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资源
1
作者 曾阳金 肖金海 +2 位作者 李远球 饶兴权 蔡锡安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在2000—2022年间藤本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藤本植物资源多样性。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野生藤本植物262种,隶属于50科135属。按用途可分为药用、观赏、食用、饲用、纤维化工、生态利用和其它等7大类... 在2000—2022年间藤本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藤本植物资源多样性。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野生藤本植物262种,隶属于50科135属。按用途可分为药用、观赏、食用、饲用、纤维化工、生态利用和其它等7大类别,其中药用藤本资源最丰富,有50科120属214种;观赏藤本植物次之,有37科72属105种;食用藤本植物23科34属65种;纤维化工藤本植物10科15属20种;生态利用藤本植物26科51属65种;饲用藤本植物3科6属6种;药用和观赏藤本植物是该区较为重要的类别。研究结果可为藤本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本植物 资源多样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石门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黎毅 戴克元 +5 位作者 唐国平 杜建会 陈桃 江南 牛香豫 余扬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估了1997—2021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探究该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控级别提升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并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石门台自然保护区R...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估了1997—2021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探究该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控级别提升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并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石门台自然保护区RSEI值从1997年的0.637动态上升到2011年的0.714,随着自然保护区从省级升至国家级,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RSEI达到0.788;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占比高达64.5%,其中,缓冲区改善较为明显,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实验区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以及核心区高海拔山脊地带;RSEI对高程的响应最为明显,300~600 m生态环境质量最好,300 m以下和超过900 m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当土壤酸碱度为5.3、有机碳质量分数为4.1%、黏土质量分数为32%时,RSEI最高;居民活动从外向内(即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且带来负面影响;时间上,RSEI与降水呈现正相关性,有23.6%的区域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局部年份受降水的影响较大。总体上,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趋势明显,今后应加强对高山顶部裸土区域以及低海拔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保护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变化 随机森林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多样性
3
作者 戴克元 肖金海 +3 位作者 曾阳金 李远球 饶兴权 蔡锡安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91-97,共7页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资源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和生活型谱等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野生藤本植物262种,隶属于50科135属;物种组成以双子叶植物(228种,87.0%)为主,蕨类(4种,1.5%)和裸子植物(...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资源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和生活型谱等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野生藤本植物262种,隶属于50科135属;物种组成以双子叶植物(228种,87.0%)为主,蕨类(4种,1.5%)和裸子植物(2种,0.8%)种类较少;保护区的藤本植物的种属比为1.94,单位面积种密度为7.81种/km2;科主要由寡种科(22科,44.0%)、单种科(14科,28.0%)和中等种科(12科,24.0%)构成,大种科的比例不高(2科,4.0%);在属的水平上,主要由单种属(84属,62.2%)、寡种属(48属,35.6%)和少量的中等种属(3属,2.2%)组成,缺乏大种属。该保护区藤本植物以热带性质科、属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有一定温带性质区系成分;生活型以木质、常绿、高位芽类型为主;叶以纸质、全缘、单叶为主要特征;大多数藤本植物的攀援方式是缠绕攀援。保护区藤本植物资源丰富,生态习性多样,区系成分复杂,凸显出本区域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本植物 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 广东石门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种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综合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远球 戴克元 +3 位作者 曾阳金 肖金海 饶兴权 蔡锡安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72-82,共11页
为了充分发掘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保护区自然分布的102种野生观赏木本植物的观赏价值、开发潜力、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模型由观赏价值、资源开发潜力、生物学特性和应用... 为了充分发掘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保护区自然分布的102种野生观赏木本植物的观赏价值、开发潜力、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模型由观赏价值、资源开发潜力、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四大约束因素,共17个指标因子构成。结果表明:在一级指标中,观赏价值所占权重最大,表示观赏价值在综合评价中较为重要;在二级指标中,花果色彩、经济价值、生态习性、芳香性等因素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根据综合评分的等级划分,乔木组有15种(南山茶、观光木、毛桃木莲、蓝树、金叶含笑、伯乐树、香港四照花、假地枫皮、头状四照花、厚叶厚皮香、广东含笑、厚叶冬青、桂南木莲、木竹子、钟花樱桃),灌木组有7种(桃金娘、黄花倒水莲、南岭小檗、红花八角、马银花、猴头杜鹃和灯笼树)植物的综合评价为Ⅰ级,此类植物在观赏价值、资源开发潜力和生物学特性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较强的开发前景。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开发木本观赏植物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 木本观赏植物 观赏价值 开发潜力 生物学特性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虎山次生林群落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饶兴权 曾阳金 +3 位作者 李远球 曹洪麟 刘占锋 蔡锡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0,共11页
为了解在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虎山南坡建设的大型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的植被组成特征,开展了18个样方的每木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面积0.72 hm^(2)中有维管束植物53科86属127种;胸径(DBH)≥1.0 cm的立木有2... 为了解在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虎山南坡建设的大型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的植被组成特征,开展了18个样方的每木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面积0.72 hm^(2)中有维管束植物53科86属127种;胸径(DBH)≥1.0 cm的立木有2 465株,平均密度为0.34 ind./m^(2),最高达25 m。群落以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木荷(Schima superba)等为主要优势种类,且以高位芽、中小型叶、革质和非全缘叶植物为主要种类组成的常绿阔叶次生林。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在群落中占明显优势,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18个样方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0.851~0.936)和Shannon-Wiener指数(3.504~4.494)相近,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0.780~1.000),但Gleason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差异较大(分别为3.209~7.738和16.760~40.806),样方间有10~26种共有种(Sorensen相似性系数为0.377~0.722),而灌木层则相反,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变化较大,样方间只有0~10种共有种(Sorensen相似性系数为0~0.714)。因此,灌木层的密度和种类差异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应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区系成分 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分类厘定与区系分析
6
作者 戴克元 郭国新 +4 位作者 黄林生 刘丽娟 李远球 赵永有 王英永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5期39-45,共7页
两栖动物隐存物种众多,分类变动频繁。适时开展分类厘定与名录修订工作可以帮助保护区基层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基于野外调查、馆藏标本、文献记录以及最新分类研究成果,文章对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记录的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隐存物种众多,分类变动频繁。适时开展分类厘定与名录修订工作可以帮助保护区基层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基于野外调查、馆藏标本、文献记录以及最新分类研究成果,文章对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记录的两栖动物进行物种分类厘定,确认保护区已知两栖动物35种,隶属2目8科25属,包括中国特有种20种,其中5种为粤北地区南岭中段区域特有物种,充分体现了南岭中段气候、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的高度异质性。此外,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石门台掌突蟾Leptobrachella shimentaina、石门台角蟾Boulenophrys shimeaina、英德角蟾B.yingdeensis、中华湍蛙Amolops sinensis、粤琴蛙Nidiranaguangdongensis、北江蝾螈Hypselotriton jiaoren的模式产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脉 两栖纲 物种多样性 生物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远球 黄林生 +3 位作者 缪绅裕 戴克元 曾阳金 陶文琴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13-18,共6页
2015—2016年间,基于1. 8 hm^2固定样地数据分析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其科、属组成。结果表明:在样地中,植株个体胸径≥2. 5 cm的种子植物有55科117属211种,其中以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柿科(Ebenace... 2015—2016年间,基于1. 8 hm^2固定样地数据分析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其科、属组成。结果表明:在样地中,植株个体胸径≥2. 5 cm的种子植物有55科117属211种,其中以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柿科(Eben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的优势最明显;优势属为木荷属(Schima)、柿属(Diospyros)、润楠属(Machilus)、柃木属(Eurya)、鼠刺属(Itea)、密花树属(Rapanea)等;优势种为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木荷(Schima superba)、疏齿木荷(S. remotiserrata)、鼠刺(Itea chinensis)、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等。通常构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优势的壳斗科植物,在本区虽有3属10种,但它们的重要值之和仅5. 33%,远低于山茶科(63. 34%)、樟科(37. 52%)、柿科(23. 32%),表明石门台森林植被的物种组成较为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物种 物种组成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石门台假林线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群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琪 杜建会 +2 位作者 李远球 李升发 邵佳怡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79-1987,共9页
假林线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普遍存在,研究其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的种群特征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中止后,该地区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对广东石门台假林线典型分布区内的木龙顶样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并对其乔木层优势种的种群特征进行测量及... 假林线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普遍存在,研究其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的种群特征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中止后,该地区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对广东石门台假林线典型分布区内的木龙顶样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并对其乔木层优势种的种群特征进行测量及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木龙顶样地的植物群落属于山顶常绿苔藓矮曲林,受物种特性及山顶效应影响,其群落结构简单,总体矮化。依据各层物种重要值,可将该样地群落命名为疏齿木荷-五列木-野古草群丛(Ass.Schima remotiserrata-Pentaphylax euryoides-Arundinella anomala)。(2)乔木层优势种疏齿木荷的植株普遍低矮,88.8%的植株高度均小于1 m,总体分布呈现为反“J”型。其胸径大于2.5 cm以上的植株仅占总数的7.7%,以小径级为主。(3)乔木层优势种疏齿木荷的总生物量为9.11 t·hm^−2,与同气候区其他森林相比偏低,这主要与疏齿木荷种群中的幼苗占比过大有关。受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所在生境影响,研究区假林线的物种组成单一、长势较差。其优势种疏齿木荷的幼苗更新充分,但死亡率较高,从幼苗到幼树的过渡成为疏齿木荷天然更新的障碍,当前整个种群增长仍处于滞缓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林线 物种组成 疏齿木荷 种群特征 石门台 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爪哇伏翼在广东分布的新记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泽双 肖金海 +6 位作者 何向阳 邓瑾 曾金阳 邱源 刘佩莹 陈创杰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0-425,共6页
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 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的一半,翼和尾膜深棕色;头骨粗壮,吻突宽平;颧弓窄而短,无眶上突,矢状嵴和人字嵴微弱;齿式:2.1.2.3/3.1.2.3=34。上述标本与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本发现为爪哇伏翼在广东省分布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爪哇伏翼 广东省 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英德滑水山地区第四纪生物化石
10
作者 金建华 廖文波 +1 位作者 谢国忠 林术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广东英德滑水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发现了第四纪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植物化石 ,这些化石对深入研究本区人类早期生活的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动物群演变的影响以及更好地保护现有的动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滑水山地区 第四纪 生物化石 广东 英德市 古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 生物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有种丹霞梧桐的新分布区和形态特征修订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亚丽 付琳 +2 位作者 雷宇阳 李远球 陈红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5-741,共7页
为完善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形态描述,对丹霞和喀斯特地貌4个分布点的植株宏观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丹霞梧桐的叶柄、叶片、花序、雄蕊、蓇葖果、花萼等特征与其原始文献的描述明显不同,且原始描述缺少败育雄... 为完善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形态描述,对丹霞和喀斯特地貌4个分布点的植株宏观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丹霞梧桐的叶柄、叶片、花序、雄蕊、蓇葖果、花萼等特征与其原始文献的描述明显不同,且原始描述缺少败育雄蕊、败育子房、及花萼、果皮、种皮在发育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等特征。因此,对丹霞梧桐形态描述进行了修订或补充,并提供图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梧桐 新分布 形态修订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常绿阔叶林6种植物氮同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淑华 王佳新 +4 位作者 张世柯 王俊 曾阳金 李远球 刘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2-269,共8页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氮沉降区,其氮沉降水平会随着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继续增加。氮沉降直接影响森林植物氮元素的代谢,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但相关研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少开展。本研究依托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实验平台,以常...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氮沉降区,其氮沉降水平会随着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继续增加。氮沉降直接影响森林植物氮元素的代谢,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但相关研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少开展。本研究依托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实验平台,以常绿阔叶林小乔木/灌木粗叶木(Lasianthus chinensis)、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罗伞(Ardisia quinquegona)和大乔木锥栗(Castanea henryi)、荷木(Schima superba)、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fll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以及氮同化相关酶活性,分析2种模拟氮沉降方式(林冠喷施和林下喷施)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氮添加处理显著影响植物的氮同化过程,其中CN50(林冠喷氮N 50 kg·hm^(-2)·a^(-1))、UN50(林下喷氮N kg·hm^(-2)·a^(-1))处理影响相对较大。在CN50、UN50处理下,罗伞叶片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粗叶木叶内铵态氮含量显著升高。锥栗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在CN50、UN50处理下积累大于CN25(林冠喷氮N 25 kg·hm^(-2)·a^(-1))、UN25(林下喷氮N 25 kg·hm^(-2)·a^(-1))处理,硝酸还原酶(NR)活性也显著升高。在CN50下,粗叶木、柏拉木和罗伞的NR活性也显著降低。研究发现,氮添加处理导致植物氮同化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但这6种植物具有一定的抗氮能力,超出一定范围则会影响植物生长,对群落结构产生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硝态氮 铵态氮 氮同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植物广东含笑嫁接繁殖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容文婷 李远球 +3 位作者 潘发光 曾阳金 黄林生 易绮斐 《福建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32-37,57,共7页
为提高珍稀植物广东含笑(Michelia guangdongensis)的嫁接成活率,于2015-2017年春、冬季,以1~3年生的黄兰为砧木,分别对采集于广东省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内的前进、上天堂、金子山、木笼顶、船底顶5个分布点的广东含笑进行嫁接试验,比较不... 为提高珍稀植物广东含笑(Michelia guangdongensis)的嫁接成活率,于2015-2017年春、冬季,以1~3年生的黄兰为砧木,分别对采集于广东省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内的前进、上天堂、金子山、木笼顶、船底顶5个分布点的广东含笑进行嫁接试验,比较不同的嫁接方法、接穗来源、接穗个数、嫁接时间及砧木年龄、砧木地径等因素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法最好;来源于上天堂(SG4)的接穗嫁接成活率最高,其株数成活率可达92.11%,接穗成活率达81.97%;每株3~5个接穗的株数成活率显著高于1个接穗的株数成活率;利用3年生的砧木嫁接成活率及接穗成活率最高;嫁接最佳时间为冬季(12月底-翌年1月),株数成活率和接穗成活率分别为79.14%和68.84%;嫁接后对苗木进行侧芽摘除处理能明显提高成活率。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珍稀植物广东含笑嫁接成活率和扩大其生产以及迁地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含笑 嫁接技术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