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滇西地区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杀菌剂筛选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奇倩 何鹏搏 +7 位作者 何俊 张华玲 周会明 冯之俊 谢艳兰 苏向宇 于龙凤 谭万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4,共14页
本研究旨在弄清滇西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及筛选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杀菌剂.从云南西部不同地区采集葡萄病叶样品,通过分离培养和纯化共获得13株真菌纯培养,经离体叶片接种证病试验验证,其中7株刺盘孢真菌(编码PT23-01~PT23-07)为葡萄炭... 本研究旨在弄清滇西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及筛选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杀菌剂.从云南西部不同地区采集葡萄病叶样品,通过分离培养和纯化共获得13株真菌纯培养,经离体叶片接种证病试验验证,其中7株刺盘孢真菌(编码PT23-01~PT23-07)为葡萄炭疽病的致病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这7个致病菌株的内转录间区(ITS)、肌动蛋白、钙调蛋白、组蛋白3和β-微管蛋白2基因(ACT,CAL,HIS3,TUB2)序列并提交到NCBI GenBank,用Megablast软件在线进行Blast-n比对结果显示,这7个菌株与刺盘孢属相应种类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9.27%~100%.进一步用MEGA7.0构建基于4个蛋白基因的系统演化树分析,其显示PT23-01,PT23-03,PT23-04和PT23-05与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jo.3)聚于同一末端分枝(BT=100),PT23-2和PT23-07与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 AV103)处于同一分枝(BT=94),而PT23-06则与暹罗刺盘孢(C.siemense ABS125375)聚为同一分枝(BT=98),这与Blast-n比对的结果一致.在所鉴定的3种病菌中,C.gloeosporioides是优势病原菌,从滇西各地区样品中均被分离到;而C.siemense在文献中尚未见有侵染葡萄的报道,是导致葡萄炭疽病的一种新病原菌;本研究简要地描述了这3种病菌的形态特征.通过菌落生长法测定,8种供试杀菌剂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盘长孢刺盘孢的菌落生长,不同供试药剂对同一种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25%甲硫乙唑醇SA和30%苯甲吡唑脂SA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分别达92.25%和95.87%(p<0.01),EC 50值分别为1.103 mg/mL和1.521 mg/mL.室内测定结果显示,两种药剂对葡萄炭疽病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控病率分别达到85.03%和91.54%(p<0.01).本研究结果为滇西地区葡萄炭疽病的正确诊断鉴定和有效控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多基因鉴定 刺盘孢菌 杀菌剂筛选 抑菌控病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核、无核沃柑落花落果期内源激素和矿质养分差异研究
2
作者 董建梅 李晶 +6 位作者 杨笛 李进学 赖新朴 刘红明 付小猛 杨虹霞 杜玉霞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628,共12页
【目的】探明有核沃柑和无核沃柑在落花落果期矿质养分和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为沃柑保花保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有核沃柑和无核沃柑为材料,从盛花期开始每10 d采集一次花、果和叶片,测定其矿质养分和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无... 【目的】探明有核沃柑和无核沃柑在落花落果期矿质养分和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为沃柑保花保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有核沃柑和无核沃柑为材料,从盛花期开始每10 d采集一次花、果和叶片,测定其矿质养分和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无核沃柑叶片和果实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在前期均低于有核沃柑,IAA含量在后期高于有核沃柑,第30天花果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高于有核沃柑,第50天叶片和花果茉莉酸(JA-me)含量显著高于有核沃柑;无核沃柑春梢叶前期N、P、Mg含量低于有核沃柑,但后期高于有核沃柑,无核沃柑春梢叶的Ca含量较低,秋梢叶的Fe、Mn、Cu、Zn含量低于有核沃柑。【结论】无核沃柑落花落果是IAA、GA3含量低和ABA、JA-me含量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矿质养分含量也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核沃柑 无核沃柑 内源激素 矿质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瑞丽春季不同月份露骨修剪对柠檬生长结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胡江 谭礼鸿 +6 位作者 孙志龙 董建梅 李晶 杨笛 赖新朴 杜玉霞 刘永忠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0,共5页
研究春季不同月份露骨修剪对柠檬生长结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柠檬分批次结果技术开发奠定基础。以避雨大棚内4年生盆栽枳砧尤力克柠檬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月15日、3月15日、4月15日进行露骨修剪处理,以不修剪作为对照。观测不同月份露... 研究春季不同月份露骨修剪对柠檬生长结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柠檬分批次结果技术开发奠定基础。以避雨大棚内4年生盆栽枳砧尤力克柠檬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月15日、3月15日、4月15日进行露骨修剪处理,以不修剪作为对照。观测不同月份露骨修剪后的物候期、枝梢生长、成花、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一年多次抽梢开花,2月25日前后春花大量开放,9月中旬春花果成熟;春季露骨修剪后一年仅有一批特定时期的花果产生,物候期推迟,2、3和4月露骨修剪的开花时间分别集中于6月26日、7月12日和7月24日,果实成熟期分别延至11月16日、11月24日和12月6日前后。春季露骨修剪后抽梢次数和花量均显著降低,新梢数量和有叶花枝率显著增加,优质果率不同程度增加。春季不同月份露骨修剪中,2月露骨修剪的花量、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果实纵径、出汁率、可滴定酸含量最高;3月露骨修剪的果实品质略低于其他处理;4月露骨修剪的一级果率、优质果率、果实横径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但单株结果数和产量最低。春季对柠檬进行露骨修剪可以成批量生产冬季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 春季 不同月份 露骨修剪 生长结果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方言语缀型主观量标记的类型及演变机制
4
作者 闫海芳 王春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6,316,共16页
语缀是汉语方言主观量表达的重要形式手段,对这一表达手段进行系统考察,有助于深化对主观量范畴的认识。汉语方言表主观量的中缀和后缀都比较丰富。地理分布上,中缀型主观量标记主要见于南方方言,后缀型主观量标记南北方言都有,但类型... 语缀是汉语方言主观量表达的重要形式手段,对这一表达手段进行系统考察,有助于深化对主观量范畴的认识。汉语方言表主观量的中缀和后缀都比较丰富。地理分布上,中缀型主观量标记主要见于南方方言,后缀型主观量标记南北方言都有,但类型上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倾向。语缀型主观量标记的使用具有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方言在同一句法位置上可以并用表量性质相同的主观量标记;同一主观量标记可以在不同方言或同一方言中标示两种不同性质的主观量;语缀型主观量标记可以叠加使用,其中,不同性质的主观量标记叠加时,语缀的语义以及语缀间的语义组配关系需要调整,以消除语义矛盾。从来源上看,语缀型主观量标记的演变可以分为两类:语义驱动的演变和句法驱动的演变。语义驱动的演变,原词中包含表主观量的语义特征,词语在隐喻等机制的作用下演变成主观量标记。句法驱动的演变,词语能够发展为主观量标记与其所处的句法环境有关,句法上的重新分析是其发展演变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主观量 语缀 演变路径 演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逃逸外来植物肿柄菊的入侵机制及其防治与利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曹琦 桂西茶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82-86,共5页
肿柄菊是云南省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具备较强的逃逸能力,可在分布地区迅速繁殖,对逃逸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介绍了肿柄菊的生物学特性,从地理气候条件、繁殖能力、竞争力、化感作用、土壤微生... 肿柄菊是云南省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具备较强的逃逸能力,可在分布地区迅速繁殖,对逃逸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介绍了肿柄菊的生物学特性,从地理气候条件、繁殖能力、竞争力、化感作用、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方面分析了其入侵机制,并综述了肿柄菊防治与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综合防控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柄菊 外来植物 生物学特性 入侵机制 防治与利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兜唇石斛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6
作者 罗盛娟 胡玉富 +2 位作者 李晓君 曹琦 魏春梅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5-71,共7页
以云南临沧野生兜唇石斛完整无裂缝蒴果为材料,对种子无菌萌发和原球茎诱导、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壮苗以及炼苗移栽进行研究,比较兜唇石斛在添加不同有机添加物浓度、无机盐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在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无菌... 以云南临沧野生兜唇石斛完整无裂缝蒴果为材料,对种子无菌萌发和原球茎诱导、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壮苗以及炼苗移栽进行研究,比较兜唇石斛在添加不同有机添加物浓度、无机盐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在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无菌苗增殖培养基和丛芽的生根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筛选出各培养阶段生长状况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以此建立兜唇石斛的离体快繁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兜唇石斛种子无菌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MS+土豆汁60 g/L+蔗糖30 g/L+琼脂6.0 g/L;丛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土豆汁60 g/L+6-BA 0.5 mg/L+NAA 0.2 mg/L+AC 0.2 g/L,扩繁系数4.6;最佳壮苗与生根培养基为1/2 MS+香蕉汁60 g/L+IBA 0.5 mg/L+6-BA 0.2 mg/L+NAA 1.0 mg/L+AC 0.2 g/L,幼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每株平均株高3.28 cm,平均生根15.6条,平均根长2.15 cm;炼苗、移栽30 d的成活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唇石斛 离体培养 无菌萌发 增殖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双江不同季节晒青茶品质对比分析
7
作者 李兴凤 杨艳 刘学艳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3-57,共5页
为探究不同季节的晒青茶品质差异,以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大户赛村春夏秋3个季节的晒青茶为原料,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其品质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晒青茶的香气清香... 为探究不同季节的晒青茶品质差异,以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大户赛村春夏秋3个季节的晒青茶为原料,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其品质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晒青茶的香气清香、浓郁持久,滋味甜醇回甘,总体品质最佳,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秋茶的香气持久度减弱,滋味稍涩;夏茶香气持久度和浓度均降低,滋味平淡,总体品质较差;大户赛晒青茶的香气和滋味评分优于公弄。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户赛3个季节的晒青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均值分别为44.62%、25.54%、2.15%和3.79%,公弄的分别为38.99%、25.63%、2.31%、3.16%;大户赛晒青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公弄地区。大户赛与公弄地区晒青茶的感官品质均是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稍差;大户赛晒青茶感官品质优于公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青茶 季节 感官品质 理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及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马春莲 余金慧 +5 位作者 龚正礼 杨春明 杨国伟 刘艳红 李晓君 王绍梅 《中国茶叶》 2025年第6期71-79,共9页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对50份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2个描述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1.34,均值为0.75;14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45.25%之间,均值为24.67%...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对50份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2个描述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1.34,均值为0.75;14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45.25%之间,均值为24.67%。主成分分析显示,前1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7.17%,其中叶长、芽叶茸毛、叶齿密度、子房茸毛、花瓣长和花瓣数等性状是凤庆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表现出差异的主要因素。主要生化成分中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最大,为22.13%;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水浸出物,为5.86%。同时从50份古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40份,低咖啡碱资源8份。基于生化组分含量测定结果可将50份古茶树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庆古茶树 表型性状 生化成分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份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子叶再生体系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储晓艳 吴丽 +4 位作者 杨慧琳 王绍梅 刘艳红 李晓君 郭飞 《中国茶叶》 2025年第5期59-65,共7页
以7份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的子叶为外植体,探索外植体消毒、体细胞胚诱导和体细胞胚成苗条件,初步建立大叶种茶树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茶籽在75%乙醇浸泡1 min、0.1%HgCl2溶液消毒16 min的条件下污染率为0;7份茶树资源的体细胞胚... 以7份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的子叶为外植体,探索外植体消毒、体细胞胚诱导和体细胞胚成苗条件,初步建立大叶种茶树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茶籽在75%乙醇浸泡1 min、0.1%HgCl2溶液消毒16 min的条件下污染率为0;7份茶树资源的体细胞胚诱导率在0~50.84%之间,其中临翔28的诱导率最高,达50.84%,其次是香归银毫,诱导率为40.09%;相对于对照组,添加6-BA和2,4-D明显提高了体细胞胚诱导率;临翔28和香归银毫的体细胞胚成苗率分别为21.21%和1.85%。研究利用香归银毫和临翔28建立了完整的大叶种茶树体细胞胚发生体系,为其种质资源保存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叶 体细胞胚 再生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堆工艺对云南白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刘学艳 杨文光 +3 位作者 徐婷 罗正飞 王绍梅 龚正礼 《中国茶叶》 2025年第3期25-33,共9页
为探究并堆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以云南省临沧市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增加不同的并堆厚度与时间组合的并堆工艺生产白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不同并堆处理下云南白茶... 为探究并堆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以云南省临沧市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增加不同的并堆厚度与时间组合的并堆工艺生产白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不同并堆处理下云南白茶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评价6个处理白茶样品的品质。结果表明,6个处理白茶样品中共检测出488种有效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醛、酮、酯、芳香烃、杂环类、酸类及其他;从并堆工艺来看,当并堆厚度为10cm、并堆36h时制成的白茶花香、蜜香、果香馥郁优雅持久,滋味鲜甜甘爽有喉韵,说明并堆技术有利于合成一些白茶香气挥发性物质。综上所述,白茶加工过程中,通过并堆技术可以提高白茶品质。该结果可为云南白茶的品质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并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工夫红茶挥发性物质研究
11
作者 刘学艳 吴成远 +3 位作者 徐婷 罗正飞 刘艳红 王绍梅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62-67,共6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的品质差异,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10个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制成工夫红茶样品后,采用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分析其种类组成及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0份样品中共含有挥...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的品质差异,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10个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制成工夫红茶样品后,采用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分析其种类组成及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0份样品中共含有挥发性物质60种,可分为6类,根据相对含量均值从高到低分别为醇类(35.94%)、醛类(26.30%)、杂环类(17.68%)、酯类(8.06%)、酮类(6.79%)、烯烃类(1.14%)。醇类物质中对香气品质贡献较大的物质为氧化芳樟醇、香叶醇和芳樟醇,在10份样品中,槠叶9号红茶的香叶醇含量最高(10.95%);黄旦红茶的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含量最高,分别为8.81%、12.42%。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5份工夫红茶挥发性物质差异较中小叶种红茶大。综合来看,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工夫红茶样品在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该研究可为后续根据不同品种所制工夫红茶香气特点进行拼配,为提高我国红茶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挥发性物质 茶树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用型国门高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以滇西边境高校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安福全 于龙凤 李红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7期275-276,278,共3页
近年来,地方高校实现了转型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转型发展中,也折射出一些地方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以滇西边境国门高校为探讨研究对象,以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为切入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 近年来,地方高校实现了转型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转型发展中,也折射出一些地方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以滇西边境国门高校为探讨研究对象,以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为切入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门高校 实验实训室 应用型 建设管理 滇西边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云南地方涉农高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晓君 和敏 +1 位作者 周会明 于龙凤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4期251-253,共3页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正值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适应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本文结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从学科体系构建、校企政联合培养以及高原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正值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适应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本文结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从学科体系构建、校企政联合培养以及高原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农业科技人才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乃庆 王丽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新课程改革对跨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跨学科素养培养迫在眉睫。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组成要素,构建了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测评了6931名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素养... 新课程改革对跨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跨学科素养培养迫在眉睫。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组成要素,构建了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测评了6931名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水平。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整体水平良好,但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能力两项指标水平较低,教龄、任教学段和是否参加相关培训显著影响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水平。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认为,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水平需要从强化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和内生动力,增加跨学科综合规训,构建多样化教师跨学科共同体等方面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素养 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能力 扎根理论 新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季新品种蜜月的保鲜技术研究
15
作者 许凤 赵阿香 +4 位作者 华月勇 杨秀梅 王丽花 蒋亚莲 张艺萍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3-49,共7页
蜜月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经过多年选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花红色,高心卷瓣杯状型,抗病性强,年产量20枝/株。为了能够较好地推广该品种,选用了市售的可利鲜、花之寿及自制的保鲜剂进行保鲜试验,测定了保鲜液中的... 蜜月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经过多年选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花红色,高心卷瓣杯状型,抗病性强,年产量20枝/株。为了能够较好地推广该品种,选用了市售的可利鲜、花之寿及自制的保鲜剂进行保鲜试验,测定了保鲜液中的细菌含量、开花指数、花朵直径、鲜重变化率、水分平衡值、干物质含量、切花花瓣pH值、保鲜液pH值、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切花月季蜜月在花之寿、可利鲜保鲜液中的观赏效果较好,花朵正常开放、不萎蔫,而在清水对照和自制保鲜剂中的观赏效果一般;在清水对照和花之寿保鲜液中第5天达到最大开花指数,而可利鲜保鲜液中第6天达到最大开花指数,且开放度维持较好。对照和自制保鲜液细菌含量随着试验天数的延长而增加,抑菌效果相对其他两组保鲜液差异显著;可利鲜的抑菌效果最好,保鲜液中未检出细菌。由此可知,可利鲜仍是较好的保鲜剂,后期将对自制的保鲜剂进行改良,为后期品种推广提供保鲜技术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蜜月 保鲜技术 开花指数 花朵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海龙 陈非凡 +6 位作者 谭启玲 胡承孝 李进学 王绍梅 李晓君 孟远夺 赵英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8-608,共11页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我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同有机替代比例、土壤理化性质与替代年限条件下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我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同有机替代比例、土壤理化性质与替代年限条件下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状况。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机替代比例、土壤条件,以及替代年限是影响有机替代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替代比例低于25%时,增产效果最好;有机替代25%~7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最佳;有机替代超过75%时,则会因土壤当季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茶叶产量降低。有机替代在土壤有机质<20 g·kg^(-1)、碱解氮<100 mg·kg^(-1)、有效磷<5 mg·kg^(-1)与pH>4.5时对茶叶产量增加效果较好;在土壤有机质>20 g·kg^(-1)、碱解氮>100 mg·kg^(-1)、有效磷>20 mg·kg^(-1)、速效钾>100 mg·kg^(-1)与pH<5.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较好。有机肥肥效存在累计效应,有机替代年限越长对茶叶产量品质提升的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产量 品质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肉灵芝‘云灵3号’选育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晓蕖 刘艳芳 +3 位作者 张劲松 何俊 李树红 李娥贤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在云南省内收集野生子实体,经过鉴定和组织分离获得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菌株,以菌株L4439作为对照,通过初筛、复筛、区别性鉴定、中试和多年多点示范栽培选育菌株。结果表明:选育的菌株L496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呈... 在云南省内收集野生子实体,经过鉴定和组织分离获得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菌株,以菌株L4439作为对照,通过初筛、复筛、区别性鉴定、中试和多年多点示范栽培选育菌株。结果表明:选育的菌株L496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呈红褐色、漆样高光泽,同心环纹和放射状纵脊明显,菌盖长度为(15.08±0.12)cm,菌盖宽度为(12.23±0.09)cm,菌肉厚度为(0.81±0.02)cm,菌柄长度为(7.25±0.10)cm,菌柄直径为(2.75±0.07)cm,每袋子实体鲜重为(84.98±1.41)g,生物学效率为(15.45±0.26)%,栽培周期为(85.00±0.82)d,出菇整齐,栽培性状稳定,栽培产量较高,该菌株适宜在云南及周边地区进行设施化和林下仿生栽培。2023年,菌株L4968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品种名称为‘云灵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肉灵芝 选育 品种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结构维度探索与测评指标构建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丽美 宋乃庆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育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倒逼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提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理论饱和度检验,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结构维度。在此基础... 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育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倒逼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提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理论饱和度检验,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结构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范式,初拟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意见征询,进一步优化测评指标,最终构建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其包含教师跨学科意识、教师跨学科知识、教师跨学科能力和教师跨学科情意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素养 扎根理论 小学数学教师 测评指标 结构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产胞外粗多糖的白灵芝发酵茶培养基配方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卯明娟 刘迪 +5 位作者 周会明 白玉英 洪鹏 王佳琳 杨流波 陈真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0,共8页
为探究白灵芝在液体茶基质上分泌胞外粗多糖的最佳营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优化了该菇在茶培养基上胞外粗多糖形成的营养条件,并采用相关性与通径分析,探究了其液体培养特性与胞外粗... 为探究白灵芝在液体茶基质上分泌胞外粗多糖的最佳营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优化了该菇在茶培养基上胞外粗多糖形成的营养条件,并采用相关性与通径分析,探究了其液体培养特性与胞外粗多糖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马铃薯50 g/L、葡萄糖40 g/L、红土3 g/L、普洱茶20 g/L、茶粉颗粒大小0.075 mm的茶培养基上,白灵芝的胞外粗多糖产量最高(1.49±0.33 g/L)且受各营养条件的影响顺序为葡萄糖>茶叶种类>红土>马铃薯>茶粉颗粒大小。此外,该菇胞外粗多糖的分泌受发酵液可溶性固形物、菌球数量的影响显著,其中前者对其间接影响最大,后者对其直接作用与综合作用最大。总之,茶培养基的营养条件(种类、浓度、颗粒大小等)与白灵芝的液体培养特性对其胞外粗多糖的分泌影响较大且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可为该菇多糖的提取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灵芝 茶基质 液体发酵 胞外粗多糖 优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综合课程的融通式构建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生全 郭窈君 张雪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小学综合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带来了新契机,但其仍面临本质内涵不清和育人指向不明的现状,导致浅层式整合、形式化整合等问题突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综合课程在本质内涵上,体现出课程内外部要素相融合的综... 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小学综合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带来了新契机,但其仍面临本质内涵不清和育人指向不明的现状,导致浅层式整合、形式化整合等问题突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综合课程在本质内涵上,体现出课程内外部要素相融合的综合性特征,同时兼具在课程活动上注重实践性以及在核心素养培育上强调生成性的特点。为实现培养“三有”新人的育人目标,中小学综合课程应当遵循融通式构建的基本逻辑,即通过创设情境化问题实现学科知识体系的融通,通过建立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家—校—社—自然”的融通,通过鼓励家长、社区工作者参与课程活动实现多主体间的融通和协同育人。在中小学综合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应当体现“开放—聚合—联动”的课程实施原则,构建起“以生为本、多元融合”的课程评价生态,建立“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课程督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课程 课程整合 融通式构建 核心素养 新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