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近40a甘肃省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程瑛
李维京
+1 位作者
王润元
刘德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4-849,共6页
利用甘肃省近40 a的气温、降水、各种气象灾害和各种灾情、经济指标资料,分析了甘肃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影响。得出全省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降水河西(以黄河为界)为增加趋势,河东减少趋势;干旱20世纪9...
利用甘肃省近40 a的气温、降水、各种气象灾害和各种灾情、经济指标资料,分析了甘肃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影响。得出全省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降水河西(以黄河为界)为增加趋势,河东减少趋势;干旱20世纪90年代在增加,而沙尘暴、冰雹、暴雨90年代在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明显,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与粮食单产呈明显的负相关,尤以干旱灾害对全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社会经济
影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
23
2
作者
傅朝
杨晓军
+1 位作者
周晓军
刘维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5-1103,共9页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一般低于45 dBz,且主要分布于0℃层以下;雷达径向速度反映出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风场辐合结构和低空急流的维持有利于强回波及高频次列车效应的产生;γ中尺度涡旋的出现对强降水的临近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多普勒雷达特征
回波
反射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甘肃岷县两次强降水致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
9
3
作者
程瑛
黄武斌
沙宏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3-448,共6页
从致灾因子、灾害风险的角度对甘肃岷县2012年5月10日和2016年6月23日发生的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是造成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
从致灾因子、灾害风险的角度对甘肃岷县2012年5月10日和2016年6月23日发生的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是造成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气象触发因素;前期降水、短时强降水强度及落区在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形成中起到了决定作用,而强降水伴随特强冰雹、阵性大风对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形成则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
山洪泥石流
致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98年4月14~15日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被引量:
52
4
作者
郑新江
徐建芬
+3 位作者
罗敬宁
孙兰东
叶惠明
许东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利用卫星云图 ,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 1998年 4月 14~ 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 ,指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 ,是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也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心的成因 ,发现第...
利用卫星云图 ,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 1998年 4月 14~ 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 ,指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 ,是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也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心的成因 ,发现第一个强沙尘暴区是由加强的冷锋云带造成的 ,而第二个强沙尘暴区是由三条云带共同作用造成的。强沙尘暴区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5 0 0hPa正涡度中心下风方和次级反环流的上升区内。并用动力气象学原理做了初步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象卫星
卫星云图
气象资料
斜压槽
天气过程分析
大气环流
冷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冰雹云演变过程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
40
5
作者
张杰
李文莉
+2 位作者
康凤琴
渠永兴
孙旭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8-763,共6页
针对2003年9月21日的一次区域性冰雹云强对流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实况、环流场特征和雷达资料,利用NOAA卫星数据,从天气分析、能量转换以及云在可见光、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着大气能量的转换,...
针对2003年9月21日的一次区域性冰雹云强对流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实况、环流场特征和雷达资料,利用NOAA卫星数据,从天气分析、能量转换以及云在可见光、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着大气能量的转换,当日青海湖以北的对流冷云单体在东移过程中,结合了西南部暖舌带来的暖湿气流,午后受地面增温出现了爆发性发展。(1)17:00云团发展最旺盛,云顶温度最低值达到-44℃,并确定冰雹发生的云顶温度临界值为-39.2℃,云顶亮温为221K;(2)冰雹云温度水平梯度介于20~35℃/50km之间,表现为有雹无灾的冰雹强度特征;(3)卫星数据表明,此时雹云与其它云团不同,具有粒子有效半径较大,气溶胶光学厚度也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云顶温度
云团
暖湿气流
环流场
冷云
大气能量
增温
天气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光温室番茄生理生态特征量观测研究
被引量:
7
6
作者
马鹏里
尹东
+3 位作者
张旭东
杨启国
杨兴国
王润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2,153,共6页
在EM210型日光温室中采用以色列生产的Galilieo-LPS植物生理监测系统和温室环境气象要素观测系统,对番茄的生理生态特征量和气象要素进行了实时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由于番茄果实的个体差异和前期生长的差异,大、中、小番茄果实...
在EM210型日光温室中采用以色列生产的Galilieo-LPS植物生理监测系统和温室环境气象要素观测系统,对番茄的生理生态特征量和气象要素进行了实时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由于番茄果实的个体差异和前期生长的差异,大、中、小番茄果实的生长规律有明显的差异;小番茄的增长过程呈“阶梯”型,大中番茄的增长过程呈“波浪”型。叶柄茎流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当室内空气温度大于叶温1.7C时,番茄的生长就会受到高温的危害,在12:00~16:00之间出现“茎流午休”现象。在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温室内温度大于30.5℃时,要及时启动温度调控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番茄
生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土丘陵区大垄沟优化措施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7
7
作者
方锋
黄占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5,共5页
使用间作套种、普通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措施对黄土丘陵地区的大垄沟种植方式进行了改良和优化。结果表明,普通地膜、液态地膜和间套优化措施能够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期的光合速率,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生理日变化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可以明...
使用间作套种、普通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措施对黄土丘陵地区的大垄沟种植方式进行了改良和优化。结果表明,普通地膜、液态地膜和间套优化措施能够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期的光合速率,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生理日变化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田间各时段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光合速率
生理特性
黄土丘陵区
液态地膜
干物质积累量
黄土丘陵地区
优化措施
影响
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垄沟及其改良栽培措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4
8
作者
方锋
黄占斌
+1 位作者
俞满源
李亚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5,共6页
为了改良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大垄沟种植技术,在延安选用沈单10号玉米品种采用大垄沟配合地膜、液态地膜、保水剂、土壤改良剂(PAM)等4种化学材料覆盖,及大垄沟玉米间作大豆共5个处理,以平作和大垄沟不覆盖处理为对照,对大垄沟种植技术...
为了改良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大垄沟种植技术,在延安选用沈单10号玉米品种采用大垄沟配合地膜、液态地膜、保水剂、土壤改良剂(PAM)等4种化学材料覆盖,及大垄沟玉米间作大豆共5个处理,以平作和大垄沟不覆盖处理为对照,对大垄沟种植技术进行改良研究。结果表明,5种改良措施均能明显促进玉米的生长势,增加玉米的光合面积,提高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其中,大垄沟与地膜或液态地膜配合使用的增产效果最佳,是适合延安半干旱地区玉米种植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垄沟
玉米
生长
产量
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
栽培技术
地膜
保水剂
土壤改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
611
9
作者
任国玉
初子莹
+15 位作者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中国20世纪气候增暖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回答。一些迹象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中国的地面气温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太阳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现代气候变暖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城市化影响
高空温度
中世纪温暖期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套一次低涡强冰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研究
被引量:
5
10
作者
王位泰
张天锋
+3 位作者
李照荣
徐启运
薛景轩
黄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0-3543,共4页
通过对2007年7月24日河套南部庆城县强冰雹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和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分析,探讨此次低涡强冰雹的新一代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河套低涡在铅直剖面上对应有深厚的正涡度场分布;提出河套低涡影响下大冰雹的新一代...
通过对2007年7月24日河套南部庆城县强冰雹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和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分析,探讨此次低涡强冰雹的新一代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河套低涡在铅直剖面上对应有深厚的正涡度场分布;提出河套低涡影响下大冰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预警指标模型:降雹前强度R≥57 dBz且随高度有"跃增"特征,径向速度V回波的中气旋M和≥±20 m/s的速度中心在2~11 km高度上活跃,云顶高度ET"跃升"显著,垂直液态水含量VIL≥45 kg/m2大值中心面积迅速扩大,对有效实施人影防雹增雨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低涡
强冰雹
新一代天气雷达
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部多、少雪年地表能量和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
2
11
作者
王梓月
罗斯琼
+2 位作者
李文静
王景元
陈自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4-464,共21页
青藏高原积雪对地表能量和水分交换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玛多、玛曲和垭口3个站点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多雪年和少雪年的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辐射平衡方面,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
青藏高原积雪对地表能量和水分交换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玛多、玛曲和垭口3个站点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多雪年和少雪年的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辐射平衡方面,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可以反射掉较多的向上短波辐射。玛多站多雪年反射掉的向上短波辐射是少雪年的2.3倍,玛曲站主要积雪期(3-5月)中多雪时期比少雪时期多反射掉10.07 W·m^(-2)的向上短波辐射,垭口站多雪年的年平均向上短波辐射分别比两个少雪年高出37.49 W·m^(-2)和31.92 W·m^(-2)。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还可以减少向上长波辐射的发射。玛多站多雪年与少雪年向上长波辐射的差值在整个研究时段中基本为负,垭口站两个少雪年在当年12月初到次年1月和次年2月末到4月初这两个时段,积雪越深,向上长波辐射值越小。向上短波和向上长波辐射的差异使得多雪年的地表净辐射少于少雪年。不论多雪年还是少雪年,土壤热通量的值都很小,地表能量分配主要以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为主。玛多站少雪年以感热通量为主且感热通量为正,但多雪年感热通量为负;玛曲站的3-5月,多雪年的降雪较少雪年集中,多雪年地表能量分配以潜热为主,少雪年地表能量分配以感热为主。两个站点多雪年土壤热通量由负转正的时间均晚于少雪年。由于积雪的保温效应,多雪年土壤温度高于少雪年,且地表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较大,大气湿度的平均值也大于少雪年;土壤进入冻结期后,各个土层深度上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改变减弱,玛多站在5 cm深度多雪年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少雪年,玛曲站少雪年1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更明显,垭口站20~160 cm各层土壤多雪年冻结时间晚于少雪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多、少雪年
土壤水热
地表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淹没模型的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12
作者
周晓军
王宝鉴
+3 位作者
傅朝
刘维成
刘丽
宋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6期178-180,189,共4页
利用Arc Gis的淹没模型模计算洮河流域降水量和刘家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确定洮河流域面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曲线;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洮河流域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使用D8和曼宁公式计算流洮河域范围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所对...
利用Arc Gis的淹没模型模计算洮河流域降水量和刘家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确定洮河流域面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曲线;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洮河流域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使用D8和曼宁公式计算流洮河域范围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所对应的淹没范围和水深。对洮河流域历史洪涝灾害定性评估,挑选出灾频率最高的水位区间,运用灾害风险原理,制作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并与流域内暴雨日数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高风险区与暴雨多发区基本对应,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暴雨洪涝
淹没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榆中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
1
13
作者
崔宇
安婷婷
牛淑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8期146-148,共3页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及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榆中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呈低槽型,500hPa低槽、700hPa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及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榆中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呈低槽型,500hPa低槽、700hPa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中尺度分析显示,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3)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整层比湿较大,本地水汽条件好;7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上升运动
短时强降水
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张掖市一次区域性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14
作者
崔宇
安婷婷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期76-77,共2页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对2020年5月11日清晨甘肃省张掖市出现的一次区域性霜冻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际工作中,预报员可以根据当天的气温、湿度及夜间云量、风速等因素判断是否有霜冻形成。
关键词
张掖市
低温
霜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40a甘肃省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程瑛
李维京
王润元
刘德祥
机构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中国
气象
局国家气候
中心
中国
气象
局
兰州
干旱
气象
所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4-849,共6页
基金
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5DIB3J100)资助
文摘
利用甘肃省近40 a的气温、降水、各种气象灾害和各种灾情、经济指标资料,分析了甘肃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影响。得出全省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降水河西(以黄河为界)为增加趋势,河东减少趋势;干旱20世纪90年代在增加,而沙尘暴、冰雹、暴雨90年代在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明显,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与粮食单产呈明显的负相关,尤以干旱灾害对全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
关键词
甘肃省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社会经济
影响评估
Keywords
Gansu Province
climate chang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分类号
P42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
23
2
作者
傅朝
杨晓军
周晓军
刘维成
机构
甘肃省兰州中心气象台
甘肃省
兰州
市
气象
局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5-1103,共9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06)
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CMAGJ2014M54)共同资助
文摘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一般低于45 dBz,且主要分布于0℃层以下;雷达径向速度反映出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风场辐合结构和低空急流的维持有利于强回波及高频次列车效应的产生;γ中尺度涡旋的出现对强降水的临近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多普勒雷达特征
回波
反射率因子
Keywords
warm area rainstorm, characteristics of Doppler radar, echo, reflectivity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甘肃岷县两次强降水致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
9
3
作者
程瑛
黄武斌
沙宏娥
机构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3-448,共6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06)
文摘
从致灾因子、灾害风险的角度对甘肃岷县2012年5月10日和2016年6月23日发生的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是造成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气象触发因素;前期降水、短时强降水强度及落区在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形成中起到了决定作用,而强降水伴随特强冰雹、阵性大风对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形成则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岷县
山洪泥石流
致灾因子
Keywords
Minxian
massive mudslide
disaster-causing factors
分类号
P332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98年4月14~15日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被引量:
52
4
作者
郑新江
徐建芬
罗敬宁
孙兰东
叶惠明
许东蓓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国家卫星
气象
中心
甘肃省兰州中心气象台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基金
国防科工委卫星应用技术重点项目 (Y97#10 )资助
文摘
利用卫星云图 ,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 1998年 4月 14~ 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 ,指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 ,是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也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心的成因 ,发现第一个强沙尘暴区是由加强的冷锋云带造成的 ,而第二个强沙尘暴区是由三条云带共同作用造成的。强沙尘暴区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5 0 0hPa正涡度中心下风方和次级反环流的上升区内。并用动力气象学原理做了初步讨论 。
关键词
沙尘暴
气象卫星
卫星云图
气象资料
斜压槽
天气过程分析
大气环流
冷锋
Keywords
Severe dust storm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分类号
P458.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45.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冰雹云演变过程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
40
5
作者
张杰
李文莉
康凤琴
渠永兴
孙旭映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
兰州
干旱
气象
研究所
甘肃省
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8-763,共6页
基金
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西北地区人工防雹消雹技术"项目(2002DIB10046)资助
文摘
针对2003年9月21日的一次区域性冰雹云强对流天气过程,结合天气实况、环流场特征和雷达资料,利用NOAA卫星数据,从天气分析、能量转换以及云在可见光、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着大气能量的转换,当日青海湖以北的对流冷云单体在东移过程中,结合了西南部暖舌带来的暖湿气流,午后受地面增温出现了爆发性发展。(1)17:00云团发展最旺盛,云顶温度最低值达到-44℃,并确定冰雹发生的云顶温度临界值为-39.2℃,云顶亮温为221K;(2)冰雹云温度水平梯度介于20~35℃/50km之间,表现为有雹无灾的冰雹强度特征;(3)卫星数据表明,此时雹云与其它云团不同,具有粒子有效半径较大,气溶胶光学厚度也大的特点。
关键词
冰雹云
云顶温度
云团
暖湿气流
环流场
冷云
大气能量
增温
天气
利用
Keywords
Hail cloud
Developing process
NOAA
Temperature of cloud top
Bright temperature of cloud top
Radar
Cloud particle character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光温室番茄生理生态特征量观测研究
被引量:
7
6
作者
马鹏里
尹东
张旭东
杨启国
杨兴国
王润元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
兰州
干旱
气象
研究所
甘肃省
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2,153,共6页
文摘
在EM210型日光温室中采用以色列生产的Galilieo-LPS植物生理监测系统和温室环境气象要素观测系统,对番茄的生理生态特征量和气象要素进行了实时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由于番茄果实的个体差异和前期生长的差异,大、中、小番茄果实的生长规律有明显的差异;小番茄的增长过程呈“阶梯”型,大中番茄的增长过程呈“波浪”型。叶柄茎流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当室内空气温度大于叶温1.7C时,番茄的生长就会受到高温的危害,在12:00~16:00之间出现“茎流午休”现象。在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温室内温度大于30.5℃时,要及时启动温度调控装置。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番茄
生理生态
Keywords
solar greenhouse
tomato
eco-physiology
分类号
S641.2 [农业科学—蔬菜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土丘陵区大垄沟优化措施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7
7
作者
方锋
黄占斌
机构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5,共5页
基金
兰州中心气象台青年创新基金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0501-125)
文摘
使用间作套种、普通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措施对黄土丘陵地区的大垄沟种植方式进行了改良和优化。结果表明,普通地膜、液态地膜和间套优化措施能够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期的光合速率,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生理日变化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田间各时段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玉米
光合速率
生理特性
黄土丘陵区
液态地膜
干物质积累量
黄土丘陵地区
优化措施
影响
程度
Keywords
hilly loess regions
optimized practice
large-size ridge and furrow
corn physiology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垄沟及其改良栽培措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4
8
作者
方锋
黄占斌
俞满源
李亚军
机构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地勘总队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5,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1170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研究(KZCX1-06-02-03)
+1 种基金
国家"十五"863课题(2002AA2Z4171
2003AA6Z3301)
文摘
为了改良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大垄沟种植技术,在延安选用沈单10号玉米品种采用大垄沟配合地膜、液态地膜、保水剂、土壤改良剂(PAM)等4种化学材料覆盖,及大垄沟玉米间作大豆共5个处理,以平作和大垄沟不覆盖处理为对照,对大垄沟种植技术进行改良研究。结果表明,5种改良措施均能明显促进玉米的生长势,增加玉米的光合面积,提高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其中,大垄沟与地膜或液态地膜配合使用的增产效果最佳,是适合延安半干旱地区玉米种植的栽培措施。
关键词
大垄沟
玉米
生长
产量
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
栽培技术
地膜
保水剂
土壤改良剂
Keywords
maize (Zea mays)
broad ridge culture
mulch
growth
yield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
611
9
作者
任国玉
初子莹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国家气候
中心
山西省晋中市
气象
局
中国
气象
局国家
气象
信息
中心
气候资料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山东省
气象
局
气象
中心
湖北省
气象
局
气象
科学技术研究所
天津市
气象
局气候
中心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河北省
气象
局气候
中心
青海省
气象
局青海
气象台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基金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测"(2001BA611B-01)
文摘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中国20世纪气候增暖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回答。一些迹象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中国的地面气温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太阳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现代气候变暖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城市化影响
高空温度
中世纪温暖期
中国大陆
Keywords
temperature change, urbanization effect, upper air temperature, medieval warm period, China's Mainland
分类号
P46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套一次低涡强冰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研究
被引量:
5
10
作者
王位泰
张天锋
李照荣
徐启运
薛景轩
黄斌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
兰州
干旱
气象
研究所
甘肃省
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
气象
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甘肃省
庆阳市
气象
局
甘肃省兰州中心气象台
甘肃省
气象
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0-3543,共4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兰州区域气象中心业务建设项目
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4DIB5J192)
文摘
通过对2007年7月24日河套南部庆城县强冰雹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和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分析,探讨此次低涡强冰雹的新一代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河套低涡在铅直剖面上对应有深厚的正涡度场分布;提出河套低涡影响下大冰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预警指标模型:降雹前强度R≥57 dBz且随高度有"跃增"特征,径向速度V回波的中气旋M和≥±20 m/s的速度中心在2~11 km高度上活跃,云顶高度ET"跃升"显著,垂直液态水含量VIL≥45 kg/m2大值中心面积迅速扩大,对有效实施人影防雹增雨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河套低涡
强冰雹
新一代天气雷达
回波特征
Keywords
Hetao low vortex
Strong hail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Echo characteristic
分类号
S163.5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部多、少雪年地表能量和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
2
11
作者
王梓月
罗斯琼
李文静
王景元
陈自航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4-464,共2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5096,U20A2081)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105)
+1 种基金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0JR10RA070)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交叉团队项目。
文摘
青藏高原积雪对地表能量和水分交换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玛多、玛曲和垭口3个站点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多雪年和少雪年的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辐射平衡方面,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可以反射掉较多的向上短波辐射。玛多站多雪年反射掉的向上短波辐射是少雪年的2.3倍,玛曲站主要积雪期(3-5月)中多雪时期比少雪时期多反射掉10.07 W·m^(-2)的向上短波辐射,垭口站多雪年的年平均向上短波辐射分别比两个少雪年高出37.49 W·m^(-2)和31.92 W·m^(-2)。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还可以减少向上长波辐射的发射。玛多站多雪年与少雪年向上长波辐射的差值在整个研究时段中基本为负,垭口站两个少雪年在当年12月初到次年1月和次年2月末到4月初这两个时段,积雪越深,向上长波辐射值越小。向上短波和向上长波辐射的差异使得多雪年的地表净辐射少于少雪年。不论多雪年还是少雪年,土壤热通量的值都很小,地表能量分配主要以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为主。玛多站少雪年以感热通量为主且感热通量为正,但多雪年感热通量为负;玛曲站的3-5月,多雪年的降雪较少雪年集中,多雪年地表能量分配以潜热为主,少雪年地表能量分配以感热为主。两个站点多雪年土壤热通量由负转正的时间均晚于少雪年。由于积雪的保温效应,多雪年土壤温度高于少雪年,且地表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较大,大气湿度的平均值也大于少雪年;土壤进入冻结期后,各个土层深度上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改变减弱,玛多站在5 cm深度多雪年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少雪年,玛曲站少雪年1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更明显,垭口站20~160 cm各层土壤多雪年冻结时间晚于少雪年。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多、少雪年
土壤水热
地表能量
Keywords
Qinghai-Xizang Plateau
snow cover
high and low snow fall year
soil water and heat
surface energy fluxes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淹没模型的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12
作者
周晓军
王宝鉴
傅朝
刘维成
刘丽
宋强
机构
甘肃省
兰州
市
气象
局
甘肃省兰州中心气象台
陇南市
气象
局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6期178-180,189,共4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青藏高原东侧易发山洪小流域监测预警方法研究(GYHY201206029)"
中国气象局2013年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项目"西北东部短历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关键技术集成应用"(CMAGJ2013Z09)
文摘
利用Arc Gis的淹没模型模计算洮河流域降水量和刘家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确定洮河流域面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曲线;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洮河流域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使用D8和曼宁公式计算流洮河域范围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所对应的淹没范围和水深。对洮河流域历史洪涝灾害定性评估,挑选出灾频率最高的水位区间,运用灾害风险原理,制作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并与流域内暴雨日数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高风险区与暴雨多发区基本对应,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GIS
暴雨洪涝
淹没
风险区划
Keywords
GIS
rainstorm flood
inundation
risk regionalization
分类号
R426.6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榆中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
1
13
作者
崔宇
安婷婷
牛淑丽
机构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张掖市
气象
局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8期146-148,共3页
文摘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及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榆中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呈低槽型,500hPa低槽、700hPa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中尺度分析显示,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3)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整层比湿较大,本地水汽条件好;7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关键词
暴雨
上升运动
短时强降水
榆中
分类号
F323.8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掖市一次区域性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14
作者
崔宇
安婷婷
机构
甘肃省
气象
局
兰州
中心
气象台
甘肃省
张掖市
气象
局
出处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期76-77,共2页
文摘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对2020年5月11日清晨甘肃省张掖市出现的一次区域性霜冻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际工作中,预报员可以根据当天的气温、湿度及夜间云量、风速等因素判断是否有霜冻形成。
关键词
张掖市
低温
霜冻
Keywords
Zhangye City
Low temperature
Frost
分类号
P42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近40a甘肃省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程瑛
李维京
王润元
刘德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傅朝
杨晓军
周晓军
刘维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甘肃岷县两次强降水致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对比分析
程瑛
黄武斌
沙宏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1998年4月14~15日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郑新江
徐建芬
罗敬宁
孙兰东
叶惠明
许东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
5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一次冰雹云演变过程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分析
张杰
李文莉
康凤琴
渠永兴
孙旭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
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日光温室番茄生理生态特征量观测研究
马鹏里
尹东
张旭东
杨启国
杨兴国
王润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黄土丘陵区大垄沟优化措施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方锋
黄占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大垄沟及其改良栽培措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方锋
黄占斌
俞满源
李亚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任国玉
初子莹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
6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河套一次低涡强冰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研究
王位泰
张天锋
李照荣
徐启运
薛景轩
黄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青藏高原东部多、少雪年地表能量和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王梓月
罗斯琼
李文静
王景元
陈自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基于淹没模型的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周晓军
王宝鉴
傅朝
刘维成
刘丽
宋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榆中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崔宇
安婷婷
牛淑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张掖市一次区域性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崔宇
安婷婷
《农业灾害研究》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