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不同致龋力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593号高致龋力临床株和18号低致龋力临床株)在生物膜状态不同时间段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差异。方法:①在聚苯乙烯塑料片上分别形成3、12、20 h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标本,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目的:了解不同致龋力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593号高致龋力临床株和18号低致龋力临床株)在生物膜状态不同时间段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差异。方法:①在聚苯乙烯塑料片上分别形成3、12、20 h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标本,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伴刀豆球蛋白A对其中的胞外多糖进行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②采用静置法培养形成粘附生长的细菌,蒽酮法测定3~24 h其合成胞外多糖的量。结果:①胞外多糖与染料结合后发出绿色荧光,各时间段593号临床株绿色荧光的分布较18号临床株更致密和广泛。②3~20 h 593号临床株合成水溶性葡聚糖能力强于18号临床株(P<0.05);3~16 h 593号临床株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强于18号临床株(P<0.05);其他时间点二者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两菌株合成胞外多糖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593号临床株在生物膜形成早期3~16 h更强的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含水溶性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可能是其具高致龋力的原因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慢性龋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龋备洞后保留龋影响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Prime&Bond NT(PB),Adper Single bond plus(SB)进行粘结,...目的:评估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慢性龋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龋备洞后保留龋影响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Prime&Bond NT(PB),Adper Single bond plus(SB)进行粘结,堆砌树脂厚度约4~5mm。实验组采用简化乙醇湿粘结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水湿粘结法。制作1mm×1mm×8mm的条形微拉伸强度试件,每组选取8个。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微拉伸强度并记录,观察断裂界面。结果: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组中,实验组粘结强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可以提高CAD界面的粘结强度,尤其是在与疏水性粘结剂联合运用时,有显著提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不同致龋力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593号高致龋力临床株和18号低致龋力临床株)在生物膜状态不同时间段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差异。方法:①在聚苯乙烯塑料片上分别形成3、12、20 h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标本,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伴刀豆球蛋白A对其中的胞外多糖进行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②采用静置法培养形成粘附生长的细菌,蒽酮法测定3~24 h其合成胞外多糖的量。结果:①胞外多糖与染料结合后发出绿色荧光,各时间段593号临床株绿色荧光的分布较18号临床株更致密和广泛。②3~20 h 593号临床株合成水溶性葡聚糖能力强于18号临床株(P<0.05);3~16 h 593号临床株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强于18号临床株(P<0.05);其他时间点二者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两菌株合成胞外多糖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593号临床株在生物膜形成早期3~16 h更强的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含水溶性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可能是其具高致龋力的原因之一。
文摘目的:评估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对龋影响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慢性龋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龋备洞后保留龋影响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Prime&Bond NT(PB),Adper Single bond plus(SB)进行粘结,堆砌树脂厚度约4~5mm。实验组采用简化乙醇湿粘结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水湿粘结法。制作1mm×1mm×8mm的条形微拉伸强度试件,每组选取8个。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微拉伸强度并记录,观察断裂界面。结果:在自制疏水性粘结剂组中,实验组粘结强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可以提高CAD界面的粘结强度,尤其是在与疏水性粘结剂联合运用时,有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