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防爆装备对爆炸地震波的防护性能
1
作者 刘瀚 翟馨怡 +2 位作者 杨磊 王志远 黄广炎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75,共13页
爆炸地震波以其波长长、振幅强、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成为诱发建筑物坍塌和基础设施损毁等爆炸次生灾害的主要因素。基于2种典型防爆装备开展不同TNT药量的静爆试验,研究空爆(Free-Air Blast,FAB)、钢质防爆(Steel Explosion-Proof,SEP)... 爆炸地震波以其波长长、振幅强、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成为诱发建筑物坍塌和基础设施损毁等爆炸次生灾害的主要因素。基于2种典型防爆装备开展不同TNT药量的静爆试验,研究空爆(Free-Air Blast,FAB)、钢质防爆(Steel Explosion-Proof,SEP)和柔性防爆(Flexible Explosion-Proof,FEP)3种不同防护条件下爆炸地震波的传播衰减规律,分析SEP和FEP 2种典型防爆装备的振速时域响应与主振频率特性。构建SEP和FEP防护下的三轴峰值振速矢量和衰减模型,并据此划分建筑物破坏等级,细分为安全、轻微破坏、严重破坏三级判据准则。研究发现:三轴峰值振速矢量和随着TNT药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爆距的增大而减小;三轴主频对于爆距或TNT药量的增大并无明显变化规律,相较于FAB,SEP和FEP均展现出对爆炸地震波三轴峰值振速的大幅度防护性能。所得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防爆装备结构设计和爆炸地震波防护效能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地震波 三轴峰值振速矢量和 主振频率 防爆装备 防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作用下颅脑损伤与防护研究进展
2
作者 谢晶 屈志学 蔡志华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爆炸冲击波引发的创伤性脑损伤作为现代战争和民用爆炸事故中的主要致伤类型,其高发性和复杂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损伤机制与颅脑防护成为当下研究热点。首先,分析爆炸冲击波的动态载荷特性,并介绍颅脑本构与有限元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爆炸冲击波引发的创伤性脑损伤作为现代战争和民用爆炸事故中的主要致伤类型,其高发性和复杂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损伤机制与颅脑防护成为当下研究热点。首先,分析爆炸冲击波的动态载荷特性,并介绍颅脑本构与有限元模型的开发和验证,用于探讨颅脑在爆炸波和枪弹冲击作用下组织和细胞层面的力学响应。其次,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工作人员在组织和细胞层面的损伤机制研究与颅脑防护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跨学科合作与创新的重要性,以推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颅脑创伤的研究与应用转化。研究结果可为深化致伤机制的理解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防护头盔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冲击波 创伤性脑损伤 颅脑响应 损伤机制 颅脑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片撞击高能推进剂装药爆燃机理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鑫 吴艳青 +2 位作者 杨昆 武毅 侯晓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8,共14页
为揭示破片撞击高能推进剂装药爆燃形成机理,开展破片半穿孔和贯穿高能推进剂装药实验研究,获得3种装药响应类型,分别为燃烧转爆燃、燃烧和爆燃。基于装药反应演化时序图像和回收的样品,并结合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综合表征装药响应过程;... 为揭示破片撞击高能推进剂装药爆燃形成机理,开展破片半穿孔和贯穿高能推进剂装药实验研究,获得3种装药响应类型,分别为燃烧转爆燃、燃烧和爆燃。基于装药反应演化时序图像和回收的样品,并结合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综合表征装药响应过程;分析推进剂受侵彻后的力学变形和装药响应特性,揭示装药在半穿孔和贯穿条件下的爆燃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直径10 mm钨合金球破片撞击高能推进剂装药,装药侵彻弹道损伤为局部径向开裂,并伴有黏弹性耗散导致的延迟变形;装药在半穿孔和贯穿下均存在延迟反应现象,即装药的显著燃烧反应总是发生在推进剂结构破坏之后;在半穿孔时延迟变形促使装药内部高烈度反应区前移,并与结构约束耦合,导致装药发生燃烧转爆燃,在贯穿状态下,延迟变形和延迟反应显著存在时,装药难于发生爆燃;当弹坑内部燃烧气体通过侵彻弹道径向裂缝渗入未反应的凝聚相推进剂时,装药通常会发生爆燃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片撞击 高能推进剂装药 黏弹性耗散 爆燃机理 火焰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载荷作用下高强度混凝土毁伤效应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雁新 王成 +3 位作者 王浩宇 王鑫 郭宇阳 乔博阳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43-3261,共19页
高强度混凝土靶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毁伤效应极其复杂,针对爆炸载荷作用下高强度混凝土靶板的破坏问题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并采用自主构建的有虚拟流体欧拉-拉格朗日双向流固耦合算法(GEL)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深入探讨了不同装... 高强度混凝土靶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毁伤效应极其复杂,针对爆炸载荷作用下高强度混凝土靶板的破坏问题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并采用自主构建的有虚拟流体欧拉-拉格朗日双向流固耦合算法(GEL)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深入探讨了不同装药模式、装药量、混凝土靶板强度和炸高等对毁伤结果的影响规律,总结了外爆载荷与内爆载荷作用机理的差异,揭示了高强度混凝土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毁伤机理,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对于外爆工况,600 g装药3种强度下的爆坑深度比300 g装药下提升了11.85%,8.82%和7.71%,而爆坑直径分别提升了15.71%,8.51%和7.51%,说明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升,爆坑深度和爆坑直径随装药量增大而提升的量逐渐减小,且对于各强度混凝土靶板,爆坑直径随装药量增大而提升的量要大于爆坑深度提升的量.当炸高分别为0,5和10 cm时,爆炸冲击波传播到混凝土靶板中心位置时的压力峰值分别为16.08,1.33和0.30 GPa,表明随着炸高的增大,混凝土靶板爆坑深度和直径都随之减小,越靠近混凝土靶板,爆坑深度和爆坑直径的降低量越小,冲击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呈指数级衰减,这也是导致不同炸高条件下漏斗坑破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于内爆载荷,炸药起爆之后,巨大的爆炸冲击波能量无法及时排解到空气中,冲击波传播受到了严重阻碍,导致在混凝土内壁空气的压力和密度急速升高.以C120高强度混凝土靶板为例,60 g炸药作用下的混凝土靶板爆炸漏斗坑模拟深度和直径分别比30 g炸药下提升了13.38%和77.73%,说明提升装药量对靶板横向破坏影响较大.以30 g炸药内爆工况为例,C120高强度混凝土比C40普通混凝土的爆坑深度减少13.14%,C160高强度混凝土比C120高强度混凝土的爆坑深度减少2.20%,而爆坑直径的减少程度分别为54.43%和21.77%,说明高强度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具有更强的抗爆能力.与外爆条件的破坏模式略有不同,内爆作用下混凝土靶板的横向破坏模式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L 流固耦合算法 高强度混凝土 毁伤效应 爆炸载荷 爆炸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预测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袁帅 台枫 +1 位作者 钱新明 程东浩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为准确预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下限,在密闭压力容器内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实验,结合热失控特性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计算了热失控产物气体组分,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绝热火焰温度,建立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 为准确预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下限,在密闭压力容器内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实验,结合热失控特性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计算了热失控产物气体组分,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绝热火焰温度,建立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绝热火焰温度法、Le Chatelier法和Jones法的准确性,考察了电解液蒸气对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采用Le Chatelier法计算得到的爆炸下限偏差最小,为1.14%;采用绝热火焰温度法计算结果偏差最大,为10.02%。在60%~100%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范围内,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气体的爆炸下限先升后降。当热失控产物考虑电解液蒸气时,60%SOC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爆炸下限仅为3.93%,较未考虑电解液蒸气热失控气体的爆炸下限降低了22.49%,这说明电解液蒸气提高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物的爆炸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产物 爆炸下限 Le Chatelier定律 绝热火焰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和柱形装药近场爆炸冲击波载荷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马瑞龙 王昕捷 +2 位作者 孙志民 尤飒 黄风雷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6,共15页
为研究典型装药结构(球形和圆柱形)近场爆炸(0.06 m/kg^(1/3)<Z<1 m/kg^(1/3))(Z为对比距离)冲击波特性,支撑弹药抗殉爆技术发展,设计开展kg级柱形装药近场爆炸冲击波载荷表征试验,构建炸药近场爆炸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得到球形和... 为研究典型装药结构(球形和圆柱形)近场爆炸(0.06 m/kg^(1/3)<Z<1 m/kg^(1/3))(Z为对比距离)冲击波特性,支撑弹药抗殉爆技术发展,设计开展kg级柱形装药近场爆炸冲击波载荷表征试验,构建炸药近场爆炸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得到球形和柱形装药近场爆炸冲击波结构和峰值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反射载荷受爆轰产物影响,超压曲线存在多峰结构和锯齿形波动,原因可能是多次反射波效应和马赫区后爆轰产物复杂流动;爆轰产物-空气冲击波界面压力和密度梯度互异引起Rayleigh-Taylor不稳定效应,产生的界面微射流提高了多次反射波结构的复杂度,导致近场反射载荷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增大;近场入射超压曲线表现为典型双峰结构,峰值分别由空气冲击波和爆轰产物主导,同时受结构效应影响,柱形装药入射峰值载荷沿轴向和径向空间非均匀性较强,方位角为30°~60°时受桥联波效应影响空间散布较大;修正的预测模型可描述柱形装药(长径比为0.8)中心起爆时,0.06 m/kg^(1/3)<Z<1 m/kg^(1/3)范围内任意方位角和对比距离处入射峰值超压和冲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偏差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装药 柱形装药 近场爆炸冲击波 结构效应 爆轰产物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20基含铝炸药超压爆轰实验及其状态方程标定
7
作者 刘沫言 刘彦 +5 位作者 白帆 杨利 何超 王虹富 高晨宇 黄风雷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80,共20页
高能炸药在装药结构、不同起爆方式等强载荷激励下产生的超压爆轰状态,可提高炸药能量释放能力。针对新型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CL-20)基含铝炸药在超压爆轰作功下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准确表征超压爆轰... 高能炸药在装药结构、不同起爆方式等强载荷激励下产生的超压爆轰状态,可提高炸药能量释放能力。针对新型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CL-20)基含铝炸药在超压爆轰作功下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准确表征超压爆轰产物的状态。为此,基于阻抗匹配法测试了CL-20基含铝炸药在超压爆轰条件下的粒子速度,计算冲击波在不同介质中的界面压力,确定CL-20基含铝炸药爆轰反应区的特征参量,结合实数遗传算法(Real-Arithmetic Genetic Algorithm,RA-GA),标定爆轰产物的JWL+多方指数γ状态方程参数,并揭示不同爆轰产物状态方程对超压爆轰雨贡纽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铝粉含量为0%~30%时,CL-20基含铝炸药超压爆轰反应区持续时间、爆轰反应区宽度与铝粉含量呈正比,较无添加铝粉的反应区宽度增加了1.97~2.7倍,但爆轰应区能量释放效率与铝粉含量呈反比;铝粉含量相同时,添加AP后爆轰反应区能量释放效率降低了25%。另相较于现有超压爆轰状态方程,采用JWL+γ方程能较好地标定超压雨贡纽参数和C-J状态的等熵膨胀,压力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偏差在5.5%之内,可为深入认识炸药爆轰反应区的动态力学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爆轰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基含铝炸药 反应区 阻抗匹配 超压爆轰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炸药岩土中爆炸应力波传播规律试验研究
8
作者 苗笑羽 黄风雷 +3 位作者 肖向东 刘海鹏 白志玲 段卓平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163,共9页
为解决大型深层岩土中爆炸试验应力测试难题,获得装药在地下深层岩土中爆炸的应力波衰减规律,基于岩土介质与工装材料间的耦合作用设计了传感器工装,对比正向应力、侧向应力、混凝土界面3种岩土中爆炸压力测试方法,得到了典型地质条件下... 为解决大型深层岩土中爆炸试验应力测试难题,获得装药在地下深层岩土中爆炸的应力波衰减规律,基于岩土介质与工装材料间的耦合作用设计了传感器工装,对比正向应力、侧向应力、混凝土界面3种岩土中爆炸压力测试方法,得到了典型地质条件下TNT和典型含铝炸药爆炸岩土中应力波衰减规律,确定了带壳装药壳体耗能系数与装填系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相同比例距离时,混凝土界面应力最大,正向应力次之,侧向应力最小,随着比例距离增大,三者间差值减小;对于该地质条件下炸药爆炸的侧向应力衰减规律,TNT衰减系数为0.123,衰减指数为2.26,含铝炸药衰减系数为0.140,衰减指数为2.54;带壳装药岩土中爆炸时,壳体耗能系数随装填系数增大而减小。该设计的正向应力、侧向应力2种测试方法可为大型岩土中爆炸试验应力波压力测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中爆炸 含铝炸药 爆炸载荷 动态测试 带壳装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粉燃烧对CL-20基混合炸药水下爆炸载荷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刘正 聂建新 +4 位作者 阚润哲 杨金想 谭彦威 郭学永 闫石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为研究CL-20基混合炸药中铝粉长时序燃烧过程对水下爆炸载荷的供能机理,基于水下爆炸罐开展含铝炸药和含氟化锂炸药的水下爆炸对比实验,分析获得铝粉燃烧对冲击波和气泡载荷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L-20基混合炸药中铝粉的燃烧释放... 为研究CL-20基混合炸药中铝粉长时序燃烧过程对水下爆炸载荷的供能机理,基于水下爆炸罐开展含铝炸药和含氟化锂炸药的水下爆炸对比实验,分析获得铝粉燃烧对冲击波和气泡载荷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L-20基混合炸药中铝粉的燃烧释放了大量能量,提高了冲击波压力峰值和冲击波能,同时降低了冲击波的衰减速率;相比于含氟化锂炸药,由于CL-20基含铝炸药中铝粉在炸药爆炸后燃反应,使得其火焰亮度更高,铝粉后燃反应时间超过1 ms;铝粉的燃烧可提高气泡最大半径、气泡脉动周期和气泡能,CL-20基含铝炸药最大气泡半径比CL-20基含氟化锂炸药最大气泡半径提高了11.89%,第1次气泡脉动周期提高了25.74%,含铝炸药达到最大半径的对应时刻比含氟化锂炸药延迟了5.20 ms;由于铝粉在气泡脉动阶段持续供能,CL-20基含铝炸药气泡脉动半径变化速率高于含氟化锂炸药,降低了气泡的收缩速率,延长了气泡的收缩阶段持续时间,CL-20基含铝炸药气泡脉动过程在时间上具有非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20基混合炸药 水下爆炸 铝粉燃烧 含氟化锂炸药 冲击波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Xene的复合织物多功能设计与实验表征
10
作者 陈婧 于馨茗 +3 位作者 刘宇航 周宏元 黄广炎 张宏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2-363,共12页
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人员与装备面临高寒、电磁辐射、子弹冲击等威胁,亟需研发轻质便携的多功能防护材料。目前虽有织物多功能研究,但单功能材料物理叠加会增加质量成本。因此,采用MXene材料作为功能层,芳纶织物(Twaron)作为基础材料... 现代战场环境复杂多变,人员与装备面临高寒、电磁辐射、子弹冲击等威胁,亟需研发轻质便携的多功能防护材料。目前虽有织物多功能研究,但单功能材料物理叠加会增加质量成本。因此,采用MXene材料作为功能层,芳纶织物(Twaron)作为基础材料,有机硅胶作为表面防水层,制作多功能一体化材料MS-Twaron,进行接触角测试、电磁屏蔽测试、阻燃测试、弹道实验和光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相比于亲水材料Twaron(接触角为29.7°),MS-Twaron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接触角为112.3°);2)相比于完全不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Twaron,MXene质量分数为8.61%的MS-Twaron在X波段总电磁屏蔽效能提升至13.490~14.969 dB;3)对比Twaron,MS-Twaron的余焰时间增加5.0 s,但阴燃时间缩短3.5 s,平均损坏长度减小5.3 mm;4)MS-Twaron具有抗钝伤的性能(弹道冲击的凹陷深度比Twaron小6.12 mm);5)对比没有光热性能的Twaron,自然光(光强100.3×10^(3) LUX)照射后,MS-Twaron表面温度高达50.22℃;白炽灯(100 W,30 cm)照射后,MS-Twaron温度上升至39.58℃;红外灯(375 W,40 cm)照射后,MS-Twaron能达到97.18℃的高温。MS-Twaron凭借轻质、光发热、电磁屏蔽等多功能一体化,可为新一代多功能防护装备的发展提供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光发热 钝伤效应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交互的爆炸后果快速预测
11
作者 周沈楠 王仲琦 李其中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4,共10页
化工园区内一旦发生爆炸,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群死群伤事故。及时、准确地预测潜在爆炸可能导致的后果影响,能够为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然而现有的爆炸后果建模方法无法兼顾预测精度和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机理模型与数... 化工园区内一旦发生爆炸,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群死群伤事故。及时、准确地预测潜在爆炸可能导致的后果影响,能够为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然而现有的爆炸后果建模方法无法兼顾预测精度和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交互的数模融合法,用以实现对特定园区潜在爆炸后果的快速预测。该方法将机器学习引入爆炸后果建模中,通过结合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来生成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在模型构建中,设计了分区建模和递进式学习策略;最后,通过将数据驱动模型的预测数据与现有爆炸毁伤判定准则相结合,对潜在爆炸事件后果进行快速预测。以园区蒸气云爆炸为例,建立了基于改良麻雀搜索算法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Improved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IGRNN)的爆炸冲击波超压峰值预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模型在不同复杂程度园区场景下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外推能力,且在普通CPU上预测爆炸冲击波场的耗时少于8 s。最后,结合实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爆炸后果预测 数值模拟 数据驱动模型 应急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波场参数数字重构技术研究
12
作者 于浩 刘彦 +2 位作者 孙亚如 王晓锋 黄风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9-228,共10页
为提高爆炸场参数威力的重构精度与推动毁伤评估技术的发展,提出一种改进的压缩感知技术方法对爆炸冲击波参数威力进行数字重构.另外,针对缺乏爆炸冲击波超压与动压一体化测试方法的现状,基于皮托管原理设计了一套复合型传感器同时测量... 为提高爆炸场参数威力的重构精度与推动毁伤评估技术的发展,提出一种改进的压缩感知技术方法对爆炸冲击波参数威力进行数字重构.另外,针对缺乏爆炸冲击波超压与动压一体化测试方法的现状,基于皮托管原理设计了一套复合型传感器同时测量冲击波超压与动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可靠性.提出的威力重构方法通过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SAMP)确定爆炸压力信号的稀疏度,在考虑信号先验分布的情况下确定信号的稀疏矩阵进而通过高斯似然函数对采样数据进行重构,与试验测试数据相比,基于改进的压缩感知技术对爆炸场超压、动压信号的重构偏差小于15%.爆炸冲击波场参数精准化重构为数字化、智能化毁伤评估技术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 冲击波 超压 动压 压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环对爆炸成型弹丸成型影响的高精度仿真分析
13
作者 刘贞娴 蒋建伟 +1 位作者 李梅 谢泓炜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8,共11页
压环是爆炸成型弹丸(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EFP)装药结构中紧固装药和药型罩不可缺少的部件。为研究其在爆炸驱动过程中对药型罩形成EFP特征的影响,选取典型球缺型紫铜药型罩基准装药结构,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拉格朗日、任意... 压环是爆炸成型弹丸(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EFP)装药结构中紧固装药和药型罩不可缺少的部件。为研究其在爆炸驱动过程中对药型罩形成EFP特征的影响,选取典型球缺型紫铜药型罩基准装药结构,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拉格朗日、任意拉格朗日-欧拉、光滑粒子流法(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及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SPH自适应耦合等算法分别建模和仿真计算,对各算法计算获得的EFP速度和形态特征与脉冲X光摄影拍摄的EFP图像进行对比,采用FEM-SPH算法获得高精度的EFP成型仿真结果。针对该基准装药结构,在压环与药型罩质量比M_(R)/M_(L)≤0.2范围,进行矩形及非矩形压环参数(如轴向、径向厚度及截面形状)和材料对EFP初速、质量转换比、长径比和气动特性(密实度及迎风面积)参数影响的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矩形截面压环的轴向、径向厚度及材料参数对EFP初速影响在3%以内;对EFP质量转换比呈递减趋势(最大可降低12.6%);对EFP长径比呈递减趋势(最大可降低19.2%);密实度呈递增趋势,钢环较无压环,EFP的密实度提高32.6%;迎风面积呈递减趋势。以上结果表明考虑压环有利于EFP翻转成型和形成更密实的杆式EFP,并减小其迎风阻力。所得研究结果可为EFP装药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成型弹丸 自适应耦合 数值模拟 压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载荷作用下不同强度超高性能混凝土梁毁伤效应
14
作者 张琪悦 刘彦 +3 位作者 闫俊伯 许迎亮 王百川 黄风雷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以典型建筑目标构件爆炸防护为背景,研究了不同强度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UHPFRC)梁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毁伤效应。开展UHPFRC梁爆炸毁伤实验,获得纤维含量和纵筋类型对UHPFRC梁破坏模式和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纤维含量和使... 以典型建筑目标构件爆炸防护为背景,研究了不同强度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UHPFRC)梁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毁伤效应。开展UHPFRC梁爆炸毁伤实验,获得纤维含量和纵筋类型对UHPFRC梁破坏模式和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纤维含量和使用高强钢筋可提高UHPFRC梁的抗弯能力;为进一步拓展毁伤效应研究,构建了爆炸载荷作用下UHPFRC梁有限元模型,采用单元方法从三个强度面、状态方程、剪胀、损伤演化和应变率效应等方面改进了K&C本构模型参数,通过准静态实验表明,改进的本构模型参数可以更准确描述UHPFRC的力学性质,并基于爆炸实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混凝土强度、钢筋类型和炸药药量对UHPFRC梁爆炸毁伤效应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载荷 UHPFRC梁 抗爆性能 K&C模型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与破片联合加载下聚脲增强多层抗爆结构的防护特性
15
作者 马东 王成 +1 位作者 邵楠 韦建树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20,共12页
为研究聚脲涂层对抗爆结构防护性能影响,提出了一种聚脲增强多层复合抗爆结构,分析了抗爆结构在冲击波与破片联合载荷作用下的防护特性。计算并获取了炸药的超压拟合公式,采用激光三维扫描仪测量了抗爆结构在联合载荷作用下的离面位移,... 为研究聚脲涂层对抗爆结构防护性能影响,提出了一种聚脲增强多层复合抗爆结构,分析了抗爆结构在冲击波与破片联合载荷作用下的防护特性。计算并获取了炸药的超压拟合公式,采用激光三维扫描仪测量了抗爆结构在联合载荷作用下的离面位移,超压与位移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聚脲涂层所在的位置极大地影响抗爆结构的防护效果。涂层位于夹芯钢板迎爆面时的防护效果比涂层位于面板以及夹芯钢板的背爆面更好,可以有效减少破片的穿透率与着靶数,削弱联合载荷最终作用于背板的能量,降低背板中心的振动幅度与振动加速度。这项研究可以为多层抗爆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破片 联合载荷 抗爆结构 聚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复合内衬头盔冲击波防护性能研究
16
作者 贾时雨 王成 +2 位作者 徐文龙 马东 齐方方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冲击波防护能力是单兵头盔的主要性能指标,对提高单兵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单兵头盔的冲击波防护性能,针对先进战斗头盔内衬的结构以及布置方式展开探索,提出环形聚脲-聚氨酯泡沫-海绵复合材料外沿内衬设计,并进行防护性... 冲击波防护能力是单兵头盔的主要性能指标,对提高单兵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单兵头盔的冲击波防护性能,针对先进战斗头盔内衬的结构以及布置方式展开探索,提出环形聚脲-聚氨酯泡沫-海绵复合材料外沿内衬设计,并进行防护性能评估。通过激波管和实爆,针对有/无头盔以及装配不同结构及尺寸外沿内衬头盔的冲击波防护性能展开测试,对前额、颅顶及后脑3个重点区域位置表面的冲击波波形以及压力峰值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佩戴头盔后冲击波主要通过头-头盔间隙以绕射的形式进入并作用于头部表面,间隙内冲击波聚集叠加反而可能会使压力增强,且由于叠加汇聚效应往往导致距离爆源较远的位点,容易形成局部高压区;环形聚脲-聚氨酯泡沫-海绵复合材料外沿内衬可以有效阻挡绕射波进入头盔内部、减弱绕射波叠加效应,各测点冲击波超压衰减率均可达40%以上;在所采用的入射冲击波(弱冲击波)条件下,冲击波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间隙越小,防护效果越好;当聚脲-聚氨酯泡沫材料宽度为15 mm时外沿内衬与头模贴合程度最好且防护效果最优,外场爆炸实验结果显示,前额、颅顶和后脑位置超压衰减率分别可高达92.26%、88.82%和87.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盔 冲击波防护 外沿内衬 爆炸冲击波 激波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预测液体爆炸抛撒初始速度的简单分析模型
17
作者 肖睿 魏继锋 +2 位作者 吕继康 苏科伟 罗晔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4-170,共7页
液体爆炸抛撒装置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研究柱状液体爆炸抛撒装置爆炸后的初始速度,可为其设计和应用提供指导。首先,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基于Gurney公式的基本假设,认为炸药的化学能完全转化为气态爆轰产物、液体和壳体... 液体爆炸抛撒装置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研究柱状液体爆炸抛撒装置爆炸后的初始速度,可为其设计和应用提供指导。首先,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基于Gurney公式的基本假设,认为炸药的化学能完全转化为气态爆轰产物、液体和壳体的动能,并假设液体是不可压缩的,给出了液体速度分布规律的描述,从而形成了反映气态爆轰产物、液体和壳体能量分布的理论分析模型,给出了计算液体爆炸抛撒初始速度的理论公式。然后,开展了多次液体爆炸抛撒实验,理论公式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最大为4.77%,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柱状爆炸抛撒装置的抛撒初速度符合相似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爆炸抛撒 初始速度 改进的Gurney公式 爆炸抛撒试验 相似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气动加热下战斗部装药热-点火响应与典型结构热防护特性
18
作者 闫铭 王昕捷 +1 位作者 黄风雷 尤飒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244,共15页
高超声速战斗部飞行时表面通常承受严重的气动加热,并经过结构传热影响内部装药的热安全性。为此,整体采用有限体积法,流固边界上采用双向耦合,模拟高超声速战斗部气动加热和结构传热问题。结合炸药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展了不同速度... 高超声速战斗部飞行时表面通常承受严重的气动加热,并经过结构传热影响内部装药的热安全性。为此,整体采用有限体积法,流固边界上采用双向耦合,模拟高超声速战斗部气动加热和结构传热问题。结合炸药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展了不同速度和攻角下的高超声速战斗部气动加热温度场分布规律和装药热-点火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超声速气动加热和结构传热下战斗部飞行时弹体和装药温度最高处主要集中在头部,并向后、向内递减,不同攻角下温度呈现不对称分布,迎风面温度随攻角的增大而升高,背风面温度随攻角的增大而降低;引入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马赫数6高超声速战斗部装药约35.4 s在装药顶部发生点火,温度为574 K,战斗部飞行速度越快,所受气动加热越严重,其装药点火时间越短;设计了一种典型热防护结构,使得战斗部在以高超声速飞行100 s的过程中,外壳和装药温度平均降低79.12%和71.45%,并保证内部装药不点火;研究结果可为高超声速战斗部热安全性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加热 结构传热 点火响应 温度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爆炸载荷下夹芯管设计与动态响应分析
19
作者 栗弘烨 李子豪 +1 位作者 秦晓峰 李世强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3-220,共8页
夹芯结构因轻质、吸能特性,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应用广泛,提升其在内爆炸载荷下的抗爆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圆环夹芯管(R)、聚氨酯泡沫夹芯管(F)、圆环-聚氨酯泡沫混合夹芯管(RF)3种结构,并以无填充夹芯管(A)为对照组,通过内爆... 夹芯结构因轻质、吸能特性,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应用广泛,提升其在内爆炸载荷下的抗爆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圆环夹芯管(R)、聚氨酯泡沫夹芯管(F)、圆环-聚氨酯泡沫混合夹芯管(RF)3种结构,并以无填充夹芯管(A)为对照组,通过内爆炸载荷试验与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了4种结构在不同炸药量下的变形模态与能量吸收能力,同时探究了泡沫填充方式对夹芯管力学性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在TNT当量为24、36、48 g时,F、R、RF结构的无量纲化挠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NT当量48 g时,RF结构比吸能较R结构提高5%,其抗爆性能最优。此外,当TNT当量大于37.39 g时,圆环内填充泡沫(FR结构)抗变形能力最强;小于该值时,圆环与管壁空隙填充泡沫(RF结构)抗爆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芯圆管 圆环芯层 聚氨酯泡沫 内爆炸载荷 抗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孪生网络和区域注意力机制的球形爆炸破片毁伤效应识别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豪天 崔欣雨 +3 位作者 刘梦真 黄广炎 吕中杰 张宏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59-4271,共13页
在信息化战争中,爆炸物破片毁伤效应评估对实现精准打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毁伤实验中毁伤区域的分布和几何信息主要由人工统计,获取效率低下、精度不可控。为此,提出基于孪生网络和区域注意力机制的轻量化图像分割模型,实现小样本下... 在信息化战争中,爆炸物破片毁伤效应评估对实现精准打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毁伤实验中毁伤区域的分布和几何信息主要由人工统计,获取效率低下、精度不可控。为此,提出基于孪生网络和区域注意力机制的轻量化图像分割模型,实现小样本下对小目标球形爆炸破片毁伤区域的高效、精准识别功能。通过引入孪生结构、区域注意力模块和多尺度卷积模块提高模型对爆炸破孔的感知能力;加入多约束条件的损失函数,并筛选最佳优化器,使模型优化时更加聚焦有效信息,加速模型收敛;提出连通域融合分水岭算法的毁伤区域量化检测方法,实现爆炸破孔重叠情况下的精确识别。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目前主流模型,所提方法实现了更高的效率和精度,对毁伤区域面积和直径预测结平均误差分别为4.78%和3.79%;研究工作为实现含破片爆炸物毁伤智能化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孪生网络 毁伤效应评估 损伤识别 区域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