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胺电化学检测水溶液中的氨:荧光检测与伏安分析比较(英文)
1
作者 Janjira Panchompoo Richard G.Compton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7-449,共13页
荧光胺是一种非荧光剂,易与伯胺反应形成荧光产物,被普遍用于伯胺的荧光光谱定量分析.本文利用荧光胺与伯胺反应发展了一种新型灵敏的伏安法用于检测水溶液中的伯胺.首先,在有、无伯胺的0.1 mol.L-1PBS(pH 9.0)缓冲液中,研究了玻碳电极... 荧光胺是一种非荧光剂,易与伯胺反应形成荧光产物,被普遍用于伯胺的荧光光谱定量分析.本文利用荧光胺与伯胺反应发展了一种新型灵敏的伏安法用于检测水溶液中的伯胺.首先,在有、无伯胺的0.1 mol.L-1PBS(pH 9.0)缓冲液中,研究了玻碳电极表面荧光胺的循环伏安电化学行为.荧光胺的不可逆氧化峰出现在0.70 V(vs.SCE),当加入伯胺时,在0.46 V(vs.SCE)出现另一不可逆的氧化峰,为荧光胺与伯胺反应的产物.继续加入氨水,荧光胺的氧化峰变弱,反应产物的氧化峰则由于荧光胺按反应化学计量比随氨消耗增多而随之增大.上述两个阳极峰分别对应于荧光胺及其反应产物,采用方波伏安和荧光光谱技术可实现水溶液中伯胺的定量检测.在0~60μmol.L-1氨浓度范围内,该反应产物方波伏安检测成线性响应.S/N=3或3σ时检测下限分别为0.71μmol.L-1和3.17μmol.L-1,与荧光法检测的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检测 循环伏安 方波伏安 荧光光谱 荧光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璐 李国强 张洪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274-3277,3281,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提拉法分别在氧化硅和石英衬底上制备TiO2薄膜,并以不同的退火温度保温30min。通过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TiO2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进行了对甲基橙的降解... 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提拉法分别在氧化硅和石英衬底上制备TiO2薄膜,并以不同的退火温度保温30min。通过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TiO2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进行了对甲基橙的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薄膜的晶相由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转变温度在700~800℃之间。在该转变过程中,薄膜结晶程度良好,800℃时薄膜表面平整无开裂;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TiO2薄膜的吸收峰蓝移,紫外区吸收范围扩大。在800℃退火时,薄膜中所含锐钛矿TiO2为31.4%(质量分数)。此时薄膜表现出最高的甲基橙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TiO2 退火温度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黄原酸盐用于脱除塔河原油中Ni和V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龙 韩林芯 +2 位作者 任满年 肖天存 曹发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8-324,共7页
塔河原油是典型的重质原油,密度大,黏度高,Ni和V含量高。在石油炼制过程中,Ni和V常会进入常减压渣油中,对后续加工过程危害极大。根据配位化学和分子设计原理合成了壳聚糖黄原酸盐脱金属剂(DTC-CTS),利用YS-3型电脱盐仪对塔河原油进行... 塔河原油是典型的重质原油,密度大,黏度高,Ni和V含量高。在石油炼制过程中,Ni和V常会进入常减压渣油中,对后续加工过程危害极大。根据配位化学和分子设计原理合成了壳聚糖黄原酸盐脱金属剂(DTC-CTS),利用YS-3型电脱盐仪对塔河原油进行脱金属实验,考察了注水量、破乳剂用量、DTC-CTS脱金属剂用量、电脱盐温度和电场强度对塔河原油Ni和V脱除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实验条件,同时探究了DTC-CTS脱金属的作用机理。由于DTC-CTS中存在—NH2、—CSS—等基团,可与原油中的Ni、V发生螯合反应,生成的螯合物溶于水相。因此,在一定条件下DTC-CTS可有效地脱除原油中的N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金属 壳聚糖 电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模板剂对合成纳米TiO_2结构影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卫贤贤 张晔 +1 位作者 赵亮富 蒋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0-55,共6页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选择P123作为模板剂考察了不同n(P123)/n(Ti)对TiO2织构性能以及晶粒尺寸的影响。采用碳化的方法使有机物在氩气气氛中高温焙烧后形成的炭层对孔道起支撑作用,防止...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选择P123作为模板剂考察了不同n(P123)/n(Ti)对TiO2织构性能以及晶粒尺寸的影响。采用碳化的方法使有机物在氩气气氛中高温焙烧后形成的炭层对孔道起支撑作用,防止孔道的塌陷并得到高度晶化的二氧化钛,同时考察了碳化温度和不同模板剂对二氧化钛织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热分析(TG/DSC)表征手段得到以下结论:物质的量比在0~0.030范围内,P123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晶粒尺寸的减小和比表面积的增大;碳化过程提高了TiO2的热稳定性,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TiO2比表面积变化不大;P123、PEG2000、CTAB 3种模板剂中P123得到的样品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介孔材料 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