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延缓衰老的可能机理:活性氧生成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的作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蒋春笋 荣小辉 +3 位作者 时庆德 聂金雷 张勇 陈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0-363,412,共5页
目的 :以游泳训练为有氧运动模型 ,观察运动对衰老大鼠肝脏线粒体活性氧 (ROS)产生的影响及ROS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 (MPT)的作用 ,以探讨运动延缓衰老的线粒体膜分子机理。方法 :1 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衰老对照组 (C ,n =6)和衰老训练组 ... 目的 :以游泳训练为有氧运动模型 ,观察运动对衰老大鼠肝脏线粒体活性氧 (ROS)产生的影响及ROS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 (MPT)的作用 ,以探讨运动延缓衰老的线粒体膜分子机理。方法 :1 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衰老对照组 (C ,n =6)和衰老训练组 (T ,n =6) ;测定肝脏线粒体ROS生成、MDA含量和MPT。结果 :T组肝脏线粒体ROS生成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 (分别P <0 .0 5和P <0 .0 0 5 ) ;T组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 (PTP)半时开放时间较C组延长 ,即对Ca2 + 的敏感性降低 (P <0 .0 5 )。线粒体PTP半时开放时间与ROS生成和MDA含量呈负相关 (分别为r=-0 .494和r=-0 .479,均P <0 .0 0 1 )。结论 :有氧运动训练可能通过降低衰老组织线粒体ROS产生和减轻氧化损伤 ,而降低线粒体PTP开放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线粒体 活性氧 丙二醛 膜通透性转换 衰老 运动延缓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制研究.Ⅰ.急性力竭运动中线粒体电子漏引起质子漏增加及其相互作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勇 时庆德 +3 位作者 文立 陈家琦 李林江 刘树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以大鼠渐增负荷力竭性跑台跑为运动性疲劳模型,观察了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电子漏和质子漏的变化。测定线粒体超氧阴离子生成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分别测定线粒体以苹果酸+谷氨酸和以琥珀酸为底物的态4呼吸、态3呼吸、呼吸控制比及... 以大鼠渐增负荷力竭性跑台跑为运动性疲劳模型,观察了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电子漏和质子漏的变化。测定线粒体超氧阴离子生成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分别测定线粒体以苹果酸+谷氨酸和以琥珀酸为底物的态4呼吸、态3呼吸、呼吸控制比及磷氧比。结果表明,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氧阴离子生成增加,脂质过氧化水平也显著增加;以苹果酸十谷氨酸或以琥珀酸为底物的态4呼吸速率明显加快,呼吸控制比、磷氧比显著下降。结果提示,力竭性运动后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电子漏导致线粒体质子漏增多,是运动性疲劳状态下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实验结果支持电子漏引起质子漏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线粒体 电子漏 质子漏 氧化磷酸化 力竭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制研究.Ⅱ.运动性氧自由基代谢途径再探讨 被引量:41
3
作者 时庆德 张勇 +3 位作者 文立 陈家琦 李林江 刘树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44,55,共3页
以大鼠中等强度力竭性跑台跑为运动性疲劳模型 ,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直接测定了运动后即刻骨骼肌、心肌和肝脏线粒体超氧阴离子 (O2 ·—)生成量 ;以TBA荧光法测定线粒体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表明 ,骨骼肌和肝脏线粒体O2 ·—... 以大鼠中等强度力竭性跑台跑为运动性疲劳模型 ,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直接测定了运动后即刻骨骼肌、心肌和肝脏线粒体超氧阴离子 (O2 ·—)生成量 ;以TBA荧光法测定线粒体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表明 ,骨骼肌和肝脏线粒体O2 ·— 生成较运动前安静时显著增加 (P <0 0 5 ) ,心肌线粒体O2 ·— 生成呈增加趋势 (P >0 0 5 ) ;三种组织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均显著增加 (P <0 0 5 )。结果提示 ,骨骼肌和肝脏线粒体氧自由基代谢以线粒体电子漏机制为主 ,心肌则可能存在黄嘌呤氧化酶途径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心肌 肝脏 线粒体 运动性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理研究.IV.线粒体质子跨膜势能、质子漏与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聂金雷 蒋春笋 +2 位作者 张勇 时庆德 刘树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 :以运动、外源性补充CoQ以及运动合并补充CoQ作为干预手段 ,观察线粒体能量转换速率、质子漏与活性氧产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探讨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和代谢途径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 :1)安静对照组 (... 目的 :以运动、外源性补充CoQ以及运动合并补充CoQ作为干预手段 ,观察线粒体能量转换速率、质子漏与活性氧产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探讨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和代谢途径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 :1)安静对照组 (R ,n =6 ) ;2 )运动中对照组 (Em ,n =6 ) ;3)力竭对照组 (Ei,n =6 ) ;4)安静补药组 (QR ,n =6 ) ;5 )运动中补药组 (Qm ,n =6 ) ;6 )力竭补药组 (Qi,n =6 )。采用三级递增负荷力竭运动模型 ,测定心肌线粒体ROS产生速率、线粒体膜电子传递与质子泵出比值 (H+/ 2e)以及线粒体态 4呼吸速率。结果 :(1)Em和Qm组心肌线粒体ROS产生、H+/ 2e和态 4呼吸分别比R和QR组显著增高 ,并且 ,Qm组三项指标显著高于Em组。 (2 )相关分析表明 ,ROS产生速率分别与H+/ 2e和态 4呼吸速率呈正相关。结论 :运动所致的心肌线粒体质子跨膜势能升高引发了活性氧的生成增加 ,并进而增加质子漏 ,“活性氧循环”与Q循环和质子循环并存和共同运转可能是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及代谢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线粒体膜分子机理 线粒体质子跨膜势能 质子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运动中线粒体能量转换调节的生物力能学分析:ROS和UCP3的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桂忠 姜宁 +6 位作者 薄海 马国栋 曹东宁 文立 屈金亭 刘树森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7,共7页
目的:研究1次耐力性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ROS生成与UCP3表达与线粒体生物力能学改变的关系,及其在线粒体能量转换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3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实验模型,分别以安静态、运动45min、90min、120min和150min时为实... 目的:研究1次耐力性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ROS生成与UCP3表达与线粒体生物力能学改变的关系,及其在线粒体能量转换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3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实验模型,分别以安静态、运动45min、90min、120min和150min时为实验观察点(time course),测定骨骼肌线粒体ROS生成,膜电位水平,态4呼吸速率,ATP合成速率,线粒体解偶联蛋白3(UCP-3)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运动过程中ROS生成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运动120min时达峰值,其中运动45min、90min、120min和150min时ROS生成均较安静时显著升高(P<0·05,P<0·001,P<0·001和P<0·01),运动150min时ROS生成较120min时显著下降(P<0·001)。态4呼吸速率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并行性变化趋势,其中运动90和120min时较安静时显著增加(P<0·01和P<0·001),并于120min时达到峰值,150min时较120min时显著降低(P<0·001)。各实验观察点大鼠线粒体膜电位无显著差异(P>0·05)。ATP合成速率于运动45min时增加随后减小,150min时较45min时显著减小。UCP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总体呈升高趋势,其中UCP3mRNA表达在运动至90min、120min及150min时均较安静时显著升高(P<0·001,P<0·01和P<0·01),其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相对滞后一个时间段,在运动至120min及150min时较安静时显著升高(均P<0·001)。结论:一次性耐力运动初期ROS大量产生这一过程使线粒体膜维持适宜的跨膜电位,线粒体ATP合成速率降低是ROS线粒体能量转换过程调节线粒体功能的初始环节。随着ROS大量生成,其可能通过“ROS-质子漏”和“ROS-UCP3-质子漏”两条途径在运动中线粒体能量转换的精确调控中起“分子开关”作用,并作为始动因素参与了呼吸链电子传递与能量转换的能量分配的反馈调节,调控ATP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线粒体 ROS UCP3 解偶联 线粒体能量转换 急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线粒体跨膜电位及ATPase合成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苏晓华 王孝铭 +2 位作者 朱世军 焦选茂 刘树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用Langendorff无做功非循环式离休心脏灌注模型,琥珀酸为呼吸链底物,分别以Rh123荧光染料流动透析法和荧光素一荧光素酶系统发光法来检测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线粒体和内膜体跨膜电位及ATPase合成活力的影响,并... 用Langendorff无做功非循环式离休心脏灌注模型,琥珀酸为呼吸链底物,分别以Rh123荧光染料流动透析法和荧光素一荧光素酶系统发光法来检测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线粒体和内膜体跨膜电位及ATPase合成活力的影响,并观察了丹参素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缺血20min,心肌线粒体能化前跨膜电位升高,能化态跨膜电位不变,再灌注20min后,线粒体能化前跨膜电位不变,能化态跨膜电位降低。去除线粒体外膜的内膜体,缺血时能化前跨膜电位升高的现象消失,其它各多数变化趋势与线粒体相同,说明缺血/再灌早期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与其外膜有关。内膜体ATPase合成活力缺血时无变化,再灌时降低,与内膜体能化态跨膜电位变化相同。缺血组能化前内膜体体积缩小;丹参素对线粒体跨膜电位、内膜体跨膜电位和ATP合成反应活性有明显的保护与恢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线粒体 跨膜电位 腺苷三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理研究.III.线粒体质子跨膜势能与运动性内源自由基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勇 文立 +5 位作者 聂金雷 时庆德 蒋春笋 廖鹏 李林江 刘树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 :以外源性补充线粒体电子传递载体CoQ10 为干预手段 ,观察一次急性运动后线粒体能量转换速率与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改变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运动性内源自由基生成和代谢的途径及可能机理。方法 :雄性SD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1)正... 目的 :以外源性补充线粒体电子传递载体CoQ10 为干预手段 ,观察一次急性运动后线粒体能量转换速率与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改变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运动性内源自由基生成和代谢的途径及可能机理。方法 :雄性SD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1)正常对照组 (NC ,n =6 ) ;2 )正常运动组 (NE ,n =6 ) ;3)单纯补充CoQ10 对照组 (QC ,n =6 ) ;4)补充CoQ10 运动组 (QE ,n =6 )。以递增负荷达次最大强度急性运动为运动模型 ,测定运动后即刻肝脏线粒体膜CoQ10 和CoQ9结合含量 ,线粒体膜质子泵出与电子传递比值 (H+ / 2e)以及线粒体MDA含量。结果 :(1)NE、QC和QE组线粒体MDA含量均较NC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2 )线粒体H+ / 2e呈现与MDA含量相同的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3)QC和QE组线粒体膜CoQ10 结合含量均较未补充的NC和NE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而线粒体膜内源CoQ9含量则在运动组 (NE和QE)呈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线粒体膜CoQ结合含量和 /或动员的增加明显提高电子传递和质子跨膜偶联速率。运动性内源自由基生成可能与呼吸链电子流被所建立的高跨膜质子电化学势能抑制 ,而经电子漏途径代谢的能量重新分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线粒体 跨膜势能 分子机理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对人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及膜蛋白构象的影响 被引量:41
8
作者 张光平 沈子威 张学贤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38-241,共4页
用荧光偏振、圆二色谱(CD)和准弹性光散射等实验技术研究了中药黄芪对人红细胞膜的作用。黄芪能增加人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增加膜蛋白中α-螺旋的含量,对膜表面电荷也有影响。黄芪对膜蛋白的作用比对膜脂作用更敏感。黄芪对人红细胞膜作... 用荧光偏振、圆二色谱(CD)和准弹性光散射等实验技术研究了中药黄芪对人红细胞膜的作用。黄芪能增加人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增加膜蛋白中α-螺旋的含量,对膜表面电荷也有影响。黄芪对膜蛋白的作用比对膜脂作用更敏感。黄芪对人红细胞膜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能是保护人红细胞膜免受自由基的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人红细胞膜 膜脂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线粒体内膜体电子质子偶联和氧化磷酸化变化及丹参素的作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苏晓华 王孝铭 +1 位作者 焦选茂 刘树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6-189,共4页
非循环式Langendorff模型灌注大鼠心脏,测定线粒体内膜体的呼吸功能、质子电子传递速度及膜流动性变化,并观察了丹参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缺血时态Ⅳ呼吸不变,态Ⅲ呼吸、ADP/O、RCR(呼吸控制率)均降低,H... 非循环式Langendorff模型灌注大鼠心脏,测定线粒体内膜体的呼吸功能、质子电子传递速度及膜流动性变化,并观察了丹参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缺血时态Ⅳ呼吸不变,态Ⅲ呼吸、ADP/O、RCR(呼吸控制率)均降低,H ̄+传递速度、e ̄-传递速度、H ̄+/e ̄-亦降低,但膜流动性不变。再灌注时除ADP/o进一步降低外,其余各参数均部分恢复,但未达到对照组水平,且膜流动性降低。用丹参素保护的缺血组和再灌组H ̄+/e ̄-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它各参数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缺血早期线粒体内膜体呼吸链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氧化磷酸化部分解偶联,但无膜脂结构损伤。再灌解除了这种抑制,呼吸链功能有部分恢复,但达不到对照水平。丹参素对线粒体呼吸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心肌缺血 膜流动性 氧化磷酸化 丹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耐力训练对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雨梅 刘子泉 +3 位作者 常永霞 刘树森 吉力立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5-429,共5页
目的:观察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变化特点,探讨有氧耐力训练诱导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方法:中等强度跑台运动(64%VO2max,5°,15m/min,45min,每周5天)施加于2、12和17月龄雄性大鼠共12周,对照组正常饲... 目的:观察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变化特点,探讨有氧耐力训练诱导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方法:中等强度跑台运动(64%VO2max,5°,15m/min,45min,每周5天)施加于2、12和17月龄雄性大鼠共12周,对照组正常饲养。12周后取大鼠比目鱼肌和股外侧深层肌进行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1)增龄过程中,PGC-1α和NRF-1 mRNA表达、mtTFA蛋白表达随增龄显著增加,而mtTFA和COXIV mRNA表达、PGC-1α和COXIV蛋白表达随增龄无显著变化。(2)耐力训练后,5MT组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15MT组PGC-1α mRNA表达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5MT和15MT组NRF-1 mRNA表达分别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20MT组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NRF-1 mRNA表达相对于20MC组无显著变化,各月龄训练组mtTFA mRNA表达、COXIV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结论:(1)增龄过程中PGC-1α、NRF-1、mtTFA和COXIV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呈现非同步趋势,提示增龄过程中线粒体生物合成受复杂的多条途径调控;(2)耐力训练能够诱导PGC-1α、NRF-1、mtTFA和COXIV表达显著增加,促进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3)耐力训练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适应性积累效应随着大鼠年龄递增逐渐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训练 增龄 骨骼肌 线粒体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促进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与心肌重构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涛 张敏 +3 位作者 徐栋 刘树森 吉力立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0-256,281,共8页
目的:观察心衰及心衰后进行有氧运动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生物力能学、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衰的运动康复过程中的心肌线粒体适应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心梗组(16只)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梗模型,假手术... 目的:观察心衰及心衰后进行有氧运动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生物力能学、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衰的运动康复过程中的心肌线粒体适应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心梗组(16只)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梗模型,假手术组(16只)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处理与心梗组相同。术后4周,心梗组和假手术组再随机分为心梗安静组(MI)、心梗运动组(MI+E)和假手术安静组(Sham)、假手术运动组(Sham+E),每组8只。运动组进行跑台训练,运动强度14米/分钟,每天40分钟,每周训练5天,共训练8周。术后12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各组大鼠心率(HR),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提取心肌线粒体测定态3、态4呼吸和呼吸控制比(RCR),ATP生成活力。Western blot检查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调控因子PGC-1α,线粒体蛋白COXⅣ、COXⅠ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线粒体形态数量。结果:术后12周,假手术运动组LVIDs、LVIDd、EF、FS、SV、CO与假手术安静组比较无明显变化,态3呼吸、RCR、ATP生成活力高于假手术安静组,PGC-1α、COXⅣ、COXⅠ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心梗安静组与假手术安静组比较,LVIDs、LVIDd增加,EF、FS、CO降低,SV无明显差异,态4呼吸增加,RCR、ATP生成活力降低,PGC-1α、COXⅣ、COXⅠ蛋白表达增加。心梗运动组与心梗安静组比较LVIDs、LVIDd增加,EF、FS降低,CO增加,HR增加,SV无明显差异,态3呼吸、RCR、ATP生成活力增加,PGC-1α、COX IV、COX I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心衰后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可能是对心衰后心肌线粒体功能下降的一种代偿性反应。(2)心衰后进行运动训练能促进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但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并不能代偿心衰后心功能的下降,并有可能加重心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衰 有氧运动 线粒体生物力能学 线粒体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理研究V:线粒体CoQ和质子循环共同参与ROS循环——运动模型中的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聂金雷 张勇 +2 位作者 蒋春笋 时庆德 刘树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7-442,共6页
目的 :以运动、外源性补充辅酶Q (coenzymeQ ,CoQ)以及运动合并补充CoQ作为干预手段 ,观察线粒体CoQ结合含量、质子跨膜势能与活性氧产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探讨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和代谢的线粒体膜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36... 目的 :以运动、外源性补充辅酶Q (coenzymeQ ,CoQ)以及运动合并补充CoQ作为干预手段 ,观察线粒体CoQ结合含量、质子跨膜势能与活性氧产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探讨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和代谢的线粒体膜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 :(1)安静对照组 (R ,n =6 ) ;(2 )运动中对照组 (Em ,n =6 ) ;(3)力竭对照组 (Ei,n =6 ) ;(4 )安静补药组 (QR ,n=6 ) ;(5 )运动中补药组 (Qm ,n =6 ) ;(6 )力竭补药组 (Qi ,n =6 )。采用三级递增负荷力竭运动模型 ,测定心肌线粒体CoQ9及CoQ10 结合含量、ROS产生速率以及线粒体膜质子泵出与电子传递比值(H+/ 2e)。结果 :(1)Em和Qm组心肌线粒体ROS产生、H+/ 2e和CoQ结合含量分别比R和QR组显著增高 ,并且 ,Qm组三项指标显著高于Em组。 (2 )相关分析表明 ,CoQ结合含量分别与H+/ 2e和ROS产生速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以外源性补充CoQ10 和 /或运动应激作为干预手段时 ,心肌线粒体CoQ含量升高导致建立高质子跨膜势能 ,并进而增加活性氧生成 ,进一步支持“活性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线粒体膜分子机理 研究 V:线粒体 COQ 质子循环 ROS循环 运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运动诱导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H2O2参与介导PGC-1α转录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虎 刘晓然 +4 位作者 刘丹霞 文立 刘树森 吉立力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143,共8页
目的: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ROS)是多种重要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中心,本文拟探讨运动源性的过氧化氢(H2O2)是否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运动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方法:以大鼠急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为模型,连续观察和分别测定对照... 目的: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ROS)是多种重要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中心,本文拟探讨运动源性的过氧化氢(H2O2)是否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运动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方法:以大鼠急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为模型,连续观察和分别测定对照组(C),运动中45min、90min1、20min 150min(分别以E45、E90、E120和E150组表示)及运动后恢复3h、6h、12h、18h和24h(分别以R3h、R6h、R12h、R18h和R24h组表示)各时间点骨骼肌组织中H2O2浓度,PGC-1α、NRF-1、Tfam、COX IV mRNA表达,PGC-1α、Tfam、COX IV和p38MAPK蛋白含量以及p38MAPK活性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E45组骨骼肌H2O2浓度即开始呈现显著性增加,并持续到R6h组(均P<0.001);在R12h组出现短暂降低后,又持续显著性增加至R24h组(均P<0.001);2)E150和R3h组PGC-1α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和P<0.001);随后,R6h^R18h组PGC-1αmRNA表达降低(P>0.05),R24h组PGC-1α基因表达又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PGC-1α蛋白含量滞后于其基因表达,在R6h和R12h组中显著增加(均P<0.001);3)R3h^R12h组骨骼肌NRF-1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和P<0.001)。随后,NRF-1基因转录开始下降(P>0.05);4)除E150组外,从E90~R24h组的骨骼肌Tfam mRNA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和P<0.001)。E45和E90组的Tfam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呈现短暂的显著增加(P<0.001),在E120组降低后又呈现显著性增加,直至R24h组(均P<0.001);5)E120组骨骼肌COX IV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恢复期R3h^R18h组呈显著性增加(均P<0.001)。运动中各组COX IV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未呈现显著增加,但恢复期各时间段COX IV蛋白水平均呈显著性增加(均P<0.001);6)骨骼肌p38 MAPK活性(磷酸化p38 MAPK)在E90~R6h组,R18h^R24h组呈显著性增加(分别P<0.05、P<0.01和P<0.001)。仅R3h组p38 MAPK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一次急性运动即可影响COX IV基因和蛋白表达,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运动源性的H2O2可能通过先行激活p38MAPK磷酸化和继发诱导p38MAPK信号通路两个途径影响PGC-1α基因转录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下游信号级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O2 PGC-1Α 线粒体生物合成 骨骼肌 急性运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训练诱导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ROS介导的p38 MAPK信号通路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雨梅 刘子泉 +3 位作者 常永霞 刘树森 吉力立 张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8-53,58,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增龄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变化特点及作用与意义,阐明p38 MAPK信号通路在长期耐力训练对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诱导作用中的分子机理及其生物学效应。方法:中等强度跑台运动(64%.VO2max,5°,15m/min,45... 目的:观察大鼠增龄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变化特点及作用与意义,阐明p38 MAPK信号通路在长期耐力训练对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诱导作用中的分子机理及其生物学效应。方法:中等强度跑台运动(64%.VO2max,5°,15m/min,45min,每周5天)施加于2、12和17月龄雄性大鼠共12周(每组8只)。相同月龄对照组正常饲养。12周后取大鼠Ⅰ型肌纤维分别进行线粒体形态学、脂质过氧化及参与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分子生物学指标的检测。结果: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随增龄改变,耐力训练可以显著增加各月龄组不同部位线粒体的数密度和体密度;线粒体H2O2和MDA随增龄生成增多,耐力训练可以改善其氧化还原状态;p38 MAPK和p-p38 MAPK表达随增龄增加,PGC-1α表达下降。耐力训练后这些线粒体蛋白和转录因子表达在不同月龄组增加程度不同。PGC-1α与p38 MAPK、p-p38 MAPK、COXIV蛋白间均有显著正相关;H2O2与p-p38 MAPK蛋白在对照组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鼠增龄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体密度和数密度增加;p38 MAPK的磷酸化可能是收缩活动导致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线粒体产生的H2O2可能介导了这一过程;耐力训练能够诱导p38 MAPK、PGC-1α表达增加,从而促进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改善线粒体氧化还原状态,从而抵抗骨骼肌的增龄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训练 骨骼肌 线粒体生物合成 P38 MAPK 增龄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cGMP参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耐力训练和L-精氨酸补充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晓然 丁虎 +3 位作者 孙卫东 文立 刘树森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3-668,共6页
目的:探讨6周耐力训练和补充一氧化氮(NO)前体L-精氨酸(L-Arg)是否可以促进骨骼肌中NO-cGMP的生成,研究NO在耐力训练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信号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6周跑台训练组(Ex)、6周L... 目的:探讨6周耐力训练和补充一氧化氮(NO)前体L-精氨酸(L-Arg)是否可以促进骨骼肌中NO-cGMP的生成,研究NO在耐力训练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信号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6周跑台训练组(Ex)、6周L-Arg补充组(L-Arg)以及6周训练和L-Arg补充组(L-Arg+Ex)。训练组每天进行90分钟跑台训练,每周5天,共计6周。L-Arg补充组补充L-Arg,剂量为每天500mg/千克体重,为期6周。取小腿三头肌,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cGMP浓度;荧光定量PCR分析PGC-1α、NRF-1、Tfam和COX IV mRNA水平以及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PGC-1α与COX IV蛋白含量。结果:Ex组与NC组相比较,骨骼肌NO浓度轻微增加,cGMP浓度显著增加,NRF-1、Tfam和COX IV mRNA水平以及PGC-1α和COX IV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L-Arg+Ex组与NC组相比,NO、cGMP浓度和NRF-1和Tfam mRNA水平显著提高,PGC-1α蛋白含量和COX IV mR-NA和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结论:NO-cGMP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耐力训练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耐力训练 PGC-1Α 线粒体生物合成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T细胞的新亚型:Th17细胞及其生物效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光伟 赵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8-353,共6页
辅助性T细胞通常分为Th1型和Th2型.20余年来,该分类方法形成了理解CD4+T细胞免疫生物学、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节理论的框架.近来研究发现,机体存在一种新型的不同于1型和2型的CD4+效应T细胞——辅助性17细胞(Thelp 17,Th 17),该细胞... 辅助性T细胞通常分为Th1型和Th2型.20余年来,该分类方法形成了理解CD4+T细胞免疫生物学、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节理论的框架.近来研究发现,机体存在一种新型的不同于1型和2型的CD4+效应T细胞——辅助性17细胞(Thelp 17,Th 17),该细胞是由天然T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具有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并特异性地产生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效应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这将对深入研究机体免疫调节、免疫病理和机体防御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就这种新型的辅助性T细胞的产生、发育分化机制和免疫调节效应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细胞 TH17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生物的MAPK级联信号传递途径 被引量:17
17
作者 周志琦 刘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96-503,共8页
MAPK级联途径在真核生物细胞的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APK级联途径由MAPK、MAPKK和MAPKKK三类酶蛋白组成.这三类蛋白质的结构非常保守,通过磷酸化作用传递各种信号.在酵母和动、植物细胞中已经发现... MAPK级联途径在真核生物细胞的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APK级联途径由MAPK、MAPKK和MAPKKK三类酶蛋白组成.这三类蛋白质的结构非常保守,通过磷酸化作用传递各种信号.在酵母和动、植物细胞中已经发现了一系列的MAPK级联途径成员,使真核生物的信号传递途径逐渐得到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传递 MAPK级联途径 蛋白质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V侵染后的烟草细胞膜蛋白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侯玉霞 李重九 +3 位作者 张文吉 蔡国友 丁晓岚 沈子威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71-73,共3页
为探明病毒侵染对烟草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采用圆二色波谱仪 (CD)分析了被 TMV侵染的烟草细胞膜蛋白结构的变化 ,以及右旋紫草素对感病烟草细胞膜的作用。结果发现 ,被 TMV侵染的烟草细胞膜蛋白分子二级结构发生变化 ,表现为 α-螺旋的... 为探明病毒侵染对烟草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采用圆二色波谱仪 (CD)分析了被 TMV侵染的烟草细胞膜蛋白结构的变化 ,以及右旋紫草素对感病烟草细胞膜的作用。结果发现 ,被 TMV侵染的烟草细胞膜蛋白分子二级结构发生变化 ,表现为 α-螺旋的减少和 β-转角的增加 ;用右旋紫草素处理的感病烟草细胞膜蛋白分子二级结构的变化 ,表现为药剂作用比感病样品的细胞膜蛋白的二级结构中 α-螺旋成分比例增加 ,而 β-转角比例相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花叶病毒 TMV 膜蛋白 蛋白二级结构 病毒侵染 烟草细胞膜 损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纤维蛋白原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的吸附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才德 隋森芳 +2 位作者 公衍道 张秀芳 赵南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0-65,共6页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 ,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 (SPR)传感器 ,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 36 3 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 ,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 (SPR)传感器 ,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 36 3 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吸附特性 ,在纤维蛋白原溶液浓度为5mg/ml的相同条件下 ,磷脂DSPC膜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的速度最低 ,饱和吸附浓度也最小 (表面浓度为 1ng/mm2 )。其次是裸金膜 (表面浓度为 3.5ng/mm2 ) ,再其次是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膜 (表面浓度为 3.8ng/mm2 )和Pellethane 2 36 3 55D聚氨酯 (表面浓度为 4 .3ng/mm2 ) ,吸附速度和吸附量最高的是有机玻璃膜 (表面浓度为 4 .5ng/mm2 )。结果表明 ,材料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与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密切相关。表面等离激元技术与本文采用的在金膜上铺展高分子材料的离心铺膜法和LB技术等样品制备技术相结合 ,为生物材料表面对蛋白质吸附特性的实时、动态、原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灵敏度的方法 ,并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测试和评价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生物传感器 表面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与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文立 马国栋 +1 位作者 张勇 刘树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4-488,i001-i002,共7页
骨骼肌收缩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不仅可以有效地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还可积极预防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这一线粒体对运动的适应过程是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共同参与调节的结果。本文综述了当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 骨骼肌收缩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不仅可以有效地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还可积极预防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这一线粒体对运动的适应过程是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共同参与调节的结果。本文综述了当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合成分子机理,着重讨论了肌肉收缩引起的细胞启动信号及转录、转录因子的激活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的转录后机制等分子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 骨骼肌线粒体 肌肉功能下降 运动性疲劳 退行性改变 线粒体基因 生物学过程 年龄相关 适应过程 分子机理 启动信号 肌肉收缩 转录因子 肌收缩 核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