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冠根重度弯曲埋伏中切牙正畸助萌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李宁 孙鹏 +2 位作者 李雪英 王艳 王铁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3-405,共3页
伴有严重冠根弯曲的上颌中切牙临床治疗复杂、周期长,预期效果难以确定。该文报道1例上颌中切牙因外伤导致的重度冠根弯曲患者,经过适时、适宜临床正畸助萌,牙根得到持续良好地发育,并针对治疗过程重点作出相应的文献复习。
关键词 阻生上前牙 弯曲牙根 正畸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修复体空间指导多学科联合治疗精准修复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雷宁 秦行林 +1 位作者 张静 韩晓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0-617,共8页
冠、桥修复需要对基牙进行定量调磨,如何更加精准地进行牙体的定量预备是微创修复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报道1例上、下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病例,以目标修复体空间(TRS)为指导,在正畸、牙周多学科联合治疗后,制作个性化牙体预备数字化导板... 冠、桥修复需要对基牙进行定量调磨,如何更加精准地进行牙体的定量预备是微创修复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报道1例上、下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病例,以目标修复体空间(TRS)为指导,在正畸、牙周多学科联合治疗后,制作个性化牙体预备数字化导板辅助精准牙体预备,完成固定桥修复,最终为患者恢复了上颌牙列的完整、美观和功能。该病例提示,在TRS指导下,牙体预备数字化导板能有效提高牙体预备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体预备 目标修复体空间 数字化导板 多学科联合治疗 精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充填方法修复楔状缺损边缘微渗漏情况比较 被引量:18
3
作者 彭早霞 李宁 +3 位作者 陈曦 堵安庆 米丛波 梁学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比较采用充填器与HAWE牙体颈部成型片对楔状缺损牙进行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成型治疗后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情况。方法:取新鲜离体双尖牙40颗,在颊侧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制备标准V类(3mm×2mm×2mm)洞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不锈... 目的:比较采用充填器与HAWE牙体颈部成型片对楔状缺损牙进行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成型治疗后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情况。方法:取新鲜离体双尖牙40颗,在颊侧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制备标准V类(3mm×2mm×2mm)洞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不锈钢两头扁充填器,B组采用颈部成型片行复合树脂充填治疗。样本经冷热循环后,在2%亚甲基蓝溶液中染色24h,将充填体正中颊舌向纵行剖开,立体显微镜下观察修复体边缘染色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微渗漏深度。结果:两种方法均有微渗漏现象发生,A组边缘微渗漏深度为(0.641±0.370)mm,B组边缘微渗漏深度为(0.395±0.462)mm。两种方法树脂充填后边缘微渗漏程度及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两种方法均不能消除充填体边缘微渗漏,但用颈部成型片的边缘封闭性明显优于传统充填器,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缺损 HAWE颈部成型片 充填器 微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在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不同加力方式下的表达及对牙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彭早霞 李宁 +4 位作者 李佩 李美静 杨乐乐 陈曦 米丛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牵张力下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中BMP-2的表达。方法:Beagle犬12只,随机均分为加力5、15 d、加力15 d保持固定10、90 d 4组。以■为移动牙每个组3只犬的6颗移动牙随机采用减阻—牵张方法、减阻-常规方法和常规方法各2颗。各... 目的:观察不同牵张力下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中BMP-2的表达。方法:Beagle犬12只,随机均分为加力5、15 d、加力15 d保持固定10、90 d 4组。以■为移动牙每个组3只犬的6颗移动牙随机采用减阻—牵张方法、减阻-常规方法和常规方法各2颗。各组犬按预定时间处死并获取移动牙牙周组织块,免疫组化法染色并观察BMP-2表达。结果:各加力方式下BMP-2阳性表达分布区域相似,均在加力结束时达峰值,其中减阻牵张组峰值最大(P<0.05);牙移动距离最大(P<0.01)。加力各时间点,减阻常规组BMP-2阳性表达均强于常规方法组但不及减阻牵张组显著;保持固定90 d,3组无差异(P>0.05)。结论:减阻措施配合持续强牵张力可显著提高移动牙牵张新骨区BMP-2阳性表达加速牙周组织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牵张 快速牙齿移动 BMP-2 骨改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非唇腭裂患者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琦 范存晖 +5 位作者 杨茜 李然 徐晓琳 丁玮 王文惠 杨彩秀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4-152,共9页
目的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和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牙弓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23例、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24例为试验组;年龄相仿的个别正常患者24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3组患者的... 目的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和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牙弓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23例、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24例为试验组;年龄相仿的个别正常患者24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3组患者的牙弓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小于非裂隙侧(P<0.01),骨性Ⅲ类组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于骨性Ⅲ类组,2组均小于正常组(P<0.05);上颌非裂隙侧牙弓长度小于骨性Ⅲ类,2组均小于正常组;上颌非裂隙侧牙弓宽度除尖牙区外,其余各段(前磨牙和磨牙区)与骨性Ⅲ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UCLP组骨性Ⅲ类组下颌牙弓的宽度及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牙弓较骨性Ⅲ类患者更窄、更短,且不对称;下颌牙弓在该期与骨性Ⅲ类患者尚无明显差异。对于UCLP反及牙弓缩窄患者的治疗应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扩弓矫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牙期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骨性Ⅲ类 牙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唇腭裂患者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杰铌 宋凤岐 +9 位作者 周绍楠 郑晖 彭丽颖 张倩 赵望泓 张韬文 李巍然 周治波 林久祥 陈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6-563,共8页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palate, NSCL/P)之间的关联,并对唇腭裂疾病的致病风险因素进行探索。方法:收集...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palate, NSCL/P)之间的关联,并对唇腭裂疾病的致病风险因素进行探索。方法:收集197例个体的外周血(NSCL/P患者100例,健康对照97例),基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中中国北京汉族人口数据,使用Haploview软件进行单倍体型分析和标签SNP选择。针对Shh 信号通路中的4个候选基因 SHH 、 PTCH1 、 SMO 和 GLI2 共选择了27个SNP。使用Sequenom质谱技术检测27个SNP在4个Shh信号通路中候选基因的基因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所选择的SNP基本涵盖了候选基因的潜在功能性SNP,其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0.05: GLI2 73.5%, PTCH1 91.0%, SMO 100.0%, SHH 75.0%。发现位于 SMO 基因的SNP(rs12674259)和位于 PTCH1 基因的SNP(rs2066836)的基因型频率在NSCL/P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4个候选基因所在的3条染色体(第2、7、9号染色体)中均发现了连锁不平衡,但在连锁不平衡单倍体型分析中,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Shh信号通路参与NSCL/P的发生,其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某些特殊SNP位点与唇腭裂相关,为NSCL/P的病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可能为NSCL/P的早期筛查与风险预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Sonic HEDGEHOG 单核苷酸多态性 质谱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取向支架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坤 赵艳红 +4 位作者 徐晨 王连永 杨强 李洪发 滕彬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制备软骨细胞外基质(CECM)取向多孔支架,评价其理化特性及对脂肪干细胞(ADSCs)的相容性。方法切取新鲜猪关节软骨片,匀浆后离心筛选出直径50~500 nm左右的软骨纤维,经Triton X-100脱细胞后制备成浓度6%的CECM浆料,通过定向结晶和冷... 目的制备软骨细胞外基质(CECM)取向多孔支架,评价其理化特性及对脂肪干细胞(ADSCs)的相容性。方法切取新鲜猪关节软骨片,匀浆后离心筛选出直径50~500 nm左右的软骨纤维,经Triton X-100脱细胞后制备成浓度6%的CECM浆料,通过定向结晶和冷冻干燥后交联即得CECM取向支架。对CECM取向支架的理化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 CECM取向支架横断面为均匀的多孔网状结构,孔壁上密布软骨纤维,纵断面为垂直管状结构;支架呈苏木精-伊红红染,甲苯胺蓝、番红O、天狼星红染色均呈阳性;支架孔隙率、吸水率和纵向压缩弹性模量分别为95.455%±0.910%、95.889%±1.071%和(40.208±5.097)k Pa;ADSCs在支架上黏附和增殖,并均匀长入支架孔隙内。结论 CECM取向支架的成分与天然软骨相似,生物相容性良好,孔隙结构、孔径大小适于种子细胞黏附、增殖和长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细胞外基质 取向支架 组织工程 定向结晶 冷冻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与炎症因子对牙周膜细胞破骨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华菁 李盛楠 +1 位作者 徐晓南 张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2-611,共10页
目的观察力信号和炎症因子在牙周膜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对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无龋前磨牙,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分别对其施加5%基底型变量的周期性牵张力和白细胞介素(IL)-1β、-6、-23和肿瘤坏死因... 目的观察力信号和炎症因子在牙周膜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对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无龋前磨牙,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分别对其施加5%基底型变量的周期性牵张力和白细胞介素(IL)-1β、-6、-23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刺激,Western blot检测施加刺激0、2、4、8、12、24 h后骨代谢相关调控因子骨保护素(OPG)和细胞因子κB受体激动剂配体(RANKL)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炎症因子对牙周膜细胞破骨向因子表达有促进作用,而周期性牵张力能够抑制破骨调控因子的表达,两者共同作用时破骨向因子呈现高表达状态。结论炎症因子对破骨向调控因子有促进作用,而周期性牵张力抑制破骨的作用无法抵消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牙周膜细胞 力信号 炎症因子 破骨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槽沟尺寸对转矩控制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田军 柳忠豪 +1 位作者 张丁 武传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研究在同一牙弓中牙齿存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2种槽沟尺寸的托槽在转矩控制方面是否有差异。方法通过Typodont水浴实验,模拟临床矫治过程,测量结束弓丝为0.4318mm×0.6350mm不锈钢方丝时,使用0.5588mm×0.7112mm托槽和0.4572... 目的研究在同一牙弓中牙齿存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2种槽沟尺寸的托槽在转矩控制方面是否有差异。方法通过Typodont水浴实验,模拟临床矫治过程,测量结束弓丝为0.4318mm×0.6350mm不锈钢方丝时,使用0.5588mm×0.7112mm托槽和0.4572mm×0.6350mm托槽时上颌5┼5共10颗牙齿的唇舌向倾斜度。实验重复10次。通过计算机编程进行计算,将唇舌向倾斜度转换为上颌5┼5的转矩余隙角ψ。对2种槽沟尺寸托槽的ψ的绝对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种槽沟尺寸的托槽在转矩控制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结束弓丝为0.4318mm×0.6350mm不锈钢方丝时,0.5588mm×0.7112mm和0.4572mm×0.6350mm托槽转矩余隙角ψ的绝对值分别为6.140°±3.758°和2.608°±1.479°,2种托槽间转矩余隙角ψ的绝对值的均值相差3.532°,0.4572mm×0.6350mm托槽的转矩余隙角较小。在2种槽沟尺寸托槽的作用下,上颌左右尖牙ψ的绝对值分别为2.560°±2.605°、4.230°±2.817°、1.260°±0.747°和2.070°±0.663°,尖牙较其他牙位ψ的绝对值的差值要小。结论2种槽沟尺寸的托槽在转矩控制方面存在差异,弓丝尺寸相同时,0.4572mm×0.6350mm托槽可以更好地控制牙齿的转矩。槽沟尺寸对转矩控制的影响小于以往研究的理论计算值和材料学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同一牙弓牙齿间的相互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槽 转矩 牙齿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与炎症因子作用下牙周膜细胞对牙槽骨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华菁 张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2-437,共6页
牙周膜具备独立应答正畸力刺激,启动牙槽骨成骨和破骨的可能。正畸力引起的牙槽骨改建没有骨量丢失,而炎症可导致牙槽骨进行性骨量丢失,提示力信号和炎症因子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诱导牙周膜中未分化细胞的分化。力值强度和力的性质(基底牵... 牙周膜具备独立应答正畸力刺激,启动牙槽骨成骨和破骨的可能。正畸力引起的牙槽骨改建没有骨量丢失,而炎症可导致牙槽骨进行性骨量丢失,提示力信号和炎症因子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诱导牙周膜中未分化细胞的分化。力值强度和力的性质(基底牵张力、流体剪切力)可影响牙周膜细胞分化,并通过复杂的自分泌和旁分泌调节,与炎症因子的作用产生拮抗或协同效果,导致局部骨改建表现出骨沉积和骨吸收。研究显示,Wnt信号是成骨细胞分化的重要调节通路,炎症因子可阻断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Wnt通路与力和炎症因子影响牙周膜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信号 炎症因子 牙周膜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切牙内收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玉兰 王铁军 柳忠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8-645,共8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并分析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的正畸病例3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平均14.5岁。所有患者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且使用种植钉强支抗内...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并分析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的正畸病例3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平均14.5岁。所有患者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且使用种植钉强支抗内收上颌切牙,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上颌切牙内收角度、内收量及伸长量,使用New Tom NNT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调整冠状、轴向与矢状轴,选取通过切缘和根尖的牙齿长轴最长的矢状截面测量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结果上颌前牙内收治疗前后,中切牙内收角度为12.92°±6.43°,内收量为(5.54±2.21) mm,伸长量为(0.60±0.95) mm,牙根吸收长度为(0.81±0.46) mm,牙根吸收率为6.80%±3.60%,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量为(0.20±0.22) 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吸收率与上颌中切牙切端的水平向位移及根尖至唇侧皮质骨的距离具有相关性;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上颌切牙内收角度的相关系数为0.3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前突患者代偿性治疗后,上颌切牙产生了明显的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移动量越大,或超出了牙槽骨的解剖限制和改建限度,容易导致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切牙内收角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上颌前突 锥形束CT 切牙内收 牙槽骨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牙根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柯华峰 刘莉 +1 位作者 苑子艺 刘冉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5-388,共4页
目的:通过CBCT来探讨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根的相对位置。方法:采用CBCT对40位骨性和牙性I类关系的成年人进行切牙管到上颌中切牙距离的测量。在轴向剖面上对3个水平面进行线性测量:(1)切牙管腭侧开口水平(L1),(2)切牙管腭侧开口与上颌... 目的:通过CBCT来探讨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根的相对位置。方法:采用CBCT对40位骨性和牙性I类关系的成年人进行切牙管到上颌中切牙距离的测量。在轴向剖面上对3个水平面进行线性测量:(1)切牙管腭侧开口水平(L1),(2)切牙管腭侧开口与上颌中切牙根尖间的中间水平(L2),(3)上颌中切牙根尖的水平(L3)。结果:在L1和L2平面,切牙管宽度大于上颌中切牙牙根间距者分别有31例(77.5%)和18例(45.0%)。在L1、L2平面,中切牙牙根距切牙管的距离分别为(5.4±1.15)mm和(5.6±1.12)mm。结论:超过45%的患者切牙管宽度大于中切牙根间距。上颌中切牙牙根和切牙管之间的前后距离大约4.5~5.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管 牙齿移动 上前牙内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生前磨牙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冉冉 田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5-219,共5页
阻生牙是口腔中较常见的一种发育畸形,以尖牙、第三磨牙、中切牙、前磨牙及第二磨牙的阻生多见,尤以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阻生的患病率最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阻生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颌尖牙和第三磨牙方面,对阻生前磨牙的研究甚少... 阻生牙是口腔中较常见的一种发育畸形,以尖牙、第三磨牙、中切牙、前磨牙及第二磨牙的阻生多见,尤以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阻生的患病率最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阻生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颌尖牙和第三磨牙方面,对阻生前磨牙的研究甚少。临床上,很大一部分正畸患者需要进行拔牙矫治,且拔牙牙位主要位于前磨牙区,可见阻生前磨牙对正畸矫治设计及预后影响极大。本文对阻生前磨牙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对阻生前磨牙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定位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正畸医生制定正畸矫治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磨牙 阻生 患病率 定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激光疗法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于晓红 于晓华 +1 位作者 刘莉 杜平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1,共3页
观察低剂量激光处理(n=20)和无激光处理(n=20)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患者肿胀、开口度及疼痛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激光在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关键词 低剂量激光 拔牙 肿胀 开口度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腭侧阻生尖牙非手术与手术助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莉 柯华峰 +1 位作者 武传君 田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腭侧阻生尖牙通过正畸开辟间隙等非手术助萌的适应证、矫治时间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例患者的12颗上颌腭侧阻生尖牙为研究对象,通过曲面全景及头颅侧位片判断阻生尖牙在颌骨内的位置、牙齿的发育阶段及患者骨成熟阶段,... 目的探讨上颌腭侧阻生尖牙通过正畸开辟间隙等非手术助萌的适应证、矫治时间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例患者的12颗上颌腭侧阻生尖牙为研究对象,通过曲面全景及头颅侧位片判断阻生尖牙在颌骨内的位置、牙齿的发育阶段及患者骨成熟阶段,通过正畸治疗配合头帽口外弓为阻生尖牙开辟间隙,定期拍摄曲面全景片观察阻生尖牙的萌出潜力。结果 7颗阻生尖牙自动萌出,3颗阻生尖牙采取外科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治疗,2颗阻生尖牙选择外科拔除。结论正畸开辟间隙后阻生尖牙成功萌出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萌出路径无干扰、骨成熟早期,根尖孔未闭合,而骨发育阶段比牙发育阶段更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侧阻生尖牙 非手术助萌 曲面全景 颈椎骨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磨牙牙根的发育情况与颈椎骨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柯华峰 刘莉 +1 位作者 田军 武传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下颌第二磨牙牙根的发育阶段和颈椎骨龄的关系。方法:来自500位患者的曲面断层和头颅定位侧位片,223名男性和277名女性,年龄在9-18岁之间,分别用Demirjian index(DI)和改良颈椎分期法(CVMI)来评估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和... 目的:研究下颌第二磨牙牙根的发育阶段和颈椎骨龄的关系。方法:来自500位患者的曲面断层和头颅定位侧位片,223名男性和277名女性,年龄在9-18岁之间,分别用Demirjian index(DI)和改良颈椎分期法(CVMI)来评估患者的下颌第二磨牙和颈椎骨骼成熟情况。结果:DI和CVMI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DI的E阶段与CVMIⅡ(生长发育高峰期前期)相关,DI的F和G阶段与CVMIⅢ、Ⅳ(生长发育高峰期)相关,DI的H阶段与CVMIⅤ、Ⅵ(成熟完成期)相关。结论:DI和CVMI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可以利用下颌第二恒磨牙的牙根发育情况判断机体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 Demirjian index(DI) 改良颈椎分期法 曲面断层片 头颅定位侧位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设计镍钛丝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1例
17
作者 徐晓琳 孙栋 +1 位作者 林保君 孙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18-1021,共4页
磨牙远移是正畸治疗中常用的扩展牙弓长度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数字化设计超弹镍钛丝远移磨牙的简易装置,利用弓丝的形变产生矫治力,从而使牙移动。这种矫治装置操作简单,易于清洁,对患者依从性要求低,矫治效果明确。
关键词 扩展牙弓长度 磨牙远移 镍钛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改变的模型测量分析
18
作者 田军 杜平功 武传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65-166,共2页
目的研究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方法选取牙弓轻度拥挤、采用非拔牙简单排齐的安氏Ⅰ类错患者77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并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1.00±... 目的研究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方法选取牙弓轻度拥挤、采用非拔牙简单排齐的安氏Ⅰ类错患者77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并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1.00±1.79)mm,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加(0.51±1.66)mm,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磨牙间宽度增加(0.23±1.36)mm,下颌磨牙间宽度增加(0.14±1.53)mm,矫治前后上、下颌磨牙间宽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类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有增加,而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拔牙矫治 牙弓宽度 模型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