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中东部地区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研究
1
作者 张银霞 宋谦 +3 位作者 刘翠 郭蕊 赵方媛 杜文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1,214,共10页
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2年以9个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G1;‘利合228’,G2;‘西蒙青贮707’,G3;‘武科青贮107’,G4;‘利单656’,G5;‘蒙青贮1812’,G6;‘京科青贮932’,G7;‘豫青贮23’,G8;‘华美2号’,G9)为材料,分别在临洮县和泾... 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2年以9个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G1;‘利合228’,G2;‘西蒙青贮707’,G3;‘武科青贮107’,G4;‘利单656’,G5;‘蒙青贮1812’,G6;‘京科青贮932’,G7;‘豫青贮23’,G8;‘华美2号’,G9)为材料,分别在临洮县和泾川县研究了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结果表明:除2020年G4和2021年G3在泾川点未能达到最佳收获期外,其余品种在“两年两点”试验中均能达到青贮玉米收获标准,且所有青贮玉米的干物质含量介于22.74%~41.74%,满足青贮要求。其中鲜草产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为2020年平均鲜草产量(77.01 t·hm^(-2))显著高于2021年(49.57 t·hm^(-2));临洮点的平均鲜草产量(73.75 t·hm^(-2))显著高于泾川点(52.85 t·hm^(-2));品种G8的平均鲜草产量(74.51 t·hm^(-2))最高。二因素交互作用下,同一年份临洮点9个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均高于泾川点,同一试验点间2020年9个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均高于2021年。三因素交互作用下2020年和2021年临洮点G8的鲜草产量均最高(109.36 t·hm^(-2)和63.79 t·hm^(-2)),泾川点G6的鲜草产量均最高(80.73 t·hm^(-2)和59.75 t·hm^(-2))。GGE双标图对青贮玉米生产性能及试验点区分力的综合评价表明:‘大京九26’、‘豫青贮23’、‘京科青贮932’和‘蒙青贮1812’品种兼具丰产性和稳定性,适宜作为复种品种在甘肃中东部地区推广种植;泾川点因青贮玉米品种年际间产量较稳定,可作理想鉴定试点进行品种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小黑麦茬后 产量稳定性 区域适应性 甘肃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亚娟 杨翠红 +1 位作者 陈博 邱慧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09,共7页
为缓解磷资源危机,充分利用不适于化学加工的磷矿资源,对磷矿采用活化技术开发利用,由此生产的改性磷肥已被证明在酸性土壤上有很高的生物有效性,但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选择4种不同产地(云南昆明、四川德阳、四川绵竹和... 为缓解磷资源危机,充分利用不适于化学加工的磷矿资源,对磷矿采用活化技术开发利用,由此生产的改性磷肥已被证明在酸性土壤上有很高的生物有效性,但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选择4种不同产地(云南昆明、四川德阳、四川绵竹和贵州开阳)的磷矿粉,分别用有机活化剂和无机活化剂进行活化处理,制备改性磷矿粉,并就其在石灰性土壤对苗期春小麦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种磷矿粉经活化处理后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明显增加,无机活化剂提高了有效磷的含量,而有机活化剂对水溶性磷的提高幅度较大。改性磷矿粉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石灰性土壤上春小麦的生物量干重、植株吸磷量和磷利用效率,有机活化剂处理制备的改性磷矿粉对春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运用红外光谱谱学技术对4种磷矿粉及相应的8种改性磷矿粉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磷矿粉经改性后其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H2PO4和HPO42的特征谱带明显增加,增加的程度因磷矿粉的产地和活化剂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对磷矿粉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磷矿粉其磷以及钙、铁、铝、镁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活化剂对磷矿粉的活化效果与磷矿粉本身的氧化物含量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磷矿粉Ⅲ(四川绵竹)的活化效果相对最好,与其氧化镁含量最高、总氧化物含量最低有关。不同类型活化剂对磷矿粉的活化效果不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活化剂活化效果较好,而土培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活化剂的活化效果较好,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磷矿粉 活化剂 磷矿粉结构 化学组分 红外光谱 石灰性土壤 生物有效性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化学物质诱导观赏百合对黑斑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梁巧兰 魏列新 +1 位作者 徐秉良 师桂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0,共5页
[目的]确定水杨酸、纳米硅、草酸铵等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抗病性的诱导效果,为百合生长期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菌的抑菌活性和诱导寄主抗性效果。[结果]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 [目的]确定水杨酸、纳米硅、草酸铵等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抗病性的诱导效果,为百合生长期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菌的抑菌活性和诱导寄主抗性效果。[结果]3种化学物质对观赏百合黑斑病菌抑菌率较低,最高仅为5.43%,但处理百合叶片后,诱导百合产生较高抗病性。在100、50μg/mL和25μg/mL浓度下,纳米硅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分别为55.55%、60.69%、48.57%。水杨酸诱导处理可使观赏百合叶片β-1,3-葡聚糖酶在第1天达到峰值,纳米硅可以使过氧化物酶在第5天达到峰值,草酸铵可以使苯丙氨酸解氨酶在第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的3.95倍、2.10倍和1.15倍;先诱导处理再接种黑斑病菌1 d后叶片组织内-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水杨酸、纳米硅和草酸铵处理7 d后田间诱导防病效果分别为35.38%、43.55%和31.07%;处理14 d后,与第7天相比诱导防病效果明显降低。[结论]水杨酸、纳米硅和草酸铵3种化学物质对百合均有一定诱导抗病作用,其中纳米硅酸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可达到4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质 观赏百合 黑斑病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频率对皇竹草产量及其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德明 刘金祥 孙进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41,共3页
采用每30(T1)、60(T2)、90(T3)、120d(T4)刈割1次4个处理,分析刈割频率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刈割频率对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皇竹草的刈割频率对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湛江地区,不同处理的皇竹草的产量高低为T3>T2>T1&g... 采用每30(T1)、60(T2)、90(T3)、120d(T4)刈割1次4个处理,分析刈割频率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刈割频率对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皇竹草的刈割频率对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湛江地区,不同处理的皇竹草的产量高低为T3>T2>T1>T4,不同处理的皇竹草的同化能力强弱为T3>T2>T1>T4,T3处理的皇竹草产量最高,为最佳刈割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竹草 刈割 产量 光合生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下2种色型豌豆蚜解毒酶活力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小强 刘长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5-681,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后,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LC20、LC10和LC5分别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24 h...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后,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LC20、LC10和LC5分别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24 h后,3种酶比活力均高于对照,且GSTs和MFO比活力均随亚致死剂量升高而增大,但AChE比活力表现为2种色型均在LC10处理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93 nmol·min-1·mg-1(pro)和53.93nmol·min-1·mg-1(pro)。各处理表现为AChE比活力绿色型大于红色型,GSTs比活力与前者相反,而MFO比活力红、绿色型间无明显规律。随着处理后取样时间的变化,对红、绿色型豌豆蚜AChE、GSTs和MFO比活力的影响均表现为诱导或抑制作用,其中,GSTs比活力绿色型在0 h均达到最大值[nmol·min-1·mg-1(pro)]且显著高于其余时间,分别为49.84(CK)、48.87(LC5)、42.74(LC10)和45.35(LC20)。2种色型豌豆蚜体内AChE、GSTs和MFO比活力变化不但受阿维菌素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色型 阿维菌素 亚致死剂量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和施氮对豆禾混播草地牧草生长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辛有 曹文侠 +5 位作者 师尚礼 王小军 王世林 刘婉婷 白洁 李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39-1450,共12页
为探究放牧与施肥对河西走廊豆科禾本科(简称“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与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调控机制,并确定该草地所适用的最佳放牧利用与施肥管理模式,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Qingshui’)、无芒雀麦(Bromus inerm... 为探究放牧与施肥对河西走廊豆科禾本科(简称“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与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调控机制,并确定该草地所适用的最佳放牧利用与施肥管理模式,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Qingshui’)、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e)建植的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采用L_(16)(3^(1)×4^(2))混合位级正交试验设计,设20 cm(S_(1))、30 cm(S_(2))和40 cm(S_(3))3个刈前高度,2 cm(E_(1))、5 cm(E_(2))、8 cm(E_(3))和11 cm(E_(4))4个刈割强度,0 kg(N)∙hm^(−2)(N_(1))、75 kg(N)∙hm^(−2)(N_(3))、150 kg(N)∙hm^(−2)(N_(3))和225 kg(N)∙hm^(−2)(N_(4))4个施氮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混播草地群落结构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刈前高度及施氮量对草地生产性能影响较大,S_(3)E_(2)N_(4)的生物量最大(17707.80 kg∙hm^(−2)),S_(1)E_(1)N_(4)的混合草粗蛋白含量最高(15.46%),S_(3)E_(1)N_(3)的混合草相对饲用价值最大(184.93)。2)降低刈割强度可增加利用次数,并使禾本科牧草在群落中的占比增大,其中S_(2)E_(3)N_(4)、S_(1)E_(3)N_(3)、S_(1)E_(4)N_(1)、S_(2)E_(4)N_(3)和S_(1)E_(1)N_(1)可使豆禾盖度比接近1∶1,S_(2)E_(3)N_(4)、S_(3)E_(3)N_(1)和S_(3)E_(4)N_(3)对草地分枝数的调控作用效果最好。3)与刈割收获干草(区内一年刈割3次)相比,模拟放牧降低了产草量,但提高了牧草营养价值,抑制了群落中紫花苜蓿比例的过快增长,能维持豆禾草种结构的稳定性。综上,S_(2)E_(3)N_(4)能使混播草地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最好,且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草地生物量为15173.41 kg∙hm^(−2),粗蛋白含量为13.92%,相对饲用价值为156.93),是适宜此类混播草地放牧利用与施肥管理的参考指标,可在河西走廊等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施氮量 刈前高度 刈割强度 群落结构 生物量 牧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亚娟 王亚亚 +2 位作者 曹广民 龙瑞军 姚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2-277,共6页
以三江源区曲麻莱县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总量及比例,结果表明:4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氮素含量均处于较... 以三江源区曲麻莱县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总量及比例,结果表明:4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氮素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在0~10 cm土层,土壤全氮与有效氮含量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人工草地最高,退化高寒草甸草原最低。与高寒草甸草原相比,退化高寒草甸草原0~10 cm土层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分别降低了52.4%和76.2%,而10~40 cm土层的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却明显增加。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退化导致0~10 cm土层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降低,退化和人工种植均导致0~1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明显降低,而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明显升高,且这两个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40~60 cm土层又明显降低。因此,退化和人工种植均导致土壤硝态氮沿土壤剖面淋溶下移,并且淋溶主要发生在0~40 cm深度的土壤中。土壤无机氮总量与硝态氮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对土壤无机氮总量和比例的研究也表明退化加剧了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高寒草甸 土壤全氮 土壤有效氮 土壤铵态氮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除草剂对皮、裸燕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欢 慕平 +1 位作者 赵桂琴 周向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133,234,共11页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茎叶除草剂(立清和麦喜)在三个浓度下对皮燕麦‘陇燕3号’和裸燕麦‘白燕2号’生产性能指标及不同生育期倒二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评价,筛选高效除草剂的种类和剂量,以探讨除草剂对燕麦...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茎叶除草剂(立清和麦喜)在三个浓度下对皮燕麦‘陇燕3号’和裸燕麦‘白燕2号’生产性能指标及不同生育期倒二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评价,筛选高效除草剂的种类和剂量,以探讨除草剂对燕麦光合生理特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除草剂适宜浓度范围内(立清675~2 025 mL·hm^(-2)、麦喜90~270 mL·hm^(-2)),与未施用除草剂相比,除草剂中、高浓度对燕麦子粒产量有明显促进作用,最高增幅达34.67%。两种茎叶除草剂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短期刺激效应,在皮、裸燕麦生长前期(分蘖期、拔节期)除草剂对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有所抑制,对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所促进,且随着除草剂浓度的提高,各光合指标的变幅增大,在两种除草剂高浓度处理下,皮燕麦和裸燕麦生长前期的Pn值平均比对照低42.86%和50.65%,WUE高于对照99.47%和86.44%,开花期后这种影响则逐渐趋于缓和。通过对光合及产量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将13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最终确定燕麦倒二叶Tr、SPAD、Pn及子粒千粒重可作为除草剂安全高效评价的参考指标,筛选出除草剂麦喜浓度在180 m L·hm^(-2)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剂量 燕麦 光合特性 产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豌豆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6
9
作者 武德功 杜军利 +1 位作者 贺春贵 刘长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472,共8页
豌豆蚜是我国苜蓿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了我国绿色型豌豆蚜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相似性、基因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之间的关系及其基因结构。选取15对引物扩增300个个体,共检测到41个多态性条带,多态... 豌豆蚜是我国苜蓿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了我国绿色型豌豆蚜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相似性、基因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之间的关系及其基因结构。选取15对引物扩增300个个体,共检测到41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10个豌豆蚜地理种群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592 7,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56 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6 6,Shannon-Wiener指数(I)为0.307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青海省种群相对较低。然而,10个地理种群豌豆蚜(绿色型)的遗传分化较高(Gst=0.399 6)。种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部豌豆蚜种群明显聚为两大类群,山东省、河南省种群为一大类群,其余为另一大类群。Mentel检测表明,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海拔无显著相关性。我国豌豆蚜种群具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应加强豌豆蚜的监测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豌豆蚜 地理种群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基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苜蓿光合产物在根茎叶的分配及抗蓟马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桂馨 彭然 +3 位作者 崔晓宁 刘艳君 李亚姝 曾文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69-978,共10页
为了明确施磷后紫花苜蓿根、茎、叶中光合产物分配与苜蓿抗蓟马能力的关系,本试验以紫花苜感虫品种‘甘农3号’和抗虫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以北方苜蓿蓟马类优势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设0 mg(P2O5)×kg^... 为了明确施磷后紫花苜蓿根、茎、叶中光合产物分配与苜蓿抗蓟马能力的关系,本试验以紫花苜感虫品种‘甘农3号’和抗虫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以北方苜蓿蓟马类优势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设0 mg(P2O5)×kg^-1(土)、27 mg(P2O5)×kg^-1(土)、54 mg(P2O5)×kg^-1(土)、81 mg(P2O5)×kg^-1(土)和108 mg(P2O5)×kg^-1(土)5个磷水平,分别记为P0、P1、P2、P3和P4,在苜蓿6叶期,按3头×株-1接入牛角花齿蓟马,分别于苜蓿持续受害7 d、14 d和21 d时,评价苜蓿的受害指数,测量单株叶、茎、根生物量和根、茎、叶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施磷水平的升高,‘甘农3号’和‘甘农9号’苜蓿的受害指数降低,总体以P3水平下最低;受害7 d时,两个苜蓿品种受害指数均下降但不显著;受害14 d和21 d时受害指数下降显著(P<0.05)。施磷后苜蓿根、茎和叶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在蓟马为害前期(7 d)和中期(14 d)苜蓿受害较轻时,生物量向叶中分配较多;在受到持续较重的为害后(21 d),苜蓿的生物量更多向根系分配,相应分配到叶部的生物量有所下降,茎秆中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变化不显著。相对于‘甘农3号’,各施磷水平下‘甘农9号’分配到叶中的生物量更多。施磷后苜蓿根、茎和叶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增加,随着受害时间的持续,苜蓿根、茎和叶中的淀粉含量总体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增加;在受害14 d和21 d时,‘甘农9号’的叶和根中的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明显高于‘甘农3号’。总之,施磷可有效增强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在虫害压力适中时,施磷促进了苜蓿地上部分的补偿生长,虫害压力较大时,施磷保证根系的生长以维持其生存。随着受害时间的持续,苜蓿存贮型碳水化合物淀粉的含量趋向减少,根、茎和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使较多的资源用于苜蓿光合器官和贮藏器官的构建。P3水平[81 mg(P2O5)·kg^-1(土)]为本试验中苜蓿最佳施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牛角花齿蓟马 紫花苜蓿 光合产物 分配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高效活性剂对香根草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莹 刘金祥 +3 位作者 练玉连 陈伟霞 李再峰 张德罡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5,共4页
用浓度为2、5、10、15、20 mg/L的植物高效活性剂分别处理苗期和生长期的香根草,研究其对香根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或生长期用植物高效活性剂处理香根草,均可以促进香根草的生长;苗期处理的香根草的株高、分蘖数、生物量高于生... 用浓度为2、5、10、15、20 mg/L的植物高效活性剂分别处理苗期和生长期的香根草,研究其对香根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或生长期用植物高效活性剂处理香根草,均可以促进香根草的生长;苗期处理的香根草的株高、分蘖数、生物量高于生长期处理,而生长期处理的香根草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整体上高于苗期处理。综合各方面因素,苗期用浓度为20 mg/L的植物高效活性剂处理香根草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高效活性剂 香根草 苗期 生长期 光合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