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星 邱慧珍 +4 位作者 张文明 张春红 朱静 马兴 程万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和种薯生产基地,但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不同连作年限(0~5年)马铃薯种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估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探讨马铃薯连作的...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和种薯生产基地,但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不同连作年限(0~5年)马铃薯种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估连作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探讨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连作年限延长逐渐降低,而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电导率与之相反;连作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对全氮含量、碳氮比和p H无明显影响。长期连作(3~5年)较非连作(0年)土壤平均酶活性显著降低33.07%~61.78%,脲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亦随连作年限延长逐渐降低。长期连作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基础呼吸量和FDA水解活性与连作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Biolog ECO分析显示,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总活性和功能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非连作降低11.75%~13.65%。碳源利用图谱分析表明,连作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水化合物是区分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最敏感碳源类型;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胺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且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呈现集中化的趋势。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和脱氢酶对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以微生物群落结构贡献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次之。土壤微生物因子变化可能是导致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土壤化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3
2
作者 刘星 张书乐 +4 位作者 刘国锋 邱慧珍 王蒂 张俊莲 沈其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74-1285,共12页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因集约化种植带来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探索连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与机制十分必要。根据田间定位试验,以前茬为玉米的地块作对照,设连作1...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因集约化种植带来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探索连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与机制十分必要。根据田间定位试验,以前茬为玉米的地块作对照,设连作1~5年处理,采用常规方法,调查连作对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短期(1~2年)连作未表现连作障碍现象,连作第3年,块茎产量显著下降,降幅达21.68%~75.67%,单薯重量变化是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马铃薯整株和块茎的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特征,连作缩短干物质快速增长期时间和减少于物质平均积累速度;也影响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比例,特别是明显增加根系干物质分配比例。在块茎产量的形成过程中,长期连作导致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向块茎转运的贡献增加,而花后同化产物向块茎直接输入的贡献降低。长期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的失衡是导致块茎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释肥对甘肃中部覆膜马铃薯产量和土壤矿质氮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妍 何万春 +4 位作者 海龙 邱慧珍 张春红 张文明 王蒂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2-79,共8页
为揭示控释肥对覆膜马铃薯产量、淀粉质量分数及耕层土壤矿质氮水平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以等氮量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3种不同控释肥在早作和灌溉条件下,对甘肃中部覆膜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淀粉质量分数及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内0~20cm... 为揭示控释肥对覆膜马铃薯产量、淀粉质量分数及耕层土壤矿质氮水平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以等氮量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3种不同控释肥在早作和灌溉条件下,对甘肃中部覆膜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淀粉质量分数及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内0~20cm耕层土壤中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控释肥比等氮量尿素增产18.27%~34.32%,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增加7.54%~16.31%;在灌溉条件下,控释肥比等氮量尿素减产5.80%~11.88%,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增加-6.58%~4.88%。3种控释肥处理明显提高收获期耕层土壤中矿质氮质量分数。与等氮量普通尿素相比,控释肥可以持续释放氮素,解决覆膜马铃薯追肥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控释肥 覆膜 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施用不同氮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邓德雷 罗超越 +4 位作者 邱慧珍 张健 张春红 付笑 沈其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8,共9页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和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在始于2013年的不同氮肥用量(N0:不施氮,对照;N75:施氮量75 kg·hm^-2;N150:施氮量150 kg·hm^-2;N225:施氮量225 kg·hm^-2;N300:施氮量30...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和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在始于2013年的不同氮肥用量(N0:不施氮,对照;N75:施氮量75 kg·hm^-2;N150:施氮量150 kg·hm^-2;N225:施氮量225 kg·hm^-2;N300:施氮量300 kg·hm^-2;N375:施氮量375 kg·hm^-2)田间定位试验中,于2017年马铃薯成熟期采集根际土壤,应用Illumina PE250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连续5 a施用不同氮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物种组成造成了显著影响,子囊菌门、Mucoromycota和担子菌门是3个优势门类真菌(相对丰度>1.0%),以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最大,占总序列的75.48%~83.95%,其优势属是Plectosphaerella(29.92%)和镰刀菌属(13.54%);马铃薯干腐病和枯萎病的病原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大的趋势。马铃薯根际真菌Alpha多样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连续5 a超量施氮导致了0~20 cm表层土壤中NO3^--N含量显著增加,N375处理的NO3^--N含量是N0处理的3.76倍。连续5 a超量施氮也显著降低了根际pH值和速效磷含量,N375处理比N0处理pH值和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0.17个单位和32.10%。RDA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是影响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F=1.571,P=0.043*)。连续大量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连续施氮5 a后,由于土壤剖面中NO3^--N的积累,最高产量施肥量由2013—2014年的N225减低为N75,其它施氮处理较N75分别减产了3.46%、22.81%、26.05%和25.32%。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马铃薯根际硝态氮大量累积,导致pH值降低,进而使根际真菌多样性降低;同时过量氮肥施用会使根际中土壤真菌病原菌相对丰度增加,不利于土壤的健康和马铃薯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过量 马铃薯 根际真菌群落结构 群落多样性 土传病害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黑痣病生防菌的筛选和鉴定及其生长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关小敏 孟品品 +6 位作者 刘星 邱慧珍 张文明 海龙 张俊莲 王蒂 沈其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95,共6页
从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地块中取根际土样品,分离筛选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菌。采用土壤平板稀释、对峙法筛选拮抗菌;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DNA分子鉴定;采用单因素... 从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地块中取根际土样品,分离筛选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菌。采用土壤平板稀释、对峙法筛选拮抗菌;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DNA分子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G1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初步试验。通过初筛和复筛,从108株细菌中获得1株对立枯丝核菌拮抗效果稳定、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G1。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拮抗作用,抑菌带宽度达6mm,抑菌圈直径〉2.5 cm,抑菌率为66.7%。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DNA分子鉴定,G1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G1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1在4℃~45℃,pH5~10,盐浓度0~50 g.L-1都能生长,碳源、氮源利用广泛,最适条件为:温度37℃,pH 7,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盐浓度为10 g.L-1。拮抗菌G1被鉴定为类芽孢杆菌,该菌株抑菌带较宽、抑菌效果稳定,生长条件与马铃薯生长的大田环境基本相符,具有作为一株优良生防菌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黑痣病 拮抗菌 筛选鉴定 生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的拮抗促生因子检测及生物效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马兴 董星晨 +5 位作者 张健 罗超越 邓德雷 张春红 王友玲 邱慧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0-138,共9页
以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C,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为靶标筛选拮抗菌。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2株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拮抗效果稳定、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QHZ-Yb1和QHZ-Yb2(以下简称,Yb1和Yb2),采用平... 以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C,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为靶标筛选拮抗菌。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2株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拮抗效果稳定、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QHZ-Yb1和QHZ-Yb2(以下简称,Yb1和Yb2),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拮抗作用,抑菌带宽度达3.37 mm和3.42 mm,抑菌圈直径>2.7 cm,抑菌率分别达到61.9%和62.3%;通过形态学结合生理生化及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这两株菌均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潜在拮抗促生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Yb1和Yb2具有多种拮抗促生因子,其脂肽类粗提取物的抑菌率分别达到57.4%和58.0%,生长素IAA的分泌量可达1.56 mg·L^(-1)和3.69 mg·L^(-1),溶P量为0.77 mg·L^(-1)和1.19 mg·L^(-1),两个菌株均可产嗜铁素、分泌酪蛋白酶;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Yb1和Yb2菌液均可促进黄瓜种子的萌发;菌株生物效应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Yb1、Yb2以及Yb1+Yb2菌悬液的处理不仅对黄瓜枯萎病有明显的生防效果,而且可显著增加黄瓜植株的生物量,增加黄瓜植株根际土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尤其以Yb1+Yb2菌悬液的处理效果最显著,对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11.11个百分点,植株生物量增加56.7%。结论:菌株Yb1和Yb2具有生防潜力,两菌株配合运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 黄瓜枯萎病 拮抗菌 萎缩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及其生物效应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文明 邱慧珍 +1 位作者 张春红 海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11-1818,共8页
为探讨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可能机理,在大田条件下,收集连作1~5 a(CP1-CP5)马铃薯植株的根系分泌物,采用GC-MS对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生物检测验证了根系分泌物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CP1-CP5鉴定出的物质主要有酸类、糖... 为探讨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可能机理,在大田条件下,收集连作1~5 a(CP1-CP5)马铃薯植株的根系分泌物,采用GC-MS对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生物检测验证了根系分泌物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CP1-CP5鉴定出的物质主要有酸类、糖类、胺类、醇类、酯类和嘧啶类,但各类物质的数量和含量不同。CP1-CP5中均鉴定出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为0.55%、0.87%、1.24%、1.05%和0.95%,浓度分别为7.12 mg×L^(-1)、7.39 mg×L^(-1)、9.46 mg×L^(-1)、8.38 mg×L^(-1)和8.02 mg×L^(-1)。马铃薯根系分泌物显著抑制了马铃薯的生长,抑制作用随连作年限延长而增强。棕榈酸对马铃薯生长的抑制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马铃薯根系分泌物明显促进了立枯丝核菌的生长,菌落直径和菌丝鲜质量表现为CP3最高,CP1最低,CP2、CP4和CP5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棕榈酸明显促进了立枯丝核菌的生长,随着棕榈酸浓度的增加,菌落直径和菌丝鲜质量先增加再减小, 10 mg×L^(-1)棕榈酸的菌落直径和菌丝鲜质量最大。由此说明,随马铃薯连作年限延长,根系分泌物的毒性越强;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立枯丝核菌的促进作用加剧了马铃薯的连作障碍,棕榈酸是马铃薯根系分泌的化感自毒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年限 根系分泌物 成分鉴定 棕榈酸 立枯丝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黑痣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龙 杨莉莉 +3 位作者 马兴 贾蕊鸿 董星辰 邱慧珍 《中国马铃薯》 2017年第4期227-233,共7页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QHZ-M1,抑菌率达到59.8%;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QHZ-M1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同源性高达99%,且与B.axa...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QHZ-M1,抑菌率达到59.8%;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QHZ-M1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同源性高达99%,且与B.axarquiensis CR-119亲缘关系最近,由此将其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axarquiensis。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QHZ-M1的生长速率较快,接种20 h后就进入稳定期,其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 8,最适盐度<25 g/L,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浸粉。QHZ-M1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作为生防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黑痣病 拮抗菌 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制度对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田土壤碱解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席春艳 蔡立群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91,共4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长期免耕条件下不同施肥制度对春小麦氮肥后效试验点,研究了免耕条件下不同施氮制度对春小麦氮肥后效及最佳施肥量,采用氢氧化钠-硼酸碱解扩散法测定0~20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在...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长期免耕条件下不同施肥制度对春小麦氮肥后效试验点,研究了免耕条件下不同施氮制度对春小麦氮肥后效及最佳施肥量,采用氢氧化钠-硼酸碱解扩散法测定0~20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免耕条件下,经过7年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各处理表层0~1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土层,占整个土层碱解氮总量的28.82%,土壤碱解氮含量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由各处理0~20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对比后,得出当季的施肥量对0~11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影响明显,且后效显著;同时在各种施氮水平中施氮量105 kg/hm2时为最佳施氮水平。为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雨养农田科学合理的使用氮素化肥及提高氮肥利用率并评估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土 产量 土壤碱解氮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料好氧堆肥过程中碳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孟婵 张鹤 +4 位作者 杨慧珍 张健 张春红 王友玲 邱慧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7,94,共8页
为探讨不同畜禽粪便(牛粪和羊粪)为主料,添加不同作物秸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辅料在堆肥过程中的碳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条垛式好氧堆肥研究了不同原料组合(T1:牛粪+玉米秸秆;T2:牛粪+小麦秸秆;T3:羊粪+玉米秸秆;T4... 为探讨不同畜禽粪便(牛粪和羊粪)为主料,添加不同作物秸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辅料在堆肥过程中的碳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条垛式好氧堆肥研究了不同原料组合(T1:牛粪+玉米秸秆;T2:牛粪+小麦秸秆;T3:羊粪+玉米秸秆;T4:羊粪+小麦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腐殖酸含量的碳转化特征以及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TOC含量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下降,至堆肥结束时T1~T4处理的TOC含量分别下降了22.1%、21.5%、23.6、23.7%;DOC含量也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降低,至堆肥第15天时降低至最低,T1~T4处理分别降低至6.57、5.47、4.73 g·kg^(-1)和4.93 g·kg^(-1),但不同处理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以牛粪为主料的T1和T2处理在第10天以前几乎无变化,而以羊粪为主料的T3和T4处理从一开始就迅速下降至最低值,至堆肥第15天时T1~T4处理的降幅分别为32.4%、36.5%、51.8%和39.3%;总腐殖酸(THA)含量的增加始于堆肥的第10天,第15天时达到最高值,最高值分别为25.5%、22.5%、29.8%和30.0%,整个堆肥过程中T3和T4处理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P<0.05)。随堆肥过程的推进,游离腐殖酸(FHA)含量逐渐降低,堆肥结束时降幅为7.6%~18.0%; HA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增幅为65.4%~197.8%,堆肥过程提高了胡敏酸态碳。T3和T4处理的FHA和HA含量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始终高于牛粪组合T1和T2处理。FA含量随堆肥进程推进逐渐下降,至堆肥结束时降幅为44.9%~54.9%。羊粪中较高含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HA可能是堆肥产品中THA和HA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以牛粪为主料的堆肥配料中适当加入羊粪可以提高堆肥产品的腐殖酸含量和胡敏酸态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碳转化 腐殖酸 有机碳 胡敏酸 富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比对好氧堆肥中NH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周海瑛 邱慧珍 +3 位作者 杨慧珍 李孟婵 王友玲 张春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7,共9页
利用牛粪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的混合,设置5个不同C/N比处理(T1=15、T2=20、T3=25、T4=30、T5=35),研究其对条垛式好氧堆肥过程中的NH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肥堆前24 d有11.1%~23.1%的总氮损失,堆体C/N比越低,总... 利用牛粪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的混合,设置5个不同C/N比处理(T1=15、T2=20、T3=25、T4=30、T5=35),研究其对条垛式好氧堆肥过程中的NH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肥堆前24 d有11.1%~23.1%的总氮损失,堆体C/N比越低,总氮损失率越高。堆肥结束时,T1~T5处理的总氮损失率为10.1%~24.1%,其中由NH3挥发造成的氮损失占总氮损失的30.9%~40.5%。堆肥过程的NH3挥发主要发生在升温期和高温期,此期的NH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95%以上,是总氮损失的主要途径。堆肥前6 d各处理堆体铵态氮积累并达到最高值,导致pH值迅速升高,是造成堆肥NH3挥发的直接原因。堆体C/N比越低,pH值越高,NH3挥发量越大,由此造成的氮损失占总氮损失的比例越大。堆肥材料总氮的90%以上为有机氮,其降解主要发生在堆肥前24 d,堆体初始C/N比越低,有机氮矿化越快。不同有机氮组分的降解速率不同,以氨基酸态氮和酰胺态氮的降解为主。当堆体初始C/N比低于25时,堆肥材料中氨基酸态氮和酰胺态氮等有机态氮快速降解产生大量的铵态氮,由此导致堆体pH值的迅速升高,是导致堆肥过程中大量NH3挥发和氮素损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挥发损失 C/N比 好氧堆肥 含氮有机物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疮痂病高效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洋子 邱慧珍 +4 位作者 董莉 魏茹云 董爱菊 王友玲 王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9-266,共8页
利用已鉴定的5株拮抗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的生防芽孢杆菌(Bacillus),筛选其对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生防菌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研究其生防机制。对峙试验结果表明,5株生防菌中以QHZ-3对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抑制效... 利用已鉴定的5株拮抗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的生防芽孢杆菌(Bacillus),筛选其对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生防菌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研究其生防机制。对峙试验结果表明,5株生防菌中以QHZ-3对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菌率为44%;抗生素合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QHZ-1和QHZ-2具有丰原素(Fengycin)和伊枯草菌素(Iturin)合成酶基因;QHZ-4仅具有Fengycin合成酶基因;而QHZ-3与QHZ-5菌株同时具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和丰原素(fengycin)3种脂肽类抗生素合成酶基因。选择最具生防潜力的QHZ-3进行进一步试验,发现该菌株发酵滤液对疮痂链霉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0.4 mm,且在高温、紫外照射以及强酸强碱的条件下抑菌圈直径仍然可保持在27 mm以上。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每瓶(250 mL)装液量60 mL,接种量6%,摇床转速180 r·min^-1,发酵时间60 h的条件下,菌株QHZ-3的生长量最高。正交试验结果显示,装液量每瓶40 mL、摇床转速170 r·min^-1、接种量6%、发酵时间48 h的组合下,QHZ-3生长状态最佳,活菌数可达到1.31×10^10 cfu·mL^-1。二次固态发酵条件优化结果显示,以腐熟的牛粪有机肥为载体,在接种量为15%时,活菌数最高,达到1.14×10^9 cf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芽孢杆菌 抑制 马铃薯疮痂病 脂肽类抗生素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及氨基酸对萎缩芽孢杆菌QHZ3趋化成膜的影响
13
作者 庞娅楠 邱慧珍 +4 位作者 成志远 陈兰兰 董爱菊 张春红 王友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6-245,共10页
通过土培收集、硅烷衍生化分离、气质联用鉴定马铃薯苗期、现蕾期及盛花期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并采用半固体平板法、类毛细管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比较观察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分泌物及氨基酸对萎缩芽孢杆菌QHZ3趋化成膜的影响,以揭示... 通过土培收集、硅烷衍生化分离、气质联用鉴定马铃薯苗期、现蕾期及盛花期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并采用半固体平板法、类毛细管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比较观察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分泌物及氨基酸对萎缩芽孢杆菌QHZ3趋化成膜的影响,以揭示菌株QHZ3在马铃薯根际的定殖机制。马铃薯根系分泌物鉴定中发现了5种氨基酸:脯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定性试验显示,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分泌物和除脯氨酸之外的其他4种氨基酸均对菌株QHZ3具有显著的正趋化作用,并以甘氨酸的作用最强,其趋化圈直径(6.40 cm)是对照(3.48 cm)的1.84倍;定量试验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120μg·mL^(-1)和240μg·mL^(-1))、甘氨酸(10~50μmol·L^(-1))、天冬氨酸(50~75μmol·L^(-1))和苯丙氨酸(25~50μmol·L^(-1))均对菌株QHZ3有显著正趋化作用,尤其以25μmol·L^(-1)的甘氨酸趋化性指数最大,其毛细管中细菌数量(5.13×10^(5) CFU·mL^(-1))达到对照组(1.53×10^(5) CFU·mL^(-1))的3.3倍;结晶紫染色法显示,现蕾期和盛花期根系分泌物以及甘氨酸(25~100μmol·L^(-1))、脯氨酸(75~100μmol·L^(-1))和苯丙氨酸(25~100μmol·L^(-1))均对菌株QHZ3生物膜的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根系分泌物和氨基酸均对菌株QHZ3在马铃薯根际趋化成膜具有促进作用,但5种氨基酸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天冬氨酸和酪氨酸显著影响菌株的趋化作用,脯氨酸显著影响了菌株生物膜的形成,而甘氨酸和苯丙氨酸则对菌株的趋化和成膜兼具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萎缩芽孢杆菌 根系分泌物 氨基酸 趋化 成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