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煤电厂湿烟气的除湿特性 被引量:20
1
作者 吕扬 董勇 +5 位作者 田路泞 韩哲楠 申凯 崔琳 张立强 李玉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558-3564,共7页
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后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溶液除湿工艺是水分回收技术之一。通过绝热型管式降膜除湿试验台,采用价格低廉的CaCl_2溶液为除湿剂,探究了湿烟气状态下溶液浓度、溶液温度、传质面积及进口温度... 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后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溶液除湿工艺是水分回收技术之一。通过绝热型管式降膜除湿试验台,采用价格低廉的CaCl_2溶液为除湿剂,探究了湿烟气状态下溶液浓度、溶液温度、传质面积及进口温度对除湿性能的影响,试验得到了CaCl_2溶液除湿过程的传质系数,溶液除湿效率远高于清水冷凝除湿,为烟气除湿工艺的选择和性能预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道气 吸收 除湿 水溶液 管式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酸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辉 韩奎华 +2 位作者 王茜 胡晓帅 路春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892-3898,共7页
采用立式管式炉实验系统研究了三聚氰酸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特性,探索了温度、O2浓度、停留时间、三聚氰酸与NO摩尔比、NO初始浓度等反应参数以及CO和H2O对三聚氰酸脱硝特性的影响。实验得出适宜的脱硝反应参数:反应温度约为950℃,... 采用立式管式炉实验系统研究了三聚氰酸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特性,探索了温度、O2浓度、停留时间、三聚氰酸与NO摩尔比、NO初始浓度等反应参数以及CO和H2O对三聚氰酸脱硝特性的影响。实验得出适宜的脱硝反应参数:反应温度约为950℃,温度窗口为876~1150℃,停留时间为1.1~1.2s,摩尔比为0.5,0,浓度为2%~3%。较高的NO初始浓度可以获得较高的脱硝效率。典型工况参数下,三聚氰酸在900℃时取得最大脱硝效率83.1%,大于900℃后,脱硝效率下降幅度较小,与氨气和尿素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相比,具有更好的高温脱硝特性。CO和H2O的加入可以提高较低温度时的脱硝效率,拓宽温度窗口,使其向低温方向移动,较适宜的CO浓度约为200μL/L,H2O浓度约为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酸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NO CO H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HZSM-5催化剂低温SCR脱硝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学涛 胡海鹏 +5 位作者 张兴宇 苏晓昕 杨晓东 张乾蔚 史瑞华 梁彦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6029-6036,共8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系列Cu/HZSM-5脱硝催化剂,通过XRD、H2-TPR、NH3-TPD、in situ DRIFT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低温NH3-SCR脱硝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HZSM-5催化剂在中低温均展现出较好脱硝效率,C...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系列Cu/HZSM-5脱硝催化剂,通过XRD、H2-TPR、NH3-TPD、in situ DRIFT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低温NH3-SCR脱硝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HZSM-5催化剂在中低温均展现出较好脱硝效率,Cu负载量为20%的Cu/HZSM-5中低温脱硝效果最佳,288℃达到最大为96.89%,200~400℃温度范围脱硝效率均在80%以上。Cu物种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未改变HZSM-5晶体结构。Cu/HZSM-520%催化剂具备丰富酸性位、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在NH3-SCR反应过程中只存在E-R机理,L酸性位在低温脱硝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HZSM-5 NH3-SCR 低温 脱硝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氯对NO和Hg的气相氧化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广培 秘密 +3 位作者 董勇 秦明臣 许文柏 肖冬冬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3324-3330,共7页
二氧化氯(Cl O2)的气相氧化性能是实现基于Cl O2预氧化的同时脱硫脱硝乃至脱汞的关键。通过实验研究了气相Cl O2对NO和Hg的氧化特性,考察了多种因素对Cl O2氧化性能的影响,并用量子化学理论对部分反应进行了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二氧化氯(Cl O2)的气相氧化性能是实现基于Cl O2预氧化的同时脱硫脱硝乃至脱汞的关键。通过实验研究了气相Cl O2对NO和Hg的氧化特性,考察了多种因素对Cl O2氧化性能的影响,并用量子化学理论对部分反应进行了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相Cl O2能有效氧化NO,当[Cl O2]/[NO]=0.8时,NO的氧化效率可达82%;气相Cl O2对NO具有较好的氧化选择性,Cl O2会优先氧化烟气中的NO,当氧化剂过量时,SO2的氧化效率才会迅速增大;温度是影响NO氧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在70~290℃范围内,NO的氧化效率随温度升高明显下降;烟气中SO2浓度越高,NO的氧化效率越低;O2和水蒸气对NO的氧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Hg可被Cl O2高效氧化为易于脱除的Hg2+,[Cl O2]/[NO]仅为0.3左右时,Hg的氧化效率就可达86%,且随[Cl O2]/[NO]的增加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氯 氧化 脱硫脱硝 脱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CO_2燃煤气氛下有机钙再燃脱硝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奎华 李辉 +2 位作者 王茜 刘洪涛 路春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25-32,4,共8页
采用沉降炉实验系统研究了O2/cO2燃煤气氛下醋酸钙、醋酸调质石灰石和木醋调质石灰石再燃脱硝性能,探索了CO2浓度、温度、再燃比、氧浓度、停留时间、SO2、氨氮比等反应参数对再燃和先进再燃脱硝的影响。结果表明:O2/CO2气氛下,提... 采用沉降炉实验系统研究了O2/cO2燃煤气氛下醋酸钙、醋酸调质石灰石和木醋调质石灰石再燃脱硝性能,探索了CO2浓度、温度、再燃比、氧浓度、停留时间、SO2、氨氮比等反应参数对再燃和先进再燃脱硝的影响。结果表明:O2/CO2气氛下,提高CO2浓度有助于有机钙再燃脱硝反应。有机钙再燃和先进再燃脱硝适宜工况参数:温度范围1223~1373K、再燃比为14%~17%、再燃区入口氧浓度为3%左右、停留时间为0.8S,氨氮比为0.75。典型工况条件下,有机钙基本再燃脱硝效率为62.0%~82.7%,先进再燃脱硝效率88.3%~95.6%。醋酸和木醋调质石灰石再燃和先进再燃脱硝性能略优于醋酸钙。O2/CO2气氛下有机钙再燃在最佳脱硫温度下不能获得最大脱硝效率,先进再燃可以明显改善脱硝性能。最佳反应条件下木醋调质石灰石先进再燃脱硫脱硝效率分别为73.2%和9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 CO2 煤燃烧 醋酸钙 再燃 脱硝 石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加热改性活性炭及其对S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兵 蒋海涛 +2 位作者 张立强 王志强 马春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9期45-51,I0007,共8页
在惰性气体N2氛围下,对活性炭进行不同功率的微波加热改性。通过N2吸附等温线、元素分析、Boehm滴定表征微波加热对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微波加热改性对活性炭吸附烟气中SO2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改性降低... 在惰性气体N2氛围下,对活性炭进行不同功率的微波加热改性。通过N2吸附等温线、元素分析、Boehm滴定表征微波加热对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微波加热改性对活性炭吸附烟气中SO2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改性降低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容积;降低了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的数量,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碱性官能团的数量。微波加热改性提高活性炭对SO2的吸附量,归结于其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微波加热改性活性炭,以CO形式释放的含氧官能团分解,在活性炭表面形成活性中心,促进活性炭对SO2的吸附和催化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微波加热 孔隙结构 表面官能团 S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再燃/先进再燃脱硝特性 被引量:7
7
作者 熊志波 韩奎华 +2 位作者 高攀 李英杰 路春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43-1548,共6页
利用多功能脱硝实验台,研究了典型再燃参数对褐煤再燃脱硝的影响规律,并考察了氨基还原剂和Na2CO3添加剂对褐煤再燃脱硝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再燃能够取得较高的再燃脱硝效率,在1 323 K再燃温度下,再燃比25%褐煤再燃脱硝效率为... 利用多功能脱硝实验台,研究了典型再燃参数对褐煤再燃脱硝的影响规律,并考察了氨基还原剂和Na2CO3添加剂对褐煤再燃脱硝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再燃能够取得较高的再燃脱硝效率,在1 323 K再燃温度下,再燃比25%褐煤再燃脱硝效率为76.5%;褐煤再燃存在合适的再燃比、再燃停留时间、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和再燃温度,其值分别为20%~25%、0.81 s、0.6~0.8和1 273~1 323 K;在再燃区中喷入一定量的氨水能提高褐煤再燃脱硝效率,褐煤先进再燃脱硝效率随再燃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1 323 K再燃温度下,褐煤先进再燃能获得82.2%的脱硝效率;Na2CO3添加剂使得褐煤氨基先进再燃脱硝效率进一步升高,在1 323 K再燃温度下,喷入473 mg/m3 Na2CO3添加剂后,褐煤先进再燃脱硝效率由82.2%增至8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再燃脱硝 先进再燃 NA2CO3 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热解制备γ-Fe_2O_3催化剂及其SCR脱硝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栋 张信莉 +3 位作者 路春美 韩奎华 彭建升 徐丽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805-4813,共9页
以Fe SO4·7H2O[Fe(NO3)3·9H2O]为铁源,采用新型微波热解法制备γ-Fe2O3[α-Fe2O3]催化剂样品,通过XRD、N2等温吸附-脱附、压汞法等实验手段对催化剂样品晶相、微观孔结构等进行表征;考察两种催化剂样品的NH3-SCR脱硝性能,通... 以Fe SO4·7H2O[Fe(NO3)3·9H2O]为铁源,采用新型微波热解法制备γ-Fe2O3[α-Fe2O3]催化剂样品,通过XRD、N2等温吸附-脱附、压汞法等实验手段对催化剂样品晶相、微观孔结构等进行表征;考察两种催化剂样品的NH3-SCR脱硝性能,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两种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本征脱硝反应速率,同时对比研究了γ-Fe2O3与钒系催化剂的脱硝活性;研究氨氮比、氧浓度等运行参数对γ-Fe2O3催化剂NH3-SCR脱硝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其抗硫抗水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微波热解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γ-Fe2O3催化剂,其介孔分布合理且大孔数量丰富;同时γ-Fe2O3催化剂表现出优于α-Fe2O3催化剂的脱硝性能,400℃时最大NOx转化率达到96%,300、325、350℃下单位面积脱硝速率达到α-Fe2O3催化剂的3倍左右;γ-Fe2O3催化剂具备优良的抗硫抗水性能,其最佳氨氮比为1、最佳氧体积分数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FE2O3 催化剂 微波 热解 选择催化还原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增湿方式下CFB-FGD塔内液–固相浓度分布及其对脱硫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崔琳 张立强 +2 位作者 李林 董勇 马春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9-66,共8页
为解决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circulating fluid bed-flue gas desulfurization,CFB-FGD)工艺常用的塔内喷粉增湿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复合增湿方式,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article dynamics analyzer,PDA)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ourie... 为解决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circulating fluid bed-flue gas desulfurization,CFB-FGD)工艺常用的塔内喷粉增湿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复合增湿方式,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article dynamics analyzer,PDA)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复合增湿不同配比下液–固相浓度分布之间相对关系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脱硫反应过程、黏壁问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与单一塔内增湿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FB-FGD单一塔内增湿方式下液–固两相的浓度分布趋同性较差,易形成过湿颗粒引起黏壁;采用复合增湿能有效提高液–固两相的浓度分布趋同性,有利于改善塔内黏壁问题,但内增湿水量过低不利于脱硫反应高效进行;内增湿水占总增湿水量的比例为78%时比较合适,在此配比下能够有效减轻塔内黏壁并提高脱硫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增湿 浓度分布趋同性 黏壁 脱硫过程 硫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剂对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SCR脱硝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熊志波 路春美 +3 位作者 韩奎华 郭东旭 王栋 张信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201-205,共5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两种典型氨基和4种典型碱金属沉淀剂对其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的影响规律;借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探讨不同沉淀剂影响铁铈催化剂SCR脱硝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与...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两种典型氨基和4种典型碱金属沉淀剂对其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的影响规律;借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探讨不同沉淀剂影响铁铈催化剂SCR脱硝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与碱金属沉淀剂(NaOH,KOH,Na2CO3和K2CO3)相比,氨基沉淀剂(NH4OH和(NH4)2CO3)制备的铁铈催化剂具有良好SCR脱硝性能;氨基沉淀剂促使铁铈催化剂中形成铁铈固溶体,优化铁铈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增大其表面积和孔容,细化其孔径,使铁铈催化剂具有良好的SCR脱硝性能;FeCe-NH4OH和FeCe-(NH4)2CO3的比表面积依次为107.05,108.80 m2/g,分别为FeCe-NaOH和FeCe-Na2CO3比表面积的1.36和1.8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剂 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先进再燃脱硝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奎华 路春美 +1 位作者 牛胜利 高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47-51,共5页
选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再燃燃料,氨水和尿素作还原剂,碳酸钠和乙醇作添加剂,采用锅炉燃烧模拟装置研究了多种形式先进再燃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先进再燃比基本再燃脱硝效率明显提高。在典型条件:再燃比为15%,再燃温度为1273K,氨氮... 选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再燃燃料,氨水和尿素作还原剂,碳酸钠和乙醇作添加剂,采用锅炉燃烧模拟装置研究了多种形式先进再燃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先进再燃比基本再燃脱硝效率明显提高。在典型条件:再燃比为15%,再燃温度为1273K,氨氮摩尔比为1.5时,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先进再燃脱硝效率分别达到82%~88%和82%~92%,而氨的有效利用率比SNCR中的低。碳酸钠能有效拓宽还原剂脱硝温度窗口,乙醇则对还原剂脱硝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原剂远离燃尽风喷入燃尽区下游适宜温度范围内,可获得更高的脱硝效率和还原剂利用率。先进再燃与SNCR复合脱硝效率可达90%以上,是一种高效的脱硝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再燃 NO 气体燃料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添加剂 碳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膜对静电除尘器内部微细颗粒分布及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晓慧 崔琳 马春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333-4341,4516,共9页
建立了一个静电除尘器微细颗粒分布与运动特性研究平台,通过改造的静电低压撞击器对电除尘器极板有/无水膜状态下的微细颗粒浓度变化进行实时测试,结合静电除尘器内部不同区域微细颗粒的受力分析,研究了水膜对静电除尘器内部颗粒的分布... 建立了一个静电除尘器微细颗粒分布与运动特性研究平台,通过改造的静电低压撞击器对电除尘器极板有/无水膜状态下的微细颗粒浓度变化进行实时测试,结合静电除尘器内部不同区域微细颗粒的受力分析,研究了水膜对静电除尘器内部颗粒的分布状况、运动轨迹、沉积情况、分级效率及力学行为等的影响。研究表明,水膜对近壁区微细颗粒的力学行为影响显著,均布水膜后近壁区的电场力、热泳力、浓度梯度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且颗粒与收尘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变为气固两相流与水膜之间的扩散过程;有/无水膜状态下静电除尘器内部微细颗粒浓度从中心到壁面均呈现递减的趋势,均布水膜后截面浓度梯度更大(特别是近壁区域)且随着气流的发展近壁面处的低浓度区增大;均布水膜后颗粒沿程浓度的变化主要由粒径为0.1~1μm范围内的颗粒浓度变化引起,浓度降低的最大幅度为30%;有/无水膜状态下微细颗粒物分级脱除效率的曲线形状和变化趋势相似,颗粒粒径为0.3μm时脱除效率最小,当颗粒直径减小或增大时,颗粒脱除效率迅速增大,水膜对小颗粒的脱除效果更显著,较无水膜状态下提高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颗粒 水膜 电除尘器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废弃物固硫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雷 田园 路春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4,共6页
采用热分析方法研究工业废弃物和石灰石的固硫反应,借助等效粒子模型表征固硫反应,并计算和分析固硫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等效粒子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废弃物的固硫反应,反应存在补偿效应;等动力学温度方法适用于不同固硫控制阶段的... 采用热分析方法研究工业废弃物和石灰石的固硫反应,借助等效粒子模型表征固硫反应,并计算和分析固硫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等效粒子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废弃物的固硫反应,反应存在补偿效应;等动力学温度方法适用于不同固硫控制阶段的反应活性判别;相同实验条件下,所选4种废弃物和石灰石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差别不大,但废弃物的产物层有效扩散系数Ds比石灰石的大一个数量级,说明由于废弃物内的Ca2+向产物层表面的迁移扩散,大大增强了废弃物扩散控制阶段的反应活性;废弃物和石灰石的扩散活化能Ep,都比各自的反应活化能Ea大,说明产物层扩散比固体表面化学反应更难进行,产物层扩散成为控制固硫反应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弃物 固硫 动力学 补偿效应 石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场中阳极液膜热湿传递烟气调质效应
14
作者 常景彩 王翔 +4 位作者 王鹏 崔琳 李军 张鑫 马春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4196-4204,共9页
静电场内湿式阳极表面水分子扩散趋中引起增湿和水合离子趋壁诱发除湿这一矛盾相互制约和平衡。文中对热湿传递过程静电场内温/湿度场分布、颗粒物粒径演化、团聚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该过程中细颗粒物团聚模型及发展机制。结果表明:... 静电场内湿式阳极表面水分子扩散趋中引起增湿和水合离子趋壁诱发除湿这一矛盾相互制约和平衡。文中对热湿传递过程静电场内温/湿度场分布、颗粒物粒径演化、团聚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该过程中细颗粒物团聚模型及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静电场作用下湿度场重新分布,湿度浓淡分布与水合离子密度大小分布一致;颗粒物吸附水分子后比电阻降低、相对介电常数增大、荷电量提高,利于被静电场捕获;烟气\液膜分别主导的热湿传递过程其颗粒团聚机制及后续引发的颗粒成长性差异显著,前者以0.2μm为界亚微米和微米级颗粒在数量上此消彼长,后者颗粒团聚链明显变长团聚体尺寸变大,3~5μm颗粒数浓度增幅明显。随着热湿传递由弱变强,颗粒团聚模型主要为并列团聚、珠串状团聚、堆积团聚、团絮状团聚4种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膜 传热 增湿除湿 颗粒 烟道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