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凝血因子、内皮素与脑梗死患者脑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汤俊峰 邵枝定 唐晓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1269-1273,共5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凝血因子、内皮素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鉴别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来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120例有新发脑血栓形成的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时间段收入治疗的无新发脑... 目的研究血小板、凝血因子、内皮素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鉴别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来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120例有新发脑血栓形成的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时间段收入治疗的无新发脑血栓形成的脑梗死患者112例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肘检测静脉血5 mL,离心取上清液,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内皮素(ET)等指标。分析以上指标对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分析其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临床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Ⅷ因子水平、PLT、CD62P、NIHSS、C-反应蛋白(CRP)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均与PT、APTT呈负相关关系(P<0.05);影响NIHSS的因素有分组(对象属性)、高血压、Ⅷ因子水平、PLT、CD62P、CRP。鉴别价值:AUC:ET>Ⅷ因子水平>CRP>NIHSS>PLT(Z=4.000,P=0.406);敏感度:PLT>ET>22 CRP>Ⅷ因子水平>NIHSS(χ^(2)=0.367,P=0.545);特异性:Ⅷ因子水平>NIHSS>CRP>ET>PLT(χ^(2)=0.045,P=0.832)。结论血小板、凝血因子、内皮素水平均可用于脑梗死患者脑血栓形成的诊断鉴别,且两两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凝血因子 内皮素 脑梗死 相关性 鉴别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核酸适配子探针在深部真菌感染可视化检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孟伟 王雯 +2 位作者 章宏祥 周发友 唐晓磊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自组装核酸适配子探针技术以实现深部真菌感染中外周血(1,3)-β-D-葡聚糖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用碱酶解法提取白念珠菌(1,3)-β-D-葡聚糖并使用葡聚糖酶体外消化处理,获得的水溶性葡聚糖作为靶标,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 目的:建立一种自组装核酸适配子探针技术以实现深部真菌感染中外周血(1,3)-β-D-葡聚糖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用碱酶解法提取白念珠菌(1,3)-β-D-葡聚糖并使用葡聚糖酶体外消化处理,获得的水溶性葡聚糖作为靶标,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从单链DNA文库中筛选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葡聚糖的DNA适配子;对筛选出的适配子进行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形成含血晶素(hemin)的G四联体结构,从而具有拟过氧化物酶特性,进一步催化TMB底物显色,肉眼判断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读;对149例临床血清标本分别用建立的方法和G试验检测(1,3)-β-D-葡聚糖,评价检测效能。结果:成功提取白念珠菌(1,3)-β-D-葡聚糖并使用葡聚糖酶消化处理后经SDS-PAGE分离、糖原染色发现,其水溶性的(1,3)-β-D-葡聚糖主要分布在相对分子质量<1700、约4600和10000~15000区域。其中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0的(1,3)-β-D-葡聚糖比例较高,将其作为适配子筛选靶标。经过8轮正向筛选和4轮负向筛选,将最后一轮ssDNA文库扩增为dsDNA并克隆至pUC19质粒,对单个阳性克隆扩增所得适配子进行相对结合力比较,获得6个结合力较高的适配子(命名为A1—A6)。竞争试验结果表明6个适配子能够识别4个不同位点。将高结合力适配子对不同浓度(1,3)-β-D-葡聚糖进行亲和力检测,肉眼可辨检出限为3.125 pg/mL,线性范围为1.6 pg/mL^400 pg/mL。对149例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显示,适配子自组装显色系统检测性能优于G试验(χ^2=4.373,P=0.0365)。结论:成功自建可视化核酸适配子探针,实现外周血(1,3)-β-D-葡聚糖检测,且有望开发深部真菌床旁检测试剂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真菌感染 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 适配子 自组装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多西环素、呋喃唑酮方案对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生 鲁小平 +3 位作者 丁百静 曹中保 汪再炎 唐晓磊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观察14 d含多西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初次根除失败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就诊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标准四联方案根除失败的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萎缩性胃炎H.py... 目的:观察14 d含多西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初次根除失败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就诊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标准四联方案根除失败的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感染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多西环素片+呋喃唑酮片+枸橼酸铋钾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枸橼酸铋钾胶囊治疗;疗程均为14 d。早、晚餐前30 min服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及枸橼酸铋钾胶囊,早、晚餐后即服用抗生素。治疗结束至少停药4周后行碳十四或碳十三呼气试验确定H.pylori根除情况。分析两组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两组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按符合方案分析(PP)和意向性分析(ITT)H.pylori根除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P:87.93%vs.71.93%,P<0.05;ITT:85.00%vs.68.33%,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vs.15%,P>0.05)。成本-效果比值显示观察组<对照组。结论:14 d含多西环素、呋喃唑酮的四联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小,是较为理想的补救治疗方案。但该方案广泛应用于临床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补救治疗 多西环素 呋喃唑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丽 唐晓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3期53-56,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及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1月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及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1月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无心脑血管疾病的45名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R)、纤维蛋白和FIB降解产物(FDP)、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比较两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PLT)的数值。比较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的水平。结果观察组APTT、PT短于对照组,FIB、DDR、FD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TT长于对照组,AT-Ⅲ、P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检测,对患者的治疗干预和防止病情的进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常规凝血试验 血小板参数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