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
作者 张根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11-1911,共1页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要求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要注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敬业精神的养成。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目标...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要求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要注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敬业精神的养成。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患病机体变化规律的同时,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实验教学过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病生实验教学已整合为机能实验学,病生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必要对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和调整,并让学生能够了解实验内容的设计思路;实验中不强求学生一定要达到预期理想的结果,重在指导学生如何适当地使用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去实现目的;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过程,如实验材料的制备、试剂的配制等,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实验内容和认识某些科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会得到培养,并会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和老师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明显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的SPP1表达及其与PD-L1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娟 黄曦 +5 位作者 李佳嘉 魏雨晴 张丽琴 俞咏梅 陆志伟 张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腺癌与低分化癌两组,分析SPP1与PD-L1在两组的表达与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SPP1表达且其在低分化癌组表达水平较腺癌组显著升高(P=0.015);PD-L1表达者占6/7(5例未测),较之腺癌组,PD-L1亦在低分化癌组高表达(P=0.048),两组的PD-L1表达差异与SPP1表达差异一致。结论: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SPP1及PD-L1阳性表达,病理形态为低分化癌者更甚,SPP1与PD-L1在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可能具有正相关性,其关联机制及免疫治疗中作用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LC SMARCA4缺失 SPP1 PD-L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自蛇毒的蛋白C激活剂通过调控HIF-1α抑制BNIP3活性氧生成保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免受缺氧-复氧损伤
3
作者 廖茗 钟文华 +5 位作者 张冉 梁娟 徐文陶睿 万文珺 吴超 李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4-621,共8页
目的探究蛇毒天然组分蛋白C激活剂(PCA)抑制ROS生成发挥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HUVECs),建立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模型,检测PCA和2-ME2(HIF1α抑制剂)单独处理及合用对细胞ROS生... 目的探究蛇毒天然组分蛋白C激活剂(PCA)抑制ROS生成发挥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HUVECs),建立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模型,检测PCA和2-ME2(HIF1α抑制剂)单独处理及合用对细胞ROS生成和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OGD/R细胞模型转染BNIP3特异性siRNA,分为空载组、干扰组、PCA组、干扰+PCA组,检测各组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量及ROS含量。结果抑制HIF1α表达研究结果表明,PCA处理后蛋白HIF-1α、BNIP3、Beclin-1表达水平增高(P<0.05)而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2-ME2+PCA组与PCA组相比,蛋白HIF-1α、BNIP3、Beclin-1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ROS含量增高(P<0.05),与之相反,PCA+DMOG组与PCA组相比,蛋白HIF-1α、BNIP3、Beclin-1表达水平增高(P<0.05),而ROS含量降低(P<0.05)。BNIP3干扰研究结果显示,干扰组+PCA组与干扰组相比,蛋白BNIP3表达增高(P<0.05),HIF-1α没有变化(P>0.05),ROS含量降低(P<0.05);干扰+PCA组与PCA组相比蛋白BNIP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ROS含量都增高(P<0.05)。结论蛇毒PCA通过调控HIF-1α上调BNIP3抑制OGD/R诱导HUVECs产生的ROS,发挥抗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再复氧 蛋白C激活剂 线粒体自噬 HI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段婷 张根葆 周兵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蛇毒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activator,PCA)对大、小鼠的急性毒理反应。方法:大鼠采用上下剂量增减法,小鼠采用半数致死量法,观察实验动物症状、体征、死亡时间和累积死亡率。结果:PCA尾静脉注射大鼠(剂量17.5~175mg/kg)、小鼠... 目的:探讨蛇毒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activator,PCA)对大、小鼠的急性毒理反应。方法:大鼠采用上下剂量增减法,小鼠采用半数致死量法,观察实验动物症状、体征、死亡时间和累积死亡率。结果:PCA尾静脉注射大鼠(剂量17.5~175mg/kg)、小鼠(剂量为6.25~11mg/kg)的中毒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口鼻泡沫状出血、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走路不稳、蜷缩、昏厥性抽搐;大、小鼠尾静脉注射PCA的LD50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29.57(17.5~55)mg/kg和8.05(7.55~8.54)mg/kg;大体解剖可见双肺有片块状出血,病理镜检显示出血主要累及肺泡、支气管等。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皖南蝮蛇毒PCA的毒性主要是抗凝过度导致的出血,肺出血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是实验动物死亡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激活物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D4010可减轻脓毒症心肌病小鼠的心肌损伤:基于促进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 被引量:4
5
作者 肖红敏 韩保松 +2 位作者 郭家成 吴超 吴敬医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7-514,共8页
目的探究HTD4010对脂多糖(LPS)所致脓毒症心肌病(SCM)小鼠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LPS组(10 mg/kg)和LPS+HTD4010组(LPS注射后的1 h和6 h分别皮下注射2.5 mg/kg HTD4010),15只/组。采用超声评价小... 目的探究HTD4010对脂多糖(LPS)所致脓毒症心肌病(SCM)小鼠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LPS组(10 mg/kg)和LPS+HTD4010组(LPS注射后的1 h和6 h分别皮下注射2.5 mg/kg HTD4010),15只/组。采用超声评价小鼠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自噬相关蛋白及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心肌病理损伤严重,有不同程度心肌纤维断裂及排列结构的紊乱、炎性细胞的浸润和线粒体损伤,心脏LVEF、FS值显著降低(P<0.01),血清和心肌组织中IL-6和TNF-α显著升高(P<0.01),心脏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Bax、p-62、p-mTOR蛋白表达升高(P<0.05),Bcl-2、LC3Ⅱ/Ⅰ、Beclin-1、p-AMPK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与LPS组相比,LPS+HTD4010组心肌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心脏LVEF、FS值显著升高(P<0.01),血清和心肌组织中IL-6和TNF-α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P<0.01),Bax、p-62、p-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Bcl-2、LC3Ⅱ/Ⅰ、Beclin-1、p-AMPK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结论HTD4010能够减轻SCM小鼠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病 HTD4010 AMPK/mTOR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马氏钳蝎蝎毒素对Eca109细胞的杀伤及生长抑制作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董伟华 藏梦维 +3 位作者 孔天翰 郑智敏 钱玉珍 刘桂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1-255,共5页
本文研究了河南马氏钳蝎蝎毒(SVC)的三个分离毒素:SVCⅠ、SVCⅡ及SVCⅢ对Eca109细胞株的杀伤及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SVCⅠ和SVCⅡ对Eca109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它们对Eca109细胞的半数杀伤... 本文研究了河南马氏钳蝎蝎毒(SVC)的三个分离毒素:SVCⅠ、SVCⅡ及SVCⅢ对Eca109细胞株的杀伤及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SVCⅠ和SVCⅡ对Eca109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它们对Eca109细胞的半数杀伤浓度(LC_(50))分别为7.999μg/ml、4.499μg/ml;SVCⅡ和SVCⅢ处理细胞96h后,对Eca10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IR%)分别达83.47%和92.29%;SVCⅡ、SVCⅢ对Eca109细胞的集落抑制率分别达81.3%、80.1%,它们对Eca10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9.900μg/ml、3.099μg/ml;经SVCⅡ、Ⅲ作用后,Eca109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亦明显减少;MTT法的实验结果显示,SVCⅡ、Ⅲ对Eca109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未观察到SVCⅠ对Eca109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细胞 马氏钳蝎 蝎毒素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黄璐 张根葆 +4 位作者 闵志雪 马开然 郑汝琦 孙瑶 吴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355-1360,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血小板抑制因子 动脉血栓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诱导激酶2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冉 刘云 +3 位作者 张翠 马梦尧 李曙 洪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2-360,共9页
目的:探究盐诱导激酶2(SIK2)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能量代谢相关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SD雄性大鼠(240-260 g),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短暂性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在构建MCAO模型前8 d予以右侧脑室注射7μL腺病毒使大鼠... 目的:探究盐诱导激酶2(SIK2)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能量代谢相关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SD雄性大鼠(240-260 g),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短暂性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在构建MCAO模型前8 d予以右侧脑室注射7μL腺病毒使大鼠脑组织SIK2过表达,随后建立缺血2 h再灌注24 h模型。实验分为手术对照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腺病毒空载组及SIK2过表达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学改变;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梗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的含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SIK2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量。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缺血对照组及缺血再灌注组SIK2表达减少,且缺血再灌注组较缺血对照组减少更明显(P<0.05);与手术对照组和缺血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病理损伤较重,梗死体积较大;与缺血再灌注组和腺病毒空载组比较,SIK2过表达组病理损伤较轻,梗死体积减少。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缺血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HIF-1α表达均增加,其中缺血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均P<0.05);SIK2过表达组HIF-1α表达比缺血再灌注组和腺病毒空载组均增多(均P<0.05)。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缺血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ATP含量均减少,且缺血再灌注组较缺血对照组减少更为显著(P<0.05);ADP含量在缺血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均增多,且缺血再灌注组较缺血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和腺病毒空载组比较,SIK2过表达组ATP含量增加(均P<0.05),ADP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SIK2可通过上调HIF-1α的表达,增加大鼠脑组织中ATP的含量,减少ADP含量,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能量代谢 盐诱导激酶2 缺氧诱导因子1Α 腺苷三磷酸 腺苷二磷酸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周萍萍 李伟 +2 位作者 陆晓华 王国光 姜玉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57-1661,共5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DC组)、糖尿病对照组(UDC组)和硫化氢处理组(TDA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柠檬酸缓冲液(p H 4.5)建立糖尿病大...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DC组)、糖尿病对照组(UDC组)和硫化氢处理组(TDA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柠檬酸缓冲液(p H 4.5)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1周后,将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背部剪开直径为20mm的圆形切口,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大鼠的溃疡创面以空白基质处理,硫氢化处理组则用2%的硫氢化钠涂抹溃疡创面。分别在给药后第5、10、15、20天测定伤口愈合率。21 d后处死大鼠,分别收集血浆以及肉芽组织,检测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ELISA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肉芽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肉芽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与糖尿病组比较,硫氢化钠处理明显加快大鼠伤口愈合(P<0.01),提高了血清SOD活性(P<0.01),同时降低了MDA水平(P<0.01);血液学检测显示,硫氢化钠明显降低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延长PT及TT,降低FIB水平。病理切片观察显示,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肉芽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排列疏松且不规则,而硫化氢组大鼠肉芽组织中胶原排列整齐,血管生成增多(P<0.05)。此外,TDA组HO-1表达明显高于UDC组,而TNF-α的水平则显著低于UDC组。结论:硫化氢可促进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改善微循环进而修复组织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糖尿病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曙 吴超 +5 位作者 高红亮 贾金礼 虞乐 龙雪峰 张根葆 洪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191-1195,共5页
蛇毒是一种天然药用资源,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大多数为蛋白酶以及多肽。随着蛋白质组学、毒理学、药理学以及分子生化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蛇毒中的许多生物蛋白活性成分也逐渐地被分离纯化出来,并将其有效成分应用到... 蛇毒是一种天然药用资源,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大多数为蛋白酶以及多肽。随着蛋白质组学、毒理学、药理学以及分子生化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蛇毒中的许多生物蛋白活性成分也逐渐地被分离纯化出来,并将其有效成分应用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和诊断。本文通过结合国内外对蛇毒结构、功能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为进一步全面认识蛇毒及开展研究应用提供一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药理研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苷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翠 张根葆 +2 位作者 王继胜 陆晓华 李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8期859-862,共4页
目的:探讨芒果苷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链脲佐菌素法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各组血糖、血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alondialc... 目的:探讨芒果苷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链脲佐菌素法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各组血糖、血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心肌羟脯氨酸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β-catenin蛋白表达;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较,芒果苷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血清及心肌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且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有所下降;治疗组大鼠心肌β-catenin蛋白表达较糖尿病模型组明显下降。结论:芒果苷能够减轻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清及心肌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心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对糖尿病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苷 糖尿病心肌病 Β-CATENIN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曙 张根葆 +1 位作者 洪云 陆晓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产蝮蛇毒(AHV)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 activator,PCA)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作用与机制。方法:Sprague-Daw-l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组、心肌梗死模型(MI)组、PCA低、中、高剂量组(0.5、2、8mg/kg)、阳性对照组... 目的:探讨皖南产蝮蛇毒(AHV)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 activator,PCA)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作用与机制。方法:Sprague-Daw-l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组、心肌梗死模型(MI)组、PCA低、中、高剂量组(0.5、2、8mg/kg)、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5mg/kg),每组10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采用Medlab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监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Westernblot检测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结果:与心肌梗死组比较,PCA高、中剂量大鼠左室内压最低值(LVD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P<0.05),MMP-9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病理观察显示PCA干预组较梗死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轻,梗死面积缩小。结论:蝮蛇毒PCA组分可以限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肌梗死扩大,有效改善心脏血液动力学,抑制MMP-9表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蛋白C激活物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PCA改善冠脉微血栓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曙 张根葆 +1 位作者 洪云 陆晓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5-600,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产蝮蛇毒(AHV)蛋白C激活物(PCA)改善冠脉微血栓(CAM)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AM组、低、中、高剂量PCA[CAM+PCA(0.5mg/kg)、CAM+PCA(2 mg/kg)、CAM+PCA(8 mg/kg)]干预... 目的:探讨皖南产蝮蛇毒(AHV)蛋白C激活物(PCA)改善冠脉微血栓(CAM)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AM组、低、中、高剂量PCA[CAM+PCA(0.5mg/kg)、CAM+PCA(2 mg/kg)、CAM+PCA(8 mg/kg)]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从主动脉根部直接向左心室注入月桂酸钠1.0 mg/kg(浓度10 g/L)以建立大鼠冠脉微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系统(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测定各组血浆中内皮素-1(ET-1)、P-选择素(P-selecti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P-selec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CA大剂量干预组凝血时间和血凝块形成时间延长,Alpha角度、最大幅度和血凝指数值减小(P<0.05),血浆CK-MB、LDH、AST、ET-1和P-selectin的水平降低(P<0.05),心肌组织P-selectin和TNF-α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病理观察显示中、高剂量PCA干预组大鼠冠脉未形成微血栓。结论:蝮蛇毒PCA组分可以限制冠脉微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浆ET-1和P-selectin的含量,抑制心肌组织P-selectin和TNF-α表达,改善微血栓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效保护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蛋白C激活物 微血栓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超 陈国仙 +2 位作者 赵刘阳 李曙 洪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研究Peri 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指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6)、PSI监测组(n=34)和传统方法组(n=30)。参照改良ZeaLonga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 目的:研究Peri 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指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6)、PSI监测组(n=34)和传统方法组(n=30)。参照改良ZeaLonga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建模后,手术对照组和PSI监测组(缺血2 h、再灌注24 h)分别用PSI对脑部血流进行实时监测,记录观察结果。恢复再灌24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和HE染色。结果:PSI监测组大鼠的存活率和建模成功率均高于传统方法组(均P<0.05)。手术对照组大鼠脑血流灌注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部血流灌注情况和血管分布,各项数据正常。PSI监测组缺血2 h,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出现中断,中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量较手术对照组下降(P<0.05);恢复再灌注24 h,右侧大脑中动脉恢复血流灌注,但是仍然有部分区域的血流灌注量下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TTC染色结果显示,PSI监测组大鼠右侧脑组织存在明显的梗死灶,且脑梗死区域较传统方法组稳定。HE病理染色结果显示,手术对照组脑组织结构正常,神经细胞形态规则,无明显异常;PSI监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可见皮质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纤维崩解、液化,缺血中心区淡染、呈筛网状,部分区域呈灶性坏死。结论:Peri 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可以指导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构建,提高建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Sprague-Dawley 梗死 大脑中动脉/病理学 再灌注损伤/病理学 激光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血流动力学 方案评价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SOD活性和血小板聚集性及心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志泳 左保华 +1 位作者 杨会杰 赵国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9-432,共4页
为了解自由基在冠心病中的作用,观察了5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心绞痛组患者SOD活性显著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48,P<0.002),伴血小板聚集... 为了解自由基在冠心病中的作用,观察了5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心绞痛组患者SOD活性显著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48,P<0.002),伴血小板聚集性增强(P<0.01),SOD和血小板聚集性各项指标(Ptmax、RtH、PtK)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52,P<0.01,r=-0.41,P<0.05;r=-0.40,P<0.05).该组患者每搏输出量(SV)明显下降,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升高(P<0.01),和SOD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r=0.55,P<0005;r=-0.61,P<0.001).冠心病病情稳定期患者,MDA升高但SOD活性正常,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P<0.001),SV和血小板聚集性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血小板聚集 心脏功能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注射液抗内毒素性心肌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海华 戚仁斌 +3 位作者 张定国 殷慧群 左保华 周志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7-390,共4页
目的:揭示鱼腥草注射液抗内毒素诱导的心肌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取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n=6),内毒素组(ET组;n=6),鱼腥草注射液+内毒素组(HHI+ET组,n=6)和单纯鱼腥草注射液组(HHI组,n=6),在Langendorff装置上用Krebs... 目的:揭示鱼腥草注射液抗内毒素诱导的心肌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取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n=6),内毒素组(ET组;n=6),鱼腥草注射液+内毒素组(HHI+ET组,n=6)和单纯鱼腥草注射液组(HHI组,n=6),在Langendorff装置上用Krebs-Henseleit(KH)液对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逆灌。在相应时点以HR、LVSP、LVEDP、LVDP、+dp/dr_(max)、-dp/dt_(max)等6项参数为指标,测定冠脉流出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结果:与ET组相比,HHI+ET组在相应时点,左心室压差与心率乘积(LVSP-LVEDP)×HR、LVDP、+dp/dt_(max)恢复百分率明显改善,对内毒素诱导的心肌SOD、SDH活性的降低和MDA、NO含量的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心肌损伤作用,通过降低心肌中NO的量,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稳定心肌酶活性和膜相结构等途径,提高心肌对内毒素性损伤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注射液 内毒素类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和蛋白C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瑶 包鹏举 张根葆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3,共5页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rotein C activator,PCA)与血浆蛋白C(protein C,PC)的相互作用。以未涂层毛细管(60.2 cm(有效长度50 cm)×75μm)为分离柱,50 mmol/L Tris-HCl(pH 7.4)为运行缓冲液,于198 nm波长下...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rotein C activator,PCA)与血浆蛋白C(protein C,PC)的相互作用。以未涂层毛细管(60.2 cm(有效长度50 cm)×75μm)为分离柱,50 mmol/L Tris-HCl(pH 7.4)为运行缓冲液,于198 nm波长下检测。对影响五步蛇毒PCA分离的因素(如缓冲液、离子浓度)及在37.5℃下孵育不同时间的五步蛇毒PCA与PC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方法的检出限(以信噪比为3计)为3 mg/L,线性范围为10~300 mg/L。五步蛇毒PCA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56%和3.8%(n=6)。等体积的五步蛇毒PCA(200 mg/L)与PC(60 mg/L)孵育5 min,其结合率达到最大,且谱图中未见有PC水解的肽链。该五步蛇毒PCA可改变PC空间构象直接激活PC。该方法简单,灵敏度和分辨率高,分析结果为今后快速检测五步蛇毒PCA及其活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蛋白C激活剂 蛋白C 相互作用 五步蛇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高辛抗血清拮抗内洋地黄素介导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爱群 柯永胜 张根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35-1139,共5页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和脑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变化和内洋地黄素拮抗剂地高辛抗血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Kameyama’s的三动脉夹闭法制作双侧大脑半球缺血模型。SD大鼠 5 6只 ,随机分成 7组 ,每组 8只...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和脑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变化和内洋地黄素拮抗剂地高辛抗血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Kameyama’s的三动脉夹闭法制作双侧大脑半球缺血模型。SD大鼠 5 6只 ,随机分成 7组 ,每组 8只。假手术组 ,缺血再灌注模型组 ,阴性对照组 ,尼莫地平组 ,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地高辛抗血清组。各组于再灌注 6 0min后取血分离血清 ,同时断头取脑制作脑匀浆和光镜标本。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时 ,血清CK活性增高 ;脑组织SOD活性下降 ,MDA水平升高 ;脑组织和血清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升高 ;脑组织ATP酶活性下降 ;脑线粒体内总Ca2 + 水平升高 ,Mg2 + 水平下降 ;脑组织存在炎症性改变和片状坏死区 ,细胞层次不清 ,锥体细胞形态异常。地高辛抗血清能降低血清CK活性 ;拮抗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组织SOD活性下降和MDA水平的升高 ;能降低脑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 ;大、中剂量地高辛抗血清组能明显提高脑组织ATP酶活性 ,拮抗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组织线粒体内离子水平的异常 ;能减轻神经元细胞变性。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升高 ,增高的内洋地黄素是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子。地高辛抗血清通过拮抗内洋地黄素的作用而减轻脑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洋地黄素 缺血再灌注损伤/脑 腺苷三磷酸酶 地高辛抗血清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E^(-/-)小鼠颈总动脉斑块不规则趋化因子和分子标志物CD11c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增祥 卢林明 +1 位作者 张允贵 张根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apoE-/-小鼠颈总动脉斑块处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和分子标志物CD11c的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A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高脂饲养apoE-/-小鼠12周,建立动物模型,同时以普食饲养的apoE-/-小鼠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血... 目的探讨apoE-/-小鼠颈总动脉斑块处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和分子标志物CD11c的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A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高脂饲养apoE-/-小鼠12周,建立动物模型,同时以普食饲养的apoE-/-小鼠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血脂、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血管狭窄程度,评价实验动物AS严重程度。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斑块处FKN、CD11c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S斑块面积和血管狭窄率均升高(约4倍和2倍);实验组FKN表达升高,是对照组的2倍多;实验组斑块内CD11c阳性细胞数是对照组的近4倍,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S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趋化因子FKN表达升高,并且斑块处的树突状细胞增多,可能在AS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趋化因子 树突状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CD11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季娜 张根葆 +3 位作者 黄璐 王斐 张娅 吴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9期987-990,共4页
目的:研究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实验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n=10),即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AHV-PI组(0.2mg/kg)。以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1h后... 目的:研究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实验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n=10),即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AHV-PI组(0.2mg/kg)。以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1h后经另一侧颈动脉采血,用双通道凝血仪测定家兔APTT、PT与TT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血浆中纤溶酶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APTT、PT与TT均明显缩短(P<0.05),血浆中FIB含量增高(P<0.05),纤溶酶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AHV-PI组APTT、TT延长(P<0.05),PT无明显改变(P>0.05),血浆中FIB含量降低(P<0.05),纤溶酶含量进一步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AHV-PI组颈动脉内膜相对比较平滑,管腔内未见血栓形成。结论:AHV-PI抑制动脉血栓形成,其机制可能与纤溶酶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动脉血栓 纤溶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