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系产量稳定性及试点代表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姚海梅 王芳 +4 位作者 方永丰 慕平 王威 李永生 王汉宁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23,共7页
【目的】为了准确评价玉米品系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方法】采用GGE双标图法对2011-2012年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的12个玉米品系在12个试点的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个玉米品系中,‘玉源209’和‘2070’品系的高产性及稳产性最... 【目的】为了准确评价玉米品系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方法】采用GGE双标图法对2011-2012年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的12个玉米品系在12个试点的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个玉米品系中,‘玉源209’和‘2070’品系的高产性及稳产性最好,且平均产量表现均接近理想品种,而‘沈单16’的高产性、稳产性及平均产量表现最差;12个玉米试点中,临洮试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优于其它试点,而清水和临夏2个试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最差.【结论】‘品系2070’‘玉源209’以及临洮试点可以作为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的参考,并且GGE双标图法可以客观评价玉米参试品系的高产性、稳产性以及试点区域的鉴别力、代表性,从而提高区域试验的准确性,为甘肃玉米品种鉴定与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GGE双标图 区域试验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建设质量强市——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2
作者 许爱霞 吴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18期126-128,共3页
本文通过对质量强市内涵的阐述,分析了建设质量强市的基本策略和突破口,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建设质量强市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质量 质量强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集雨补灌对马铃薯田水分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秦舒浩 张俊莲 +2 位作者 王蒂 刘震 申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9-182,共4页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集雨补灌对旱作马铃薯田水分运移规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马铃薯有效的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苗期补灌45 m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且收获后不同土层中滞留的水分较少;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补灌...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集雨补灌对旱作马铃薯田水分运移规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马铃薯有效的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苗期补灌45 m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且收获后不同土层中滞留的水分较少;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补灌量,马铃薯产量增加不显著,WUE显著降低。集雨补灌增加了马铃薯棵间蒸发量(E)和植株蒸腾量(T),90 mm高额补灌处理在前、中期棵间蒸发量较高,收获后80 cm以下深层贮水量显著高于45 mm及45 mm以下补灌处理。45 mm与90 mm补灌处理植株蒸腾量差异不显著,马铃薯生长后期,苗期补灌与薯块膨大期补灌植株蒸腾量差异亦不显著;苗期45 mm补灌处理蒸腾量与蒸发量比率(T/E)比较高,其综合用水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集雨补灌 蒸发量 蒸腾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贝母种子吸水及发芽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常彦莉 陈垣 +2 位作者 郭凤霞 林玉红 黎天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6,共6页
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吸水规律进行测定,并设置不同温度(10,15,20,25,10/20℃变温)进行发芽试验,旨在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重为0.72~0.82g。经20℃保湿储藏45d基本完成形态后熟,沙子与种子(4:1)... 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吸水规律进行测定,并设置不同温度(10,15,20,25,10/20℃变温)进行发芽试验,旨在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重为0.72~0.82g。经20℃保湿储藏45d基本完成形态后熟,沙子与种子(4:1)混合5~10℃层积150d基本完成生理后熟,种子吸水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分急剧吸水期、稳定吸水期和饱和吸水期3个阶段。温度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黑暗下10~15℃内,随温度升高发芽质量显著改善,15℃发芽最佳,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90.67%和89.33%。当温度超过15℃,发芽质量又显著降低,高温还抑制芽的伸长。以上结果说明经后熟处理后,温度是决定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议生产中当土温达15℃是甘肃贝母种子最佳播期,育苗期应保湿遮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贝母种子 后熟作用 吸水动态 温度 萌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5
作者 韩凡香 常磊 +8 位作者 柴守玺 杨长刚 程宏波 杨德龙 李辉 李博文 李守蕾 宋亚丽 兰雪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4-882,共9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T1)、半膜大垄(T2)、全膜双垄(T3)和露地平作(对照,CK)4种栽培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秸秆带状覆盖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与对照(CK)相比,3种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较CK提高2.8%~7.8%,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与CK相比,T1处理马铃薯产量提高10.5%~34.2%,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9%~29.8%,达108.9~134.0 kg·hm^(–2)·mm^(–1),商品薯率提高14.7%~38.8%,达82.3%~92.2%。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r=0.836**)呈显著正相关。T1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T2和T3(P<0.05)。可见,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马铃薯稳产高产,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旱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半干旱雨养区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作物生育期农田耗水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彭正凯 李玲玲 +6 位作者 谢军红 邓超超 EUNICE Essel 王进斌 颉健辉 沈吉成 康彩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4-221,共8页
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降水有限、水分利用效率低下是导致该区作物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揭示耕作措施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2015—2016年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 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降水有限、水分利用效率低下是导致该区作物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揭示耕作措施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2015—2016年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棵间蒸发、农田耗水量、作物蒸腾量、棵间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传统耕作+覆膜(TP)、免耕覆膜(NTP)6个处理,春小麦和豌豆年间轮作。结果表明:(1)春小麦和豌豆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NTS、TP、NTP比T显著减少6.52%~50.81%,NTS降低棵间蒸发量的作用主要在小麦开花后和豌豆结荚后,地膜覆盖在各个生育时期基本上都显著减少了棵间蒸发。(2)NTS对全生育期耗水量无显著影响,NTP的耗水量只在小麦地显著高于T。相比T,NTS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收获和豌豆结荚-收获期间的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的比例。(3)NTS、TP、NTP均显著提高了春小麦和豌豆的蒸腾量,降低了田间的蒸发占蒸散的比例,降低了水分的无效损耗。(4)各年份春小麦和豌豆的产量NTS、TP、NTP比T提高了7.64%~62.79%,水分利用效率比T提高了0.43%~50.88%。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和豌豆的产量。免耕秸秆覆盖通过降低作物生长后期棵间蒸发量,提高作物生长后期耗水量,降低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从而提高春小麦和豌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而地膜覆盖处理主要是通过减少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增加作物全生育期蒸腾量,降低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从而实现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棵间蒸发量 农田耗水量 蒸腾量 蒸发量占蒸散量的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型玉米基因型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小强 陆晏天 +6 位作者 白明兴 徐明霞 彭云玲 丁永福 庄泽龙 陈奋奇 张大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62,共14页
改良株型结构是挖掘玉米产区光、热、水潜力的重要途径,是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基础。为了深入揭示玉米株型相关耐旱响应机理,研究在花期干旱胁迫下对株型差异较大的3份玉米基因型(廊黄、昌7-2和TS141)穗位叶的株型结构、气孔形态、生理... 改良株型结构是挖掘玉米产区光、热、水潜力的重要途径,是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基础。为了深入揭示玉米株型相关耐旱响应机理,研究在花期干旱胁迫下对株型差异较大的3份玉米基因型(廊黄、昌7-2和TS141)穗位叶的株型结构、气孔形态、生理代谢、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3份不同株型基因型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夹角均显著减少,叶形系数和叶向值均显著增大,平展株型基因型TS141的6个株型性状较紧凑株型基因型廊黄和昌7-2变化更大;2)干旱导致3份不同株型基因型的上/下表皮气孔个数趋于增多,上/下表皮气孔长度和宽度趋于缩短,TS141的上/下表皮气孔个数均有较大的增多,上/下表皮气孔长度和宽度均有较小的降低;3)干旱胁迫后,TS141的叶绿素a、b、(a+b)含量及叶绿素a/b均明显下降,廊黄和昌7-2的叶绿素a/b均有较小地上升,其余3个性状均有较小地下降;4)干旱条件下,3份不同株型基因型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叶片温度、蒸腾速率和RuBPCase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胞间CO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与TS141相比,廊黄和昌7-2变化的幅度更小;5)干旱处理后,3份不同株型基因型的单株产量、单穗重、穗粒重、百粒重、穗长及出籽率均显著下降,对TS141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廊黄和昌7-2;6)主成分PCA分析和热图Hierarchical clustering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这些性状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彼此相互关联,这些性状能完全概括不同株型基因型的耐旱性差异。因此,推测玉米株型结构作为重要的干旱调节者,其可与气孔形态、生理代谢及光合特性相互调节共同构成玉米株型相关耐旱响应机制,且由于紧凑株型玉米对干旱胁迫的调节能力更强,其在今后育种中具有更好的抗旱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型结构 干旱胁迫 气孔形态 叶绿素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水与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8
作者 于爱忠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786,共9页
研究限量供水与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对于充实干旱内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7200、6450和5700 m3 hm^–... 研究限量供水与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对于充实干旱内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7200、6450和5700 m3 hm^–2)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方式与灌水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双穗率、穗粒数、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互作效应显著。全膜覆盖高、中灌水量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达到13 275.5 kg hm^–2和12 880.5 kg hm^–2,显著高于同等灌水量的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处理,增幅达7.0%~31.0%。全膜覆盖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6.9 kg mm^–1 hm^–2,较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处理分别高12.7%和6.3%,差异显著。全膜覆盖结合高灌水量玉米的双穗率、穗粒数和粒重在各处理中均表现最高,分别达到23.9%、658.6粒穗–1和36.4 g 100粒–1。全膜和半膜覆盖条件下,高灌水量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分别达到2.8和2.7,显著高于对应低灌水处理,中等灌水量处理与低灌水量处理的平均LAI差异不显著;全膜高灌水处理0~30 cm土壤含水量和0~25 cm土层〉0℃积温分别达到23.9%和3717.9℃,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通径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地膜覆盖主要是通过提高双穗率、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了玉米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进而双穗率、平均叶面积指数的提高均可归因于耕层土壤水热状况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积温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StSnRK2.1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思妍 毛娟 +3 位作者 范阿棋 张俊莲 王蒂 白江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89,共7页
SnRK2基因对植物的逆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马铃薯‘陇薯3号’(Solanum tuberosum)为试材,采用RT-PCR方法从马铃薯试管苗中克隆得到1个SnRK2.1基因cDNA,命名为StSnRK2.1,提交GenBank注册,注册号为JX28091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 SnRK2基因对植物的逆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马铃薯‘陇薯3号’(Solanum tuberosum)为试材,采用RT-PCR方法从马铃薯试管苗中克隆得到1个SnRK2.1基因cDNA,命名为StSnRK2.1,提交GenBank注册,注册号为JX28091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008 bp,编码33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7.77 kD,等电点为5.37,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α-螺旋42.39%,延伸链16.42%,β-折叠7.46%,无规卷曲33.73%,具有疏水性,为膜内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该基因出现在细胞质及微体中的可能性较大。肽链可能有7处丝氨酸磷酸化位点,2处苏氨酸磷酸化位点,以及3处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因此推测该基因在植物抗逆中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抗旱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ABA和钨酸钠对干旱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ZE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学才 常瑜 +10 位作者 白静 武军艳 李博文 赵玉红 孙柏林 王万鹏 唐德耀 范小龙 朱文英 马骊 孙万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研究白菜型冬油菜玉米黄质环氧酶(ZEP)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响应外源ABA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天油4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喷施蒸馏水、ABA溶液、钨酸钠溶液、ABA+钨酸钠溶液200 mL后置于植物培养箱干旱处理7 d。采用RT-... 为研究白菜型冬油菜玉米黄质环氧酶(ZEP)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响应外源ABA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天油4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喷施蒸馏水、ABA溶液、钨酸钠溶液、ABA+钨酸钠溶液200 mL后置于植物培养箱干旱处理7 d。采用RT-PCR和qPCR等技术进行ZEP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长度为2013 bp的ORF,编码含67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理论等电点为6.16,属于亲水性蛋白。该基因与拟南芥、甘蓝型油菜的同源性分别为89.25%和99.40%。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可诱导白菜型冬油菜ZEP基因上调表达,外源喷施ABA后陇油7号叶片ZEP基因相对表达量较CK升高66.64%,喷施外源ABA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后陇油7号叶片ZEP基因表达量较CK降低12.74%,而同时喷施外源ABA和钨酸钠后,干旱胁迫下陇油7号、天油4号叶片ZEP基因表达量较CK分别增加了3.3倍和2.28倍,陇油7号叶片中的ZEP基因表达量较根系高21.61%,表明ZEP基因在白菜型冬油菜抗旱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干旱胁迫 外源ABA 外源钨酸钠 ZEP基因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饲草作物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牛伊宁 南志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22-1427,共6页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作物-家畜系统中家畜饲草质量和供给数量不足的现状,对饲草作物的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种植了8种饲草作物包括饲料玉米(Zea may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湖南稷子(Echinochloacrusgalli var.frumentacea)、谷...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作物-家畜系统中家畜饲草质量和供给数量不足的现状,对饲草作物的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种植了8种饲草作物包括饲料玉米(Zea may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湖南稷子(Echinochloacrusgalli var.frumentacea)、谷子(Setaria italic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cv.6625)、燕麦(Avena sativa)和多年生饲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以及玉米、高粱和谷子混合后种植的和草(当地传统的饲草作物,是家畜的主要饲草来源,以收获植物营养体为主)。饲草作物采用轮作序列:玉米-箭筈豌豆-燕麦轮作(MVO)、苏丹草-箭筈豌豆-燕麦轮作(SVO)、湖南稷子-箭筈豌豆-燕麦轮作(PVO)、谷子-箭筈豌豆-和草轮作(MVM)和多年生苜蓿连作。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最高,达到9.5t.hm-2.a-1,苏丹草(5.8t.hm-2.a-1)次之,燕麦(5.4t.hm-2.a-1)和湖南稷子(4.0t.hm-2.a-1)的产量依次降低,谷子的产量是3.7t.hm-2.a-1,苜蓿为3.4t.hm-2.a-1,和草的产量最低,是2.1t.hm-2.a-1;轮作系统中,产量顺序依次为MVO轮作系统(7.4t.hm-2.a-1)>SVO轮作系统(5.6t.hm-2.a-1)>PVO轮作系统(4.8t.hm-2.a-1)>苜蓿(3.4t.hm-2.a-1)>MVM轮作系统(2.9t.hm-2.a-1)。在生产实践中,春季饲草作物饲料玉米、苏丹草和湖南稷子适合在当地生长,夏季饲草作物燕麦在当地表现良好,值得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作物-家畜系统 饲草产量 轮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芳 赵有军 王汉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79,共5页
以郑单958玉米(Zea mays)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别用0.01、0.05、0.1、0.5 mmol·L-1和1.0 mmol·L-1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进行浇灌处理,研究外源NO对干旱胁... 以郑单958玉米(Zea mays)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别用0.01、0.05、0.1、0.5 mmol·L-1和1.0 mmol·L-1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进行浇灌处理,研究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0.05 mmol·L-1)的外源NO可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造成的损伤,与单独干旱胁迫相比,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3.89%和87.78%;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的含量分别增加23.89%、87.78%、43.44%、39.84%、41.33%和21.45%;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分别下降11.76%和51.17%。说明适当浓度的外源NO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干旱胁迫 玉米幼苗 膜脂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灌溉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彩红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3-892,共10页
为探明交替灌溉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作物生理状况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交替灌溉的节水机理,以小麦、蚕豆为材料,采用根箱试验,设置交替灌溉(A)、传统灌溉(T)2种灌溉方式和单作小麦(SW)、单作蚕豆(SF)、小麦间作蚕豆(IWF)3种种植模式,于... 为探明交替灌溉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作物生理状况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交替灌溉的节水机理,以小麦、蚕豆为材料,采用根箱试验,设置交替灌溉(A)、传统灌溉(T)2种灌溉方式和单作小麦(SW)、单作蚕豆(SF)、小麦间作蚕豆(IWF)3种种植模式,于2008年3—11月在甘肃农业大学网室系统研究了交替灌溉对小麦/蚕豆间作作物叶片水分生理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传统灌溉相比,交替灌溉条件下间作小麦、间作蚕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叶水势等水分生理指标减小;不同灌溉方式间小麦间作蚕豆生理特性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之间,间作显著增加了小麦和蚕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2)交替灌溉小麦间作蚕豆在保持光合速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与传统灌溉相比,交替灌溉间作小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降低了10.99%、20.99%,间作蚕豆分别降低6.66%、11.63%。3)与传统灌溉相比,交替灌溉降低了作物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了根冠比,其中交替灌溉间作小麦和间作蚕豆的根冠比分别较传统灌溉提高14.47%和18.18%。4)间作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交替灌溉和常规灌溉间作小麦的收获指数分别较相应单作增加8.68%和2.72%,间作蚕豆分别较相应单作处理增加4.78%和5.23%。可见,对小麦间作蚕豆实行交替灌溉,可以调节光合产物在根冠间的分配,优化根冠比,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灌溉 小麦/蚕豆间作 水分利用效率 生物量 产量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旱作春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嘉男 李玲玲 +6 位作者 谢军红 王林林 郭喜军 康彩睿 刘畅 ZECHARIAH Effah 王进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93-1500,共8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提高春小麦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依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1年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9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免耕秸秆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四种耕作措施...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提高春小麦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依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1年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9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免耕秸秆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四种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叶片光合相关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达到峰值,保护性耕作延缓了花后叶片衰老,其中NTS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乳熟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耕作措施对开花期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活性没有影响,但在灌浆期免耕和秸秆还田均提高了RuBP羧化酶活性,其中NTS处理的RuBP羧化酶活性是T处理的1.95倍;秸秆覆盖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影响显著,NTS处理可有效改善春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性能,其中NTS处理的开花期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比T处理分别提高了19.2%、30.7%、23.0%;免耕处理(NT和NTS)下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较耕作处理(T和TS)提高了41.7%,秸秆还田处理(TS和NTS)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较不还田处理(T和NT)分别提高了71.2%和35.7%;NTS处理有效促进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显著增加了穗数和千粒重,使产量较T处理提高了18.7%。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应用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促进春小麦旗叶花后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延缓灌浆后期叶片衰老和叶绿素降解,协调和优化光合性能、光合时间、光合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RUBP羧化酶 光合作用 叶面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区绿肥对春小麦化学氮肥的替代及增产潜力初探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松茂 胡发龙 +2 位作者 殷文 樊志龙 柴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6-261,共6页
针对河西灌区春小麦连作普遍、对化肥依赖过高等问题,探讨麦后复种绿肥对下茬小麦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建立基于复种绿肥的化肥减量小麦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8~2019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绿肥翻压量(0、15000、3000... 针对河西灌区春小麦连作普遍、对化肥依赖过高等问题,探讨麦后复种绿肥对下茬小麦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建立基于复种绿肥的化肥减量小麦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8~2019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绿肥翻压量(0、15000、30000、45000 kg/hm~2)、2个施氮水平(0、180 kg/hm~2)下的小麦干物质累积及产量构成、绿肥替代化肥的短期潜力。结果表明,种植翻压绿肥第一年,绿肥还田15000、30000和45000kg/hm~2可分别替代化学氮肥11.3%、18.5%和36.5%。施氮180 kg/hm~2配合30000 kg/hm~2绿肥还田、不施氮配合45000 kg/hm~2绿肥还田2个处理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较施氮不复种绿肥增产18.4%和15.7%,收获指数分别增加13.0%和12.6%,穗数分别增加13.8%和14.1%,穗粒数分别增加26.8%和15.9%。施氮180 kg/hm~2配合30000 kg/hm~2绿肥还田的干物质累积量和累积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通径分析表明,绿肥化肥配施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说明施氮180 kg/hm~2配合绿肥还田30000 kg/hm~2处理通过优化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了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施氮180 kg/hm~2配合绿肥还田30000 kg/hm~2是河西灌区小麦增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绿肥还田量 小麦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黄绵土体积质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超超 李玲玲 +5 位作者 谢军红 彭正凯 王进斌 颉健辉 沈吉成 Eunice Essel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23-1031,共9页
借助2001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对黄绵土体积质量、水分含量、作物耗... 借助2001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对黄绵土体积质量、水分含量、作物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均可降低0~3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提升土壤孔隙度;其中NTS显著降低0~1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并显著提升该土层土壤孔隙度,且随着应用年限的延长,效果更为突出。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播种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NTS和NTP效果最佳。与传统耕作相比,NTS和NTP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NTP不利于土壤结构的持续改善。因此,长期施用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保护性耕作 土壤体积质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雨露 张森昱 +5 位作者 杨成存 马建涛 韩凡香 柴守玺 黄彩霞 常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2-1451,共10页
为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光合生理机制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西北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2行(SM1)、秸秆带状覆盖3行(SM2)、地膜覆盖(PM)、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 为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光合生理机制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西北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2行(SM1)、秸秆带状覆盖3行(SM2)、地膜覆盖(PM)、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覆盖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_(L)),其中SM1平均较CK分别提高9.5%、29.1%、21.0%、9.0%,SM2分别提高8.9%、18.9%、4.7%、4.2%,PM分别提高9.2%、31.6%、29.7%、2.9%;而胞间CO^(2)浓度(Ci)小幅度下降,SM1、SM2、PM分别较CK下降11.9%、6.9%、7.6%。覆盖处理在块茎膨大期的叶片Pn、蒸腾速率(Tr)、Gs以及Ci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且覆盖处理的日平均Pn、Tr、Gs均高于CK,增幅均表现为PM>SM1>SM2。在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SM1、SM2和PM处理马铃薯Rubisco羧化酶活性分别较CK增加了63.5%、44.8%和28.1%。两个生长季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和干薯产量,SM1、SM2、PM处理2年平均鲜薯和干薯产量分别增加15.1%、10.1%、31.8%和18.4%、8.6%、40.5%。相关分析发现,两个生长季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r=0.961^(**)和r=0.584^(*))。综上,秸秆带状覆盖可延长马铃薯生育中后期持绿期和高光合持续时间,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适宜在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有利于该地区绿色高产农业的发展。本研究结果为半干旱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马铃薯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灌区宽幅匀播春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对播量的响应
18
作者 韩钟英 杨义荣 +2 位作者 陈桂平 赵财 樊志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6期41-46,共6页
【目的】探明宽幅匀播密植增产效应,对干旱灌区春小麦增产种植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设宽幅匀播(W)和常规条播(C)2种播种方式,以及390(D_(1))、420(D_(2))、450(D_(3))、480(D_(4))、510 kg/hm^(2)(D_(5))5个播量水平,研究了... 【目的】探明宽幅匀播密植增产效应,对干旱灌区春小麦增产种植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设宽幅匀播(W)和常规条播(C)2种播种方式,以及390(D_(1))、420(D_(2))、450(D_(3))、480(D_(4))、510 kg/hm^(2)(D_(5))5个播量水平,研究了小麦生长速率、叶面积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宽幅匀播较常规条播春小麦生长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分别高8.5%~29.7%和12.2%~29.0%,WD_(4)春小麦可获得最大生长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宽幅匀播能够缓解千粒质量因播量增大而降低的程度,从而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实现增产.在D_(2)、D_(4)、D_(5)播量条件下,宽幅匀播较常规条播小麦籽粒产量分别高5.3%、21.0%和28.3%,WD_(4)可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结论】宽幅匀播结合合理密植是实现春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宽幅匀播 合理密植 生长速率 产量构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间作和密植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及竞争补偿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洋 张红菊 +1 位作者 赵怀勇 柴强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9期110-111,共2页
针对间作密植潜力研究薄弱、生产实践中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在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个(5.25、6.00、6.75、7.50万株?hm^2)玉米密度水平下玉米间作豌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状况及竞争补偿作用,以期为玉米间作豌豆合理密植提供技术... 针对间作密植潜力研究薄弱、生产实践中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在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个(5.25、6.00、6.75、7.50万株?hm^2)玉米密度水平下玉米间作豌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状况及竞争补偿作用,以期为玉米间作豌豆合理密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和密植有利于“主要栽培作物玉米”在共生后期干物质积累和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共生后期在适当增大玉米密度的条件下,间作有利于“主要栽培作物玉米”的恢复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模式 密植模式 干物质积累 种间竞争力 恢复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对旱地玉米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强蓉蓉 马建涛 +4 位作者 柴雨葳 吕莹莹 程宏波 常磊 柴守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89,97,共8页
【目的】探究覆盖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地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双垄沟覆盖(BM)及露地无覆盖(CK)3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措施对春玉米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覆盖对春... 【目的】探究覆盖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地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双垄沟覆盖(BM)及露地无覆盖(CK)3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措施对春玉米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覆盖对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与CK相比,SM处理降低了苗期~成熟期0~25 cm土壤温度0~1.1℃,而BM处理则增温0.2~3℃,并且SM和BM处理各生育时期的降幅和增幅均在苗期最大。各土层间,SM处理0~25 cm土层平均较CK降低0.6℃,以10 cm土层降幅最大;而BM平均增温0.6℃,以25 cm土层增幅最大。覆盖处理能显著增加春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CK相比,SM和BM处理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32.4%和34.6%,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3.4%和48.9%。相关分析发现,玉米籽粒产量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r=0.771*),即覆盖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提高玉米产量。【结论】地膜和秸秆带状覆盖均能调控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并能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而秸秆带状覆盖能提高废旧秸秆资源利用率,可作为旱地玉米绿色可持续生产的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