讨PD-1/PD-L1通路及相关免疫细胞在宫颈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ncer,CSCC)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福州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的CSCC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的癌组织/宫颈组织和... 目的:探讨PD-1/PD-L1通路及相关免疫细胞在宫颈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ncer,CSCC)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福州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的CSCC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的癌组织/宫颈组织和外周血样本,分为健康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癌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级组、CINⅢ级组和CSCC组,代表CSCC发生、发展进程各阶段,每组50例。ELISA法检测各组人员的外周血血浆中PD-1、PD-L1、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的表达水平,FCM法检测各组人员外周血PD-1^(+)CD4^(+)CD25^(+)CD127^(-/low)细胞的数量,应用多色荧光组织染色法检测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在CSCC组织中的分布特点。结果:随着模拟的CSCC发生和发展,外周血中PD-1、PD-L1和FOXP3的表达呈上升趋势,术后则呈下降趋势。在CSCC患者抗凝全血中,CD4^(+)、CD4^(+)CD25^(+)CD127^(-/low)以及PD-1^(+)CD4^(+)CD25^(+)CD127^(-/low)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在CSCC组织中可见大量CD4^(+)、CD8^(+)和FOXP3^(+)细胞浸润,其中CD4^(+)和FOXP3^(+)细胞主要围绕肿瘤细胞聚集区分布、CD8^(+)和PD-L1^(+)细胞则呈广泛弥漫性分布。结论:PD-1、PD-L1、FOXP3和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是促进CSC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可作为ESCC免疫治疗的靶点和临床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PD-1 PD-L1 FOXP3 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1/PD-L1抑制剂联合疗法对比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方跃华 周晓燕 +2 位作者 林琴 林志冰 林雨虹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3-400,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PD-1/PD-L1抑制剂的免疫联合治疗(以下称“免疫联合治疗”)对比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免疫联合治...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PD-1/PD-L1抑制剂的免疫联合治疗(以下称“免疫联合治疗”)对比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免疫联合治疗对比舒尼替尼应用于晚期RC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时间至2022年10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StataMP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与舒尼替尼相比,免疫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晚期R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HR=0.74,95%CI(0.67,0.80),P<0.01]和无进展生存期[PFS,HR=0.66,95%CI(0.51,0.81),P<0.01](;2)安全性:两治疗组均有较高的不良反应(A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免疫联合治疗组发生皮肤及内分泌系统AE显著高于舒尼替尼治疗组,而血液系统相关AE则明显低于舒尼替尼治疗组(;3)以1%为临界点,免疫联合治疗组的RCC患者,无论是PD-L1阳性或阴性的,其OS和PFS均高于舒尼替尼组。结论:免疫联合治疗可显著延长晚期RCC患者的OS和PFS,但不同系统发生AE有差异,且RCC患者PD-L1表达状态(1%为临界点)并不影响免疫联合治疗的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PD-L1 肾细胞癌 不良反应 舒尼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对比纳武单抗单用方案治疗恶性肿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晓燕 毛雅珍 +2 位作者 王晓贤 刘洁 林雨虹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4-471,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对比纳武单抗单用方案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对比单用纳武方案单... 目的:系统评价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对比纳武单抗单用方案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对比单用纳武方案单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均为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交叉核对,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含10篇文献。与纳武单抗单用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OS显著提高(HR=0.86,95%CI:0.75~0.99,P=0.03),PFS显著延长(HR=0.69,95%CI:0.55~0.85,P=0.000 6);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OR=3.18,95%CI:1.55~6.55,P=0.002)和停药的不良反应事件(OR=7.11,95%CI:4.85~10.42,P<0.000 01)的发生显著升高。结论:与纳武单抗单用方案相比,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方案治疗,可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OS及PFS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停药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较多,故要注意随访定期监测,以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武单抗 伊匹单抗 恶性肿瘤 PD-1 CTLA-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构建胃癌转移预测模型
6
作者 龚超 陈魁 +5 位作者 章德昆 谢径峰 吴芳华 黄玉钿 薛玉钦 王力群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6-753,共8页
背景与目的:通过对高通量功能基因组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一组含有转移和非转移性胃癌以及癌旁组织的基因芯片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出与胃癌发生和... 背景与目的:通过对高通量功能基因组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一组含有转移和非转移性胃癌以及癌旁组织的基因芯片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出与胃癌发生和转移显著相关的分子,为胃癌的治疗和生存期延长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GCNA方法对19例胃癌患者基因表达进行差异分析;结合临床数据,选取与临床信息高度相关的基因模块构建网络。结果:利用WGCNA我们筛选出了Lightsteelblue模块与胃癌转移明确相关,同时对模块中的基因进一步进行分析,筛选出4个基因:C5AR1、AP3M2、TYMP、ANXA2P1作为核心靶基因。通过表达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验证上述基因与胃癌发生、转移明确相关。同时,通过外部ONCOMINE和Kaplan-Meier plot数据库验证上述基因在胃癌中高表达,高表达这些基因的患者有着更差的预后。并利用GSE14210数据集构建基于这些基因的预测患者预后和疾病进展模型。结果提示我们所筛选的4个基因具有成为潜在胃癌转移和治疗生物标志物的可能。结论:鉴定筛选出与胃癌发生和转移相关的4个基因,可为胃癌发生、转移和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通量功能基因组数据库 转移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