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绍民 徐自为 +5 位作者 黄晓东 周纪 孙义博 陈莹莹 晋锐 徐同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1260,共10页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023年立项的项目“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2023YFF1303500)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指标与创新点等。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监测需求,瞄准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高精度、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研制极端生态环境(高寒、干旱)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6套,研建极端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1套,并开展基于物联网监测系统的研制设备野外测试和示范应用。项目将满足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现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大幅度提升极端生态环境野外台站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服务于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生态环境 水循环 监测设备 物联网监测系统 野外测试与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大学学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钱云光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9-10,共2页
文化是一个大学的根基和血脉,学院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需要准确把握学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充分认识开展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学院文化建设的原则,系统推进学院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建设,构建完... 文化是一个大学的根基和血脉,学院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需要准确把握学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充分认识开展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学院文化建设的原则,系统推进学院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学院特色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内涵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文本大模型CLIP微调的零样本参考图像分割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杰 乔文昇 +2 位作者 朱佩佩 雷印杰 王紫轩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8-1254,共7页
近年来,以CLIP为代表的视觉-语言大模型在众多下游场景中显示出了出色的零样本推理能力,然而将CLIP模型迁移至需要像素水平图-文理解的参考图像分割中非常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CLIP关注图像-文本整体上的对齐情况,却丢弃了图像中像素点... 近年来,以CLIP为代表的视觉-语言大模型在众多下游场景中显示出了出色的零样本推理能力,然而将CLIP模型迁移至需要像素水平图-文理解的参考图像分割中非常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CLIP关注图像-文本整体上的对齐情况,却丢弃了图像中像素点的空间位置信息。鉴于此,以CLIP为基础模型,提出了一种单阶段、细粒度、多层次的零样本参考图像分割模型PixelCLIP。具体地,采取了多尺度的图像特征融合,既聚集CLIP中不同视觉编码器提取的图像像素级特征,同时又考虑CLIP中固有的图像整体语义特征。在文本信息表征上,不但依靠CLIP-BERT来保持物体种类信息,还引入LLaVA大语言模型进一步注入上下文背景知识。最后,PixelCLIP通过细粒度跨模态关联匹配,实现像素水平的参考图像分割。充分的数值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样本 CLIP 像素级 单阶段 参考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危险废弃物信息化管理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孟玲 蔡涵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7-252,共6页
针对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种类繁多、分类管理复杂及末端废液难以收集处理等问题,制定以处置方式为导向的分类收集方案与流程,以适应不同废弃物的处置需求。通过引入物联网、视频监控、二维码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对实验室废弃物从... 针对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种类繁多、分类管理复杂及末端废液难以收集处理等问题,制定以处置方式为导向的分类收集方案与流程,以适应不同废弃物的处置需求。通过引入物联网、视频监控、二维码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对实验室废弃物从产生到收集、暂存、转运、处置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可视化管理。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废弃物管理全过程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监控与分析,为预警、决策、发展和评估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此管理方式增强了危险废弃物管理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同时提高了师生的环保意识,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危险废弃物 信息化管理 分类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储层力学性质与破裂条件的裂缝预测方法及应用——以四川盆地WR页岩气田为例
5
作者 魏水建 徐天吉 +1 位作者 唐建明 程冰洁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6,共15页
四川盆地WR页岩气田储层天然裂缝预测精度至今不高,直接影响了储层可压裂性评价和“甜点”目标优选,不利于单井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的提升,亟需探索有效的储层裂缝预测新方法。地应力和岩石力学性质分别是诱导储层裂缝发育的外因和内因,... 四川盆地WR页岩气田储层天然裂缝预测精度至今不高,直接影响了储层可压裂性评价和“甜点”目标优选,不利于单井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的提升,亟需探索有效的储层裂缝预测新方法。地应力和岩石力学性质分别是诱导储层裂缝发育的外因和内因,在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综合信息计算地应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力学性质的储层裂缝预测新方法。基于Mohr-Coulomb岩石强度准则、Terzaghi有效地应力原理和Anderson地应力关系的确立模式,利用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孔隙流体压力等力学参数,推导出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和脆性指数等岩石力学性质表征参数的数学公式。综合考虑脆性、内摩擦角、抗张强度、抗压强度、黏聚力、稳定性、破裂压力等裂缝影响因素,建立了反映储层裂缝发育概率的岩石破裂指数计算公式。通过WR页岩气田储层纵横波速度、密度及泊松比、杨氏模量等弹性参数的地震叠前反演,在计算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孔隙流体压力等力学参数和岩石力学性质表征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破裂指数实现了目标储层裂缝空间发育特征预测。将裂缝预测效果与岩心、测井、微地震压裂监测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证实本方法能为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和“甜点”目标优选等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页岩气 地应力 储层力学性质 破裂指数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川西地区森林碳储量对森林管理措施和干扰的长期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邓诗宇 张明芳 +6 位作者 侯怡萍 余恩旭 李强 刘子佩 胡嘉毅 田洲 徐亚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26,共17页
评估气候变化下森林管理措施对森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对我国碳中和目标达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森林碳储量评价方法对气候变化、火灾等干扰以及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等多重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演替过程刻画不足,难以有效揭示多种作用因素... 评估气候变化下森林管理措施对森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对我国碳中和目标达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森林碳储量评价方法对气候变化、火灾等干扰以及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等多重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演替过程刻画不足,难以有效揭示多种作用因素对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长期综合影响。针对上述问题,以气候变化敏感区川西高山、亚高山地区为例,在探讨传统碳储量评价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森林干扰的自然恢复和森林干扰⁃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组合的人工恢复方案,结合森林景观生态模型LANDIS PRO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动态模型PnET⁃II模拟、预测了未来气候情景下(2020—2070年)自然恢复和不同人工恢复方案下区域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的时空动态,并通过对比筛选出提升固碳能力的最佳森林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森林林龄趋于年轻化(平均林龄40a),具有巨大碳汇提升潜力。2020—2070年,自然恢复情景下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由2020年的466.99Tg增加至2070年的780.96Tg,提高了67.23%。其中,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成熟、过熟常绿针叶林是川西地区碳储量的主要贡献来源。但是自然恢复情景下川西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在21世纪中后期停滞增长,甚至下降。而人工恢复情景下,碳密度变化趋势则有所不同。在多种森林干扰与经营管理措施组合方案中,当森林火灾干扰比例为0.01/10a和森林管理措施面积比例为0.02/10a时,川西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提升最大且碳密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该情景下,2070年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将达到807.76Tg和33.33Mg/hm2,较2020年分别增加了72.97%和12.21%。2070年人工恢复情景下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较于自然恢复情景下分别高3.4%和8.5%。由此可见,通过人工恢复措施优化将有助于突破川西地区森林固碳能力的自然恢复瓶颈,提升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的适应能力,促进未来气候下区域森林碳储量的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地上碳储量 森林恢复 森林管理措施 森林干扰 LANDIS PR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优化煤层气水力压裂微震震源定位 被引量:3
7
作者 华豪 程冰洁 +3 位作者 徐天吉 严震乾 高波 何成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4,共14页
【目的】为了达到安全且高效的压裂效果,通常需要对储层压裂过程实现及时、准确的微地震监测,用于分析和评估压裂效果。【方法】通过在煤层气储层钻井的套管外永久式地布置光纤,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distributed optical f... 【目的】为了达到安全且高效的压裂效果,通常需要对储层压裂过程实现及时、准确的微地震监测,用于分析和评估压裂效果。【方法】通过在煤层气储层钻井的套管外永久式地布置光纤,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acoustic sensing,DAS)进行全井段、宽方位、高密度煤层水力压裂改造过程微振动的实时监测,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形走时信息和震源约束映射算法的微震源定位新方法。首先,通过计算光纤采集数据中道间相似系数识别有效微震事件。其次,根据P波和S波波形顶点获得在光纤中的入射位置,并采用长短时差能量比法获取波形走时差用于确定微震事件距光纤的空间距离。最后,结合入射光纤位置和震源距监测光纤距离进行震源约束映射定位。【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光纤采集过程中,DAS对于地震波具有很强的方向敏感性。表现为对0°入射角的P波敏感,对90°入射角的P波则基本不敏感;对45°入射角的S波敏感,但对90°入射角的S波不敏感。在噪声强度一致的情况下,基于不同标距长度的波场采样效果显著性顺序为:1 m>10 m>100 m,在噪声强度为300%时,1 m空间采样数据仍能展现出相对连续的波形特征,明显突出50 Hz的震源子波。预测缝网展布走向以NNW-SSE为主,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平台内大部分压裂缝网预测误差在10 m内。在四川盆地川南煤田M井田的应用实践进一步表明,基于约束定位算法得到的预测结果与实验验证结果一致,能够有效指示煤储层压裂缝网区域,对致密、低孔渗油气藏开采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 震源定位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 约束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流域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空间尺度上推模型构建——以河南宝天曼蛮子庄流域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恩旭 刘世荣 +3 位作者 张明芳 侯怡萍 孙美荣 邓诗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922,共12页
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是森林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样地或林分尺度。如何将林分实测结果上推至流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以典型暖温带天然林流域河南宝天曼蛮子庄为例,基于林分调... 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是森林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样地或林分尺度。如何将林分实测结果上推至流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以典型暖温带天然林流域河南宝天曼蛮子庄为例,基于林分调查和凋落物持水特性测定,结合遥感植被指数和树种组成比例等植被结构和环境因子构建凋落物持水能力林分-流域尺度上推模型,量化流域尺度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与坡度、树高和锐齿槲栎占比显著相关,凋落物层有效拦蓄量与多年平均地上生物量和锐齿槲栎占比显著相关。其中,锐齿槲栎比例是凋落物层持水量最为关键的因子。随着锐齿槲栎比例由0%增加到100%,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显著提升59.2和55.6%(P<0.05)。(2)植被结构特征因子引入锐齿槲栎占比后,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尺度上推模型拟合优度显著提升,R^(2)分别达到0.918和0.857,模型预测效果显著提升。(3)根据尺度上推模型估算结果,流域凋落物平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7.69、17.13t/hm^(2)。流域中部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较高;流域北、南部的凋落物有效拦蓄量较高。(4)流域低海拔缓坡地带、NDVI最大值越高、多年平均地上生物量较小和锐齿槲栎占比越高的区域凋落物层持水能力更强。研究结果可为林业部门制定林水资源适应性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锐齿槲栎 凋落物 持水特性 尺度上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渐进式多特征融合的复杂场景耕地提取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常明会 李世华 +6 位作者 彭帅峰 刘志彬 赵涛 张友才 林俊 李军 穆羽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4-303,共10页
针对复杂场景下耕地边界不清晰、地块提取不准确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遥感影像耕地分割的渐进式多特征融合网络(multi feature progressive fusion unet,MPFUnet)。该方法采用Unet作为空间特征提取的主干网络,构建了包含空间注... 针对复杂场景下耕地边界不清晰、地块提取不准确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遥感影像耕地分割的渐进式多特征融合网络(multi feature progressive fusion unet,MPFUnet)。该方法采用Unet作为空间特征提取的主干网络,构建了包含空间注意力和边缘特征强化的多特征注意力模块,以分层异构融合的策略聚合了不同分辨率尺度下的空间注意力特征和多尺度边缘信息,增强对耕地边缘细节的捕捉能力。为了动态适应不同的特征尺度,在空间解码部分设计了一种渐进式特征增强结构,从网络较低层到较高层逐步捕捉并融合相邻尺度的空间特征,以保持不同层特征提取的注意力一致性,确保了复杂场景耕地的多尺度信息能够被充分利用。利用2 m高分辨率影像提取了眉山市东坡区的耕地分布,结果表明MPFUnet的准确率、召回率、平均交互比、卡帕系数和F1分数分别达到了92.54%、94.08%、84.32%、87.47%和89.11%。相较于基础Unet模型分别提升5.05、4.78、6.15、7.37和7.48个百分点,同时也优于DeepLabv3+、YOLOV3和Swin-Unet等其他方法。该模型综合利用了空间纹理特征和边缘细节特征,在规则地块、破碎地块和复杂场景地块均表现良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鲁棒性,为解决复杂场景的耕地提取提供了一个有效且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提取 语义分割 高分影像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成像技术在口腔疾病诊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曹梦颖 石蕊 +1 位作者 于瀚雯 刘程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遥感技术是应用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的一种探测技术。近年来,遥感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在疾病空间分析、精细导航定位和实时医学图像终端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非侵入... 遥感技术是应用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的一种探测技术。近年来,遥感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在疾病空间分析、精细导航定位和实时医学图像终端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对病灶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和诊断,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疾病进行预警。本文综合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微波成像技术、太赫兹成像技术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等遥感成像技术应用于疾病诊疗的原理和优势,并阐述了常见遥感成像技术在龋病病变组织早期的检测、口腔癌边缘和波及范围评估、口腔软硬组织微小变化的探测等口腔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成像技术 红外热成像 微波成像 太赫兹成像 高光谱成像 龋病 口腔癌症 远程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的树木三维建模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里红 曹振宇 +1 位作者 田志林 施艳丽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为更好地获取树木三维几何结构信息,解决高精度、高还原度的树木三维重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点云数据的树木三维建模方法。针对TLS扫描存在树叶间隙的遮挡,充分考虑叶片聚集,结合叶片和... 为更好地获取树木三维几何结构信息,解决高精度、高还原度的树木三维重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点云数据的树木三维建模方法。针对TLS扫描存在树叶间隙的遮挡,充分考虑叶片聚集,结合叶片和枝干的形态特征,采用Delaunay三角网和Alpha-shape算法分别对树木叶片和枝干进行模型拟合重建,有效克服了过去树木三维建模枝干结构不真实、器官建模不精细等问题,较好实现了对单棵树木叶片和细小枝干的三维重建。所提方法可为森林结构参数获取和资源经营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能为典型树木的部件级实景三维建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激光雷达 点云 枝叶分离 实景三维 树木三维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关阈值约束类别确定的无监督叠前地震相分析
12
作者 张旋 彭达 +3 位作者 陈康 蔡涵鹏 杨军辉 许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17,共12页
地震相图中同类样本之间的强相关性和地震相类别的数目的确定是无监督叠前地震相分析的核心。为此,提出了一种相关阈值约束类别确定的无监督叠前地震相分析算法。首先,将叠前地震道集数据转化为二维图像,并采用无监督深度学习网络提取... 地震相图中同类样本之间的强相关性和地震相类别的数目的确定是无监督叠前地震相分析的核心。为此,提出了一种相关阈值约束类别确定的无监督叠前地震相分析算法。首先,将叠前地震道集数据转化为二维图像,并采用无监督深度学习网络提取图像的高层次非线性、判别和不变特征,可突出具有强隐蔽性的信息;然后,根据研究工区内不同类地震相对应叠前地震图像深度特征之间的互相关值确定地震相类别数目的阈值,保证获得的叠前地震相图中相同类中的样本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和基于判别阈值确定地震相类别的数目;最后,利用已有钻井信息标定获得的叠前地震相图,为地质专家推断沉积环境、储层平面展布等提供依据。理论模型测试表明,该方法可以通过判别阈值确定叠前地震相的数量,确保了地震相图中类内样本的高度相关性,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实际数据应用表明,该方法提高了二叠系茅口组缝洞储层地震相预测的精度,为井位部署和未钻遇缝洞储层发现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分析 无监督深度学习 模式识别 缝洞储层识别 叠前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内蒙古地区SMAP L4土壤水分产品降尺度模型
13
作者 边朝阳 黄方 +3 位作者 何伟丙 张巧凤 芦童童 关皓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5,共7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干旱灾害在内蒙古地区日益频发,对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土壤水分作为反映干旱灾害最直接的指标,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壤...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干旱灾害在内蒙古地区日益频发,对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土壤水分作为反映干旱灾害最直接的指标,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壤水分数据存在困难,传统监测方法难以满足需求。本文首先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强大的云存储与计算能力,获取内蒙古地区长时序的Sentinel-1 SAR、SMAP L4、Landsat 8、MODIS LST、DEM等遥感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统一时间尺度与空间分辨率等操作;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SMAP L4土壤水分相关性最大的降尺度因子,分别利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与分类回归树3种机器学习算法,结合筛选后的降尺度因子,开展土壤水分降尺度试验,得到研究区域1 km高空间分辨率与高精度的土壤水分数据;最后将降尺度结果与SMAP L4重采样数据及土壤水分公开数据集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的降尺度模型结果平均R值高达0.84,平均MAE为0.049 m^(3)/m^(3),且RMSE和ubRMSD均明显小于其他两种模型,在研究区具有最佳的降尺度效果。本文基于创新数据处理方法、精细降尺度因子筛选机制及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比应用,为内蒙古地区获取长时序、高分辨率、高精度土壤水分数据提供了有效方案,对当地农牧业、干旱监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机器学习 SMAP 土壤水分降尺度 主被动微波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SyQ30米分辨率10天合成的时空连续叶片叶绿素含量产品(2021-2022年中国区域)
14
作者 管理 张虎 +6 位作者 李静 谷晨鹏 王晓函 肖翔宇 柳钦火 周巧 武王泽昊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LCC)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是生态系统生理生态监测的重要参数。国际现有的大尺度LCC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最高为百米级,难以满足日益精细的监测需求,现有的MuSyQ LCC(v01)产品空间分辨率... 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LCC)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是生态系统生理生态监测的重要参数。国际现有的大尺度LCC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最高为百米级,难以满足日益精细的监测需求,现有的MuSyQ LCC(v01)产品空间分辨率可达30 m,但受云雨等因素影响,该产品存在LCC时空不连续的问题,造成其在实际运用中的高分辨率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本研究利用哨兵二号多光谱成像仪(Sentinel-2 MSI)基于叶绿素敏感指数(Chlorophyll Sensitive Index,CSI)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法生产了MuSyQ LCC(v02)高分系列中国地区2021-2022年30 m/10天分辨率的标准化LCC产品。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产品均方根误差(RMSE)为13.08μg/cm^(2),决定系数R^(2)为0.35,产品时间序列曲线平滑且可反映出植被基本物候信息,本产品可有效弥补现有高分辨率LCC产品的时空不连续问题,可在植被动态变化分析、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指数 时间序列重建 时间序列谐波分析 高分辨率产品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环境感知的多目标室内路径规划方法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艳 陈红 +3 位作者 张叶廷 黄悦莹 张鹏程 杨卫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1-618,632,共9页
为了满足复杂室内环境中用户的多目标导航需求,提出了动态环境感知的多目标室内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顾及室内路径复杂度、拥挤程度与阻断事件等多维室内环境语义,扩展了节点-边表示的室内导航路网模型,通过量化表征多维室内环境语义,建... 为了满足复杂室内环境中用户的多目标导航需求,提出了动态环境感知的多目标室内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顾及室内路径复杂度、拥挤程度与阻断事件等多维室内环境语义,扩展了节点-边表示的室内导航路网模型,通过量化表征多维室内环境语义,建立了能够综合感知室内环境语义变化的导航通行成本函数,然后,将顾及室内动态环境语义的导航通行成本函数值作为室内导航路网模型的边长,设计实现了基于 Dijkstra 的多目标室内路径规划算法.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比较室内路径规划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扩展后的室内导航路网模型增加了具有方向性语义的垂直组件,考虑了阻断事件因素,导航路径规划能够避开不可用连接边;在路径拥挤程度分别为轻度、缓慢和堵塞情况下,由于考虑了路径复杂度和拥挤程度,节约的通行时间平均提升了 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语义感知 路径规划 DIJKSTRA算法 室内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的水源涵养能力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贾雨凡 杨勤丽 +2 位作者 胡非池 鞠琴 王国庆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7,共11页
水源涵养功能属于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错领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水源涵养功能包涵广泛,水源涵养能力是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具体研究对象对水源涵养功能的量化评估。将水源涵养能力定义为一个区域的最大持水能力,与区域的气候、土壤、... 水源涵养功能属于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错领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水源涵养功能包涵广泛,水源涵养能力是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具体研究对象对水源涵养功能的量化评估。将水源涵养能力定义为一个区域的最大持水能力,与区域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有关,并且由区域持或蓄的水量应能够补给地表或地下水,为区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水源,讨论了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的组成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变化环境下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此外,水源涵养能力表征在干旱区和湿润区有所不同。基于上述观点,总结了水源涵养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与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水源涵养能力评估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生态水文学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环境 水源涵养 影响因素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和环境因子的亚高山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尺度上推模型构建——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亚莉 张明芳 +5 位作者 李强 余恩旭 邓力濠 邓诗宇 刘子佩 连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614-5626,共13页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目前关于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地或坡面尺度上。由于流域尺度,尤其是环境空间异质性强的西南亚高山区流域,如何将林地尺度实测结果上推至流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仍是生态水...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目前关于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地或坡面尺度上。由于流域尺度,尤其是环境空间异质性强的西南亚高山区流域,如何将林地尺度实测结果上推至流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仍是生态水文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以川西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为研究对象,融合多种森林类型样地实测与流域尺度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了基于植被和环境因子的林地-流域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模型,实现了流域尺度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快速评价及其空间分布预测。样地尺度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森林的土壤水文特性各异,总体表现为天然林优于人工林,混交林优于单纯林。林地土壤持水能力受到区域气候、植被、土壤及地形等因子的共同影响,其中风速、NDVI及林龄与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非毛管持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关键植被和环境因子构建的林地-流域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尺度上推模型精度较高,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和土壤非毛管持水量模型拟合优度R2分别为0.700、0.720和0.908;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和土壤非毛管持水量的模型预测值与野外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介于0.69—0.79之间,平均误差均低于20%,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利用构建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尺度上推模型,估算得出流域尺度森林土壤持水量的空间分布,其结果表明杂谷脑流域森林土壤持水量空间分异明显,海拔较高区域森林土壤持水量最高,其次为距道路和河流有一定距离的缓坡地带,下游干旱河谷地区土壤持水量最低。本研究为亚高山森林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评价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土壤水源涵养 尺度上推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卷积自编码器的地震噪声智能压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晨 徐天吉 +4 位作者 钱忠平 沈杰 刘胜 唐建明 文雪康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0,共12页
针对传统地震噪声压制方法存在的泛化性不足、主观性强以及实际无噪声数据稀缺等问题,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的泛化特性,在保护有效信号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地震噪声智能压制方法。基于有效利用少量实际无噪声数据的原则,首先通过正演数值模... 针对传统地震噪声压制方法存在的泛化性不足、主观性强以及实际无噪声数据稀缺等问题,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的泛化特性,在保护有效信号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地震噪声智能压制方法。基于有效利用少量实际无噪声数据的原则,首先通过正演数值模拟地震数据构建数据集,再搭建基于InceptionV4卷积模块和注意力机制的卷积自编码器网络,并利用正演数据对网络预训练。该过程首先依靠数据驱动方法和网络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初步获取地震数据的有效特征表达,通过正演数值模拟数据试验分析发现,该方法既能有效压制绝大部分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还能比DnCNN网络更大程度地避免损伤有效信号;然后,再采用迁移学习的策略和少量实际地震数据继续训练网络,最终获得实际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噪声压制试验,并从压制效果、保幅性等方面评价方法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随机噪声、面波等噪声干扰具有一定的压制能力,准确地恢复了有效信号,且具有处理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噪声压制 卷积自编码器 迁移学习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流量方法应用现状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强 王俏俏 +3 位作者 陈红丽 秦艳丽 张明芳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6,共11页
水资源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了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研究方法众多,尚未进行系统性... 水资源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了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研究方法众多,尚未进行系统性梳理。以生态流量为出发点,归纳总结国内生态流量评估的最新进展,系统地对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生境模拟法和整体分析法等四大类共17种方法进行对比总结,评述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根据国内流域的生态流量评估现状,建议在我国流域水系庞杂且气候、水文地质、下垫面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流量评估方法。未来的生态流量研究和流域水生态管理应综合考虑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据生态流量目标制定、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生态流量监测、流域制度法规建设等方面系统性完善生态流量管理与研究,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资源 流域生态 流域管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综述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孟良 李强 +2 位作者 王疆尧 王亚萍 张明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林冠截留作为森林水文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降雨的时空分布改变区域潜在可利用水量,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随着气候变化,林冠截留对不同气象条件的响应体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同时由于中国旱区的植被恢复措施,该地区植被结构... 林冠截留作为森林水文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降雨的时空分布改变区域潜在可利用水量,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随着气候变化,林冠截留对不同气象条件的响应体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同时由于中国旱区的植被恢复措施,该地区植被结构发生较大改变。然而当前针对中国旱区缺乏降雨再分配研究的系统归纳和整合分析,导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旱区林冠截留特征尚不明确。本文在综述当前林冠截留的概念、影响因素和量化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和分析2010-2024年间中国旱区森林降雨再分配的249条野外观测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旱区森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占总降雨量的比重为0%~51.6%(平均值为24.4%),针叶林和混交林林冠截留占比的平均值大于阔叶林,分别为25.6%,25.5%和21.1%,林冠截留量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呈显著的增加趋势,林分密度、林龄、胸径等林分结构特征是影响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占比的重要因素。本文揭示了中国旱区森林和灌木生态系统的降水再分配及林冠截留占比特征,阐明了森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与气象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关系。基于上述研究,建议明确中国旱区不同造林营林措施的林冠截留差异、加强旱区林冠截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探索多时空尺度林冠截留的准确量化路径,以期为旱区植被恢复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截留 降雨再分配 中国旱区 野外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