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8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因子分析与模糊数学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宋萍 洪伟 +2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陈广亮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0-656,共7页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评价因子的均值显示校园总体质量一般.不同专业、性别和居住位置的学生对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某些主观因...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评价因子的均值显示校园总体质量一般.不同专业、性别和居住位置的学生对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某些主观因素会对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对28个评价因子进行旋转分析得到10个主因子,依次为环境意象因子、景观可视因子、环境安全因子、人文环境因子、生活交通因子、环境卫生因子、建筑因子、物理环境因子、交通便利性因子及校门可达性因子,它们是影响被调查者对环境评价的主要因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总体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E3级,即"一般",今后福建农林大学环境质量在总体上还有待提高,尤其应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环境质量 方差分析 因子分析 模糊评价 福建农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的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炜宏 徐智新 +2 位作者 曾波 陈一宁 蒋林高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7-117,共11页
为定量评估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利用遥感生态环境指数(RSEI)分析了1990~2022年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1990~1995年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呈“东南优西北差”的空间格局,从... 为定量评估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利用遥感生态环境指数(RSEI)分析了1990~2022年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1990~1995年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呈“东南优西北差”的空间格局,从2000年开始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逐渐增加,2010年后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②1990~199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以中等以上等级转移为中等等级为主,其他年份以中等以下等级转移为中等以上等级为主,耕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中等以下等级转移为中等以上为主。③1990~2010年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呈“北部增加—南部减小”的趋势,以高波动变化为主,2011~2022年呈“内陆增加,沿海减小”的趋势,以低波动变化为主。④地表温度上升和湿度增加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起到正影响作用,干燥度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呈“南负—北正”的趋势。绿度指数对生态环境质量以负影响为主。⑤除林地和耕地面积呈减小趋势,其他类型均为增加趋势,且不透水面面积增加最为明显,影响了整体土地利用类型演变格局。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这表明福建省在生态环境维持与治理方面应有针对性进行政策调整,后期需要进一步规范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并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护策略,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RSEI 环境因素 土地利用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评估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3
作者 李晶 陈伟明 +6 位作者 孙佳蕊 谢希临 张华 沈金泉 廖文强 邢世和 张黎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5-676,共12页
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主、极端事件趋强趋频的气候变化,但其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区分并量化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SOC的影响是制定适应性策略的关键。利用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和DNDC(DeNitrific... 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主、极端事件趋强趋频的气候变化,但其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区分并量化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SOC的影响是制定适应性策略的关键。利用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和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模拟了1980—2016年福建省漳州市水田土壤在气候平均态、极端高温、长期变暖及实测温度四种气候情景下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变暖、极端高温及二者协同对漳州市水田SOC的净贡献量分别为13.81、-80.02和-66.14 Gg。因此,虽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但未来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更大的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长期变暖 极端高温 土壤有机碳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铅、镉、砷、铬、汞、铜、氟的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郭雅玲 王果 +4 位作者 罗丹 葛宏力 汪根发 陈进火 罗志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6-681,共6页
为了解福建省铁观音茶园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的含量状况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铁观音茶主产地安溪、华安和永春县150个茶园土壤中铅、镉、砷、铬、汞、铜、氟的含量,并进行了环境质量现... 为了解福建省铁观音茶园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的含量状况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铁观音茶主产地安溪、华安和永春县150个茶园土壤中铅、镉、砷、铬、汞、铜、氟的含量,并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土壤的镉、铅、氟含量,97%以上土壤的铬、砷、汞含量均低于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853—2004)中相应的限量;92%以上土壤的镉、铬、砷、汞含量和70%以上土壤的铅含量低于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 5199—2002)中相应的限量。变质岩发育的土壤镉和氟含量较高,砂岩类发育的土壤铬含量较高,流纹质凝灰岩类发育的土壤铅含量较高,流纹岩类发育的土壤砷含量较高,闪长岩类发育的土壤汞和铜含量较高;水稻土改种的茶园土壤镉、铅和汞含量较高,铬和砷含量较低;赤红壤发育的土壤中铅含量较高,黄壤发育的土壤中铬和砷含量较高,红壤发育的土壤中铜含量较高。就所研究的元素而言,大部分供试茶园土壤是清洁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茶园 土壤 污染元素 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污染物排放的环境Kuznets曲线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宋萍 洪伟 +2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戴仁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4-579,共6页
利用1985—2006年福建省环境经济数据,通过对福建省三废的排放量与人均GDP进行回归模拟,构建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模型,从而对福建省污染物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活污水排... 利用1985—2006年福建省环境经济数据,通过对福建省三废的排放量与人均GDP进行回归模拟,构建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模型,从而对福建省污染物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曲线呈直线型;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SO2排放量和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均呈U型特征;人均工业固废产出量与人均GDP拟合曲线则呈倒N型特征。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曲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促进福建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污染物 库兹涅茨曲线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耕地资源价值论我国耕地征用补偿的完善——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范胜龙 邢世和 +2 位作者 林翔程 蒋芳市 罗文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1-657,共7页
从耕地资源价值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现行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中全省最高补偿与最低补偿仅相差32714元.hm-2,未能体... 从耕地资源价值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现行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中全省最高补偿与最低补偿仅相差32714元.hm-2,未能体现区域的差异性,且该补偿标准平均仅相当于耕地资源价值的9.40%;现行补偿标准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且比《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提高了1.24-2.08倍,但与耕地的资源价值仍有巨大差距,平均仅相当于资源价值的14.46%.可见,现有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忽略了耕地资源使用的时间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空间差异,并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应区别征地目的,扩大征地补偿范围,考虑农民的长远补偿及征地补偿的区域差异,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价值 征用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漳州市水稻物候特征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启航 姚园 +5 位作者 李一凡 曹文琦 蔡欣瑶 毋亭 张黎明 邢世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397,共13页
高精度土壤有机碳制图是研究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农业管理活动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但基于农业管理活动的土壤有机碳制图却较为少... 高精度土壤有机碳制图是研究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农业管理活动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但基于农业管理活动的土壤有机碳制图却较为少见。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物候参数是农业管理活动的直接反映,在研究农业管理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基于此,本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5组不同的变量组合(A组:仅自然环境变量;B组:自然环境变量+早稻物候参数:C组:自然环境变量+晚稻物候参数;D组:自然环境变量+早稻物候参数+晚稻物候参数;E组:仅早稻物候参数+晚稻物候参数),分别构建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通过对比5组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分析物候参数对于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的影响作用,挖掘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的主要影响因子,解析对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农业管理活动。研究结果表明:物候参数的加入能够降低预测模型的误差和提升模型解释方差的能力;对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影响作用最大的物候参数依次为早稻季的NDVI增长速率(h1)、早稻生长季节开始的时间(a1)与早稻季NDVI下降速率(i1);三个最重要的物候参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因此,采取能够促使早稻苗早生快发、加快早稻分蘖速率和减缓早稻衰老速率的水肥管理措施可增加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基于物候参数构建预测模型能有效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基于物候参数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可为农田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此次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 随机森林 物候参数 农田管理措施 数字土壤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的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孟耀 刘啸歌 +2 位作者 黄达沧 张黎明 邢世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751,共14页
【目的】探明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福建省3万多个耕地土壤调查样点数据,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随机森林模型计算SOC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全省... 【目的】探明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福建省3万多个耕地土壤调查样点数据,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随机森林模型计算SOC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全省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2008年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样点数据的范围在0.12~67.28 g·kg^(-1),呈现东南部沿海低、西部和中部高的空间格局。3种模型中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分析结果最全面和客观。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因子探测器结果表明气候相关因素是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影响因子按解释程度前六名分别为:年降水量(0.168 5)>年均温(0.167 7)>海拔(0.149 9)>气候类型(0.135 9)>土壤类型(0.082 4)>地貌类型(0.073 1)。通过交互探测器进一步发现年降水量与年均温的交互作用对SOC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最大(0.194 1),其次为年降水量与土壤类型(0.192 3)、年降水量与耕地利用类型(0.191 8)。【结论】强烈的因子交互作用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性是由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而非单一因子决定,对SOC进行研究需要考虑其复杂的空间分异特征。本研究可为提高耕地土壤的空间使用效率、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三沙湾氮、磷污染物入海量及来源结构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悦 田淼 +4 位作者 姜亚雯 王萱 李荣茂 穆景利 黄亚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4-1523,共10页
近年来,三沙湾海域水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厘清三沙湾氮、磷污染物的入海量及来源结构,对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和污染源普查等多元数据,估算三沙湾总氮、总磷的入海量及来... 近年来,三沙湾海域水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厘清三沙湾氮、磷污染物的入海量及来源结构,对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和污染源普查等多元数据,估算三沙湾总氮、总磷的入海量及来源结构。结果表明,2020年主要陆源(工业源、生活源、种植业源、畜禽养殖源和陆基水产养殖源)和海源(滩涂养殖、筏式养殖和网箱养殖)总氮、总磷净入海量分别为238和622 t。其中,陆源总氮、总磷入海量分别为2564和352 t,海源总氮、总磷净入海量分别为-2326和270 t。种植业作为主要的陆源,总氮、总磷入海量分别占46.4%和41.4%。不同流域总氮、总磷排放强度存在空间差异,其中交溪流域面积最大,氮、磷入海量最高。投饵型生物(如鱼类、鲍鱼和海参)养殖是海源总氮、总磷的主要来源,非投饵型贝类和大型藻类养殖可以抵消系统内部分总氮、总磷污染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湾 排污系数法 陆源 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引领 创新驱动 福建省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县成果汇总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乾坤 张黎明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11期18-21,共4页
福建省高度重视浦城试点县成果的形成,在遵照统一的土壤三普样点布设结果和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基础上,一是充分利用历史资料,明确了近40多年来的耕地酸化趋势,揭示了“土特产”品质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创新评价方法,提出了“空间位... 福建省高度重视浦城试点县成果的形成,在遵照统一的土壤三普样点布设结果和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基础上,一是充分利用历史资料,明确了近40多年来的耕地酸化趋势,揭示了“土特产”品质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创新评价方法,提出了“空间位置校准-室内校核-野外验证-数字制图技术纠错-测试数据更新”5步走的土壤类型图制作方法,并基于南方地貌复杂区特点,筛选多种主导成土因素变量,使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完成了土壤属性图制作;三是探索南方丘陵区指标,改进了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和土壤质量评价精度。相关成果编制的经验做法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会议上多次交流,并在全国试点县成果评比中获得“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评价方法 丘陵区指标 试点县成果汇总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水稻镁肥效应及推荐用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瑞翔 黄文卿 +6 位作者 邱昌颖 张世昌 廖丽莉 颜晓军 苏达 张江周 吴良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15-1528,共14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主产区镁肥肥效,确定区域镁肥适宜用量,为水稻生产中镁肥科学施用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10至11月份,于福建水稻主产区开展土壤调研,共采集水稻收获后土壤样品596份,测定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量化了不同镁肥用...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主产区镁肥肥效,确定区域镁肥适宜用量,为水稻生产中镁肥科学施用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10至11月份,于福建水稻主产区开展土壤调研,共采集水稻收获后土壤样品596份,测定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量化了不同镁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最大经济效益法(maximum return to magnesium,MRTMg)确定福建稻区镁肥推荐用量。于2020、2021年开展了19个田间镁肥梯度试验和10个镁肥示范对比试验,镁肥梯度试验设置4个镁肥用量(以MgO计)处理,分别为:0 (CK)、15 (Mg1)、30(Mg2)和45 kg/hm^(2)(Mg3);镁肥示范对比试验设置两个处理,镁肥(以MgO计)施用量分别为0 (CK)和30kg/hm^(2)(+Mg)。调查了水稻产量。【结果】福建稻区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为72.1 mg/kg,含量小于80 mg/kg的土壤样点占74%。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随着镁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CK处理相比,Mg1、Mg2和Mg3处理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4.9%、7.0%和7.2%,水稻纯利润分别增加4.3%、5.5%和4.6%(P<0.05)。土壤交换性镁临界阈值为80 mg/kg,当土壤交换性镁含量<80、80~120、>120 mg/kg时,镁肥最佳经济用量分别为MgO 33.2、27.3、15.8 kg/hm^(2),平均镁肥最佳经济用量为MgO 31.6 kg/hm^(2)。【结论】福建稻区土壤镁缺乏较为普遍,施用镁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水稻生产上需要根据土壤交换性镁供应状况确定镁肥的合理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交换性镁含量 镁肥 水稻产量 经济效益 镁肥推荐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柚园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爽 武奥琳 +4 位作者 潘住财 饶新豪 吴良泉 冯人伟 杨文浩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7-838,共12页
为明确改良柚园酸化土壤最佳施肥方式,本研究通过为期两年的蜜柚田间试验,探究农户常规施肥(FFP)、优化施肥(OPT)和施用有机肥(OF)对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 为明确改良柚园酸化土壤最佳施肥方式,本研究通过为期两年的蜜柚田间试验,探究农户常规施肥(FFP)、优化施肥(OPT)和施用有机肥(OF)对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P相比,OF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而OPT处理使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与FFP相比,OF处理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亚表层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而OF处理降低了真菌多样性。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使土壤优势细菌门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且对亚表层土壤影响更明显。在优势真菌门中,与FFP相比,OPT处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有所增加,OF处理则与其相反,且在表层土中效果更为明显。在优势细菌属中,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表层土壤慢生根瘤菌相对丰度有所增加,热酸菌相对丰度有所降低。在优势真菌属中,与FFP相比,OPT处理降低了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和木霉菌以及亚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的相对丰度;OF处理提升了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以及亚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和木霉菌的相对丰度。综上,优化施肥和施用有机肥可提升土壤pH值,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激发土壤酶活性,为蜜柚树体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以施用有机肥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为蜜柚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蜜柚 土壤PH值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揭示西藏市政污水中微生物的塑料降解功能潜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语馨 李来一 +3 位作者 林来昌 Bob Adyari 李姜维 胡安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8-545,共8页
[目的]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挑战,而高原地区微生物对塑料的生物降解潜力及关键功能基因尚不明晰.本研究旨在挖掘高原地区市政污水中微生物塑料降解功能潜力,解析微生物在塑料降解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基因及其潜在宿主.[方法]运用宏基... [目的]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挑战,而高原地区微生物对塑料的生物降解潜力及关键功能基因尚不明晰.本研究旨在挖掘高原地区市政污水中微生物塑料降解功能潜力,解析微生物在塑料降解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基因及其潜在宿主.[方法]运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深入分析了西藏地区15个市政污水厂进水中微生物的塑料降解基因,及其与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影响污水厂进水微生物塑料降解基因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结果]研究区污水中共检测到15类塑料降解基因,其中人工合成杂链塑料降解基因的多样性最高.冗余分析表明,K^(+)和SO_(4)^(2-)是影响人工合成塑料降解基因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分类分析表明,条件致病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是大部分塑料降解基因的宿主,它们多携带人工合成同链塑料降解基因.[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高原市政污水系统中微生物塑料降解基因的分布格局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发现病原菌可能倾向于携带人工合成同链塑料降解基因,可为深入挖掘高原地区微生物塑料降解遗传资源提供基础参数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塑料降解基因 污水处理厂 宏基因组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大风暴雨复合致灾的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鹏举 周翔 +4 位作者 郑玉烽 郝晓博 陈莹 严勰 高路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共14页
【目的】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对提升区域灾害防御能力、针对性地制定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州市为例,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历史台风灾害数据,以及1 km网格的人口、经济、建筑物等承灾体调查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和... 【目的】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对提升区域灾害防御能力、针对性地制定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州市为例,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历史台风灾害数据,以及1 km网格的人口、经济、建筑物等承灾体调查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和风险矩阵模型,综合评估不同重现期情景下台风大风和台风暴雨复合致灾风险。【结果】结果表明:(1)千年一遇情景下,闽清县风雨设计值最小,复合重现期对应设计值为26.03 m/s与463.72 mm;罗源县和长乐区复合重现期对应设计值最大,分别为57.78 m/s、1173.87 mm与65.42 m/s、1094.27 mm。(2)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致灾因子危险性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山区增大。承灾体中高、高脆弱性地区主要分布于福州市主城区以及东南临海乡镇,与人口、经济和建筑物的集中度密切相关。(3)福州市台风灾害风险大致呈“东高西低”格局,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灾害风险由东北、东南部沿海向内陆地区提高,福州市主城区、长乐区、罗源县、福清市风险高于其余地区。(4)极端灾害条件下(如千年一遇),中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福州市东北、东南部与主城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4.5%。【结论】福州市台风灾害风险大致呈“东高西低”格局,随着重现期水平提高,灾害风险由东北、东南部沿海向内陆地区提高,极端灾害条件下(如千年一遇),中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福州市东北、东南部与主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害风险 复合灾害 COPULA函数 福州市 气候变化 降水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东明 郭宇轩 +3 位作者 魏圆慧 贾广昊 丁文杰 毛艳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 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研究生物炭改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改性后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更为丰富,镁改性使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的比例提高,球磨后生物炭的芳香性提高。施用改性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镁改性和纳米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了45.26%和36.25%。FTIR、XPS、^(13)C NMR分析结果表明镁改性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的添加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使含氧官能团比例增加,镁改性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处理降低了烷氧碳和羰基碳的比例而增加了芳香碳和烷基碳的比例,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复杂程度。研究表明,生物炭改性引起的表面官能团结构变化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促进了有机碳的稳定化,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纳米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化学结构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和无偏GM(1,1)模型的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 被引量:58
16
作者 范胜龙 杨玉珍 +2 位作者 陈训争 张莉 黄炎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27,共9页
研究目的:对福建省2004—2015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2016—2025年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以指导区域耕地合理、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运用PSR评价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无偏GM(1,1)模型进行预测,通过障碍... 研究目的:对福建省2004—2015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2016—2025年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以指导区域耕地合理、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运用PSR评价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无偏GM(1,1)模型进行预测,通过障碍度模型确定障碍因子。研究结果:(1)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值呈曲折上升趋势,安全级别从较安全级上升为安全级;(2)预测结果显示,2016—202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维持在安全状态,但安全值呈直线下降趋势;(3)通过障碍度模型得出未来10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生产活动方面。研究结论:2004—2015年,福建省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未来10年的耕地安全状况还需通过出台惠农政策、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及宣传耕地生态安全知识等措施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耕地生态安全 PSR模型 无偏GM(1 1)模型 障碍度模型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型杉木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文娟 张丽仙 +3 位作者 陈宇龙 郭嘉龙 周丽丽 李树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耐旱型杉木各器官矿质元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提高林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不同耐旱型(忍耐型和敏感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 【目的】研究不同耐旱型杉木各器官矿质元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提高林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不同耐旱型(忍耐型和敏感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迫处理(即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40%~50%),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型杉木幼苗各器官矿质元素(K、Ca、Mg、Mn、Na、Al)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敏感型杉木粗根(木质部和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Ca、Mg、Mn含量减少,而忍耐型杉木粗根(木质部和韧皮部)、茎(木质部和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和叶的Ca、Mg、Mn含量增加;敏感型杉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K含量减少,忍耐型杉木茎(木质部和韧皮部)、叶的K含量增加;敏感型杉木地下部分、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Na、Al含量下降,忍耐型杉木的细根、粗根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Na含量增加,粗根木质部、叶的Na含量减少,地下部分、茎(木质部和韧皮部)的Al含量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细根与枝木质部的K、Mg、Mn、Na、Al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粗根韧皮部与叶的Ca、Mg、Mn含量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主要影响敏感型杉木细根、粗根韧皮部K、Ca、Mg及茎韧皮部Mn的含量,对忍耐型杉木细根、粗根韧皮部Na和Al、叶的Ca含量影响较大。【结论】不同耐旱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形成不同的矿质元素分配策略:敏感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减少了地下部根系对K、Ca、Mg、Na、Al的吸收,增加了叶对K、Ca的吸收;忍耐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增加了细根对K、Mg、Mn、Na的吸收,以及地上部器官对K、Ca、Mg、Mn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干旱胁迫 器官 矿质元素 分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烟区土壤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熊德中 蔡海洋 +2 位作者 张仁椒 李春英 陈星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6-38,共3页
福建烟区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交换性钙为519.33mg/kg,交换性镁为34.49mg/kg,有效硫为27.91mg/kg,有效铁为61.07mg/kg,有效锰为13.99mg/kg,有效铜为3.09mg/kg,有效锌为3.32mg/kg,有效硼为0.17mg/kg,水溶性氯为26.30mg/kg。福建... 福建烟区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交换性钙为519.33mg/kg,交换性镁为34.49mg/kg,有效硫为27.91mg/kg,有效铁为61.07mg/kg,有效锰为13.99mg/kg,有效铜为3.09mg/kg,有效锌为3.32mg/kg,有效硼为0.17mg/kg,水溶性氯为26.30mg/kg。福建烟区土壤交换性镁、有效硼含量不足,有效铁、锰含量丰富,有效铜、锌含量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烟区 中量元素 微量元素 有效态 交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34
19
作者 范胜龙 张莉 +2 位作者 曾在森 黄炎和 林翔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58,共8页
研究目的:对2016年福建省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缓解城市人地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研究方法: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开发区土地... 研究目的:对2016年福建省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缓解城市人地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研究方法: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通过障碍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看,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2)开发区区龄、开发区至县(市)中心距离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不存在明显规律。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第三产业比重、社会商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次发达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欠发达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开发区 集约利用 影响因素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耕地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龙军 张黎明 +3 位作者 沈金泉 周碧青 毛艳玲 邢世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59-3969,共11页
准确估算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能为氮肥优化管理和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提供重要依据。以位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闽侯县、同安区、武平县和永定县1982年11087个样点及2008年1616个样点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尺度上推的方... 准确估算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能为氮肥优化管理和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提供重要依据。以位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闽侯县、同安区、武平县和永定县1982年11087个样点及2008年1616个样点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尺度上推的方法分析了1982—2008年福建省耕地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福建省耕地土壤氮素富集明显,全氮密度和储量分别上升了0.08 kg/m2和1.22 Tg,但不同土壤类型差异较大,紫色土土类、酸性紫色土亚类和猪肝土土属氮素富集最明显,全氮密度均上升了0.18 kg/m2;赤红壤土类、淹育水稻土亚类和赤土土属氮素损失最多,全氮密度均下降了0.10 kg/m2。水稻土土类、渗育水稻土亚类和黄泥田土属全氮储量增加最多,分别达1.24、0.80 Tg和0.71 Tg;赤红壤土类、赤红壤亚类和灰砂泥田土属下降最多,分别达0.13、0.13 Tg和0.08 Tg。因此,在今后的福建省耕地管理中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氮素富集程度合理指导施肥,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氮素流失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耕地 土壤类型 全氮密度 全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