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对鲁东小麦病虫害发生、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
13
1
作者
于海涛
刘亚男
+8 位作者
代兴龙
宋顺
王丽杰
刘宁
张云丽
杨晓燕
张桂珍
魏秀华
张志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370-1378,共9页
为了探明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对鲁东麦区病虫害发生、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于2018—2019、2019—2020年小麦生育季,选择太麦198、山农30、济麦23等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120、180、240、300 kg/hm^(...
为了探明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对鲁东麦区病虫害发生、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于2018—2019、2019—2020年小麦生育季,选择太麦198、山农30、济麦23等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120、180、240、300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太麦198设置90万、180万、270万、360万株/hm^(2),山农30和济麦23均设置135万、270万、405万、540万株/hm^(2)),探究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对鲁东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和蚜虫发生、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着施氮水平及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且该试验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对病害发生的提升效应高于提高种植密度,说明虽然增加施氮量或种植密度均会造成病虫害发生的加重,但适度密植配合适量减氮的氮密组合在控制病害发生方面优于高施氮与低密度组合,有利于降低病害防控压力,表现出较高的减药潜力。施氮180 kg/hm^(2)与太麦198的270万株/hm^(2)或360万株/hm^(2)、山农30和济麦23的405万株/hm^(2)种植密度组合,能在获得相对较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时实现高产,有利于鲁东小麦的减肥增效。综上,在鲁东麦区可以通过合理密植配合适量减氮,在控制病虫害发生的同时,以密补氮确保植株养分吸收积累和干物质生产,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水平
种植密度
病虫害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鲁东地区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应用试验初报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亚男
张苗
+6 位作者
郑以宏
宋顺
刘磊
王丽杰
魏秀华
张志伟
于海涛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1期131-134,共4页
作为一种土传性病害,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影响山东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势在必行。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因素众多,如土壤、气候及品种等。为了有效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选...
作为一种土传性病害,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影响山东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势在必行。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因素众多,如土壤、气候及品种等。为了有效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选用不同药剂拌种、不同播期播种,以及选择不同小麦品种,研究确定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防治方法。结果表明:1)用300mL三氟吡啶胺混合200mL酷拉斯进行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2)山农38、邯郸14-4610等小麦品种的抗茎基腐病能力较强。3)适当晚播可显著降低病菌的侵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药剂
播期
品种选择
鲁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GFP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
3
3
作者
闫佩瑶
张莉
+2 位作者
王明玉
于海涛
于金凤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95,共6页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机制,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基因导入假禾...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机制,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基因导入假禾谷镰孢菌中获得转化菌株,经PCR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该菌株可稳定遗传;致病力测定发现,GFP转化菌株致病力未减弱。转化菌株侵染试验表明,种衣剂包衣处理可有效防止小麦幼苗被假禾谷镰孢菌侵染;相比10、15℃,20℃条件更有利于假禾谷镰孢菌侵入。本研究建立的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可用于该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标记菌株可用于病菌侵入、田间消长动态、侵染循环等病菌发生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PEG介导
绿色荧光蛋白(GFP)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对鲁东小麦病虫害发生、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
13
1
作者
于海涛
刘亚男
代兴龙
宋顺
王丽杰
刘宁
张云丽
杨晓燕
张桂珍
魏秀华
张志伟
机构
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山东
农业
大学农
学院
/
小麦
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安丘市石埠子镇
农业
综合服务中心
昌邑市
农业
农村局
出处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370-1378,共9页
基金
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SDAIT-01)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YDZX2022130)
+1 种基金
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1ZJ1129)
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2022RKX033)。
文摘
为了探明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对鲁东麦区病虫害发生、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于2018—2019、2019—2020年小麦生育季,选择太麦198、山农30、济麦23等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120、180、240、300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太麦198设置90万、180万、270万、360万株/hm^(2),山农30和济麦23均设置135万、270万、405万、540万株/hm^(2)),探究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对鲁东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和蚜虫发生、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着施氮水平及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且该试验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对病害发生的提升效应高于提高种植密度,说明虽然增加施氮量或种植密度均会造成病虫害发生的加重,但适度密植配合适量减氮的氮密组合在控制病害发生方面优于高施氮与低密度组合,有利于降低病害防控压力,表现出较高的减药潜力。施氮180 kg/hm^(2)与太麦198的270万株/hm^(2)或360万株/hm^(2)、山农30和济麦23的405万株/hm^(2)种植密度组合,能在获得相对较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时实现高产,有利于鲁东小麦的减肥增效。综上,在鲁东麦区可以通过合理密植配合适量减氮,在控制病虫害发生的同时,以密补氮确保植株养分吸收积累和干物质生产,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稳产。
关键词
小麦
施氮水平
种植密度
病虫害
产量
氮素利用率
Keywords
wheat
nitrogen rate
planting density
diseases and pests
yiel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鲁东地区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应用试验初报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亚男
张苗
郑以宏
宋顺
刘磊
王丽杰
魏秀华
张志伟
于海涛
机构
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潍坊市
农业
技术推广中心
潍坊市
寒亭区
农业
技术推广中心
出处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1期131-134,共4页
基金
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21ZJ1129)。
文摘
作为一种土传性病害,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影响山东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势在必行。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因素众多,如土壤、气候及品种等。为了有效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选用不同药剂拌种、不同播期播种,以及选择不同小麦品种,研究确定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防治方法。结果表明:1)用300mL三氟吡啶胺混合200mL酷拉斯进行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2)山农38、邯郸14-4610等小麦品种的抗茎基腐病能力较强。3)适当晚播可显著降低病菌的侵染率。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药剂
播期
品种选择
鲁东地区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GFP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
3
3
作者
闫佩瑶
张莉
王明玉
于海涛
于金凤
机构
山东
农业
大学植物保护
学院
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出处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95,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201705)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SDAIT-01-09)。
文摘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机制,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基因导入假禾谷镰孢菌中获得转化菌株,经PCR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该菌株可稳定遗传;致病力测定发现,GFP转化菌株致病力未减弱。转化菌株侵染试验表明,种衣剂包衣处理可有效防止小麦幼苗被假禾谷镰孢菌侵染;相比10、15℃,20℃条件更有利于假禾谷镰孢菌侵入。本研究建立的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可用于该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标记菌株可用于病菌侵入、田间消长动态、侵染循环等病菌发生规律的研究。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PEG介导
绿色荧光蛋白(GFP)
转化
Keywords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PEG-mediat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Transformation
分类号
S435.12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对鲁东小麦病虫害发生、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于海涛
刘亚男
代兴龙
宋顺
王丽杰
刘宁
张云丽
杨晓燕
张桂珍
魏秀华
张志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23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鲁东地区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应用试验初报
刘亚男
张苗
郑以宏
宋顺
刘磊
王丽杰
魏秀华
张志伟
于海涛
《南方农业》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GFP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闫佩瑶
张莉
王明玉
于海涛
于金凤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