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质量研究Ⅰ.耕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利 夏贤格 +5 位作者 范先鹏 吴家琼 肖习明 陈波 丁亨虎 熊桂云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5683-5687,共5页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以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养分及主要微量元素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其中p H、OM、全K变异较小,速效N、P、K及微量元素变异较大。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OM、全N...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以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养分及主要微量元素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其中p H、OM、全K变异较小,速效N、P、K及微量元素变异较大。湖北省主要农区土壤OM、全N、有效Mn和有效Cu较为丰富,但碱解N、速效P、有效Fe、有效B较为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农区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质量研究Ⅱ.近30年来土壤肥力的演变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利 夏贤格 +5 位作者 吴家琼 范先鹏 熊桂云 丁亨虎 肖习明 吴运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299-302,共4页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农区近30年来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下降,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增加,尤其土壤速效磷显著增加。同时,提出了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湖北省 农区 土壤肥力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子珍 范先鹏 +6 位作者 余延丰 吴茂前 熊桂云 张富林 刘冬碧 夏颖 张志毅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3期5-7,14,共4页
秸秆还田是重要的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但也会对农田氮磷流失、氨挥发、温室气体排放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和大气环境。综合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田氮磷流失、氨挥发、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为... 秸秆还田是重要的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但也会对农田氮磷流失、氨挥发、温室气体排放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和大气环境。综合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田氮磷流失、氨挥发、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磷流失 氨挥发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地区畜禽养殖粪污耕地承载力现状与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煜冁 夏颖 +4 位作者 范先鹏 黄敏 张志毅 刘冬碧 吴茂前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S02期244-251,共8页
采用产污系数法估算2012—2017年江汉平原各县(市、区)畜禽粪污总量及COD、TN、TP的产生量,分析了该地区畜禽养殖粪污耕地承载现状,并从耕地负荷及畜禽养殖环境容量的角度评价畜禽养殖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畜禽尿液年平均产生... 采用产污系数法估算2012—2017年江汉平原各县(市、区)畜禽粪污总量及COD、TN、TP的产生量,分析了该地区畜禽养殖粪污耕地承载现状,并从耕地负荷及畜禽养殖环境容量的角度评价畜禽养殖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畜禽尿液年平均产生量为815.02万t,粪便年平均产生量为748.23万t,畜禽粪污的主要来源是生猪和牛(83.55%);畜禽实际养殖量为21.74猪当量/hm^2,平均承载率为88.07%(N)和54.16%(P),荆州区、石首市、松滋市、汉川市、沙洋县、枝江市畜禽养殖承载率为96%~170%(N)和80%(P),畜禽养殖发展空间较小;江汉平原年平均耕地负荷为12.98 t/hm^2·年,警报值为0.45,分级级数为Ⅱ,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威胁为"稍有";畜禽实际养殖总量均超过50%的环境容量,风险指数为1.49(N)和1.08(P)。沙洋县、枝江市、松滋市的风险指数较大,需要合理控制畜禽养殖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污 耕地负荷 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价及预警系统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尧尧 夏颖 +5 位作者 范先鹏 陈勇 吴茂前 张富林 刘冬碧 熊桂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3期6244-6249,共6页
三峡库区(湖北)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价及预警系统是对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研究结果的应用。在明确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使用C#语言进行系统编程的实现,通过计算机将种植业源、畜禽养殖业源和农村生活源的有关... 三峡库区(湖北)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价及预警系统是对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研究结果的应用。在明确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使用C#语言进行系统编程的实现,通过计算机将种植业源、畜禽养殖业源和农村生活源的有关参数进行污染负荷估算,并对各个县及乡镇的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区域进行风险预测及预警,为政府宏观调控及各级乡镇单元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策提供支撑。该系统结合Mysql数据库,通过Winform界面将研究结果中的数据以图表、文字的形式显示出来,直观明了的突出农业生产及污染现状,准确地显示出各地区污染预警值,并且通过污染负荷估算为下一步农业生产调整做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三峡库区 污染预警 污染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耕地深松技术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任耀武 罗颖 +4 位作者 张富林 杨利 卢灿炯 吴茂前 王松林 《当代农机》 2019年第9期63-65,共3页
在连续2年对湖北省农机深松作业监测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深松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湖北省农机深松推广情况,分析了湖北省农机深松推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机深松的改进措施及优化策略建议。
关键词 农机深松 现状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7
作者 杜要军 夏颖 +5 位作者 范先鹏 陈勇 吴茂前 张富林 刘冬碧 熊桂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4期6582-6587,共6页
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评价系统的编码语言为C#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编译,数据库通信及操作采用ADO.NET技术,Excel文件操作采用NPOI技术。该系统将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及种植模式数据集中到一个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并从... 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评价系统的编码语言为C#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编译,数据库通信及操作采用ADO.NET技术,Excel文件操作采用NPOI技术。该系统将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及种植模式数据集中到一个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并从不同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数据进行展示、分析统计、评价。系统实现依据登录用户等级展示用户权限范围内的数据及分析评价结果。系统可以对不同农业污染源产生的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系统的估算结果可以保存至文档,展示的数据都可以导出在Excel文件,用户可以通过导入Excel文件新增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评价 C#语言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市水稻土有效硅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丁亨虎 吴家琼 +2 位作者 刘克芝 杨力 杨必洪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2期204-205,共2页
对潜江市水稻土有效硅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湖相沉积母质水稻土硅养分严重缺乏(〈40ragAS)面积比例大于冲积物母质水稻土,高产缺乏(≥160mg/kg)面积比例小于冲积物母质水稻土。全市72%以上水稻土的硅养分处于“缺乏”(8... 对潜江市水稻土有效硅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湖相沉积母质水稻土硅养分严重缺乏(〈40ragAS)面积比例大于冲积物母质水稻土,高产缺乏(≥160mg/kg)面积比例小于冲积物母质水稻土。全市72%以上水稻土的硅养分处于“缺乏”(80~120mg/kg,包括80mg/kg)水平以下,此类田块应采用基施的方法来补充水稻所需的硅养分,推荐基施有效硅(SiO2)15~30kg/hm2;当土壤硅养分处于潜在缺乏(120~160mg/kg,包括120mg/kg)水平以上,应改基施为叶面喷施有效硅(SiO2)0.75~1.5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效硅 分布特征 湖北潜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地膜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傅玺豪 朱建强 +4 位作者 范先鹏 闫仁凯 张志毅 王玲 倪承凡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5-80,共6页
为明确不同材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聚乙烯地膜(PE)、天然产物类(PM1、PM2)、合成聚合物类降解膜[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PM3、PM4、PM5)进行田间试验,观... 为明确不同材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聚乙烯地膜(PE)、天然产物类(PM1、PM2)、合成聚合物类降解膜[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PM3、PM4、PM5)进行田间试验,观察不同地膜的增温作用、降解性能和不同地膜覆盖下辣椒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辣椒生育前期(覆膜后0~52 d)是地膜增温的主要时期,覆膜种植主要提高该时期0~5 cm和5~10 cm土层各时间段土壤温度。其中,PM5的增温效果与PE相近,5~10 cm和10~15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比CK(露地种植)提高了2℃以上。地膜覆盖使辣椒株高在覆膜后24~47 d得到明显生长,平均增长了20.28 cm,在覆膜后39 d,PM5比CK提高了8.2 cm;不同覆膜处理的辣椒叶绿素SPAD在覆膜后23 d存在显著差异,PM5和PE显著高于CK,分别提高了5.67和3.70。地膜覆盖对辣椒产量的影响表现为PM3、PM4、PM5处理的辣椒总产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提高了4 123、4 445、5 552 kg/hm^(2),其增产效果接近或优于PE,其中PM5对辣椒产量提升的效果最明显。因此,辣椒露天栽培推荐使用厚度为0.01 mm,主要成分为PBAT、PHA的可降解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降解材质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氮磷流失特征及风险
10
作者 张怡杰 庄艳华 +2 位作者 张沁菁 张亮 张富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8-34,共7页
选择江汉平原稻虾综合种养典型区域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作为研究区,研究单一稻作(RM)、稻虾共作(RCC)、稻虾共生(RCS)3种典型模式稻季氮磷流失特征及其风险。田间原位监测表明,RCS田面水水位显著高于RM和RCC(P<0.001);全生育期田面水... 选择江汉平原稻虾综合种养典型区域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作为研究区,研究单一稻作(RM)、稻虾共作(RCC)、稻虾共生(RCS)3种典型模式稻季氮磷流失特征及其风险。田间原位监测表明,RCS田面水水位显著高于RM和RCC(P<0.001);全生育期田面水总氮(TN)平均浓度表现为RCC[(4.44±6.61)mg/L]>RM[(3.23±5.54)mg/L]>RCS[(2.95±4.71)mg/L],总磷(TP)平均浓度表现为RCC[(0.38±0.46)mg/L]>RCS[(0.37±0.42)mg/L]>RM[(0.22±0.26)mg/L]。RCC、RCS模式TN流失负荷分别是RM模式的1.39、1.19倍,TP流失负荷分别是RM模式的2.19、10.16倍;整体上,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氮磷流失负荷大于单一稻作。RM、RCC氮磷流失关键期为施肥后1周与降雨的耦合期,RCS氮磷流失关键期为成虾收获排水期。影响RM、RCC、RCS模式氮磷流失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降雨、施肥,降雨、投饵、频繁的人为灌排水,高水位运行、成虾收获期人为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农业面源污染 氮磷流失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颜色全生物降解地膜增温效果及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洪涛 王保 +5 位作者 陈正洪 侯尧 薛晶晶 郑钰 刘志刚 张志毅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129-133,共5页
为了明确不同颜色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湖北省高山地区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以不覆膜、白色和黑色聚乙烯地膜为对照,分析了白色和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作用、降解性能和辣椒产量。结果表明,辣椒... 为了明确不同颜色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湖北省高山地区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以不覆膜、白色和黑色聚乙烯地膜为对照,分析了白色和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作用、降解性能和辣椒产量。结果表明,辣椒生育前期(覆膜后12~33 d)是地膜增温的主要时期,覆膜种植主要提高该时期5 cm土层土壤温度;全生物降解地膜增温效果与聚乙烯地膜相近,白色地膜增温效果优于黑色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诱导期在40~54 d,白色地膜降解速度比黑色地膜快,不利于抑制杂草生长;全生物降解地膜未改变辣椒产量高峰期,主要提高第5~8次采摘期辣椒产量。综合考虑保温、抑制杂草、产量等因素,湖北省高山辣椒露天栽培推荐使用厚度为0.01 mm,主要成分为PBAT、PLA的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增温效果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低产黄泥田的改良作用 被引量:62
12
作者 胡诚 陈云峰 +3 位作者 乔艳 刘东海 张顺陶 李双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6,共8页
【目的】低产黄泥田是一种发育程度低的水稻土,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本文研究探讨了小麦、水稻、油菜秸秆还田及配施秸秆腐熟剂后秸秆还田对低产黄泥田的土壤改良效果。【方法】在荆门市双季稻区设置了单施化肥(对照),化肥配施小麦、... 【目的】低产黄泥田是一种发育程度低的水稻土,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本文研究探讨了小麦、水稻、油菜秸秆还田及配施秸秆腐熟剂后秸秆还田对低产黄泥田的土壤改良效果。【方法】在荆门市双季稻区设置了单施化肥(对照),化肥配施小麦、水稻、油菜秸秆,化肥配施小麦、水稻、油菜秸秆同时添加秸秆腐熟剂等七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取样分析了这些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的影响。【结果】1)在早、晚稻上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增加了稻谷的产量,比单施化肥最多增产1423.2 kg/hm2,增幅为23.5%;添加秸秆腐熟剂也能够增加稻谷的产量,比单独秸秆还田最多增产653.8 kg/hm2,增幅为9.6%。与对照比较,油菜秸秆+腐熟剂处理晚稻显著增产。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秸杆+腐熟剂处理高于对应的秸秆还田处理,而土壤容重则下降。3)与对照比较,秸秆处理>5 mm土壤风干团聚体含量增加3.78%8.62%,>0.25 mm土壤风干团聚体含量也都增加,<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下降。秸秆还田有利于>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总量的增加,减少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4)与对照比较,秸秆处理的土壤水溶性物质、土壤胡敏酸、富里酸、可提取腐殖物质总量、胡敏素含量增加。添加腐熟剂后,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低于相对应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稳结合态腐殖质、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结合态腐殖质总含量都有所增加。结合态腐殖质中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最高,所有的处理都在60%以上。【结论】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不仅能够增加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还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容重。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0.25 mm风干团聚体、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减少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和结合态腐殖质总含量。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与活性,能够改良低产黄泥田。化肥+油菜秸秆+秸杆腐熟剂处理是一种良好的低产黄泥田改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黄泥田 秸秆还田 秸秆腐熟剂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志毅 熊桂云 +4 位作者 吴茂前 范先鹏 冯婷婷 巴瑞先 段申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5-412,共8页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 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c和P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活性有机碳 稳定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富林 吴茂前 +6 位作者 夏颖 翟丽梅 段小丽 范先鹏 熊桂云 刘冬碧 高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0-1200,共11页
在江汉平原地区,因水肥管理粗放,特别是人为排放刚施肥泡田水,水稻种植引发的氮磷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掌握稻田氮、磷动态特征,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不同氮磷梯度,研究了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 在江汉平原地区,因水肥管理粗放,特别是人为排放刚施肥泡田水,水稻种植引发的氮磷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掌握稻田氮、磷动态特征,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不同氮磷梯度,研究了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形态与浓度动态变化特征及施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尿素后,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铵态氮(NH4^+-N)占总氮(TN)的比例分别在88.0%、44.7%和31.6%以上,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施磷肥后,田面水中颗粒态磷(PP)占总磷(TP)的比例为76%~93%,且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田面水中氮素浓度与施氮量之间呈分段线性相关关系,当施氮量分别超过287.8、289.9、231.5和336.7kg·hm^-2后,TN、DTN、NH4^+-N和DON的浓度会跃增;田面水中各形态磷素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施氮肥后,田面水中TN和DTN浓度均在施肥后1d达到峰值,在基肥和分蘖肥后5d、穗肥后2d降低至与不施氮肥基本接近;NH4+-N浓度在基肥和分蘖肥后2d、穗肥后1d达到峰值,基肥和分蘖肥后5d、穗肥后2d后降低至与不施氮肥趋同。施磷肥后TP、PP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浓度均在施肥后1d达到峰值,3d后急剧降低,降幅均在79.0%以上。可见,在江汉平原地区,施尿素后田面水中氮素以DTN为主,尤其是DON和NH4^+-N,施磷肥后以PP为主。减少氮、磷肥用量可降低稻田氮、磷损失,且氮肥施用量应尽可能控制在231.5kg·hm^-2以内。施基肥和分蘖肥后5d内、施穗肥后2d内是江汉平原稻田氮素损失的关键控制期,施磷肥后3d内是磷素流失的关键控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田面水 形态 动态变化 关键控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氮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段小丽 张富林 +3 位作者 倪承凡 吴茂前 范先鹏 熊桂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5-261,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施氮量180 kg/hm^2水平下,设置4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10∶0∶0(T1),4∶3∶3(T2),2∶3∶5(T3),0∶3∶7(T4),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氮肥...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施氮量180 kg/hm^2水平下,设置4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10∶0∶0(T1),4∶3∶3(T2),2∶3∶5(T3),0∶3∶7(T4),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氮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的处理相比,将前期氮肥的30%甚至50%后移到穗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而氮肥后移70%至穗肥会使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田面水中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DTN)浓度在每次施肥后1天达到峰值,铵态氮(NH4+-N)浓度在基肥和分蘖肥后1天达到峰值,穗肥后3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与不施氮肥处理相当。整个基肥期、分蘖肥后20天内和穗肥后9天内是防止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期。施尿素后,DTN是田面水氮素的主要部分,DTN以无机氮(IN)为主,而NH4^+-N在IN中所占比例达64.0%以上。比较水稻生育过程中氮素流失风险期内的TN、DTN和NH4+-N三氮浓度,相比T1,T2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2.9%,1.6%,3.1%,T3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5.5%,14.7%,22.3%,T4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6.1%,22.9%,34.1%,结合产量,确定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2∶3∶5的氮肥后移措施能够在保证水稻产量不下降的同时,有效降低稻田氮素的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水稻 产量形成 田面水氮素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制还田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志毅 何剑 +4 位作者 范先鹏 夏颖 张富林 刘冬碧 吴茂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1-230,共10页
秸秆还田是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还田秸秆腐解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等养分。明确稻麦轮作制水稻和小麦秸秆还田后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是制定秸秆还田下合理养分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田间尼龙网袋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在... 秸秆还田是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还田秸秆腐解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等养分。明确稻麦轮作制水稻和小麦秸秆还田后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是制定秸秆还田下合理养分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田间尼龙网袋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在水稻季、水稻秸秆在小麦季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以及秸秆腐解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水稻秸秆快速腐解期、中速腐解期、缓慢腐解期分别为0~10、10~20、20~110和0~10、10~50、50~200 d。在秸秆腐解剂的作用下,秸秆腐解率达50%和95%的时间缩短约8和38 d。水稻生育期内小麦秸秆累积腐解率达57%,秸秆氮和磷表现为淋溶-富集-释放,释放量分别为29%~37%和36%~44%,碳和钾表现为直接释放,释放量分别为55%和92%。小麦生育期内水稻秸秆累积腐解率达到73%,秸秆碳、氮、磷、钾均表现为直接释放,释放量依次为75%、41%~51%、59%、98%。水稻季,小麦秸秆在缓慢腐解期会吸附-富集土壤溶液中的氮和磷,伴随着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逐渐腐解,富集的氮、磷会部分释放到土壤中;小麦季,秸秆腐解剂提高快速和缓慢腐解期氮和磷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氮素和磷素释放量分别提高10.0%和4.7%。热重分析表明,秸秆腐解剂主要加速了小麦和水稻秸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腐解。综上所述,秸秆腐解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同时也应注意还田秸秆在水稻孕穗期对土壤溶液中氮、磷的吸附-富集过程,在实际生产中宜在该时期适当补充氮、磷肥,以避免秸秆与作物争养分而导致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腐解过程 养分释放 腐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艺深施及配施缓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富林 刘冬碧 +7 位作者 范先鹏 夏颖 张志毅 程子珍 吴茂前 高红兵 毛波 孔祥琼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8-866,共9页
为探讨基肥“干施湿混”(施基肥-泡田-旋耙整田)结合追肥“以水带氮”(先施追肥再灌水)的农艺深施技术及其配施缓控释氮肥对氮素损失及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0)、常规施肥(Nc)、农艺深施(Nd)、农艺深... 为探讨基肥“干施湿混”(施基肥-泡田-旋耙整田)结合追肥“以水带氮”(先施追肥再灌水)的农艺深施技术及其配施缓控释氮肥对氮素损失及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0)、常规施肥(Nc)、农艺深施(Nd)、农艺深施配施缓控释氮肥再减氮10%(Ns)4个处理,研究了农艺深施及其配施缓控释氮肥对稻田田面水中氮素形态和浓度、稻田氮素流失量、水稻氮素吸收与产量、氮盈余量、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c处理相比,Nd和Ns处理均能降低氮素损失高风险期(基肥后7 d内,分蘖肥后5 d内,穗肥后4 d内)稻田田面水中总氮(TN)浓度,降幅分别为18.5%和49.8%,且主要降低了可溶性总氮(DTN),尤其是铵态氮(NH_(4)^(+)-N)的浓度;Nd和Ns处理稻田TN流失量分别降低了19.1%和47.6%,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3.9个百分点,氮素盈余量分别降低了6.8%和38.1%,且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水稻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基肥“干施湿混”结合追肥“以水带氮”的农艺深施技术能降低稻田田面水中氮素浓度,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操作简便、绿色增效的施肥技术,再配施缓控释氮肥,能进一步降低田面水中氮素浓度和氮肥损失,同时能减少氮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施 缓控释氮肥 水稻 氮损失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还田下非稻季持续淹水对稻季CH_4和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祥玉 张敏敏 +3 位作者 彭成林 佀国涵 徐大兵 袁家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稻草还田和非稻季持续淹水是我国最重要的稻田管理方式之一,此种管理方式下稻田碳排放并不清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中稻-冬闲制度为对象,探讨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持续淹水对稻季碳排放的影响,为准确评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 稻草还田和非稻季持续淹水是我国最重要的稻田管理方式之一,此种管理方式下稻田碳排放并不清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中稻-冬闲制度为对象,探讨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持续淹水对稻季碳排放的影响,为准确评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在稻草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下,非稻季自然排水比持续淹水显著降低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稻季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前CH_4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0%以上;非稻季持续淹水使稻季CO_2累积排放量比自然排水稍有降低,CO_2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后,占总排放量的60%左右。非稻季淹水降低稻季土壤NO_3^--N、NH_4^+-N和DOC浓度以及10 cm土层土壤Eh值,但使乙酸浓度升高,这可能是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淹水导致CH_4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持续淹水 甲烷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余延丰 张富林 +7 位作者 刘冬碧 吴茂前 张志毅 夏颖 范先鹏 王玲 肖依波 肖国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3-140,共8页
探讨兼顾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的最适施氮量和运筹方式,为实现再生稻高产优质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在湖北省江陵县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量(280 kg/hm^(2))和常规氮肥运... 探讨兼顾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的最适施氮量和运筹方式,为实现再生稻高产优质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在湖北省江陵县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量(280 kg/hm^(2))和常规氮肥运筹(Nc)、常规施氮量和增加提苗肥比例(Ncc)、常规施氮量和100%提苗肥(Ntz)、减氮20%和增加提苗肥比例(N-cc)、减氮20%和100%提苗肥(N-tz)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品质、氮素吸收与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减氮20%处理的再生稻产量与不减氮处理基本持平,总吸氮量略低(N-tz处理降低幅度较大),氮肥利用效率较高,其中偏生产力显著提高;与Nc处理相比,Ntz和N-tz处理再生稻总产量增加9.8%~11.2%,再生季稻谷整精米率提高3.5~4.2个百分点,稻米垩白度降低0.7~1.4个百分点,氮收获指数增加9.8%~14.8%,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氮量降低3.0%~10.8%,氮肥贡献率提高7.6~8.5个百分点,偏生产力提高11.2%~36.7%,农学效率提高74.0%~105.0%,吸收利用率提高4.3~6.6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提高34.3%~70.8%,且大多数氮肥利用率指标再生季优于头季。在目前江汉平原生产条件下,再生稻适宜施氮量在225 kg/hm^(2)左右,其中头季占65%、再生季占35%,在头季施足穗肥的基础上,再生季氮肥可全部作提苗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运筹方式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再生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广昌县子莲生产和施肥中存在问题与技术对策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冬碧 余延丰 +5 位作者 杨良波 夏颖 张富林 唐记平 徐金星 郑兴汶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6-71,共6页
采用进村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详尽调查了江西省广昌县6个主要乡镇子莲生产和施肥现状。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管理条件下,广昌县子莲平均产量1074 kg·hm^-2,不同乡镇产量水平的差异主要与子莲种植方式和品种有关,其中种植方式的影响... 采用进村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详尽调查了江西省广昌县6个主要乡镇子莲生产和施肥现状。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管理条件下,广昌县子莲平均产量1074 kg·hm^-2,不同乡镇产量水平的差异主要与子莲种植方式和品种有关,其中种植方式的影响比品种更大。目前广泛推广的太空莲36号和建选17号平均产量分别为1188 kg·hm^-2和1007 kg·hm^-2,不到其产量潜力的85%。病虫害、连作障碍、施肥不当、不良天气、品种退化、水源等是子莲产量偏低的重要因素。针对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重施有机肥、合理调控氮磷钾施肥总量、施用碱性肥料、补充钙镁硼硅等中微量和有益元素肥料、合理把握施肥时期和方法等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莲 产量 施肥现状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