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膜蛋白和p53在口腔白斑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群 关为群 +1 位作者 张杨安 黄志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探讨骨膜蛋白和p53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口腔正常黏膜、30例单纯增生白斑、38例异常增生白斑以及7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骨膜蛋白和p5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 目的探讨骨膜蛋白和p53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口腔正常黏膜、30例单纯增生白斑、38例异常增生白斑以及7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骨膜蛋白和p5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对于骨膜蛋白阳性细胞面积指数和累积光密度值,除单纯增生与正常口腔黏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53阳性细胞面积指数和累积光密度值,除单纯增生白斑与正常口腔黏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增生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骨膜蛋白与p53阳性表达呈线性正相关(P<0.05)。骨膜蛋白和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骨膜蛋白和p53可能共同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癌变过程,骨膜蛋白和p53与肿瘤侵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蛋白 P53 口腔白斑 口腔鳞状细胞癌 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氧素A4及相关炎症因子在金黄地鼠口腔黏膜溃疡病灶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学莹 关为群 宋典坤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699-703,共5页
目的:研究脂氧素A4对口腔溃疡愈合的可能影响。方法:以"自由基损伤法"建立实验组金黄地鼠口腔黏膜溃疡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3、6、10天处死A、B、C组动物。D组不做任何干预,第10天处死。切取病灶组织检测NF-κB p65表达强度及L... 目的:研究脂氧素A4对口腔溃疡愈合的可能影响。方法:以"自由基损伤法"建立实验组金黄地鼠口腔黏膜溃疡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3、6、10天处死A、B、C组动物。D组不做任何干预,第10天处死。切取病灶组织检测NF-κB p65表达强度及LXA4、PGE2浓度。结果:LXA4浓度和PGE2浓度在A、B、C组显著高于D组。LXA4浓度、PGE2浓度、NF-κB p65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结论:口腔黏膜溃疡的"自限性"愈合可能与LXA4、PGE2抑制NF-κB所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氧素 口腔溃疡 核因子-κB 前列腺素 金黄地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eriostin的表达及其在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杨安 关为群 +1 位作者 李群 欧阳奇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观察Periost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实验组)和15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对照组)中Periostin、Ecadherin、Vimentin表达情况,分析Perios... 目的:观察Periost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实验组)和15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对照组)中Periostin、Ecadherin、Vimentin表达情况,分析Periostin与E-cadherin、Vimentin间相关关系。结果:5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eriostin、E-cadherin、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52.5%、39.0%,Periostin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Periostin与E-cadherin表达降低和Vimentin表达上调间均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Periostin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OSTIN 口腔鳞状细胞癌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矫治器对牙面细菌组成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林立 罗颂椒 +1 位作者 梁甲兴 肖晓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 :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面细菌组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0例正畸患者按照不同口腔卫生措施要求分为两组。 10例未经正畸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戴矫治器前 ,戴入后 2、4、8周采集左下第一磨牙及右下第二双尖牙的菌斑 ,测定菌... 目的 :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面细菌组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0例正畸患者按照不同口腔卫生措施要求分为两组。 10例未经正畸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戴矫治器前 ,戴入后 2、4、8周采集左下第一磨牙及右下第二双尖牙的菌斑 ,测定菌斑的细菌组成。结果 :下颌第一磨牙带环戴入前后不同时期、不同刷牙频率和时间 ,检出的牙面菌斑细菌组成无明显差异。下颌第二双尖牙粘托槽后 ,牙面菌斑细菌组成发生显著变化 ,杆菌比例升高 ,球菌比例下降 ,而口腔卫生措施的不同也对菌斑细菌的组成有明显影响。结论 :戴用托槽后 ,下颌第二双尖牙远中区菌斑细菌杆菌比例增高 ,易成为诱发牙龋坏和牙龈炎的潜在因素。但通过加强刷牙漱口的频率和时间 ,有助于减少牙龋坏和牙龈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器 牙菌斑 球菌 杆菌 龋齿 牙龈炎 口腔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状态变异链球菌临床株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晓晶 江山 +2 位作者 蔡志宇 闫福华 钟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致龋力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593号高致龋力临床株和18号低致龋力临床株)在生物膜状态不同时间段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差异。方法:①在聚苯乙烯塑料片上分别形成3、12、20 h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标本,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 目的:了解不同致龋力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593号高致龋力临床株和18号低致龋力临床株)在生物膜状态不同时间段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差异。方法:①在聚苯乙烯塑料片上分别形成3、12、20 h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标本,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伴刀豆球蛋白A对其中的胞外多糖进行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②采用静置法培养形成粘附生长的细菌,蒽酮法测定3~24 h其合成胞外多糖的量。结果:①胞外多糖与染料结合后发出绿色荧光,各时间段593号临床株绿色荧光的分布较18号临床株更致密和广泛。②3~20 h 593号临床株合成水溶性葡聚糖能力强于18号临床株(P<0.05);3~16 h 593号临床株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强于18号临床株(P<0.05);其他时间点二者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两菌株合成胞外多糖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593号临床株在生物膜形成早期3~16 h更强的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含水溶性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可能是其具高致龋力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胞外多糖 葡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龋患者与无龋健康人口内变形链球菌蛋白表达差异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兴福 黄晓晶 +3 位作者 蔡志宇 闫福华 钟声 邱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来自高龋患者和无龋健康人口内变形链球菌临床株的蛋白组进行初步比较,分析二者蛋白表达的差异,以期进一步明确该菌菌株间致龋性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SDS-PAGE技术,... 目的: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来自高龋患者和无龋健康人口内变形链球菌临床株的蛋白组进行初步比较,分析二者蛋白表达的差异,以期进一步明确该菌菌株间致龋性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SDS-PAGE技术,比较分离自高龋患者的变形链球菌593号菌株和无龋健康人的变形链球菌18号菌株的菌体和菌外可溶性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中见593号菌株在75 KDa左右存在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且二者在85、60、50、40 KDa左右蛋白表达量上存在差异;菌外可溶性蛋白电泳图中见593号菌株在75、40 KDa左右有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而18号菌株在50 KDa左右有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二者在60 KDa左右蛋白表达量上存在差异。结论:两菌株的菌体和菌外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中均可见各自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且部分相同位置的蛋白条带在蛋白表达量上也存在差异,表明两菌株的蛋白组存在明显差异,该差异可能是导致其致龋力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蛋白组 临床分离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与青少年拔牙治疗的软组织改变 被引量:6
7
作者 林立 梁甲兴 +1 位作者 张玉华 杨久晖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与青少年拔牙治疗后其软组织改变的差异。方法:选择经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结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2例(其中成人与青少年各16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软组织发生...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与青少年拔牙治疗后其软组织改变的差异。方法:选择经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结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2例(其中成人与青少年各16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软组织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研究,并对两年龄组的测量结果加以分析比较。结果:(1)经拔牙治疗青少年患者侧面凸度明显变小,而成年人没有明显改变。(2)青少年患者治疗后由于上唇突软组织增厚,软组织颏前点前移,使正畸治疗后的侧貌轮廓较成人更为满意,而成人由于正畸治疗其上唇及下颌顺时针旋转的改变易致“正畸面容”。结论:临床上预测拔牙治疗后上唇位置,不但要考虑上唇与上切牙后退比例,还应结合上唇软组织厚度的生长发育改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安氏Ⅱ类1分类 拔牙 软组织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氧素A4与炎症性疾病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学莹 关为群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334-338,共5页
脂氧素A4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具有抗炎和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本文就脂氧素的合成和作用及代谢、脂氧素替代物、脂氧素A4与炎症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其应用于口腔黏膜病研究的可能性。
关键词 脂氧素 炎症 消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胶原蛋白海绵用于大鼠直接盖髓后牙髓中VEGF、BMP-2的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关为群 张杨安 +1 位作者 李群 刘玲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3-778,共6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直接盖髓后牙髓组织VEGF、BMP-2的表达。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辛伐他汀-胶原蛋白海绵组(SIM组)、胶原蛋白海绵组(CS组)及氢氧化钙组(CH组),每组40只。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牙,对侧上颌第一磨牙为正常对照牙。...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直接盖髓后牙髓组织VEGF、BMP-2的表达。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辛伐他汀-胶原蛋白海绵组(SIM组)、胶原蛋白海绵组(CS组)及氢氧化钙组(CH组),每组40只。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牙,对侧上颌第一磨牙为正常对照牙。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后行VEGF、BMP-2免疫组化染色,并测量其平均光密度值。结果:术后第3、7天VEGF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SIM组>CH组>CS组(P<0.05)。术后第7、 14天BMP-2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SIM组﹥CH组﹥CS组(P<0.05)。术后第28天VEGF、BMP-2的表达水平均恢复到正常。结论:辛伐他汀-胶原蛋白复合海绵促进损伤牙髓修复可能与其提高牙髓修复过程中VEGF及BMP-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直接盖髓术 VEGF BM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平台转换种植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剑晖 王清妹 +2 位作者 樊牮 陈江 戴霖霖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08-811,共4页
目的:提出一种建立不同修复材料下平台转换种植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为口腔种植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数字模型基础。方法:通过SDD高精度激光扫描仪与PRO-E软件相结合,建立平台转换连接种植体支持的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目的:提出一种建立不同修复材料下平台转换种植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为口腔种植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数字模型基础。方法:通过SDD高精度激光扫描仪与PRO-E软件相结合,建立平台转换连接种植体支持的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激光扫描同比例标本所得模型外形特征精确,且未破坏实体标本完整性。由PRO-E软件建立的实体模型具很高的几何相似性以及力学相似性,可正确反映力学研究中的问题。结论:借助高精度扫描仪及PRO-E软件可获得高度精确符合分析需要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转换 修复材料 三维 有限元法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涂层体外细菌黏附实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伟辉 LIU Yong-xing +2 位作者 YANG Yun-zhi 欧阳奇明 ONG Joo L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4期2825-2827,共3页
目的:探讨细菌在羟基磷灰石(HA)涂层表面的黏附特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纯钛基体表面制备HA涂层,并应用X线衍射仪(XRD)、水接触角和表面粗糙度研究HA涂层的物理化学特性,同时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CowanⅠ株(S.aureu)... 目的:探讨细菌在羟基磷灰石(HA)涂层表面的黏附特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纯钛基体表面制备HA涂层,并应用X线衍射仪(XRD)、水接触角和表面粗糙度研究HA涂层的物理化学特性,同时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CowanⅠ株(S.aureu)评价HA涂层的细菌黏附性能。结果:HA涂层的XRD谱图可见相对于HA的物相,与纯钛相比,HA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明显降低,而表面粗糙度差异无显著性。HA涂层表面黏附的S.aureu明显少于纯钛表面黏附的细菌。结论:HA涂层与纯钛相比,能降低S.aureu在其表面的黏附,可能与其表面疏水性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类 细菌粘附 涂层 射频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全腭导板对下颌牙弓宽度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林立 梁甲兴 +1 位作者 郑铨銮 张玉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3-695,共3页
目的探讨戴用上颌全腭导板对下颌牙列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6例安氏II类1分类和I类上前牙唇倾患者经戴用上颌全腭导板3个月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下颌牙弓宽度的变化,并做统计学处理。同期选择16例年龄性别相近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戴用上颌全腭导板对下颌牙列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6例安氏II类1分类和I类上前牙唇倾患者经戴用上颌全腭导板3个月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下颌牙弓宽度的变化,并做统计学处理。同期选择16例年龄性别相近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戴用上颌全腭导板后,治疗组患者下颌牙弓66及33宽度显著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同期对照组下颌牙弓宽度的改变相比,也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戴用上颌全腭导板后由于上下颌间距离增高,舌体和口周肌肉力原有的动力平衡发生改变,有利于下颌牙弓宽度的增加,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腭导板 口周肌肉力 下牙弓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胶原蛋白复合海绵用于大鼠磨牙直接盖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杨安 关为群 +1 位作者 李群 刘玲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1,共7页
目的评估辛伐他汀-胶原蛋白复合海绵作为直接盖髓材料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辛伐他汀-胶原蛋白海绵组(SIM组)、胶原蛋白海绵组(CS组)及氢氧化钙组(CH组),每组40只。在每只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开髓,分别用... 目的评估辛伐他汀-胶原蛋白复合海绵作为直接盖髓材料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辛伐他汀-胶原蛋白海绵组(SIM组)、胶原蛋白海绵组(CS组)及氢氧化钙组(CH组),每组40只。在每只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开髓,分别用3种材料直接盖髓,玻璃离子充填,并设对侧上颌第一磨牙为正常对照组。在术后第1、3、7、14、28天处死大鼠后拍摄X线片、苏木精-伊红(HE)及Masson’s Thichrome染色,观察牙髓组织生物学反应及牙本质桥形成情况。结果影像学上,CH组术后第28天见穿髓孔处有高密度阻射影且封闭穿髓孔;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SIM组在穿髓孔处见有高密度阻射影且穿髓孔封闭;而CS组仅在穿髓孔远中见高密度钙化团块影像,但未见钙化组织将穿髓孔封闭。HE及Masson’s Thichrome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3组中观察到不同的炎症反应,CS组炎症程度最重,SIM组与CS组的炎症反应程度在术后第14、28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SIM组的炎症反应程度比CH组轻,在术后第14天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另外两组相比,SIM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速度更快、质量更好,在术后第14天,SIM组与CH组、CS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术后第28天,SIM组、CH组与CS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胶原蛋白复合海绵生物相容性好,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能力较强,作为盖髓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胶原蛋白 直接盖髓术 修复性牙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化乙醇湿粘结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霏 关为群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评估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慢性龋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龋备洞后保留龋影响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Prime&Bond NT(PB),Adper Single bond plus(SB)进行粘结,... 目的:评估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慢性龋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龋备洞后保留龋影响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Prime&Bond NT(PB),Adper Single bond plus(SB)进行粘结,堆砌树脂厚度约4~5mm。实验组采用简化乙醇湿粘结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水湿粘结法。制作1mm×1mm×8mm的条形微拉伸强度试件,每组选取8个。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微拉伸强度并记录,观察断裂界面。结果: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组中,实验组粘结强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可以提高CAD界面的粘结强度,尤其是在与疏水性粘结剂联合运用时,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化乙醇湿粘结 龋影响牙本质 微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