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9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AP2/ERFs基因的表达分析
1
作者 温小月 赵颖 +4 位作者 王宝强 王贤 朱晓林 王义真 魏小红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167,共14页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饲用豆科作物。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AP2/ERF)转录因子在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植物体内的一种信号分子,在植物抗旱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利...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饲用豆科作物。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AP2/ERF)转录因子在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植物体内的一种信号分子,在植物抗旱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紫花苜蓿MsAP2/ERF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及其对NO和干旱的响应模式分析,并从MsAP2/ERF基因家族中筛选到强烈响应NO调控的MsERF07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家族成员均含有AP2结构域,其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介于176~422;亚细胞定位预测大部分蛋白都定位在细胞核;MsERF01和MsERF11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域;61.54%的MsAP2/ERF基因只含有外显子,也具有高度相似的保守基序;蛋白互作显示MsERF01和MsERF11、MsERF05和MsERF07均处于蛋白互作图中的同一节点;13个MsAP2/ERF基因家族成员被不均匀分布在13条染色体上,MsAP2/ERF基因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序列中有43个与光反应、组织特异性表达、胁迫以及植物激素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此外,紫花苜蓿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表明大部分MsAP2/ERF基因家族成员在NO的调控下表达量增加,进一步qRT-RCR试验结果显示,外源NO促进了干旱胁迫下MsAP2/ERF基因的表达量。克隆MsERF07基因,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与细胞膜中,本研究为后续研究紫花苜蓿MsERF07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一氧化氮 紫花苜蓿 AP2/E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酸解有机氮的影响
2
作者 肖歆玥 逄蕾 +9 位作者 杨锦 胡南南 王小燕 杨岩斌 邵泽和 郑浩飞 路建龙 谭雪莲 张博宇 赵鸣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1,共12页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酸解有机氮和产量的影响,于2022—2023年设置露地(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还田(SR)和秸秆整秆带状覆盖还田(SM)4个处理,分析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组分、C/N、有机质含量及...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酸解有机氮和产量的影响,于2022—2023年设置露地(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还田(SR)和秸秆整秆带状覆盖还田(SM)4个处理,分析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组分、C/N、有机质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等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差异。结果表明:SR和SM处理有利于0~60 cm土层土壤全氮(TN)和酸解总氮(HN)含量的积累,且SM处理较SR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33%和12.51%;PM对0~60 cm土层土壤TN和HN含量的积累产生负面影响,分别较CK降低7.85%和8.48%。各处理土壤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表现为氨基酸态氮(AAN)>酸解氨态氮(AN)>酸解未知态氮(HUN)>氨基糖态氮(ASN),SR和SM处理可不同程度提升土壤AAN、AN及ASN含量。与CK相比,PM和SR处理提高了2023年0~60 cm土层土壤C/N,SM处理土壤C/N降低;SR和SM处理可显著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且SR处理较SM处理显著提高9.82%,PM处理0~20 cm土层土壤SOM含量则较CK显著降低5.32%。2023年SR和SM处理的马铃薯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23.97%和16.81%,产投比分别提高18.85%和21.31%。综上,秸秆整秆带状覆盖还田处理能更有效地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增强土壤肥力水平,同时提高马铃薯产量,可作为半干旱雨养区马铃薯农田推荐的秸秆还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秸秆还田 土壤全氮 土壤酸解有机氮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李利利 马骊 +3 位作者 张宁 武军艳 杨学珍 孙万仓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5期31-37,共7页
为探究冬季覆盖对陇东旱塬区黑垆上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翻压后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设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毛叶苕子(Viciavillosa)和地膜3个处理。研究表明,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处理至翌年覆盖物返青期0~40cm土层含水量显著减... 为探究冬季覆盖对陇东旱塬区黑垆上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翻压后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设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毛叶苕子(Viciavillosa)和地膜3个处理。研究表明,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处理至翌年覆盖物返青期0~40cm土层含水量显著减少9.4%~14.8%,而地膜、冬油菜和毛叶苕子处理含水量无显著差异,各处理60~100cm土层含水量显著提升-0.2%~16.2%。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冬油菜和毛叶苕子处理现蕾期0~60cm土层含水量均显著降低6.1%~29.3%,60~100 cm土层含水量无明显变化;地膜处理0~60 cm土层含水量无变化,60~10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增加10.6%~13.9%。冬油菜、毛叶苕子处理返青期时0~100 cm土层含水量较ck增加了3.2%~15.1%,而较地膜处理则减少,在60~100 cm土层间显著降低5.0%~6.1%。冬油菜、毛叶苕子处理现蕾期0~40 cm土层含水量较ck和地膜处理均显著减少6.3%~27.0%,而40~100cm土层含水量较ck无明显差异,但较地膜处理显著降低7.8%~11.1%。冬油菜和毛叶苕子茎叶干重返青期时均无明显差异,至现蕾期毛叶苕子茎叶干重显著大于冬油菜,两个生育期下冬油菜根干重均显著大于毛叶苕子。毛叶苕子和冬油菜翻压后玉米产量较ck分别显著增产38.1%和24.8%。可见,陇东旱塬区秋播冬油菜和毛叶苕子至翌年玉米播前翻压,覆盖作物对返青期0~100 cm土层和现蕾期40~100cm土层有保墒蓄水的作用,增加玉米产量,可作为该区冬季地表生物覆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物 冬油菜 毛叶苕子 土壤水分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星 邱慧珍 +4 位作者 张文明 张春红 朱静 马兴 程万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和种薯生产基地,但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不同连作年限(0~5年)马铃薯种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估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探讨马铃薯连作的...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和种薯生产基地,但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不同连作年限(0~5年)马铃薯种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估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探讨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连作年限延长逐渐降低,而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电导率与之相反;连作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对全氮含量、碳氮比和p H无明显影响。长期连作(3~5年)较非连作(0年)土壤平均酶活性显著降低33.07%~61.78%,脲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亦随连作年限延长逐渐降低。长期连作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基础呼吸量和FDA水解活性与连作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Biolog ECO分析显示,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总活性和功能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非连作降低11.75%~13.65%。碳源利用图谱分析表明,连作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水化合物是区分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最敏感碳源类型;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胺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且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呈现集中化的趋势。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和脱氢酶对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以微生物群落结构贡献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次之。土壤微生物因子变化可能是导致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土壤化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生境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越冬发芽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雅琳 栗孟飞 +3 位作者 高玉海 许蕊 张哲敏 李唯 《农学学报》 2012年第7期49-54,共6页
以15个酿酒葡萄及砧木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统计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的方法对干旱生境下不同酿酒葡萄品种的抗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生境下,各参试品种的越冬平均发芽率依次为‘SO4’>‘520A’>‘Ln33’>‘5BB’=‘... 以15个酿酒葡萄及砧木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统计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的方法对干旱生境下不同酿酒葡萄品种的抗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生境下,各参试品种的越冬平均发芽率依次为‘SO4’>‘520A’>‘Ln33’>‘5BB’=‘山河系’>‘贝达’>‘101-14’>‘品丽珠’>‘110-R’>‘黑比诺’>‘凤凰51’>‘LDP294’>‘威戴尔’=‘梅鹿辄184’>‘梅鹿辄347’;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并且与越冬发芽率顺序相近;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大小及越冬发芽率顺序差异较为明显。研究认为,通过统计越冬发芽率、生长状况及测定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可以有效地筛选抗逆性较好的酿酒葡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干旱生境 发芽率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干旱区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和一年生作物轮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鹏洲 罗珠珠 +4 位作者 李玲玲 牛伊宁 蔡立群 刘家鹤 王晓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5-975,共11页
为研究半干旱区种植制度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布设于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长期定位试验,采集长期种植苜蓿(LC)、苜蓿-休耕(LF)、苜蓿-休耕-玉米(L_(F)C)、苜蓿-马铃薯(LP)、苜蓿-谷子(LMi)5个处理的耕层(0~30 cm)土壤... 为研究半干旱区种植制度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布设于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长期定位试验,采集长期种植苜蓿(LC)、苜蓿-休耕(LF)、苜蓿-休耕-玉米(L_(F)C)、苜蓿-马铃薯(LP)、苜蓿-谷子(LMi)5个处理的耕层(0~30 cm)土壤样品,基于真菌ITS区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长期种植苜蓿和一年生作物对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并采用FUNGuild平台分析预测不同处理土壤真菌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本研究共检测到真菌7门25纲77目169科347属,其中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69.17%~88.22%)为最优势菌门,且远远大于次优势菌门——接合菌门(Zygomycota,6.72%~19.88%)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64%~9.01%);属水平下各处理优势菌群存在差异,其中LC处理优势属为Phaeomycocentrospora,LF、LP和LMi的优势属均为赤霉菌属(Gibberella),L_(F)C处理优势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有效磷(P=0.002)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真菌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本试验黄绵土主要以病理营养型真菌(pathotroph)为主(25.44%~39.27%),速效磷和硝态氮是影响土壤真菌营养类型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与长期种植苜蓿相比种植一年生大田作物显著增加了土壤腐生-共生营养型、病原体-腐生-共生营养型和病理-腐生-共生营养型等过渡型真菌类群相对丰度,说明合理的种植制度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促进区域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一年生作物 高通量测序 真菌群落结构 FUNGul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茎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路小琴 李亚娟 +5 位作者 张文明 邱慧珍 张春红 朱静 王蒂 沈其荣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8,92,共6页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马铃薯茎溃疡病新鲜病株上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确定引起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茎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通过固体和液体培养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立枯丝核...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马铃薯茎溃疡病新鲜病株上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确定引起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茎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通过固体和液体培养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以明确碳氮营养、温度和pH值等培养条件对病原菌的菌落生长和菌丝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钾和蛋白胨,pH为6-7.在液体培养基上,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钾,pH为7,最佳振荡频率为80r/min.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均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茎溃疡病 立枯丝核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响应干旱胁迫差异蛋白质组学和HSC70-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米超 赵艳宁 +3 位作者 刘自刚 孙万仓 邹娅 徐明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为探索白菜型冬油菜抗旱机理,采用双向电泳结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抗旱冬油菜品系DR-5差异蛋白质组变化,克隆其差异蛋白热激同源蛋白70(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70)基因HSC70-1,研究干旱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HSC70-1表达的影响。... 为探索白菜型冬油菜抗旱机理,采用双向电泳结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抗旱冬油菜品系DR-5差异蛋白质组变化,克隆其差异蛋白热激同源蛋白70(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70)基因HSC70-1,研究干旱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HSC70-1表达的影响。质谱鉴定出23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刺激响应(5)、糖/能量代谢(6)、脂代谢(2)、信号转导(1)、氨基酸/蛋白质代谢(2)、核酸代谢(1)、细胞骨架(1)、光合作用(2)、伴侣蛋白(3)。同源克隆得到1 911bp的HSC70-1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637个氨基酸残基。所编码的蛋白HSC70是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质,含有HSP蛋白家族特有的核酸结合功能区及底物结合功能区,有5个活性口袋,氨基酸序列与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HSC70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98%。实时荧光定量和半定量分析HSC70-1基因干旱胁迫下表达,发现HSC70-1在叶片中上调表达。本研究结果为冬油菜抗旱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干旱胁迫 蛋白质组学 热激同源蛋白70 HSC7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麻间作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韩静 王一帆 +5 位作者 高玉红 王瑛泽 剡斌 文明 王海娣 刘宏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7-1008,共12页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9组处理,比较分析了两种间作系统中不同带型配置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作物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胡麻||玉米间作系统显著高于胡麻||大豆间作,且在8∶4行比配置下达到最大值;两种间作系统中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胡麻||玉米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12.15%~50.38%、44.79%~67.29%和3.90%~25.75%,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73.20%~78.36%;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33~2.10、1.76~2.08和1.11~1.53,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30~-0.12、-0.42~-0.25和-0.10~0.07。胡麻||大豆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6.86%~60.06%、11.97%~59.21%和7.34%~65.30%,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48.77%~71.74%;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17~2.13、1.20~2.10和1.15~2.15,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53~-0.30、-0.46~-0.15和-0.52~-0.03。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8行胡麻4行玉米间作带型能提高作物养分吸收利用能力,增加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其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非利用效率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带型配置 养分吸收 养分利用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 被引量:9
10
作者 许爱霞 吴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17期43-44,共2页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中,标准物质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量值传递的手段,起到保障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数据准确率的作用。本文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的要求,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中,标准物质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量值传递的手段,起到保障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数据准确率的作用。本文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的要求,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概念及种类,阐述了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的内容、方法及结果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检测 实验室 标准物质 期间核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柴健 于爱忠 +4 位作者 王玉珑 苏向向 李悦 王鹏飞 吕汉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7-797,共11页
针对西北干旱绿洲灌区小麦长期连作、生产过程中化学氮肥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探讨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小麦施氮制度优化及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2020至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绿肥还田... 针对西北干旱绿洲灌区小麦长期连作、生产过程中化学氮肥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探讨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小麦施氮制度优化及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2020至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绿肥还田量和施氮水平的不同组合,即G1N1、G2N1、G3N1、G4N1、G1N2、G2N2、G3N2、G4N2,其中G1、G2、G3、G4分别代表绿肥还田7500 kg/hm^(2)、15000 kg/hm^(2)、22500 kg/hm^(2)、30000 kg/hm^(2),N1、N2分别代表传统施氮减量15%(153 kg/hm^(2))、减量30%(126 kg/hm^(2)),以传统施氮不复种绿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绿肥还田量结合化学氮肥减量条件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绿肥还田量及减氮水平对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速率均有显著影响,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N1较N2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速率分别提高8.9%、9.7%;G4较G3、G2、G1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速率分别提高7.4%~23.5%、10.6%~27.4%。绿肥还田量及减氮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1较N2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8.7%、5.6%,G4较G3、G2、G1分别提高6.5%~23.8%、8.6%~20.6%。就绿肥还田量和减氮水平结合来看,G4N1处理有效提高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 max)并延缓了其出现的时间(t 50),V max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12.4%~26.8%,t 50较其他处理平均推迟了8~13 d;与传统施氮不复种绿肥(CK)相比,G4N1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两年分别平均提高36.4%、32.7%,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时间推迟了13 d;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增加是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综上说明,绿肥还田30000 kg/hm^(2)(G4)配合化学氮肥减量15%(N1)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小麦生产中适宜推广的施氮及绿肥应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绿肥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 BnWSD 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12
作者 万军斌 王旺田 +7 位作者 孙万仓 马骊 武军艳 刘丽君 蒲媛媛 张岩 李治忠 周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0-1181,共12页
干旱胁迫能诱导作物蜡酯合成酶/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WSD(wax synthase/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的表达。为明确甘蓝型油菜BnWSD家族基因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基于甘蓝型油菜转录组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 干旱胁迫能诱导作物蜡酯合成酶/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WSD(wax synthase/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的表达。为明确甘蓝型油菜BnWSD家族基因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基于甘蓝型油菜转录组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筛选BnWSD家族基因并对其结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树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结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分析,并以陇油1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干旱胁迫处理明确BnWSD家族基因成员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共鉴定到36个BnWSD家族基因,可分为3个亚家族,其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为105~538个,等电点为6.32~9.63;36个BnWSD家族基因共有8个保守基序,每个基因含有2~8个保守基序,motif 2是该家族共有的功能基序,在进化上较为保守;甘蓝型油菜BnWSD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11个与光响应、激素应答、干旱胁迫应答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甘蓝型油菜不同器官中BnWS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叶和茎中相对表达量较高,而根和花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或不表达。随着干旱程度加深,甘蓝型油菜叶片中BnWSD1-1、BnWSD2、BnWSD8、BnWSD9、BnWSD12、BnWSD18-1、BnWSD20-1、BnWSD24-1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增加趋势。综上,BnWSD基因与甘蓝型油菜抗旱性能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甘蓝型油菜抗旱机制、明确BnWSD基因家族在表皮蜡质累积中的作用及甘蓝型油菜抗旱性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WSD基因家族 鉴定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腐酸浸种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1
13
作者 回振龙 李自龙 +5 位作者 刘文瑜 李朝周 张鑫 徐毅 张晓芳 王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21-1629,共9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PEG模拟干旱处理(CK、10%PEG、0.03%FA+10%PEG和0.05%FA+10%PEG)方法,探讨黄腐酸(FA)浸种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逆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PEG模拟干旱胁迫...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PEG模拟干旱处理(CK、10%PEG、0.03%FA+10%PEG和0.05%FA+10%PEG)方法,探讨黄腐酸(FA)浸种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逆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幼苗叶绿素含量、膜稳定指数(MSI)和根系活力较对照均呈下降趋势,株高和生物量的增长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而幼苗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随处理时间呈上升趋势,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则呈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则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经黄腐酸浸种处理后,模拟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株高、生物量、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升高,并显著减小了模拟干旱胁迫引起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MSI下降的幅度,相对提高了SOD、POD、CAT、GR活性,降低了MDA、H2O2含量和活性氧水平。研究表明,10%PEG模拟的干旱胁迫使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而黄腐酸浸种处理可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来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造成的氧化伤害,增强植株的整体抗旱性,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并以0.05%黄腐酸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保护效应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酸 紫花苜蓿 聚乙二醇 干旱胁迫 萌发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14
作者 韩凡香 常磊 +8 位作者 柴守玺 杨长刚 程宏波 杨德龙 李辉 李博文 李守蕾 宋亚丽 兰雪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4-882,共9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T1)、半膜大垄(T2)、全膜双垄(T3)和露地平作(对照,CK)4种栽培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秸秆带状覆盖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与对照(CK)相比,3种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较CK提高2.8%~7.8%,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与CK相比,T1处理马铃薯产量提高10.5%~34.2%,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9%~29.8%,达108.9~134.0 kg·hm^(–2)·mm^(–1),商品薯率提高14.7%~38.8%,达82.3%~92.2%。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r=0.836**)呈显著正相关。T1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T2和T3(P<0.05)。可见,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马铃薯稳产高产,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旱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半干旱雨养区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3
15
作者 刘星 张书乐 +4 位作者 刘国锋 邱慧珍 王蒂 张俊莲 沈其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74-1285,共12页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因集约化种植带来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探索连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与机制十分必要。根据田间定位试验,以前茬为玉米的地块作对照,设连作1...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因集约化种植带来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探索连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与机制十分必要。根据田间定位试验,以前茬为玉米的地块作对照,设连作1~5年处理,采用常规方法,调查连作对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短期(1~2年)连作未表现连作障碍现象,连作第3年,块茎产量显著下降,降幅达21.68%~75.67%,单薯重量变化是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马铃薯整株和块茎的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特征,连作缩短干物质快速增长期时间和减少于物质平均积累速度;也影响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比例,特别是明显增加根系干物质分配比例。在块茎产量的形成过程中,长期连作导致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向块茎转运的贡献增加,而花后同化产物向块茎直接输入的贡献降低。长期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的失衡是导致块茎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0
16
作者 沈宝云 刘星 +3 位作者 王蒂 孟品品 张俊莲 邱慧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9-699,共11页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然而突出的连作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于2010年在地处该区的白银市景泰县进行田间试验,以当地主栽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然而突出的连作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于2010年在地处该区的白银市景泰县进行田间试验,以当地主栽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以轮作地块作为对照,选取相邻的连作1~5 a马铃薯种植地块,研究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的生物效应,试图从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入手探明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原因。结果表明,与轮作地块(即不连作)相比,连作1 a和2 a马铃薯块茎产量无显著变化,但自连作3 a开始出现显著下降,降低44%-56%,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从产量上看,两年应是当地马铃薯连作的最佳终止时间。从产量构成分析,单薯重量下降是导致连作马铃薯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马铃薯植株根、茎、叶和块茎的生物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下降,而根冠比相反。植株光合生理受连作影响显著,Pn、Gs和Tr随连作年限的延长显著下降,Ci则表现上升趋势。叶绿体荧光特征则表现为F0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逐渐下降,Fv/Fm、ΦPSII和qP逐渐上升。植株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出随着连作年限延长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与不连作相比,连作1 a和2 a马铃薯叶片的MDA含量无显著变化,但连作3~5 a增加4~6倍。随连作年限延长,植株根系活力、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显著下降,根系形态包括总根长、表面积和根尖数则逐渐增加,而根直径和根体积无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连作障碍的产生除了与光合生理有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和形态学的改变有关外,还可能与马铃薯植株体内的激素代谢水平有关,这些因素在整体上导致了马铃薯库源关系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连作 产量 生物量 光合生理 细胞保护酶系统 根系形态与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轮作和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性差异评估 被引量:39
17
作者 刘星 邱慧珍 +2 位作者 王蒂 张俊莲 沈其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38-3948,共11页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然而因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田试验与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然而因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田试验与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真菌的18S r DNA序列分析,评估轮作(未连作)和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在组成结构上的差异,以期为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机理研究提供新证据。结果表明,同轮作相比,连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植株生物量,并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连作障碍也愈加严重。长期连作(6a)也导致马铃薯根冠比显著增加和植株收获指数的显著下降。在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上,连作和轮作间无显著差异,但在群落组成结构上差异明显。真菌18S r DNA测序分析进一步表明,马铃薯连作较轮作相比增加了Fusarium sp.和Fusarium solani以及Verticillium dahliae的种群或个体数量,而这些真菌是导致马铃薯土传病害的主要致病菌类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与土传病害有关的致病菌滋生可能是导致当地马铃薯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轮作和连作 真菌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NO供体SNP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高羊茅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性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回振龙 李自龙 +4 位作者 李朝周 张鑫 徐毅 张晓芳 王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6-92,共7页
以高羊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PEG模拟干旱处理(CK、10%PEG、0.1 mmol/L SNP+10%PEG、1.0 mmol/LSNP+10%PEG等)方法,就外源NO供体SNP对高羊茅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及抗逆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高羊茅种子的... 以高羊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PEG模拟干旱处理(CK、10%PEG、0.1 mmol/L SNP+10%PEG、1.0 mmol/LSNP+10%PEG等)方法,就外源NO供体SNP对高羊茅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及抗逆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呈下降趋势,而幼苗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上述结果说明PEG模拟的干旱胁迫,使得高羊茅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遭受逆境胁迫,且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经外源NO供体SNP处理后,模拟干旱胁迫下的高羊茅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SOD、POD、CAT活性均显著升高,而幼苗叶片MDA、O2.-和H2O2含量显著下降,说明外源NO供体SNP处理后使PEG模拟干旱胁迫下高羊茅的生长发育得到了促进,减轻了干旱胁迫对高羊茅造成的伤害,提高了植株的整体抗旱性。通过对比几种不同SNP浓度,结果说明0.1 mmol/L SNP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高羊茅种子萌发及幼苗的保护效应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NO供体 硝普钠 高羊茅 PEG 干旱胁迫 萌发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盐胁迫对马铃薯试管苗亚细胞结构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白江平 王晓斌 +3 位作者 高慧娟 胡开明 张俊莲 王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33-2240,共8页
以‘陇薯3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4000(0、2%、4%、6%、8%)和NaCl(0、25、50、100、200mmol/L)对马铃薯2周大小试管苗根系生长、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筛选耐盐抗旱马铃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 以‘陇薯3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4000(0、2%、4%、6%、8%)和NaCl(0、25、50、100、200mmol/L)对马铃薯2周大小试管苗根系生长、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筛选耐盐抗旱马铃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PEG-4000和NaCl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试管苗根总长、根体积、根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胁迫浓度越高时间越长其下降趋势越明显,而盐胁迫处理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PEG胁迫处理。(2)随着PEG-4000和NaCl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试管苗叶肉细胞细胞壁明显变厚,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嗜锇颗粒显著增加,出现大量囊泡,叶绿体损害逐渐加剧,直至完全解体。(3)随着PEG-4000和NaCl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试管苗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增加,过氧化氢(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强,而其丙二醛(MDA)含量迅速增加,但叶片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研究表明,在PEG-4000模拟干旱和NaCl胁迫条件下,马铃薯试管苗叶片叶绿体结构受到严重损害,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且胁迫程度越强损害越严重、下降幅度越大;同时,干旱和高盐胁迫也诱导马铃薯试管苗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显著上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和高盐胁迫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NACL胁迫 叶片亚细胞结构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集雨限灌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秦舒浩 张俊莲 +2 位作者 王蒂 肖洪浪 蒲育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8-145,共8页
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雨限灌对旱作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产量性状及薯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限灌45mm条件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WUE降低;苗期限灌处理... 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雨限灌对旱作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产量性状及薯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限灌45mm条件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WUE降低;苗期限灌处理的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均高于薯块膨大期;苗期限灌45mm处理综合用水效率较高。限灌可提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大薯率与中薯率,降低小薯率,苗期限灌有利于大薯率的提高,薯块膨大期限灌有利于中薯率的提高;限灌降低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可提高单株薯产量;超过45mm后随限灌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不显著,绿薯率和烂薯率显著增加。限灌能降低马铃薯薯块淀粉含量,提高薯块蛋白质含量。苗期限灌45mm为半干旱区马铃薯最佳集雨限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限灌 旱作马铃薯 产量效应 水分效应 薯块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