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生植物海雀稗不同种质对盐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1
作者 祝青 张叶 +4 位作者 孙劝劝 胡旭 许廷晨 唐敏强 王志勇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60,共12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技术探明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的耐盐作用机制,以期为培育强耐盐性的抗盐作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耐盐种质sealsle2000和敏盐种质17USA-45为材料,测定0、1、3 d盐胁迫时间下两个种质净光合速率(P_(n))...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技术探明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的耐盐作用机制,以期为培育强耐盐性的抗盐作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耐盐种质sealsle2000和敏盐种质17USA-45为材料,测定0、1、3 d盐胁迫时间下两个种质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相对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SPAD)和相对枯黄率(relative leaf firing percentage, RLF)4种生理指标的变化。使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ly expressed genes, DEGs)。【结果】盐胁迫下,sealsle2000的P_(n)、G_(s)和SPAD的下降幅度,以及RLF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17USA-45(P<0.05)。转录组分析发现,盐胁迫1 d和3 d后,sealsle2000分别鉴定出6 876和4 457个DEGs,17USA-45分别鉴定出6 017和5 536个DEGs。AP2(Apetala 2)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可能起主导作用。KEGG和GO分析显示,两个种质共同富集到淀粉和蔗糖代谢、碳代谢和光合细胞组分等条目。其中,sealsle2000特异性地富集到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通路、负向调节乙烯激活信号通路、响应甘露醇等条目。17USA-45特异性富集到苯丙素类生物合成和磷酸吡啶核苷酸[NAD(P)H]脱氢酶复合体等条目。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验证结果表明,本次转录组测序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结论】本研究发现海雀稗耐盐种质特异性富集于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通路、负向调节乙烯激活信号通路及响应甘露醇条目,为海雀稗耐盐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雀稗 盐胁迫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实生油茶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陈泰臻 陈珏琦 +3 位作者 陆玲 兰寒俏 范弋豪 凌鹏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6-874,共9页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其果实、叶片和树型等表型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本研究采集了100份实生油茶样本,对其中33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数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中...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其果实、叶片和树型等表型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本研究采集了100份实生油茶样本,对其中33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数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中,变异系数范围为8.81%~56.85%,其中单位面积花量(NFPUA)显示出最大的变异性(56.85%),果形指数(FSI)则表现出最小的变异性(8.81%)。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13~4.61,表明果实和叶片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实生油茶样本分为5类:第Ⅰ类果色最深,果实形状较圆,树体较高大;第Ⅱ类果实较扁圆,单果重量偏重,树冠幅较窄;第Ⅲ类果实形状较长,单果重最大,树木较小但密集度高;第Ⅳ类果实多为较圆形,单果重较轻,叶片面积较大;第Ⅴ类果实形状较长,果皮较厚,树冠较开阔。(3)主成分分析提取了12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174%,包括果实横径、单果重、鲜籽重等性状。综合各主成分分析结果,筛选出表现优异的实生油茶个体以供进一步观察。研究发现海南省的油茶资源表现出丰富的表型性状多样性,为油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睡莲蓝鸟瓶插过程中弯茎生理变化及转录组分析
3
作者 林秀雅 李霆格 +1 位作者 李梅儿 王健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5-367,共13页
【目的】探究蓝鸟睡莲切花在瓶插过程中的花茎生理变化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为揭示睡莲在瓶插过程中花茎弯曲的分子机制及培育抗茎秆弯曲睡莲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蓝鸟睡莲为试验材料进行切花瓶插,每天固定时间测定瓶插睡莲的... 【目的】探究蓝鸟睡莲切花在瓶插过程中的花茎生理变化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为揭示睡莲在瓶插过程中花茎弯曲的分子机制及培育抗茎秆弯曲睡莲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蓝鸟睡莲为试验材料进行切花瓶插,每天固定时间测定瓶插睡莲的生理指标,根据睡莲弯茎程度分为4个时期,截取花茎4个时期弯茎样本(分别标记为Dor‐sal_1、Dorsal_2、Dorsal_3和Dorsal_4),测定不同样本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和K-means分析,挖掘导致睡莲切花弯茎的关键代谢通路及关键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数据的一致性。【结果】睡莲的吸水量、失水量、水分平衡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睡莲花茎的平均伸长量为4.45 cm,占原始长度的17.8%。Dorsal_1和Dorsal_2样本中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Dorsal_3和Dorsal_4(P<0.05,下同),且Dorsal_3样本中淀粉含量显著高于Dorsal_4。Dorsal_1 vs Dorsal_2组、Dorsal_1 vs Dorsal_3组、Dorsal_1 vs Dorsal_4组、Dorsal_2 vs Dorsal_3组、Dorsal_3 vs Dorsal_4组DEGs数分别为5149、6903、5483、2456和269个,其中下调表达基因分别为2826、3822、3068、1313和113个,上调表达基因分别为2323、3081、2415、1143和156个。4个不同弯茎时期样本间共有112个DEGs。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睡莲弯茎中DEGs主要富集在与光合作用、细胞壁合成和植物激素与信号转导等相关的生物途径中。K-means分析结果显示,DEGs被聚类为9类(Class 1~Class 9),通过Class 1与Venn图共筛选出25个DEGs,Class 5筛选到19个调控睡莲弯茎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DEGs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数据基因表达基本一致。【结论】水分、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光照响应、植物激素、细胞壁形成与分解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睡莲弯茎。推测与生长素及细胞壁结构相关的基因是影响睡莲弯茎的关键基因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睡莲 弯茎 生理指标 转录组 DE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睡莲叶片胎生苗的生长机理
4
作者 李清雪 黎洁 +5 位作者 许慧娴 潘庆龙 林秀雅 赵莹 史佑海 王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7-416,共10页
为了解睡莲胎生苗的生长机理,对具有强胎生能力的‘蓝鸟’睡莲(Nymphaea‘Blue Bird’)叶片胎生点进行转录组、激素靶向代谢检测,挖掘睡莲叶片胎点发育成胎生苗过程中的关键差异基因和主要影响激素。结果表明,睡莲胎生的3个发育时期共... 为了解睡莲胎生苗的生长机理,对具有强胎生能力的‘蓝鸟’睡莲(Nymphaea‘Blue Bird’)叶片胎生点进行转录组、激素靶向代谢检测,挖掘睡莲叶片胎点发育成胎生苗过程中的关键差异基因和主要影响激素。结果表明,睡莲胎生的3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出4714个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19个与胎生发育相关的关键差异基因,在胎生发育过程中,其表达量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激素合成、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光反应3类代谢途径。代谢组检测出的激素类化合物有脱落酸类2种、生长素类11种、细胞分裂素类11种、乙烯类1种、赤霉素1种、茉莉酸类6种和水杨酸类2种,其中筛选出16个关键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生长素(TRP、ICAld、IAA-Asp、ICA)、赤霉素(GA3)、细胞分裂素(2MeScZR、IP、cZR、cZROG、tZOG),这些激素水平随胎生点发育而增高。这为睡莲胎生苗的繁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莲 转录组学 代谢组学 胎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7份文心兰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叶 叶蓓蕾 +5 位作者 邬静 刘乐 黎维诗 郝代成 谢尚潜 凌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83-2190,共8页
对文心兰77份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获得其表型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达1.85,变化区间为1.36~2.07,其中数值最大为株幅(2.07);在7个质量形状中,... 对文心兰77份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获得其表型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达1.85,变化区间为1.36~2.07,其中数值最大为株幅(2.07);在7个质量形状中,除叶色性状外的其他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均值为1.23,最大表现为唇瓣颜色(1.7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部分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079%,由蕊柱长、中萼宽、花枝长、花朵数量、侧萼长和宽、唇瓣宽7个表型特征向量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文心兰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的15个品种为小株型,适合作为办公室小盆花;第Ⅳ类群由30个品种组成,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良好,较适合做鲜切花的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文心兰新品种的培育及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兰 表型性状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湿季不同海拔林分的空气负离子特征及微气候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司艳萍 陈俊 +1 位作者 曹凌仪 何荣晓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为研究湿季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三亚南岛森林康养基地同一海拔的4种林分类型和不同海拔梯度的常绿阔叶林、槟榔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气负氧离子检测仪及气象记录仪在7—9月份进行数据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单... 为研究湿季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三亚南岛森林康养基地同一海拔的4种林分类型和不同海拔梯度的常绿阔叶林、槟榔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气负氧离子检测仪及气象记录仪在7—9月份进行数据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4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不同林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橡胶林>常绿阔叶林>槟榔林>母生林,群落结构越复杂、郁闭度越高,负离子变异性越小。2)受植物自身生理特性、群落结构等的影响,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微气候具有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3)常绿阔叶林、槟榔林负离子浓度与海拔呈显著性负相关,槟榔林负离子浓度变异系数与海拔呈正相关。因此,4种不同林分中,橡胶林的康养效果最佳,其次为常绿阔叶林,今后在森林康养旅游中,可优先选择这两种林分进行游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空气负离子 微气候 植物群落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叶苔(Pleurozia purpurea)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杜梦雪 张鑫 +3 位作者 高洁 毕胜 郝杰威 张莉娜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9,共9页
为了丰富对紫叶苔属遗传基础的认识,探究了紫叶苔([WTBX]Pleurozia purpurea)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基于完整紫叶苔线粒体基因组筛选蛋白编码序列;然后,利用CodonW、EMBOSS explorer计算各基因的GC含量、... 为了丰富对紫叶苔属遗传基础的认识,探究了紫叶苔([WTBX]Pleurozia purpurea)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基于完整紫叶苔线粒体基因组筛选蛋白编码序列;然后,利用CodonW、EMBOSS explorer计算各基因的GC含量、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等指标;最后,采用R软件进行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并绘图。结果表明:1)从紫叶苔线粒体基因组中筛选出31条蛋白编码序列,平均GC含量和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GC含量分别为38.17%和32.28%,ENC和CAI平均值为50.29、0.17,表明密码子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碱基,且密码子偏好性较弱;2)ENC分别与GCall、GC3以及基因编码氨基酸的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GC含量和基因的长度对密码子的偏好有显著影响;3)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plot分析表明,突变压力和自然选择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其中突变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4)筛选出23个最优密码子,多数以A/U结尾。因此,紫叶苔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除了主要受突变压力影响外,还受到自然选择、碱基组成和基因长度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苔藓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遗传学 紫叶苔属 密码子偏好性 线粒体基因组 最优密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石斛茎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8
作者 迟利航 陈惠琴 +4 位作者 黄圣卓 吴妃 梅文莉 宋希强 戴好富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7-473,共7页
目的研究美丽石斛Dendrobium formosum Roxb.ex Lindl.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美丽石斛茎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测定其... 目的研究美丽石斛Dendrobium formosum Roxb.ex Lindl.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美丽石斛茎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测定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oniferyl p-coumarate(1)、(-)-松脂醇(2)、2,5,7-三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3)、柚皮素(4)、spiropreussomerin A(5)、7-hydroxy-14-de-O-methyl-lasiodiplodin(6)、(4 S,5S,6Z,8E)-5-hydroxydeca-6,8-dien-4-olide(7)、(6 S,9R)-blumenol C(8)、对羟基苯甲酸(9)、间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苯丙酸(11)、5,7-二羟基-异苯并呋喃酮(12)、2-(4-羟基苯基)-乙醇(13)、β-谷甾酮(14)、β-谷甾醇(15)。化合物1、4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 50值分别为(65.60±3.31)、(98.95±2.53)μmol/L;化合物3可抑制RAW264.7细胞产生NO,IC 50值为(3.97±0.12)μmol/L。结论化合物5~6、8、12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3具有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石斛 茎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体外抗炎活性 PNPG法 RAW264.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叶巴豆枝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9
作者 吕俣颉 陈惠琴 +4 位作者 王昊 袁靖喆 梅文莉 刘寿柏 戴好富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49-2254,共6页
目的研究银叶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枝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银叶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MCI、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PS诱导的RAW 2... 目的研究银叶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枝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银叶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MCI、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牛磺胆酸诱导的GES-1损伤模型筛选其胃黏膜保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ullatantriol(1)、(-)-boscialin(2)、(+)-dehydrovomifoliol(3)、3-(hydroxylacetyl)-indole(4)、松脂素(5)、3,7-dimethyl-octa-1,7-diene-3,6-ol(6)、(+)-syringaresinol(7)、curcasinlignan B(8)、臭氏菜素C(9)、臭氏菜素D(10)、2,6-dimethyl-octa-1,7-dien-3,6-diol(11)、香草醛(12)、香草酸(13)、香草酸甲酯(14)。化合物4对LPS诱导RAW 264.7产生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 50值为73.62μmol/L。25μmol/L化合物1~4、6、9~12、14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率分别为30.07%、34.18%、23.91%、30.92%、17.51%、19.69%、31.76%、22.46%、30.56%、14.49%。结论化合物1~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表现出抗炎活性,1~4、6、9~12、14具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叶巴豆 枝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胃黏膜保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AsCYP13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0
作者 黄兴 梅文莉 +4 位作者 王昊 黄圣卓 陈欣 刘寿柏 戴好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6-1083,共8页
白木香果实中含有一类四环三萜化合物葫芦素,其具有抗炎、保肝和抗肿瘤等活性。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CYP)是葫芦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白木香中参与葫芦素合成的P450基因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白木香转录组数据... 白木香果实中含有一类四环三萜化合物葫芦素,其具有抗炎、保肝和抗肿瘤等活性。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CYP)是葫芦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白木香中参与葫芦素合成的P450基因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白木香转录组数据,克隆了1个P450基因(AsCYP131)。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491 bp,编码49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55.39kDa,理论等电点(pI)为7.65,亲水性平均系数为–0.053,不稳定系数为47.16,属于不稳定蛋白,包含40个潜在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AsCYP131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报道参与葫芦素生物合成的CsCYP、CmCYP和ClCYP聚为一支,C端的功能结构域序列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AsCYP131在白木香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sCYP131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在果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AsCYP131基因在葫芦素生物合成中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P450酶 AsCYP131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强对耐荫差异普通钝叶草(Stenotaphrum helferi)种质的形态与生理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娟 王志勇 +4 位作者 郭海林 丁西朋 杨虎彪 吴杨 廖丽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54-2461,共8页
对2个耐荫性具有显著(P<0.05)差异的普通钝叶草(Stenotaphrum helferi)品系S17(耐荫强)与S34(耐荫弱)设置3个不同程度(自然光照、70%自然光照、25%自然光照)遮光处理,对其形态及生理生化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遮荫处理后耐荫性强... 对2个耐荫性具有显著(P<0.05)差异的普通钝叶草(Stenotaphrum helferi)品系S17(耐荫强)与S34(耐荫弱)设置3个不同程度(自然光照、70%自然光照、25%自然光照)遮光处理,对其形态及生理生化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遮荫处理后耐荫性强的S17相对叶长、相对叶宽、相对绿色覆盖度、相对草坪密度、相对坪用质量、相对地上干物重及相对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耐荫性弱的S34,且重度胁迫显著(P<0.05)高于轻度胁迫;遮荫后S17的相对叶绿素a/b逐渐增加,而S34逐渐降低;重度遮荫后,相对可溶性糖及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P<0.05)低于轻度胁迫,其中S17显著(P<0.05)高于S34。本研究对今后开展普通钝叶草耐荫新品种选育和QTL定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钝叶草 耐荫性 形态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豆种质资源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廖丽 罗英 +4 位作者 潘佳慧 罗小燕 杨虎彪 丁西朋 王志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2293-2308,共16页
木豆(Cajanus cajan)是一种药食兼用型的豆科植物,为了对木豆不同种质资源植物形态特征、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质量分析,本研究以叶片含水量、浸出物、总黄酮、多糖与外部形态特征为指标对10份木豆种质的质量进行差异比较,进而对4份... 木豆(Cajanus cajan)是一种药食兼用型的豆科植物,为了对木豆不同种质资源植物形态特征、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质量分析,本研究以叶片含水量、浸出物、总黄酮、多糖与外部形态特征为指标对10份木豆种质的质量进行差异比较,进而对4份差异种质(3-QZ、4-HK、5-DH3和6-DZ)进行代谢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在形态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范围在8.75%(百粒重)~37.96%(分枝);水分含量与叶长、浸出物与荚果长、叶型指数与花序轴长度、花序轴长度与旗瓣大小和荚果宽以及荚果长与荚果宽和百粒重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总黄酮含量与旗瓣大小、叶长与叶宽、叶型指数与荚果宽、荚果宽与百粒重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不同品系间活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外形形态和活性成分分析,选取4份种质进行代谢物质差异分析,共获得脂类、有机酸、萜类、生物碱、鞣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黄酮、醌类、木脂素和香豆素及其他类化合物453个,其中黄酮类化学物最多,不同品系间化合物物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木豆新品种选育和药效成分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豆 种质资源 质量评价 形态性状 活性成分 聚类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南渡江迈湾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动态特征及其对河道梯度的响应
13
作者 蔡煜祺 申彦科 +5 位作者 宋理桥 梁莉 章文龙 杨泽秀 宋希强 冯雪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67-4877,共11页
为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段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估测回归模型计算目标乔木层地上生长量及增量,系统解析其在物种组成、径级、高度级及距河道距离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 为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段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估测回归模型计算目标乔木层地上生长量及增量,系统解析其在物种组成、径级、高度级及距河道距离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桐属(Endospermum)和白颜树属(Gironniera)为乔木层地上生物量主要贡献类群,其中黄桐属生物量占比(18.17%)及平均单株生物量储存量(427.31 kg)均居首位;(2)乔木层生物量主要分布于中径级组(13 cm≤DBH<25 cm,占比41.63%)和中层高度级组(10 m≤H<15 m,占比53.93%),但特大径级组(37 cm≤DBH)与上层高度级组乔木(20 m≤H)的地上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量最大;(3)乔木层总生物量与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量沿河道距离梯度呈单峰型格局,峰值出现于距河道650—950 m范围内,该区域植物群落的胸径和高度级分布范围最广,同时表现出多种径级与高度级层乔木共存的丰富性。此外,大径级(25 cm≤DBH<37 cm)与高冠层(20 m≤H)乔木的占比随河道距离增加呈梯度上升趋势,该格局可能受河岸带地下水波动影响;(4)前半年(3月至同年9月)的乔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长量普遍高于后半年(9月至次年3月)的增长量。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生物量在物种组成、径级组和高度级组的分布以及对距河道距离的响应变化,为深入理解热带低地雨林固碳动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距河道距离 径级 高度级 平均单株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光质对铁皮石斛试管苗生理生化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林琼瑜 郑礼方 +3 位作者 孟新亚 王江宁 符秋暖 宋希强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6,共11页
为探究不同LED光质对铁皮石斛试管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营养成分积累的影响,以铁皮石斛试管苗为材料,设置6种不同的光质处理[100%红光(R)、100%蓝光(B)、80%红光+20%蓝光(8R∶2B)、70%红光+30%蓝光(7R∶3B)、50%红光+50%蓝光(5R∶5B)... 为探究不同LED光质对铁皮石斛试管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营养成分积累的影响,以铁皮石斛试管苗为材料,设置6种不同的光质处理[100%红光(R)、100%蓝光(B)、80%红光+20%蓝光(8R∶2B)、70%红光+30%蓝光(7R∶3B)、50%红光+50%蓝光(5R∶5B),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CK)],在处理90 d后测定生长指标(株高、叶片数、叶长、茎粗、鲜质量、干质量)、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光合指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荧光指标(Fv/Fm、Φ_(PSⅡ)、ETRⅡ、qN、qP、Fv/Fo)及营养成分(氨基酸、生物碱、多糖)含量。结果表明,8R∶2B处理有利于铁皮石斛试管苗株高伸长、叶片生长及茎粗增加。叶片数、qN均以B处理为最高,分别达7.846、0.861。抗氧化指标整体上以5R∶5B处理最优,试管苗干质量、鲜质量、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等指标亦整体上以5R∶5B处理最优。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指标、营养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R∶5B处理铁皮石斛试管苗生理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最优,综合得分达3.12。综上,铁皮石斛试管苗处于5R∶5B LED光质环境时,最利于其生长发育及营养成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LED 光质 生理生化 营养物质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产地与入侵地椰子织蛾遗传分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帆 李优佳 +6 位作者 SHAMEER K S 阎伟 吕宝乾 蒋方一丁 章雨璐 涂艳 齐可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3,共6页
椰子织蛾来源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已成功入侵我国华南地区4个省,对我国棕榈植物及城市园林景观造成严重威胁.利用COⅠ、COⅡ和COⅢ3个基因片段对原产地(印度)和入侵地(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共12个地区的107份椰子织蛾样品的... 椰子织蛾来源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已成功入侵我国华南地区4个省,对我国棕榈植物及城市园林景观造成严重威胁.利用COⅠ、COⅡ和COⅢ3个基因片段对原产地(印度)和入侵地(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共12个地区的107份椰子织蛾样品的遗传分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与入侵地种群的核苷酸组成存在34个变异位点,38%为嘌呤转换,62%为嘧啶转换;入侵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种群均为同一种基因型.系统发育树表明椰子织蛾存在两个遗传支系,即原产地支系与入侵地支系,遗传距离为1.3%,说明椰子织蛾种群已产生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织蛾 线粒体DNA 遗传分化 变异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钻喙兰开花物候与繁殖特性研究
16
作者 陈馷嶂 赵莹 +1 位作者 张哲 宋希强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4-453,共10页
本研究以附生兰科植物海南钻喙兰(Rhynchostylis gigantea(Lindl.)Ridl.)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南岛自然分布7个样地内该物种为期2年的野外观察与数据统计,对其开花物候和繁育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钻喙兰花期为1月下旬到3月中旬... 本研究以附生兰科植物海南钻喙兰(Rhynchostylis gigantea(Lindl.)Ridl.)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南岛自然分布7个样地内该物种为期2年的野外观察与数据统计,对其开花物候和繁育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钻喙兰花期为1月下旬到3月中旬,居群花期历时28~43 d,个体平均开花时间26~40 d,单花持续时间7~12 d;杂交指数(OCI)为4,表明其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需要有效传粉媒介;开花后第2、3天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最强;在人工控制授粉实验中,异交结实率(97.3%)高于自交结实率(83.3%),均显著高于野外自然结实率(4.2%),另外在人工套袋和去雄实验均未结实,表明其属于自交和异交混合型的繁育系统,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与无融合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海南钻喙兰 开花物候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黎族天然染料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利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霖明 汤海宁 +2 位作者 符杰雄 雷金睿 宋希强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33-44,共12页
为全面了解黎锦制作过程中使用天然染料植物的黎族文化,调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黎族使用的天然染料植物资源本底,为传统天然染料植物与染色工艺的保护和产业化提供依据,为染料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2019年6月至2020... 为全面了解黎锦制作过程中使用天然染料植物的黎族文化,调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黎族使用的天然染料植物资源本底,为传统天然染料植物与染色工艺的保护和产业化提供依据,为染料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关键人物访谈法(Key Informant Interview)和参与式调查法(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69个村庄26个黎锦传承人进行访谈并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信息包括使用着色植物的种类、利用部位、资源来历、染料制作工艺和染色步骤,并对野青树(Indigofera suffruticosa)、姜黄(Curcuma long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锥(Castanopsis jucunda)树皮4种色系的染料植物染色工艺进行记录,采集凭证标本和图像资料并整理编目。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黎族使用23种天然染料植物,隶属于16科20属,主要颜色有红、黄、蓝、黑、褐、紫和绿7种颜色。该研究对黎族天然染料植物资源的发掘潜力进行深入分析,系统研究天然染料植物及其染色工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非遗文化传承,协同乡村振兴,提出科学开发利用染色工艺统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黎族 天然染料 染色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北地区“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探测
18
作者 林卫 周金星 +5 位作者 何荣晓 陈宗铸 陈毅青 王韫镭 钟云芳 雷金睿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7-1328,共12页
科学评估“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以海南岛北部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空间分类系统,运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理论和地理探测器,探究2010-2020年海南岛北... 科学评估“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以海南岛北部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空间分类系统,运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理论和地理探测器,探究2010-2020年海南岛北部“三生”空间ESV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20年,琼北地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面积分别为3.00×10^(3)、405和4.53×10^(3) km^(2),较2010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分别增加了15.4、97.0 km^(2),生态空间减少了111 km^(2);生产、生活空间增加面积主要来自生态空间转移。2)琼北地区ESV由2010年的378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371亿元,其中,生态、生产空间的ESV分别减少了6.05、0.82亿元,是导致总体ESV降低的主要原因。3)琼北地区ESV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向自相关性,且聚集性逐期增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海口市东部、澄迈县、文昌市和定安县中部,以生态空间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澄迈东部、海口文昌和定安北部,以生产、生活空间为主。4)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琼北地区ESV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其中,土地利用程度和NDVI指数的交互作用解释力为71.9%,是造成海南岛北部ESV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 海南岛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雀稗种质资源的耐盐性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申晴 韦海燕 +2 位作者 卞华 王志勇 丁西朋 《热带生物学报》 2020年第1期11-19,共9页
对海雀稗耐盐体系进行优化,并通过测定坪用质量和枯黄率对27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了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7个不同NaCl浓度(0,5,10,15,20,25,30 g·L^-1)处理下,坪用质量、枯黄率和叶色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NaC... 对海雀稗耐盐体系进行优化,并通过测定坪用质量和枯黄率对27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了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7个不同NaCl浓度(0,5,10,15,20,25,30 g·L^-1)处理下,坪用质量、枯黄率和叶色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坪用质量显著下降(P<0.05),枯黄率显著增加(P<0.05),叶色显著变浅(P<0.05)。建立回归方程,以枯黄率50%为标准,确定海雀稗最适盐处理浓度为25 g·L^-1。利用25 g·L^-1 NaCl对27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评价,筛选出2种极端耐盐种质:USA17-18(耐盐)和USA17-26(敏盐)。对海雀稗耐盐极端材料的钠钾离子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盐处理后,地上和地下Na+含量均显著增加,但K+含量和K/Na值都显著下降。减少Na+的摄入,维持较高的K+含量,可能是海雀稗耐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雀稗 耐盐性 坪用质量 枯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中丰富类和稀有类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丁一鸣 董晓杰 +3 位作者 马志泽 黄光耀 任明迅 王文娟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土壤微生物在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土壤微生物,特别是丰富类和稀有类微生物在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分布规律还知之甚少。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是长期保留在热带地区的一种传统农耕系统。本研究以海南省昌江县木棉稻田农... 土壤微生物在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土壤微生物,特别是丰富类和稀有类微生物在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分布规律还知之甚少。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是长期保留在热带地区的一种传统农耕系统。本研究以海南省昌江县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Kapok-rice agroforestry system)为研究体系,分析与木棉树不同距离梯度上的稻田土壤中丰富类、稀有类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稀有类细菌的丰富度在靠近木棉的地方显著较高,而丰富类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指数在靠近木棉的地方显著较低(P<0.05);2)稀有类和丰富类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在与木棉树的不同距离梯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ANOSIM:P=0.0001);3)丰富类细菌α多样性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而稀有类细菌α多样性与总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丰富类真菌α多样性与土壤因子无显著相关性,但稀有类真菌α多样性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养分是丰富类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异的关键驱动因子,而稀有类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异的关键驱动因子不仅包括土壤速效养分,还包括有机质;总体而言,速效钾是影响丰富类和稀有类微生物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揭示了木棉对稻田各土壤微生物类群分布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的影响,为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和稀有类微生物 空间分布 农林复合系统 土壤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