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LAF-seq技术的甘蔗遗传多样性和选择信号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林萍萍 张慧 +3 位作者 徐良年 邓祖湖 王勤南 赵新旺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年第4期217-225,共9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甘蔗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选择性清除分析,了解甘蔗基因组中受人工选择的区域及优良基因,以期为甘蔗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83份甘蔗栽培种和24份细茎野生种共107份材料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以甘蔗割手密基因组为参... [目的]通过对不同甘蔗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选择性清除分析,了解甘蔗基因组中受人工选择的区域及优良基因,以期为甘蔗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83份甘蔗栽培种和24份细茎野生种共107份材料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以甘蔗割手密基因组为参考,获得基因组SNP基因型数据,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不同群组的分化系数(Fst),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选择信号扫描分析。[结果](1)栽培种与细茎野生种群体之间的Fst=0.216,栽培种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8.93×10^(-6))高于细茎野生种群体(π=6.11×10^(-6))。(2)选择性清除分析得到72个基因组区域,对前5%的基因组区域进一步分析,共检测到439个基因。对候选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发现受选择基因主要富集在泛素蛋白转移酶活性过程、核苷酸结合过程和热反应过程等,包括抗病蛋白RGA2、谷胱甘肽S-转移酶、钾转运蛋白等抗性基因。[结论]107份甘蔗材料可分为两个亚群,且抗性基因在甘蔗育种过程中得到了强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遗传多样性 群体分化 选择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与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 被引量:2
2
作者 谢源 郑妮可 何婷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目的]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与全省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期促进福建省种植业绿色发展。[方法]基于2011—2021年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福建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通过SBM模型比较全省种植业绿色生产... [目的]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与全省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期促进福建省种植业绿色发展。[方法]基于2011—2021年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福建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通过SBM模型比较全省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衡量了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与当地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1)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大致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缓慢增长型,包括泉州和南平;第二类是先降后增型,包括莆田;第三类是稳定型,包括厦门;第四类是较快发展型,包括福州、龙岩、宁德、三明和漳州。(3)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2021年,全省达到了高度耦合和优质协调。[结论]结合福建省种植业绿色发展水平以及与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建议持续落实福建省农业降碳减排政策,发挥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产业优势,并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种植业 绿色生产效率 耦合协调度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中硅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基因型差异
3
作者 林兆里 袁徐澜 +4 位作者 姚俊丽 孔冉 李诗燕 张华 罗俊 《中国糖料》 2024年第3期63-72,共10页
【目的】探明硅在甘蔗植株中的分布特征和筛选硅高效吸收积累的甘蔗基因型。【方法】本研究以23个基因型甘蔗为供试材料,测定成熟期甘蔗各器官中硅的分布与积累特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甘蔗对硅的吸收积累差异。【结果】硅含量在甘蔗各器... 【目的】探明硅在甘蔗植株中的分布特征和筛选硅高效吸收积累的甘蔗基因型。【方法】本研究以23个基因型甘蔗为供试材料,测定成熟期甘蔗各器官中硅的分布与积累特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甘蔗对硅的吸收积累差异。【结果】硅含量在甘蔗各器官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布趋势为:叶片>叶鞘>根系>蔗蔸>蔗皮和蔗髓。叶片和叶鞘的硅含量均在甘蔗不同部位间差异显著,以植株中部最高。甘蔗植株各器官的硅积累量分布趋势为:叶片>叶鞘>蔗蔸>蔗髓>蔗皮>根系,硅积累量主要集中于地上部,其中叶片和叶鞘的在植株中占比较大,二者之和达到59.88%~72.42%。硅含量和硅积累量均在不同基因型甘蔗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供试甘蔗基因型中‘德蔗07-36’、‘柳城05-136’和‘粤糖50号’表现出对硅更为高效的吸收和累积特征。甘蔗生物量与硅含量间相关性密切,其中地下部植株生物量分别与蔗叶、蔗茎硅含量间显著正相关(R^(2)=0.63,P<0.01;R^(2)=0.50,P<0.05)。【结论】硅在甘蔗植株上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地上部,其中蔗叶(叶片+叶鞘)的硅含量和硅积累量最高。甘蔗植株对硅的吸收积累存在基因型差异,具有较为发达的地下部生物量有助于促进甘蔗对硅的吸收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布特征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内标基因PCR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肖乃衍 林冰 +8 位作者 刘迪 陈平华 许跃语 施桂姣 王恒波 郭晋隆 高三基 许莉萍 陈如凯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0-507,共8页
克隆鉴定甘蔗内源低拷贝基因鲜有研究,影响转基因甘蔗精确鉴定。根据其他作物已有的内标基因和内源低拷贝基因,按照内标基因的物种特异性和通用性原则,用12个有代表性甘蔗栽培品种对11个候选基因进行筛选与鉴定,获得了甘蔗特有的内源低... 克隆鉴定甘蔗内源低拷贝基因鲜有研究,影响转基因甘蔗精确鉴定。根据其他作物已有的内标基因和内源低拷贝基因,按照内标基因的物种特异性和通用性原则,用12个有代表性甘蔗栽培品种对11个候选基因进行筛选与鉴定,获得了甘蔗特有的内源低拷贝基因,并以该基因建立了甘蔗内标基因PCR检测技术体系,为转基因甘蔗的精确检测和转基因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内标基因 鉴定 PCR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遗传值在甘蔗选育种应用研究系列(Ⅵ)甘蔗第九轮国家区域试验品种评价
5
作者 赵新旺 黄潮华 +2 位作者 黄国强 徐良年 邓祖湖 《中国糖料》 2022年第4期14-18,共5页
以第九轮国家区试的10个甘蔗品种为材料,通过2年新植、1年宿根试验,对蔗茎产量、甘蔗蔗糖分、甘蔗纤维分3个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经济遗传值(Economic genetic values,EGV)分析,并据品种对花叶病和黑穗病的抗性等级对EGV加以校正。结果表... 以第九轮国家区试的10个甘蔗品种为材料,通过2年新植、1年宿根试验,对蔗茎产量、甘蔗蔗糖分、甘蔗纤维分3个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经济遗传值(Economic genetic values,EGV)分析,并据品种对花叶病和黑穗病的抗性等级对EGV加以校正。结果表明:产量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德蔗03-83’、‘福农1110’;甘蔗含糖量表现较好的有‘福农1110’、‘福农0335’、‘德蔗03-83’及‘柳城05-136’;参试品种中,‘福农1110’、‘柳城05-136’、‘闽糖01-77’和‘德蔗03-83’经济遗传值表现为正,其中‘福农1110’和‘柳城05-136’表现最为突出,分别为165.86元和145.24元。该评价结果与利用农艺性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简单高效,在后续甘蔗区域试验及品种评价中可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经济遗传值 区域试验 品种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全国甘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昆明举办
6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7年第3期216-216,共1页
8月16—19日.由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7年全国甘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培训班”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福建、贵州、四川等省(... 8月16—19日.由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7年全国甘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培训班”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福建、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的科研院校、基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糖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148个单位的400名一线甘蔗科技、生产、管理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培训班 昆明市 甘蔗 增效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属野生种割手密的育种利用进展与探讨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家勇 邓祖湖 +4 位作者 吴才文 桃联安 陆鑫 赵培方 张跃彬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1497,共7页
优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作物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甘蔗(Saccharum spp.)是世界上主要糖料作物,但长期以来遗传改良进展缓慢,制约了甘蔗品种选育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是甘蔗属中利用最成功的... 优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作物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甘蔗(Saccharum spp.)是世界上主要糖料作物,但长期以来遗传改良进展缓慢,制约了甘蔗品种选育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是甘蔗属中利用最成功的野生种,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育种潜力无疑是破解这一现状的积极选择。本文简要概述了割手密在遗传多样性及创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割手密创新利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割手密育种潜力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种质资源 创新利用 割手密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NAD(P)H脱氢酶复合体O亚基基因克隆及其与甘蔗花叶病毒VPg互作 被引量:7
8
作者 翟玉山 赵贺 +8 位作者 张海 邓宇晴 程光远 杨宗桃 王彤 彭磊 徐倩 董萌 徐景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78-1487,共10页
NAD(P)H脱氢酶(NDH)复合体介导循环电子传递,对于维持叶绿体高效的光合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中NDH复合体应答及参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的侵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克隆了甘蔗NDH复合体的... NAD(P)H脱氢酶(NDH)复合体介导循环电子传递,对于维持叶绿体高效的光合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中NDH复合体应答及参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的侵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克隆了甘蔗NDH复合体的O亚基,命名为ScNdhO,其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471 bp,编码长度为156 aa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cNdhO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蛋白二级结构元件多为无规则卷曲,具有典型的NDH复合体O亚基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NDH复合体O亚基蛋白家族。实时荧光定量 PCR分析发现,ScNdhO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成熟甘蔗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在根中几乎不表达;ScNdhO基因在SCMV侵染早期上调表达,后期下调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cNdhO定位于叶绿体。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实验表明,ScNdhO与SCMV-VPg互作。推测ScNdhO被SCMV选择性利用,可能参与SCMV基因组复制及花叶病症状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CMV 叶绿体 NAD(P)H脱氢酶复合体 O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系)苗期白条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傅华英 张婷 +4 位作者 彭文静 段瑶瑶 许哲昕 林艺华 高三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31-1539,共9页
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选用抗病品种是甘蔗白条病防控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为明确国内甘蔗新品种(系)对白条病菌的抗性水平,本研究选用抗白条病品种LCP 85-38... 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选用抗病品种是甘蔗白条病防控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为明确国内甘蔗新品种(系)对白条病菌的抗性水平,本研究选用抗白条病品种LCP 85-384和感白条病品种新台糖20号为对照种,对我国各育种单位新选育的49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抗白条病鉴定。研究结果显示,从白条病菌Xa-FJ1菌液接种后第7天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蔗品种白条病病情指数不断提高,到接种后21~28 d时,各品系的病情指数进入平稳增长时期。对接种后的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叶片总DNA的提取,利用甘蔗白条病菌特异性引物XAF1/XAR1进行PCR检测和鉴定,结果证实白条病菌Xa-FJ1通过人工接种方式成功侵染供试材料。基于病情指数评价甘蔗抗病性水平,将51份供试材料划分为抗、中抗、感、高感4个不同抗病等级。抗病至中抗水平的品种(系)有19份,占37.3%,其中抗病等级只有3份,分别为粤甘50、福农09-7111和中蔗10号;感病至高感水平的品种(系)有32份,占62.7%。上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参试国内新选育的甘蔗品种(系)苗期对白条病的抗性水平没有达到高抗的品种(系),建议加强甘蔗白条病抗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新品种(系) 白条病 白条黄单胞杆菌 抗病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甘蔗蔗蔸形态特征评价甘蔗宿根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兆里 罗方喻 +4 位作者 林承宥 张垲睿 阙友雄 罗俊 张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5-1336,共12页
【目的】分析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生物量、宿根性间的内在联系,为强宿根性甘蔗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9个供试甘蔗品种(系)的生物量、地上部农艺性状、蔗蔸中根系和地下芽形态特征等24个性状,采用SPSS ... 【目的】分析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生物量、宿根性间的内在联系,为强宿根性甘蔗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9个供试甘蔗品种(系)的生物量、地上部农艺性状、蔗蔸中根系和地下芽形态特征等24个性状,采用SPSS 22.0对蔗蔸形态特征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通径和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结果】供试甘蔗品种(系)的各性状变异系数为7.26%~49.47%,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16~2.03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除根冠比和高位芽萌发数2个性状外,其余22个性状均在29个供试甘蔗品种(系)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生物量、宿根性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显示,蔗蔸体积、有效茎数、根交叉数和地下芽总数是影响甘蔗地上部生物量构成的关键性状;有效茎数、地下芽总数和蔗蔸生物量对宿根发株率构成影响较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2个性状指标可简化为7个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2.09%。聚类分析将29个供试甘蔗品种(系)在遗传距离为15.00处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柳城05-136、福农09-12206、德蔗07-36、桂糖54号、桂糖42号和云蔗08-1095具有丰富的地下芽库、发达的地下根系,且生物量大,宿根性强。【结论】供试甘蔗品种(系)在生物量、宿根性和蔗蔸形态特征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建立基于蔗蔸形态特征、生物量及宿根性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甘蔗的宿根性表现,筛选出柳城05-136、福农09-12206、德蔗07-36、桂糖54号、桂糖42号和云蔗08-1095等6个具有高生物量、强宿根性的甘蔗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蔸形态特征 宿根性 相关性 系统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大型机械化收获模式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兆里 张华 +3 位作者 阙友雄 吴燕晶 李诗燕 罗俊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17-1430,共14页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贯入阻力、抗剪强度、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间均无显著差异。蔗沟0~20 cm土层,机械收获后,土壤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显著提高,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下降。同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过程中,机具行走对蔗沟土壤造成压实,但对蔗垄土壤影响不显著。蔗垄土壤紧实度在垂直梯度上存在2个明显交替变化的界面,0~20 cm土层以人工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20~40 cm土层以机械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第1年宿根季和第2年宿根季人工收获处理蔗茎产量均高于机械收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固定道技术下,甘蔗机械收获对蔗垄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规范甘蔗机械收获操作,减少大型机械对蔗地土壤压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收获方式 土壤 物理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壤区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种类的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覃晓娟 廖楠 +4 位作者 张金莲 李冬萍 李松 袁照年 陈廷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41-2249,共9页
为探明广西红壤区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多样性特点,本研究通过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来自广西红壤蔗区33个样地的甘蔗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的AM真菌种属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AM真菌侵染率和... 为探明广西红壤区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多样性特点,本研究通过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来自广西红壤蔗区33个样地的甘蔗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的AM真菌种属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AM真菌侵染率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红壤类土壤中,赤红壤的根外菌丝量、根内菌丝和丛枝平均侵染率最高,分别为13.59%、24.18%、1.29%;砖红壤的泡囊平均侵染率最高,为19.17%。所构建的AM真菌克隆文库中共发现了24个OTU,分别属于AM真菌的7科12属24种,其中球囊霉科含5属10种,多样孢囊霉科含1属2种、无梗囊霉科含1属1种、巨孢囊霉科含2属2种,近明囊霉科含1属5种,原囊霉科和类球囊霉科各含1属2种;3类土壤的优势科和优势属分别为球囊霉科和根生囊霉属。红壤的AM真菌物种丰富度和香浓维纳指数最高,砖红壤最低。3类土壤的理化因子与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均无显著相关。3类土壤的根内菌丝侵染率与pH值均呈正相关,与有机质、总氮及有效磷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红壤类土壤 AM真菌 18S RDNA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硅肥对甘蔗抗条螟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兆里 张华 +3 位作者 罗俊 高世武 姚俊丽 许莉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079,共9页
为明确甘蔗施用硅肥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抗性的影响,在田间自然螟虫胁迫条件下,对甘蔗含硅量、抗条螟性指标和产量性状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硅肥在187.5~750 kg/hm^(2)施用量范围内能显著提高整个生长季甘蔗植株的... 为明确甘蔗施用硅肥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抗性的影响,在田间自然螟虫胁迫条件下,对甘蔗含硅量、抗条螟性指标和产量性状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硅肥在187.5~750 kg/hm^(2)施用量范围内能显著提高整个生长季甘蔗植株的硅含量,显著降低甘蔗条螟钻蛀率和为害程度。硅肥施用量、植株硅含量和抗条螟性指标间响应一致。采用因子分析对7个抗条螟性指标进行简化,可分为3个公因子,即苗期条螟为害因子、工艺成熟期条螟为害因子和条螟生长发育因子。苗期螟害枯心率、工艺成熟期螟害节率和羽化率可作为硅肥调控甘蔗对条螟抗性效应的评价指标。经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在7个抗条螟性指标中,苗期螟害枯心率和累积蛀道长度对蔗茎产量影响最大。562.5 kg/hm^(2)硅肥施用量对甘蔗条螟防治效果和甘蔗增产效应最适宜。研究表明,硅肥能显著提升甘蔗植株硅含量,增强甘蔗植株对条螟的抗性,有效降低甘蔗条螟发生为害,促进甘蔗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硅肥 条螟 抗条螟性指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ScPR10基因的克隆及其响应赤条病菌侵染的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娟 周敬如 +4 位作者 储娜 孙会东 黄美婷 傅华英 高三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4,共8页
PR10是一种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PR),在植物生长发育、应激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甘蔗赤条病抗病品种新台糖22号和感病品种闽糖11-610叶片克隆获得ScPR10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 PR10是一种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PR),在植物生长发育、应激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甘蔗赤条病抗病品种新台糖22号和感病品种闽糖11-610叶片克隆获得ScPR10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研究在接种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Aaa)之后这2个品种ScPR10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模式。序列分析显示,本研究克隆获得2个ScPR10基因,编码187个氨基酸,比其他植物PR10蛋白多了27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结构域P-loop和Bet v 1;与已报道的甘蔗、高粱和斑茅的PR10亲缘关系较近。在Aaa胁迫下,RT-qPCR分析表明抗病、感病品种ScPR10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尤其在接种24 h时,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7.2倍和39.7倍;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表达水平在抗病、感病品种上均显著提高,尤其在接种72 h时,表达量最高,log2 FC值为5.3~5.4。蛋白互作预测发现,ScPR10与植物PDR型ABCG转运蛋白(Cluster-13677.282407)、蛋白激酶(Cluster-13677.166559)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蛋白质组数据分析显示,在Aaa接种24 h时,抗病、感病品种ScPR10均为上调表达,log2FC值为1.65~1.69;与ScPR10互作的PDR型ABCG转运蛋白成员的表达量在抗病、感病品种上有不同程度提高;蛋白激酶表达量在感病品种上有显著提高,但是,在抗病品种上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ScPR10可能与PDR型ABCG转运蛋白正向协同参与甘蔗寄主应答Aaa病菌侵染的防御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10蛋白 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 生物胁迫 基因表达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季节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茜 冯重阳 +4 位作者 张金莲 宋娟 袁照年 黄京华 陈廷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89-1694,共6页
为了探明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016年4月、8月、10月和12月在里建甘蔗试验基地,采集4个施肥水平(0%、25%、50%、100%)下的甘蔗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水平下AM真菌群落季节变化规律。结... 为了探明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016年4月、8月、10月和12月在里建甘蔗试验基地,采集4个施肥水平(0%、25%、50%、100%)下的甘蔗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水平下AM真菌群落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个季节共检测到10属AM真菌,AM真菌Chaol、Shannon-Wiener指数Shannon-Wiener和Invsimpsonindex指数从春季到冬季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夏季最低;4个季节共检测出281个AM真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OTUs数目分别为160、68、103、198个。4个季节甘蔗根际土壤中球囊霉属(Glomus)占有绝对的优势,之后是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和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此外,也有少量的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两性球囊霉属(Ambispora)。不同季节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但总体来说冬季和春季种群结构相似,夏季和秋季相似,而夏季和秋季的AM真菌种类比春季和冬季的AM真菌种类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群落 季节性变化 甘蔗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miRNA技术及其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艺华 郑涛 +1 位作者 高三基 陈振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内源miRNAs被认为是真核生物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因子,人工miRNA(amiRNA)是一种基于天然miRNA的结构用以沉默内源基因的有效策略。利用人工miRNA替换植物内源miRNA前体中miRNA/miRNA*序列,使产生的人工miRNA与靶基因配对,并特异性地... 内源miRNAs被认为是真核生物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因子,人工miRNA(amiRNA)是一种基于天然miRNA的结构用以沉默内源基因的有效策略。利用人工miRNA替换植物内源miRNA前体中miRNA/miRNA*序列,使产生的人工miRNA与靶基因配对,并特异性地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从天然miRNA的合成过程和作用机制,人工miRNA的设计基本原理及构建方法,人工miRNA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人工miRNA 转基因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MYB转录因子基因ScMYB52-1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泳许 于庆 +5 位作者 冯美嫦 林嘉颖 赵明明 欧秋月 郭晋隆 黄国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8-1337,共10页
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广泛参与植物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在调控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分离甘蔗(Saccharum spp.)逆境响应MYB基因并研究其功能,本文应用3’RACE的方法,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到一个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命... 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广泛参与植物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在调控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分离甘蔗(Saccharum spp.)逆境响应MYB基因并研究其功能,本文应用3’RACE的方法,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到一个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ScMYB52-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072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696 bp,5’非翻译区长54 bp,3’非翻译区长322 bp。该ORF编码231个氨基酸,推导蛋白的分子量为26.65 kDa,含有2个串联的MYB结构域。ScMYB52-1推导蛋白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MYB家族蛋白的进化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cMYB52-1蛋白与AtMYB52和AtMYB54的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的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三者蛋白质N端的MYB结构域序列高度一致,且三者的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类似,表明它们可能具有类似的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cMYB52-1在甘蔗组培苗的根中对PEG处理总体上不敏感,在叶中仅在3 h时短暂上调;ScMYB52-1在叶中受外源ABA和NaCl胁迫的诱导,在处理0.5h均迅速上调表达,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3.35倍和2.75倍,并在处理期维持高于对照的水平;在根中受外源ABA和NaCl胁迫的抑制,在处理0.5h时就开始下调表达,在处理24 h时表达量分别下调为对照的12%和40%,并在处理周期内总体上维持低于对照的水平。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cMYB52-1-GFP重组蛋白定位在烟草叶肉细胞的细胞核中。酵母双杂交自激活活性鉴定结果表明,ScMYB52-1蛋白无自激活活性。以上结果表明ScMYB52-1参与了甘蔗对高盐胁迫的应答,并可能受ABA信号通路的调控,在叶和根中存在差异的调控机制。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该基因在甘蔗非生物逆境适应过程中的功能及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初步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MYB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非生物逆境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慧 林萍萍 +5 位作者 黄潮华 黄国强 徐良年 邓祖湖 张木清 赵新旺 《中国糖料》 2022年第1期25-32,共8页
分子指纹图谱直接反映生物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可有效鉴别植物品种,保护品种权。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在生产上更容易造成品种混杂。本文概述了指纹图谱的分类、概念和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常见的DNA分子指纹图谱方法(RFLP、RAPD、AFLP、... 分子指纹图谱直接反映生物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可有效鉴别植物品种,保护品种权。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在生产上更容易造成品种混杂。本文概述了指纹图谱的分类、概念和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常见的DNA分子指纹图谱方法(RFLP、RAPD、AFLP、SSR、ISSR、SNP)在甘蔗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指纹图谱在甘蔗品种鉴别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我国甘蔗分子指纹图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指出构建甘蔗标准指纹图谱库和分子身份证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指纹图谱 品种鉴定 分子标记 分子身份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甘蔗种质资源杂交后代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蒋洪涛 崔新迪 +3 位作者 赵丽九 许誉芝 陈保善 张木清 《中国糖料》 2020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引进甘蔗种质资源24个杂交后代的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科学评价引种甘蔗种质资源在广西本地的农艺性状表现,探究各农艺性状间的协同制约关系,为甘蔗种质资源的精准评价和杂交育种材料的科学选配提... 通过对引进甘蔗种质资源24个杂交后代的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科学评价引种甘蔗种质资源在广西本地的农艺性状表现,探究各农艺性状间的协同制约关系,为甘蔗种质资源的精准评价和杂交育种材料的科学选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6.79%~29.44%,24个甘蔗种质在分蘖和蔗糖产量上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2)主成分分析将这10个农艺性状凝聚成4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因子、有效茎因子、糖分因子和出苗因子,贡献率分别是35.2%、16.5%、15.3%、12.1%,累计贡献率达到79.1%;(3)通径分析中各性状对糖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蔗茎产量(0.927)>蔗糖分(0.399)>单茎重(0.039)。表明:甘蔗品种(系)GUC23-1、GUC15-2、GUC23、GUC34、GUC25在广西的丰产性最优,在甘蔗引种和选育中,考虑将蔗茎产量、蔗糖分、单茎重作为主要选择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杂交后代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甘蔗新品系的抗旱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蒋洪涛 蒋夏兰 +2 位作者 商贺阳 李安贵 张木清 《中国糖料》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评价不同甘蔗品种(系)的抗旱性,为广西不同种植地区提供适宜的耐旱品种和简单高效的鉴定方法。采用桶栽模拟干旱胁迫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对17个‘GUC’系列甘蔗品系和两个对照品种‘新台糖22’(... 评价不同甘蔗品种(系)的抗旱性,为广西不同种植地区提供适宜的耐旱品种和简单高效的鉴定方法。采用桶栽模拟干旱胁迫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对17个‘GUC’系列甘蔗品系和两个对照品种‘新台糖22’(CK1)、‘福农39’(CK2)的6个抗旱性指标的抗旱性系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不同甘蔗品种(系)的6个抗旱性指标变化程度不同,其中株高(Ph)、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Chl)含量和脯氨酸(Pro)含量4个指标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质膜透性(PMP)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h、RWC、Chl和Pro含量与PMP呈显著负相关;4个主因子代表6个抗旱指标94.12%。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品系‘GUC31’、‘GUC17’、‘GUC23’和‘GUC9’的抗旱性高于CK1;其余品系低于CK1但高于CK2。聚类和判别分析将19个甘蔗品种(系)分为3类,其中‘GUC23’、‘GUC21’、‘GUC31’、‘GUC17’和‘GUC8’抗旱性较强;‘GUC1’、‘GUC16’和‘福农39’抗旱性较差。试验中所用的生理指标和分析方法在甘蔗抗旱性评价上简单而有效,可用于未来甘蔗的抗旱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新品系 抗旱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