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化学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尤源 岳湘安 +1 位作者 赵仁保 李先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3,125-126,共4页
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比了非均质油藏水驱后期分别采用聚合物驱、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化学堵水等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差异。通过多孔介质中表现出的阻力效应及运移特征,探讨了不同驱替介质在非均质油藏中的调驱机理和液流转向效果。进... 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比了非均质油藏水驱后期分别采用聚合物驱、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化学堵水等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差异。通过多孔介质中表现出的阻力效应及运移特征,探讨了不同驱替介质在非均质油藏中的调驱机理和液流转向效果。进一步通过并联填砂管模型中的驱油实验,考察了水驱后使用不同化学驱替方式对剩余油的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的潜力。结果显示,相同驱替速度下,聚合物的阻力系数上升快但平衡值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与原油产生的乳状液阻力系数上升慢,但平衡值高。三种驱替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开发效果,但相比之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效果更为明显。主要由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乳化作用使高渗透层的残余油得到启动,而生成的乳状液的阻力效应又使得液流转向波及到低渗透层。这种综合作用使该驱替方式提高采收率效果好,含水率降幅大且维持时间较长,对于非油藏水驱后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阻力特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被引量:45
2
作者 尹志军 鲁国永 +1 位作者 邹翔 杨志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6-110,117,共6页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直接决定水驱效率,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注入水波及面积和波及效率,从而控制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为此采用了细分开发层系、分层注水、开展流动单元精细研究等地质和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非均质性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采收率 陆相储层 剩余油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低黏度交联聚合物调驱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鲁娇 彭勃 +2 位作者 李明远 林梅钦 董朝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详细综述了三种低黏度、高流动度交联聚合物驱油剂即胶态分散凝胶(CDG)、交联聚合物溶液(LPS)、(预)交联聚合物微球(PCPP)的研究进展,包括技术发展、调驱机理、制备方法、评价方法、形态和尺寸、流变性及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
关键词 化学驱油剂 低黏度 胶态分散凝胶(CDG) 交联聚合物溶液(LPS) (预)交联聚合物微球(PCPP) 深部调剖剂 相对渗透率调整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原油与碱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郭继香 李明远 +1 位作者 林梅钦 吴肇亮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24,共5页
采用四组分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并用醇碱萃取法提取原油中的酸Ⅰ组分和酸Ⅱ组分。分别考察了各组分模拟油与水及碱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以及模拟油与碱长时间反应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结果... 采用四组分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并用醇碱萃取法提取原油中的酸Ⅰ组分和酸Ⅱ组分。分别考察了各组分模拟油与水及碱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以及模拟油与碱长时间反应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大庆原油中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主要活性组分是与碱反应较快的酸;对模拟油与碱体系形成的W/O型乳状液起稳定作用的主要组分是其中与碱反应较慢的、支链较多的大分子酸及酯类。大庆原油饱和分中存在着与碱发生慢反应的酯类。原油、原油组分模拟油与碱反应初期,易形成O/W型乳状液,反应后期乳状液由O/W型向W/O型转变。醇碱萃取法只能萃取出与碱发生快速反应的酸组分,而不能将与碱反应较慢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酸或酯类萃取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乳状液稳定性 界面活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与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颖 李明远 +2 位作者 林梅钦 郑晓宇 吴肇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3-125,共3页
利用最大泡压法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表面活性剂(GSmn)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S910)在40℃下的表面张力,考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表面活性及其在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 利用最大泡压法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表面活性剂(GSmn)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S910)在40℃下的表面张力,考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表面活性及其在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当GSmn的亲水基团相同时,其临界胶束浓度和最低表面张力均随烷基链长的增加而降低;疏水基相同时,GSmn的氧乙烯基数越多,临界胶束浓度越高,最低表面张力越低。S910与GS910的界面活性相近,但后者更易在溶液表面吸附。GSmn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随GSmn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氧乙烯基数增加而降低;GS910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比S910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表面张力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复杂韵律层重组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耿站立 姜汉桥 +2 位作者 孙梦茹 李春英 周崇科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106,共5页
确定了复杂韵律层的8个评价指标,分别为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存储能力、流动能力、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油相流度、水相流度、弱水淹系数;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及其权重,利用模糊评判的方法确定了各井区的综合指数... 确定了复杂韵律层的8个评价指标,分别为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存储能力、流动能力、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油相流度、水相流度、弱水淹系数;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及其权重,利用模糊评判的方法确定了各井区的综合指数;通过建立典型模型,运用数值模拟预测法和最优分割法,制定了复杂韵律层重组的技术政策界限。通过对胜利油田坨七断块顶部油藏复杂韵律层重组的数值模拟研究,预测韵律层重组和在重组基础上适当加密井网2个方案5年后采出程度分别增加0.44%和1.42%,含水率同比分别下降0.54%和0.44%。说明提出的复杂韵律层重组模式能有效改善特高含水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后期 非均质 模糊评判 最优分割 层系组合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二次聚驱可行性及质量浓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凤兰 侯吉瑞 +1 位作者 李洪生 庄绪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以河南下二门油田为例,采用不同级差的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进行室内二次聚驱的宏观模拟试验,通过考察剖面改善效果和驱油效果,研究聚合物驱后进行二次聚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并对二次聚驱的聚合物质量浓度进行优化。试验结... 以河南下二门油田为例,采用不同级差的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进行室内二次聚驱的宏观模拟试验,通过考察剖面改善效果和驱油效果,研究聚合物驱后进行二次聚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并对二次聚驱的聚合物质量浓度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二次聚驱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5%~8%,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在给定试验条件下,二次聚驱聚合物质量浓度应不低于2.2g/L。研究结果为下二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数和理论依据,并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提高采收率 二次聚驱 可行性 驱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民锋 郎兆新 姜汉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46-51,共6页
在稠油注蒸汽热采的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提高热采的开发效果,这种开发方式在油田现场已得到初步应用.对稠油油藏热采添加表面活性剂复合驱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数学描述,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热力—化学复合驱数学模型;运... 在稠油注蒸汽热采的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提高热采的开发效果,这种开发方式在油田现场已得到初步应用.对稠油油藏热采添加表面活性剂复合驱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数学描述,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热力—化学复合驱数学模型;运用自行研制的软件对实际稠油油藏蒸汽驱、复合驱开发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性质、浓度、注入总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复合驱的开发效果;在适当时机进行稠油复合驱开发,可以提高稠油采收率,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油 稠油油藏 热采 开发效果 注蒸汽 采收率 蒸汽驱 表面活性剂 自行研制 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郑自刚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李卓琳 吕志宝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4,共5页
简述了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首先总结了羧基甜菜碱和磺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进展;其次介绍了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各方面的特性,主要包括其界面性质、耐温抗盐性以及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 简述了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首先总结了羧基甜菜碱和磺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进展;其次介绍了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各方面的特性,主要包括其界面性质、耐温抗盐性以及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能;最后探讨了甜菜碱在油田上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 化学复合驱 性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污水动力学稳定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康万利 单秀华 +2 位作者 李媛 范海明 贾斌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28-631,541,共4页
通过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模拟采出污水的背散射光强度变化获得油滴动力学稳定性信息,同时利用稳定性常数值(TSI-1)比较了驱油剂含量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驱油剂含量下污水中油滴的界面性质、粒径、电学性质... 通过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模拟采出污水的背散射光强度变化获得油滴动力学稳定性信息,同时利用稳定性常数值(TSI-1)比较了驱油剂含量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驱油剂含量下污水中油滴的界面性质、粒径、电学性质和界面膜强度以及水相粘度,分析了驱油剂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和碱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小油滴粒径、增加Zeta电位和液膜强度,但对水相粘度影响不大;聚合物则主要是增加油滴Zeta电位和液膜强度并使水相粘度显著增大。这些作用阻碍了小油滴转变为大液滴,减慢了大液滴聚结和分层速度。随着污水中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浓度的增大,污水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驱油剂 采出污水 稳定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HPAM/AlCit交联体系的^(27)Al NMR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林梅钦 董朝霞 +1 位作者 李明远 吴肇亮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73-1576,共4页
用27Al NMR谱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体系交联反应过程中Al的化学位移和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后,与HPAM分子链上的羧基发生配位交联的Al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 用27Al NMR谱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体系交联反应过程中Al的化学位移和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后,与HPAM分子链上的羧基发生配位交联的Al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而不参与交联反应的AlCit分子结构中Al的化学位移基本不变.HPAM/AlCit交联体系中存在三种形态的Al,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当HPAM的质量浓度≤200 mg/L时,HPAM与AlCit反应过程中交联态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τ13随反应进行变小,HPAM与AlCit主要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当HPAM的质量浓度≥250 mg/L时,HPAM与AlCit反应过程中交联态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τ13随反应进行变大,HPAM与AlCit主要发生分子间交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柠檬酸铝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交联体系 化学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长期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翟会波 林梅钦 +1 位作者 徐学芹 李明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18,共5页
采出液的稳定性及处理效果与油水界面特性有关,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作用时间对油水界面特性及采出液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用界面张力仪、表面黏弹性仪、Zeta电位分析仪及浊度仪研究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长期作用后对油水界面性... 采出液的稳定性及处理效果与油水界面特性有关,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作用时间对油水界面特性及采出液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用界面张力仪、表面黏弹性仪、Zeta电位分析仪及浊度仪研究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长期作用后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与原油长时间反应后得到的水相与原油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变化不明显,水相与模拟油乳化后所形成的O/W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NaOH与原油反应1d后得到的油相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Zeta电位及O/W乳状液稳定性均大于未反应的模拟油,而NaOH与原油反应10d后得到的油相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Zeta电位及O/W乳状液稳定性均小于反应1d所得到的油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界面剪切黏度 ZETA电位 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铝溶液中铝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梅钦 宋锦宏 +3 位作者 唐亚林 董朝霞 李明远 吴肇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204,共3页
采用27AlNMR法、渗析法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柠檬酸铝(AlCit)溶液中铝的形态及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Cit溶液中存在两种形态的Al,一种是分子态AlCit,另一种是胶态Al,pH值增加时,分子态AlCit的量减少而胶态Al的量增加.
关键词 柠檬酸铝 ^27Al核磁共振波谱 自旋 晶格弛豫时间 渗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HPAM/AlCit交联聚合物溶液性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梅钦 孙爱军 +3 位作者 董朝霞 唐亚林 李明远 吴肇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采用粘度法、扫描电镜(SEM)、核孔膜过滤、动态光散射(DLS)和27AlNMR法,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体系交联反应过程溶液性质变化.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在低剪切速率时体系粘度随反应进行而... 采用粘度法、扫描电镜(SEM)、核孔膜过滤、动态光散射(DLS)和27AlNMR法,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体系交联反应过程溶液性质变化.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在低剪切速率时体系粘度随反应进行而降低,在剪切速率较高时具有剪切稠化现象,HPAM与AlCit反应过程中交联态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随反应进行变短.低浓度的HPAM与AlCit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形成交联聚合物线团(LPC)在水中的分散体系,即交联聚合物溶液(LPS).交联聚合物溶液中LPC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约为238nm,其形态接近球形,具有多分散性.LPS对1.2μm核孔膜的封堵程度与其反应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增油减水措施 低浓度聚合物交联体系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柠檬酸铝 堵水调剖技术 原油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液流转向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明远 王爱华 +2 位作者 于小荣 赵志海 林梅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1-35,共5页
用并联岩心驱替实验及毛玻璃可视模型和微观可视模型,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交联剂柠檬酸铝(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LPS)在不同孔隙介质中的液流转向作用。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能够... 用并联岩心驱替实验及毛玻璃可视模型和微观可视模型,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交联剂柠檬酸铝(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LPS)在不同孔隙介质中的液流转向作用。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能够封堵高渗透岩心,使后续注入液转向低渗透的含油层,并将其中的原油采出,起到增加波及体积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毛玻璃可视模型可模仿地层孔隙介质,通过它可直观、实时地从宏观上观察水驱过程中的指进、LPS驱过程中的液流转向作用。而通过微观可视模型,可清楚地观察到LPS驱后同向流动的粗细不均匀的孔道中,小孔道中的剩余油减少的现象,比较直观地证明了LPS的液流转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交联剂 交联聚合物溶液 液流转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非线性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6
16
作者 徐绍良 岳湘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3,共4页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5μm和2μm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并回归得到了边界层水膜厚度随剪切力的变化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典型牛顿流体去离子水在5μm和2μm微圆管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流动特性,管径越小,其非线性流动特性越强;...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5μm和2μm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并回归得到了边界层水膜厚度随剪切力的变化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典型牛顿流体去离子水在5μm和2μm微圆管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流动特性,管径越小,其非线性流动特性越强;微圆管的视渗透率不是常数,而是随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理论值;有效流动横截面积随压力梯度增大而增大;边界层是导致低速非线性流动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流动特性 边界层 启动压力梯度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类型对油水界面性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立娟 林梅钦 +1 位作者 李明远 郭继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90,共4页
采用界面张力仪和表面粘弹性仪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疏水缔合聚合物(HAP)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HAP可以显著降低煤油/模拟水体系界面张力,但对模拟油/模拟水体系界面张力影响较小;部分水解聚... 采用界面张力仪和表面粘弹性仪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疏水缔合聚合物(HAP)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HAP可以显著降低煤油/模拟水体系界面张力,但对模拟油/模拟水体系界面张力影响较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CA对煤油/模拟水和模拟油/模拟水体系界面张力无明显影响。无论是煤油/模拟水体系还是模拟油/模拟水体系,随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增加,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CA均使体系界面剪切粘度逐渐增大。而疏水缔合聚合物HAP均使体系的界面剪切粘度先增加,后降低,而后再增加。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时,HPAM溶液/模拟油体系的界面剪切粘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疏水缔合聚合物 界面张力 界面剪切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SF_6微量气体示踪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万国赋 刘同敬 +2 位作者 祝奎 任建强 郭文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145,201,共5页
CO2驱油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而井间示踪监测是深入理解实际油田注CO2驱替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天然低渗透岩芯CO2驱SF6气体示踪室内实验研究,独创性地设计了"常压加剂高压注入"的微体积量气体示踪剂的... CO2驱油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而井间示踪监测是深入理解实际油田注CO2驱替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天然低渗透岩芯CO2驱SF6气体示踪室内实验研究,独创性地设计了"常压加剂高压注入"的微体积量气体示踪剂的投放方法,建立了基于高灵敏度热导检测器的SF6示踪剂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F6气体示踪剂的投放工艺具有简便、加剂量可控的优点,示踪剂检测方法具有简单、速度快(2 min/样)、灵敏度高(检测极限10–7)和精密度好(相对标准偏差为0.6%)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驱 气体示踪剂 SF6投放工艺 SF6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淀粉-丙烯酰胺强凝胶堵剂的封堵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秀贞 李宏岭 +1 位作者 侯吉瑞 张宏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用常规堵剂深部封堵窜流型地层较困难,室内研发了以改性淀粉和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有机复合交联剂和引发剂为主要成分的强凝胶堵剂,采用30m超长填砂管检测其深部运移特性和深部封堵性能。实验表明,该堵剂具有良好的深部运移能力、... 用常规堵剂深部封堵窜流型地层较困难,室内研发了以改性淀粉和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有机复合交联剂和引发剂为主要成分的强凝胶堵剂,采用30m超长填砂管检测其深部运移特性和深部封堵性能。实验表明,该堵剂具有良好的深部运移能力、较强的抗剪切能力、较好的选择封堵性和极强的封堵性能,能够满足吉林油田矿场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 深部封堵 深部运移 抗剪切 封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动态数据的采油井水窜类型诊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民锋 姜汉桥 赵传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1,共3页
为提高油藏油水井调剖堵水的成功率,必须搞清造成采油井非正常出水的主要原因。基于采油井实际生产动态数据,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利用油井水油比、水油比导数与生产时间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油井非正常出水的原因。由于实际生产动态数... 为提高油藏油水井调剖堵水的成功率,必须搞清造成采油井非正常出水的主要原因。基于采油井实际生产动态数据,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利用油井水油比、水油比导数与生产时间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油井非正常出水的原因。由于实际生产动态数据中存在取值误差等噪音数据,因此首先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对实际动态数据进行除噪,除噪后的采油井水油比导数与生产时间关系曲线不仅较好地还原了生产数据中蕴含的真实信息,而且使得斜率的正负值更加明显,从而保证了采油井水油比、水油比导数与生产时间关系曲线具有很好的光滑性和逼近度,提高了采油井出水类型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例证明,该方法简单易用,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动态 出水机理 诊断 小波变换 除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