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北地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被引量:6
1
作者 廖成章 洪伟 +3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程煜 王新功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8-64,共7页
采用8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闽北地区的8个森林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并选用4个种-多度关系模型(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级数分布、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分析其物种-多度关系,把多样性指数与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生... 采用8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闽北地区的8个森林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并选用4个种-多度关系模型(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级数分布、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分析其物种-多度关系,把多样性指数与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线性回归,以分析多度模型参数描述物种多样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多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群落的测度是一致的;(2)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对8个群落的物种多度拟合效果很好;(3)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有关模型参数与部分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线性关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闽北地区8个类型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使生物多样性较准确地数量化,同时还说明采用改进单纯形法进行非线性分布函数的拟合是简单有效的,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种一多度关系 改进单纯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相对多度模型的拟合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廖成章 徐永兴 +2 位作者 柳江 闫淑君 毕晓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6-39,共4页
应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对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而几何级数分... 应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对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而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则不适于描述该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多度 /频度”图解可较好地反映对数级数分布模型拟合效果 ,丘陵山地鸟类群落物种相对多度不遵从对数级数分布 ,各生境群落百分率相似性指数说明各生境群落百分率相似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将石自然保护区 鸟类 物种相对多度格局 模型 拟合研究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徙停歇期鸻鹬类在崇明东滩潮间带的食物分布 被引量:21
3
作者 朱晶 敬凯 +1 位作者 干晓静 马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49-2159,共11页
崇明东滩是鸻鹬类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迁徙停歇地,滩涂上的底栖动物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采用圆筒取样法对崇明东滩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有腹足类、双... 崇明东滩是鸻鹬类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迁徙停歇地,滩涂上的底栖动物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采用圆筒取样法对崇明东滩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有腹足类、双壳类、甲壳类、多毛类环节动物及昆虫幼虫等类群。其中以腹足类密度最高((2805±360)个/m2),约占底栖动物总密度的80%。其次为双壳类,密度为(320±31)个/m2。双壳类的生物量(湿重)为(51.4±7.8)g/m2,腹足类(38.7±5.1)g/m2,两者占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90%以上。不同类群的底栖动物在潮间带的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腹足类主要分布在海三棱藨草带,双壳类在海三棱藨草外带至光滩区域分布较多。从空间分布来看,腹足类在崇明东滩的北部区域分布较多,在南部区域则明显减少。双壳类在南北各条样线上的平均密度没有显著差异。除双壳类在秋季迁徙期的密度高于春季迁徙期外(P<0.001),其他类群的底栖动物在春季和秋季迁徙期的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鸻鹬类 食物 底栖动物 潮间带 迁徙停歇地 崇明东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