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陇南市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智能网格预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丽 苏军锋 黄应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利用1981—2010年陇南市30年整编气象要素资料及甘肃省中心气象台下发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资料,对陇南市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智能网格预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了陇南市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分布图,并根据计算模型预报出间隔24 h未来168 h... 利用1981—2010年陇南市30年整编气象要素资料及甘肃省中心气象台下发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资料,对陇南市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智能网格预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了陇南市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分布图,并根据计算模型预报出间隔24 h未来168 h内,空间分辨率为0.05网格下的全市森林火险的精细化预报预测结果,对甘肃陇南市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及气象安全保障服务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险 气象等级 智能网格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防御对策 被引量:3
2
作者 宋煜彬 杨建安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3期211-211,214,共2页
本文介绍了陇南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特征,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防御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给陇南市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气象灾害 特征 农业生产 影响 防御对策 甘肃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新时期陇南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思路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燕 吴文辉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4期109-110,共2页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部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服务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气象事业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分析当前陇南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新时期陇南市气...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部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服务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气象事业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分析当前陇南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新时期陇南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思路,为提高陇南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气象科技服务收入增长、加快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 发展思路 陇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素娟 王小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3期210-210,214,共2页
受各种气象灾害及地质灾害的影响,陇南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介绍了陇南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 受各种气象灾害及地质灾害的影响,陇南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介绍了陇南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为提升当地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业 气象服务 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甘肃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一次重危害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褚晓菊 陈英 张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6期7245-7247,共3页
通过分析2013年4月5~6日陇南市发生的一次重危害霜冻天气过程,总结了此次霜冻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次霜冻天气订正了原有的霜冻天气预报指标,尝试寻找新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异常偏高状态为此次强降温霜冻天气的发... 通过分析2013年4月5~6日陇南市发生的一次重危害霜冻天气过程,总结了此次霜冻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次霜冻天气订正了原有的霜冻天气预报指标,尝试寻找新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异常偏高状态为此次强降温霜冻天气的发生积累了能量;咸海里海暖高压中心的形成为新地岛附近冷空气的南下以及原有低槽冷空气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次过程前期的降水天气不利于霜冻的形成,但由于冷空气强,加上降水过后天气转晴,辐射降温加强,强霜冻是平流降温与辐射降温综合影响的结果。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形势场的预报对此次霜冻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危害 霜冻 天气过程 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武都区大风时空演变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6
6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6期274-275,共2页
根据陇南市武都区1971—2010年大风资料分析得出:武都区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尤以4—8月出现频数最多,占总次数的80%,20世纪70—80年代为大风多发时期,进入90年代以后大风天气明显减少,大风可造成林木和作物的倒伏、断枝、落花落果等,... 根据陇南市武都区1971—2010年大风资料分析得出:武都区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尤以4—8月出现频数最多,占总次数的80%,20世纪70—80年代为大风多发时期,进入90年代以后大风天气明显减少,大风可造成林木和作物的倒伏、断枝、落花落果等,造成设施农业的破坏,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该文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GIS技术分析得出:陇南市武都区大风危险性等级和风险等级白龙江河谷最高,其余各地由低到高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气候特征 风险区划 甘肃陇南 武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陇南市气候分析及影响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3期232-233,236,共3页
对2014年陇南市气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全市年平均气温正常,降水量大部分地方正常,日照时数偏少;主要气象灾害有阴雨(雪)、干旱、短时暴雨等。评价了气候对各行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陇南市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提供指导。
关键词 气候 评价 影响 甘肃陇南:2014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和陇南市温度降水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巧娟 赵育俊 肖志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4期173-175,共3页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和陇南市(武都区)1981—2019年温度、降水资料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得出:两地各时段平均气温1981—1990年为相对偏冷期,1991—2000年为正常时期,2001—2019年为相对偏暖期;两地各时段平均降水量1981—1990年和2011—2019年...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和陇南市(武都区)1981—2019年温度、降水资料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得出:两地各时段平均气温1981—1990年为相对偏冷期,1991—2000年为正常时期,2001—2019年为相对偏暖期;两地各时段平均降水量1981—1990年和2011—2019年均为明显的上升趋势,1991—2000年兰州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武都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2010年均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两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对指导两地科学规划和周密部署防汛抗旱、农业生产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降水 变化趋势 对比分析 甘肃兰州 甘肃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7月4—6日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锦波 魏邦宪 王贤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8期191-191,194,共2页
利用地面区域站降水资料、高空场资料、云图、雷达资料,从降水实况分布、天气成因、卫星云图特征、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特征等方面分析2017年7月4—6日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由北方冷空气东移南下、高原槽及副高584 dagp... 利用地面区域站降水资料、高空场资料、云图、雷达资料,从降水实况分布、天气成因、卫星云图特征、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特征等方面分析2017年7月4—6日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由北方冷空气东移南下、高原槽及副高584 dagpm线外围充沛的水汽条件共同影响而产生,也是锋面大型降水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共同影响的结果,物理量场指示清楚,具有典型两脊一槽大型降水环流形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成因 局地强对流 甘肃陇南 2017年7月4—6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建安 宋煜彬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6期192-192,194,共2页
本文对陇南市低温冻害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防御对策,以期避免或减少低温冻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低温冻害 气候特征 农业生产 影响 甘肃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2015年1—6月气候影响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2期216-218,共3页
对陇南市2015年1—6月的气候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上半年全市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多,日照时数偏多。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局地冰雹等。
关键词 气候评价 农业 旅游 甘肃陇南 2015年1—6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陇南市气候条件分析及其主要气候事件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丽 孙畅 蒲静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1期222-223,共2页
对2016年陇南市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主要气候事件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偏高到异常偏高,降水量正常,日照时数偏多;主要的气候事件有高温、干旱、局地暴雨、冰雹等。
关键词 气候条件 时空变化 气候事件 甘肃陇南 2016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陇南市徽成盆地冬小麦严重减产原因分析及对策
13
作者 张蓉 蒲静 魏清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6期37-38,共2页
通过对2002年9月至2003年5月徽成盆地冬小麦生长期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出2003年徽成盆地冬小麦严重减产主要气候原因,一是小麦全生育期水分极不匹配、亏缺严重,二是初冬突发的强降温和春季晚霜冻造成冻害,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通过对2002年9月至2003年5月徽成盆地冬小麦生长期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出2003年徽成盆地冬小麦严重减产主要气候原因,一是小麦全生育期水分极不匹配、亏缺严重,二是初冬突发的强降温和春季晚霜冻造成冻害,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以期为冬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气候条件 减产原因 防御对策 徽成盆地 甘肃陇南 2003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6月18日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14
作者 魏邦宪 安俊宝 苗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7期215-217,共3页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MICAPS系统中提供的实况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4年6月18日夜间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配合500 h Pa层上切变所造成的,同时地面...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MICAPS系统中提供的实况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4年6月18日夜间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配合500 h Pa层上切变所造成的,同时地面辐合线的触发及地形起到重要的诱发作用;暴雨形成前的高温天气、西南气流的持续及逐渐加强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强对流为此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背景 中小尺度系统 物理量场 甘肃陇南 2014年6月18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小麦蚜虫发生气象条件及程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14
15
作者 肖志强 陈俊 +3 位作者 樊明 马敬霞 张蓉 金小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3期16419-16422,共4页
对陇南山区1992~2007年小麦蚜虫发生情况调查监测资料和相应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化,小麦蚜虫的发生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气候带以不同的虫态越冬,尤以海拔1100~1400m高度的向阳台地数量最大,... 对陇南山区1992~2007年小麦蚜虫发生情况调查监测资料和相应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化,小麦蚜虫的发生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气候带以不同的虫态越冬,尤以海拔1100~1400m高度的向阳台地数量最大,在盛暑期间,陇南各月平均气温都在22℃以上,平均最高气温已超过30℃,麦蚜的数量急剧降低。其主要危害期由南向北、由低到高主要发生在4~5月,小麦蚜虫发生程度与上年9月到当年3月逐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该时段降水量总体呈反相关,而与4~8月逐月平均气温呈反相关,与该时段降水量呈正相关。从农业气象角度出发,探讨出陇南山区小麦蚜虫发生流行时空变化规律、危害特点、预测模型,2008年和2009年业务试报趋势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蚜虫 发生规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地区对流层顶气象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小伟 陈素娟 +1 位作者 蒲静 刘静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年第4期54-57,共4页
本文利用陇南武都探空站2015-2019年高空实时探测所取得的08时资料中对流层顶月平均气象要素,包括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平均温度、平均气压、出现频率等,逐月统计并取5年的平均值,绘制相关曲线图,对陇南地区上空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随季... 本文利用陇南武都探空站2015-2019年高空实时探测所取得的08时资料中对流层顶月平均气象要素,包括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平均温度、平均气压、出现频率等,逐月统计并取5年的平均值,绘制相关曲线图,对陇南地区上空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随季节变化和年度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陇南地区两类对流层顶在不同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温度变化的实际情况。为陇南地区的天气预报、航空飞行及大气科学研究试验等在应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时,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气象特征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东玉米地土壤温湿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小英 姚茹莘 +1 位作者 田广旭 强玉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3200-13202,共3页
利用甘肃河东地区代表站玉米地土壤含水量、地温、降水资料,运用统计模拟方法,分析了土壤贮水量、温度的变化特征及水热耦合效应。结果表明,甘肃河东地区玉米地100cm土层的贮水年变化呈抛物线状,6月上旬至中旬土壤贮水量达到最低值。地... 利用甘肃河东地区代表站玉米地土壤含水量、地温、降水资料,运用统计模拟方法,分析了土壤贮水量、温度的变化特征及水热耦合效应。结果表明,甘肃河东地区玉米地100cm土层的贮水年变化呈抛物线状,6月上旬至中旬土壤贮水量达到最低值。地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幅度最为明显。水热交互作用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有显著相关关系。一年内玉米地土壤温湿变化特征表明,土壤贮水量主要有2个低值阶段:5~6月及7~8月,不同时间温湿匹配对玉米生长造成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东 土壤温湿变化 玉米生长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干旱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2
18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吴巧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0-245,共6页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度与各站平均干旱年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陇南市各地平均干旱年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干热河谷和徽成盆地及文县东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干旱年频率大于60.0%,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武都区的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宕昌西北部及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低,干旱年频率小于50.0%。徽县、成县、两当中部及西和北部以及武都、文县境内的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为干旱高风险区;宕昌与武都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干旱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干旱 气候特征 灾害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近40年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与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326,共4页
从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带陇南山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5月和8月为2个双峰期,降雹时段主要出现在14:00—20:00时,占86%,该时段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降雹的空间分布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从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带陇南山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5月和8月为2个双峰期,降雹时段主要出现在14:00—20:00时,占86%,该时段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降雹的空间分布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川区,并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这种分布和当地地貌地形特点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冰雹危险性等级由西北1 800 m以上高海拔区向东南及低海拔区递减,宕昌县、礼县西北部和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冰雹高风险区,两当县、徽县、成县、康县、武都区、文县的东南部低海拔区为冰雹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冰雹 发生规律 灾害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6
20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7期716-719,722,共5页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及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低温冻害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的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武都及文县海拔1 8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高,徽成盆地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的浅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低。低温冻害风险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和礼县西北部、武都西北部、文县西南和西北部高海拔区为低温冻害高风险区;康县、两当、成县、徽县以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区域为低温冻害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低温冻害 气候特征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