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胡凯峰 夏亚斌 +6 位作者 许力 李树仁 黄晓旭 金岩 胡昊 杨成 彭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探讨非离断(uncut)Roux-en-Y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70例资料,2017年1~6月行Roux-en-Y吻合(26例,RY组),2017年7月~2018年1月... 目的探讨非离断(uncut)Roux-en-Y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70例资料,2017年1~6月行Roux-en-Y吻合(26例,RY组),2017年7月~2018年1月行非离断Roux-en-Y吻合(44例,Uncut RY组)。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其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Uncut RY组排气时间[(29.0±7.4)h]早于RY组[(38.0±5.7)h](t=-5.311,P=0.000),Roux瘀滞综合征(Roux stasis syndrome,RSS)发生率(0%,0/44)低于RY组(34.6%,9/26)(P=0.000)。术后6个月,Uncut RY组体重、血浆白蛋白水平达到术前的比例高于RY组[68.2%(30/44)vs.42.3%(11/26),χ^2=4.509,P=0.034;81.8%(36/44)vs.50.0%(13/26),χ^2=7.879,P=0.005]。结论非离断Roux-en-Y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明显改善胃癌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是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胃癌根治术 消化道重建 非离断Roux-en-Y吻合 腹腔镜 Roux瘀滞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帆 焦南林 +2 位作者 张伟 曹明 赵国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E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肠系膜EIMT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表...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E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肠系膜EIMT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以及治疗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排列疏密不等,部分呈片状或弥散,间质明显黏液样变性,见大量炎细胞浸润;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少数为梭形,胞质丰富,嗜双色性,呈上皮样,染色质空泡状,见明显大核仁,核分裂象罕见;未见肿瘤性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ALK、desmin、vimentin、CD30和D2-40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30%,CK(AE1/AE3)、EMA、CD117、DOG1、CD34、SMA、S-100蛋白、HMB-45、CAM5.2、CD31、BCL-2、CD99、Calretinin、FⅧRAg和HBME-1均阴性。FISH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结论 EIMT是一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罕见组织学类型,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特别是ALK在核膜和胞质阳性,分子遗传学改变将为靶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肿瘤 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组织学 免疫表型 分子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穿刺技术在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晓旭 许力 +8 位作者 胡凯峰 胡昊 金岩 孙大勇 郭建 杨成 江扬帆 吴龙超 夏亚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6-429,共4页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的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应用反穿刺技术的价值。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6月,在26例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使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内行抵钉座放置,并完...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的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应用反穿刺技术的价值。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6月,在26例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使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内行抵钉座放置,并完成经肛盆内吻合。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放置抵钉座时间5~13 min(平均6. 6 min),术后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1~4分(平均2. 3分),术后住院时间7~13 d(平均8. 9 d)。无吻合口出血及狭窄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2个月,平均17. 5月,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NOSES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应用反穿刺技术可以简化手术操作步骤,安全且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腹腔镜手术 反穿刺技术 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 结直肠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改善老年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蒋勇 张义胜 赵国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观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各40例。EEN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经... 目的:观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各40例。EEN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经鼻肠管予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PN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经颈内静脉给予肠外营养。两组患者分别检测氮平衡、疲倦记分、体重、优势手握力、睡眠时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视黄醛结合蛋白等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EEN组疲劳评分(Christensen记分)明显轻于PN组(P<0.01);EEN组术后第3天转为正氮平衡,PN组术后第6天转为正氮平衡,术后第3天时,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EN组累积氮平衡为正氮平衡,PN组累积氮平衡为负氮平衡,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两组病人术后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围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EN组优势手握力的恢复及睡眠时间的减少均优于PN组(P<0.05);术后第3、7天,EEN组血浆前白蛋白、视黄醛结合蛋白浓度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能改善病人的疲倦状态,减轻POFS的程度,缩短POFS的持续时间,能改善病人负氮平衡,较快达到正氮平衡,在术后早期更为明显,使病人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疲劳综合征 早期肠内营养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匹多莫德的浓度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菁菁 孙华 +5 位作者 赵军 戴敏 李相鸿 赵亚男 卢建平 谢海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08-313,共6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匹多莫德的浓度。方法:血清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内标为格列吡嗪,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4.6mm×150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甲醇-2.5mmol/L NH4Ac(90∶10,V/V),流速为0.5mL/min。质...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匹多莫德的浓度。方法:血清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内标为格列吡嗪,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4.6mm×150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甲醇-2.5mmol/L NH4Ac(90∶10,V/V),流速为0.5mL/min。质谱采用ESI离子源负离子检测,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m/z 242.9/153.0(匹多莫德),m/z 444.0/169.9(内标格列吡嗪)。结果:匹多莫德在0.1~1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批内批间RSD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为85.52%~98.30%。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匹多莫德的临床药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多莫德 格列吡嗪 LC-MS/MS 药动学 血清 蛋白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泌素调控ERK信号通路在促进大肠癌CACO2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茆家定 胡迪 吴佩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ERK1/2基因在胃泌素促进大肠癌细胞株CACO2增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细胞构建胃泌素受体(CCK-BR)阳性的细胞稳转株CACO2,应用qRT-PCR检测大肠癌细胞株CACO2中CCK-BR的表达情况。应用RNA干...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ERK1/2基因在胃泌素促进大肠癌细胞株CACO2增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细胞构建胃泌素受体(CCK-BR)阳性的细胞稳转株CACO2,应用qRT-PCR检测大肠癌细胞株CACO2中CCK-BR的表达情况。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ERK1/2基因后,分析其总的ERK基因的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变化。实验共分4组:对照组、阴性干扰组、胃泌素组及质粒干扰组。使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指数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ERK1/2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结果:慢病毒感染后,在CACO2细胞中均检测到目的条带膜蛋白,CACO2细胞存在着一定量的CCK-BR mRNA表达,扩增产物为185 bp。筛选出干扰质粒,质粒与脂质体比例在1∶2,转染效率达到40%~50%,转染干扰质粒的细胞中ER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从蛋白水平说明构建的质粒沉默有效。胃泌素组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质粒干扰组,也高于阴性干扰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细胞间ERK1/2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泌素组ERK1/2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质粒干扰组,也高于阴性干扰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泌素能够通过ERK信号通路促进体外大肠癌CACO2细胞增殖。通过RNA干扰技术有效地阻断ERK信号通路下调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有望为胃泌素依赖型大肠癌综合治疗寻找到一条新的切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ERK1/2 大肠癌 RNA干扰 慢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凯峰 夏亚斌 +5 位作者 许力 黄晓旭 金岩 张强 郭建 杨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97-999,共3页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32例胃食管交界部腺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或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均在腔镜下切开食管前壁,运用反穿刺技术...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32例胃食管交界部腺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或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均在腔镜下切开食管前壁,运用反穿刺技术置入抵钉座,完成食管-残胃(空肠)吻合。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7~245 min(平均186 min),抵钉座置入时间9~16 min(平均13 min),术中出血70~150 ml(平均95 ml),辅助切口长4. 2~5. 1cm(平均4. 7 cm),术后住院时间8~12 d(平均10 d),未发生吻合口漏、狭窄、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中能简化手术操作,安全可靠,腹壁辅助切口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反穿刺技术 食管-残胃吻合 食管-空肠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1B基因对人胃癌细胞株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汪进国 吴佩 +1 位作者 武健 茆家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79-587,共9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易复发和转移。前期研究发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基因与胃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本研究通过RNA干扰技术和基因克隆技术分别沉...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易复发和转移。前期研究发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基因与胃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本研究通过RNA干扰技术和基因克隆技术分别沉默和上调胃癌细胞中PTP1B基因的表达,观察PTP1B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靶向沉默PTP1B基因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序列和克隆人的PTP1B cDNA基因序列分别转染MKN28和MKN45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中PTP1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Transwell迁移试验和划痕试验分别观察PTP1B基因对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转染shRNA后,MKN28细胞中PTP1B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抑制显著(P<0.05)。CCK-8增殖活性实验显示,shRNA沉默PTP1B基因表达后能显著抑制胃癌MKN28细胞在48、72和96 h的增殖活性(P<0.05)。Transwell迁移试验和划痕实验显示,PTP1B表达下调后胃癌MKN28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提高PTP1B在MKN45细胞中表达后,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则显著提高(P<0.05)。结论:PTP1B基因是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重要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短发夹RNA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alazine逆转胃癌细胞株p16基因甲基化及增强其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军 夏亚斌 +1 位作者 张义胜 赵国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通过使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肼屈嗪(Hydralazine)作用于胃癌细胞株BGC-823,观察Hydralazine对MTS1/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p16mRNA、p16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分析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p16基因表达两者间的关系,... 目的:通过使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肼屈嗪(Hydralazine)作用于胃癌细胞株BGC-823,观察Hydralazine对MTS1/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p16mRNA、p16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分析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p16基因表达两者间的关系,以此考察胃癌细胞株BGC-823p16基因的失活机制是否与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有关。方法: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BGC-823进行分组实验,实验组加入水溶性的Hydralazine,浓度0、10、30、100μmol/L,对照组不加Hydralazine,96h后对两组分别行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以观察p16基因甲基化状态、mRNA、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6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性Hydralazine(0、3、10、30、100、300μmol/L)处理胃癌细胞BGC-823,72h后行MTT检测,以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P16基因在胃癌细胞株BGC-823中,启动子区CpG岛呈高甲基化状态,mRNA及蛋白呈低水平表达。Hydralazine阻断甲基转移酶作用后,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呈去甲基化状态,Hydralazine浓度越高,CpG岛去甲基化越明显。Hydralazine阻断甲基转移酶作用后,用药后p16mRNA表达较前明显增强(P<0.05)。Hydralazine阻断甲基转移酶作用后,用药后p16蛋白表达较前明显增强(P<0.01)。MTT检测到不同浓度的Hydralazine(0、3、10、30、100、300μmol/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量效关系反映出抑癌基因p16去甲基化程度越高,对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增殖抑制越显著。结论:P16基因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是p16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肼屈嗪 P16 甲基化 去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酪氨酸磷酸酶1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进国 陈雪华 +1 位作者 刘炳亚 朱正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1-1055,共5页
目的观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TP1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TP1B蛋... 目的观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TP1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TP1B蛋白表达并分析PTP1B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P1B在不同胃癌细胞和胃癌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在永生化胃黏膜细胞GES-1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PTP1B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在原发部位的浸润显著相关(P<0.05),PTP1B在TNM分期较晚(Ⅲ+Ⅳ)和有淋巴结转移(N1+N2+N3)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TNM分期较早(Ⅰ+Ⅱ)和无淋巴结转移(N0)的胃癌组织。结论 PTP1B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类似原癌基因的作用,其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PTP1B蛋白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抑制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对胃癌细胞p16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军 朱磊 赵国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95-399,共5页
目的:运用RNAi(RNA interference)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中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ation transferase 1,DNMT1)基因的表达,当DNMT1基因沉默后观察p16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以DNMT1的mRNA核苷酸序列,构建si RNA质粒1、2、3和阴性对照s... 目的:运用RNAi(RNA interference)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中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ation transferase 1,DNMT1)基因的表达,当DNMT1基因沉默后观察p16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以DNMT1的mRNA核苷酸序列,构建si RNA质粒1、2、3和阴性对照si RNA质粒b,胃癌细胞培养后经脂质体转染。对DNMT1基因行QPCR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及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确认其表达下调后筛选出最佳干扰质粒。以同样的方法检测胃癌细胞最佳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p16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确认抑制DNMT1基因表达后对胃癌细胞p16基因的影响。结果:RNAi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中DNMT1基因的表达。对转染后的胃癌细胞DNMT1基因检测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转染si RNA2的胃癌细胞中DNMT1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由此筛选出最佳干扰质粒si RNA2。用同样的方法检测胃癌细胞最佳干扰组(siRNA2)、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p16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最佳干扰组的mRNA(1.6727±0.2242)及蛋白(0.9227±0.0337)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1.0025±0.0877)、(0.5440±0.0229)和空白对照组(0.4729±0.0940)、(0.4767±0.0774)(P<0.05)。结论:用RNAi可以抑制胃癌细胞DNMT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p16基因去甲基化,使p16基因恢复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DNA甲基转移酶 RNA干扰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ENA-78的表达及生长抑素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光龙 赵国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8期868-873,共6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上皮中性粒细胞活化蛋白-78(ENA-78)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早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生长抑素对ENA-78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SAP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SAP 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上皮中性粒细胞活化蛋白-78(ENA-78)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早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生长抑素对ENA-78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SAP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SAP 3h、6h、12h组和生长抑素(SST)干预3h、6h、12h组。检测血清淀粉酶、胰腺髓过氧化物酶(MPO),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胰腺组织中ENA-78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ENA-78的水平。结果:与SO组相比,SAP组大鼠胰腺组织ENA-78mRNA表达显著上调,并随SAP的加重ENA-78mRNA表达逐渐增加(P<0.05或P<0.01);SAP各组大鼠血清中ENA-78水平明显高于SO组,并随SAP的加重逐渐增高(P<0.01);胰腺组织ENA-78mRNA的水平与胰腺的病理损伤呈正相关(r=0.888,P<0.01);而经生长抑素干预后,SAP大鼠胰腺组织ENA-78mRNA和血清ENA-78的水平明显下调。结论:ENA-78可能在SAP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生长抑素可能通过抑制趋化因子ENA-78表达从而缓解S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趋化因子 上皮中性粒 细胞活化蛋白-78 生长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