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早熟禾白粉病抗性反应中防御酶活性及代谢组学差异
1
作者 王彦 张玉娟 +4 位作者 马福钦 郑晓琳 晋明慧 乃国栋 董文科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4,共13页
为明确不同抗病性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菌侵染的防御反应,采用叶面喷施法对草地早熟禾抗病品种‘黑杰克’和感病品种‘超级格莱德’接种禾布氏白粉菌,并取发病部位叶片组织测定相关防御酶活性及代谢产物。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黑杰克... 为明确不同抗病性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菌侵染的防御反应,采用叶面喷施法对草地早熟禾抗病品种‘黑杰克’和感病品种‘超级格莱德’接种禾布氏白粉菌,并取发病部位叶片组织测定相关防御酶活性及代谢产物。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黑杰克’接种白粉病菌后各防御酶活性均较第0 d显著提高(P<0.05);感病品种‘超级格莱德’接种白粉病菌后CAT活性始终保持下降趋势,其他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小幅度上升后快速下降。广泛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抗病品种‘黑杰克’接菌后410种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195种显著上调,215种显著下调,抗病相关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绿原酸、肉桂醛、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等,参与的代谢途径主要为苯丙烷代谢途径;感病品种‘超级格莱德’接菌后547种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381种显著上调,166种显著下调,抗病相关差异代谢物主要为二羟基香豆素、绿原酸、7-乙氧基香豆素等,主要参与苯丙烷代谢途径等;根据以上结果,推测香豆素类化合物与苯丙烷代谢途径是草地早熟禾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关键代谢物与代谢途径。综上,受到白粉病菌侵染时,草地早熟禾抗病品种防御酶活性较感病品种更高,其相关差异代谢物参与苯丙烷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白粉病 防御酶 代谢组学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发酵平菇-青稞秸秆菌糠饲料化利用研究
2
作者 杨航 宋福超 +4 位作者 王诗涛 武涛 曹文侠 旦知旺加 赵雅姣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9-1298,共10页
收获籽实后的青稞秸秆作为饲料存在适口性差、营养价值低等缺点,本试验通过固态发酵来提高青稞秸秆的营养品质和饲喂价值。通过以青稞秸秆作为主料,主辅料按7∶3配比,辅料分别为麦麸占22%、油渣占5%、石灰占2%、石膏占1%。接种平菇(Pleu... 收获籽实后的青稞秸秆作为饲料存在适口性差、营养价值低等缺点,本试验通过固态发酵来提高青稞秸秆的营养品质和饲喂价值。通过以青稞秸秆作为主料,主辅料按7∶3配比,辅料分别为麦麸占22%、油渣占5%、石灰占2%、石膏占1%。接种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进行固态发酵。随后在0,25,34,40,50 d下取样测定营养品质和生理酶活性。结果表明,发酵后的栽培料柔软度、色泽和气味以40 d的最佳,其CP较0 d提高了1.05倍,最高达12%,ADF较0 d降低了33%,NDF降低了52%。粗脂肪含量在50 d时最高,最高达1.8%。而饲喂价值以发酵50 d最佳,且显著高于未接菌的青稞秸秆(P<0.05)。其中纤维素酶,漆酶,木聚糖酶活性分别高达530,39.2和77.32 U·g^(-1)。因此,采用平菇真菌进行固态发酵提高了青稞秸秆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饲喂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秸秆 固态发酵 营养品质 生物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3
作者 黄晓 杨艳丽 +1 位作者 吴晓凡 方强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9-148,共10页
明确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区系特征及分布格局,可为开发和利用早熟禾属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整理馆藏标本,查阅文献资料,建立了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名录,并从物种组成、地理分布、区系成分、区系分化等方面进行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 明确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区系特征及分布格局,可为开发和利用早熟禾属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整理馆藏标本,查阅文献资料,建立了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名录,并从物种组成、地理分布、区系成分、区系分化等方面进行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区系特征及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共43种(包含3变种、8亚种);从水平分布看,祁连山北麓地区和甘南高原地区早熟禾属物种数最多,中部黄土高原区分布物种数最少;从垂直分布看,早熟禾属主要分布在2000~<4000 m亚高海拔区,其中2500~<3000 m段物种最为丰富;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区系划分为7个分布型和10个变型,主要以东亚分布为主;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区系与邻省区系均有较高相似性,相似系数达50.00%~74.73%,与青海省相似性最高;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区系分化强度与物种的分布格局一致,区系分化强度最高的是祁连山北麓地区和甘南高原地区。总体上,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冷凉湿润的亚高海拔区,祁连山北麓地区和甘南高原地区是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分布的多度中心,温带属性、区域特有性低、交汇和过渡性是甘肃省早熟禾属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早熟禾属 植物区系 区系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苗期耐低温的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文科 张玉娟 +4 位作者 马福钦 陈佐惠 周晓爽 张蓓 张佳能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3,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抗性草地早熟禾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特性差异,以10个常用草地早熟禾品种为试验材料,将幼苗叶片进行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处理,利用细胞伤害率和对应的低温度梯度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获得半致死温度(LT50)并筛选抗寒品种和... 为了探究不同抗性草地早熟禾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特性差异,以10个常用草地早熟禾品种为试验材料,将幼苗叶片进行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处理,利用细胞伤害率和对应的低温度梯度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获得半致死温度(LT50)并筛选抗寒品种和低温敏感品种,并以二者为试验材料进行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普瑞芬’的LT_(50)为-17.5℃,表现出较好的抗寒性,‘帝国’的LT_(50)为-3.2℃,表现出对低温的敏感性;经低温胁迫处理后抗寒品种‘普瑞芬’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并低于低温敏感品种‘帝国’,而‘普瑞芬’幼苗中干物质含量、相对含水量和苗长等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和CAT)均高于‘帝国’;经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温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的干物质,苗长和根长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影响较大且各指标之间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低温胁迫 半致死温度 生理特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中下游不同退耕年限次生草地土壤无机氮、酶及微生物量冬季动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龙 姚拓 +5 位作者 柴晓虹 王理德 马剑平 孙广正 安雅君 李发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0-336,共7页
为研究石羊河中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冬季土壤肥力状况和微生物机制,测定并分析了石羊河中下游不同退耕年限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及微生物生物量冬季动态变化。结果表... 为研究石羊河中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冬季土壤肥力状况和微生物机制,测定并分析了石羊河中下游不同退耕年限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及微生物生物量冬季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土层(0-10,10-20,20-30,30-40cm)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随退耕年限不同逐年递增;除30-40cm土层外,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在退耕较短年限内(1-5a)总体逐年递减,而在退耕较长年限内(8-31a)逐年递增;土壤微生物量氮随恢复年限呈先下降(1-4a)、后稳定(4-15a)再上升(15-31a)的趋势;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则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不同退耕年限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土壤酶活性总体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本试验为石羊河流域的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中下游 草地土壤 退耕年限 理化特性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PpSWEET1b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然 李根 +2 位作者 牛奎举 钱永强 马晖玲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4,共14页
SWEETs糖转运蛋白是一类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均存在的促进糖通过细胞膜流动的转运蛋白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以草地早熟禾品种蓝月为材料,以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PpSWEET1b基因,采用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了... SWEETs糖转运蛋白是一类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均存在的促进糖通过细胞膜流动的转运蛋白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以草地早熟禾品种蓝月为材料,以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PpSWEET1b基因,采用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了PpSWEET1b拟南芥过表达株系,并研究干旱和低温胁迫对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生长、生理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和低温胁迫下,PpSWEET1b过表达植株生长状态均优于野生型,叶片MD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但葡萄糖含量较野生型显著增加,抗旱性和抗寒性明显增强;PpSWEET1b过表达植株可能协同SWEET2和SWEET3共同参与了对低温的响应。此外,以叶片DNA为模板克隆了PpSWEET1b基因的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其含有多个与胁迫和激素响应、光响应相关的元件。综合以上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PpSWEET1b基因在耐旱和耐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草坪草抵抗非生物胁迫生物育种提供新的优异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基因克隆 遗传转化 功能验证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岷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成龙 纪童 +6 位作者 何国兴 徐贺光 李娅丽 杨卓丽 汪云君 漆昊 柳小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67-3578,共12页
为探究岷县生态工程后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地形效应,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2001-2020年岷县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1)随着岷县生态工程的实施,植被覆盖度整体趋向良好,66.34%的区域以高植被覆盖为主;(2)植被... 为探究岷县生态工程后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地形效应,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2001-2020年岷县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1)随着岷县生态工程的实施,植被覆盖度整体趋向良好,66.34%的区域以高植被覆盖为主;(2)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高覆盖植被区密集分布在岷县东部及西南部,而低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3)植被覆盖度稳定性表现出“高低波动共存,低波动较大”的空间格局。植被改善面积占比为58.76%,退化占30.43%,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趋势为改善;(4)地形因子对岷县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影响显著:从平均覆盖度变化来看,研究区覆盖度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岷县平均植被覆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超过25°坡度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长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变化 地形分异 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在草地早熟禾中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崔婷 王勇 +3 位作者 牛奎举 董文科 张然 马晖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3-80,共8页
为探究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对重金属镉(Cadmium,Cd)的分配和耐受机制,以草地早熟禾耐Cd品种‘午夜’(‘Midnight’,M)和Cd敏感品种‘橄榄球2号’(‘Rugby II’,R)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施加600μmol·L^(-1)Cd胁迫,研究C... 为探究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对重金属镉(Cadmium,Cd)的分配和耐受机制,以草地早熟禾耐Cd品种‘午夜’(‘Midnight’,M)和Cd敏感品种‘橄榄球2号’(‘Rugby II’,R)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施加600μmol·L^(-1)Cd胁迫,研究Cd在草地早熟禾中的组织分布、亚细胞分布及化学形态。结果表明,与R品种相比,Cd胁迫下M品种叶片失绿较少,生长抑制较小;表皮+叶肉、维管束及根表皮+皮层中的Cd含量显著低于R品种;另外,根系可溶部分Cd含量高于R品种。进一步分析发现,R品种含有更多毒性较高的无机态Cd及果胶和蛋白质结合态Cd,而M品种水溶性有机酸结合的Cd在根表皮+皮层、中柱等组织中含量较多,草酸盐结合的Cd在根系中柱含量显著高于R品种。因此,M品种通过减少Cd吸收、增加液泡区隔化、增加有机酸盐结合的Cd并降低Cd向地上的长距离运输来增强对Cd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胁迫 草地早熟禾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禾‖豆间作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祝嘉慧 宋谦 杜文华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8-468,共11页
旨在筛选陇东地区禾‖豆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本试验以‘京科青贮932’和‘京九青贮16’玉米品种为主区,青贮玉米种植密度(41994株·hm^(-2),50000株·hm^(-2),61994株·hm^(-2))为副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 旨在筛选陇东地区禾‖豆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本试验以‘京科青贮932’和‘京九青贮16’玉米品种为主区,青贮玉米种植密度(41994株·hm^(-2),50000株·hm^(-2),61994株·hm^(-2))为副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2个青贮玉米品种而言,‘京九青贮16’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叶片数(12.8)、果穗质量(395.56 g)、鲜草产量(46.32 t·hm^(-2))以及CP含量(8.93%)和EE含量(7.43%)均显著高于‘京科青贮932’。(2)从种植密度看,61994株·hm^(-2)密度下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48.36 t·hm^(-2))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但此密度下大豆的鲜草产量最低(6.53 t·hm^(-2))。(3)从青贮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的交互作用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京九青贮16’以5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与大豆进行9‖6模式间作时,间作系统的总鲜草产量达到52.25 t·hm^(-2),青贮玉米和大豆的CP含量分别为7.01%和18.11%,RFV分别为90.34和100.75,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均较好,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实现一年两熟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种植密度 青贮玉米 大豆 间作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混播草地对施肥种类的响应
10
作者 史志强 尉志强 +1 位作者 刘汉成 杜文华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5-306,共12页
为探究施肥种类对小黑麦(Triticosecale)与饲用豌豆(Pisum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草地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肥种类(不施肥、化学肥料、有机肥和菌肥),副区为混播组合(M_(1):50... 为探究施肥种类对小黑麦(Triticosecale)与饲用豌豆(Pisum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草地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肥种类(不施肥、化学肥料、有机肥和菌肥),副区为混播组合(M_(1):50%小黑麦×50%‘加拿大’饲用豌豆,M_(2):50%小黑麦×50%‘西牧333’箭筈豌豆,M_(3):50%小黑麦×50%‘绿箭1号’箭筈豌豆)。结果表明:从施肥种类来看,与化肥相比,有机肥和菌肥使混播草地的干草产量分别下降了7.62%和16.40%,但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0.68%和1.29%,相对饲喂价值分别提高了7.46%和5.38%。从混播组合来看,50%小黑麦和50%‘西牧333’箭筈豌豆的混播效果较好,纯收益高,适合在甘南高寒牧区推广种植。总体来看,与化肥相比,单独施用有机肥或菌肥使混播草地的纯收益显著降低。在氮用量相近时,施用有机肥使施肥成本增加6171 CNY·hm^(-2)。因此,甘南州在饲草生产中不宜采用有机肥或菌肥完全替代化肥的方案,应考虑部分替代化肥的策略,以保障作物高产,增加农牧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牧区 施肥种类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根际促生菌发酵产物中3种植物激素的含量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婷 姚拓 +1 位作者 陈建纲 刘欢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植物根际促生菌发酵产物中吲哚-3-乙酸、赤霉素和玉米素3种植物激素含量的方法。固相萃取采用Agilent Bond Elut C18固相萃取柱,6 mL甲醇+6 mL 10%甲醇活化;以5 mL 10%甲醇淋洗2次;以5mL 80%甲醇...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植物根际促生菌发酵产物中吲哚-3-乙酸、赤霉素和玉米素3种植物激素含量的方法。固相萃取采用Agilent Bond Elut C18固相萃取柱,6 mL甲醇+6 mL 10%甲醇活化;以5 mL 10%甲醇淋洗2次;以5mL 80%甲醇洗脱2次。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50×4.6mm,5μm)分离,流动相采用体积比为2∶3的甲醇-水(含0.2%冰乙酸)二元混合溶剂,流速为1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表明:10株供试菌株发酵产物中均能检测到3种植物激素,除菌株003NXZ4外,其余菌株均呈现出玉米素含量最高,赤霉素次之,吲哚-3-乙酸含量最低的趋势。3种植物激素在12min内分离完全,样品的加标回收率达90.3%~104.3%,相对标准偏差(n=6)在1.04%~2.98%之间。该方法简便、准确,可同时检测植物根际促生菌发酵产物中吲哚-3-乙酸、赤霉素和玉米素3种植物激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植物根际促生菌 植物激素 吲哚-3-乙酸 赤霉素 玉米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_3^--N/NH_4^+-N不同配比下紫花苜蓿氮代谢关键酶及钼、铁元素含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郝凤 刘晓静 范俊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0-197,共8页
以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优质植物性蛋白饲料紫花苜蓿"甘农3号"为试验材料,在室外防雨网室内,采用盆栽营养液沙培法,在适宜氮素供应水平210 mg·L-1基础上,研究NO_3^--N和NH_4^+-N混合的7种配比(NO_3^--N/NH_4^+-N分别为12.5... 以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优质植物性蛋白饲料紫花苜蓿"甘农3号"为试验材料,在室外防雨网室内,采用盆栽营养液沙培法,在适宜氮素供应水平210 mg·L-1基础上,研究NO_3^--N和NH_4^+-N混合的7种配比(NO_3^--N/NH_4^+-N分别为12.5/87.5、25/75、37.5/62.5、50/50、62.5/37.5、75/25、87.5/12.5,依次标为1/7、1/3、3/5、5/5、5/3、3/1、7/1)对紫花苜蓿全生育期各部位硝酸还原酶(NR)、固氮酶活性及钼(Mo)、铁(Fe)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部位来看,紫花苜蓿NR活性、Mo含量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叶>根>茎,而Fe含量则表现为根>叶>茎;不同配比下各部位NR活性均表现为配比中NO_3^--N比例大时,其活性较高,尤其是生长前期当NO_3^--N/NH_4^+-N为7/1时,各部位NR活性均最高;不同配比对根中Mo含量的影响在苗期与NR趋势相近,在NO_3^--N比例大时达最高。现蕾期与固氮酶活性相同,1/7时最高。成熟期同固氮酶与NR活性,均为5/3时最高;不同配比对根中Fe含量的影响与固氮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苗期均为1/7处理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均为5/3处理最高。(2)从生育期来看,紫花苜蓿全生育期NR和固氮酶活性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NR活性在盛花期最高,即盛花期氮代谢能力最强,且各生育期均为配比中NO_3^--N比例大时NR活性高,氮代谢能力较强;固氮酶活性在结荚期最高,即结荚期根瘤固氮能力最强,且苗期和现蕾期均表现为1/7处理其活性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5/3处理活性最高;不同配比对茎和叶中Mo、Fe含量的影响基本相同,现蕾期至盛花期在配比中NH_4^+-N比例大时含量最高,结荚期至成熟期在配比中NO_3^--N比例大时含量最高。(3)NR和固氮酶活性相互关系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不同:在紫花苜蓿生长前期(苗期至现蕾期),NO_3^--N/NH_4^+-N=7/1时NR活性最大,1/7处理NR活性最小,而固氮酶活性则相反,二者表现出拮抗关系;在紫花苜蓿生长中、后期(盛花期至成熟期)NR活性与固氮酶活性均在NO_3^--N/NH_4^+-N=5/3时达最大值,二者又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3--N/NH4+-N配比 紫花苜蓿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齐文嘉 杜文华 +1 位作者 刘海波 田新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50,共9页
为筛选适合于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的混播组合及比例,以甘农2号小黑麦、加拿大饲用燕麦和西牧333箭筈豌豆为材料,研究9个禾豆混播比例(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比例为100∶0、80∶20、70∶30、60∶40、50∶50、40∶60、30∶7... 为筛选适合于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的混播组合及比例,以甘农2号小黑麦、加拿大饲用燕麦和西牧333箭筈豌豆为材料,研究9个禾豆混播比例(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比例为100∶0、80∶20、70∶30、60∶40、50∶50、40∶60、30∶70、20∶80、0∶100)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箭筈豌豆提高了混播群体的营养价值,使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从草产量看,禾豆比例70∶30处理的平均干草产量最高(8.07 t/hm^(2)),显著高于禾本科牧草单播(6.49 t/hm^(2))和豆科牧草单播(2.54 t/hm^(2))。TOPSIS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加拿大饲用燕麦与西牧333箭筈豌豆按70∶30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8.67 t/hm^(2)),粗蛋白含量为11.30%,综合评价理想贴合度Si最高(0.679),适宜在陇东旱塬区及其他气候相似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旱塬区 禾豆混播 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诱导剂对草地早熟禾低温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福钦 韩悦 +3 位作者 李文秀 崔林雨 张世林 董文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94-3204,共11页
为了分析不同类型诱导剂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低温抗性的影响,本试验以草地早熟禾‘巴润’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白天4℃/黑夜0℃,每天光照14 h,黑暗10 h,光强3500~4000 Lux,相对湿度60%)下喷施不同浓度的壳聚糖(0,20,50,100,200,... 为了分析不同类型诱导剂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低温抗性的影响,本试验以草地早熟禾‘巴润’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白天4℃/黑夜0℃,每天光照14 h,黑暗10 h,光强3500~4000 Lux,相对湿度60%)下喷施不同浓度的壳聚糖(0,20,50,100,200,300,400和500μmol·L^(-1))、甜菜碱(0,20,40,60,80,100,120和140μmol·L^(-1))和褪黑素(0,25,50,100,200,300,400和500μmol·L^(-1))对草地早熟禾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适宜浓度的诱导剂均能有效缓解草地早熟禾幼苗受低温胁迫危害,三种诱导剂处理的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低温对照幼苗,并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通过计算各指标抗寒隶属函数值并排序发现,三种诱导剂中以300μmol·L^(-1)浓度的褪黑素的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诱导剂 低温胁迫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贮藏组织中淀粉粒变化规律
15
作者 李永强 杨小霞 +2 位作者 张京萍 杨艳丽 方强恩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5-683,共9页
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为了探明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的越冬抗寒机理,本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自然越冬过程中根、根颈和地下茎贮藏组织中淀粉粒的变化进行动态观... 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为了探明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的越冬抗寒机理,本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自然越冬过程中根、根颈和地下茎贮藏组织中淀粉粒的变化进行动态观测。结果显示:矩镰荚苜蓿越冬过程中,淀粉主要贮藏在地下器官的髓和栓内层薄壁细胞中,少量存在于木质部薄壁细胞,根颈与根内淀粉粒分布较为密集;地下不同器官中淀粉数量在越冬前后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越冬前期淀粉在地下器官中大量积累,越冬中期逐渐消失,后期又逐渐积累起来;各地下器官中根颈对温度变化响应最快,地下茎对低温最敏感。研究发现,矩镰荚苜蓿地下茎除具有扩展、繁殖能力外,还兼具贮藏与抗寒等能力,是该植物不同于其他苜蓿属物种的特殊地下器官;越冬期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抗寒力形成的不同步性,可能是其应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结构 组织化学 越冬 薄壁组织 青藏高原 地下茎 淀粉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枝木霉菌抑菌谱测定及其抑菌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瑾 张树武 +2 位作者 徐秉良 古丽君 薛应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1-667,共7页
为了初步明确长枝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谱和抑菌作用机理,采用对峙培养和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长枝木霉菌对12种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长枝木霉菌对12种病原菌... 为了初步明确长枝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谱和抑菌作用机理,采用对峙培养和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长枝木霉菌对12种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长枝木霉菌对12种病原菌的抑菌机理。对峙培养结果表明,长枝木霉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ceratosperma)和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6.4%和72.5%,且培养3 d后长枝木霉菌的菌落可覆盖苹果树腐烂病菌整个菌落和棉花立枯病菌菌落边缘,并在苹果树腐烂病菌菌落表面和棉花立枯病菌菌落边缘产生大量孢子,拮抗等级分别为Ⅰ和Ⅱ级;对小麦叶斑病菌(Bipolaris triticicola)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弱,生长抑制率仅为27.5%,拮抗等级为Ⅲ级。抑菌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长枝木霉菌与12种病原菌相互作用后可通过产生抑菌圈、营养和空间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覆盖或深入病原菌菌落内部生长,占领病原菌的生长空间,以及菌丝与病原菌菌丝相互缠绕和交错,且缠绕的部位出现明显缢缩,最终使部分病原菌菌丝细胞原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因此,长枝木霉菌对供试的12种植物病原菌生长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明确了其抑菌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枝木霉菌 植物病原菌 抑菌范围 抑菌圈 孢子 抑菌机理 生长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型小黑麦品系的秸秆产量及其营养品质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方媛 杜文华 田新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3-920,共8页
为筛选秸秆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黑麦品系,本试验以2个小黑麦品种为对照,研究了18个饲料型小黑麦品系2年(2015,2016年)的秸秆产量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小黑麦种质中Z12的平均秸秆产量最高;2015年的平均秸秆产量显著高于2016年;从种... 为筛选秸秆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黑麦品系,本试验以2个小黑麦品种为对照,研究了18个饲料型小黑麦品系2年(2015,2016年)的秸秆产量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小黑麦种质中Z12的平均秸秆产量最高;2015年的平均秸秆产量显著高于2016年;从种质和年份交互作用看,2015年Z12的秸秆产量最高。不同小黑麦种质中,平均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消化率最高的分别是Z36、Z9和Z8,平均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分别是Z6和Z8;2015年的平均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2016年,而平均粗脂肪含量和消化率显著高于2016年,年份间平均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不显著;从种质与年份交互作用看,2016年Z6的粗蛋白含量最高,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2015年Z9的粗脂肪含量最高,Z8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消化率最高。综合分析,Z9,Z12,Z55的综合性状较好,可作为优质粗饲料饲喂家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秸秆产量 营养品质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型小黑麦品系籽粒产量及其营养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赵方媛 曲广鹏 +1 位作者 田新会 杜文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4-1381,共8页
为了选择高产优质的饲料型小黑麦品系,本论文以18个饲料型小黑麦品系为试材,甘农1号小黑麦和新小黑麦5号为对照,研究了参试材料的株高、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的营养价值,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参试材料的种子产量及其营养价值进行... 为了选择高产优质的饲料型小黑麦品系,本论文以18个饲料型小黑麦品系为试材,甘农1号小黑麦和新小黑麦5号为对照,研究了参试材料的株高、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的营养价值,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参试材料的种子产量及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质间株高、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营养价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在94.27~132.10cm之间,Z8的种子产量最高,为9 114.08kg·hm^(-2);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种子产量与小穗数和穗粒重正相关,与穗长和穗粒数负相关,穗粒数与穗长正相关、与穗粒重正相关;籽粒营养价值中,Z48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3.92%,CK1的粗脂肪含量最高(2.63%),CK2的粗淀粉含量(69.64%)最高,Z50的赖氨酸含量最高,达到了0.5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Z8和Z50种子产量高,且营养价值高,综合表现最好,可为优良饲料型小黑麦新品种审定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粉病菌侵染对美洲南瓜不同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树武 徐秉良 +2 位作者 刘佳 薛应钰 陈荣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76-1883,共8页
为明确白粉病菌侵染对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和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接种苍耳单囊白粉菌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分析接菌后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为明确白粉病菌侵染对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和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接种苍耳单囊白粉菌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分析接菌后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小三星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感病品种金12F2,尤其接菌后第13天,小三星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7.3%和15.6,而金12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3.3%和83.0。PAL基因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美洲南瓜接菌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且随着接种天数增加,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小三星F2接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较为显著,叶柄和茎秆次之,并且其相对表达量分别在第7和第9天达到最大值;感病品种金12F2接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较抗病品种低,但与对照相比,其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分别在第9和第11天达到最大值。因此,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可为南瓜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单囊白粉菌 PAL基因 美洲南瓜 抗病性 组织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抗马铃薯坏疽病生防细菌B-401产抑菌物质条件优化及稳定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畅涛 冯中红 +1 位作者 杨成德 薛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5-371,共7页
以马铃薯坏疽病菌为靶标菌株,采用含药平板法对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产抑菌物质条件及抑菌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防菌株B-401产抑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8 g、酵母浸膏5.0 g、葡萄糖10 g、水1000 mL,最适温... 以马铃薯坏疽病菌为靶标菌株,采用含药平板法对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产抑菌物质条件及抑菌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防菌株B-401产抑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8 g、酵母浸膏5.0 g、葡萄糖10 g、水1000 mL,最适温度为23.4℃,最适pH值为7,最佳装液量为35.2 mL/150 mL三角瓶,最佳培养方式为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24 h,最适发酵时间为96 h,优化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EC_(50)=0.111μL/mL,是优化前EC_(50)=3.196μL/mL的3.47%。菌株B-401所产抑菌物质在25~90℃具有较好稳定性,抑菌活性均大于75%,在100℃及以上高温处理后抑菌物质活性降低;对酸碱性和紫外照射稳定,相对活性分别在77.45%和98%以上;对金属离子Na^+、Mg^(2+)和Mn^(2+)稳定,相对活性达99%以上,而对Ag^+、Cu^(2+)、Zn^(2+)和Fe^(3+)较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坏疽病菌 禾草内生菌 抑菌物质 培养条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