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步低剂量奈达铂联合超分割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Ⅰ/Ⅱ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林玉成 王建化 +2 位作者 王玉斌 傅益谋 陈文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34-93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同步联合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模式,并且同步低剂量化疗较高剂量化疗毒性更低、生存优势更好;超分割放疗较常规放疗更能提高局部控制率。本研究比较同步每周低剂量奈... 背景与目的:同步联合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模式,并且同步低剂量化疗较高剂量化疗毒性更低、生存优势更好;超分割放疗较常规放疗更能提高局部控制率。本研究比较同步每周低剂量奈达铂联合超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即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旨在观察超分割放疗是否较常规放疗更具优势。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0年4月我院62例不可手术的T4和(或)N2期NSCLC患者(恶性胸水除外),KPS评分>70,均经病理确诊,无远处转移。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超分割组32例和常规分割组30例。超分割组采用超分割放疗,剂量为6周69.6 Gy/58 f;常规分割组采用常规分割放疗,剂量为6周60 Gy/30 f。两组均同步低剂量奈达铂化疗,15~20 mg/m2,与每周一放疗前半小时静脉给药。3个月复查后电话随访,采用χ2检验对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总随访率100%。随访时间4~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3个月。超分割组、常规分割组有效率分别为84.4%和76.6%(χ2=0.08,P=0.792);1年生存率分别为69.4%和62.7%(χ2=1.41,P=0.230)。两组Ⅰ~Ⅱ级急性放射性支气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9.4%和80.0%,Ⅲ级为37.5%和20.0%;Ⅰ~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96.9%和100%,Ⅲ级为3.1%和0%;Ⅰ~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9.4%和83.3%,Ⅲ级为34.4%和16.7%;Ⅰ~Ⅱ级急性骨髓抑制分别为25.0%和20.0%,Ⅲ级为15.6%和13.3%。统计结果显示,两组间Ⅲ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Ⅲ级急性放射性支气管炎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分割放疗组即期疗效、1年生存率与常规分割放疗组相似。Ⅲ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Ⅲ级急性放射性支气管炎发生率高于常规分割放疗组,虽然可以耐受,但疗效并没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超分割放疗 生存率 急性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积丸联合放疗对肝癌血液流变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吴友义 吴丽丽 +3 位作者 尤晓京 王玉斌 王建化 林玉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77-1579,共3页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联合扶正化积丸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医院接受放化疗治疗的97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放疗组48例、联合...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联合扶正化积丸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医院接受放化疗治疗的97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放疗组48例、联合组4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及基础治疗,联合组加用扶正化积丸,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79.59%、放疗组的70.8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沉测定值较治疗前显著的降低(P<0.05),联合组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沉测定值低于放疗组(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28.57%、腹泻发生率18.37%、便秘20.41%、放射性皮炎20.41%均显著低于放疗组的47.92%、37.50%、39.58%、39.58%(P<0.05)。结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联合扶正化积丸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不良反应程度及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化疗 血液流变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78例鼻咽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林玉成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65-568,共4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国内鼻咽癌按92’福州分期进行临床分期,其主要依据是临床检查和CT检查。随着MRI在临床上普及应用,其对显示鼻咽癌侵犯范围更加敏感、精细,势将影响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本文通过对78例鼻咽癌患者的CT与MRI图像的比较,探讨... 背景与目的:目前国内鼻咽癌按92’福州分期进行临床分期,其主要依据是临床检查和CT检查。随着MRI在临床上普及应用,其对显示鼻咽癌侵犯范围更加敏感、精细,势将影响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本文通过对78例鼻咽癌患者的CT与MRI图像的比较,探讨MRI相对于以CT为基础,对鼻咽癌92’福州分期造成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78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的CT和MRI图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采用χ2检验分别以CT和MRI图像为依据的鼻咽癌92’福州分期的差异。结果:MRI和CT对鼻咽癌病变检出率分别为:茎突前间隙82.0%,65.4%;口咽34.6%,20.5%;咽后淋巴结74.4%,55.1%;颅底骨质51.3%,30.8%;海绵窦/颅内19.2%,5.1%;副鼻窦33.3%,19.2%;翼腭窝16.7%,6.4%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鼻腔28.2%,21.8%;茎突后间隙侵犯65.4%,67.9%;喉咽2.6%,1.3%;以及对颈部淋巴结各区检出率等,差异无显著性。对T、N分期的影响:按照92’福州分期标准,MRI使42.3%的T分期发生改变;25.6%(20/78)的N分期发生改变。对临床分期的影响:按照92’福州分期标准,MRI使28.2%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以MRI作为鼻咽癌的检测手段,诊断更准确,尤其对颅底颅内病变和咽后淋巴结;临床分期改变幅度大,将影响对临床预后的评估;应考虑将MRI图像作为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CT/磁共振成像 分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