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加工阶段普洱茶的微生物多样性与品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瑞娟 於莉军 +2 位作者 王桥美 彭文书 严亮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加工阶段(制作、发酵、贮藏)普洱茶的微生物多样性,明确不同加工阶段普洱茶的品质差异。【方法】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技术和PCR测序技术,对普洱茶不同加工阶段的细菌进行培养和分子鉴定,并通过感官测评、成分检测和电子鼻... 【目的】探究不同加工阶段(制作、发酵、贮藏)普洱茶的微生物多样性,明确不同加工阶段普洱茶的品质差异。【方法】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技术和PCR测序技术,对普洱茶不同加工阶段的细菌进行培养和分子鉴定,并通过感官测评、成分检测和电子鼻对茶品质进行判定。【结果】经分离纯化得到218株细菌,制作阶段的晒青毛茶(SQ)、发酵阶段的普洱熟茶(SC1)和贮藏阶段窖藏2年的普洱熟茶(SC2)中分别分离到77株、59株、82株细菌,未分离到真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细菌主要归类为无色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杆菌属、短状杆菌属、短芽孢杆菌属、金黄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短小杆菌属、拉乌尔菌属、肠杆菌属、泛菌属、草螺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考克氏菌属、干燥杆菌属和黄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是SQ、SC1、SC2中共同的优势菌属,37℃条件下培养,其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35.06%、55.93%、36.59%。除了芽孢杆菌,SQ中主要菌属为金黄杆菌属(19.48%)、无色杆菌属(12.99%)和短小杆菌属(6.49%);SC1中主要菌属为链霉菌属(11.86%)、短小杆菌属(10.17%)和库克菌属(10.17%);SC2中主要菌属为类芽孢杆菌属(15.85%)、肠杆菌属(12.20%)和葡萄球菌属(10.98%)。重金属、农药残留、致病菌、粉末、总灰分、粗纤维、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SC1中总游离氨基酸、茶红素、茶褐素、氟化物的质量分数以及儿茶素等茶多酚的质量分数均高于SC2;SC2中咖啡碱、茶多糖的质量分数均高于SC1;SC1和SC2中的咖啡碱、茶褐素的质量分数均高于SQ,而总游离氨基酸、茶氨酸、茶红素、茶黄素的质量分数以及儿茶素等茶多酚的质量分数均低于SQ。香气物质主要集中在甲基类、对硫化物、烃类、醇类、醛酮类、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苯类等。【结论】该研究可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多样性 茶品质 电子鼻 香气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醋中醋酸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2
作者 金娜 陈丽芳 +5 位作者 丁国燕 钟明远 罗凡 杜光怡 左奇飞 聂龙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7期66-69,共4页
对普洱地区以传统工艺手工酿制的7款普洱茶醋进行了微生物分离,旨在明确普洱茶醋菌种构成。结果表明,第1批样品中分离检测到30株酵母菌,其中一部分表现出特定的代谢特性。此外,通过醋酸菌的筛选,从4种茶醋中鉴定出8种高产酸菌株,初步认... 对普洱地区以传统工艺手工酿制的7款普洱茶醋进行了微生物分离,旨在明确普洱茶醋菌种构成。结果表明,第1批样品中分离检测到30株酵母菌,其中一部分表现出特定的代谢特性。此外,通过醋酸菌的筛选,从4种茶醋中鉴定出8种高产酸菌株,初步认定为醋酸菌,其中3-1号菌株产酸量最高,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普洱茶醋的醋酸产量比调味醋较低,而3-1号醋酸菌株的特性尤为突出。研究为深入分析普洱茶醋的微生物学特性及相关菌种的分离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醋 醋酸菌 生理生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技术及其在茶叶香气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雪梅 赵建锐 +2 位作者 王智慧 武珊珊 李家华 《中国茶叶》 2020年第6期5-9,共5页
针对电子鼻技术及其在茶叶香气判别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综述了电子鼻的结构组成及应用于茶叶香气组分检测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电子鼻判别茶叶香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电子鼻技术 茶叶 香气类型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武珊珊 丁其欢 +4 位作者 周雪芳 马占霞 杨雪梅 邵宛芳 苏建美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120-127,共8页
综述近年来不同酶工程技术,如酶的化学修饰、固定化酶技术、生物酶传感器等在茶叶中天然酶的获取、各类茶的初加工、茶叶的深加工及茶叶检测等方面的国内外应用研究成果,并对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酶工程技术 茶叶初加工 茶叶深加工 茶叶检测 茶叶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快消品与滇西南旅游市场融合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罗斯 任海涛 +1 位作者 李旸 王智慧 《中国茶叶》 2022年第4期72-76,共5页
滇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茶文化旅游资源。文章在构建茶产业+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及价值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滇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茶旅游发展、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特点及市场发展,提出滇西南旅游市... 滇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茶文化旅游资源。文章在构建茶产业+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及价值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滇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茶旅游发展、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特点及市场发展,提出滇西南旅游市场与普洱茶快消品融合策略,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为改善旅游过程中普洱茶消费体验、增加普洱茶快消品终端销售目标、提升普洱茶产业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快消品 滇西南旅游 茶旅融合 融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包装设计与绝版木刻元素的融合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旸 周淼 《福建茶叶》 2023年第10期65-67,共3页
近年来,市面上不断涌现将绝版木刻元素与普洱茶包装相融合的产品,但都未能获得较好的市场表现,因此,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多角度综述了目前绝版木刻与普洱茶包装设计融合的主要方式及存在问题,并结合消费者文化认同心理,对茶叶包装与绝版木... 近年来,市面上不断涌现将绝版木刻元素与普洱茶包装相融合的产品,但都未能获得较好的市场表现,因此,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多角度综述了目前绝版木刻与普洱茶包装设计融合的主要方式及存在问题,并结合消费者文化认同心理,对茶叶包装与绝版木刻的融合应用进行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包装 绝版木刻 消费者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消化系统的酸抑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晏和滇 杨德龙 +3 位作者 李燕 周清鹭 张涛 李舷绫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103-109,114,共8页
厌氧消化是指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被厌氧菌分解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广泛应用于农业有机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处理和处置。厌氧消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甲烷速率低于产酸速率时,有机酸会在体系中积累造成系统酸化,抑... 厌氧消化是指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被厌氧菌分解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广泛应用于农业有机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处理和处置。厌氧消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甲烷速率低于产酸速率时,有机酸会在体系中积累造成系统酸化,抑制产甲烷过程。酸抑制调控技术包括生物炭调控技术、活性炭调控技术、微量元素调控技术、碱性试剂调控技术等,通过增强微生物活性、中和冗余有机酸、吸附抑制因子等方式保持发酵系统酸碱稳定,促进物质转化,提升产气速率。酸抑制调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原料类型复杂、引入新抑制元素、调控成本高等因素限制,需要在传统技术优化、新技术开发、实践推广应用等方向持续创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挥发性脂肪酸 酸化 酸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课在《茶艺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智慧 罗斯 代江帆 《福建茶叶》 202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茶艺学》课程是我国涉茶与非涉茶专业高校课程之一,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的关键作用逐渐显现,课程地位不断提升,现有的传统教学设计已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微课融入《茶艺学》的课程教学设计中,... 《茶艺学》课程是我国涉茶与非涉茶专业高校课程之一,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的关键作用逐渐显现,课程地位不断提升,现有的传统教学设计已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微课融入《茶艺学》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可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思考,教师持续发展,教育方式不断探索研究”的新理念的逐步实施,可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展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艺学 微课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胶分离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周清鹭 李燕 +5 位作者 晏和滇 卢仕修 李舷绫 张涛 杨希 杨德龙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1期115-119,124,共6页
果胶是一种酸性杂多糖,成分复杂,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果胶分离提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法、化学法、超声波辅助法、微波辅助法和等离子体技术等。生物法包括酶促法、微生物法,分解效率高、过程可控、成本较低,是最常... 果胶是一种酸性杂多糖,成分复杂,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果胶分离提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法、化学法、超声波辅助法、微波辅助法和等离子体技术等。生物法包括酶促法、微生物法,分解效率高、过程可控、成本较低,是最常用的果胶分离提取技术,但存在微生物分离驯化困难、规模化生产能力低等问题;化学法主要包括酸法、碱法,采用与强酸、强碱反应提取果胶,生产效率高,常用于工业化生产中,但是操作时引入新物质,污染大、水耗大;超声波和微波与生物法、化学法等联用,能有效增强果胶提取速率、提高果胶质量,但在过程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新型降解果胶方法,能耗低、成本适中,其大规模使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 生物法 化学法 超声波辅助法 微波辅助法 等离子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茶叶新产品开发创新实践》课程实践与研究
10
作者 武珊珊 丁其欢 肖纯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期94-97,共4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将专业知识有效融入实践应用的能力。茶学学科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等特征,传统的实践课程设置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课时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茶学专业开设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将专业知识有效融入实践应用的能力。茶学学科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等特征,传统的实践课程设置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课时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茶学专业开设的《茶叶新产品开发创新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茶学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传统实践课程教学现状、该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分析与讨论,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该课程的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茶学 实践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喀斯特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钱玉平 宿兵兵 +3 位作者 高吉星 阮粉花 李亚伟 茅林春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4,共12页
为探明喀斯特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I)、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M) 3种模式,采用Biolog-ECO微孔培养法,旨在揭示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为探明喀斯特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I)、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M) 3种模式,采用Biolog-ECO微孔培养法,旨在揭示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多样性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MM及SM相比, MSI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McIntoshindex)分别显著提高了11.90%和58.40%,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wellcolordevelopment, AWCD)分别显著增加了24.50%和80.10%,羧酸类、氨基酸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平均相对吸光度分别显著提高了34.50%、63.70%和61.80%;碳源代谢指纹图谱表明,MSI模式中土壤微生物通过提高衣康酸的代谢活性进而增加了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通过提高L-苯丙氨酸、L-苏氨酸和甘氨酰-L-谷氨酸的代谢活性从而增加了氨基酸类碳源利用,通过提高吐温40、吐温80和肝糖的代谢活性从而增加了对多聚类碳源的利用;同时, MSI处理土壤SOC分别较MM和SM显著提高8.50%和72.84%, NH_4~+-N和TN含量分别较SM处理显著增加46.70%和33.30%;主成分分析表明,提取的2个主成分解释了碳源利用总变异的79.69%,种植模式对碳源代谢的综合利用能力表现为MSI>MM>SM,其中MSI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和多聚类代谢利用能力最强;冗余分析则表明,显著影响碳源代谢利用的2个环境因子分别是TN (53.50%)和SOC (30.90%),其中TN促进了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代谢利用, SOC加强了胺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综上可见,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的偏好性主要由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引起,同时又受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调控,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互作可能是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增产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Biolog-E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玲 田迪 +6 位作者 杨雪怡 黄媛 于娟 李金月 肖云彪 周红杰 李亚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0-68,共9页
以夏季采摘的云抗10号茶树鲜叶为原料,在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制成工夫红茶,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 以夏季采摘的云抗10号茶树鲜叶为原料,在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制成工夫红茶,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检测,探究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以期提高夏茶的利用率。结果表明,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红茶的干茶外形得分高于传统红茶,汤色比传统红茶更红更亮,且发酵前添加百香果果汁的红茶(BTR)香气馥郁,香型更丰富。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能够提高红茶中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茶黄素的含量(P<0.05),降低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含量(P<0.05)。共鉴定出72种香气成分,以醇类、杂环类和酯类挥发性成分种类为主,香叶醇、芳樟醇、苯甲醛、苯乙醛、壬醛、α-紫罗酮、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为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红茶产生花香果香的重要香气成分。2-庚醇、大马士酮为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β-环柠檬醛、月桂烯、乙酸芳樟酯为BTR的特有香气成分。茉莉酮为发酵后添加百香果果汁的红茶(BTF)的特有香气成分。综上所述,发酵前后添加百香果果汁能够提高夏季红茶的风味品质,其中发酵后添加百香果果汁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百香果 发酵 风味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26种石斛种质资源的形态分类与亲缘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梦露 李宗艳 +4 位作者 任书娴 杨建伟 伍倩 冯尧 叶松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检索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兰花登录情况并记录26个野生石斛的育种情况,对26份代表野生石斛种质资源的23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计算,并对主成分分析得到的重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了解不同石斛的表型多样性及组间亲缘关系,评估石斛兰原生种... 检索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兰花登录情况并记录26个野生石斛的育种情况,对26份代表野生石斛种质资源的23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计算,并对主成分分析得到的重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了解不同石斛的表型多样性及组间亲缘关系,评估石斛兰原生种的育种潜力。结果表明,截至2023年12月,26种石斛原生种作亲本的杂交种登录总数量为74个,组内杂交种45个,组间杂交种29个。26个石斛供试材料的变异系数(CV)为28.33%~47.14%,其中萼片宽的CV最小(28.3%),叶宽的CV最大(47.14%);Simpson指数(D)在0.22~0.78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H′)在0.43~1.47之间,节间形态的D值(0.22)和H′值(0.43)最小,唇瓣形状的D值(0.78)和H′值(1.47)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权重大于4%的13个主要性状,对13个主要性状根据Euclidean距离,采用ward法进行系统聚类发现,在欧氏距离为15.3处,将26份石斛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重唇石斛、球花石斛最早聚在一起,亲缘关系最近,鼓槌石斛与尖刀唇石斛的亲缘关系最远。综合兰花登录情况和表型聚类发现,有39个组合杂交成功且在表型聚类中显示近缘关系。表型聚类结果与石斛兰杂交登录情况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可为后续石斛兰杂交亲本选配提供参考。金钗石斛、细茎石斛、蜻蜓石斛、鼓槌石斛等与其他供试石斛杂交亲和性高,是较理想的杂交亲本。重唇石斛和球花石斛,高山石斛和兜唇石斛,束花石斛和流苏石斛,长距石斛和竹叶石斛,串珠石斛和苏瓣石斛,玫瑰石斛和翅萼石斛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未见有杂交种登录,可作为后续杂交育种的亲本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表型性状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亲本选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品种云研73-477不同发育阶段体细胞幼胚成熟培养效率比较
14
作者 桂明春 于静娟 +6 位作者 方芳 罗荣惠 缪佳 李玲 梁国平 孙小龙 柳觐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08-1617,共10页
为了提高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品种云研73-477体细胞幼胚成熟培养效率,提高其正常成熟体胚与体胚植株获得率,为该无性系品种体胚植株规模化扩繁及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将云研73-477不同发育阶段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接种至附加不同种... 为了提高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品种云研73-477体细胞幼胚成熟培养效率,提高其正常成熟体胚与体胚植株获得率,为该无性系品种体胚植株规模化扩繁及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将云研73-477不同发育阶段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接种至附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外源激素培养基中进行成熟培养,通过统计体胚成熟率、正常成熟体胚及体胚植株获得率,综合分析比较不同发育阶段初生体细胞幼胚的成熟培养效率,优选出适宜各发育阶段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成熟培养的外源激素组合。结果表明:(1)云研73-477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的成熟培养效果随其发育程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早期子叶胚的成熟培养效果最好,体胚成熟率均高于50%,变幅为50.74%~74.83%,总体均值高达(66.25±6.98)%,且成熟体胚大都具有双极性结构,能正常萌发形成完整植株。正常成熟体胚获得率变幅为35.0%~59.96%,总体均值为(47.80±6.89)%,体胚植株获得率变幅为15.62%~49.17%,总体均值为(26.67±8.99)%。鱼雷胚次之,心形胚最差,二者的体胚成熟率总体均值低于31%,分别为(30.05±12.68)%和(29.33±10.93)%,且成熟体胚大都畸形化,多为片状、团块状,不能正常萌发形成完整植株,正常成熟体胚获得率仅分别为(15.64±7.01)%和(5.46±4.28)%,分别较早期子叶胚低32.16%和42.34%,体胚植株获得率分别为(7.22±3.41)%和(0.83±0.80)%,仅为早期子叶胚的0.27倍和0.03倍。(2)不同发育阶段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成熟培养对外源激素的需求不同,心形胚为6-BA0.5 mg/L+NAA0.15 mg/L+KT 0.25 mg/L,鱼雷胚为ABA 0.4 mg/L+GA30.5 mg/L+6-BA 2.0 mg/L+NAA 0.15 mg/L,早期子叶胚为ABA 0.1 mg/L+GA31.0 mg/L+6-BA 1.5 mg/L+NAA 0.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成熟培养 体细胞幼胚 正常成熟体胚 体胚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玉茶种质资源的叶片结构与生化品质成分分析
15
作者 严慧婷 王艳燕 +12 位作者 陆建伟 饶自蕾 李媛媛 常润润 赵红艳 杨俊聪 张丽兰 白捌普 陆丽萍 白冰 王白娟 高峻 刘志薇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1-586,共16页
玛玉茶(Camellia sinensis var.pubilimba‘Mayu’)是云南绿春县主栽的白毛茶变种资源。以茶变种(C.sinensis var.sinensis,CSS)和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CSA)为对照组,系统分析28份种质的叶片解剖结构与生化成分,首次构... 玛玉茶(Camellia sinensis var.pubilimba‘Mayu’)是云南绿春县主栽的白毛茶变种资源。以茶变种(C.sinensis var.sinensis,CSS)和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CSA)为对照组,系统分析28份种质的叶片解剖结构与生化成分,首次构建其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玛玉茶(MY组)叶片气孔密度高于对照,MY组的M4、M5气孔面积较CSS和CSA分别减少30.0%和10.6%,上表皮独特波浪状蜡质层;抗寒性隶属函数分析显示,M4和M5种质得分较高(0.975和0.689),且栅/海比对抗寒性呈显著正向影响(β=0.179,P<0.01)。生化分析表明,玛玉茶水浸出物(46.8%)与茶多酚(32.14%)稳定性高(CV<5%),酚氨比(9.05~14.54)兼具红茶与绿茶适制性;其儿茶素品质指数显著优于对照(P<0.05),且苦味氨基酸较CSS降低18.04%,鲜味氨基酸较CSA提升17.76%,而甜味氨基酸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结合差异代谢物筛选出10种特征标志物(甲硫氨酸、茶氨酸、咖啡碱以及7种儿茶素衍生物),可用于区分玛玉茶与对照组。该研究从结构适应性与生化成分层面揭示了玛玉茶的种质特异性,为其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及功能成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玉茶 白毛茶 叶片结构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兼具产油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印度血桐种仁内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16
作者 李浩 孟加梅 +1 位作者 郭娟 田波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3,共6页
旨在寻找兼具产油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以有效降低发酵成本,进而促进产油微生物的应用。通过苏丹黑B染色法筛选印度血桐种仁中具有产油能力的内生菌,并通过刚果红筛选法初筛、滤纸条崩解实验和产纤维素酶活力测定复筛纤维素降解能力... 旨在寻找兼具产油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以有效降低发酵成本,进而促进产油微生物的应用。通过苏丹黑B染色法筛选印度血桐种仁中具有产油能力的内生菌,并通过刚果红筛选法初筛、滤纸条崩解实验和产纤维素酶活力测定复筛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产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印度血桐种仁中共筛选出6株兼具产油能力和纤维素降解的菌株,其中Mi007号菌株的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3.16)较大,滤纸崩解情况最佳,产纤维素酶活力(12.33 U/mL)最高,其纤维素降解能力最强。优化的发酵条件为酵母粉用量1.0 g/L、pH 6、接种量5.0 mL(40 mL培养基),在此条件下Mi007号菌株有最佳产油量,为409.31 mg/L,所产油脂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油酸(C18∶1)。经测序鉴定,Mi007号菌株为巨大普利斯特氏菌(Priestia megaterium),序列相似度为99.93%。综上,Mi007号菌株兼具产油和纤维素降解能力,且产油量较高,有望成为克服工业发酵成本问题的备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 印度血桐种仁 纤维素降解 微生物油脂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OAV分析云南红茶香气特征
17
作者 丁其欢 邓敏 +3 位作者 施德康 苏建美 顾冲林 李思锦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80,共14页
为探究云南不同产区滇红茶香气特征,选取普洱思茅、保山昌宁、西双版纳勐海和临沧凤庆4个产区12份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S-SPME-GC-MS)和强极性色谱柱DB-WAX分离鉴定不同产区滇红茶的挥发性成分,使用香气活... 为探究云南不同产区滇红茶香气特征,选取普洱思茅、保山昌宁、西双版纳勐海和临沧凤庆4个产区12份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S-SPME-GC-MS)和强极性色谱柱DB-WAX分离鉴定不同产区滇红茶的挥发性成分,使用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结合化学计量学,解析不同产区滇红茶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及香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产区滇红茶共鉴定出14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醇类、醛类、酯类和烯烃类物质。借助香气活性值筛选出50种对滇红茶风味有贡献的物质(OAV≥1),其中,芳樟醇和β-紫罗酮的OAV具有突出地位,对不同产区滇红茶的风味构成均有重要作用。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筛选出43种差异标志物(VIP≥1)。基于OAV和OPLS-DA结果,筛选出12种滇红茶的特征性差异物质:2-甲基丁醛、苯甲醛、庚醛、叶醇、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D-柠檬烯、(E)-β-罗勒烯、β-紫罗酮、β-紫罗兰酮、β-二氢紫罗兰酮、4-异丙基甲苯。叶醇对昌宁产区红茶的清香具有突出贡献;二氢猕猴桃内酯、β-二氢紫罗兰酮对勐海产区的花香、果香具有突出贡献,庚醛对凤庆产区的果香具有突出贡献。进一步分析表明,4个产区滇红茶香型均以花香、果香为主,带甜香,再结合聚类分析,昌宁和凤庆产区有花香、甜香,果香较为强烈;思茅和勐海产区差异性化合物种类较多,复合香明显,涉及甜香、蜜香、草香、清香、脂肪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茶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挥发性物质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菌”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18
作者 彭文书 郑彩兰 +6 位作者 范垚 刘新月 马莉 杨瑞娟 刘丽 王桥美 严亮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314,共11页
【目的】明确“金花菌”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工艺条件,为金花普洱茶的稳定生产及其深加工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不同等级原料、不同压力、不同潮水量对比发酵,探究“金花菌”发酵普洱茶的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 【目的】明确“金花菌”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工艺条件,为金花普洱茶的稳定生产及其深加工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不同等级原料、不同压力、不同潮水量对比发酵,探究“金花菌”发酵普洱茶的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发酵前后的茶叶香气物质分析比较,感官审评茶叶发酵前后的滋味,结合理化检测分析冠突散囊菌对普洱熟茶发酵的影响。【结果】确定“金花菌”发酵普洱茶最佳发酵条件:以7级云南晒青毛茶为原料,潮水量20%,温度29℃,湿度75%条件下培养40 d。在该条件下培养出的金花普洱茶砖,发花茂盛,松紧适宜,咖啡碱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上升,而茶多酚含量则下降8.01%,茶汤深红明亮、口感顺滑、有独特的“菌香”,茶叶香气由花果香型转化为草木香或其他类型特殊香气。发酵后醇类、酮类、酯类等物质成分含量总体下降,氧化芳樟醇、正十三烷、苯乙酮等构成冠突散囊菌“菌香”香气特征的化学组分含量增加。【结论】“金花菌”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可行,经过金花发酵工艺处理后的茶叶品质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冠突散囊菌 金花普洱茶 发酵工艺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份黄晶果种质资源在普文试验林场引种适应性评价
19
作者 姜存良 邓少文 +6 位作者 李梦迪 陈学文 朱秋蓉 玉坎丙 张传光 丁云秀 杨德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为客观评价黄晶果在西双版纳地区的栽培适应性,以在云南热区特色经济林种木质资源圃引种的18份黄晶果种质资源为对象,开展了黄晶果的植物学特征观察,测定各种质资源果实的10个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引进的黄晶果种质资... 为客观评价黄晶果在西双版纳地区的栽培适应性,以在云南热区特色经济林种木质资源圃引种的18份黄晶果种质资源为对象,开展了黄晶果的植物学特征观察,测定各种质资源果实的10个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引进的黄晶果种质资源在引种地均有较好的生长表现。其中,J7种质资源平均单果质量达308 g、可食率为65.07%、可溶性糖13.51%、可溶性固形物达15.9%,综合表现优秀,可在相关区域推广种植。J18平均单果质量最大,达338.8 g,果实基部呈长凸起状,较其他种质资源有明显差异,但因其果实品质不高,可作为大果型品种的育种材料。J1树势生长旺盛,平均单果质量为182.17 g,可食率48.83%,值较低但果实营养品质指标均有较高水平,可作为小果型优良品种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为黄晶果的产业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晶果 种质资源 引种 相关性分析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发酵当归咖啡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活性分析
20
作者 王焯 於莉军 +3 位作者 陈云兰 林珊 刘丽 杨瑞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118,共10页
以当归、咖啡为原料经自然发酵制备当归咖啡饮品,以感官评分与总多糖含量计算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当归咖啡发酵工艺,并分析其风味物质、理化性质及体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提物添加量155... 以当归、咖啡为原料经自然发酵制备当归咖啡饮品,以感官评分与总多糖含量计算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当归咖啡发酵工艺,并分析其风味物质、理化性质及体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提物添加量155 mL、料液比1∶15(g/mL)、发酵时间2.4 d、发酵温度34.2℃。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当归咖啡味道醇厚,有当归清香,综合评分为0.877,其氨基酸、总多酚、黄酮、咖啡碱、总多糖含量分别为空白发酵样品的1.04、1.45、1.18、1.34、1.52倍;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α-淀粉酶酶活性的IC50均低于空白发酵样品,表明自然发酵当归风味咖啡具有较多的活性物质、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降血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当归 自然发酵 体外活性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