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术(系列笔谈之文学篇)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士林 赵志军 程相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的原因,对它的批判与否定是远远大于阐释与接受的。如果说它有所收获,那也主要局限在对此半通不通的文学界,如当时的先锋派作家就是从这里获得了进行语言试验与虚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在时光流逝了近二十年以后,重温"语言学转向"是意味深长的。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变化,更意味着西方哲学在现代语境中一个基础性的迁移。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传统学术对象有二:一是唯物论看重的客观世界,二是唯心论看重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理念是"存在决定意识",后者的深层结构是"意识决定存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讲得就是这两个基础之间的一次转换。从此以后,哲学研究不再围绕着传统的客观世界、而是开始围绕着主体自身旋转。这个旋转一直延续到西方现代哲学史,它的关键词也由康德的意识-心理机能转变为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原始本能,等等。"语言学转向"与此不同,它在存在与意识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范畴,这就是既不同于客观物质也不同于主体机能的文化符号。以人类创造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界 先锋派 文学研究 生命经验 虚构 作家 阐释 中国学术 游戏 重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兼论美学学科的道德形上形态 被引量:4
2
作者 劳承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9-139,共11页
"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 "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道德的象征 学科形态 感性 超感性 道德目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列维-斯特劳斯与马克思的理论联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蓝国桥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2,共5页
列维 -斯特劳斯是现代人文学科中影响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家 ,他与马克思的关系是众所周知并且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从整体上看 ,他与马克思的关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他对马克思自我意识的消化与认同 。
关键词 人类学 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国家间的影响关系
4
作者 王钦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3-136,共4页
在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关系史上,司各特历史小说对法、俄两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欧洲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关系的主流是俄国和西欧文学间的交互影响;英、法、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 19世纪 欧洲现实主义 影响 司各特 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人性书写的历史关系和艺术传统
5
作者 徐肖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3-127,共5页
本文力图对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人性书写的历史关系和艺术传统作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 人性书写 历史关系 艺术传统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侗语汉语借词声母系统研究
6
作者 陈宗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89-93,共5页
三江侗语汉语借词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研究三江侗语中汉语借词的声母系统 ,并与中古汉语声类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三江侗语汉语借词声母与中古声类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声母语音演变的... 三江侗语汉语借词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研究三江侗语中汉语借词的声母系统 ,并与中古汉语声类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三江侗语汉语借词声母与中古声类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声母语音演变的历史层次 ,是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投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侗语 汉语借词 声母 中古汉语声类 语音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新形态与文学博客群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海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6-127,共2页
当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兴起之后,当90年代审美文化日益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时,“文化批评”和“消费时代”话语便先后在文学评论界悄然流行开来,学界已就有关问题讨论了一段时间,但至今它们还是两个有纷议的概念,值... 当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兴起之后,当90年代审美文化日益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时,“文化批评”和“消费时代”话语便先后在文学评论界悄然流行开来,学界已就有关问题讨论了一段时间,但至今它们还是两个有纷议的概念,值得深究和澄清。为此,借2005年广东省文学理论研究会和比较文学研究会年会之机,本刊与学会有关组织者便酝酿相关论题展开讨论,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有这组笔谈呈献给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学 存在形态 博客 语言艺术 现代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 信息社会 市场经济 消费时代 呈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美育观念的转变 被引量:5
8
作者 周立群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7-149,155,共4页
关键词 美育观念 改革背景 新课程 学校 审美教育 创造性表现 受教育者 传统美育 个体情感 审美对象 具体表现 自主体验 审美主体 个性情感 审美过程 先验性 学生 “美” 德育 内心 解读 教参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性评价:语文课程评价的新视角 被引量:9
9
作者 周立群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3-110,129,共9页
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是一种动态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具有多维性、对话性、多样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特点。语文课程动态性评价在实施策略上应注意: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互动统一;现时判断与前瞻性评价的统一;点的透视与面的综合的统一;量性评... 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是一种动态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具有多维性、对话性、多样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特点。语文课程动态性评价在实施策略上应注意: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互动统一;现时判断与前瞻性评价的统一;点的透视与面的综合的统一;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结果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课程评价 动态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9
10
作者 劳承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40,共8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中国美学:道德形上美学 诗性智慧型美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忠孝观 被引量:8
11
作者 鲁红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6,共7页
《世说新语·德行》撇开了华歆、王朗之徒的不忠不义之举,赞扬他们的"小廉曲谨"之行。以忠义入选《德行》的只有一则,而以孝行入选的却有十三则,其结果显示出:在玄学思潮的冲击下,魏晋士人援道入儒,重新建构他们特有的道... 《世说新语·德行》撇开了华歆、王朗之徒的不忠不义之举,赞扬他们的"小廉曲谨"之行。以忠义入选《德行》的只有一则,而以孝行入选的却有十三则,其结果显示出:在玄学思潮的冲击下,魏晋士人援道入儒,重新建构他们特有的道德观与价值取向。随着君权的衰落,门阀制度的确立,他们普遍接受了先亲后君、先孝后忠的思想。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做出种种越礼行为,但并不想废弃礼教,而是提出了"因时修制"、"缘情制礼",试图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冲突。因此他们在推崇孝时并不只主守礼之孝,而是同样看重出于真情的死孝、心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士人 忠孝 名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新探索 被引量:8
12
作者 林衡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1,共7页
本文结合中国哲学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进行了新探索。认为《原道》中之"道"的内涵应包括二层面意义:一是这道指天(地)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属心性哲学范畴。二是这道还统摄有文学的圣道... 本文结合中国哲学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进行了新探索。认为《原道》中之"道"的内涵应包括二层面意义:一是这道指天(地)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属心性哲学范畴。二是这道还统摄有文学的圣道传统的内涵,这又包括二层次:一为自庖牺起始,中经尧、舜、禹、文王、周公,到孔子的外在众圣承传序列;二为以"道心惟微"哲学内容为基础的内在"文心—道心"系统,其中以后者为最重要,这对应于哲学"道心惟微"的"文心—道心",才是领悟天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并创作"道之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道心惟微 心性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馆酒店:中国现代小城叙事的核心化意象 被引量:8
13
作者 熊家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86-89,共4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叙事空间,系由小城文学、都市文学和乡村文学这三大板块组成。不同于后两者的意象呈示,茶馆酒店因其普遍性和中心地位而成为中国现代小城叙事的核心意象,揭示了小城社会的时代氛围、人际关系及精神状貌,并借此表达...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叙事空间,系由小城文学、都市文学和乡村文学这三大板块组成。不同于后两者的意象呈示,茶馆酒店因其普遍性和中心地位而成为中国现代小城叙事的核心意象,揭示了小城社会的时代氛围、人际关系及精神状貌,并借此表达了现代作家对小城人生负面价值的批判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 叙事 核心意象 茶馆酒店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文化与真善美:中西文化形态之大别 被引量:2
14
作者 劳业辛 劳承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7-143,共7页
中土心性文化,是血缘文化,又曰五伦文化或"礼—乐"文化。其源头皆来自圣人系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德性精神,其核心观念是礼与孝,礼主外,孝主内。西方文化,是因果律/逻辑理性文化,又曰"认识论—本体论"文化,或智... 中土心性文化,是血缘文化,又曰五伦文化或"礼—乐"文化。其源头皆来自圣人系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德性精神,其核心观念是礼与孝,礼主外,孝主内。西方文化,是因果律/逻辑理性文化,又曰"认识论—本体论"文化,或智思文化,其三分结构曰真善美。心性文化融于全身,逻辑理性文化仅是大脑之反映,只作线性逻辑推演。故心性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与逻辑理性文化中的真善美,泾渭分明,各是相对的独立系统。目前学界中西相混,其表现之一,是在中土文化中大谈真善美,此是指鹿为马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理性 仁义礼智 真善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新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结构特征最为明显、对中华民族心理影响最为深巨的中国古代小说流派无疑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人们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奠定其研究基础的则是鲁迅先生和孙楷第先生。此后,由于国事多艰,人们很少关注才子佳人小说,直... 结构特征最为明显、对中华民族心理影响最为深巨的中国古代小说流派无疑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人们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奠定其研究基础的则是鲁迅先生和孙楷第先生。此后,由于国事多艰,人们很少关注才子佳人小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林辰先生等的大声呼吁和春风文艺出版社等的努力,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才开始有了较大起色。虽然迄今为止,发表这方面的论文不足180篇,专著也只有4部,但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却在兴起原因、思想内蕴、艺术特色、人物类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为方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必要对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 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学科的两种理论形态 被引量:7
16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0,共9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实际上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美学的传统形态,是从属于哲学体系的,即“真—善—美”三分结构中的“美”之形态,它无法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只有和哲学体系共沉浮———这是哲学体系中的美学理论形态。比这更古老... 中国现当代美学,实际上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美学的传统形态,是从属于哲学体系的,即“真—善—美”三分结构中的“美”之形态,它无法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只有和哲学体系共沉浮———这是哲学体系中的美学理论形态。比这更古老、更悠久的美学理论形态,应是意大利维柯所提出的“诗性智慧”形态,它是原始人(民族)的思维方式。所谓“诗性智慧”形态是指原始人天然地开创的用“感官—想象(记忆)”并通过“比喻”把握世界的“感性—艺术”思维方式。这是一种诗性的理论形态,它区别于哲学的“逻辑—推理”形态。当下学界缺乏这两种理论形态的自觉意识,把两者混淆起来,导致“两张皮一起扯”的糊涂局面。现当代中国美学欲求得有实质性的进展,除了首先理清两种理论形态的区别之外,别无它途。此外,这也是梳理“中国美学”的大前提,应该打破“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美学的僵局,展现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体系 真善美 诗性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女吉诃德与中国女性武侠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39,共5页
中国武侠小说和古典艳情小说与西方骑士小说和罗曼司大致相当,中国女性武侠则与西方"女吉诃德小说"调侃的对象文本相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当前的"雅""俗"之争,还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 中国武侠小说和古典艳情小说与西方骑士小说和罗曼司大致相当,中国女性武侠则与西方"女吉诃德小说"调侃的对象文本相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当前的"雅""俗"之争,还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本生产和样式发展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吉诃德 女性武侠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但丁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晓文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5期86-91,共6页
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在接受当时处于高峰时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面 ,具有重要的地理文化优势 ,事实上 ,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那和阿威罗伊的哲学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诗人但丁的诗学观和《神曲》的创作。这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在接受当时处于高峰时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面 ,具有重要的地理文化优势 ,事实上 ,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那和阿威罗伊的哲学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诗人但丁的诗学观和《神曲》的创作。这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但丁 阿拉伯-伊斯兰哲学 中世纪 《神曲》 文化交流 隐喻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诗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笔画名称的规范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显彬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2,共4页
现行汉字的研究还很薄弱,没有引起学人的足够重视,许多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笔画名称的规范统一就是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语委费锦昌先生说:“汉字笔画的命名,可以说这些年来从没有认认真真地做过研究和统... 现行汉字的研究还很薄弱,没有引起学人的足够重视,许多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笔画名称的规范统一就是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语委费锦昌先生说:“汉字笔画的命名,可以说这些年来从没有认认真真地做过研究和统一工作。”〔1〕遗憾的是,费锦昌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折 基本笔画 弯钩 名称命名 《现代汉语》 汉字笔画 胡本 张本 现代汉字学 增订二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化场域中的外国文学经典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钦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0-116,共7页
对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而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处于动态转换和自我蜕变过程中的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其实并不是一个有待于启蒙的温顺的学童,而是一个具有成人和导师眼光的严格的挑选者、积极的对话者、谨慎的审查者、聪... 对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而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处于动态转换和自我蜕变过程中的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其实并不是一个有待于启蒙的温顺的学童,而是一个具有成人和导师眼光的严格的挑选者、积极的对话者、谨慎的审查者、聪明的歪曲者乃至粗暴的判决者;它为汉语转换中的外国文学所提供的决不是某种被动的或者具有轻度制约性的语境,而是一个具有垄断色彩和制导功能的场域。该场域不仅依据自身合法化的文学定义去挑选、删改、误读和附会外国文学经典,以及通过赋予其以政治新意而将其再经典化,而且依据这一文学定义去规范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本文分析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文化场域在外国文学经典功能变异过程中所发挥的制导作用,阐述了汉译文学场内政治性赋义系统合法化危机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文化场域 外国文学经典 再经典化 政治性赋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