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对称GH-Copula函数推求珠海市设计暴雨过程线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子燊 李鸿皓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101,共7页
以1961~2018年珠海市气象站历年最大1 h雨量(雨峰)、最大6 h雨量和最大24 h雨量为样本,采用非对称Gumbel-Hougaard(GH)Copula分别构建3个时段雨量联合分布的典型暴雨过程线。研究结果有以下结论:采用3个历时雨量联合分布推求的珠海设计... 以1961~2018年珠海市气象站历年最大1 h雨量(雨峰)、最大6 h雨量和最大24 h雨量为样本,采用非对称Gumbel-Hougaard(GH)Copula分别构建3个时段雨量联合分布的典型暴雨过程线。研究结果有以下结论:采用3个历时雨量联合分布推求的珠海设计暴雨值大于两个时段联合分布和单一时段设计暴雨值;3个时段雨量联合分布的"或"联合重现期更适用于应对城市雨洪风险;按同频率放大的典型设计暴雨过程线可作为排水防涝工程设计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GH-copula函数 设计暴雨过程线 “或”联合重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市某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群的室外风环境及舒适性模拟 被引量:11
2
作者 夏冬 王静 +2 位作者 孙丽烨 涂建文 孙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52,共11页
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利用PHOENICS软件对珠海市某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群的风环境舒适性进行了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研究区各个季节的主导风向有所不同,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夏季主要吹西南偏南风,过渡季节则以东北偏东风为主,不同风向下... 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利用PHOENICS软件对珠海市某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群的风环境舒适性进行了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研究区各个季节的主导风向有所不同,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夏季主要吹西南偏南风,过渡季节则以东北偏东风为主,不同风向下地面和建筑立面风速及舒适性都不同;2)当风从高层建筑吹向低层建筑时,低层建筑会被高层建筑阻挡,低层建筑背面、高低层建筑间的地面通风和舒适性都较差。而在建筑立面通风较好的地方,比如高层建筑的迎风面及两侧,这些地方较为舒适;3)当风从低层建筑吹向高层建筑时,风通过低层建筑物之后以绕流作用再次影响地面,建筑物之间的区域通风条件都较好,同时建筑立面的通风环境和舒适度都比风由高层建筑吹向低层建筑的时候更好;4)由于风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若在高层建筑的迎风面和两侧拐角处,以及通风廊道处,局地风速超过3级时,人体感觉也会不舒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群 风环境 舒适度 CFD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市负氧离子时空特征及预报方程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小菊 黄文敏 +2 位作者 资桂荣 王萌萌 许楷铖 《绿色科技》 2023年第4期47-50,56,共5页
近年来,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越来越备受关注。利用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珠海负氧离子浓度及同期气象要素,开展了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探索。结果表明:珠海市负氧离子浓度呈现自西向东、自内陆向... 近年来,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越来越备受关注。利用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珠海负氧离子浓度及同期气象要素,开展了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探索。结果表明:珠海市负氧离子浓度呈现自西向东、自内陆向沿岸逐渐增加的趋势。气温为影响负氧离子浓度的关键因子;风速较于风向,显著性相关更强。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建立了最优预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氧离子 气象因子 预报方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市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4
作者 伍星火 陈晓俊 +1 位作者 陈秋 江文杰 《绿色科技》 2019年第20期54-56,共3页
利用ECMWF资料、FY2E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从中尺度天气系统、过程大气物理量等多方面,对2018年8月29~30日珠海市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受南海热带云团和强盛西南季风影响,造成珠海市出现连续的强... 利用ECMWF资料、FY2E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从中尺度天气系统、过程大气物理量等多方面,对2018年8月29~30日珠海市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受南海热带云团和强盛西南季风影响,造成珠海市出现连续的强降雨天气;降水区域上空各层次均存在明显的低涡中心,强降水区域主要位于急流轴的左侧;过程中大气垂直速度较强,不稳定能量充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热带云团 垂直运动 大气物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南天”困扰八角品质提升的气象服务对策——以上思县渠坤村回南天预报服务成果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天明 侯君杏 +4 位作者 蓝玉峰 姜辅嫄 罗桂湘 王国安 陈见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5期76-80,共5页
为提升八角成品质量,根据八角气候条件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气象科研成果“回南天”预报服务与农户科学种植相结合方法,对八角果实后期的采摘、存储、加工、保质等环节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和分析,总结归纳出应对“回南天”制约八角品质提升的... 为提升八角成品质量,根据八角气候条件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气象科研成果“回南天”预报服务与农户科学种植相结合方法,对八角果实后期的采摘、存储、加工、保质等环节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和分析,总结归纳出应对“回南天”制约八角品质提升的气象服务对策为,“回南天”期间分批次采摘,避免果品堆积太多,得不到及时烘干变质;利用烘干设备对八角果实进行有序加工和储存;建设具有屏蔽潮湿空气功能的存储室,确保八角成品出售前质量不下降。该方法经过生产实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为气象助力八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 品质提升 回南天 预报方法 气象服务与对策 上思县渠坤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和建筑触发珠海机场低空风切变数值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巧兰 蒋晓威 +3 位作者 夏冬 黄照亮 李智标 邓丽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60,共14页
为了分析复杂地形和建筑物对珠海机场风场的影响及是否会诱发低空风切变,利用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对珠海机场周围地形和建筑物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分析北、西北偏北和东北风背景下机场上空低空风切变的易发区。结果表明:(1)3个风向... 为了分析复杂地形和建筑物对珠海机场风场的影响及是否会诱发低空风切变,利用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对珠海机场周围地形和建筑物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分析北、西北偏北和东北风背景下机场上空低空风切变的易发区。结果表明:(1)3个风向下地形和建筑物在机场跑道引起的风速波动均出现在500 m高度以下,且均主要出现在沿着跑道的方向;(2)吹北风和西北偏北风时,风切变均发生在100~500 m高度,主要由地形引起;(3)吹北风时,在跑道南端以外(距端口0.0~1.4 km区间)发生低空风切变的概率最大,其次在跑道南端附近(跑道内距端口0.2~1.5 km区间),吹西北偏北风时,在跑道南端附近(向外距端口0.5 km至向内距端口1.1 km区间)发生低空风切变的概率最大,其次在跑道中点附近(0.3 km区间);(4)吹东北风时,机场跑道风切变发生概率低。研究结果可为珠海机场低空风切变的探测和预警提供基础,为风切变的防范提供依据,对今后的机场选址及航空安全气象风险评估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风切变 CFD模拟 复杂地形 建筑 机场跑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卷积记忆网络对珠海臭氧时空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磊 蓝玉峰 +6 位作者 梁秀姬 孙弦 聂会文 苏烨康 贺芸萍 王静 夏冬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9,共12页
臭氧(O_(3))已成为影响珠三角(乃至广东)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因素。数据驱动的统计模型(较数值模式)虽展现出改进的预报能力,但多数未能解析站点数据(非欧结构)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本文基于珠海市6个环保国控站及其周边气象站监测数据,通... 臭氧(O_(3))已成为影响珠三角(乃至广东)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因素。数据驱动的统计模型(较数值模式)虽展现出改进的预报能力,但多数未能解析站点数据(非欧结构)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本文基于珠海市6个环保国控站及其周边气象站监测数据,通过构建时空协同的图卷积记忆网络(GCN-LSTM)开展多站点未来3天逐小时O_(3)质量浓度预报。结果表明:GCN_LSTM在不同预报时效均准确还原了O_(3)的年、季节和昼夜变化特征,但对日变化的预报技巧随预报时效增加下降明显。通过与业务数值模式(GRACEs)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比发现:GCN-LSTM表现最优,其72 h预报时效内RMSE和R均值分别为27.13μg/m^(3)和0.64,LSTM表现次之(RMSE=28.44μg/m^(3);R=0.61),而GRACEs与统计模型存在明显差距(RMSE=40.93μg/m^(3);R=0.33)。此外,相较于LSTM,GCN-LSTM全局考虑所有站点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将计算速度提高了71%,而且在不同站点的表现也更为优秀和稳定,同时捕捉秋季O_(3)污染事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最后,敏感性实验揭示出考虑相关性较高的变量作为预报因子可以提高模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时空预报 机器学习 图卷积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外雨带长生命史对流尺度上升运动的演变机制
8
作者 方俏娴 李青青 +2 位作者 伍红雨 程晶晶 梁秀姬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5-659,共15页
利用理想数值模拟资料,开展了热带气旋外雨带长生命史对流尺度上升运动演变机制的个例研究。选取的个例起源于热带气旋外雨带顺垂直风切变方向的右侧,其垂直质量输送具有双峰时间演变特征,存在两次增强阶段,生命史长达2.5 h。结果表明:... 利用理想数值模拟资料,开展了热带气旋外雨带长生命史对流尺度上升运动演变机制的个例研究。选取的个例起源于热带气旋外雨带顺垂直风切变方向的右侧,其垂直质量输送具有双峰时间演变特征,存在两次增强阶段,生命史长达2.5 h。结果表明:强垂直风切变和低层高值相当位温为上升运动长生命史的维持提供了有利环境,邻近对流单体的发生发展通过调节相当位温的局地变化造成上升运动强度的不同响应。上升运动的两次增强阶段均是正热力浮力和正浮力扰动气压垂直梯度力主导,但两次增强机制存在区别:首次增强阶段邻近对流单体的发展引起低层相当位温升高,同时上升运动倾斜增大,水凝物粒子持续增长释放潜热引起热力浮力显著增大,因此垂直速度较大;二次增强阶段前期新的邻近对流单体的发生发展增大了低层相当位温,但随后邻近对流单体发展成熟和消亡,造成下沉运动增强和局地相当位温降低,热力浮力和垂直速度较小。与中纬度普通对流单体的减弱机制类似,减弱阶段上升运动倾斜较小,下沉运动在上升运动下方形成并发展,该下沉运动和其他邻近对流单体的下沉运动将低值相当位温输送至低层形成近地面冷池,热力浮力减小,负热力浮力和降水拖曳作用导致上升运动减弱。热力浮力、浮力扰动气压垂直梯度力和降水拖曳作用的不平衡过程是上升运动长时间演变的主要机制,但也不可忽视上升运动的倾斜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外雨带 上升运动 长生命史 演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臭氧重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夏冬 陈均 +3 位作者 罗栩羽 陈慧忠 李韵婕 王东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5-512,共8页
利用2015—2016年珠三角地区AQI和臭氧(O3)等环保监测数据,以及气温、风速、风向、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数据,选取O3重污染日,分析了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其O3质量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生O3重污染天气时,珠三角地区O3质量... 利用2015—2016年珠三角地区AQI和臭氧(O3)等环保监测数据,以及气温、风速、风向、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数据,选取O3重污染日,分析了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其O3质量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生O3重污染天气时,珠三角地区O3质量浓度呈现"两边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O3重污染日的O3质量浓度分布型可以被划分为3种类型:北高南低型、南高北低型和中部型.24h合成风可以反映连续时间内的水平风扩散条件,合成风的弱切变或弯曲的区域与O3质量浓度高值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O3高质量浓度的区域对应了高温低湿的条件,O3质量浓度与气温呈多项式拟合关系,R2为0.33,与相对湿度呈线性拟合关系,R^2达到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臭氧 气象因子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农业气象防雷的措施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邓丽洁 张娟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23期130-131,共2页
本文以农业气象防雷为研究视角,从农业气象防雷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优化农业气象防雷的措施。
关键词 农业 气象 防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剧冲突在农村气象科普动画中的应用——以《不再流泪的八角》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天明 姜辅嫄 +2 位作者 罗桂湘 侯君杏 蓝玉峰 《中南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27-130,共4页
一部好的气象科普动画作品,基于传播气象科普知识的同时,创作者还要通过动画技术手段完美演绎独特的视听语言艺术,呈现出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艺术展示效果,其创作核心是剧本。剧本的好坏与选题、剧情设计密不可分。以气象动画短片《不... 一部好的气象科普动画作品,基于传播气象科普知识的同时,创作者还要通过动画技术手段完美演绎独特的视听语言艺术,呈现出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艺术展示效果,其创作核心是剧本。剧本的好坏与选题、剧情设计密不可分。以气象动画短片《不再流泪的八角》为例,对创作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戏剧冲突在动画剧本中的应用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从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跨度融合运用。通过总结归纳,形成一套可复制的、较为成熟的创作模式,可为气象科普动画提供创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科普动画 剧本 戏剧冲突 《不再流泪的八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附近海岛建筑群的抗风等级分析
12
作者 王静 孙弦 +3 位作者 夏冬 吴志棚 孙丽烨 李智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4,共10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大风事件越发频繁,特别是短时极大风对建筑物带来很大损失。本文利用极值模型和CFD数值模拟来研究珠海附近海岛上的建筑群16方位抗风等级,为建筑设计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研究区附近的自动气象站年限较短,因...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大风事件越发频繁,特别是短时极大风对建筑物带来很大损失。本文利用极值模型和CFD数值模拟来研究珠海附近海岛上的建筑群16方位抗风等级,为建筑设计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研究区附近的自动气象站年限较短,因此先利用模拟结果更具安全性的Gumbel分布拟合珠海站16方位重现期最大风速,再利用阵风系数及自动气象站资料,订正到研究区,得出50 a和100 a一遇的年极大风速分别为76.1和83.5 m/s,最大的3个风向分别是东南偏东(ESE)、东(E)和东北偏东(ENE)。最后将16个方向的大风作为初始场进行CFD数值模拟,发现建筑排列、建筑形状、高低等都会对风速产生影响,并得出具体的建筑表面抗风等级,D4区的抗风等级最高,基本都要超过17级;D2区所需抗风等级最低,多为14~1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建筑群 16方位极大风 重现期 抗风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裙楼对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巧兰 李平 +3 位作者 夏冬 杨永宏 黄照亮 李灵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7,共10页
为研究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本文以珠海某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PHOENICS软件对有裙楼和没有裙楼两种建筑布局形式进行风环境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对比分析东、南及东北偏北风背景... 为研究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本文以珠海某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PHOENICS软件对有裙楼和没有裙楼两种建筑布局形式进行风环境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对比分析东、南及东北偏北风背景下两种布局形式小区的通风条件和舒适度,结果表明:1)没有裙楼时,没有大面积建筑阻挡,3个风向下小区风环境均有所改善,风速不均匀性减小,通风条件好、舒适性好的区域的面积和数量均增加,小风速区的面积和数量均减少,通风廊道增加;2)无论是否有裙楼,当来流风向与建筑间的通道夹角小,建筑对风的阻挡削弱作用小,楼与楼之间更容易形成通风廊道,通风条件较好,当来流风向与建筑间的通道夹角大,建筑的阻挡作用显著,小区的风速明显减弱,且容易出现风速不均匀,通风条件较差;3)住宅小区风环境受建筑布局和风向共同影响,在规划设计时应参考当地的主导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小区 风环境 CFD模拟 舒适度 裙楼 建筑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MERG卫星遥感数据的华南地区近20年汛期强降雨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菲 何敏 +3 位作者 詹棠 李华实 王世强 靳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2-284,共13页
利用20年(2001—2020年)多卫星联合反演的IMERG降水资料,分析华南地区强降雨区域气候差异,对比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夏季风爆发时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极端强降雨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多雨中心... 利用20年(2001—2020年)多卫星联合反演的IMERG降水资料,分析华南地区强降雨区域气候差异,对比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夏季风爆发时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极端强降雨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多雨中心由不同时期的天气系统造成,前后汛期占全年雨量比值呈反相分布,两广沿岸暴雨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强降雨是华南地区多雨中心雨量的主要贡献。(2)广东近海强降雨有6月和8月双峰现象,海南强降雨单峰值在10月,两广其他区域的6月单峰态势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密不可分。偏强夏季风在夏季风爆发时期只对两广沿岸区(北部湾)、区(阳江附近)和区(珠江三角洲)强降雨起到增幅作用,而在后汛期有利于整个两广沿岸和海南强降雨增多。6月上旬广东沿岸区和区(汕尾及其以东)是西南夏季风导致暖区暴雨的高频时期和多发地带。(3)海南强降雨在华南地区属极端性最高,并以午后时段极端强降雨为主,广东次之,广西最低。极端强降雨日变化又以两广沿岸晨雨特点最为突出,尤其凌晨至上午(5—11时)为区和区高发时段;广东内陆仅在夏季风爆发时期存在傍晚高峰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强降雨 极端强降雨 高频时段 多发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汛期降水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的评估检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鹏程 王东海 +3 位作者 曾智琳 孙磊 李智丽 资桂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71,共14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CMA)、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五个模式集成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预报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简称TIGGE)资料集的确定性...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CMA)、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五个模式集成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预报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简称TIGGE)资料集的确定性预报、集合预报以及地面降水观测数据,采用多模式集成平均(EMN)、消除偏差集成平均(BREM)、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方法(R_SUP)对2018年华南汛期(4—9月)粤港澳大湾区的降水预报开展了评估检验。总体而言,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在大湾区前汛期降水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平均比后汛期高2 mm;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的预报能力在前汛期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而呈持续下降趋势,后汛期则表现为短期(24~72 h)下降、中期(72~168 h)持续平稳的变化特点。与预先的假设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前、后汛期的降水预报综合表现最好的均是数学原理相对简单的EMN,而BREM和R_SUP的空间平均评分指标则稍差,但其在降水落区预报中仍有较好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多模式集成预报 评估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重现期的城市两级排涝标准衔接的设计暴雨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子燊 高时友 李鸿皓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2-389,共8页
使用珠海市1984—2015年R_(1h)-R_(6h)、R_(1h)-R_(12h)、R_(1h)-R_(24h)3个历时暴雨组合推算排水排涝两级标准衔接的设计暴雨水平。应用阿基米德极值Copula与Kendall分布函数构建不同历时暴雨组合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式。分析各历时暴雨... 使用珠海市1984—2015年R_(1h)-R_(6h)、R_(1h)-R_(12h)、R_(1h)-R_(24h)3个历时暴雨组合推算排水排涝两级标准衔接的设计暴雨水平。应用阿基米德极值Copula与Kendall分布函数构建不同历时暴雨组合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式。分析各历时暴雨组合的遭遇概率、"或"重现期、"且"重现期和二次重现期,以出现最大可能概率的方法推算各组合的设计暴雨值。结果表明:二次重现期所对应的累积频率更准确地代表了特定设计频率情况下不同历时暴雨组合的风险率;重现期分别为2年、3年、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推算的二次重现期设计值介于"或"重现期和"且"重现期设计值之间,小于相应的边缘分布重现期设计值,R_(1h)-R_(6h)组合推算的设计值相对误差为3.1%~7.1%;R_(1h)-R_(12h)组合推算的设计值相对误差为3.3%~9.3%;R_(1h)-R_(24h)组合推算的设计值相对误差为3.9%~12.0%。二次重现期推算的不同历时暴雨组合的设计暴雨分位值为内涝工程的风险管理和管渠尺寸提供了优选标准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暴雨 极值Copula 二次重现期 城市排涝标准 珠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南海及周边地区降水、云和潜热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叶清文 李江南 +2 位作者 罗家林 丁成慧 赵杨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9-432,共14页
利用1998—2013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3A12资料,对南海及其周边地区降水、云和潜热的三维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把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分为四个区域:华南地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南海。结果表明:(1)地面降水率EOF分析的第一、二模... 利用1998—2013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3A12资料,对南海及其周边地区降水、云和潜热的三维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把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分为四个区域:华南地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南海。结果表明:(1)地面降水率EOF分析的第一、二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7.16%和8.72%,第一模态向量场均为正值,降水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第二模态向量场体现了降水变化南北反相的特征,马来群岛降水变化与其他三个区域反相。从两个模态时间系数序列看出,1998—2005年整个区域降水总体减少,区域降水北部增多南部减少;2005—2013年整个区域降水总体增多,区域降水南部增多北部减少。(2)南海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夏秋季多,春冬季少,降水中心春夏季北移,秋冬季南撤,其中马来群岛夏季降水最少,冬季最多;其它三个区域都是夏季降水最多,华南和中南半岛冬季最少,南海春季最少。(3)赤道附近对流降水为主,23°N以北区域层云降水为主,5~23°N之间区域两种类型降水比例随季节变化,其中陆地降水比例随季节变化明显,特别是华南地区陆地夏季对流降水比例大于50%,冬季层云降水比例大于80%;海洋对流降水所占比例普遍大于50%,随季节变化小。(4)云冰、云水含量水平分布大值区与降水大值区相对应;二者随高度先增加后减少,云冰在13 km高度达到最大值,云水在2.5 km高度达到最大。春冬季,马来群岛云冰含量最大;夏秋季,南海云冰含量最大。云水含量在四个季节都以南海最大。(5)潜热加热率水平分布大值区与降水大值区相对应;随高度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1~2 km高度和4 km高度处,春冬季马来群岛潜热加热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降水 潜热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空气质量数值模式的应用评估与集合改进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弦 孙磊 +4 位作者 聂会文 梁秀姬 苏烨康 王静 夏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1-373,共13页
利用2018—2019年国控站观测,评估CAMx和CMAQ模式对广东珠海主要污染物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的预报能力,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对预报结果进行集成,探究不同集合方法的改进能力。结果表明:CMAQ在各污染物浓度季节-日变化方面... 利用2018—2019年国控站观测,评估CAMx和CMAQ模式对广东珠海主要污染物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的预报能力,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对预报结果进行集成,探究不同集合方法的改进能力。结果表明:CMAQ在各污染物浓度季节-日变化方面明显优于CAMx,但两者存在明显系统偏差,并对多数污染物(除O_(3)之外)的昼夜和空间变化的模拟能力仍存在明显缺陷。例如,CMAQ合理地还原了CO、PM_(2.5)、PM_(10)、SO_(2)、O_(3)和NO_(2)的季节变化,相关系数介于0.72~0.84,但NMB分别达到-0.58、-0.18、-0.30、1.52,-0.16和-0.20,RMSE分别达到0.40 mg/m^(3)、6.86、16.02、10.71、25.05和10.21μg/m^(3)。同时,基于不同污染物构建的两种集合方法均有效移除了系统偏差,加强了CMAQ的模拟优势,并且随机森林方法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但两者均对模式缺陷无明显改进。进一步分析发现,CMAQ与CAMx模型的重要性基本相当,表明集合方法的预报能力与集合成员的线性偏差无关,主要取决于不同成员的代表性。最后,本研究揭示以随机森林为代表的集合方法虽有效提高了污染物的预报能力,但改进数值模式自身能力和增加具有代表性的集合成员对预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十分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模式 应用评估 集合方法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地区灾害性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德琳 陈俏君 +5 位作者 陈志强 高昕琳 黄嫒嫒 林靖岚 刘思羽 朱鹏程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8期86-94,共9页
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常遭受灾害性大风的侵扰。本文利用2005—2018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风场资料、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详细考察了湛江地区灾害性大风日数和极大风速的变化规律与分布特征,深... 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常遭受灾害性大风的侵扰。本文利用2005—2018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风场资料、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详细考察了湛江地区灾害性大风日数和极大风速的变化规律与分布特征,深入研究了地形和热带气旋登陆对大风灾害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湛江地区灾害性大风主要集中于夏秋季,极大风速在夏秋季达到最大,灾害性大风日数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极大风速呈平缓的上升趋势;(2)湛江大风日数与极大风速的空间分布具有南高北低的特征,相比其他地区,雷州市更易遭受高强度的大风侵害;(3)湛江南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且地形粗糙、中部平坦开阔且海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雷州市至东海岛一带成为大风灾害的高发区;(4)在季节变化上,热带气旋登陆对夏秋季湛江大风灾害具有直接影响;在年际变化上,热带气旋登陆时中心最大风速是影响湛江极大风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大风 湛江 热带气旋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霰对2008年海南秋季持续性强降水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清文 罗家林 李江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2-783,共12页
利用WRF模式对海南2008年秋季持续强降水进行月尺度模拟,并基于WDM6微物理方案研究不同密度霰对强降水模拟及其云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霰对降水强度模拟影响较大,LDG(小密度霰)试验海南东部和北部两个降水中心强度减... 利用WRF模式对海南2008年秋季持续强降水进行月尺度模拟,并基于WDM6微物理方案研究不同密度霰对强降水模拟及其云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霰对降水强度模拟影响较大,LDG(小密度霰)试验海南东部和北部两个降水中心强度减小,HDG(大密度霰)试验东部降水中心强度减小,北部降水强度增大。(2)随着霰密度增大,强降水时期高层霰含量减少,0℃层以下霰含量增多。雨水主要来自霰和雪向雨水的转化,其中霰向雨水转化量最大,对降水贡献最大,并随着霰密度增大霰向雨水转化量增多。(3)随着霰密度增大,暴雨及以下降水范围减小、大暴雨及以上降水范围增大;单位格点降水率增大,大暴雨及以上降水贡献增大。随着降水强度增大,小密度霰收集雨水量增多,霰向雨水净转化量减少,对降水贡献减小;大密度霰融化量明显增多,霰收集雨水量增幅较小,霰向雨水净转化量增大,对降水贡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秋季降水 WRF模式 云微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