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干旱灾害的影响及防旱减灾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邓振镛 张宇飞 +5 位作者 刘德祥 毛玉琴 靳正平 薛万孝 赵鸿 袁志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4-99,共6页
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夏季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干旱连年发生,尤其是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气候的产生带来了严重的干旱灾害,甘肃省90年代的干旱发生最为频繁,干旱灾情... 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夏季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干旱连年发生,尤其是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气候的产生带来了严重的干旱灾害,甘肃省90年代的干旱发生最为频繁,干旱灾情最为严重,1995年是干旱最严重的一年,成灾率达45%,其次是2000年,成灾率为35%,伏秋旱连春末初夏旱是造成夏粮严重减产的旱灾类型。干旱气候变化引发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应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危害,要加强干旱气候与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和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等防御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干旱灾害 干旱气候变化 响应 减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强 黄建平 +9 位作者 杨金虎 管晓丹 于海鹏 朱飙 张红丽 韩东亮 闫昕旸 张国龙 杨泽粟 曾剑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9-715,共17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进展与展望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气候灾害及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研究综述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燕 王润元 +2 位作者 张凯 王鹤龄 赵鸿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甘肃省是最典型、最严重的干旱省份之一,干旱灾害是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干旱气候灾害做了界定,对1949年以来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的气象学研究状况做了综述,并对今后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旱灾 气象学研究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产量对不同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的关系
4
作者 赵福年 刘江 +3 位作者 杨红燕 张强 雷俊 陈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7,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旱地春小麦产量增加的品种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区域小麦品种选育和作物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布设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雨养处理),开展不同播期以及播前和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处理试验,采...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旱地春小麦产量增加的品种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区域小麦品种选育和作物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布设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雨养处理),开展不同播期以及播前和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处理试验,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划分春小麦气候年型,并利用参数化后的春小麦生长发育模型设置不同气候情景,模拟研究半干旱区雨养春小麦产量对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春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可以分为5个不同的年型,其主要由播前土壤含水量和生育期大气干湿程度(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差)决定;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对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8,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0%。通过模型模拟发现,在播期与播前土壤含水量固定的情形下,当生育期降水量小于140 mm时,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高于对干旱呈中性的品种,而在生育期降水量大于200 mm时,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最高。[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春小麦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及产量形成。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在极端干旱气候年型下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则在水分条件相对适宜的气候年型下容易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模型 春小麦 等水和非等水性 极端干旱 气候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年以来中国区域性气候与极端事件变化格局
5
作者 王倩 翟盘茂 张强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89,共10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气候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入了解和认识区域气候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灾害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回顾并梳理了中外相关的前沿科学...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气候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入了解和认识区域气候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灾害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回顾并梳理了中外相关的前沿科学进展,对比了东部和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响应的共性和差异。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中国的气温和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降水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暖湿化”,以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为主,西南部分地区表现出“暖干化”特征。东部地区降水主要呈“南涝北旱”的格局,2010年之后,伴随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这种格局逐渐改变。伴随着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强降水和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大。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是观测到的平均气温和极端温度升高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共同驱动了区域降水的变化。此外,还展望了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驱动机制 归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及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76
6
作者 黄小燕 李耀辉 +4 位作者 冯建英 王劲松 王芝兰 王圣杰 张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9-1370,共12页
采用1960—2011年西北地区111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计算出各站的湿润指数,并对其进行标准化,统计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对西北全区和不同自然区的降水量及极端干旱发生频率... 采用1960—2011年西北地区111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计算出各站的湿润指数,并对其进行标准化,统计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对西北全区和不同自然区的降水量及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西北全区年降水量变化倾向率表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0.17 mm。由该区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可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部分:明显增加区、轻度增加区、减少区。西北全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的平均值为3.8月/a,气候变化倾向率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11月。根据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变化的空间差异,也可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部分:明显减少区、轻度减少区、增加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无雨总日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降水量 湿润指数 极端干旱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农业气候资源和主要作物栽培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王鹤龄 张强 +4 位作者 王润元 吕晓东 王力 张镭 齐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099-6110,共12页
基于甘肃省8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气象观测资料和玉米、春小麦、冬小麦、马铃薯的区划指标,分1961—1986(时段Ⅰ)和1987—2014年(时段Ⅱ)2个不同时段,分析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和主要粮食作物潜在栽培格局的... 基于甘肃省8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气象观测资料和玉米、春小麦、冬小麦、马铃薯的区划指标,分1961—1986(时段Ⅰ)和1987—2014年(时段Ⅱ)2个不同时段,分析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和主要粮食作物潜在栽培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时段Ⅱ较时段Ⅰ平均气温、负积温、≥0℃积温和≥10℃积温分别增加0.83℃、113.9℃·d、290℃·d和180℃·d,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34—16mm/10a,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时段Ⅱ较时段Ⅰ春小麦不适宜种植区面积显著增加约9%,最适宜、适宜、次适宜种植区面积分别减少1.4%、4.1%和4.8%,其中以河西走廊和陇中黄土高原变化最为显著。冬小麦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面积分别增加6%和3.4%,最适宜、可种植和不适宜种植区面积分别减少0.4%、3.5%和5.7%,其中以陇中地区变化最为显著。玉米最适宜和可种植区面积分别增加13%和7%。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面积分别减少11%、2%和7%,其中以河西灌区变化最为显著。马铃薯最适宜和适宜种植区面积分别减少3.8%和0.7%,次适宜和可种植区面积分别增加3.5%和1.3%,其中以陇中黄土高原变化最为显著。最后提出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栽培格局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气候资源 栽培格局 甘肃省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甘肃定西为例 被引量:40
8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2 位作者 杨金虎 肖国举 张秀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225-4234,共10页
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春小麦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 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春小麦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15.796 mm/10a。降水量存在3 a、6 a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62℃/10a。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12/10a,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9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春小麦播种到成熟约需110—130 d,期间≥0℃积温为1500—2000℃,降水量为150—200mm,日照时数为800—1300 h。春小麦在播种后38 d开始,穗干重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播种后50 d,穗干重生长速度最大;播种后63 d开始,穗干重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全生育期而言,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乳熟—成熟期每10 a缩短2—3 d、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4—5 d。气温对春小麦产量形成除出苗期和成熟期外,其余为负效应,孕穗期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的影响函数同热量的影响函数呈反相位分布,除出苗期和成熟期降水量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均为正效应,春小麦拔节—抽穗期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春小麦 生育 穗干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Ps情景下中国北方地区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翟颖佳 李耀辉 徐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6,共13页
利用水平分辨率为50 km×50 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单向嵌套BCC_CSM1.1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以中国西北东部到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的气候特征以及干旱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1)RegCM4模式对研究区域气温和降水... 利用水平分辨率为50 km×50 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单向嵌套BCC_CSM1.1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以中国西北东部到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的气候特征以及干旱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1)RegCM4模式对研究区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可信度较高,能较好地模拟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但由于模式存在一些系统性误差,因此部分区域模拟结果比实际略偏高。(2)2041—2050年相较于2006—2010年来讲,RCP4.5情景下研究区域气温将增加1.0℃左右,RCP8.5情景下增加约1.4℃;两种情景下研究区域降水表现为波动变化,一致性趋势不明显,但2041年以后均进入降水减少期。(3)总体来讲,两种情景下2041-2050年研究区域均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干旱;RCP4.5情景下,夏、秋季2041—2050年干旱情况比前期严重,其中秋季从2042年开始,SPI值普遍偏低,有可能出现连旱现象;RCP8.5情景下,夏季干旱总体呈增加趋势,秋季则呈波动减少趋势,但2045年以后秋季又转为较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到华北 最新排放情景 干旱气候变化 RegCM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市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作物结构调整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小利 姚小英 +1 位作者 蒲金涌 马鹏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3期179-184,共6页
分析了天水市1960—2005年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为近46a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20世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 分析了天水市1960—2005年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为近46a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20世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土壤蒸散发加大。20世纪90年代土壤含水量最少,水分亏缺最为严重,春旱、初夏旱、伏旱出现几率最多。根据46a来干旱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影响,引进影响系数,对主要夏、秋粮作物种植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并运用线性风险决策模式,提出适应干旱气候特点的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调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1
作者 丁文魁 李兴宇 +3 位作者 杨晓玲 马中华 吴雯 陈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425,共11页
研究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干旱区气候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河西走廊东部2001~2020年逐月NASA GIMMS(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归一... 研究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干旱区气候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河西走廊东部2001~2020年逐月NASA GIMMS(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气温、降水、日照、蒸发资料为基础,运用差值法和线性趋势法对比分析了21世纪00年代(2001~2010年)和21世纪10年代(2011~2020年)NDVI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探讨了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21世纪10年代全区域及各地NDVI呈显著增长趋势,21世纪00年代凉州区、古浪县NDVI呈减少趋势,全区域及其他各地呈增长趋势,21世纪10年代NDVI比21世纪00年代明显偏大。河西走廊东部全区域及各地两个年代气温基本呈上升趋势;21世纪10年代降水基本呈增多趋势、21世纪00年代降水基本呈减少趋势;两个年代日照时数基本呈减少趋势;两个年代蒸发量基本呈增多趋势,两个年代相比21世纪10年代比21世纪00年代气温、降水、蒸发量在增大,日照时数在减少。年NDVI与气温、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对NDVI具有明显正贡献;年NDVI与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关性的正负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日照时数对NDVI具有负贡献,蒸发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河西走廊东部NDVI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本研究建立的年NDVI与年气候要素的回归模型,可用于预测NDVI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 相关性 回归模型 河西走廊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春油菜生育及产量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明春 孙占峰 +1 位作者 蒋菊芳 任丽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3-218,共6页
利用甘肃省春油菜种植区甘肃民乐县1987—2006年、合作市1987—1999年油菜生育期、产量资料及光温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特征及与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油菜产区气温呈升高趋势,... 利用甘肃省春油菜种植区甘肃民乐县1987—2006年、合作市1987—1999年油菜生育期、产量资料及光温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特征及与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油菜产区气温呈升高趋势,气温倾向率在0.28~0.31℃·10a-1,河西民乐产区气温增幅大于甘南合作产区。降水基本稳定,两地增(民乐)、减(合作)幅较小。关键生育期———苔花期降水民乐呈减少趋势,合作呈增加趋势;气候变暖使油菜生育进程加快,民乐现蕾—开花、开花—绿熟间隔日数减少趋势明显,1997—2006年平均日数较1986—1996年分别减少13 d和4 d;单位气候要素变化导致气候产量敏感程度不一,民乐产区降水影响以正效应为主,水分不足是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最大影响时段出现在苔花期。合作产区光温影响以正效应为主,光温条件不足是主要限制因子,其次是现蕾—开花期降水呈正效应。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高寒阴湿区油菜产量增加和品质形成更为有利,不利于温带草原气候区油菜生产,温带草原气候区应积极采取抗旱保墒、播种期提前等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春油菜 生育进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霜冻变化特征及其预报
13
作者 郭俊文 单红洮 郭俊庭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38-141,共4页
为了有效减少霜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1—2020年陇中半干旱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当地霜冻变化特征,并建立其预报方程。结果表明:该区域秋霜冻平均初日为10月4日,春霜冻平均终日为5月5日;秋霜冻初日显著推迟,全年平均无霜期显著... 为了有效减少霜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1—2020年陇中半干旱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当地霜冻变化特征,并建立其预报方程。结果表明:该区域秋霜冻平均初日为10月4日,春霜冻平均终日为5月5日;秋霜冻初日显著推迟,全年平均无霜期显著延长,无霜期气候倾向率为3.94 d/10 a;霜冻初、终日及无霜期的波动幅度增大;研究区大范围的区域性霜冻大部分属于平流+辐射霜冻。在建立和完善霜冻防灾减灾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的基础上,建议采用传统防霜冻手段和现代防霜技术相结合,开展霜冻灾害综合防治,以减轻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变化特征 预报 对策 陇中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鹤龄 丁文魁 +3 位作者 李兴宇 杨晓玲 郭丽梅 张金秀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蒸发和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为基础,首先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与NDVI...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蒸发和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为基础,首先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与NDVI的年、季节变化趋势,然后采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候要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及各地年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夏、秋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除民勤外)呈下降趋势;全流域及永昌、古浪、天祝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民勤、凉州呈减少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年日照时数除古浪呈增多趋势外,全流域及其他各地呈减少趋势,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很不一致;年蒸发量除凉州呈减少趋势外,全流域及其他各地呈增多趋势,各季节蒸发量变化趋势也不太一致。石羊河流域及各地年NDVI呈显著增长趋势,除凉州春季外,各季节也呈增长趋势。年、季气温和降水量与NDVI基本呈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年、季日照时数和蒸发量与NDVI相关性的正负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日照时数对NDVI具有负贡献,蒸发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研究结果将为石羊河流域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调整种植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相关性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21
15
作者 姚玉璧 肖国举 +1 位作者 王润元 张秀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外绝大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9.168~-1.143 mm/10 a之间,秋季降水量减少最多,春季次之,而夏季部分地区和冬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降水量存在3年、6~8年的周期振荡特征,3年周期振荡在1962-1966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之后逐渐减弱。6~8年振荡在1980-1985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气温距平呈上升趋势,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74~0.507℃/10 a之间,大部分地区呈先降后升型,转型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冬季气温增高最多,秋季、春季次之,夏季陕、甘、宁交界区及陇中地区气温增高而其余地区气温距平略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近50年来年呈波动变化。平均风速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略增外,其余各地均呈下降趋势。蒸发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地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半干旱区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气候对陇东南主要农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估 被引量:33
16
作者 蒲金涌 张存杰 +3 位作者 姚小英 邓振镛 刘卫民 苗具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7-171,共5页
以天水市境内7个气象站1961-2005年(代表站1936-2005年)的逐月、逐年降水资料及干旱灾害发生的次数、造成粮食减产等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干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得出1961~2005年干旱发生的频率... 以天水市境内7个气象站1961-2005年(代表站1936-2005年)的逐月、逐年降水资料及干旱灾害发生的次数、造成粮食减产等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干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得出1961~2005年干旱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一年之内干旱发生的频率以伏旱最高,春旱最低。提出了干旱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系数,建立了定量评估模式,并对粮食作物的种植风险程度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农作物 产量评估 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4
17
作者 齐月 赵鸿 +5 位作者 雷俊 王丽娟 芦亚玲 赵福年 杨阳 陈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200,220,共9页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20年...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20年61 a间,马铃薯生育期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2℃·10a^(-1)和48.14℃·10a^(-1)(P<0.01);降水量波动减少,气候倾向率为3.97 mm·10a^(-1)(P<0.05);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气候倾向率为10.92 h·10a^(-1)(P<0.05)。但2005—2020年16 a间,马铃薯生育期气温显著下降,气候倾向率为-0.54℃·10a^(-1)(P<0.01),各生育时期气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块茎膨大~成熟期气温下降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18℃·10a^(-1),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马铃薯生育期降水量增加显著,气候倾向率为13.89 mm·10a^(-1)(P<0.01),各生育时期降水量变化不同,播种~出苗和块茎形成期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32 mm·10a^(-1),出苗~分枝期和块茎膨大~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22 mm·10a^(-1)和35.26 mm·10a^(-1)。近16 a来,马铃薯生长日数延长、产量下降,产量与全生育期气温、块茎膨大~成熟期气温和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产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马铃薯生育期适宜降水量阈值为315.7 mm。马铃薯生育期气温及降水量、块茎形成期降水量和播种~出苗降水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因子。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应对气候变化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马铃薯 产量 气温 降水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甘肃省不同气候类型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鹤龄 王润元 +2 位作者 张强 牛俊义 吕晓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6-871,共6页
作物需水量是农田水分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未来温度上升1~4℃的情景下,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我国甘肃省不同气候类型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冬小麦需水量的影响最大... 作物需水量是农田水分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未来温度上升1~4℃的情景下,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我国甘肃省不同气候类型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冬小麦需水量的影响最大,对玉米和春小麦次之。当生长期内温度上升1~4℃时,冬小麦需水量将增加3.05%~12.90%,相当于13.2~81.2 mm;玉米需水量将增加2.49%~10.80%,相当于9.9~60.6 mm;春小麦需水量将增加2.74%~11.69%,相当于6.7~40.0 mm。气候变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存在一定地域性差异。对干旱区的作物需水量影响最大,半干旱区次之,其次是半湿润区,对湿润区影响不大。根据甘肃省目前的种植结构,据此估算,当温度上升1~4℃时,将使甘肃省冬小麦的灌溉需水量增加12.43×108 m3、13.02×108 m3、13.74×108 m3和14.65×108 m3,玉米的灌溉需水量增加7.94×108 m3、8.32×108 m3、8.78×108 m3和9.30×108 m3,春小麦的灌溉需水量增加4.97×108 m3、5.16×108 m3、5.42×108 m3和5.76×108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温度 作物需水量 气候区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温凉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甘肃岷县为例 被引量:44
19
作者 姚玉璧 张秀云 +2 位作者 王润元 邓振镛 卢汉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利用西北温凉半湿润区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马铃薯块茎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 利用西北温凉半湿润区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马铃薯块茎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8.329 mm/10 a。降水量存在3 a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144℃/10 a。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42/10 a,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7年明显趋于干旱化。马铃薯播种到采收约需150-168d,需≥0℃积温2000-2300℃,降水量400-500mm,日照时数900-1100h。马铃薯在播种后105d开始,块茎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播种后127d,块茎生长速度最大;播种后149d开始,块茎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全生育期而言,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马铃薯花序形成期每10 a提前8-9d,开花期每10 a提前4-5d。气温对马铃薯产量形成除采收期外,其余为负效应,块茎膨大期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而降水量的影响函数同热量的影响函数呈反相位分布,除出苗期和采收期降水量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均为正效应,马铃薯分枝期到开花期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气候变化 马铃薯 生育 块茎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不同海拔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育脆弱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1 位作者 赵鸿 王瑞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8,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敏感性的影响,以及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 利用黄土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敏感性的影响,以及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马铃薯生长季5—10月绝对值最大,表现为高海拔区大于低海拔区的特征。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表现为高海拔区小于低海拔区的特征。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也表现为高海拔区小于低海拔区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干燥指数明显上升,气候趋于暖干化。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气温,气候变暖,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前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而生殖生长阶段延长,全生育期延长。块茎膨大期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增加,马铃薯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和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均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开花期降水减少导致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脆弱性增加,此时段以干旱为主的气象灾害频率的增加使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增加,马铃薯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性和降水量减少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却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马铃薯 生育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