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术(系列笔谈之文学篇) |
刘士林
赵志军
程相占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2
|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兼论美学学科的道德形上形态 |
劳承万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3
|
论列维-斯特劳斯与马克思的理论联系 |
蓝国桥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4
|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国家间的影响关系 |
王钦峰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5
|
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人性书写的历史关系和艺术传统 |
徐肖楠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6
|
三江侗语汉语借词声母系统研究 |
陈宗林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0 |
|
7
|
文学新形态与文学博客群 |
刘海涛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8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美育观念的转变 |
周立群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9
|
动态性评价:语文课程评价的新视角 |
周立群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10
|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
劳承万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11
|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忠孝观 |
鲁红平
|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12
|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新探索 |
林衡勋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13
|
茶馆酒店:中国现代小城叙事的核心化意象 |
熊家良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8
|
|
14
|
心性文化与真善美:中西文化形态之大别 |
劳业辛
劳承万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5
|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 |
李新灿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16
|
美学学科的两种理论形态 |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17
|
西方女吉诃德与中国女性武侠 |
王阳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8
|
但丁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 |
刘晓文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2 |
3
|
|
19
|
试论笔画名称的规范化 |
马显彬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
20
|
中国新文化场域中的外国文学经典 |
王钦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