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鹤龄 丁文魁 +3 位作者 李兴宇 杨晓玲 郭丽梅 张金秀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蒸发和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为基础,首先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与NDVI...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蒸发和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为基础,首先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与NDVI的年、季节变化趋势,然后采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候要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及各地年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夏、秋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除民勤外)呈下降趋势;全流域及永昌、古浪、天祝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民勤、凉州呈减少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年日照时数除古浪呈增多趋势外,全流域及其他各地呈减少趋势,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很不一致;年蒸发量除凉州呈减少趋势外,全流域及其他各地呈增多趋势,各季节蒸发量变化趋势也不太一致。石羊河流域及各地年NDVI呈显著增长趋势,除凉州春季外,各季节也呈增长趋势。年、季气温和降水量与NDVI基本呈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年、季日照时数和蒸发量与NDVI相关性的正负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日照时数对NDVI具有负贡献,蒸发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研究结果将为石羊河流域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调整种植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相关性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乌鞘岭风的变化特征及大风日演变规律
2
作者 谢万银 李亚玲 +1 位作者 陈英 杨晓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S01期109-114,共6页
利用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站1971—2020年的逐日平均风速、风向及月大风日数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风要素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乌鞘岭年平均风速呈波动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5 m(/s·10年);春季平均风... 利用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站1971—2020年的逐日平均风速、风向及月大风日数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风要素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乌鞘岭年平均风速呈波动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5 m(/s·10年);春季平均风速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小,春、夏、冬三季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秋季呈弱的增大趋势;月平均风速4月为高峰值,11月为低谷值。乌鞘岭年、季、月风向频率的变化相对一致,静风的风向频率均占8%左右,主导风向均包含北风(N)、西北风(NW)、北西北风(NNW)和南东南风(SSE)。乌鞘岭年大风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83 d/10年;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夏、冬季次之,秋季最少,春、夏、秋三季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冬季呈弱的增多趋势;月大风日数4月为高峰值,10月为低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风向 大风日数 变化特征 甘肃省乌鞘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与大气边界层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冷锋型沙尘暴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玲萍 李天江 +1 位作者 李岩瑛 胡丽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8-509,共12页
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沙尘源地的起沙过程和沙尘垂直输送具有重要影响,是该地区沙尘暴预报需要考虑的关键因子。为了揭示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冷锋型沙尘暴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发生在河西走廊春... 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沙尘源地的起沙过程和沙尘垂直输送具有重要影响,是该地区沙尘暴预报需要考虑的关键因子。为了揭示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冷锋型沙尘暴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发生在河西走廊春季不同强度冷锋型沙尘暴过程,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分析基础上,重点诊断分析了边界层气温、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等热力机制的异同。结果表明:(1)区域冷锋型沙尘暴强度除受高低空风速影响外,其高空到地面冷暖空气强度和位置,地面热低压中心强度及冷锋过境时间等起着重要作用;(2)午后地表感热通量及其09:00-14:00(北京时)感热通量增幅越大,沙尘暴强度越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区感热通量最大值(增幅)分别为367(307)W·m^(-2)、417(360)W·m^(-2)和460(380)W·m^(-2);(3)沙尘暴强度随边界层1.5 km以下爆发前一天增温和爆发前后一天升(降)温差增大而增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升温(升降温差)分别为2.9(-16.5)℃、4.9(-17.0)℃和7.9(-22.8)℃;(4)锋生强度越强或者锋生高度越高,沙尘暴越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锋生强度分别为208×10^(-10)、477×10^(-10)和588×10^(-10) K·m^(-1)·s^(-1),锋生高度分别为767、686和450 hPa。本文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陆面热力特征有一定科学认识,为有效提高沙尘暴预报预警准确率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冷锋型沙尘暴 边界层结构 锋生函数 地表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特重干旱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严志明 李茹冰 +3 位作者 李岩瑛 杨梅 伏芬琪 罗晓玲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92-94,共3页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东部出现了1964—2023年近60年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精度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针对这次高温干旱的持续性和极端性,基于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国家...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东部出现了1964—2023年近60年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精度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针对这次高温干旱的持续性和极端性,基于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其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武威市平均气温和中北部≥35℃高温日数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和最多;降水量凉州区和民勤县为1963年以来最少,古浪县和天祝县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ENSO事件是造成极端高温干旱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干旱 特征 成因 2023年夏季 河西走廊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大暴雨的分析
5
作者 杨梅 李茹冰 +4 位作者 聂羽彗 石延召 孔祥伟 李玲萍 罗晓玲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图、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对流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在高低空西南急流和副高边缘的偏东南急流水汽辐合区,中低层的切变线和辐合中心... 利用常规观测图、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对流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在高低空西南急流和副高边缘的偏东南急流水汽辐合区,中低层的切变线和辐合中心在河套高压阻挡下缓慢东移,配合地面风场辐合。中低层正涡度大值中心的强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第一阶段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明显,对流发展旺盛,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增强发展;第二阶段水汽辐合深厚,辐合中心在武威市且明显加强,系对流单体、对流云团发展增强以及降水云系的共同影响;θse高能舌延伸到偏东偏北位置,K指数均在29℃以上且位于梯度区是此次大暴雨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暴雨 物理量 对流云团 河西走廊东部 甘肃省武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春季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及沙尘传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瑾 张春燕 +1 位作者 陈静 吴雯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0期201-203,共3页
对2024年春季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成因和传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加剧了下垫面的沙尘化,使得土质疏松,地表干土层增厚,为沙尘暴提供了较丰富的物质基础。在“阶梯槽”的高空环流背景下,造成了不稳定层... 对2024年春季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成因和传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加剧了下垫面的沙尘化,使得土质疏松,地表干土层增厚,为沙尘暴提供了较丰富的物质基础。在“阶梯槽”的高空环流背景下,造成了不稳定层结,低层强的大气斜压性和强西北风急流及地面冷高压与热低压之间锋面过境,为强沙尘暴天气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此次过程受当地沙尘和外来输入性沙尘共同影响,沙尘以细小颗粒物为主。过程的传输路径为偏西偏北路径,经新疆、内蒙古西部、中部影响河西走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主要沙源地,在影响时间段内,沙尘随着西北气流自西向东传输,传输过程中由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再次补充沙尘源。过程中不断有沙源的补充,故持续时间长、强度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春季 强沙尘暴 遥感监测 传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罗晓玲 杨梅 +2 位作者 李岩瑛 蒋菊芳 伏芬琪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05-112,共8页
基于近60 a武威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和近10 a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及近37a的灾情数据,采用概率统计、线性倾向率等方法,详细分析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威市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 基于近60 a武威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和近10 a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及近37a的灾情数据,采用概率统计、线性倾向率等方法,详细分析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威市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春旱(-0.10/10 a)<春末夏初旱(-0.08/10 a)=伏旱(-0.08/10 a)],其中中度以上干旱近10 a发生频次最少,较20世纪70─80年代减少了2.4次;大风在天祝乌鞘岭呈增加趋势(5.0 d/10 a),在其他县(区)呈减少趋势(-2.8~-0.6 d/10 a);沙尘暴显著减少(-7.1~-0.3 d/10a),其中近10 a减少最明显,较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13.2 d;晚霜冻显著提前,早霜冻显著推迟,无霜期逐年延长(6.7~8.0 d/10 a),近20 a无霜期较20世纪70年代延长了35 d;寒潮呈缓慢减少趋势,24 h寒潮减少速度为-0.83~-0.06次/10 a,48 h为-0.13~-0.02次/10 a。气象灾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建议根据农业气候区划和气候趋势预测,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规模,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的支撑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影响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