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荒漠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鹏 纪永福 +2 位作者 唐进年 李昌龙 李得禄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据统计我国荒漠维管束植物有82科484属1704种,不仅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人类提供重要生活资料,是维系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种质资源。以我国第一座荒漠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为案例,对... 据统计我国荒漠维管束植物有82科484属1704种,不仅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人类提供重要生活资料,是维系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种质资源。以我国第一座荒漠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为案例,对荒漠植物引种驯化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同时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民勤沙生植物园先后引进各类植物680余种,成功筛选出梭梭、拧条锦鸡儿、细枝羊柴等10余种优良防风固沙造林树种。通过开展蒙古韭、沙蓬、斧翅沙芥、锁阳、肉苁蓉等沙漠经济植物种的驯化栽培与示范推广,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辐射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未来荒漠区植物引种驯化应面向和美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甘肃省民勤治沙站荒漠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平台,强抓国家植物园建设机遇,重视对野生荒漠草本植物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加强荒漠区林草新品种培育,以期为我国西北风沙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引种驯化 乡村振兴 民勤沙生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对策探讨——以景泰县红跃村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发明 程秀英 +1 位作者 万国北 郭春秀 《甘肃林业科技》 2009年第3期27-32,共6页
引黄灌区景泰县红跃村在环境脆弱与经济发展低下的双重胁迫下,如何恢复退化土地,探索既适合环境保护又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对策至关重要。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基础,提出了该地区以农户单元、社区单元和区域为尺度的综合生... 引黄灌区景泰县红跃村在环境脆弱与经济发展低下的双重胁迫下,如何恢复退化土地,探索既适合环境保护又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对策至关重要。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基础,提出了该地区以农户单元、社区单元和区域为尺度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实施退化土地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表明,在引黄灌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远不足以维持系统的自我循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为此,必须科学分析该地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现状与不足,并采取科学合理可行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为经济建设走出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综合生态系统 管理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泰县红跃村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与应用
3
作者 李发明 朱淑娟 《甘肃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16-21,共6页
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对景泰县红跃村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提升方法,以及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贯穿于防止土地退化活动中的生态恢复措施。最后探讨了社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 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对景泰县红跃村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提升方法,以及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贯穿于防止土地退化活动中的生态恢复措施。最后探讨了社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对策和参与式持续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 生态系统 参与式发展 红跃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与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银科 王耀琳 +3 位作者 刘开琳 孙涛 李硕 杨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98,共10页
【目的】探明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投入和碳足迹构成,识别主要的碳排放贡献因子,为温室葡萄清洁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温室葡萄为研究对象,将温室葡萄栽培区分为兰州市永登县及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华藏寺镇和天祝县... 【目的】探明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投入和碳足迹构成,识别主要的碳排放贡献因子,为温室葡萄清洁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温室葡萄为研究对象,将温室葡萄栽培区分为兰州市永登县及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华藏寺镇和天祝县哈溪镇5个不同海拔区域,通过农户调查获得2019年葡萄生产数据,核算温室葡萄生产各环节的能量输入、能量输出和碳排放,对比分析不同海拔区域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能量生产率、净能量、比能和碳足迹。【结果】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输入为273862~434421 MJ/hm^(2),能量输出为170723~327962 MJ/hm^(2),葡萄产量为14460~27793 kg/hm^(2),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型。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为0.45~1.13,能量生产率为0.038~0.096 kg/MJ,净能量为-263798~2496 MJ/hm^(2),比能为13.51~44.85 MJ/kg;直接能量投入和可再生能量投入占比低,间接能量投入和不可再生能量投入占比高。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为32959~55075 kg/hm^(2)和1.59~5.70 kg/kg,碳足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氮肥的投入,其占比达45.5%~62.4%。不同区域相比,天祝县哈溪镇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输入低,能量输出和产量较高,能量利用效率和能量生产率也较高,净能量最大且为正值,比能最小,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均最小;天祝县华藏寺镇能量利用指标最差,碳足迹最大。【结论】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较低,碳足迹较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碳足迹的降低空间均较大。因此应采取降低氮肥使用量、优化氮肥与有机肥配比等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碳足迹,改善其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葡萄 能量利用效率 碳足迹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主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常兆丰 段小峰 +3 位作者 韩福贵 仲生年 王强强 张剑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62-2568,共7页
以民勤荒漠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10个样方12年的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植被盖度和投影盖度2个指标对荒漠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以期阐释随着全球变暖荒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效应的变化规律。观测结果表明,沙蒿(Art... 以民勤荒漠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10个样方12年的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植被盖度和投影盖度2个指标对荒漠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以期阐释随着全球变暖荒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效应的变化规律。观测结果表明,沙蒿(Artemisia arenaria)的植被盖度和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的植被盖度以及沙蒿的投影盖度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林的投影盖度显著下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植被盖度亦下降。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相对较低的群落的稳定性较强,而植被盖度相对较高的群落的稳定性相对较差。(2)当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盖度及其投影盖度的关键因子。(3)单位面积的白刺的生态功能最大,其次是麻黄,再次是白刺+梭梭,单位面积的沙蒿的生态功能最低。荒漠区植被稀疏,植株枝条分布极不规则,以冠幅计算所得的植被盖度不能反映植被实际覆盖地表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稳定性 生态效应 民勤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河下游民勤绿洲主要防风固沙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先英 丁国栋 +2 位作者 孙保平 赵明 金红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4-148,共5页
通过大型蒸渗仪和植物径流测定系统对民勤绿洲5种主要防风固沙植物单株生态需水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 IS和野外调查,确定不同植被类型的面积、生态需水定额和生态需水量;通过天然降水与生态需水的耦合,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生态需水的时空... 通过大型蒸渗仪和植物径流测定系统对民勤绿洲5种主要防风固沙植物单株生态需水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 IS和野外调查,确定不同植被类型的面积、生态需水定额和生态需水量;通过天然降水与生态需水的耦合,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生态需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5种植物年平均单株最大生态需水定额分别为:沙枣1597.4 mm、新疆杨806.77 mm、梭梭534.05 mm、柽柳426.76 mm、白刺318.83 mm;5种植被年最大生态需水总量为2.29×108m3;实际生态需水量分别为:新疆杨0.29×108m3、沙枣0.69×108m3、梭梭0.44×108m3、柽柳0.05×108m3、白刺0.02×108m3,总实际生态需水量1.49×108m3,减去0.35×108m3有效天然降水用于植被生态需水,另需1.14×108m3的生态需水,占民勤绿洲总用水量的14.92%;降水高峰期与植被生态需水的高峰期一致,主要集中于6,7,8,9四个月,分别占全年的74.1%和77.25%;有效降水对杨树、沙枣、梭梭、柽柳和白刺生态需水的贡献率分别为8.59%,10.29%,43.25%,58.4%和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下游 绿洲 植被 生态需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与沙产业发展技术体系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贺访印 纪永福 +4 位作者 杨自辉 方峨天 刘世增 唐进年 李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528-1534,共7页
通过水土资源现状的分析评价,发现2005年民勤绿洲粮经草比例为36.94∶45.16∶17.90,与1991年相比,土地利用格局正向粮经草比例优化和农林牧协调方向发展;民勤绿洲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为水分、土质、盐碱和肥力;对水资源现状分析发... 通过水土资源现状的分析评价,发现2005年民勤绿洲粮经草比例为36.94∶45.16∶17.90,与1991年相比,土地利用格局正向粮经草比例优化和农林牧协调方向发展;民勤绿洲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为水分、土质、盐碱和肥力;对水资源现状分析发现民勤绿洲年缺水量达3.921 8亿m3。根据民勤绿洲自然条件和沙产业发展的理论要求,引进并筛选出适宜民勤绿洲边缘栽培的"中苜1号"、"兰热莱恩德"、"苜蓿54"、"德宝"4个紫花苜蓿品种和乌拉尔甘草、中麻黄、沙葱等优良、节水、抗旱的植物种和品种;提出了民勤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和沙产业的发展方向——节水农业和生态产业,主要包括通过合理的林草、林药间作和草田轮作制度,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培育并发展苜蓿、麻黄、甘草、葡萄、马铃薯、棉花、舍饲肉羊等多种形式的荒漠生态产业。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民勤绿洲及其边缘地区建立"土壤-环境系统,植物-品种系统,节水栽培及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措施系统"相互耦合的沙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粮经草1∶1∶1的土地利用格局,促进民勤绿洲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沙产业 技术体系 节水农业 生态产业 水土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一荒漠过渡带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4 位作者 王多泽 李得禄 李爱德 詹科杰 王强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2-96,共5页
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通过计算各类型区域内物种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物种均匀度指数(Jsw)、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 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通过计算各类型区域内物种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物种均匀度指数(Jsw)、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PI)、Green指数(GI)、Cassie指标(CA)、扩散性指数(Iδ),研究了绿洲-荒漠水平距离8 km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绿洲-荒漠过渡带优势种种群为沙拐枣、唐古特白刺、梭梭,伴生物种有刺沙蓬、雾冰藜、芦苇、沙蓬等。受生境和沙丘类型的影响,各种群均呈聚集分布格局,但聚集程度有一定差异性;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随绿洲-荒漠梯度而呈规律性变化,总体表现为减小趋势。该区域生境和沙丘类型是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过渡带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群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优良苜蓿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发明 刘世增 +2 位作者 郭春秀 朱淑娟 程秀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8-253,共6页
经过3年对引进国外的4个紫花苜蓿优良品种,在民勤荒漠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春季播期提前,各个品种均有明显提前成熟的趋势。在夏季气温39℃以下和冬季最低气温-30.4℃以上,这些品种均可安全度夏和越冬。不同留茬高度处理下均... 经过3年对引进国外的4个紫花苜蓿优良品种,在民勤荒漠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春季播期提前,各个品种均有明显提前成熟的趋势。在夏季气温39℃以下和冬季最低气温-30.4℃以上,这些品种均可安全度夏和越冬。不同留茬高度处理下均表现出从留茬0,3,5到7 cm成活率显著提高的趋势,并以留茬高度7 cm最好。"Algonquin"和"Mathias"2个品种在种植第2年可刈割3茬,年度平均风干草产量分别可达到15.3和16.2t/hm2,比对照品种分别提高32.8%和40.6%;种子产量分别可达到750和765 kg/hm2,比对照品种分别提高150.0%和155.0%。同时,这2个品种均表现出明显的产草量、产种量高的优势,并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抗病虫能力,在民勤荒漠区及同类地区具有推广价值。"Beaver"和"Rangelander"2个品种的种子产量和牧草产量,与对照品种差异不显著,没有太大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品种 引种栽培 民勤荒漠区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叶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飞 郭树江 +4 位作者 樊宝丽 韩福贵 王方琳 张卫星 张裕年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80,共10页
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2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6个功能性状的测定,分析荒漠植物叶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性状的差异性,探讨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 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2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6个功能性状的测定,分析荒漠植物叶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性状的差异性,探讨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叶性状存在种间差异且变异程度不同,变异范围为14.11%~47.63%,叶绿素含量(ChlC)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全氮含量(LCC)变异系数最小。②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ChlC、LC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hlC与LC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他叶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③不同功能群植物叶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豆科植物叶片LDMC、ChlC、LCC极显著高于藜科植物(P<0.01)。草本植物叶片比叶面积(SLA)极显著高于灌木植物叶片(P<0.01)。一年生植物叶片SLA、LNC显著高于多年生植物(P<0.05);多年生植物叶片LDMC极显著高于一年生植物(P<0.01);多年生植物叶片C含量显著高于一年生植物(P<0.05)。C_(3)植物叶片LDMC、ChlC显著高于C_(4)植物(P<0.05);C_(4)植物叶片δ^(13)C极显著高于C_(3)植物(P<0.01);C_(3)植物叶片LCC极显著(P<0.01)高于C_(4)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 变异系数 功能群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晓娟 杨雪梅 +4 位作者 王飞 王强强 郭树江 张裕年 张卫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89,共8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林的主体,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民勤不同年代营造的人工梭梭林0~100 cm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梭梭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粒度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林的主体,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民勤不同年代营造的人工梭梭林0~100 cm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梭梭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粒度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以细砂(100~250μm)为主(33.08%~65.83%),其次是中砂(15.42%~40.79%)。20世纪70年代营造的梭梭林土壤黏粒、粉粒及极细砂高于其他年代梭梭林。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粒度的影响主要在表层(0~10 cm)区域,较深土层变异较小。2)民勤人工梭梭林风沙土质地较粗,分选系数介于较好和较差之间,偏度为近对称-正偏度,峰值为中等-尖窄,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1.400~2.166。3)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极细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中砂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负相关。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粒度的形成受到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及pH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民勤人工林建设、沙化土地治理以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土壤粒度 分形维数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4 位作者 王多泽 王强强 詹科杰 张剑挥 张大彪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10期53-56,共4页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种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均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或平沙地>流动沙丘)。(2)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0.005 mm)、粉粒(0.005~0.05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0.1~0.25 mm)、中砂(0.25~0.5 mm)、粗砂(0.5~1 mm)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极细砂(0.05~0.1 mm)、极粗砂(1~2 mm)含量呈正相关但也不显著。(3)分形维数D值与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黏粒含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粉粒、砂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分形维数D值和黏粒、粉粒、砂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全钾、速效钾、全盐、p H值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土壤理化性质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退化梭梭滴灌恢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树江 方峨天 +3 位作者 杨自辉 王强强 王多泽 张剑挥 《防护林科技》 2015年第2期4-6,共3页
通过对民勤退化梭梭进行滴灌灌溉,结果显示:在滴灌灌溉1个月后,梭梭土壤水分在10 cm以下变化较大,50 cm达到最大值后慢慢减小,130 cm与对照区恢复一致;当年新梢最大生长量平均增加11.5 cm,平均生长量增加4.5 cm,滴灌区与雨养区差异极显... 通过对民勤退化梭梭进行滴灌灌溉,结果显示:在滴灌灌溉1个月后,梭梭土壤水分在10 cm以下变化较大,50 cm达到最大值后慢慢减小,130 cm与对照区恢复一致;当年新梢最大生长量平均增加11.5 cm,平均生长量增加4.5 cm,滴灌区与雨养区差异极显著(P<0.01);滴灌区土壤平均含水量与梭梭新梢最大生长量相关性较高(R2=0.987),而雨养区土壤平均含水量与新梢最大生长量相关性较低(R2=0.275)。滴灌灌溉对退化梭梭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增大生长量,提高植被盖度,节约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绿洲 过渡带 梭梭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干旱荒漠绿洲区舍饲养羊模式研究
14
作者 刘光武 贺访印 +1 位作者 徐先英 丁钰 《中国草食动物》 2009年第5期24-27,共4页
关键词 荒漠绿洲区 甘肃河西 舍饲养羊 干旱 肉羊产业 经营方式 生长速度 饲料报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浩 何静 +4 位作者 王理德 宋达成 刘光武 王梁浩然 李诗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不同修复年限(3 a,6 a和11 a)的人工沙棘林地及未修复的样地(CK)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不同修复年限(3 a,6 a和11 a)的人工沙棘林地及未修复的样地(CK)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和土壤采集,分析了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且其随修复年限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修复年限的延长,群落优势种由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演化成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植物个体数、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随着修复年限的延长,土壤含水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整体上表现为上升,土壤容重呈现下降趋势;土壤pH、全氮、全磷、有机质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含水量在对照样地CK和样地T 1呈现上升趋势,在样地T 2和T 3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容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呈现下降趋势,表聚现象明显。(3)植被个体数与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和有效钾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容重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物种数与pH值和全磷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含水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有效钾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含水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全磷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修复年限对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植物群落逐渐变得单一且稳定,土壤结构得到优化,土壤养分含量不断升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人工修复地 不同修复年限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a来民勤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志红 纪永福 +2 位作者 安富博 张莹花 唐进年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研究甘肃省民勤县荒漠草地植被与降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样线法和针刺法,对民勤县3种立地条件下的荒漠草地10a植被变化进行4次定位监测,用Excel软件分析植被生长和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民勤县大气降水年际间和年内变幅都很... [目的]研究甘肃省民勤县荒漠草地植被与降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样线法和针刺法,对民勤县3种立地条件下的荒漠草地10a植被变化进行4次定位监测,用Excel软件分析植被生长和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民勤县大气降水年际间和年内变幅都很大,这对植物生长十分不利。民勤县荒漠草地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西沙窝沙质荒漠草地和红果子井砾质荒漠草地植被完全依靠大气降水存活和生长,植物生长与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一年生草本植物最为明显。但是对地下水位较高的白土井盐渍化荒漠草地植物来说,植物生长主要靠地下水,降水将积聚在表层的盐分淋溶到了根系层,对植物生长不利。[结论]民勤县荒漠草地植被生长情况虽然受降雨的影响较大。总体上该县植物生长呈现衰败的趋势,荒漠化也日趋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县 荒漠草地 植物群落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草地机械沙障对草地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昌龙 张永虎 +2 位作者 段晓峰 赵鹏 邱晓娜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0-106,共7页
通过对民勤地区3个治理基地的9种机械沙障样地和1个对照样地进行植被调查,研究机械沙障对荒漠草地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讨机械沙障与沙生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荒漠草地物种数量随着沙障设置以及治理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通过对民勤地区3个治理基地的9种机械沙障样地和1个对照样地进行植被调查,研究机械沙障对荒漠草地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讨机械沙障与沙生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荒漠草地物种数量随着沙障设置以及治理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从2种增加到3~7种),植被结构由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优势种群向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优势种群演变,由一年生草本的单一型向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的复合型演变。(2)物种α多样性变化存在地域性与治理年限的差异,在该区域小尺度地理范围内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而随着治理年限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α多样性指数顺序为稻草秆网格沙障>尼龙网格沙障、建筑垃圾网格沙障、黏土行式沙障>小麦秆网格沙障、玉米秆行式沙障、葵花秆网格沙障、葵花秆行式沙障>玉米秆网格沙障>无沙障流沙地(CK)。(3)治理年限对物种β多样性影响有显著差异性,β指数为黏土行式沙障>葵花秆网格沙障、玉米秆网格沙障>稻草秆网格沙障、尼龙网格沙障>小麦秆网格沙障、葵花秆行式沙障、建筑垃圾网格沙障>玉米秆行式沙障>无沙障流沙地(CK)。群落共有度指数和群落相异性指数存在沙障材料的差异性,不同农作物秸秆沙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黏土行式沙障和尼龙网格沙障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地 机械沙障 植被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高兴 赵鹏 +4 位作者 刘光武 陈思航 孙学兵 高德才 张国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14-18,共5页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量化指标对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退化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由20个植物种组成,其中灌木7种,多年生草本5种,...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量化指标对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退化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由20个植物种组成,其中灌木7种,多年生草本5种,1 a生草本8种,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的65%。(2)不同生活型植物种重要值排序最大的分别为沙拐枣、沙蒿、沙蓬,旱生特征明显。沙拐枣、梭梭、黄花补血草、沙蓬、猪毛菜在群落中表现出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对生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3)沙拐枣与沙蓬、梭梭生态位重叠最大,分别为0.66、0.56,存在资源位的竞争。细枝山竹子、苦豆子、白刺、芦苇、黄花补血草与沙拐枣的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11、0.15、0.16、0.20、0.22,种间竞争较小。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平均生态位重叠为0.16,群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绿洲边缘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白刺群落的分布与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保国 贺访印 刘勤先 《甘肃林业科技》 2013年第2期1-6,共6页
对民勤荒漠白刺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对其群落的分布、外貌、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优势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白刺群落是民勤荒漠分布最广的一种植物群落类型,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主要有唐古特白刺和球果白刺;... 对民勤荒漠白刺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对其群落的分布、外貌、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优势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白刺群落是民勤荒漠分布最广的一种植物群落类型,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主要有唐古特白刺和球果白刺;2种群落类型,面积为310 290.20 hm2,占民勤荒漠草地总面积(934 639.80 hm2)的33.20%;2)民勤荒漠白刺灌丛的形态、外貌特征差异较大,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3)民勤荒漠白刺群落的层片结构简单,由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植物个体矮、冠幅小、生物量低、几乎都是灌木或者半灌木;群落多样性比较差、物种丰富度低、均匀性也差;群落优势种呈集群分布格局,整体上表现为稳定型种群;这种分布格局与种群的繁殖策略、生物学特性及恶劣的生境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荒漠 白刺群落 分布 结构特征 优势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外围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风沙流结构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自龙 赵明 +4 位作者 冯向东 王多泽 詹科杰 王强强 郭树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75,108,共5页
对民勤绿洲外围特定环境背景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无盖度流动沙丘输沙率顶部〉中部〉底部,白刺平坦砾质沙地上输沙率的大小与地表粗糙度成反比,与沙丘盖度成反比,且这两种下垫... 对民勤绿洲外围特定环境背景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无盖度流动沙丘输沙率顶部〉中部〉底部,白刺平坦砾质沙地上输沙率的大小与地表粗糙度成反比,与沙丘盖度成反比,且这两种下垫面风沙流结构(0-30 cm)都遵循负指数曲线(Q=aebh);白刺沙包不同部位风沙流结构遵循幂函数规律(Q=ahb)变化;不论梭梭疏透度如何变化,风沙流结构都遵循幂函数规律(Q=ahb);从防风固沙的效果来看,尼龙网沙障的防沙能力最好,麦草沙障次之,粘土沙障最弱;而从整个研究时段总的输沙率来看,流动沙丘〉丘间砾质沙地〉梭梭林〉白刺包〉黏土沙障〉麦草沙障〉尼龙网沙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