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分类学实验”数字化与传统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欢 方强恩 +1 位作者 曹文侠 赵桂琴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11-1417,共7页
结合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植物分类学实验”课程实际教学情况,阐明该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并进一步探索课程数字化与传统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网络为依托,积极构建“植物分类学实验”在线教学平台,建立... 结合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植物分类学实验”课程实际教学情况,阐明该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并进一步探索课程数字化与传统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网络为依托,积极构建“植物分类学实验”在线教学平台,建立基于“传统实验室课堂的系统教学+网络引导式教学+室外实践基地的综合式教学”的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并以此为切入点,合理利用慕课、APP开展“翻转课堂”,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调整过程化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践证明,“植物分类学实验”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时空广泛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性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总结教学经验及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策略,为草业科学相关混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实验” 数字化 课堂 混合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中东部地区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研究
2
作者 张银霞 宋谦 +3 位作者 刘翠 郭蕊 赵方媛 杜文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1,214,共10页
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2年以9个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G1;‘利合228’,G2;‘西蒙青贮707’,G3;‘武科青贮107’,G4;‘利单656’,G5;‘蒙青贮1812’,G6;‘京科青贮932’,G7;‘豫青贮23’,G8;‘华美2号’,G9)为材料,分别在临洮县和泾... 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2年以9个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G1;‘利合228’,G2;‘西蒙青贮707’,G3;‘武科青贮107’,G4;‘利单656’,G5;‘蒙青贮1812’,G6;‘京科青贮932’,G7;‘豫青贮23’,G8;‘华美2号’,G9)为材料,分别在临洮县和泾川县研究了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结果表明:除2020年G4和2021年G3在泾川点未能达到最佳收获期外,其余品种在“两年两点”试验中均能达到青贮玉米收获标准,且所有青贮玉米的干物质含量介于22.74%~41.74%,满足青贮要求。其中鲜草产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为2020年平均鲜草产量(77.01 t·hm^(-2))显著高于2021年(49.57 t·hm^(-2));临洮点的平均鲜草产量(73.75 t·hm^(-2))显著高于泾川点(52.85 t·hm^(-2));品种G8的平均鲜草产量(74.51 t·hm^(-2))最高。二因素交互作用下,同一年份临洮点9个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均高于泾川点,同一试验点间2020年9个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均高于2021年。三因素交互作用下2020年和2021年临洮点G8的鲜草产量均最高(109.36 t·hm^(-2)和63.79 t·hm^(-2)),泾川点G6的鲜草产量均最高(80.73 t·hm^(-2)和59.75 t·hm^(-2))。GGE双标图对青贮玉米生产性能及试验点区分力的综合评价表明:‘大京九26’、‘豫青贮23’、‘京科青贮932’和‘蒙青贮1812’品种兼具丰产性和稳定性,适宜作为复种品种在甘肃中东部地区推广种植;泾川点因青贮玉米品种年际间产量较稳定,可作理想鉴定试点进行品种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小黑麦茬后 产量稳定性 区域适应性 甘肃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草地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汉鑫 牧仁 +3 位作者 陈鑫 全梓豪 高浩诚 焦婷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5,共13页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是建设高寒人工草地的优良植物,具有抗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但高寒草地氮素缺乏仍是限制垂穗披碱草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深入了解不同施氮水平对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设置N0(0 kg/hm^(2))、N1(1...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是建设高寒人工草地的优良植物,具有抗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但高寒草地氮素缺乏仍是限制垂穗披碱草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深入了解不同施氮水平对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设置N0(0 kg/hm^(2))、N1(12 kg/hm^(2))、N2(24 kg/hm^(2))、N3(48 kg/hm^(2))、N4(96 kg/hm^(2))施肥梯度,探究不同施氮浓度对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垂穗披碱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MBC、MBN的含量,且在N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根际土壤MBC和MBN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MBP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2)在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的主要优势菌门包括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的主要优势菌门则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同一施氮水平下,N0组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不同处理下,非根际土壤中N0组细菌群落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N3组(P<0.05),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不同处理真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穗披碱草 施肥梯度 根际土与非根际土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中部地区猫尾草新品系的抗寒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尹玉林 马文馨 +2 位作者 李亚娟 田新会 杜文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5-630,共6页
本试验以甘肃农业大学培育的猫尾草(Phleum pratense)新品系(T)为试验材料,‘川西’猫尾草品种(CK1)和‘岷山’猫尾草品种(CK2)为对照,研究3个材料在低温胁迫(0℃,—10℃,—20℃,—30℃)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明晰其抗寒性强弱,为培育... 本试验以甘肃农业大学培育的猫尾草(Phleum pratense)新品系(T)为试验材料,‘川西’猫尾草品种(CK1)和‘岷山’猫尾草品种(CK2)为对照,研究3个材料在低温胁迫(0℃,—10℃,—20℃,—30℃)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明晰其抗寒性强弱,为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猫尾草新品系打下基础。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对供试猫尾草的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含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叶绿素(Chlorophyll,CHL)含量无显著影响。随着胁迫的加剧,供试材料的SS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20℃时含量最低(8.6 mg·g-1),P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在—20℃时活性最高(606.23 U·g-1·min-1),CAT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至—30℃处理下,T的SS含量均显著高于CK1和CK2(P<0.05),且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T的SOD,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1和CK2(P<0.05)。综合表明,猫尾草新品系(T)的抗寒性较强,适宜开展进一步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尾草 新品系 品种选育 生理指标 抗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夏播青贮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比较
5
作者 张银霞 宋谦 +3 位作者 刘翠 郭蕊 赵方媛 杜文华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5,共11页
本文旨在筛选适宜陇中旱作区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以期提高当地饲草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试验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以9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为‘华美2号’(G1)、‘豫青贮23’(G2... 本文旨在筛选适宜陇中旱作区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以期提高当地饲草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试验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以9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为‘华美2号’(G1)、‘豫青贮23’(G2)、‘大京九26’(G3)、‘武科青贮107’(G4)、‘利合228’(G5)、‘利单656’(G6)、‘西蒙青贮707’(G7)、‘京科青贮932’(G8)和‘蒙青贮1812’(G9),在临洮县开展了小黑麦开花期刈割后复种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研究。结果表明:(1)G1、G2、G6、G8和G9在两年间的干物质含量均接近30%,满足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要求;(2)2020年参试青贮玉米品种的平均株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显著高于2021年,平均茎粗和叶长则显著低于2021年(P<0.05);(3)各青贮玉米品种在两年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平均表现为:G9的平均株高和穗位高,G3的平均茎粗、叶长和叶片数,G8的平均叶宽和穗叶数及G2的平均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在参试品种中表现更优;(4)在种植年份和品种自身遗传特性共同作用下,所有参试品种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表现为2020年高于2021年,且G2在2020年和2021年的鲜草产量(109.36 t/hm^(2)和63.79 t/hm^(2))均高于其他参试品种,G8在2020年和2021年的干草产量分别为29.36 t/hm^(2)和18.93 t/hm^(2),分别仅次于G2和G5。综合参试青贮玉米品种的干物质含量、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豫青贮23’和‘京科青贮932’较适合作为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在甘肃中部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复种 青贮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甜叶菊秆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周晓爽 李雄雄 +4 位作者 王虎宁 张霞 齐帅 赵生国 焦婷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56-2365,共10页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因富含甜菊糖苷等多种功能性成分而具有抗炎、抗菌及抗氧化等功能,是一种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天然饲料资源。本研究通过在日粮中添加甜叶菊秆,探讨甜叶菊秆在羔羊育肥上的效果,以期为新型粗饲料资源的开发提供...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因富含甜菊糖苷等多种功能性成分而具有抗炎、抗菌及抗氧化等功能,是一种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天然饲料资源。本研究通过在日粮中添加甜叶菊秆,探讨甜叶菊秆在羔羊育肥上的效果,以期为新型粗饲料资源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试验选取体质量(21.38±0.31 kg)和体质相近的3月龄左右小尾寒羊公羊6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的基础上添加1.0%甜叶菊秆(风干基础),每隔20 d测定肉羊生长性能,试验共115 d,预饲期15 d,正试期100 d。饲喂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进行屠宰,测定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1.0%甜叶菊秆可显著提高小尾寒羊平均日增质量(ADG)(P<0.05),降低料质量比(F/G)(P<0.05);增加小尾寒羊胴体质量和屠宰率(P<0.05),显著提高眼肌面积和GR值(P<0.05);试验组羊肉的熟肉率、失水率和蒸煮损失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但对小尾寒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育肥羔羊日粮中添加1.0%甜叶菊秆可以改善肉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对羔羊免疫性能及健康状况有提高和改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叶菊秆 小尾寒羊 屠宰性能 肉品质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早熟禾属野生植物资源分布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方强恩 孙英 +2 位作者 白小明 王靖婷 孙吉雄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9-45,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鉴定分析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对甘肃省早熟禾属野生植物资源及其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有早熟禾属植物35种2变种,分属于微药组、早熟禾组、大禾组、林地组、低山组、类早熟禾组、砾地组、泽地组和中亚组9个... 通过野外调查、鉴定分析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对甘肃省早熟禾属野生植物资源及其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有早熟禾属植物35种2变种,分属于微药组、早熟禾组、大禾组、林地组、低山组、类早熟禾组、砾地组、泽地组和中亚组9个组,其中低山组种类最多,微药组和早熟禾组次之。从亚区分布看,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种的数量居首(9组30种),占总种数的81%;其次是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8组28种),亚洲荒漠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在组数和种数上相对较少。从分布地区看,甘南和张掖(祁连山)等寒冷高海拔地区种类最多(33种),占全省的89%,其次是酒泉(阿尔金山)、临夏、陇南、天水和武威,兰州、定西及白银种数贫乏。分析认为,甘南和张掖祁连山地区是甘肃早熟禾属植物的多度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早熟禾属植物 种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牧仁 焦婷 +4 位作者 陈鑫 马淑敏 张霞 祁娟 鱼小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57,共8页
为探究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对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选取祁连山高寒草地开展垂穗披碱草草地氮素添加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5个氮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kg/hm^(2)(N0)、12kg/hm^(2)(N1)、24kg/hm^(2)(N2)、48k... 为探究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对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选取祁连山高寒草地开展垂穗披碱草草地氮素添加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5个氮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kg/hm^(2)(N0)、12kg/hm^(2)(N1)、24kg/hm^(2)(N2)、48kg/hm^(2)(N3)和96kg/hm^(2)(N4),每处理4次重复。于2020年7月和8月施肥两次后,9月采集各处理0~10cm、10~20cm、20~30cm土层样品测定肥力指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在N4处理下较对照增加39.17%(P<0.05),0~10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分别在N2和N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土壤速效钾在N4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同一施氮水平下,除N4处理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在N3和N4施氮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来看,施氮对土壤全量养分、pH值及含水量影响不明显。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施氮水平对土壤全氮产生显著影响(P<0.05),土层深度对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钾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仅从改善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肥力效果来看,48kg/hm^(2)施氮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生态条件 氮素 垂穗披碱草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播比例对陇中黄土高原扁蓿豆—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魏孔涛 鱼小军 +3 位作者 白梅梅 马凯凯 刘耀峰 张选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6,共11页
在甘肃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研究了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以不同混播比例(0∶10、2∶8、3∶7、4∶6、5∶5、6∶4、7∶3、8∶2、10∶0)建植对播种当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在甘肃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研究了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以不同混播比例(0∶10、2∶8、3∶7、4∶6、5∶5、6∶4、7∶3、8∶2、10∶0)建植对播种当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混播比例对于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影响显著,对深层土壤影响不显著。10~20 cm土层,豆禾比5∶5处理的速效磷含量较CK1增加了38%,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20~40 cm土层,豆禾比8∶2处理的碱解氮含量较CK2和CK1分别增加了159%和115%(P<0.05)。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知,扁蓿豆-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二者共同决定土壤肥力水平。综合评价认为,扁蓿豆与无芒雀麦混播比例为5∶5时,对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最好,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推荐种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草地 混播比例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的转录组学分析
10
作者 余江弟 李玉珠 +2 位作者 苗佳敏 师尚礼 白小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57,共14页
为探究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本研究利用高通量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清水’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子房发育的无孢子起始细胞发生时期(8DBA)和无孢子生殖胚囊发育时期(6DBA、4DBA和2DBA)共4个阶段... 为探究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本研究利用高通量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清水’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子房发育的无孢子起始细胞发生时期(8DBA)和无孢子生殖胚囊发育时期(6DBA、4DBA和2DBA)共4个阶段的小穗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不同差异分组(2DBA vs 4DBA、2DBA vs6DBA和2DBA vs 8DBA)共有13575个DEGs,包括7191个上调基因和6384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3个差异分组的DEGs显著富集在过氧化氢的响应、蛋白质重折叠、营养水库活动、错误折叠蛋白结合和双糖生物合成等过程中。KEGG通路分析表明,3个差异分组的DEGs显著富集在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及内质网中的蛋白加工等通路上,在2DBA vs 8DBA分组中发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富集。4个时期占比最多的转录因子家族是NAC、AP2/ERF-ERF和MYB-related等。将在4个发育阶段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OPR1、ASN2、SAMS2、HSP81-2、PXG4和FPK2作为与‘清水’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qRTPCR分析表明,除WOX2在4DBA上调,与RNA-seq的表达存在差异外,其余16个DEGs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无融合生殖 胚囊发育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BBML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11
作者 余江弟 李玉珠 +3 位作者 苗佳敏 丁菲菲 白小明 牛奎举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6-408,共13页
为探究婴儿潮(BABY BOOM,BBM)基因诱导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体胚发生的潜在功能,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PpBBML(PpBBM-like)基因,并对其进行生信分析、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PpBBML编码的蛋白具BBM特有的bbm-1... 为探究婴儿潮(BABY BOOM,BBM)基因诱导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体胚发生的潜在功能,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PpBBML(PpBBM-like)基因,并对其进行生信分析、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PpBBML编码的蛋白具BBM特有的bbm-1基序且定位于细胞核,并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BBM亲缘关系最近。PpBBML的表达水平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量为花药>茎基>幼叶>根茎>老叶>不定根。6-BA,NAA(除0 h外),MeJA和EBR(除4 h外)处理后的PpBBML表达量均高于CK;GA3处理后的PpBBML表达量均低于CK。在仅添加生长素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其表达量在接种第2 d最高。综上所述,PpBBML是AP2亚家族的转录因子基因,其表达量在幼嫩组织中最高且受到不同激素的诱导,并在愈伤组织形成初期表达量急剧上升,因此,该基因可能具有诱导草地早熟禾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BBM基因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区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生产性能与发酵品质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恕平 齐帅 +3 位作者 陈彦龙 张蓓 曹文侠 焦婷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99-3107,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河西灌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本试验以5个青贮玉米品种和1个籽实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营养价值及发酵品质,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估各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 为筛选出适宜河西灌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本试验以5个青贮玉米品种和1个籽实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营养价值及发酵品质,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估各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绿叶数、穗重、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间均差异显著(P<0.05);品种‘五谷丰贮1号’的鲜草产量最高,为111.38 t·hm^(-2),较籽粒型‘隆丰211’提高了38.06%;‘TW268’植株的持绿性最好,绿叶数达到了13.33片。在营养品质方面,青贮前‘五谷丰贮1号’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最高,分别为7.43%和3.31%;青贮后,‘TW268’的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最高,且相较于青贮前含量提高了2.5%;同时,青贮后的‘五谷丰贮1号’的乳酸(Lactic acid,LA)和乙酸(Acetic acid,AA)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4.65%和2.0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综合评价表明,‘五谷丰贮1号’和‘TW268’综合表现均优于其他品种,适宜作为青贮品种在河西走廊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营养品质 发酵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玉米-苜蓿间作体系行数与密度对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彦龙 齐帅 +4 位作者 许瑞轩 张蓓 王恕平 董嘉莉 曹文侠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3-2022,共10页
禾豆间套作可发挥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协同作用,提高系统生产力,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本研究以玉米(ZeamaysL.)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播种行数(1,2,3行,记为:M1,M2和M3)、玉米播种密度(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 禾豆间套作可发挥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协同作用,提高系统生产力,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本研究以玉米(ZeamaysL.)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播种行数(1,2,3行,记为:M1,M2和M3)、玉米播种密度(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记为:D1,D2和D3)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进行间作,共9种苜蓿-玉米间作模式,研究青贮玉米不同种植行数和密度与紫花苜蓿间作,对青贮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作不同种植行数和密度对青贮玉米的株高、茎粗、绿叶数、黄叶数、叶面积和果穗重有显著影响。各处理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2)M3D3的群体干草产量最大,达到了30.76 t·hm^(-2);(3)青贮玉米种植行数和密度对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有显著影响,M3D3的CP和RFV含量较单播玉米分别提高了5.92%和4.57%。主成分分析表明,紫花苜蓿间套作青贮玉米模式的顺序为:M3D3>M3D1>M3D2>M2D2>M2D3>M2D1>M1D3>M1D2>M1D1。即在河西灌区间套作玉米种植三行,密度为90000株·hm^(-2)时,青贮玉米生产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青贮玉米 紫花苜蓿 种植密度 种植行数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生化指标8份饲用小黑麦品种(系)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钰 褚红丽 杜文华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8-2248,共11页
为筛选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品种,本研究以‘石大1号’小黑麦(CK1)和‘中饲1048’小黑麦(CK2)为对照,研究了小黑麦品种‘甘农4号’‘甘农7号’‘藏饲1号’以及品系C5,C23和C25在干旱胁迫(第7 d,14 d,21 d... 为筛选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品种,本研究以‘石大1号’小黑麦(CK1)和‘中饲1048’小黑麦(CK2)为对照,研究了小黑麦品种‘甘农4号’‘甘农7号’‘藏饲1号’以及品系C5,C23和C25在干旱胁迫(第7 d,14 d,21 d,35 d,49 d,63 d)下的抗旱生理反应。从单因素看,随着干旱胁迫天数增加,各小黑麦品种(系)的相对可溶性糖、相对可溶性蛋白、相对丙二醛、相对脯氨酸、相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相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对叶绿素、相对含水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相对过氧化物酶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从小黑麦品种(系)间的差异看,小黑麦品系C25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相对脯氨酸含量(1.83)、相对可溶性糖含量(1.71)平均值最高,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0.86)、相对含水量(0.81)、相对叶绿素含量(0.95)平均值较高;‘藏饲1号’的相对丙二醛含量(0.75)平均值最低。根据生理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得出,8份小黑麦品种(系)抗旱性强弱为品系C25>CK2>‘甘农4号’>品系C23>‘甘农7号’>‘藏饲1号’>品系C5>CK1,品系C25属于中抗旱型,抗旱性较强;‘甘农7号’‘藏饲1号’、品系C5和CK1属于干旱较敏感型,抗旱性较弱,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小黑麦品系C25的抗旱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品种(系) 干旱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亚娟 杨翠红 +1 位作者 陈博 邱慧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09,共7页
为缓解磷资源危机,充分利用不适于化学加工的磷矿资源,对磷矿采用活化技术开发利用,由此生产的改性磷肥已被证明在酸性土壤上有很高的生物有效性,但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选择4种不同产地(云南昆明、四川德阳、四川绵竹和... 为缓解磷资源危机,充分利用不适于化学加工的磷矿资源,对磷矿采用活化技术开发利用,由此生产的改性磷肥已被证明在酸性土壤上有很高的生物有效性,但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选择4种不同产地(云南昆明、四川德阳、四川绵竹和贵州开阳)的磷矿粉,分别用有机活化剂和无机活化剂进行活化处理,制备改性磷矿粉,并就其在石灰性土壤对苗期春小麦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种磷矿粉经活化处理后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明显增加,无机活化剂提高了有效磷的含量,而有机活化剂对水溶性磷的提高幅度较大。改性磷矿粉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石灰性土壤上春小麦的生物量干重、植株吸磷量和磷利用效率,有机活化剂处理制备的改性磷矿粉对春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运用红外光谱谱学技术对4种磷矿粉及相应的8种改性磷矿粉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磷矿粉经改性后其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H2PO4和HPO42的特征谱带明显增加,增加的程度因磷矿粉的产地和活化剂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对磷矿粉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磷矿粉其磷以及钙、铁、铝、镁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活化剂对磷矿粉的活化效果与磷矿粉本身的氧化物含量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磷矿粉Ⅲ(四川绵竹)的活化效果相对最好,与其氧化镁含量最高、总氧化物含量最低有关。不同类型活化剂对磷矿粉的活化效果不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活化剂活化效果较好,而土培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活化剂的活化效果较好,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磷矿粉 活化剂 磷矿粉结构 化学组分 红外光谱 石灰性土壤 生物有效性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苜蓿育种取得的成就及展望 被引量:36
16
作者 师尚礼 南丽丽 郭全恩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1,共6页
综述了我国苜蓿育种取得的成就及展望。到目前为止,已审定登记育成新品种23个,国外引进品种15个,野生驯化品种3个,整理地方品种19个。育成品种具有抗寒、抗病、耐盐、耐牧、高产、早熟等特点。我国苜蓿育种大多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生物技... 综述了我国苜蓿育种取得的成就及展望。到目前为止,已审定登记育成新品种23个,国外引进品种15个,野生驯化品种3个,整理地方品种19个。育成品种具有抗寒、抗病、耐盐、耐牧、高产、早熟等特点。我国苜蓿育种大多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相对较少。苜蓿育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育成品种少,抗性育种进程缓慢,育种原始材料较少,育种技术单一;提出改进苜蓿育种方法、培育特色品种、加强苜蓿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是缩小我国与国外苜蓿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育种 成就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碱草属野生居群表型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祁娟 曹文侠 闫伟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7-1033,共7页
以来自8省区38个披碱草属野生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为调查对象,利用变异系数及多样性指数法对性状内和性状间及种间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并对表型性状与地理气象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平均聚类法对38个居群进行分类,以揭示不同来... 以来自8省区38个披碱草属野生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为调查对象,利用变异系数及多样性指数法对性状内和性状间及种间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并对表型性状与地理气象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平均聚类法对38个居群进行分类,以揭示不同来源披碱草属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1)营养器官性状中旗叶至穗基部长变异系数最高(44.695%),穗部性状中的每穗小穗数变异系数最高(77.005%)。(2)披碱草、麦宾草、圆柱披碱草与老芒麦这4个种间总体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920~1.560,披碱草最高,麦宾草次之,圆柱披碱草最低。(3)表型性状变异受海拔、经度及年均温的影响较大。(4)UPGMA聚类结果将所有材料分成4组,披碱草属植物性状的表型特征没有严格按地理距离而聚类。研究表明,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表型性状与环境之间关系密切,采集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居群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地保护中国披碱草属牧草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属 表型多样性 聚类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鹃灌丛草地响应休牧的植被特征变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曹文侠 张德罡 +1 位作者 徐长林 师尚礼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94-98,共5页
初步探讨了不同休牧模式恢复杜鹃灌丛草地的地上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全生长季休牧对灌丛草地灌木片层产生了积极影响,柳、鬼箭锦鸡儿和金露梅等饲用灌木的高度有明显恢复;苔藓和地面枯草存量增加,灌下微生境趋优;灌间草本群落高度、盖... 初步探讨了不同休牧模式恢复杜鹃灌丛草地的地上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全生长季休牧对灌丛草地灌木片层产生了积极影响,柳、鬼箭锦鸡儿和金露梅等饲用灌木的高度有明显恢复;苔藓和地面枯草存量增加,灌下微生境趋优;灌间草本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休牧模式在生长季各阶段的表现存在差异,8月份草地禾草+莎草与杂类草的产草量之比:全生长季休牧、枯草期轻牧(全年1.67羊单位/hm2)为1.61,全生长季休牧、枯草期重牧(全年3.49羊单位/hm2)为0.73,对照为0.66,全生长季休牧草地的草群得到优化;枯草期高强度放牧也会影响杜鹃灌丛草地的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灌丛草地 休牧模式 生态恢复 植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蓿豆种子发芽试验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肖红 王芳 +4 位作者 徐长林 师尚礼 鱼小军 陈陆军 冯舒方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4,共7页
以采集于甘肃镇原、天水和景泰的3份扁蓿豆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浓硫酸浸种、温度以及光照、预冷处理条件下扁蓿豆种子的发芽特性,确定扁蓿豆种子适宜发芽条件及发芽试验的初次和末次记数时间。结果表明,98%浓硫酸浸种10-40min均显著提高... 以采集于甘肃镇原、天水和景泰的3份扁蓿豆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浓硫酸浸种、温度以及光照、预冷处理条件下扁蓿豆种子的发芽特性,确定扁蓿豆种子适宜发芽条件及发芽试验的初次和末次记数时间。结果表明,98%浓硫酸浸种10-40min均显著提高了扁蓿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其中30-35min处理下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3份扁蓿豆种子在15-30℃温度范围内均能发芽,适宜发芽温度为25℃恒温,其次为30℃恒温。8h、750-1250lx光照有利于扁蓿豆幼苗的子叶脱离种皮,也有利于鉴别种苗健康程度。5℃预冷7d处理对扁蓿豆种子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在25℃恒温光照条件下扁蓿豆种子发芽试验的初次和末次计数时间分别为第6d和第1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蓿豆 硬实种子 温度 发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份扁蓿豆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建文 徐长林 +3 位作者 鱼小军 景媛媛 肖红 张玉琴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8,共6页
利用质量分数为0.2%、0.4%、0.6%、0.8%、1.0%、1.5%的NaCl溶液处理扁蓿豆种子,研究采集于甘肃和陕西的8份野生扁蓿豆和1份野生栽培品种(土默特扁蓿豆)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增加,扁蓿豆居群的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 利用质量分数为0.2%、0.4%、0.6%、0.8%、1.0%、1.5%的NaCl溶液处理扁蓿豆种子,研究采集于甘肃和陕西的8份野生扁蓿豆和1份野生栽培品种(土默特扁蓿豆)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增加,扁蓿豆居群的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其中景泰居群下降相对较慢,宁县和陇县居群下降较快。NaCl浓度为1.0%时,发芽率最大的为永昌居群(77.3%),最小的为陇县居群(36.0%)。NaCl浓度为1.5%时,供试扁蓿豆种子的发芽率为0。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扁蓿豆居群种子萌发期耐盐性景泰>土默特>永昌>陇西>镇原>临夏>渭源>陇县>宁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性 扁蓿豆 萌发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