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诺丽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运坤 白新鹏 +2 位作者 常会敏 朱恒伟 乔振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0-189,共10页
为开发出良好环保的可食性复合膜,该研究利用亚临界水萃取法从诺丽果中提取出天然的植物多糖,并以不同比例的诺丽多糖与壳聚糖共混从而制备出可食性诺丽多糖复合膜,并对其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将共混比例不同的复合膜进行30 ... 为开发出良好环保的可食性复合膜,该研究利用亚临界水萃取法从诺丽果中提取出天然的植物多糖,并以不同比例的诺丽多糖与壳聚糖共混从而制备出可食性诺丽多糖复合膜,并对其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将共混比例不同的复合膜进行30 d的土壤埋藏实验,并测试其耐油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复合膜中诺丽多糖添加比例的增大,提高了复合膜的溶解度、阻氧率和抗拉伸强度,降低了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和断裂伸长率,膜的色度a^(*)、b^(*)、ΔE值和不透明度显著增加,而L^(*)值显著降低,复合膜表观良好。电镜观察到膜的形貌结构光滑致密,X衍射和热分析可知复合膜各组分良好相容,同时具有良好的土壤生物降解率和耐油性能。因此诺丽多糖复合膜有望作为良好的环保型可食性复合膜应用到食品包装材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丽果 多糖 壳聚糖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茎多糖对调节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梁秋杨 白新鹏 +4 位作者 李国胜 常会敏 朱恒伟 桥振栓 黄桂花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26-2134,共9页
为了探究火龙果茎多糖(PS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火龙果茎多糖进行毒性评价,通过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在有丝分裂原诱导下的增殖能力,计算小鼠体重、脾指数、全脾免疫计数以及血细胞计数等来评价小鼠... 为了探究火龙果茎多糖(PS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火龙果茎多糖进行毒性评价,通过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在有丝分裂原诱导下的增殖能力,计算小鼠体重、脾指数、全脾免疫计数以及血细胞计数等来评价小鼠细胞的免疫功能。结果表明:PSP对淋巴细胞存活率无抑制作用,PSP-1和5倍浓度条件下的PSP-2对T淋巴细胞有相同的增殖效应,对B淋巴细胞无明显影响;在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中,经PSP处理的小鼠脾指数和血细胞计数均有所缓解,且高剂量组效果较好,而对全脾免疫细胞的提升不明显。本研究表明,PSP-2可能是PSP-1中发挥免疫功能的活性组成成分,T淋巴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火龙果茎多糖发挥免疫功能主要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茎多糖 小鼠 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 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籽粕亚临界水降解动力学及多糖性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坤明 陈兰转 +2 位作者 孙光友 谭旺桥 白新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7-44,共8页
本实验以山茱萸籽粕为原料,进行山茱萸籽粕亚临界水降解研究,测定不同降解温度、降解时间下液态产物的还原糖含量,采用Saeman模型模拟分析,建立降解动力学方程,得到降解动力学参数,并对降解物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Saeman模型... 本实验以山茱萸籽粕为原料,进行山茱萸籽粕亚临界水降解研究,测定不同降解温度、降解时间下液态产物的还原糖含量,采用Saeman模型模拟分析,建立降解动力学方程,得到降解动力学参数,并对降解物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Saeman模型能较好反映山茱萸籽粕亚临界水降解的过程,初步降解的反应活化能Ea1为29.47 kJ/mol、还原糖降解活化能Ea2为22.21 kJ/mol、指前因子K10为101.49 min^-1、K20为20.28 min^-1,在降解温度160℃、降解时间20 min条件下,能得到产量较高的还原糖。单糖组成分析表明,山茱萸籽多糖主要由葡萄糖、木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组成,其总糖含量高达78.82%;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多糖结构呈表面光滑,无规则颗粒状,粒径大小不一的球状结构物,为吡喃型糖苷环骨架;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籽多糖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在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5.61%、63.40%、76.20%。本试验结果为山茱萸籽多糖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和理化特性、形态结构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籽 亚临界水 水降解动力学 多糖结构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青金桔籽油及抗氧化活性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鹏 田燕 +2 位作者 白新鹏 桥振栓 谭望桥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156,共11页
研究以青金桔籽为原料,通过水酶法提取青金桔籽油,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分析其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活性。首先,以青金桔籽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料液比、酶解pH值以及酶质量分数)考察了对青金桔籽油提取率的... 研究以青金桔籽为原料,通过水酶法提取青金桔籽油,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分析其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活性。首先,以青金桔籽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料液比、酶解pH值以及酶质量分数)考察了对青金桔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法确定出水酶法提取青金桔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酶解时间为12 h、酶解温度为55℃、料液比为1∶6.47、pH值为3.30、酶质量分数为4.47%。其次,用气相色谱仪对以上工艺所得青金桔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青金桔籽油中含有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高达67%。最后,对青金桔籽油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青金桔籽油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对DPPH·、O_(2)^(-·)、·OH的半数清除率值IC 50分别为0.76、2.55、0.23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金桔籽油 水酶法 脂肪酸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双水相萃取木瓜蛋白酶的研究
5
作者 朱恒伟 白新鹏 +4 位作者 梁秋杨 钟泷彬 常会敏 陈运坤 乔振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56,共5页
使用双水相萃取大规模生产木瓜蛋白酶时,为获得较高的回收率,通常需要较高的萃取剂浓度和体积比,但这会导致目标物的纯度和浓度降低。该研究采用聚乙二醇和柠檬酸钠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在多个离心管之间的转移来模拟工业上常用的多级错流... 使用双水相萃取大规模生产木瓜蛋白酶时,为获得较高的回收率,通常需要较高的萃取剂浓度和体积比,但这会导致目标物的纯度和浓度降低。该研究采用聚乙二醇和柠檬酸钠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在多个离心管之间的转移来模拟工业上常用的多级错流萃取和多级逆流萃取过程,以分配系数、酶活性回收率为指标,采用McCabe Thiele图解法得到多级逆流双水相萃取的理论级数,结果表明,当相比为0.5,原料液下相的木瓜蛋白酶的初始质量浓度为0.20 mg/mL时,使用3级逆流双水相萃取木瓜蛋白酶的酶活性回收率达到了96.75%,同时设计出多级逆流双水相萃取木瓜蛋白酶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酶 双水相体系 多级错流萃取 多级逆流萃取 McCabe Thiele图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子油脂体基乳液凝胶制备及其对β-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津 田燕 +3 位作者 赵鑫鑫 张伟敏 王志国 蒋志国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2,共7页
本研究以椰子油脂体为乳化剂制备乳液并表征不同浓度对其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与卡拉胶相互作用构建油脂体基乳液凝胶,探究其流变性质、质构性能及其负载β-胡萝卜素后对其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椰子油脂体浓度使得乳... 本研究以椰子油脂体为乳化剂制备乳液并表征不同浓度对其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与卡拉胶相互作用构建油脂体基乳液凝胶,探究其流变性质、质构性能及其负载β-胡萝卜素后对其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椰子油脂体浓度使得乳液透光率由80%降低为40%,且不稳定性指数由0.82降低为0.36(P<0.05)。所有椰子油脂体基乳液凝胶呈现非牛顿流体行为,且黏弹模量随着扫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增加油脂体浓度能显著增加乳液凝胶的硬度(P<0.05)将其持水力保持在80%。椰子油脂体乳液凝胶负载β-胡萝卜素后呈现亮黄色。负载在椰子油脂体乳液凝胶中的β-胡萝卜素在55℃储存12d后的保留率(40.5%~65.6%)明显高于空白组;且降解速率常数与半衰期最大。研究证明椰子油脂体乳液凝胶负载β-胡萝卜素后能显著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油脂体 乳液凝胶 Β-胡萝卜素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亚临界水提取火龙果茎多糖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国胜 黄秀银 白新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5-201,共7页
【目的】为了开发先进的火龙果茎多糖提取方法,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亚临界水法提取火龙果茎多糖的工艺,为火龙果茎多糖的亚临界水提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火龙果茎为原料,采用苯酚一硫酸法进行火龙果茎多糖含量... 【目的】为了开发先进的火龙果茎多糖提取方法,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亚临界水法提取火龙果茎多糖的工艺,为火龙果茎多糖的亚临界水提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火龙果茎为原料,采用苯酚一硫酸法进行火龙果茎多糖含量的测定,用超声波预处理辅助,在温度、时间、液料比、pH等4个条件的影响下用响应面法对多糖的提取率进行了分析。【结果】亚临界水提取火龙果茎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144℃,提取时间19 min,液料比(v/mL∶m/g)为31∶1,pH值5.9;优化条件下火龙果茎多糖的提取率是26.47%。【结论】建立的数学模型可对火龙果茎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和预测,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火龙果茎多糖提取工艺具有可行性。因此,亚临界水法提取火龙果茎多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水 提取率 多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薤白多糖体外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郑如刚 梁振益 +2 位作者 陈祎平 林昭华 邓世明 《热带生物学报》 2013年第3期257-260,共4页
采用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DPPH·)法和邻二氮菲-Fe2+-H2O2体系法,研究薤白粗多糖(cAMP)、半纯多糖(AMP)和2种纯化多糖(AMP-Ⅰ,AMP-Ⅲ)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4种薤白多糖均能清除DPPH·和OH·,并随着质量浓度的增... 采用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DPPH·)法和邻二氮菲-Fe2+-H2O2体系法,研究薤白粗多糖(cAMP)、半纯多糖(AMP)和2种纯化多糖(AMP-Ⅰ,AMP-Ⅲ)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4种薤白多糖均能清除DPPH·和OH·,并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作用增强,其中cAMP的清除作用最强,AMP和较低相对分子质量多糖(AMP-Ⅰ)的清除率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白多糖 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 羟自由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茎多糖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国胜 白新鹏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61-67,共7页
利用热水提取法、亚临界水提取法以及超声辅助提取法对火龙果茎中的多糖成分进行提取,并且对不同方法提取多糖的提取率、色泽、中性糖含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亚临界水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为20.53%,热水提取法的提取率为4.12%... 利用热水提取法、亚临界水提取法以及超声辅助提取法对火龙果茎中的多糖成分进行提取,并且对不同方法提取多糖的提取率、色泽、中性糖含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亚临界水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为20.53%,热水提取法的提取率为4.12%,超声辅助提取法的提取率仅为2.18%;3种提取方法所得多糖颜色相近,为米白色或淡黄色;亚临界水提取法所得多糖样品中性糖的含量达到89.45%;红外光谱分析三者成分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茎 提取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脱色除蛋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马若影 李幼梅 +3 位作者 邓志勇 陈逸婷 邢燕妮 白新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97-1303,共7页
为了提高红心火龙果茎多糖的纯度,并了解大孔树脂处理对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多糖脱色除蛋白的效果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从6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最佳脱色效果的树脂,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大孔树脂脱色除蛋... 为了提高红心火龙果茎多糖的纯度,并了解大孔树脂处理对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多糖脱色除蛋白的效果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从6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最佳脱色效果的树脂,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大孔树脂脱色除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AB-8树脂效果最佳,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0.6 g/mL,温度60℃,pH为5,时间2 h。此条件下得到的脱色率、蛋白去除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76.51%、88.29%和83.47%。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火龙果茎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大孔树脂处理后其抗氧化活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心火龙果茎 多糖 大孔树脂 脱色 除蛋白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林芝 何赛君 +4 位作者 黄添增 刘星 陈奇 陈健 曹宏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9-647,共9页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由赭曲霉、青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致癌、致突变作用。鉴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和污染的广泛性,发展高灵敏度的OTA检测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该...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由赭曲霉、青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致癌、致突变作用。鉴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和污染的广泛性,发展高灵敏度的OTA检测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该文阐述了近年来新型电化学传感技术在OTA检测方面的发展及应用,全面综述了目前OTA电化学传感器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从而为基于OTA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OTA) 电化学传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籽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34
12
作者 何坤明 王国锭 +3 位作者 白新鹏 刘亚文 时振振 姜宗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81-88,共8页
为了对山茱萸籽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本实验通过亚临界水萃取、体积分数30%H2O2脱色、Sevag法脱蛋白得到山茱萸籽多糖,并用DEAE-52纤维素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5个多糖组分,即COSP-1、COSP-2、COSP-3、CO... 为了对山茱萸籽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本实验通过亚临界水萃取、体积分数30%H2O2脱色、Sevag法脱蛋白得到山茱萸籽多糖,并用DEAE-52纤维素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5个多糖组分,即COSP-1、COSP-2、COSP-3、COSP-4和COSP-5,并采用Sephadex G-100凝胶色谱法对主要多糖组分COSP-4进一步纯化。凝胶色谱和单糖组成表明,COSP-4是分子质量约为2.03×10^(4) Da的酸性均相多糖组分,由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组成,物质的量之比为0.96∶0.18∶5.48∶0.28∶1∶10.70。甲基化反应和核磁共振表明COSP-4包含14种甲基化糖,残基同时包含了α构型糖基和β构型糖基,含量最高的单糖结构为1,4,5-三乙酰基-2,3-二甲基木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COSP-4呈不规则碎片结构,松散多孔,类似海绵结构。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COSP-4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COSP-4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半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1.72±0.14)、(1.48±0.17)mg/mL和(2.87±0.27)mg/mL。综上,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山茱萸籽多糖的构效关系及促进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籽多糖 纯化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茶叶籽淀粉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芳芳 高巍 +3 位作者 时振振 王国钉 何坤明 白新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113,共7页
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分析法优化茶叶籽淀粉提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形态结构进行表征。以茶叶籽淀粉提取率为指标,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液料比及超声温度对茶叶籽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 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分析法优化茶叶籽淀粉提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形态结构进行表征。以茶叶籽淀粉提取率为指标,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液料比及超声温度对茶叶籽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确定茶叶籽淀粉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茶叶籽淀粉最佳提取工艺为:茶叶籽粉处理量10g、超声功率120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min、液料比6∶1(ml/g),在此条件下茶叶籽淀粉提取率达到98.28%,比传统的水提法提高了16.35%。在最优条件下提取的茶叶籽淀粉蛋白质含量为0.54%,灰分0.17%,溶解力22.19%,膨胀力40.75%;SEM图像表明,茶叶籽淀粉颗粒呈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度大小为1718nm;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茶叶籽淀粉处于缔合状态的氢键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淀粉 超声波提取 响应面分析法 理化性质 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油脂纳米乳液超声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高巍 白新鹏 +4 位作者 刘亚文 时振振 何坤明 王国锭 孙光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31-139,共9页
为了得到富含绿茶叶籽油和分提椰子油的特种油脂纳米乳液,研究了主要因素表面活性剂含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超声制备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进行评价。... 为了得到富含绿茶叶籽油和分提椰子油的特种油脂纳米乳液,研究了主要因素表面活性剂含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超声制备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表面活性剂含量2.2%、超声功率351 W、超声时间12 min,所得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183.00±1.58) nm。所制备的纳米乳液在pH6~8、热处理温度40~80℃条件下以及5、27℃的长期贮藏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纳米乳液体系显著提高了绿茶籽油和分提椰子油的体外消化率,游离脂肪酸释放率最终达到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籽油 分提椰子油 超声 纳米乳液 稳定性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脂椰蓉粉亚临界水降解动力学及产物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晓静 白新鹏 +2 位作者 姜泽放 高巍 张芳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61,共8页
以脱脂椰蓉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亚临界水降解条件对其降解过程的影响,并测定了100~200℃,不同反应时间下降解产物中还原糖的含量。采用Saeman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建立脱脂椰蓉粉亚临界水降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亚临界水降解动... 以脱脂椰蓉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亚临界水降解条件对其降解过程的影响,并测定了100~200℃,不同反应时间下降解产物中还原糖的含量。采用Saeman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建立脱脂椰蓉粉亚临界水降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亚临界水降解动力学参数;并对降解物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Seaman模型能较好的反映脱脂椰蓉粉亚临界水降解的过程,初步降解的反应活化能E_(a1)为35.94 kJ/mol,还原糖降解活化能E_(a2)为32.12 k J/mol,指前因子K_(10)为6.50×10~2min^(-1)、K_(20)为3.24×10~2min^(-1)。该降解过程在140℃、30 min能得到温度的高还原糖产物。脱脂椰蓉粉在亚临界水中降解过程中,形态随温度、时间变化而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料的转化率逐渐升高,原料由固态转化为液态部分越多,水解程度越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温度的升高和降解时间的延长,脱脂椰蓉粉的纤维结构破坏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椰蓉 亚临界水 降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低窄壳糖为载体的磁共振/荧光双功能成像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16
作者 刘春玲 贾春满 +4 位作者 张岐 钱亚骜 张德拉 杨秋云 杨仪宣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5-240,共6页
通过微波辅助氧化法降解壳聚糖制得低聚窄分子量分布壳聚糖(低窄壳糖),LNCS6(聚合度为6,Mw/Mn=1.08),并以LNCS6为载体,键接7-羟基-8-醛基香豆素(CA)为荧光基团、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为络合基团,络合三价钆离子最终制得一种潜在的核... 通过微波辅助氧化法降解壳聚糖制得低聚窄分子量分布壳聚糖(低窄壳糖),LNCS6(聚合度为6,Mw/Mn=1.08),并以LNCS6为载体,键接7-羟基-8-醛基香豆素(CA)为荧光基团、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为络合基团,络合三价钆离子最终制得一种潜在的核磁共振(MR)/荧光双功能成像分子探针Gd[DTPA/CA-LNCS6]。研究了其磁共振成像效果以及荧光特性,并通过等温微量热滴定法(ITC)测定了产物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结合常数及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所得产物具有较高的体外磁共振成像效果〔r1=13.71 L/(mmol·s)〕,远高于目前临床使用的马根维显〔r1=3.63 L/(mmol·s)〕。同时,其具有显著的荧光特性(λmax=438 nm),与牛血清蛋白之间结合常数Ka>104,适用于血液输送,对这类探针精细化工中间体的合成具有较好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窄壳糖 磁共振成像 荧光特性 双功能成像分子探针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油茶籽种皮成分、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颍颍 盛占武 +3 位作者 郑晓燕 云永欢 陈海明 张伟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3-561,共9页
油茶籽种皮富含多种活性成分,本文通过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油茶籽种皮成分、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实现油茶籽种皮变废为宝和深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比了酸法、碱法、亚临界水和离子液体4种预处理方法所得海南油茶籽种皮中的... 油茶籽种皮富含多种活性成分,本文通过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油茶籽种皮成分、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实现油茶籽种皮变废为宝和深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比了酸法、碱法、亚临界水和离子液体4种预处理方法所得海南油茶籽种皮中的总酚含量、纤维素组成,并运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4种预处理方法所得油茶籽种皮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DPPH、ABTS和还原力体外抗氧化体系评价4种预处理方法所得油茶籽种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预处理方法均会降低油茶籽种皮得率、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其中以亚临界水处理种皮得率损失最小[(80.07±0.01)%],而酸法和碱法处理后纤维素含量[(39.36±0.40)%、(36.67±0.74)%]基本不损失,与原料[(38.83±3.81)%]差异不显著。不同预处理方法能够使油茶籽种皮纤维比表面积增大、表面孔洞增加,使纤维结构的无定型区比例升高;未经处理的油茶籽种皮原料强度较大,结晶指数为41.67,其次是酸法、碱法、亚临界水和离子液体处理所得油茶籽种皮结晶指数,分别为28.37、28.69、27.34和25.17。此外,原料的抗氧化活性最好、酸法和亚临界水处理样品次之、而碱法和离子液体处理样品最差,这与油茶籽种皮中总酚和单宁含量高低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表明,酸法和亚临界水预处理优于碱法和离子液体,活性物质稳定性好,损失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种皮 预处理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离子识别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机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微 杨秋云 +5 位作者 张德拉 贾春满 钱亚骜 陈清 王怡乐 张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9-1125,共7页
以席夫碱官能团为连接臂、香豆素和罗丹明为发色基团,合成了一种荧光探针L,用1HNMR、13CNMR及HRMS对探针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识别Ca2+、Cd2+和Al3+的机理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L在乙醇体系中对Ca2+、Cd2+和Al3+可选择性识别,并且对... 以席夫碱官能团为连接臂、香豆素和罗丹明为发色基团,合成了一种荧光探针L,用1HNMR、13CNMR及HRMS对探针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识别Ca2+、Cd2+和Al3+的机理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L在乙醇体系中对Ca2+、Cd2+和Al3+可选择性识别,并且对于其他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L及配合物[L+金属离子]在pH=7~12内有明显的荧光增强。HRMS和Job's曲线结果表明:L可分别与Ca2+、Cd2+和Al3+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2∶1和2∶1的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罗丹明 荧光探针 机理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初榨椰子油常温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9
19
作者 石芬 徐军 +3 位作者 姜宗伯 白新鹏 黄欢 陈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4-322,共9页
为了研究初榨椰子油常温储藏过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氧化时期的初榨椰子油进行... 为了研究初榨椰子油常温储藏过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氧化时期的初榨椰子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8个共有组分),主要包括酯类、醛类、酮类和酸类。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表明己醛、2-庚酮、丁位己内酯、壬醛、辛酸乙酯、丁位辛内酯、2-十一酮、癸酸乙酯、丁位癸内酯等是初榨椰子油常温储藏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建立了初榨椰子油不同储藏时期的判别模型,表明除不同类别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和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可以作为简单区分初榨椰子油储藏期的指标以外,至少六种关键挥发性成分(2-庚酮、2-己酮、丁位己内酯、己醛、己酸、丁位辛内酯)也可用于评估初榨椰子油的氧化情况。相关研究为初榨椰子油风味品质评价及氧化程度提供了理论参考,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开发一种鉴别不同新鲜程度椰子油品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椰子油 风味成分 贮藏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3)2NH]3[H3PMo12O40]的合成、结构及表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晓婧 唐炜栋 +3 位作者 刘莹 李志猛 牛成 王芙香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70-1374,共5页
通过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了化合物[(CH_3)_2NH]_3[H_3PMo_(12)O_(40)],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IR,XRD,元素分析和电化学分析对该化合物进行表征。该化合物中,Keggin型磷钼酸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二维折叠层,这些层按照ABCD沿c轴方向堆积。二... 通过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了化合物[(CH_3)_2NH]_3[H_3PMo_(12)O_(40)],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IR,XRD,元素分析和电化学分析对该化合物进行表征。该化合物中,Keggin型磷钼酸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二维折叠层,这些层按照ABCD沿c轴方向堆积。二甲胺分子分布在层间,通过氢键连接相邻的来自不同层的两个Keggin型磷钼酸,将二维折叠层进一步拓展成三维超分子骨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3)_2NH]_3[H_3PMo_(12)O_(40)] 水热合成 氢键 超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