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
作者 肖华胜 张春秀 《生物产业技术》 2010年第2期53-58,共6页
生物芯片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之后便涌现出大量关于生物芯片的报道.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生物芯片技术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技术平台日益稳定.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多... 生物芯片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之后便涌现出大量关于生物芯片的报道.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生物芯片技术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技术平台日益稳定.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多,已经在生命科学,药物研发,临床疾病检测与诊断.环境,农林业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生物芯片技术的原理、制备、试验设计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芯片技术 应用 技术平台 生命科学 药物研发 疾病检测 试验设计 农林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微血管组织构建的多层微流控芯片
2
作者 岳涛 姜宁 +3 位作者 王越 杨卉颖 刘娜 徐祎春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微流控技术为体外构建人造微血管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提出一种三层微流控芯片,利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多孔膜,将培养液通道与组织腔室分隔开.PC多孔膜的微孔结构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毛细管爆破阀,使得水凝胶可以在液体表... 微流控技术为体外构建人造微血管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提出一种三层微流控芯片,利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多孔膜,将培养液通道与组织腔室分隔开.PC多孔膜的微孔结构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毛细管爆破阀,使得水凝胶可以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充满组织腔室,并且不会泄露到培养液通道中,从而确保三维流体微环境的有效构建.建立COMSOL有限元模型,对单矩形腔室的三维流体微环境进行仿真,证明所提出的三层微流控芯片可以提供刺激血管形成的流速环境.利用所提出的三层微流控芯片测试了内皮祖细胞和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分化能力,并在多组织腔室阵列芯片上构建了培养至第8天左右的多种形状微血管网络.所提出的三层微流控芯片具有设计灵活的特点,可以改变组织腔室的形状,以高通量提供不同的流体条件,将为研究流体因素对微血管生长的影响提供一种潜在的工程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 微流控芯片 多孔膜 三维流体微环境 微血管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芯片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
作者 高杨 滕晓坤 肖华胜 《生物产业技术》 2011年第1期50-56,共7页
生物芯片的广泛应用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以得到有意义的结果,是生物信息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常用的数据预处理、差异基因筛选,聚类分析方法和数据的网络存储。
关键词 生物芯片 数据预处理 差异基因筛选 聚类分析 数据网络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基因芯片技术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大勇 方振东 +3 位作者 谢朝新 敖漉 肖进文 张春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17-1122,共6页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行水体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方法。方法采用基于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的基因芯片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志贺菌、军团菌、肺炎克雷伯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幽门螺杆菌、大...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行水体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方法。方法采用基于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的基因芯片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志贺菌、军团菌、肺炎克雷伯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结核分枝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孢杆菌等13种可能存在于水体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结果该基因芯片可同时特异性地检测13种致病菌,基因组DNA检测灵敏度可达0.2pg,以肠炎沙门菌为单一检测对象的细菌纯培养物灵敏度可达1.0×103cfu/ml;配合浓缩集菌设备,整个检测时间可缩短至8h以内;用所制备的基因芯片检测模拟和实际水样,准确率达100%。结论该基因芯片检测水体致病菌操作简单,速度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基于单碱基延伸的SNP芯片技术 被引量:7
5
作者 董园园 盛海辉 +5 位作者 杨茜 曾娴婷 武雪梅 张春秀 陈光 肖华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9-444,共6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异,与疾病易感性、药物代谢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已经建立了多种SNP检测技术并得到了应用。单碱基延伸(Single base extension,SBE)是常用的SNP分型技术...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异,与疾病易感性、药物代谢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已经建立了多种SNP检测技术并得到了应用。单碱基延伸(Single base extension,SBE)是常用的SNP分型技术之一。文章建立了SBE结合Zip-code芯片技术对SNP进行分型,为个体化用药及临床诊断芯片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碱基延伸 基因芯片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序法及液相芯片杂交法对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分型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齐淑贞 王千秋 +7 位作者 谈玉 沈艳 李波 陈淑丽 程刚 秦红友 尤志学 周兵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方法在临床标本应用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方法采用通用型引物用PCR方法对尖锐湿疣及宫颈细胞内瘤变组织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测序法及液相芯片杂交法(luminex法)对其进行分型。结果在单型感染中测序法较...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方法在临床标本应用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方法采用通用型引物用PCR方法对尖锐湿疣及宫颈细胞内瘤变组织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测序法及液相芯片杂交法(luminex法)对其进行分型。结果在单型感染中测序法较为准确,而在多型感染中luminex法占一定优势。结论测序法结合luminex法可以运用在HPV感染标本中的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宫颈癌 宫颈上皮细胞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测序 液相芯片杂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样本库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49
7
作者 郜恒骏 杜莉利 +2 位作者 张小燕 张可浩 叶扬 《协和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生物样本库是实现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的重要源头与关键环节之一,随着精准医学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提出,生物样本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生物样本库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包括相关国家标准尚未出台、标... 生物样本库是实现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的重要源头与关键环节之一,随着精准医学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提出,生物样本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生物样本库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包括相关国家标准尚未出台、标准化流程实施与质量控制有待推进、共享应用机制尚待完善、低层次重复建设较为严重、自身造血能力普遍较弱及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探索等。在过去十年,生物样本库在标准化、共享应用、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促进了生物样本资源在生物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充分应用,开启了中国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样本库 标准化 共享应用 集约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芯片电泳紫外检测系统分析蛋白质 被引量:6
8
作者 刘菁 庄贵生 +3 位作者 徐良基 贾春平 金庆辉 赵建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45-1049,共5页
微芯片电泳是基于微机电加工技术 (MEMS)工艺 ,在芯片上的微管道中完成电泳检测过程的新型技术 .依据紫外吸光度分析法 ,对蛋白质样品进行电泳分离与紫外检测 .实验采用自控接口模板对进样及分离电压进行了系统的程序化控制 ,从而准确... 微芯片电泳是基于微机电加工技术 (MEMS)工艺 ,在芯片上的微管道中完成电泳检测过程的新型技术 .依据紫外吸光度分析法 ,对蛋白质样品进行电泳分离与紫外检测 .实验采用自控接口模板对进样及分离电压进行了系统的程序化控制 ,从而准确地控制整个电泳、检测流程 ,提高了微芯片电泳的分离效率和检测灵敏度 .实验结果表明 ,夹流进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分离混合蛋白 ,可用于蛋白质样品的分离检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芯片电泳 紫外检测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大勇 方振东 +1 位作者 谢朝新 张春秀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67-72,共6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由于需时较长,特别是有的细菌难以培养,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电阻抗、放射测量、微热量、ELISA、...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由于需时较长,特别是有的细菌难以培养,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电阻抗、放射测量、微热量、ELISA、PCR、基因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gilent定制基因芯片筛选相同病理类型、不同预后的早期乳腺癌的分子标记物 被引量:3
10
作者 厉周 彭亮 +7 位作者 韩帅 黄宗海 史福军 蔡寨 李秀勤 张普生 朱卉娟 金维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83-1488,共6页
目的分析相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I~Ⅱ期)但预后不同的乳腺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筛选出有意义的基因组合,寻找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探索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基因分型诊断标准。方法用Agilent定制人8×15000芯片对筛... 目的分析相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I~Ⅱ期)但预后不同的乳腺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筛选出有意义的基因组合,寻找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探索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基因分型诊断标准。方法用Agilent定制人8×15000芯片对筛选出的实验组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结合其预后数据,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采用Real.timePCR技术,在同期收集的验证组42例乳腺癌样本中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基因芯片检测分析发现,实验组预后差样本比预后好样本有差异表达基因132个,其中44条基因显著上调,88条基因显著下调(差异均在2倍以上)。结论相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不同预后的早期乳腺癌组织中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CD44、MK167、NTRK2、Nek2、C160rf60、TOP2A、ANCCA、RRM2等8个基因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预后预测基因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芯片分析技术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结合蛋白S100A9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尹磊淼 张庆华 +2 位作者 王宇 徐玉东 杨永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5-448,共4页
S100A9是钙结合蛋白S100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功能作用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本文介绍了S100A9在临床疾病、信号传导通路和药物靶点中相关功能的研究进展,为该蛋白在哮喘、肿瘤等疾病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S100A9 钙结合蛋白 信号传导通路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鑫 王珂 赵国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0-504,共5页
痛觉和病理性疼痛反应具有鲜明的遗传学特征,呈现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性。目前就痛觉反应个体差异和病理性疼痛的相关遗传学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疼痛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理性疼痛的治疗非常棘手。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拟就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机... 痛觉和病理性疼痛反应具有鲜明的遗传学特征,呈现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性。目前就痛觉反应个体差异和病理性疼痛的相关遗传学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疼痛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理性疼痛的治疗非常棘手。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拟就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机制和药物治疗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基因多态性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春秀 肖华胜 《生物产业技术》 2010年第3期75-80,共6页
基因芯片技术是以基因序列为分析对象的生物芯片.是技术最成熟、最早进入应用和实现商业化的生物芯片。基因芯片是把大量已知序列探针集成在同一个基片上,经过标记的靶核苷酸序列与芯片特定位点上的探针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对细... 基因芯片技术是以基因序列为分析对象的生物芯片.是技术最成熟、最早进入应用和实现商业化的生物芯片。基因芯片是把大量已知序列探针集成在同一个基片上,经过标记的靶核苷酸序列与芯片特定位点上的探针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对细胞或组织中大量的基因信息进行检测与分析。1991年Affymetfix公司的Fodor等人应用光刻技术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张基因芯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技术 应用 生物芯片 基因序列 探针杂交 通过检测 核苷酸序列 杂交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庆华 宋凯 《生物产业技术》 2010年第4期72-75,共4页
蛋白质芯片(proteinchip),狭义上可以称为蛋白质微阵列(proteinarray),是继基因芯片后发展起来的生物检测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除了酵母双杂交、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等之外的一种重要的工具。蛋白质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蛋... 蛋白质芯片(proteinchip),狭义上可以称为蛋白质微阵列(proteinarray),是继基因芯片后发展起来的生物检测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除了酵母双杂交、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等之外的一种重要的工具。蛋白质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质功能分析技术,具有平行、快速、自动化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芯片 芯片技术 应用 蛋白质微阵列 生物检测技术 双向电泳技术 酵母双杂交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Argonaute3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鉴定及组织芯片检测其在各种癌组织中的表达
15
作者 黄志刚 郜恒骏 +3 位作者 陈锡美 胡莺 张小燕 孟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制备兔抗人Argonaute3(AGO3)的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应用组织芯片初步探讨其在人类正常及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方法:合成特异性AGO3多肽,以马来酰胺活化匙孔血蓝蛋白(KLH)作为载体构建多肽免疫原,通过致敏大白兔,制备兔抗人AGO... 目的:制备兔抗人Argonaute3(AGO3)的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应用组织芯片初步探讨其在人类正常及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方法:合成特异性AGO3多肽,以马来酰胺活化匙孔血蓝蛋白(KLH)作为载体构建多肽免疫原,通过致敏大白兔,制备兔抗人AGO3多克隆抗体,然后用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用ELISA和Western方法进行抗体验证,并应用人组织芯片进行AGO3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通过构建AGO3多肽-KLH载体复合物致敏大白兔,我们制备了兔抗人AGO3蛋白多克隆抗体,末次抗血清效价为1∶20 000,经ELISA及Western blot证实兔抗人AGO3抗体可特异性识别AGO3多肽,在人组织芯片中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该抗体在很多正常组织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胞浆中呈阳性染色。结论:本项研究成功制备兔抗人AGO3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AGO3在微小RNA/RNA干扰通路中的作用及在人类疾病中的意义提供了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naute3蛋白 多克隆抗体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DNA芯片的研制
16
作者 韩跃华 刘文忠 +3 位作者 史耀舟 卢莉琼 萧树东 赵国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研制幽门螺杆菌(H.pylori)基因组DNA芯片。方法以H.pylori26695和J99作为模板,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所需要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片段。使用Genemachine点样仪进行点样,采用Cy3-dCTP或Cy5-dCTP以及Klenow... 目的研制幽门螺杆菌(H.pylori)基因组DNA芯片。方法以H.pylori26695和J99作为模板,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所需要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片段。使用Genemachine点样仪进行点样,采用Cy3-dCTP或Cy5-dCTP以及Klenow片段标记H.pylori基因组DNA,并完成芯片杂交和数据读取。数据判断标准是标化后Cy3/Cy5比值(ratio)<0.5则认为不存在这一基因(记作0),若ratio值≥0.5则认为存在这一基因(记作1)。使用芯片重复性、信噪比以及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评估芯片质量。结果研制的H.pylori基因组DNA芯片共包括1 882个基因片段,相对应于1 636个ORF,其中H.pylori26695为1 549个,H.pyloriJ99为87个。信噪比(S/N)<2的基因点数约为10%。芯片的假阳性率分别为3.4%(H.pylori26695)和7.21%(H.pyloriJ99),假阴性率分别为0.27%(H.pylori26695)和0.24%(H.pyloriJ99)。芯片内点间重复率为98%,芯片间重复率为97%。结论成功制备了H.pylori基因组DNA芯片,所制备的芯片具有较高点一致性、信噪比和统计学重复性,为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H.pylori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基因组DNA芯片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及其发展
17
作者 郜恒骏 张小燕 《生物产业技术》 2010年第5期73-77,共5页
1概述 随着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组的广泛、深入开展,研究者们发现了大量重要的基因与蛋白质,有望作为疾病预测(prediction)、预防(prevention)、疾病(早期)诊断及个性化治疗(personalized therapy)的分子靶标或药物作用靶... 1概述 随着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组的广泛、深入开展,研究者们发现了大量重要的基因与蛋白质,有望作为疾病预测(prediction)、预防(prevention)、疾病(早期)诊断及个性化治疗(personalized therapy)的分子靶标或药物作用靶点。并迫切需要一种高通量的研究工具来进一步探讨这些生物大分子在人体组织中的表达与疾病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组织 芯片技术 应用 疾病预测 生物大分子 药物作用 分子靶标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序列分析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韶英 吴彩云 +5 位作者 万源 潘峰 申媛媛 盛海辉 陈锡美 郜恒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651-2653,共3页
目的:应用DNA测序方法精确分析几种胃癌易感性相关细胞因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rphisms,SNPs)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胃癌易感性相关基因SNPs位点,白细胞介素(IL)-1B、干扰素-γ(IFN-γ... 目的:应用DNA测序方法精确分析几种胃癌易感性相关细胞因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rphisms,SNPs)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胃癌易感性相关基因SNPs位点,白细胞介素(IL)-1B、干扰素-γ(IFN-γ)、脂磷壁酸(LTA)、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7个基因上12个SNPs位点,设计、筛选引物。对4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全血DNA,选定引物、PCR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Sanger法测序检测IL-1B-31/-511位点SNPs,其中20例患者同样方法检测其余10个SNPs位点序列。结果:IL-1B-31/-511位点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54.1%、45.9%,各基因型百分率均为30.6%、46.9%、22.4%;其中20例患者其他10个位点各等位基因的平均频率分别为(65.3±26.0)%、(34.8±26.0)%,各基因型平均百分率分别为(49.5±33.0)%、(31.5±18.9)%、(19.0±20.9)%。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携有多个胃癌易感性相关细胞因子基因SNPs,为进一步较为全面地研究胃癌易感性基因SNPs在胃癌发生中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胃肿瘤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P2基因甲基化和羟甲基化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
19
作者 刘亚卉 郑煜芳 +2 位作者 刘星 王红艳 蔡春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MECP2在不同性别脑组织中是否有表达差异,从而与孤独症等疾病的性别差异相关。方法利用4例非疾病流产胎儿脑标本,采用酚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在Meth Primer在线软件上检测MECP2基因-1 000 bp至+1 200 bp区间的CpG岛。甲基化... 目的探讨MECP2在不同性别脑组织中是否有表达差异,从而与孤独症等疾病的性别差异相关。方法利用4例非疾病流产胎儿脑标本,采用酚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在Meth Primer在线软件上检测MECP2基因-1 000 bp至+1 200 bp区间的CpG岛。甲基化检测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使用EZ DNA Methylation-gold^(TM)Kit试剂盒)。对于超声断裂后的基因组DNA,用基因组羟甲基化试剂盒(diagenode,h Me DIP kit)进行ChIP反应。反转录cDNA采用Fast Quant RT Kit(With gDNase)试剂盒,定量PCR检测MECP2表达量采用SuperReal PreMix Plus(SYBR Green)试剂盒。结果标本1男,重量106 g,长度17.4 cm;标本2女,重量100 g,长度19.1 cm;标本3男,重量500 g,长度28.3 cm;标本4女,重量510 g,长度31.5 cm。MECP2表达量男性胚胎(标本1=0.0367,标本3=0.0155)高于女性胚胎(标本2=0.0177,标本4=0.0088)。MECP2的甲基化水平女性个体平均1条X染色体上MECP2的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男性,特别是在启动子的核心区域-309 bp至-179 bp,男性MECP2上几乎没有甲基化,而羟甲基化水平男性高于女性。结论男性MECP2基因的DNA修饰促进其表达,可能提高了男性胚胎对MECP2基因突变的易感性,从而影响MECP2基因突变导致的患病人群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P2基因 甲基化 羟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宪欣 周贝贝 +2 位作者 宋张悦 韩峻松 肖华胜 《生物产业技术》 2013年第5期70-78,共9页
新一代测序技术又称为第二代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测序技术的一次革命性改变,其特点是测序通量高、速度快、成本低。第一台新一代测序仪在2005年上市,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测序成本直线下降,已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 新一代测序技术又称为第二代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测序技术的一次革命性改变,其特点是测序通量高、速度快、成本低。第一台新一代测序仪在2005年上市,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测序成本直线下降,已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对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本文简要概述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转录组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序技术 科学研究 生命 应用 生物医药产业 表观遗传学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