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薛金才 刘勤江 +1 位作者 田尤新 侯小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5-341,共7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病率迅速上升,对其治疗一直存在争议。PTMC风险评估的关键指标大多系手术后临床病理参数,以回顾性总结为主,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有限。该研究旨在分析BRAF^(V6...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病率迅速上升,对其治疗一直存在争议。PTMC风险评估的关键指标大多系手术后临床病理参数,以回顾性总结为主,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有限。该研究旨在分析BRAF^(V600E)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与PTMC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在PTMC的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4年10月—2016年6月首诊治疗的107例PTMC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测序法检测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应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7例PTMC患者中,BRAF^(V600E)和TERT启动子突变率分别为68.2%和11.2%。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被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突变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年龄、性别、被膜侵犯、不良病理亚型及淋巴结转移与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V600E)和TERT同时突变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BRAF^(V600E)突变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甲状腺被膜侵犯(P=0.012)及淋巴结转移(P=0.000)。与TERT启动子突变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男性(P=0.004)、年龄<45岁(P=0.026)、甲状腺被膜侵犯(P=0.004)、不良病理亚型(P=0.030)及淋巴结转移(P=0.043)。与BRAF^(V600E)和TERT同时突变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男性(P=0.022)、甲状腺被膜侵犯(P=0.023)、不良病理亚型(P=0.041)及淋巴结转移(P=0.030)。结论: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可能成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分子诊断标志和预后指标,同时出现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对PTMC风险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BRAF^V600E 端粒酶逆转录酶 突变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武元元 王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4-626,629,共4页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肿瘤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定义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1],2014年全球癌症报告显示PTMC在新发甲状腺癌中的占比已超过50%[2]。目前...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肿瘤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定义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1],2014年全球癌症报告显示PTMC在新发甲状腺癌中的占比已超过50%[2]。目前,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已成共识。对于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PTMC是否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PCND)国内外争议较大[3,4]。本文就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CLNM)范围、危险因素及评估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勤江 何晓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鼻咽肿瘤 P-糖蛋白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 拓扑异构酶Ⅱ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安宁 罗雁 +1 位作者 王军 李晓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2-1084,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CASTL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BRAF V600E突变检...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CASTL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BRAF V600E突变检测,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肿物均发生于甲状腺右叶,主要位于右叶下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呈大小不等的岛状、巢状、条索状分布,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可见增生的血管穿梭其中,肿瘤细胞巢及间质中常见不等量的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CKpan、BCL-2,不表达CT、TTF-1和CK19,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内淋巴细胞表达CD20及CD3。EBER原位杂交检测呈阴性,且无BRAF V600E突变。结论CASTLE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相对较好,认识其特征有利于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CASTLE EBER BRAF V600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5
作者 倪雅琼 王涛 +3 位作者 王兴越 田尤新 魏温涛 刘勤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5-232,共8页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性与单灶性PTC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病灶范围、病灶最大径、病灶直径总和、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多灶性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根据是否出现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灶性PTC患者比较,多灶性PTC患者中55岁以上、合并高血压、出现中央区或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55.1%多灶性PTC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双侧腺体,且病灶最大径和病灶直径总和均大于单灶性PTC患者(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术前TG超过55 ng/mL、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多灶性PTC患者出现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比例均高于单灶性PTC,且当患者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术前TG超过55 ng/mL时发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多灶性 临床特征 转移性淋巴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