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横向支付制度的构想
1
作者 徐智 刘沛勋 +1 位作者 王强 李雅娴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6期4-6,共3页
甘肃省生态补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劣、时效性差、补偿标准单一等问题。结合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现状,建议将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划分为水源涵养类、土壤侵蚀类、防风固沙类、流域治理类四大类,基本包括了甘肃省水土... 甘肃省生态补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劣、时效性差、补偿标准单一等问题。结合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现状,建议将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划分为水源涵养类、土壤侵蚀类、防风固沙类、流域治理类四大类,基本包括了甘肃省水土流失的全部类型,也囊括了大部分地区和城市。根据“谁破坏谁赔偿,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建议构建由中央主导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并引入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以此作为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的评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横向支付 区域划分 水土保持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亦可 孙栋元 +5 位作者 杨俊 兰立军 惠磊 张文睿 周敏 靳虎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296,共9页
【目的】评估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可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河西走廊2000~2020年统计数据资料,选取能反映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的指标。运用能值分析理论,估算河西走廊21 a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以及... 【目的】评估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可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河西走廊2000~2020年统计数据资料,选取能反映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的指标。运用能值分析理论,估算河西走廊21 a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以及灌溉用水产生的效益值,并分析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影响因素,揭示了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时空变化规律与特征。【结果】从时间尺度看,河西走廊灌溉水效益分摊系数从2000年的0.492下降到2020年的0.427,多年平均值为0.453,总体呈现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从空间尺度看,各市年均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差异较大,从大到小依次为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武威市>金昌市,河西走廊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在空间方面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灌溉用水总效益值随着时间变化持续上升,农业灌溉单方水效益从2000年的0.62元/m^(3)增加到2020年的4.52元/m^(3),21年单方灌溉水效益增加了3.90元/m^(3)。影响因素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要成分,且不同主成分受不同因素影响。【结论】河西走廊2000~2010年用水效益呈增长态势,2011~2021年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越来越好,研究成果可为河西走廊及其他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 效益分摊系数 用水效益 影响因素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甘肃省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敏 王兴繁 +2 位作者 孙栋元 马亚丽 冯骁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200,212,共11页
[目的]查明甘肃省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干旱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29个气象站点1967—2023年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游程理论识别干旱事件,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MD)、Mann-Kendall检验和小... [目的]查明甘肃省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干旱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29个气象站点1967—2023年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游程理论识别干旱事件,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MD)、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函数分析气象干旱的非线性变化趋势、突变及周期,并分析干旱强度及频率的空间变化。[结果]甘肃省各子区气象干旱逐渐加重,SPEI1呈现非线性的慢—快—慢下降模式,各阶段SPEI1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015/10 a,-0.068/10 a和-0.004 6/10 a,其中祁连山地及河西走廊东段和陇南山地干旱化趋势尤为明显,快速下降阶段SPEI1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13/10 a和-0.10/10 a。甘肃省SPEI值在1995年发生突变,存在35 a,19 a,9 a,4.7 a,2 a,1 a,219 d,91 d和29 d的周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强度及频率随时间增强,特旱由甘肃黄土高原区东部转移至其西部、祁连山地及河西走廊西段和东段的民勤等地。[结论]甘肃省气象干旱呈现非线性变化,祁连山地及河西走廊西段和东段的民勤等地特旱风险上升,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SPEI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小波函数 E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大入秦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
作者 王新苑 张芮 +2 位作者 舒和平 柴尔政 李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2,共5页
为探究引大入秦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及受水区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开展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2017—2021年受水区纵横向维度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的... 为探究引大入秦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及受水区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开展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2017—2021年受水区纵横向维度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和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017—2021年引大入秦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贴近度呈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较好;研究期水资源承载力贴近度均值兰州新区最高,为0.78,对应等级为优秀;受水区耦合协调度由2017年的0.797波动上升至2021年的0.800,说明水资源承载力各子系统之间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产水模数、人均水资源量、单位耕地水资源量、降水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用水率是阻碍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TOPSIS 耦合协调度 障碍度 水资源承载力 引大入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白龙江径流演变特征及归因分析
5
作者 李亚鹏 张文睿 +3 位作者 孙栋元 李斌 陈学林 高国琰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0,共9页
[目的]综合分析甘肃白龙江径流量突变性及持续性,定量解析气候与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旨在为白龙江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白龙江流域1961—2021年白云站、舟曲站、武都站和碧口站4个水文站逐年、月... [目的]综合分析甘肃白龙江径流量突变性及持续性,定量解析气候与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旨在为白龙江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白龙江流域1961—2021年白云站、舟曲站、武都站和碧口站4个水文站逐年、月降雨量和径流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滑动T检验、R/S分析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白龙江径流量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及归因分析。[结果]①白龙江各站年径流量呈现不同程度减小趋势,且减少率从上游到下游呈增大趋势(碧口站〔-3.07×108 m^(3)/(10 a)〕>武都站〔-1.49×108 m^(3)/(10 a)〕>舟曲站〔-4.20×10^(7) m^(3)/(10 a)〕>白云站〔-3.40×10^(7) m^(3)/(10 a)〕的线性倾向率)。②白龙江上游最大月径流量发生在9月,中下游发生在7月,武都站年内径流极值比最大。③流域径流量突变点主要发生在1969年和1994年,所有站两次突变径流变化率均为负值,即突变前径流量高于多年平均值,突变后相反。④Hurst指数(H)表明白龙江中下游未来一段时间流域径流量将持续下降(H=0.53~0.77)。⑤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为94.85%,人类活动影响的贡献率为5.15%。[结论]白龙江流域发生突变以后径流产生更为显著的下降趋势,且未来持续此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径流量 趋势性 归因分析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帆 尹萌 张金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5,共7页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利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结合的方法计算综合得分,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4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龙羊峡以上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高,龙羊峡—兰州分区与兰州—河口镇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次之,龙门—三门峡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低;时间维度上,除龙羊峡以上分区外其余3个二级分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有缓慢上升趋势;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人均供水量、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及生态环境用水率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用水结构、促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等,以提升及保持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熵权法 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开梅 武兰珍 +3 位作者 刘峰贵 郭媛媛 王金恒 沈彦俊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5-594,共10页
为促进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及其灌溉区(以下简称“景电工程”及“景电灌区”)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比分析景电工程自建设以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利用2000—202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法,分析2000—2020年... 为促进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及其灌溉区(以下简称“景电工程”及“景电灌区”)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比分析景电工程自建设以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利用2000—202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法,分析2000—2020年景电灌区植被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0—202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985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近100倍;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22亿元;财政收入增加5.78亿元,40年的时间里财政收入增加289倍。2000—2020年植被指数持续增加,区域生态呈显著改善状态,景电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60784 hm^(2),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0667万hm^(2),景电工程建成以后,生态得到有效恢复,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景电工程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非常规水资源农业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8
作者 王馨梅 贾生海 +5 位作者 武兰珍 赵婷婷 王新海 党博琪 柴庶桐 赵国荣 《农业工程》 2023年第12期77-82,共6页
水资源供需矛盾一直是困扰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更由于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超采等导致淡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为深刻了解甘肃省非常规水资源农业利用现状和水平,更好地开... 水资源供需矛盾一直是困扰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更由于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超采等导致淡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为深刻了解甘肃省非常规水资源农业利用现状和水平,更好地开展为农业灌溉提供稳定的补充水源,在对国内外和省内外不同地区非常规水资源农业利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甘肃省非常规水资源在农业开发利用中的现状和开发利用模式,归纳了不同地区非常规水资源在农业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水资源 农业利用 节水灌溉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东地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9
作者 马亚丽 白祖晖 王兴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345-15351,共7页
研究陇东地区潜在蒸散发ET_(0)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利于探明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基于陇东地区1984—2019年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及空间插值方法揭示ET_(0)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探讨ET_(0)与气象因素... 研究陇东地区潜在蒸散发ET_(0)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利于探明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基于陇东地区1984—2019年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及空间插值方法揭示ET_(0)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探讨ET_(0)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以及ET_(0)对各气象要素变化的敏感性及贡献。结果表明:陇东地区ET_(0)呈显著上升趋势,线性变化率3.03 mm/a,在1993年发生突变。主成分分析发现,温度、湿度、辐射、动力等气象因素均对ET_(0)产生影响,温度因素影响最大,动力因素影响最小。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日最高气温T_(max)、日照时数n是影响ET_(0)变化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相对湿度RH、平均风速u,降雨量P对ET_(0)变化影响最小。ET_(0)对气象要素变化敏感性排序为RH、T_(max)、n、u,RH起反向作用,RH减少对ET_(0)增大影响最大,T_(max)、n、u起正向作用,T_(max)、n、u多年增加促使ET_(0)增加。ET_(0)增大的主要原因是T_(max)升高,其次是RH、u,对ET_(0)增加贡献最小为n,4种气象因素总贡献24.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驱动因素 聚类分析 贡献 时空变化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灵台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
10
作者 安亚鹏 汪霞 +4 位作者 张芮 刘兴荣 张国信 唐家凯 周自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0,98,共8页
以灵台县为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多年平均降雨量、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和道路缓冲区10个因素作为地质灾害评价因子,利用逻辑回归(LR)、决策树(DT)和随机森林(RF)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地质灾害... 以灵台县为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多年平均降雨量、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和道路缓冲区10个因素作为地质灾害评价因子,利用逻辑回归(LR)、决策树(DT)和随机森林(RF)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模型预测精度评价.结果表明,RF模型的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包含57.32%的地质灾害点,高于LR和DT模型的54.88%和48.78%;RF模型的地质灾害点密度为0.47处/km^(2),高于LR和DT模型,表明RF模型在预测成功率上高于LR和DT模型.RF模型评价结果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优于LR和DT模型,其中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9%和1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发性评价 逻辑回归模型 决策树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覆盖措施对春小麦土壤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苟磊刚 逄蕾 +8 位作者 郑浩飞 杨楠 王明 肖歆玥 杨岩斌 邵泽和 路建龙 夏博文 张正伟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0,共9页
黄土高原降水少,蒸发量大,农田土壤肥力较低,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春小麦农田土壤氮素、氮储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基于2016年开始的不同覆盖措施的春小麦连作定位试验,设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以露地平作为对照(CK),测定... 黄土高原降水少,蒸发量大,农田土壤肥力较低,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春小麦农田土壤氮素、氮储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基于2016年开始的不同覆盖措施的春小麦连作定位试验,设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以露地平作为对照(CK),测定分析2019年收获期、2020年开花期和收获期春小麦农田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时空分布,计算土壤氮储量。SM处理增加了表层土壤(0~20 cm)的土壤氮储量、无机氮含量、微生物量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增幅分别为33.72%、23.42%、19.10%、10.95%、16.90%和76.05%;SM处理降低了亚硝酸还原酶活性。PM处理增加了表层无机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幅度分别为22.46%、7.26%和20.56%;降低了土壤氮储量、微生物量氮含量、脲酶活性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氮转化酶的活性直接影响氮的转化速率,且酶有助于维持土壤中不同形态氮之间的动态平衡,秸秆带状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及氮组分和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降低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是氮循环的关键酶,两者协同作用来提高氮的有效性和全氮的稳定;过氧化氢酶通过改变土壤微环境来提高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全氮含量;亚硝酸还原酶降低了亚硝态氮的积累,促进氮循环中氮的固定和转化。秸秆带状覆盖通过改变相关酶的活性,有效增加了土壤氮储量,提高了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氮储量 半干旱雨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冠层温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与气孔密度和产量关系的研究
12
作者 祝洪沙 金彦君 +5 位作者 李成东 王金禹 刘娟 程李香 撒刚 余斌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3-445,共13页
为探明马铃薯叶片气孔密度与冠层温度间的关系,及在不同环境下冠层温度作为马铃薯耐旱性鉴定指标的适用性,连续2 a在雨养环境下的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灌溉条件下的半干旱区3个试验点对47份具有不同耐旱性马铃薯种质材料的冠层温度、叶... 为探明马铃薯叶片气孔密度与冠层温度间的关系,及在不同环境下冠层温度作为马铃薯耐旱性鉴定指标的适用性,连续2 a在雨养环境下的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灌溉条件下的半干旱区3个试验点对47份具有不同耐旱性马铃薯种质材料的冠层温度、叶片气孔密度和产量进行观察测定,分析了马铃薯冠层温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冠层温度与叶片气孔密度和产量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了利用冠层温度在不同环境下进行马铃薯耐旱性鉴定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是决定马铃薯冠层温度的首要因素;马铃薯冠层温度与叶片远轴面气孔密度显著正相关(r=0.30~0.35,P≤0.01);在无灌溉条件下的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马铃薯冠层温度与产量显著负相关(r=-0.46~-0.39,P≤0.01),在灌溉条件下的半干旱环境中马铃薯冠层温度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冠层温度可作为鉴定指标在雨养环境中进行马铃薯耐旱基因型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冠层温度 气候环境 气孔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质地和滴头流量对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影响
13
作者 贾明磊 魏飒 +2 位作者 刘帆 张玉翠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9-758,共10页
地下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灌溉水经由滴头在土壤中形成湿润体的过程对作物生长用水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质地、滴头流量和土壤含水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溉参数,能够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本研究以壤土、砂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地下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灌溉水经由滴头在土壤中形成湿润体的过程对作物生长用水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质地、滴头流量和土壤含水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溉参数,能够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本研究以壤土、砂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滴灌滴头埋深为30 cm,对0.39 L·h^(−1)、0.90 L·h^(−1)和1.38 L·h^(−1)流量下土壤湿润锋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含水量变化对不同滴头流量的响应存在差异,壤土和砂土在高流量下更易形成规律的湿润体,而黏土则受到滞水效应的影响,在低流量时表现出明显的滞水特性。不同土壤质地对水分运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砂土中湿润锋垂直向下运移距离最大,但垂直向上运移距离为15~20 cm,比壤土小,运移能力较低;黏土中水分运移所受阻力最大,因此在各方向运移距离最短,但变化持续时间最长;壤土中水分运移距离在水平和垂直向下方向上均处于居中水平,垂直向上运移距离最大,说明壤土中水分向上的传输能力最强,该土壤类型相对砂土和黏土更适合30 cm左右埋深的地下滴灌。对于同一质地而言,砂土和壤土中湿润锋在3个方向的运移速率均随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黏土水分湿润锋在水平和垂直向下方向运移速率随滴头流量在6%~10%之间变化,相对其他土壤质地变化程度较小,说明黏土水分湿润锋运移在这两个方向上受流量影响较小,但其垂直向上方向运移速率随滴头流量增加先降低再增加,且降低幅度远高于增加幅度,说明较低流量更有利于黏土水分向上运移。在3种土壤质地和3种滴头流量下,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湿润锋的运移速率总体呈逐渐减缓的趋势;随滴灌流量的增加,湿润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向上方向的运移距离之比相应增大,说明流量增加相对于土壤水分向上运移来说更有利于促进其水平运移能力。此外,湿润锋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移速率与入渗时间遵循幂函数的规律。砂土垂直向上只运移到距地表10 cm左右处,壤土在3种流量条件下垂直向上运移均达到地表,黏土垂直向上只运移到距地表10.3 cm处。综上所述,不同质地土壤进行地下滴灌时,砂土的滴头埋深须在15 cm以内,流量在0.39 L·h^(−1)左右可以保证作物苗期用水的同时减少渗漏;对于壤土而言,滴头埋深可增至30 cm,流量需依据种植作物出苗时间、灌溉时间以及节水目标决定;黏土滴灌不适合深埋和深根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土壤质地 滴头流量 湿润锋 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酸解有机氮的影响
14
作者 肖歆玥 逄蕾 +9 位作者 杨锦 胡南南 王小燕 杨岩斌 邵泽和 郑浩飞 路建龙 谭雪莲 张博宇 赵鸣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1,共12页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酸解有机氮和产量的影响,于2022—2023年设置露地(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还田(SR)和秸秆整秆带状覆盖还田(SM)4个处理,分析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组分、C/N、有机质含量及...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酸解有机氮和产量的影响,于2022—2023年设置露地(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还田(SR)和秸秆整秆带状覆盖还田(SM)4个处理,分析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组分、C/N、有机质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等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差异。结果表明:SR和SM处理有利于0~60 cm土层土壤全氮(TN)和酸解总氮(HN)含量的积累,且SM处理较SR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33%和12.51%;PM对0~60 cm土层土壤TN和HN含量的积累产生负面影响,分别较CK降低7.85%和8.48%。各处理土壤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表现为氨基酸态氮(AAN)>酸解氨态氮(AN)>酸解未知态氮(HUN)>氨基糖态氮(ASN),SR和SM处理可不同程度提升土壤AAN、AN及ASN含量。与CK相比,PM和SR处理提高了2023年0~60 cm土层土壤C/N,SM处理土壤C/N降低;SR和SM处理可显著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且SR处理较SM处理显著提高9.82%,PM处理0~20 cm土层土壤SOM含量则较CK显著降低5.32%。2023年SR和SM处理的马铃薯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23.97%和16.81%,产投比分别提高18.85%和21.31%。综上,秸秆整秆带状覆盖还田处理能更有效地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增强土壤肥力水平,同时提高马铃薯产量,可作为半干旱雨养区马铃薯农田推荐的秸秆还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秸秆还田 土壤全氮 土壤酸解有机氮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亏缺灌溉对蒙古黄芪光合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李艳翠 李福强 周波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9-78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生育期亏缺灌溉对膜下滴灌蒙古黄芪光合特性、水生产力和药用品质的影响,分别在苗期、现蕾开花期、根茎伸长期和根茎增粗期设置轻度(65%~75%田间持水量)和中度(55%~65%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亏缺处理,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75%~85%... 为探究不同生育期亏缺灌溉对膜下滴灌蒙古黄芪光合特性、水生产力和药用品质的影响,分别在苗期、现蕾开花期、根茎伸长期和根茎增粗期设置轻度(65%~75%田间持水量)和中度(55%~65%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亏缺处理,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75%~85%田间持水量)作为对照(CK),在河西绿洲冷凉灌区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均会显著(P<0.05)降低同期蒙古黄芪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与CK相比,在苗期和现蕾开花期进行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产量并无显著差异,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3.98%和12.99%;在根茎伸长期和根茎增粗期进行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黄芪甲苷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05%和3.57%,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53%和10.20%,但二者的产量分别显著降低8.79%和13.99%。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苗期进行轻度水分亏缺的处理可推荐作为河西绿洲灌区蒙古黄芪适宜的亏缺灌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亏缺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综合评价 蒙古黄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麦秆带状覆盖对西北旱作区冬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李宝占 周萌 +8 位作者 董志香 申龙强 马鹏 陈蕙 拓明文 张森昱 常磊 柴雨葳 黄彩霞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8,共11页
为探明不同覆盖措施对西北旱作区冬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康庄974冬小麦为供试材料,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通渭县旱作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设置麦秆带状覆盖3行(M3)、4行(M4)、5行(M5)3个不同覆盖度处理和地膜覆盖(PM)处理... 为探明不同覆盖措施对西北旱作区冬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康庄974冬小麦为供试材料,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通渭县旱作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设置麦秆带状覆盖3行(M3)、4行(M4)、5行(M5)3个不同覆盖度处理和地膜覆盖(PM)处理,以露地(CK)作为对照的试验,结果表明:覆盖较CK显著提高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麦秆覆盖平均提高13.22%,提高幅度M3>M4>M5,PM提高19.65%;覆盖增墒效应随生育期推进逐渐增大,成熟期增幅37.53~87.76 mm;随土层加深而减少,0~20 cm增幅5.10~9.48 mm;覆盖显著降低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和总耗水强度,覆盖对阶段耗水量和阶段耗水强度的影响以生育后期最明显。麦秆覆盖较CK显著降低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温度1.60~2.70℃,M3降幅最大;期间最大降幅出现在灌浆期,为3.67℃,土层间最大降幅出现在5 cm,为3.01℃;PM较CK显著增加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温度1.50℃,以越冬期、5 cm增幅最大,分别为2.20,1.79℃。麦秆覆盖在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7:00增温,其他时间具有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PM除灌浆期、成熟期14:00降温外,其他时间均增温。M5、PM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8.67%,26.49%和0.96,2.94 kg/(hm^(2)·mm);覆盖对产量要素的影响以穗数最明显(CV=17.67%)。产量与穗数(r=0.754**)、WUE(r=0.891**)、土壤温度(r=0.723**)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522*)。综上,麦秆覆盖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M5增产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麦秆带状覆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新区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7
作者 薛莲 谢成俊 +4 位作者 张芮 薛亮 张鹏 闫宗芳 陈延明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87-290,共4页
为加快兰州新区粮改饲项目实施进度,推动寒旱区灌区农业“以养带种、种养结合、农牧互促”的循环发展,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经多年试验示范,从播前准备、播期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兰州新区... 为加快兰州新区粮改饲项目实施进度,推动寒旱区灌区农业“以养带种、种养结合、农牧互促”的循环发展,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经多年试验示范,从播前准备、播期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兰州新区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以期为提升当地粮饲兼用玉米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饲兼用玉米 兰州新区 灌区 栽培技术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靖远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18
作者 李涛 鄢继选 +2 位作者 张金峰 徐帅军 朱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53,共12页
大规模煤炭开采已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基于地形梯度的靖远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0 m*30 m的土地利用/土... 大规模煤炭开采已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基于地形梯度的靖远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0 m*30 m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数据和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为基础,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评价靖远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在各地形梯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60年间,靖远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主要是通过草地和耕地的转化而来;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呈中西部高的空间格局,整体生态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风险区域的面积持续增加,主要分布在“低地形位人类活动干扰”和“高地形位自然环境变化”的区域,这些区域表现出高度的空间聚集性;生态风险随地形梯度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形因素的限制,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分别是低地形位和高地形位生态风险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需因地制宜,低地形位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高地形位应采取封山育林等政策,减小自然环境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本研究可为矿区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机制,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矿区可持续发展 地形梯度 风险评价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和abcd模型的黑河上游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19
作者 张苏娜 牛最荣 贾玲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9,共11页
[目的]探究变化环境下黑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量化各影响因素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以期为黑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Budyko和abcd水文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黑河上游1980—202... [目的]探究变化环境下黑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量化各影响因素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以期为黑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Budyko和abcd水文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黑河上游1980—2023年的径流量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1)黑河上游径流集中期推迟,年内各月径流量差异性减小,径流年内分配渐趋均匀化,径流量在年尺度上经历了平枯期—平水期—丰平期的波动变化,但总体呈增加趋势。(2)祁连、札马什克、莺落峡站径流量分别在2003年、2005年、2005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径流量较突变前分别增加11.33%,35.30%和19.54%;突变后降水、潜在蒸发对径流的贡献在减弱,气温对径流的贡献在增加。(3)径流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最高,其次为下垫面和潜在蒸发;Budyko和abcd水文模型模拟得出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8.47%和86.85%,降水是导致径流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人类活动中林地面积的减少对径流增加有促进作用。[结论]黑河上游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超过50%,气候变化是引起黑河上游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Budyko模型 abcd水文模型 黑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权重-TOPSIS的河西走廊水资源安全及障碍因子诊断
20
作者 马亚丽 黄博 +2 位作者 孙栋元 闫敏 李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2,共6页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安全是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中选取了16项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河西走廊下辖“流域”与“区域”运用组合权重-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安全是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中选取了16项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河西走廊下辖“流域”与“区域”运用组合权重-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完成了河西走廊水资源安全评价、空间分异分析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2012~2022年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流域”角度水资源安全最高的年份为2017年(0.572),最低的为2018年(0.377),“区域”角度水资源安全最高的年份为2017年(0.526),最低的为2014年(0.365),水资源安全状态逐年向好;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安全空间分异情况不明显;生态环境用水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万元GDP用水量、人均GDP、废污水年排放总量等5个因子为主要障碍因子,生态环境系统的障碍度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安全评价 障碍因子诊断 空间分异分析 TOPSIS模型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