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荒漠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有军 王继和 +1 位作者 马全林 张德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22-27,共6页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543种,隶属55科228属,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植物种类贫乏,部分植被表现出退化现象,为典型的温带荒漠植被;具有大科较少、小科较多的特点,优势现象十分明显,...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543种,隶属55科228属,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植物种类贫乏,部分植被表现出退化现象,为典型的温带荒漠植被;具有大科较少、小科较多的特点,优势现象十分明显,优势科10个(藜科、豆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蓼科、石竹科、毛茛科、蒺藜科和柽柳科),表征科6个(麻黄科、柽柳科、胡颓子科、蒺藜科、藜科和蓼科);该区地理成分多样,包含6个分布类型,其中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共23科,占总科、种数的41.82%和76.80%,其次为温带成分(包括热带至温带分布、亚热带至温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共有23科,占总科、种数的41.82%和19.53%,热带成分、热带至亚热带成分较少,共9科,占总科、种数的16.36%和3.67%;植物在生活型上以多年生草本、灌木为主,这些反映出植物的分布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分析 荒漠 种子植物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荒漠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有军 王继和 +3 位作者 马全林 张德奎 俄有浩 张晓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20,共6页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及其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228属,其区系特征为单种属和寡种属多,优势现象明显,植物区系具有温带荒漠性和古老性;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包含9个分布区类型和13个变型,...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及其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228属,其区系特征为单种属和寡种属多,优势现象明显,植物区系具有温带荒漠性和古老性;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包含9个分布区类型和13个变型,温带成分(包括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旧大陆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温带亚洲分布)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属的33.76%;地中海区-西亚-中亚分布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总属的28.98%,特有成分比较低,中国特有成分仅4属,只占总属数的1.57%,起源古老,多为本土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荒漠区 种子植物 区系组成与特征 区系分析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舟曲县地震波影响下的岩石滑坡数值分析研究
3
作者 武震 张慧文 +1 位作者 吴俭俭 陈安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924,共14页
在断层节理较为发育的岩石山体发生滑坡时,岩石块体是主要组成。岩石块体因具有较大的离散特征,相互间基本不具备黏性,所以容易发生滑移,尤其在地面振动的影响下更容易发生远距离的运移。文章介绍了一种在二维模型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 在断层节理较为发育的岩石山体发生滑坡时,岩石块体是主要组成。岩石块体因具有较大的离散特征,相互间基本不具备黏性,所以容易发生滑移,尤其在地面振动的影响下更容易发生远距离的运移。文章介绍了一种在二维模型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的基础上发展的三维模型,相比二维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滑坡介质的横向和纵向位移,可以界定整个滑坡的沉积区范围。模拟结果表明,加载地震波后块体滑坡运移距离显著提高,滑坡滑移区的最大横向距离也显著增加,而且滚动中的岩石更容易增加弹跳高度和距离。研究最后预测舟曲县局部敏感地区的岩石滑坡距离和沉积范围,并评价其危险程度。预测模拟结果表明,舟曲县附近山体的几个滑动面对县城的危险性较低,而靠近两河口中白龙江沿岸的几个滑坡面危险性较高。文章可为舟曲县周围的灾害点预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加载 数值模拟 岩石滑坡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草地3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4
作者 王方琳 王理德 +4 位作者 陈思航 吴昊 郭春秀 贺访印 柴成武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55-60,67,I0007,共8页
为研究民勤荒漠草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草地退耕区藜群落、盐生草群落、黑果枸杞群落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S形取样地中0~40 cm的土样,测定、分析各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 为研究民勤荒漠草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草地退耕区藜群落、盐生草群落、黑果枸杞群落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S形取样地中0~40 cm的土样,测定、分析各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各群落之间,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黑果枸杞群落中最大,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在藜群落与盐生草群落中差异不大;土壤微生物数量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藜群落>黑果枸杞群落>盐生草群落;在3种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较为复杂,其中盐生草群落土层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不同植物群落不同空间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反映了土壤系统各养分因子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植物群落 荒漠草地 民勤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荒漠区植物物候相的持续特征和组合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常兆丰 韩福贵 仲生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97,共7页
以民勤荒漠区1974年以来的36种植物的物候观测资料,运用物候频数的统计方法,划分5个物候相,分析物候相的持续特征和组合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的活动期物候相持续日数平均为212天,绿色期物候相持续日数较长,花色期物候相持续日数最短;花... 以民勤荒漠区1974年以来的36种植物的物候观测资料,运用物候频数的统计方法,划分5个物候相,分析物候相的持续特征和组合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的活动期物候相持续日数平均为212天,绿色期物候相持续日数较长,花色期物候相持续日数最短;花色期、挂果期和绿色期3个物候相不同植物之间相互重叠;旱柳的活动期物候相最长,火炬树和芦苇的活动期物候相最短,胡杨和火炬树的绿色期物候相最短,芦苇的秋色期物候相最短;荒漠区不同植物的花色期以及挂果期差异很大。在花色期物候相中,开花始期较早的植物开花末期也相对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物候相 持续特征 组合特征 民勤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防风固沙林生态效益研究——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廖空太 严子柱 +2 位作者 满多清 张锦春 李得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26-29,共4页
通过对黑河流域高台地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的定位观测,分析了该区防风固沙林20年来的生态效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防风固沙效益方面,花棒×柠条锦鸡儿×梭梭混交林最好,梭梭纯林(6m×9m)最差;防风固沙林建立20年后,林内... 通过对黑河流域高台地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的定位观测,分析了该区防风固沙林20年来的生态效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防风固沙效益方面,花棒×柠条锦鸡儿×梭梭混交林最好,梭梭纯林(6m×9m)最差;防风固沙林建立20年后,林内土壤粗粒沙(1.0~0.5mm)含量降低66.4%,而〈0.25mm的细沙和粉(黏)沙含量由12.8%提高至7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0.1%,土壤全N增加48.3%,全P增加76.3%,全K增加58.0%,土壤pH值和全盐量均有降低。20年来防风固沙林的防风固沙效益和改土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防风固沙林 生态效益 改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市1987-2001年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兰萍 魏怀东 +2 位作者 丁峰 陈芳 胡小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7,91,共5页
为了解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掌握其发生的机理,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解译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获得张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4 a中张掖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 为了解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掌握其发生的机理,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解译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获得张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4 a中张掖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在加剧。2001年比1987年面积减少了3.07万hm2,其中戈壁、盐碱地减少较多为2.10万hm2、0.64万hm2;绿洲防风固沙林向荒漠化土地类型(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戈壁)转化,转化率分别为4.46%、3.82%、3.67%、6.56%。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土地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使荒漠化处于逆转趋势,提出控制人口数量,高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近自然林业"思想,进行生态建设并建立完善的荒漠化土地监测与预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市 土地荒漠化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引黄灌区典型荒漠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靳虎甲 李亚 +4 位作者 纪永福 魏怀东 周兰萍 胡小柯 肖斌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7期42-46,73,共5页
为了解甘肃引黄灌区北部天然荒漠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发展趋势,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植被生长立地类型,分别选择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上的典型荒漠植被群落,研究了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值,并分别对采用Raunkiae... 为了解甘肃引黄灌区北部天然荒漠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发展趋势,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植被生长立地类型,分别选择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上的典型荒漠植被群落,研究了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值,并分别对采用Raunkiaer生活型系统和《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划分的不同生活型植被进行了生态位宽度值比较,结果表明:各种群在不同立地类型上的生态位宽度值存在差异,不同立地类型各种群生态位宽度值的平均值大小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不同生活型种群在不同立地类型上的生态位宽度值也存在差异,地面芽植物、灌木与小灌木在三种立地环境下的差异性最为明显;不同生活型植被的生态位总宽度值的大小为地上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地面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半灌木与小灌木>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引黄灌区 生态位宽度 生活型 荒漠植物 腾格里沙漠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治理动态与研究
9
作者 胡小柯 丁峰 +2 位作者 魏怀东 周兰萍 陈芳 《防护林科技》 2010年第4期1-5,8,共6页
通过对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分析,研究了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发展动态和趋势。结果表明:14a来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56985.5hm2;其中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 通过对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分析,研究了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发展动态和趋势。结果表明:14a来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56985.5hm2;其中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到2001年分别为14897.5hm2和4272.2hm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2001年与1987年相比增加了52.3hm2;尽管酒泉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普遍表现为绝对数值在减少,但就各年份荒漠化发生的程度来说,荒漠化现象在2001年要比1987年程度要严重。结合流域实际情况,为荒漠化土地逆转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荒漠化 发展动态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浅山区荒漠化扰动因素分析
10
作者 李亚 吴春荣 《防护林科技》 2010年第6期61-63,共3页
祁连山东段北坡为石羊河流域的源头,自然生境特殊,动植物体系丰富,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净化调蓄等生态功能,对整个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水文状况和水质都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祁连山东段浅山区荒漠化程度呈逐渐加剧趋势,... 祁连山东段北坡为石羊河流域的源头,自然生境特殊,动植物体系丰富,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净化调蓄等生态功能,对整个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水文状况和水质都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祁连山东段浅山区荒漠化程度呈逐渐加剧趋势,生态环境退化明显。严重威胁着流域中下游地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祁连山东段浅山区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剧的主导原因为水资源的逐渐减少,而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相对减少是水资源减少的主要方式,自然因素引起的绝对减少是次要方式。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是水资源相对减少的直接起因,其中农牧业活动的急增是关键因素,另外水土流失程度加剧是水资源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区域荒漠化、生态退化的直接起因,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引发和加速的角色,这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愈发重要,是现阶段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段 浅山区 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2种梭梭林地幼苗更新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响应
11
作者 王方琳 刘有军 +2 位作者 柴成武 段文倩 杜娟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4期8-12,29,共6页
以民勤绿洲边缘天然梭梭林地和人工梭梭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法调查2种梭梭林地的更新苗数量,同时采集样方内0~9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比较分析土壤水分、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全氮(N)、速效磷(P)变化特征及相关性,探讨2种梭梭林地幼... 以民勤绿洲边缘天然梭梭林地和人工梭梭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法调查2种梭梭林地的更新苗数量,同时采集样方内0~9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比较分析土壤水分、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全氮(N)、速效磷(P)变化特征及相关性,探讨2种梭梭林地幼苗更新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良好的土壤水分有利于梭梭幼苗的更新,天然梭梭林地幼苗更新数量显著大于人工梭梭林地,林地土壤电导率、土壤pH也对梭梭幼苗更新有影响;2)梭梭更新苗根系主要生长在0~30 cm深的土壤层中,对养分的利用与消耗均较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对天然梭梭和人工梭梭幼苗更新的影响较小。良好的水分条件是梭梭更新的先决条件,浅层土壤盐分质量分数过高也不利于梭梭幼苗的更新,幼苗更新阶段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幼苗更新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30
12
作者 常兆丰 邱国玉 +5 位作者 赵明 杨自辉 韩富贵 仲生年 李爱德 刘淑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95-5206,共12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普遍变暖。那么,荒漠地区的气候是不是响应了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荒漠区植物物候又是如何响应这种气候变化的呢?显然,研究荒漠地区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深入研究荒漠植物物候与气候因...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普遍变暖。那么,荒漠地区的气候是不是响应了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荒漠区植物物候又是如何响应这种气候变化的呢?显然,研究荒漠地区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深入研究荒漠植物物候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及荒漠地区的植物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位于中国西北典型荒漠地区的民勤沙生植物园1974~2007年42种中生、旱生植物的物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974年以来气温抬升幅度大于其他文献的研究报道,春季物候期提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国家文献报道;在气温变暖的过程中,不同月份的气温变化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对应,物候期发生当月的平均气温对该物候期的影响>物候期发生上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研究区位于中国典型荒漠化地区,属于干旱荒漠气候,春季气温升高较其他地区更加明显,这就是当地春季物候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大的原因所在,也是当地以及中国西北沙区近几十年来沙尘暴天气增多和沙尘暴发生日期提前的原因。植物物候变化既是植物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反应过程,又是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尤其是荒漠植物。因此,物候研究将会成为今后气候学和植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荒漠化地区 植物物候 气候变暖 响应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4种植物的防风固沙功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常兆丰 李易珺 +5 位作者 张剑挥 王强强 韩福贵 仲生年 张应昌 杨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8-363,共6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是民勤荒漠区主要的牧草,分布面积较大。为了研究荒漠区牧草植物的防风固沙功能,在牧草利用的同时兼顾防风固沙...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是民勤荒漠区主要的牧草,分布面积较大。为了研究荒漠区牧草植物的防风固沙功能,在牧草利用的同时兼顾防风固沙功能。本研究用民勤荒漠区4种主要防风固沙植物样方调查资料,通过计算单株植物的纵断面积和单位面积上的纵断面积,以及单株植物的固沙沙堆体积和单位面积上的固沙沙堆体积,对4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防风功能和固沙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丛)的防风功能的排序为白刺>梭梭>沙蒿和膜果麻黄,单株(丛)的固沙功能白刺>膜果麻黄,单位面积上防风功能的排序为沙蒿>梭梭>白刺>膜果麻黄,单位面积上的固沙功能白刺>膜果麻黄;单位面积上防风固沙功能的排序为白刺>沙蒿>梭梭>膜果麻黄。如果只选择防风,则应选用沙蒿;如果侧重点是固沙,则应选用白刺;如果二者兼顾,则应选用白刺和沙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林 树冠纵断面积 防风功能 固沙功能 民勤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沙区几种荒漠植物群落的现实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常兆丰 赵明 +1 位作者 韩福贵 仲生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5-173,共9页
民勤沙区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植被以灌木荒漠为主,盖度一般只有5%~15%。植物群落内生态位宽度悬殊,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很小。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相似比例小是受制于干旱荒漠生境条件的结果,是干旱荒漠生态环境中稀... 民勤沙区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植被以灌木荒漠为主,盖度一般只有5%~15%。植物群落内生态位宽度悬殊,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很小。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相似比例小是受制于干旱荒漠生境条件的结果,是干旱荒漠生态环境中稀疏荒漠植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植物的现实生态位宽度与年际降水量关系密切,在地貌、土壤颗粒、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等影响因子中,土壤水分是主导因子。当地地下水位深20m左右,植物无法利用,植物种之间对资源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水分资源的竞争,降水资源是植物种之间竞争的关键资源。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变幅较大,不同群落内部植物种竞争关系的差异是由物种的生态位和由相对稳定的地貌、土壤条件以及随年际变动的降水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群落中的优势种植物的生态位最宽,当优势种生态位减小时,一年生短命植物往往会进入群落中。荒漠植物的冠层单一,以冠幅占样方面积比作为植物的特征值计算其生态位特征值比较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相似比例 影响因子 生境条件 关键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几种主要固沙植物群落的水分平衡特性 被引量:16
15
作者 常兆丰 韩福贵 +3 位作者 仲生年 王强强 张应昌 汪媛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为了研究在自然状态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选择民勤荒漠几种典型植物群落,运用连续4 a的样方观测资料,分析了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 为了研究在自然状态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选择民勤荒漠几种典型植物群落,运用连续4 a的样方观测资料,分析了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结果表明: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当地的自然稀疏密度相对稳定。群落中成年梭梭林的年耗水量与他人在同一地区用蒸渗仪且地下水位控制在1.4 m时测定的3 a幼苗的耗水量相当,梭梭密度较他人用降水量和蒸腾量、蒸发量推算的密度偏小。实验条件下单株植物的耗水量并不等于群落中个体的平均耗水量,在自然状态下研究得到的单株耗水量较在实验条件的下结论更为真实。植物蒸腾耗水量方面研究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其在接近凋萎时的蒸腾耗水量,而不是特定供水条件下的几个特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植株密度 水分营养面积 耗水量 民勤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典型草本植物马蔺的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韩福贵 徐先英 +3 位作者 王理德 王键 张应昌 韩生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4156-4164,共9页
植物物候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气候条件的累积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综合影响。通过收集1974—2007年民勤荒漠区典型草本植物马蔺的物候观测数据以及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马蔺的物候特征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 植物物候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气候条件的累积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综合影响。通过收集1974—2007年民勤荒漠区典型草本植物马蔺的物候观测数据以及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马蔺的物候特征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马蔺的平均生长季长度约为201.7 d,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大致表现为每10a延长0.8d,但随着年份的变化并不显著(P>0.1)。(2)除开花期的开始时间出现明显的延后外(P<0.1),马蔺其它物候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均表现为轻微的延后趋势,且随着年份的变化不显著(P>0.1)。马蔺各个物候期的持续时间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其中萌动期、开花期和果熟期的持续时间随着年份出现减少的趋势,而展叶期和黄枯期的持续时间随着年份则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其变化均不显著(P>0.1)。(3)马蔺整个生长季的延长可能受气温和降水的综合作用,其物候期的开始时间对物候期开始之前3周到3个月之间的积温有着显著的响应(P<0.01),而对于长时间尺度的积温则响应不显著(P>0.1);其部分物候期的开始时间对于中短时间尺度的累积降雨有着较显著的响应(P<0.1),但是对于长时间尺度的累积降雨则所有物候期都响应较弱(P>0.1)。(4)马蔺的物候期特征除了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之外,可能还与其自身的水分利用机制有关,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该地区典型荒漠草本植物的物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荒漠区 植物物候 积温 降水量 马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荒漠区一年生植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德魁 马全林 +2 位作者 刘有军 李亚 陈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7-41,共5页
一年生植物是一类物种多样性比较丰富的独特植物类群,是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初步调查河西走廊荒漠区共有一年生植物142种,隶属于25科81属。由于地处严酷的干旱荒漠环境,这些一年生植物大体集中于藜科、十字花科和禾... 一年生植物是一类物种多样性比较丰富的独特植物类群,是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初步调查河西走廊荒漠区共有一年生植物142种,隶属于25科81属。由于地处严酷的干旱荒漠环境,这些一年生植物大体集中于藜科、十字花科和禾本科等有限的少数科。在分布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季节性分布特征、不同基质上的分布特征和不同地质地貌上的分布特征。研究一年生植物的组成及其分布特征对研究河西走廊荒漠区植物种群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一年生植物 组成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与沙产业发展技术体系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贺访印 纪永福 +4 位作者 杨自辉 方峨天 刘世增 唐进年 李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528-1534,共7页
通过水土资源现状的分析评价,发现2005年民勤绿洲粮经草比例为36.94∶45.16∶17.90,与1991年相比,土地利用格局正向粮经草比例优化和农林牧协调方向发展;民勤绿洲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为水分、土质、盐碱和肥力;对水资源现状分析发... 通过水土资源现状的分析评价,发现2005年民勤绿洲粮经草比例为36.94∶45.16∶17.90,与1991年相比,土地利用格局正向粮经草比例优化和农林牧协调方向发展;民勤绿洲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为水分、土质、盐碱和肥力;对水资源现状分析发现民勤绿洲年缺水量达3.921 8亿m3。根据民勤绿洲自然条件和沙产业发展的理论要求,引进并筛选出适宜民勤绿洲边缘栽培的"中苜1号"、"兰热莱恩德"、"苜蓿54"、"德宝"4个紫花苜蓿品种和乌拉尔甘草、中麻黄、沙葱等优良、节水、抗旱的植物种和品种;提出了民勤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和沙产业的发展方向——节水农业和生态产业,主要包括通过合理的林草、林药间作和草田轮作制度,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培育并发展苜蓿、麻黄、甘草、葡萄、马铃薯、棉花、舍饲肉羊等多种形式的荒漠生态产业。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民勤绿洲及其边缘地区建立"土壤-环境系统,植物-品种系统,节水栽培及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措施系统"相互耦合的沙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粮经草1∶1∶1的土地利用格局,促进民勤绿洲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沙产业 技术体系 节水农业 生态产业 水土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优良苜蓿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发明 刘世增 +2 位作者 郭春秀 朱淑娟 程秀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8-253,共6页
经过3年对引进国外的4个紫花苜蓿优良品种,在民勤荒漠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春季播期提前,各个品种均有明显提前成熟的趋势。在夏季气温39℃以下和冬季最低气温-30.4℃以上,这些品种均可安全度夏和越冬。不同留茬高度处理下均... 经过3年对引进国外的4个紫花苜蓿优良品种,在民勤荒漠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春季播期提前,各个品种均有明显提前成熟的趋势。在夏季气温39℃以下和冬季最低气温-30.4℃以上,这些品种均可安全度夏和越冬。不同留茬高度处理下均表现出从留茬0,3,5到7 cm成活率显著提高的趋势,并以留茬高度7 cm最好。"Algonquin"和"Mathias"2个品种在种植第2年可刈割3茬,年度平均风干草产量分别可达到15.3和16.2t/hm2,比对照品种分别提高32.8%和40.6%;种子产量分别可达到750和765 kg/hm2,比对照品种分别提高150.0%和155.0%。同时,这2个品种均表现出明显的产草量、产种量高的优势,并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抗病虫能力,在民勤荒漠区及同类地区具有推广价值。"Beaver"和"Rangelander"2个品种的种子产量和牧草产量,与对照品种差异不显著,没有太大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品种 引种栽培 民勤荒漠区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沙地云杉育苗技术及幼苗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康才周 刘世增 +3 位作者 李得禄 魏林源 朱国庆 朱淑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713-13716,共4页
[目的]研究沙地云杉在干旱荒漠区的育苗技术及幼苗生长规律。[方法]将供试种子用不同方法处理后播种,采用3种苗床设计和3种播种密度的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育苗试验。[结果]播种前用冷水浸种处理种子,育苗苗床选择高床,播种量采用中密度,有... [目的]研究沙地云杉在干旱荒漠区的育苗技术及幼苗生长规律。[方法]将供试种子用不同方法处理后播种,采用3种苗床设计和3种播种密度的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育苗试验。[结果]播种前用冷水浸种处理种子,育苗苗床选择高床,播种量采用中密度,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和保苗率,且能够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幼苗的年生长规律表现为:高生长从6月进入快速生长期,地径生长从6月20日进入快速生长期,地径生长滞后于苗高生长约20d,到7月苗高生长和地径生长趋于平缓,至8月苗高生长和地径生长趋于停止。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地径和苗高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低气温和20、15、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结论]该研究为沙地云杉在干旱荒漠区的推广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沙地云杉 育苗技术 生长规律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