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行平板狭缝附近空泡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扈庆祎 张程 +2 位作者 郭子通 王笑语 张宇宁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2,共9页
狭缝中的空泡在微流体控制和泵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狭缝和外部自由流体空间交界面附近的空泡动力学行为尚不清楚。利用高速摄影实验系统,对交界面附近激光诱导空泡的溃灭和回弹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通过改变空泡形心与交界面之... 狭缝中的空泡在微流体控制和泵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狭缝和外部自由流体空间交界面附近的空泡动力学行为尚不清楚。利用高速摄影实验系统,对交界面附近激光诱导空泡的溃灭和回弹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通过改变空泡形心与交界面之间的无量纲距离,研究了空泡的变形和平移运动过程。研究发现:(1)受交界面影响,空泡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变形和平移。在空泡溃灭阶段,当空泡与交界面的距离较小时,狭缝外部的空泡表面溃灭速度更快。(2)随着无量纲距离的增加,空泡在溃灭阶段各方向的速度差异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空泡形心位移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3)随着无量纲距离的增大,在回弹阶段,空泡云团的形状和膨胀范围也有显著差异,空泡右端点的膨胀方向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化 泡动力学 微流体控制 狭缝 高速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效燃气-燃煤联合发电系统的热力学与经济性评价
2
作者 钱猛 辛团团 +1 位作者 许诚 杨勇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976-5987,I0018,共13页
为提高燃机排气余热的利用效率,该文提出一种新型高效燃气-燃煤联合发电系统。在该集成系统中,高温燃机排气首先与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空预器耦合,以驱动超超临界参数蒸汽主循环高效发电;然后,中低温燃机排气再与燃煤机组给水回热系统集成... 为提高燃机排气余热的利用效率,该文提出一种新型高效燃气-燃煤联合发电系统。在该集成系统中,高温燃机排气首先与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空预器耦合,以驱动超超临界参数蒸汽主循环高效发电;然后,中低温燃机排气再与燃煤机组给水回热系统集成,替代部分中低参数的抽汽加热给水,增加汽轮机出功。该文对比分析该新型高效联合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高参数超超临界蒸汽循环集成,燃机排气余热的热功转换效率提高了2.76个百分点,净出功增加10.44 MW,相较于常规燃气联合循环,天然气净发电效率提高1.49个百分点;由于设备总投资的减少和净出功的增多,集成系统平准化度电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LCOE)为60.34美元/(MW·h),降低1.02%;相较于简单给水加热集成方案,该新型集成系统多发电17.60 MW,且LCOE减少1.23美元/(MW·h),在能效和经济性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该文通过对燃气轮机和燃煤电站的耦合集成,为燃机排气余热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燃气轮机 燃煤发电 热力循环 系统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直接空冷系统防冻高效运行控制逻辑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9
3
作者 陈磊 侯一晨 +3 位作者 王伟佳 孔艳强 杨立军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4896-4906,共11页
低温环境条件下,直接空冷系统冷却性能出色,但也面临空冷凝汽器翅片管束冻结的风险。揭示不同环境气象条件和系统运行模式下空冷系统性能变化规律,提出直接空冷系统防冻高效运行控制逻辑,对于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机组实... 低温环境条件下,直接空冷系统冷却性能出色,但也面临空冷凝汽器翅片管束冻结的风险。揭示不同环境气象条件和系统运行模式下空冷系统性能变化规律,提出直接空冷系统防冻高效运行控制逻辑,对于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机组实现阻塞背压运行为目标,约束条件为管束出口凝结水状态,开发直接空冷系统控制逻辑。首先,当风机满转速运行且管束出口凝结水不过冷时,确定临界最高环境温度。其次,当风机停转且管束出口凝结水温度等于0℃时,确定临界最低环境温度。再次,以管束出口凝结水不过冷为约束条件,通过风机转速调节,实现直接空冷系统的高效运行。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直接空冷系统防冻高效运行控制逻辑进行了算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冷系统 防冻 高效运行控制逻辑 临界环境温度 轴流风机转速调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力发电干湿联合冷却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鹤 卫慧敏 +2 位作者 陈林 杨立军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83-1794,共12页
火力发电干湿联合冷却兼具湿冷散热能力大和空冷节水的优势,同时,还可依据机组负荷条件和电厂的环境气象条件变化,调节不同的冷却方式,使机组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为掌握火力发电干湿联合冷却性能,在干冷段和湿冷段并联和串... 火力发电干湿联合冷却兼具湿冷散热能力大和空冷节水的优势,同时,还可依据机组负荷条件和电厂的环境气象条件变化,调节不同的冷却方式,使机组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为掌握火力发电干湿联合冷却性能,在干冷段和湿冷段并联和串联运行2种模式下,建立联合冷却系统实验台;开展不同运行条件下,联合冷却系统干冷段和湿冷段热负荷分配的实验研究,以及不同运行模式下耗水量与冷却能力的变化规律;采用单变量分析法,研究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因素对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湿度升高后,系统不同运行模式受到循环水蒸发速率下降的影响,散热量、耗水量有所降低;得到环境温度升高所导致的散热量随系统换热温差减小的定量结果;揭示出耗水量随着湿冷段和干冷段热负荷分配比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不同气象条件下,干湿联合冷却系统运行模式和热负荷分配比例的优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发电 干湿联合冷却 散热量 耗水量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间接空冷系统防冻高效运行控制逻辑及数值验证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伟佳 陈磊 +3 位作者 孔艳强 杨立军 牛玉广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58-2267,共10页
冬季低温环境下,电站间接空冷系统空冷散热器面临管束冻结风险,揭示冬季气温、风速、扇区投运数量、机组出力、循环水流量对管束冻结的影响规律,进而确定空冷散热器防冻运行控制逻辑,对于空冷机组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理... 冬季低温环境下,电站间接空冷系统空冷散热器面临管束冻结风险,揭示冬季气温、风速、扇区投运数量、机组出力、循环水流量对管束冻结的影响规律,进而确定空冷散热器防冻运行控制逻辑,对于空冷机组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汽轮机排汽、循环水、冷却空气的热平衡关系,以及凝汽器和空冷散热器的传热方程。以最易冻结空冷散热器冷却柱出口水温不低于0℃作为约束条件,以排汽凝结压力和循环水流量作为优化目标,开发间接空冷系统防冻高效运行控制逻辑,从而得到不同冬季气温、风速、扇区投运数量、以及机组出力工况下,循环水流量和空冷散热器百叶窗开度的调控规律。以某典型2×660MW间接空冷机组两机一塔设计为例,对间接空冷系统防冻高效运行控制逻辑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电站间接空冷系统防冻高效运行控制逻辑的建立,可为空冷机组冬季安全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空冷系统 防冻高效控制逻辑 临界防冻参数 实际工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间接空冷散热器管束防冻预测模型及数值验证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伟佳 孔艳强 +3 位作者 温新宇 李安生 杨立军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6357-6367,共11页
为准确揭示间接空冷散热器管束防冻机理,指导间冷电站冬季的防冻高效运行,该文以电站空冷散热器管束为研究对象,基于循环水和冷却空气能量守恒及空冷散热器传热方程,利用MATLAB平台建立管束防冻预测模型,求解获得不同操作参数和气水流... 为准确揭示间接空冷散热器管束防冻机理,指导间冷电站冬季的防冻高效运行,该文以电站空冷散热器管束为研究对象,基于循环水和冷却空气能量守恒及空冷散热器传热方程,利用MATLAB平台建立管束防冻预测模型,求解获得不同操作参数和气水流程下管内循环水温度分布规律和临界防冻特性。结果表明:对于交叉顺流管束,在背风侧管束内水会出现“反吸热”现象,潜在冻结位置出现在背风侧第一排管中部或出口区域。对于交叉逆流管束,临界冻结位置仅出现在迎风侧第一排管或第二排管的出口。相同条件下,四排管逆流管束最易发生冻结危险,而六排管顺流管束具有更好的防冻特性。研究结果为电站空冷系统高效运行和防冻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所开发的数学模型也可应用于空调制冷、太阳能等领域多管排换热器的传热特性预测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空冷系统 空冷散热器 翅片管束 防冻预测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的直接空冷系统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 被引量:6
7
作者 侯一晨 陈志董 +4 位作者 张宗阳 贾贺 王伟佳 陈磊 杨立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5-3136,I0016,共13页
在直接空冷电站中,轴流风机功耗占厂用电比例较高。为获得更为高效的风机运行调整策略,以某典型2´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获得不同环境温度和风速条件下... 在直接空冷电站中,轴流风机功耗占厂用电比例较高。为获得更为高效的风机运行调整策略,以某典型2´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获得不同环境温度和风速条件下,各轴流风机转速分布规律以及通过空冷凝汽器单元的冷却空气质量流量分布规律。最终,计算得到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下不同轴流风机转速调节策略风机总功耗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的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整策略明显优于轴流风机转速整体调节策略,结果可为直接空冷机组优化运行和深层次节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冷系统 热负荷均匀分配 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 数值模拟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风压导线覆冰特性与关键因素研究
8
作者 周超 陈朋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76-2185,I0105-I0107,共13页
低风压导线通过改变外层线股形状来降低风阻系数,但较少考虑外层线股形状改变可能对导线覆冰特性的影响。为揭示低风压导线覆冰特性和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建立低风压导线精细化几何模型,利用ANSYS Fluent模块划分网格、定义边界并在ANSY... 低风压导线通过改变外层线股形状来降低风阻系数,但较少考虑外层线股形状改变可能对导线覆冰特性的影响。为揭示低风压导线覆冰特性和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建立低风压导线精细化几何模型,利用ANSYS Fluent模块划分网格、定义边界并在ANSYS Icing模块开展了覆冰过程模拟计算。讨论了外层线股开口角(30°、45°、60°和90°)、开口处小圆弧半径(0.8、1.7、2.8和3.5mm)、凹弧面半径(7.09、9.15、12.09和16.9mm)对低风压导线碰撞系数、积冰形状的影响,并与同直径钢芯铝绞线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外层线股开口角45°时,覆冰质量最大;小圆弧半径增加,覆冰质量逐渐减小;另外,随凹弧面半径增加,覆冰质量及范围都逐渐增大;与钢芯铝绞线相比,低风压导线积冰量在短时间覆冰条件下明显减小(当覆冰30 min时,覆冰质量减少50.1%),但在长时间覆冰条件下积冰量差别很小(当覆冰24h时,覆冰质量增加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风压导线 覆冰模型 碰撞系数 积冰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硅添加剂对准东煤高钙飞灰物相热转化作用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田思达 李乐天 +2 位作者 吴玉新 康志忠 林亮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4919-4926,共8页
为研究氧化硅添加剂粒径和掺加比对防治准东煤结渣沾污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scanning calorimeter,DSC)研究准东煤高钙飞灰和2种不同粒径氧化硅的掺混样品的升温热流特征,并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加热样品的物相变化。结... 为研究氧化硅添加剂粒径和掺加比对防治准东煤结渣沾污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scanning calorimeter,DSC)研究准东煤高钙飞灰和2种不同粒径氧化硅的掺混样品的升温热流特征,并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加热样品的物相变化。结果表明准东煤飞灰中含钙相的显著热转化和氧化硅添加剂的作用均发生在810℃以上温度,添加剂促进高钙飞灰加热产物的钙黄长石向钙长石转化。2000目氧化硅的防治效果比100目氧化硅的更好。硅灰比为1:9时2000目氧化硅可使飞灰DSC吸热谷温度延后50℃,有效地减缓飞灰熔融物质的生成,但是硅灰比增加到1:1时,其减缓飞灰生成熔融物质的效果并不更显著。工程上使用氧化硅添加剂防治准东煤的结渣沾污时,选择粒径小的添加剂可能比增加氧化硅的掺加量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渣沾污 氧化硅添加剂 准东煤 差示扫描量热法 钙黄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底部供液强化低液位沸腾传热的仿真研究
10
作者 张愿男 张毓翔 +3 位作者 肖杨 李嘉华 钟达文 陈林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新型薄液膜沸腾采用独特的底部供液方式,能够实现超过1000 W/cm^(2)的超高热流密度,具有应用于芯片散热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受到薄液膜沸腾启发,建立了采用底部供液的低液位沸腾传热的仿真模型,模拟研究了液位高度和供液流速对沸腾传热... 新型薄液膜沸腾采用独特的底部供液方式,能够实现超过1000 W/cm^(2)的超高热流密度,具有应用于芯片散热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受到薄液膜沸腾启发,建立了采用底部供液的低液位沸腾传热的仿真模型,模拟研究了液位高度和供液流速对沸腾传热的影响规律,运用场协同原理分析了底部供液强化低液位沸腾传热的内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1)底部供液的冷流体冲破汽泡大幅增强了对流传热;(2)冷流体扰动过热流体层,润湿传热表面,增强了微液层的蒸发强度;(3)底部供液和低液位沸腾实现了汽泡脱离路径和冷却液润湿路径相分离,大大延缓Helmholtz不稳定性现象的出现;(4)随着底部供液流速的增加以及液位高度的降低,低液位沸腾换热性能得到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液膜沸腾 底部供液 低液位沸腾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有机朗肯循环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发电系统的变工况热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宋睿哲 叶学民 +1 位作者 董志坚 李春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构建了集成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Rankinecycle,ORC)与碳捕获和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的660MW太阳能-燃煤发电系统,利用凝结水回收CO_(2)压缩过程的余热、后经太阳能集热场气化、为再沸器提供能量,同时利用中压缸抽汽作为再... 构建了集成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Rankinecycle,ORC)与碳捕获和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的660MW太阳能-燃煤发电系统,利用凝结水回收CO_(2)压缩过程的余热、后经太阳能集热场气化、为再沸器提供能量,同时利用中压缸抽汽作为再沸器热源,再沸器冷凝水的经ORC回收余热后返回至H9低压加热器出口。分析了该系统的经济指标及变工况时热力性能、㶲性能,研究了ORC和CCS中参数变化和太阳能系统运行特性对集成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该系统的热力性能及经济性均优于目前常见的抽汽式燃煤碳捕集机组。随λ(中压缸抽汽热量占再沸器所需热量之比)增大,机组热力性能有所下降,汽轮机㶲效率增加。随负荷降低,汽轮机㶲效率有所升高。再沸器冷凝水经ORC回收余热后,可以在变工况时更好的匹配凝结水的温度,减少能量损失,且返回H9低压加热器出口时,ORC循环热效率最高,机组热力性能也较好。在春分、夏至、秋分时,太阳辐射强度(directnormalirradiance,DNI)稳定后系统能以较低λ运行,机组热力性能有较大提升;在冬至,DNI波动较大,此时只能保持较高λ运行,机组热力性能提升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缩 太阳能-燃煤碳捕集发电系统 有机朗肯循环 变工况 热力性能 辅助系统运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罐内熔化加热过程优化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庞力平 马奎 +1 位作者 段立强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1期208-216,共9页
水平电加热熔盐罐内熔盐的熔化过程受到加热不均产生热应力的限制,需要针对罐内熔盐加热熔化过程,开展加热过程优化实验研究。针对某高温熔盐实验平台,首先开展10与40kW恒定功率加热过程研究,获得罐内熔盐温度监测点的温度变化速率和温... 水平电加热熔盐罐内熔盐的熔化过程受到加热不均产生热应力的限制,需要针对罐内熔盐加热熔化过程,开展加热过程优化实验研究。针对某高温熔盐实验平台,首先开展10与40kW恒定功率加热过程研究,获得罐内熔盐温度监测点的温度变化速率和温度分布均匀性。通过两组低功率和高功率恒定功率加热过程的温度场和变化率分布和均匀性分析,提出阶梯变功率加热模式。设计两种不同阶梯功率加热模式,实验获得不同组合阶梯加热情况下,熔盐罐内部熔盐温度场和温度变化率数据。结果表明,罐内熔盐采用变功率加热可以有效减少加热时间和降低启动初期温升率的巨大变化引起的罐体安全性问题。最后,采用PLC编程,对加热熔化过程实现自动加热功率控制,同时控制熔盐固体内部温度变化率,并减少了加热时间,获得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罐 熔盐熔化 电加热功率 PLC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发电机组灵活调峰下机炉安全状态监测与调控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杜小泽 张璇 +1 位作者 庞力平 卫慧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178-7199,I0009,共23页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大量接入电网,燃煤发电机组承担调峰任务,长期处于瞬态运行过程,其灵活运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但深度调峰与快速变负荷使机组运行可靠性下降,机组灵活调峰能力面临设备安全性制约。该文对燃煤发电机组在灵活调峰下...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大量接入电网,燃煤发电机组承担调峰任务,长期处于瞬态运行过程,其灵活运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但深度调峰与快速变负荷使机组运行可靠性下降,机组灵活调峰能力面临设备安全性制约。该文对燃煤发电机组在灵活调峰下安全稳定运行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首先,综述调峰工况下锅炉换热面、汽轮机转子等部件存在的安全技术问题,明确灵活运行对机组设备安全性的影响。其次,对比分析监测温度、应力等关键运行状态参数的不同方法优缺点与适用性;针对存在的安全技术问题介绍现有的机组运行参数优化与设备结构优化方法。未来将可靠性评估与诊断、停机保温预热及智能先进控制等技术应用于燃煤发电机组的调峰运行将对其安全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目前燃煤发电机组灵活安全运行的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机组 灵活调峰 快速启停 状态监测 安全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析的热电联产能耗一致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艺晨 戈志华 +1 位作者 杨勇平 杨志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2-651,I0017,共11页
现有热电联产能耗评价“好处归热”或“好处归电”,将节能效益单一划分给发电或供热,不能合理反映热、电两种能量的品位差异。为弥补上述不足,将蒸汽划分为凝汽流和供热流,把循环?损失依据产生根源分摊到发电和供热上,通过?分析建立电... 现有热电联产能耗评价“好处归热”或“好处归电”,将节能效益单一划分给发电或供热,不能合理反映热、电两种能量的品位差异。为弥补上述不足,将蒸汽划分为凝汽流和供热流,把循环?损失依据产生根源分摊到发电和供热上,通过?分析建立电、热产品定量统一表征方法和电热能耗一致性表达式。用能质系数简化动态过程计算,将基于?分析的热电联产单耗分析模型拓展至描述电热能耗的时空分布。通过实际案例验证新算法合理性。结果表明:供热流向热网水释放的?与循环?损失构成供热量;热电联产通过回收冷源?供热和能质匹配实现发电侧和供热侧节能。能耗一致性评价方法可合理反应电热两种产品的能量品位,揭示热电联产发挥节能潜力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致性评价方法 热电分摊 ?分析 能质系数 能质匹配 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㶲分析的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能耗评价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艺晨 卫慧敏 +1 位作者 徐磊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529-6542,I0020,共15页
为定量评价燃煤发电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期调峰的经济性,根据热电联产生产流程将蒸汽划分为凝汽流与供热流,分析机组参与调峰运行时凝汽流与供热流流量的变化,揭示热电联产调峰的本质。根据发电侧、供热侧的调峰深度,定量给出发电、供热调... 为定量评价燃煤发电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期调峰的经济性,根据热电联产生产流程将蒸汽划分为凝汽流与供热流,分析机组参与调峰运行时凝汽流与供热流流量的变化,揭示热电联产调峰的本质。根据发电侧、供热侧的调峰深度,定量给出发电、供热调峰导致的附加能耗,作为机组调峰经济性定量评价指标,并明确其适用条件。基于蒸汽循环流程开展㶲平衡和能量平衡分析,提出热电分摊新思路,给出调峰附加能耗计算方法。以实际350 MW供热机组为案例,验证指标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机组在供热流“以热定电”流量基础上,改变凝汽流流量以调节电出力;深度调峰运行模式下,调峰前后供热负荷不变是调峰附加能耗成立的条件。调峰附加能耗定量表征热电联产调峰能效水平,结合热电可行域直观表示不同调峰方式的适用范围,可为调峰方式选择和运行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调峰附加能耗 调峰经济性 凝汽流 供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差分运行域的风电场全风况超短期出力动态区间建模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阳 李倩 +1 位作者 房方 郝雨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6-1354,共9页
风电功率具有波动大、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场级超短期出力在风电机组风况、出力方面的时延性及时空分散性尚未有效解决。首先,针对周期性风向数据,对机组进行风向聚类并划分风向扇区。其次,提出两步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对场级出力影响大且... 风电功率具有波动大、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场级超短期出力在风电机组风况、出力方面的时延性及时空分散性尚未有效解决。首先,针对周期性风向数据,对机组进行风向聚类并划分风向扇区。其次,提出两步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对场级出力影响大且相对独立的多元特征风速。然后,基于有限差分运行域定义回归向量,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进行超短期时序动态建模,并结合非参数条件核密度估计法和半参数Copula估计法构建区间模型。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动态区间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该模型适用分钟级至秒级的风电场动态响应特性建模,对风电场快速一次调频、无功调压等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高维风向聚类 扇区划分 多元特征风速 有限差分回归向量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动态区间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雷顿循环热泵储能的性能分析与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鹤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6-210,共15页
热泵储能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储能技术,具有储能成本低廉、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优点。相对于填料床式热泵储能系统,液态储能介质的热泵储能系统可以降低储罐的成本,减少储罐的自放热损失,提高系统的功率密度。针对液态储能介质的热泵储能系... 热泵储能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储能技术,具有储能成本低廉、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优点。相对于填料床式热泵储能系统,液态储能介质的热泵储能系统可以降低储罐的成本,减少储罐的自放热损失,提高系统的功率密度。针对液态储能介质的热泵储能系统开展热力学分析,得到往返效率、储能密度与功率密度的具体表达式,并分析系统参数对往返效率、储能密度与功率密度的影响。基于热泵储能系统的数值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热泵储能系统进行参数优化,得到往返效率c、储能密度re和功率密度rp之间的变化趋势:往返效率c随储能密度re的增加略有下减,随功率密度rp的增加略有上升。通过多维偏好分析的线性规划技术(linear programming technique for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reference,LINMAP)决策方法得到最优解决方案。此外,还将优化结果:最优解决方案、最大往返效率、最大储能密度3个工况进行了验证与展示,为热泵储能系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雷顿循环 热泵储能 热力学分析 往返效率 储能密度 遗传算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风电场全工况非线性调频动态建模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阳 姚欣然 +3 位作者 房方 宋子秋 郭强 刘吉臻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62-169,共8页
当前风电场级并网调频面临较大挑战。为降低建模复杂度,采用风电场并网点实际运行数据,提出了风电场出力范围内全工况一次调频特性时域差分动态建模方法。首先,进行机理分析并确定输入输出变量,完成数据采样和处理。然后,提出离散工况... 当前风电场级并网调频面临较大挑战。为降低建模复杂度,采用风电场并网点实际运行数据,提出了风电场出力范围内全工况一次调频特性时域差分动态建模方法。首先,进行机理分析并确定输入输出变量,完成数据采样和处理。然后,提出离散工况抽样和非线性评估方法,建立了单工况子空间模型,并进行间隙测度评估全工况调频响应动态非线性度。此后,为高效逼近全工况复杂非线性调频特性,构建混杂有限差分回归向量,并对其张成的差分动态空间进行凸划分,在各子工作域均匀选取建模样本并采用带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进行全工况建模。最后,经过某风电场并网点调频运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所提出的全工况有限差分动态建模方法具有任意精度逼近能力,可有效表征风电场一次调频复杂非线性响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一次调频 有限差分域划分 神经网络 子空间辨识 间隙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热机组低压缸近零出力低压流场和温度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戈志华 曾质彬 +3 位作者 卫慧敏 徐磊 李丽锋 姜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549-7558,共10页
为研究低压缸切缸运行后,汽轮机鼓风、水蚀等安全问题,为供热汽轮机切缸运行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采用SSTκ-ω湍流模型和非平衡相变模型,以某350MW供热汽轮机为研究对象,对次末两级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深入分析切除低压缸后,不同冷却流量... 为研究低压缸切缸运行后,汽轮机鼓风、水蚀等安全问题,为供热汽轮机切缸运行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采用SSTκ-ω湍流模型和非平衡相变模型,以某350MW供热汽轮机为研究对象,对次末两级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深入分析切除低压缸后,不同冷却流量下低压末两级蒸汽流动特性、温度变化及蒸汽凝结特性,分析异常工况。计算结果表明:该机组切缸后,流动恶化和鼓风超温等异常工况主要在低压缸进汽流量由60t/h下降至20t/h的过程中。冷却流量下降到60.1t/h时,进汽角增大,蒸汽偏转冲击叶片背部,叶栅通道沿流向压差减小甚至出现逆压区,在末级形成涡流;冷却流量下降到40.3t/h时,末级进入鼓风工况;随着冷却流量进一步下降,在30.4t/h时发生鼓风超温,末级动叶顶蒸汽温度超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缸供热 深度调峰 低压流场 温度场 数值模拟 鼓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架空输电导线三维时变积冰计算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超 晁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4,共9页
输电线路覆冰严重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现有输电线路积冰模型多忽略轴向积冰差异,且将关键积冰参数设定为时不变(单步)条件,鲜见时变参数(多步)三维积冰模型的讨论。本文基于润滑理论及导线覆冰机理,提出了考虑时变积冰参数影响下的输电... 输电线路覆冰严重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现有输电线路积冰模型多忽略轴向积冰差异,且将关键积冰参数设定为时不变(单步)条件,鲜见时变参数(多步)三维积冰模型的讨论。本文基于润滑理论及导线覆冰机理,提出了考虑时变积冰参数影响下的输电导线覆冰模型。依托ANSYS-Fluent ICING模块,对三维导线模型开展时变参数积冰计算,利用真实输电线路覆冰试验数据对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单步与多步积冰算法,并着重分析了输电导线倾斜角度、导线直径对积冰形貌、积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步积冰计算法较单步积冰计算法精度提高约8%。干覆冰条件下,随输电线倾斜角度增大,输电线上积冰形貌和积冰质量均没有明显变化;湿覆冰条件下,输电线倾斜角度对积冰有显著影响,当倾斜角度由0°增至60°,表面积冰覆盖面积减小、积冰形貌逐渐圆滑,但积冰质量降低约21%。对比不同直径导线积冰计算结果,大直径导线积冰量明显高于小直径导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输电线 三维积冰模型 时变参数 雾凇覆冰 雨凇覆冰 冰形 覆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