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岭龙胆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1
作者 彭江丽 彭兰淳 +3 位作者 王鹏 彭求贤 郑青竹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383,共9页
目的建立五岭龙胆的鉴别研究方法。方法采用生药学常规方法,对五岭龙胆进行原植物和药材性状观察,并对其鉴别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常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结合多种显微制片方法对五岭龙胆进行不同组织部位及全草粉末的研究。结果... 目的建立五岭龙胆的鉴别研究方法。方法采用生药学常规方法,对五岭龙胆进行原植物和药材性状观察,并对其鉴别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常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结合多种显微制片方法对五岭龙胆进行不同组织部位及全草粉末的研究。结果五岭龙胆原植物、性状和显微组织构造等特征明显;五岭龙胆根横切面可见后生皮层,茎横切面凯氏带明显。叶上表皮可见头状凸起,表皮细胞壁呈浅波状弯曲;叶下表皮可见气孔和非腺毛,表皮细胞壁呈深波状弯曲。花瓣上表皮具有排列规律的脑纹状类球形突起,基部呈流苏状;花瓣下表皮可见排列规律的脊状扁长条形隆起。花粉粒呈长圆形,具有三条萌发沟,表面饰纹网眼大小不一。种子呈梨形,表面蜂窝状,可见Ⅰ和Ⅱ饰纹。全草粉末特征可见外皮层细胞等显微特征。结论五岭龙胆的形态组织特点为其准确鉴定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岭龙胆 显微特征 形态组织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尾芋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乳腺癌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鹏 陈娅 +3 位作者 彭兰淳 郑青竹 彭江丽 彭求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研究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及小鼠乳腺... 研究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及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从尖尾芋根茎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苯甲酸(2)、香草酸乙酯(3)、没食子酸乙酯(4)、7-羟基香豆素(5)、肉豆蔻酸甲酯(6)、角鲨烯(7)、齐墩果酸(8)、熊果酸(9)、香紫苏醇(10)、香紫苏内酯(11)、原儿茶醛(12)、原儿茶酸(13)、二十八烷醇(14)和没食子酸(15),化合物2~15为海芋属首次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尖尾芋首次分离得到。乳腺癌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4、8和9对3种乳腺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尾芋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乳腺癌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茎双蝴蝶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3
作者 郑青竹 黄湘瑜 +4 位作者 彭兰淳 奉艳婷 张洁 彭江丽 彭求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研究龙胆科双蝴蝶属细茎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filicaule(Hemsl.)Harry Sm.全草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细茎双蝴蝶醇提物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 研究龙胆科双蝴蝶属细茎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filicaule(Hemsl.)Harry Sm.全草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细茎双蝴蝶醇提物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鉴定其化合物结构。采用CCK-8法检测细茎双蝴蝶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细茎双蝴蝶全草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2个化合物,分别为蛇菰素B(1)、3β-棕榈酸酯-28-羟基-β-香树脂醇(2)、3β-棕榈酸酯-28-羟基-α-香树酯醇(3)、乌发醇(4)、2-hydroxydiplopterol(5)、eupatoric acid(6)、齐墩果酸(7)、熊果酸(8)、豆甾-4-烯-3-酮(9)、豆甾-4,22-二烯-3-酮(10)、豆甾醇(11)、β-谷甾醇(12)、(22 E)-5a,8a-epidoxyergosta-6,22-dien-3b-ol(13)、1,8-二羟基-3,4,7-三甲氧基呫吨酮(14)、大黄素甲醚(15)、托可醌(16)、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呫吨酮(17)、十五烷酸(18)、1,7-二羟基-3,4-二甲氧基呫吨酮(19)、正三十一碳醇(20)、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21)、甘油三亚油酸酯(22)。化合物1~6、9、10、13~22为首次从双蝴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细茎双蝴蝶全草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7、8和15对肝癌HepG2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_(50)值分别为56.72±0.65、49.93±0.93和47.65±0.5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茎双蝴蝶 呫吨酮类 醌类 三萜类 抗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岭龙胆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彭江丽 王鹏 +2 位作者 彭求贤 李娟 李顺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716-1723,1781,共9页
研究五岭龙胆(Gentiana davidii Franch.)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综合应用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五岭龙胆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理... 研究五岭龙胆(Gentiana davidii Franch.)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综合应用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五岭龙胆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与文献数据比对等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共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1)、乌发醇(2)、ursaldehyde(3)、28-norurs-12-en-3β-ol(4)、齐墩果酸(5)、β-amyrin-n-nonyl ether(6)、vanillyl glycol(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和anemarrhenoside B(10)、正二十六烷(11)、正三十一烷醇(12)、1,5-bisβ-D-glucopyranosyloxy-2-(3′,3′-dimethylallyl)benzene(13)、2,4-二叔丁基苯酚(14)和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15)。化合物7、14和15为龙胆属首次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五岭龙胆首次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15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1、5和9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的NO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岭龙胆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三萜 苯丙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咽清口服液抗炎活性成分的筛选 被引量:13
5
作者 欧阳文 罗懿钒 +12 位作者 唐代凤 王雄龙 张云坤 周华荣 于炜民 曾颖陈韬 刘梓琛 胡云舒 唐琴 陈林 郭丽娟 唐纯玉 李顺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32-1936,共5页
目的筛选喉咽清口服液(土牛膝、马兰草、天名精、车前草)中的抗炎活性成分。方法ODS⁃AQ反相柱分离喉咽清浸膏后,分别用水、10%甲醇、30%甲醇、50%甲醇、70%甲醇、90%甲醇、甲醇、异丙醇进行洗脱。构建LPS(1μg/mL)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 目的筛选喉咽清口服液(土牛膝、马兰草、天名精、车前草)中的抗炎活性成分。方法ODS⁃AQ反相柱分离喉咽清浸膏后,分别用水、10%甲醇、30%甲醇、50%甲醇、70%甲醇、90%甲醇、甲醇、异丙醇进行洗脱。构建LPS(1μg/mL)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以NO释放量为指标来评价浸膏及其洗脱组分的抗炎活性。LC⁃MS法鉴定相关成分结构,RP⁃HPLC法测定其含量。结果70%甲醇洗脱组分的体外抑制NO作用最强,IC50为35.25μg/mL,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竹节参皂苷Ⅴ、竹节参皂苷Ⅳa,其中后者含量更高,活性更好。竹节参皂苷Ⅳa在0.15~3.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4.22%,RSD为1.61%,3批样品中其含量均高于0.2 mg/mL。结论竹节参皂苷Ⅳa为喉咽清口服液的主要抗炎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咽清口服液 抗炎活性成分 NO 巨噬细胞RAW264.7 LC⁃MS RP⁃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产石菖蒲和水菖蒲挥发油成分分析和抑菌活性检测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娟 刘清茹 +3 位作者 肖兰 谢谦 田小娟 李顺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778-2782,共5页
目的研究湖南产石菖蒲和水菖蒲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和体外抑菌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分析其成分组成,平皿打孔和数学级试管稀释法测定其体外抑菌活性。结果在石菖蒲挥发油中鉴定出41个化合物,主要为甲基胡椒酚(45.06%)... 目的研究湖南产石菖蒲和水菖蒲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和体外抑菌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分析其成分组成,平皿打孔和数学级试管稀释法测定其体外抑菌活性。结果在石菖蒲挥发油中鉴定出41个化合物,主要为甲基胡椒酚(45.06%)、顺式异丁香酚甲醚(35.51%)、β-细辛醚(9.38%)和长叶松烯(1.50%);在水菖蒲挥发油中鉴定出46个化合物,主要为β-细辛醚(16.58%)、蓝桉醇(14.38%)、水菖蒲酮(10.81%)、去羟基异菖蒲烯二醇(9.33%)、9-柏烷酮(8.07%)和喇叭烯氧化物(6.99%)。两者体外均对除绿脓杆菌外的7种供试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后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前者。结论湖南产石菖蒲和水菖蒲挥发油的成分和抑菌活性均有较大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加以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菖蒲 水菖蒲 挥发油 抑菌活性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小芳 李娟 +3 位作者 徐博 唐敏 熊斯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83-288,共6页
中国菱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菱角食药用历史悠久。菱属植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萜类、甾醇、酚酸类及黄酮类等化合物,目前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比较深入,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菌和免疫调节等活性,已有初步研究的生物活性包括降低血... 中国菱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菱角食药用历史悠久。菱属植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萜类、甾醇、酚酸类及黄酮类等化合物,目前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比较深入,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菌和免疫调节等活性,已有初步研究的生物活性包括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抑制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诱导He La细胞凋亡、镇痛、保肝、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驱虫。本文对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菱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属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降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2)联用技术的菖蒲属中药7H-薁[1,2,3-i,j]异喹啉-7-酮类成分的分析
8
作者 李娟 黄玉婷 +4 位作者 段彦 马源 杨紫怡 严建业 李顺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929-1938,共10页
研究不同产地菖蒲属中药中7H-薁[1,2,3-i,j]异喹啉-7-酮(7H-azulene[1,2,3-i,j]isoquinoline-7-one,7H-AI7O)类成分的种类和分布。综合运用溶剂提取法、溶剂萃取法、柱色谱分离技术和薄层色谱法,以菖蒲新碱(neo-tatarine)为对照品,富集... 研究不同产地菖蒲属中药中7H-薁[1,2,3-i,j]异喹啉-7-酮(7H-azulene[1,2,3-i,j]isoquinoline-7-one,7H-AI7O)类成分的种类和分布。综合运用溶剂提取法、溶剂萃取法、柱色谱分离技术和薄层色谱法,以菖蒲新碱(neo-tatarine)为对照品,富集菖蒲属中药中7H-AI7O类成分,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2)技术分析其组成。在10批菖蒲属中药中,S2、S4和S5批藏菖蒲和S6批石菖蒲中检测出7H-AI7O类成分,其中,藏菖蒲S2批检测到5个7H-AI7O类化合物,藏菖蒲S4批检测到2个7H-AI7O类化合物,藏菖蒲S5批和石菖蒲S6批中仅检测到菖蒲新碱。虽然检测样本数量有限,但就目前的结果分析,菖蒲属中药藏菖蒲和石菖蒲均存在7H-AI7O类成分,含7H-AI7O类成分的藏菖蒲较石菖蒲的产地分布广,藏菖蒲所含7H-AI7O类成分的种类较石菖蒲丰富。该研究为7H-AI7O类成分的多植物来源、微量成分检测及相关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菖蒲属 藏菖蒲 石菖蒲 7H-薁[1 2 3-i j]异喹啉-7-酮 菖蒲新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碎补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9
作者 周群 曾弦 +3 位作者 黄丹 李娟 唐敏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27-2741,共15页
骨碎补是历代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消风祛斑等功效。其主要含黄酮、苯丙素、三萜、酚酸及其苷等类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抗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促软骨再生、护牙健齿、保护肾功能、抗炎、防治中毒性耳... 骨碎补是历代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消风祛斑等功效。其主要含黄酮、苯丙素、三萜、酚酸及其苷等类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抗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促软骨再生、护牙健齿、保护肾功能、抗炎、防治中毒性耳聋、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开发前景广阔。本文对近年来骨碎补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骨碎补的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8
10
作者 张年 李兆星 +4 位作者 李娟 刘靖 戴甲木 李豫伟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0-233,共14页
"四君八珍"之一的中药茯苓在我国食用已有2000余年,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通过检索PubMed和Scifinder等数据库显示,茯苓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衰老... "四君八珍"之一的中药茯苓在我国食用已有2000余年,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通过检索PubMed和Scifinder等数据库显示,茯苓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提高记忆力、调节泌尿系统、降血糖、降血脂、镇静、催眠、保肝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近50年来茯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抗炎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段彦 周炎辉 +1 位作者 李顺祥 李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603-1615,共13页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油茶所含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类、酚类和甾醇类等,三萜类和酚类化合物为油茶最主要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油茶籽提取物(茶油)以及部分三萜类(茶皂苷...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油茶所含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类、酚类和甾醇类等,三萜类和酚类化合物为油茶最主要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油茶籽提取物(茶油)以及部分三萜类(茶皂苷)和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活性。本文对油茶化学成分和抗菌抗炎活性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以期为油茶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化学成分 抗菌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和天然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思佳 李顺祥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3期2051-2057,共7页
生物转化技术具有选择性强、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反应种类多以及环境污染小等特点,该项技术应用于中药和天然药物开发的研究越来越多,可以为现代药物原料提供新的工艺或新替代品,对发掘中药活性成分、扩大药源、保护中药资源等... 生物转化技术具有选择性强、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反应种类多以及环境污染小等特点,该项技术应用于中药和天然药物开发的研究越来越多,可以为现代药物原料提供新的工艺或新替代品,对发掘中药活性成分、扩大药源、保护中药资源等有着重要意义。现以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为依据,分析了生物转化技术应用于中药和天然药物开发的意义,对转化反应的生物体系,其主要反应类型以及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转化 中药 天然产物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氧化反应 羟基化反应 糖基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藤茶化学成分及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云坤 李娟 +4 位作者 黄丹 欧阳文 姚蓉 何寿生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12-2022,共11页
藤茶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保健茶和中草药,在民间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感冒发热、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痈肿疮疖等症。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Scifinder等数据库,系统调研相关文献资... 藤茶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保健茶和中草药,在民间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感冒发热、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痈肿疮疖等症。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Scifinder等数据库,系统调研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药藤茶的化学成分、抗感染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藤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藤茶中主要含黄酮类、甾体类、萜类、多酚、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抗感染生物活性,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等多种途径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其引起的病变,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化学成分 抗感染作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蜂花粉破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慧 杨思琪 +1 位作者 孙艳 李顺祥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1-238,共8页
文章综述了油菜蜂花粉的细胞结构、破壁形态及其破壁方法,分析对比了各种破壁方法的优劣,总结了破壁油菜蜂花粉的应用开发现状,并对后期油菜蜂花粉破壁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油菜 蜂花粉 破壁形态 破壁方法 应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晓婷 张云坤 +2 位作者 唐敏 李娟 李顺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913,共15页
锥属植物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多为经济植物及药食两用植物,槠子、锥栗、白猪栗根等皆来源于该属植物,入药部位有壳斗、种仁、皮叶、嫩芽,根等。其次生代谢成分主要有三萜类、鞣花单宁类、没食子酰基类、黄酮类、酚酸、苯... 锥属植物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多为经济植物及药食两用植物,槠子、锥栗、白猪栗根等皆来源于该属植物,入药部位有壳斗、种仁、皮叶、嫩芽,根等。其次生代谢成分主要有三萜类、鞣花单宁类、没食子酰基类、黄酮类、酚酸、苯酚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锥属植物具有抗氧化、降糖降脂、抗肿瘤、抗菌、抗炎等多种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锥属植物的药理药效研究、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锥属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小芳 徐博 +3 位作者 任杰 何述金 李娟 李顺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75-1879,共5页
目的研究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l.) Pers.-青蒿Artemisia annua L.生物转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 目的研究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l.) Pers.-青蒿Artemisia annua L.生物转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豆甾-3-酮(1)、(22E, 24R)-啤酒甾醇(2)、3α-羟基脱氧青蒿素(3)、异莨菪亭(4)、nodakenetin(5)、(+)-lomatin(6)、(+)-tert-O-methylbyakangelicin(7)、5, 7, 4′-三羟基-3′, 5′-二甲氧基黄酮(8)、蒿黄素(9)、quercetagetin-3, 7, 3′, 4′-tetramethyl ether(10)。结论化合物5~7为首次从猴头菌丝体和青蒿药材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青蒿 生物转化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成分发现的中药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丹 龚力民 +4 位作者 李兆星 张红刚 谢昭明 刘塔斯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2期1984-1988,共5页
中草药资源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是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保障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野生中药资源遭破坏,存量严重不足,引... 中草药资源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是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保障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野生中药资源遭破坏,存量严重不足,引种栽培品种退化,濒危药材抚育、替代品种研发面临种种困难;另一方面有限的中药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存在浪费。因此,本文以两味生态限制性资源,即"四君八珍"之一的中药茯苓、中国特有中药材五倍子进行了资源持续综合利用的实践,探索了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的模式。建议对中药资源应统筹考虑、综合利用,特别要注意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物质基础的明晰、功能的发掘与成分的改造、生物技术的运用、产品的开发与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从而实现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资源 持续发展 功能成分 综合利用 高效利用 茯苓 五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牛膝抗炎成分分离、鉴定与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欧阳文 罗懿钒 +5 位作者 李震 王雄龙 张云坤 周华荣 唐纯玉 李顺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71-1181,共11页
本研究建立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结合层析法对土牛膝抗炎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并用NMR、MS以及与对照品比较,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粗毛牛膝醇提取物抗炎效果最佳,其反相层析50%、70%及100%甲醇洗脱物抗炎活性高... 本研究建立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结合层析法对土牛膝抗炎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并用NMR、MS以及与对照品比较,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粗毛牛膝醇提取物抗炎效果最佳,其反相层析50%、70%及100%甲醇洗脱物抗炎活性高和细胞毒性低,从50%-70%甲醇洗脱物分离鉴定出9种单体化合物:β-蜕皮甾酮(1)、牛膝甾酮(2)、水龙骨甾酮B(3)、N-反式阿魏酰酪胺(4)、N-顺式阿魏酰酪胺(5)、N-顺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6)、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7)、竹节参皂苷Ⅳa(8)、5,2′-二甲氧基-6-甲氧甲基-7-羟基-异黄酮(10);100%甲醇洗脱物鉴定出主要成分竹节参皂苷Ⅰ(9)。在LPS+25μM单体浓度下,化合物抗炎活性由强到弱为4>1>5>2>6>9>10>3>7>8。反相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牛膝和柳叶牛膝(两年生)地下根茎β-蜕皮甾酮含量在温度高季节含量高,8月份达到最高,分别为0.914±0.016和1.412±0.038 mg/g;两年生粗毛牛膝随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具有抗炎活性的阿魏酰酪胺类生物碱首次从土牛膝中分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牛膝 抗炎活性 分离鉴定 β-蜕皮甾酮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ESI-QTOF-MS/MS技术检测龟甲胶中新阿胶成分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敏 严建业 +3 位作者 徐博 赵小芳 王学生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339-343,共5页
目的:检测龟甲胶中新阿胶特征肽成分。方法:采用胰蛋白酶进行酶解,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ESI-QTOF-MS/MS)对龟甲胶样品进行测定,选定新阿胶特征肽离子m/z925.4作为检测离子。结果:龟甲胶特征成分含量偏... 目的:检测龟甲胶中新阿胶特征肽成分。方法:采用胰蛋白酶进行酶解,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ESI-QTOF-MS/MS)对龟甲胶样品进行测定,选定新阿胶特征肽离子m/z925.4作为检测离子。结果:龟甲胶特征成分含量偏低的样品(但不含有牛皮元和驴皮元特征肽成分)中检测出新阿胶特征肽离子m/z 925.4信号,其MS/MS裂解规律与文献报道一致,而龟甲胶标准品中未检测出该特征肽信号。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检测出龟甲胶中是否掺杂新阿胶成分,可用于龟甲胶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ESI-QTOF-MS/MS 新阿胶 龟甲胶 肽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蟾酥抗肿瘤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娟 童明慧 +1 位作者 郭英球 李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430-1438,共9页
蟾酥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至今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随着对蟾酥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独特的用药优势。近年来,诸多报道表明蟾酥及其制剂在临床治疗肿瘤中有良好的疗效,不仅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而且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 蟾酥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至今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随着对蟾酥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独特的用药优势。近年来,诸多报道表明蟾酥及其制剂在临床治疗肿瘤中有良好的疗效,不仅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而且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同时,大量的体内外实验亦证实蟾酥及其成分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本文综述了近五年蟾酥及其制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作用机制以及相关临床应用,为蟾酥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酥 抗肿瘤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