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2
1
作者 余重庆 沈玉凤 +6 位作者 郑程东 陈铎 李东慧 钱艺 张若珍 马学花 周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6-761,共6页
目的:探索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有龋和无龋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差异。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54名3~5岁儿童并分为4组:汉族无龋组(15例)和患龋组(14例),维族无龋组(13例)和患龋组(12例)。收集其非刺激性的唾液,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其口腔... 目的:探索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有龋和无龋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差异。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54名3~5岁儿童并分为4组:汉族无龋组(15例)和患龋组(14例),维族无龋组(13例)和患龋组(12例)。收集其非刺激性的唾液,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其口腔菌群差异。结果:汉维两族有龋组和无龋组相比: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物种相对丰度均较高。属水平上,普氏菌属相对丰度均较高。维吾尔族无龋组和汉族无龋组相比: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物种丰度较高而硬壁菌门物种丰度较低;属水平上,普氏菌属丰度较低而韦荣球菌属丰度较高。α多样性分析:维吾尔族有龋组Chao1指数和PD whole tree指数均低于无龋组(P<0.05)。β多样性分析:不同分组间存在组内部分聚集部分离散,组间部分聚集及不同位置分布。结论:汉维两族学龄前儿童,同一民族内在无龋和有龋状态下口腔细菌物种丰度存在差异。对于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而言,患龋儿童的口腔细菌多样性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儿童龋病 16S rDNA 口腔菌群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CCAT1通过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敏 张楠 周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845-1851,共7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1(CCAT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SCC-9细胞侵袭、迁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RT-PCR检测CCAT1在癌旁组织、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口腔角质细胞系hNOK、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1(CCAT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SCC-9细胞侵袭、迁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RT-PCR检测CCAT1在癌旁组织、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口腔角质细胞系hNOK、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系SCC-4、SCC-9、SCC-25 和舌鳞状细胞癌Tca83细胞系的表达情况。进而用sh-CCAT1转染SCC9细胞,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划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钙依赖性黏附蛋白E(E-cadherin)、钙依赖性黏附蛋白N(N-cadherin)、Snail、β-连环素(β-catenin)、T细胞因子4(TCF-4)、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水平。结果: CCTA1的mRNA水平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细胞中显著升高,且其在SCC-9中的mRNA水平高于其他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故选用SCC-9进行后续实验。sh-CCAT1可显著下调SCC-9细胞中CCAT1的mRNA水平,降低SCC-9细胞增殖速率及PCNA的表达,提高SCC-9凋亡细胞百分比,并降低SCC-9细胞划痕闭合率,减少SCC-9侵袭细胞数及MMP-2和VEGF的表达。同时,sh-CCAT1可显著提高E-cadherin的表达,降低N-cadherin和 Snail的表达。此外,sh-CCAT1显著降低β-catenin、TCF4和Cyclin-D1的表达。结论: CCAT1可通过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强口腔鳞状细胞癌SCC-9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AT1 上皮间充质转化 口腔鳞状细胞癌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和朊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郑军 徐江 +4 位作者 余芯乐 张杰 杨洋 张凯楠 曾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3-486,共4页
目的: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aa10p)和朊蛋白(PrP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白斑、口腔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OSCC(112例)、白斑(42例)及正常黏膜组织(11例)中Naa10p和PrPc的表达情况,并... 目的: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aa10p)和朊蛋白(PrP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白斑、口腔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OSCC(112例)、白斑(42例)及正常黏膜组织(11例)中Naa10p和PrP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Naa10p和PrPc在OSCC表达最高,白斑次之,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最低。Naa10p在3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rPc分别在白斑和OSCC组织,正常口腔黏膜与OSCC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Naa10p的表达水平与OSC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PrPc表达仅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rPc在OSCC中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学分化程度下降而明显升高(P<0.05),而Naa10p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学分化程度下降而明显下降(P<0.05)。结论:Naa10p和PrPc与OSCC的发生和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 朊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汉族婴幼儿口腔白色念珠菌的分布与龋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仵楠 刘芳 赵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的分布及与龋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菌斑法采集样本,利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3~5岁儿童389名进行口腔白色念珠菌分离培养,生化及PCR分子生物学...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的分布及与龋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菌斑法采集样本,利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3~5岁儿童389名进行口腔白色念珠菌分离培养,生化及PCR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总体样本中,汉族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于维吾尔族,分别为38.1%和24.3%。总体男性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总体女性儿童,分别为40.5%和25.1%。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均与dmft分级具有相关性(维吾尔族χ2=31.037,P=0.000,r=0.421);汉族χ2=80.454,P=0.000,r=0.497)。结论:婴幼儿口腔白色念珠菌的分布具有性别差异和维、汉民族差异,ECC组儿童较无龋组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且随dmft分级增高呈正相关性,提示口腔白色念珠菌可能是龋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民族 性别 婴幼儿龋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a10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口腔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洋 郑军 +5 位作者 徐江 顾永清 黄瑾 王丹妮 朱茂祥 曾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07-711,共5页
目的:构建人N-α-乙酰基转移酶10(N-α-acetyltransferase 10,Naa10)基因有效的慢病毒RNAi载体并转染人口腔鳞癌细胞SCC-15,研究其对口腔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根据人Naa10基因mRNA序列设计合成3个siRNA片段,转染人口腔鳞癌SCC-15... 目的:构建人N-α-乙酰基转移酶10(N-α-acetyltransferase 10,Naa10)基因有效的慢病毒RNAi载体并转染人口腔鳞癌细胞SCC-15,研究其对口腔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根据人Naa10基因mRNA序列设计合成3个siRNA片段,转染人口腔鳞癌SCC-15细胞株并进行验证,将最有效的干扰序列克隆至pLV-shRNA载体上,测序正确后进行包装,测定病毒颗粒滴度后,将慢病毒感染SCC-15细胞以测定Naa10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生长曲线研究干扰Naa10对SCC-15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3个靶点的siNaa10均能有效抑制Naa10基因的表达,其中2号靶点最为有效(P<0.005);重组RNAi质粒pLV-shNaa10经测序证实构建成功,pLV-shNaa10可在293T细胞中成功包装;测定病毒颗粒LV-shNaa10、LV-NC滴度分别为1.2×10~9 TU/mL和1.0×10~9 TU/mL;SCC-15细胞感染LV-shNaa10后,Naa10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5);干扰Naa10可促进人口腔鳞癌细胞SCC-15的生长。结论:成功构建了Naa10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口腔鳞癌细胞SCC-15后,有效抑制了内源性Naa10基因的表达,干扰Naa10可促进SCC-15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α-乙酰基转移酶10 慢病毒 RNA干扰 口腔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韩尚志 徐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 N0)的口腔鳞癌(OSCC)患者发生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07-2013-07接受颈淋巴结清扫的85例c N0 OS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c N0 OSCC患者中,...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 N0)的口腔鳞癌(OSCC)患者发生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07-2013-07接受颈淋巴结清扫的85例c N0 OS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c N0 OSCC患者中,总隐匿性转移率为28.24%(24/85)。c N0 OSC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发病部位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原发灶大小、病理分期及生长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体积越大、分化程度越低、患者年龄越小其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越高,对此类患者需积极行相应颈部淋巴结清扫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OSCC) 隐匿性转移 颈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5和PrP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可楹 郑军 +3 位作者 刘佳瑞 赵娟 徐江 曾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1-604,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5(SOX5)及细胞型朊病毒蛋白(PrPc)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4例OSCC组织芯片及30例癌旁组织芯片中SOX5及PrPc的表达情况。结果:OSCC组织中SOX5和PrPc表达阳性...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5(SOX5)及细胞型朊病毒蛋白(PrPc)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4例OSCC组织芯片及30例癌旁组织芯片中SOX5及PrPc的表达情况。结果:OSCC组织中SOX5和PrP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15%和68.0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30.00%和20.00%)(P<0.05)。SOX5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TNM分期、分化程度无关(P>0.05);PrPc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患者年龄相关(P<0.05),与性别、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SOX5与PrPc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2,P<0.01)。结论:SOX5和PrPc有可能作为OSCC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5(SOX5) 细胞型朊病毒蛋白(Pr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LCE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佳瑞 孙斌 +1 位作者 崔晓宾 徐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讨PLCE1蛋白在新疆地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24例OSCC及63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LCE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PLCE1蛋白在新疆地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24例OSCC及63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LCE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OSCC及癌旁组织中PLCE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41.9%(52/124)和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LCE1诊断OS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敏感度83.9%,特异性95.2%)。Kaplan-Meier及Cox单因素分析显示,PLCE1高表达(P=0.004、P=0.006)和T分期(P=0.002、P=0.004)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CE1高表达(P=0.008)和T分期(P=0.005)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LCE1蛋白在新疆地区OSC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肿瘤患者不良预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癌 PLCE1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患者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8
9
作者 焦海霞 吕锡旌 +1 位作者 马新忠 XU Jiang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8-762,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癌患者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纳入62例口腔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1),另选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术后予以顺铂、5-氟尿嘧啶持续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通络解毒法治疗。对比2组... 目的:探讨口腔癌患者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纳入62例口腔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1),另选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术后予以顺铂、5-氟尿嘧啶持续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通络解毒法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生率、生存质量改善率、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IL)-6、IL-8、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56^+、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bFGF、VEGF、IL-6、IL-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与健康组比较(P>0.05),对照组高于健康组(P<0.05),观察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Ⅳ度毒副反应,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CD8^+、CD56^+较治疗前下降(P<0.05),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健康组相比(P>0.05),对照组CD8^+、CD56^+仍高于健康组(P<0.05),CD4^+、CD4^+/CD8^+低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血清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CD5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个疗程后,观察组KP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口腔癌患者术后,可有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bFG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顺铂 5-氟尿嘧啶 持续动脉灌注化疗 通络解毒法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a10p和CEA在唾液中联合检测对口腔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余芯乐 郑军 +1 位作者 徐江 曾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N端α位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α-acetyltransferase 10 protein,Naa10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联合检测在口腔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口腔鳞癌患者、30例癌前病变患者、40例正常... 目的:探讨N端α位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α-acetyltransferase 10 protein,Naa10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联合检测在口腔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口腔鳞癌患者、30例癌前病变患者、40例正常人唾液中Naa10p、CEA的含量。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口腔鳞癌组唾液中Naa10p、CE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唾液中Naa10p、CEA单项和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00%、82.50%和78.00%,70.00%、74.28%和72.00%,92.50%、72.79%和84.62%。Ⅰ、Ⅱ期口腔鳞癌患者Naa10p、CEA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5.76%、69.69%,二者联合检测诊断的阳性率为90.91%。Naa10p、CE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0.736,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P<0.05)。结论:唾液中的Naa10p作为肿瘤标志物检测口腔鳞癌更优于唾液中的CEA,唾液中Naa10p和CEA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口腔鳞癌的诊断性能和早期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N-α-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aa10p) 癌胚抗原(CEA)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唾液和血清中N-α-乙酰基转移酶10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芯乐 郑军 +1 位作者 徐江 曾妍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N-α-乙酰基转移酶10(Naa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和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和血清中Naa10的水平,并分析Naa10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探讨N-α-乙酰基转移酶10(Naa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和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和血清中Naa10的水平,并分析Naa10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性别、族别、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转移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唾液、血清中Naa10水平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唾液和血清中Naa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无论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还是正常人,唾液中Naa10水平都高于血清中。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Naa10水平在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中Naa10水平在不同分化程度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评价唾液和血清中Naa10水平,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4、0.713,此时两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4%、85.0%、85.3%和74.2%、65.0%、72.1%。结论检测唾液和血清中的Naa10水平可用于协助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且其在唾液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优于血清。唾液中Naa10水平与分化程度相关,可能为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唾液 血清 N-α乙酰基转移酶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U和AKT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二灿 肖巧玲 +3 位作者 夏飞飞 刘喆 徐江 黎昌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21-1825,共5页
目的探讨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PLAU)和蛋白激酶B1(AKT1)在口腔鳞癌(OSCC)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和两分子在OSCC组织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OSCC及50例正常组织中PLAU和AKT1的表达水平,分析PLAU和AKT1表达与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PLAU)和蛋白激酶B1(AKT1)在口腔鳞癌(OSCC)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和两分子在OSCC组织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OSCC及50例正常组织中PLAU和AKT1的表达水平,分析PLAU和AKT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和两分子在OSCC组织中的相关性,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结果PLAU和AKT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PLAU和AKT1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高表达患者(P<0.05);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显示,在OSCC组织中,PLAU和AKT1表达有着较强的相关性(r=0.357,P<0.05);GEPIA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结论PLAU和AKT1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在OSCC组织中PLAU和AKT1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PLAU AKT1 免疫组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朊蛋白在cN0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泳杉 徐江 +1 位作者 郑军 韩尚志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为探讨朊蛋白(prion prtein,PrP)在口腔正常黏膜、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参数意义。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N0 OSCC(55例)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0例)中Pr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性别、年龄、病... 为探讨朊蛋白(prion prtein,PrP)在口腔正常黏膜、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参数意义。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N0 OSCC(55例)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0例)中Pr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灶大小、生长方式、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Pr P在正常黏膜、cN0 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5/30)、92.73%(51/55),PrP在正常组织及cN0 OSCC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分化分型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中-高分化分型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PrP在cN0 OSCC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灶大小、生长方式、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PrP在cN0 OSCC中高表达并与其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为cN0 OSCC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及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颈部淋巴结阴性 隐匿性转移 正常口腔黏膜组织 朊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微小RNA预后模型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格 黎昌学 +1 位作者 郭超 朱慧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2-627,共6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并建立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预后相关的微小RNA(miRNA)预后模型,以期对OSCC患者进行精准的分组,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OSCC患者的miRNA、mRNA表达谱和临床数据。采用...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并建立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预后相关的微小RNA(miRNA)预后模型,以期对OSCC患者进行精准的分组,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OSCC患者的miRNA、mRNA表达谱和临床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和建立miRNA预后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检验预后模型的性能。预测6-miRNAs靶基因,与差异mRNA取交集后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中枢基因。结果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基于6个miRNA的预后风险模型。train组、test组和所有样品组中预测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AUC值分别为0.757、0.673、0.72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6-miRNAs预后模型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1)。靶基因构建PPI网络中前10个中枢基因为CCNB1、EGF、KIF23、MCM10、ITGAV、MELK、PLK4、ADCY2、CENPF、TRIP13。其中EGF和ADCY2与生存预后相关(P<0.05)。结论 6-miRNAs可有效地作为OSCC患者一种新的独立的预后模型,或可成为指导OSCC精准治疗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微小RNA 癌症基因组图谱 COX回归模型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健康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韩亚茹 徐江 丁红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79,共5页
背景抑郁症患者口腔健康状况不佳,唾液皮质醇可作为反映抑郁症患者精神压力的生物标志物,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但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暂无明确结论。目的通过测定唾液皮质醇水平,探讨口腔健康与抑郁... 背景抑郁症患者口腔健康状况不佳,唾液皮质醇可作为反映抑郁症患者精神压力的生物标志物,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但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暂无明确结论。目的通过测定唾液皮质醇水平,探讨口腔健康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的抑郁症患者96例为抑郁症组;以同期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者96例为非抑郁症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混合唾液1 m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算标本中皮质醇水平,检查受试者口腔状况,使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自测口腔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组口腔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龋失补牙面数(DMFS)、龋病患病率、龋均、牙周病患病率、OHIP-14得分及唾液皮质醇水平高于非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和非抑郁症组女性唾液皮质醇水平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龋病、牙周病及口腔健康影响程度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是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OHIP-14得分与PD、AL、BI和唾液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可引起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口腔健康生存质量下降。抑郁症人群较非抑郁症人群更易于罹患龋病和牙周病。唾液皮质醇水平增高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抑郁症患者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健康 抑郁症 唾液皮质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V4和TGF-β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祖木热提古丽·阿不来提 陈镭雨 +3 位作者 马琰迪 何尚峰 热孜亚古丽·阿克木 徐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3-747,共5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4(TRPV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ELPS)检测TRPV4和TGF-β1在103例OSCC组织及6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OSC...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4(TRPV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ELPS)检测TRPV4和TGF-β1在103例OSCC组织及6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OSCC临床特点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OSCC组织中TRPV4的阳性率69.90%,TGF-β1的阳性率74.76%,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24.24%和19.70%)(P<0.05)。TRPV4和TGF-β1诊断OS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和0.857。TRPV4的表达与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浸润深浅无关(P>0.05);TGF-β1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OSCC中TRPV4、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r=0.211、P=0.03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RPV4和TGF-β1高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P=0.0193,P<0.05)。结论:TRPV4和TGF-β1在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4 转化生长因子Β1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CASZ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齐元莉 闫红娟 +3 位作者 祖木热提古丽·阿不来提 张超杰 赵举红 徐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CASZ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探讨CASZ1 mRNA在OSCC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ASZ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CASZ1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 目的:探讨CASZ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探讨CASZ1 mRNA在OSCC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ASZ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CASZ1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CASZ1 mRNA在OSCC中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SCC组织中CASZ1蛋白低表达率[65.6%(80/12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CASZ1蛋白的低表达率[34.9%(2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CASZ1蛋白低表达与T分期有关(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CASZ1蛋白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高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ASZ1蛋白低表达以及T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OSCC中CASZ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CASZ1蛋白低表达与OSCC患者生存期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 口腔鳞状细胞癌 转录因子 CASZ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5在口腔鳞癌CAL2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亚娥 孙李春 +2 位作者 陈镭雨 曾妍 郑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0-572,共3页
研究性别决定区域Y盒蛋白5(SOX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株CAL2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对CAL27细胞分别转染Si-NC(对照组)和Si-SOX5(实验组),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率,结果表明干扰有效,实验组平板克隆形成、划... 研究性别决定区域Y盒蛋白5(SOX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株CAL2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对CAL27细胞分别转染Si-NC(对照组)和Si-SOX5(实验组),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率,结果表明干扰有效,实验组平板克隆形成、划痕愈合程度、Transwell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5 口腔鳞状细胞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YAG激光联合头孢拉定胶囊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及口气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邱雪冰 曹健云 徐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Nd∶YAG激光联合头孢拉定胶囊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标及口气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牙周炎患者120例分为2组(n=60)。对照组口服头孢拉定胶囊,观察组口服头孢拉定胶囊联合Nd∶YAG激光牙周袋内照射。比较2组治疗前后术区的临床... 目的:探讨Nd∶YAG激光联合头孢拉定胶囊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标及口气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牙周炎患者120例分为2组(n=60)。对照组口服头孢拉定胶囊,观察组口服头孢拉定胶囊联合Nd∶YAG激光牙周袋内照射。比较2组治疗前后术区的临床症状、炎症因子、牙周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5%和89.28%(P<0.05)。2组SBI、SPD、CAL、PLI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肿胀程度、口腔挥发性硫化物(VSCs)、感官值(OS)水平均下降(P<0.05),观察组的该3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6%、7.14%(P>0.05)。结论:Nd∶YAG激光联合头孢拉定胶囊可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指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头孢拉定胶囊 激光 龈沟出血指数 菌斑指数 挥发性硫化物 感官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参数Er:YAG激光治疗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细菌学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贾永娜 缑小蕊 +2 位作者 姜丹丹 唐小雪 周政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6-489,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能量参数的Er:YAG激光对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照射后的临床疗效及厌氧菌含量的变化。方法:纳入90例早期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A、B、C、D四组,记录基线值: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目的:评价不同能量参数的Er:YAG激光对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照射后的临床疗效及厌氧菌含量的变化。方法:纳入90例早期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A、B、C、D四组,记录基线值: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骨缺损深度(defect depth,DD)。A、B、C三组分别用40、60、80mj的Er:YAG激光进行照射;术中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患者疼痛程度;D组用盐酸米诺环素。临床治疗1次/周,治疗3次。比较第8周临床总疗效。收集治疗前、激光照射及D组洁刮治后各患牙龈沟液进行厌氧菌培养并对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各组第8周时临床总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细菌含量变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安全范围内,第8周时不同能量参数的Er:YAG激光对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但其微生物变化差异显著,且随着激光能量的增高其杀菌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能量 ErYAG激光 种植体周围炎 厌氧菌 盐酸米诺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