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MDV可控动惯性悬架优化设计与分数阶滑模控制研究
1
作者 杨晓峰 汪伟 +4 位作者 李谕 刘昌宁 沈钰杰 刘雁玲 张天一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101,共13页
针对轮毂电机驱动汽车(hub motor driven vehicle,HMDV)因开关磁阻电机自重和电机气隙偏心导致产生的垂向振动负效应严重恶化车辆的平顺性和操稳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数阶滑模控制的HMDV可控动惯性悬架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在轮毂驱... 针对轮毂电机驱动汽车(hub motor driven vehicle,HMDV)因开关磁阻电机自重和电机气隙偏心导致产生的垂向振动负效应严重恶化车辆的平顺性和操稳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数阶滑模控制的HMDV可控动惯性悬架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在轮毂驱动电机气隙偏心产生的不平衡径向力基础上,建立HMDV 1/4混棚动惯性悬架,理论证明二阶混棚正实网络的优异性能;其次,采用HMDV二阶混棚正实网络作为参考模型,构建基于分数阶滑模控制理论的HMDV协调控制系统,在随机路面下进行平顺性仿真和分析;最后,进行HMDV 1/4悬架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HMDV可控动惯性悬架与HMDV传统被动悬架相比,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悬架动行程均方根值以及轮胎动载荷均方根值最大降幅分别为7.72%、30.64%以及11.54%。验证了所设计的HMDV可控动惯性悬架对于由开关磁阻电机造成的垂向振动负效应有优异的抑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HMDV) 动惯性悬架 混棚 分数阶滑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代理模型的加筋壳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玉琢 曹立雄 +1 位作者 吴建国 李海波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4,共7页
加筋壳结构具有较高的比刚度和比强度,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承力结构中。可靠性优化设计(Reliability 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RBDO)方法通过综合考虑结构参数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可避免结构的过保守设计,保证其在服役环境中的... 加筋壳结构具有较高的比刚度和比强度,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承力结构中。可靠性优化设计(Reliability 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RBDO)方法通过综合考虑结构参数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可避免结构的过保守设计,保证其在服役环境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代理模型的高效RBDO方法,来解决屈曲可靠性约束下的加筋壳结构轻量化设计问题。基于预期可行性函数准则实现了样本点的自适应添加,并通过构建分段函数将离散变量连续化,进而在保证设计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优化效率。最后,通过将可靠性优化设计结果与确定性优化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壳结构 可靠性优化设计 自适应代理模型 预期可行性函数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电磁自冲铆凹模匹配设计研究
3
作者 涂效铭 金加庚 +2 位作者 李光耀 崔俊佳 蒋浩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1,共9页
针对铆模设计中存在参数冗杂、产品不适配等问题,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通过对铆模设计中的关键参数进行系统性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对不同板厚组合下的凹模进行匹配设计,进而提供一种适用于E-SPR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仿真剖面与试验剖面... 针对铆模设计中存在参数冗杂、产品不适配等问题,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通过对铆模设计中的关键参数进行系统性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对不同板厚组合下的凹模进行匹配设计,进而提供一种适用于E-SPR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仿真剖面与试验剖面结果吻合较好。以接头底切量为关键指标,得出组别为3、6、9号时最优,分别是0.915、0.898和0.823 mm。在不同板料厚度下,凹模型腔与铆钉体积比R对接头底部厚度的影响并不大,且板材总厚度与底部厚度之间有明显的正比趋势。在神经网络预测方面,当训练次数达到3×104次时,预测值与仿真值的精度达到应用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自冲铆接 仿真模型 正交试验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4
作者 徐世伟 纪志康 +9 位作者 肖培杰 袁泉 袁秋奇 刘瑜 李君鸿 李可维 李建宇 曾卓然 肖志 何聪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共16页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急速增长,所引起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等矛盾日益凸显。汽车轻量化技术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介绍了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各项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采...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急速增长,所引起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等矛盾日益凸显。汽车轻量化技术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介绍了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各项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采用轻量化材料、优化结构设计和新型先进制造工艺是汽车轻量化的3大有效途径。轻量化材料主要涵盖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等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结构设计优化包括整车或零部件结构的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尺寸优化以及多学科设计优化;先进制造工艺包括焊接、铆接等同种/异种材料连接技术和一体压铸等材料成型技术。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汽车交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轻量化技术 材料轻量化 结构设计优化 先进制造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用车电池包新型轻量化结构设计及优化
5
作者 徐世伟 李可维 +4 位作者 杨锋 肖志 肖培杰 袁秋奇 阮智胜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22,共11页
为改善某商用车电池包轻量化效果和提升安全性能,根据国标中电池包安全性试验要求,对原始全铝电池包下壳体进行模态、冲击、模拟碰撞、挤压分析,发现其存在抗挤压能力不足的设计缺陷.针对不足之处重新设计结构,得到设计更合理的多材料... 为改善某商用车电池包轻量化效果和提升安全性能,根据国标中电池包安全性试验要求,对原始全铝电池包下壳体进行模态、冲击、模拟碰撞、挤压分析,发现其存在抗挤压能力不足的设计缺陷.针对不足之处重新设计结构,得到设计更合理的多材料融合新型轻量化结构电池包;对铝型材电池包框架结构进行截面优化,得到既可满足电池包结构安全性要求又具备低成本高效生产可行性的合理的铝合金型材截面方案;通过对不同电池包框架结构方案进行有限元仿真,得到满足工厂生产要求的最优化电池包框架结构方案.实物挤压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轻量化结构设计和优化,电池包结构在质量明显减少的同时,安全性能达到国标要求,相比于原始设计方案,优化后电池包框架结构方案的轻量化效果良好,质量减少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包 轻量化结构 有限元方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尾门结构的拓扑-参数一体化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成艾国 王超 +2 位作者 陆日进 何智成 于万元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24-1833,共10页
以某新能源车型的尾门为研究对象,结合注塑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提出了一种结构拓扑参数一体化轻量化设计方法,并为尾门性能仿真和优化设计分别建立了联合仿真和常规仿真模型,提高了仿真精度和优化效率。首先,基于常规仿真模型通过三步... 以某新能源车型的尾门为研究对象,结合注塑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提出了一种结构拓扑参数一体化轻量化设计方法,并为尾门性能仿真和优化设计分别建立了联合仿真和常规仿真模型,提高了仿真精度和优化效率。首先,基于常规仿真模型通过三步式结构概念设计优化并重新设计了复合材料尾门结构。然后,建立了用于后续多目标优化的联合仿真模型,并通过样件试制和性能试验进行了验证。最后,利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尾门的筋条厚度、关键位置厚度、截面尺寸进行了详细优化。优化后的复合材料尾门质量比原钢制尾门减小了27.2%,同时尾门扭转刚度、横向刚度、弯曲刚度及自由模态满足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 尾门 联合仿真 概念设计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TabNet和LSSA的车架智能轻量化设计
7
作者 聂昕 刘文涛 +3 位作者 陈少伟 张承霖 陈勇 杨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为解决传统牵引车车架轻量化设计中设计周期长、设计难度较大和过分依赖工程师经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通过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DOE)联合仿真获取车架性能表格数据.其次,基于TabNet算法、贝叶斯优化... 为解决传统牵引车车架轻量化设计中设计周期长、设计难度较大和过分依赖工程师经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通过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DOE)联合仿真获取车架性能表格数据.其次,基于TabNet算法、贝叶斯优化算法和沙普利增量解释理论(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构建出BS-TabNet模型,用于学习车架性能表格数据,生成车架代理模型.最后,采用莱维飞行策略对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进行改进,得到莱维麻雀搜索算法(Levy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LSSA),用于求解车架轻量化任务,找到最优车架结构参数.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BS-TabNet模型在准确性、稳定性和可解释性三个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评价,其准确度达到了0.98左右,稳定性提高50%以上,而且具有更强的可解释能力,解决了深度学习在表格型数据上表现较差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群智能优化算法,LSSA算法能够寻找到更好的优化结果,在满足其他性能要求的同时,实现了车架质量减轻5.64%的轻量化效果.智能轻量化设计方法将人工智能与车架轻量化设计相结合,能够节省大量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贝叶斯优化 车架设计 TabNet SHAP S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滑台试验的乘员体压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
8
作者 白中浩 王博韬 +3 位作者 费敬 刘煜 王沛丰 黄沛丰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共10页
为了满足汽车碰撞滑台试验瞬时、大冲击工况下的乘员体压数据连续、高速采集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STM32H723ZGT6高性能MCU和阵列压力传感器的高速乘员体压采集系统.提出高性能硬件、本地采集、本地存储、试验后上传的设计方案,应用高性... 为了满足汽车碰撞滑台试验瞬时、大冲击工况下的乘员体压数据连续、高速采集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STM32H723ZGT6高性能MCU和阵列压力传感器的高速乘员体压采集系统.提出高性能硬件、本地采集、本地存储、试验后上传的设计方案,应用高性能微控制器和内存扩展的方式提高数据采集实时性、稳定性,对坐垫、靠背共4576个力敏点数据的采集频率能够达到200 Hz,满足滑台试验数据采集需求,同时能够控制系统成本.提出一种基于单通道图像特征提取的乘员体压数据分析方法.在刚性座椅滑台试验中,志愿者在4种座椅状态下,对乘员体压数据进行采集,获取乘员骨盆滑移轨迹、最大滑移量、最大窗口压力均值及其电压变化趋势、坐垫全域和3个子区域重量变化趋势并进行数据可视化,所获数据特征与高速摄像获得的乘员姿态响应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测量 数据分析 滑台试验 乘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脉冲点焊焊枪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9
作者 陈昶 朱佳佩 +3 位作者 柳泉潇潇 崔俊佳 蒋浩 李光耀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162,共10页
目的根据现有平板线圈的不足,设计了一种用于自动化作业的磁脉冲点焊焊枪。方法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磁脉冲点焊焊枪线圈和现有平板线圈的性能差异,并对磁脉冲点焊焊枪线圈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当线圈工作部分高10 mm、宽4 mm... 目的根据现有平板线圈的不足,设计了一种用于自动化作业的磁脉冲点焊焊枪。方法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磁脉冲点焊焊枪线圈和现有平板线圈的性能差异,并对磁脉冲点焊焊枪线圈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当线圈工作部分高10 mm、宽4 mm时,焊枪线圈和平板线圈的最大电流密度、最大磁感应强度、最大洛伦兹力分别为3.142×10^(10)A/m^(2)和3.639×10^(10)A/m^(2)、19.40 T和21.69 T、5.149×10^(11)N和1.626×10^(12)N。当线圈工作部分宽4 mm时,随着高度由10 mm降低至4 mm,焊枪线圈的最大电流密度和最大洛伦兹力分别提升了27.56%和57.64%。当驱动能力接近时,焊枪线圈所产生的位移仅为平板线圈的13.09%。当焊枪线圈工作部分截面为10 mm×10 mm的方形时,飞板凸台在20μs时的速度仅为200 m/s;而当截面为ϕ5.6 mm的圆形时,飞板凸台在19.2μs时便产生237 m/s的速度。结论在工作部分的高度和宽度相同的情况下,焊枪线圈的性能要弱于现有平板线圈的性能。在宽度不变的条件下降低焊枪线圈工作部分的高度可以增大飞板的电流密度、洛伦兹力和速度,并且在性能相近的情况下,焊枪线圈工作部分所受应力要小于现有平板线圈所受应力。另外,将磁脉冲点焊焊枪线圈工作部分的截面由方形替换为相同面积的圆形,可以获得更优的焊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脉冲点焊 焊枪 设计 线圈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铆钉裂纹对自冲铆接力学性能影响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成艾国 王超 +1 位作者 于万元 何智成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通过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自冲铆接在连接高强度钢时产生的铆钉裂纹,并系统研究了铆钉的裂纹深度、位置和数量对钢铝自冲铆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使用LS-DYNA软件建立了2D轴对称仿真模型来模拟自冲铆接工艺过程,并通过对比试验和仿真... 通过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自冲铆接在连接高强度钢时产生的铆钉裂纹,并系统研究了铆钉的裂纹深度、位置和数量对钢铝自冲铆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使用LS-DYNA软件建立了2D轴对称仿真模型来模拟自冲铆接工艺过程,并通过对比试验和仿真的接头剖面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然后采用一种2D-3D有限元模型生成方法建立了模拟接头力学特性的3D仿真接头模型,并使用LS-OPT软件对铆钉断裂参数进行了标定。所建立的接头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自冲铆接接头的力学特性。参数研究的结果表明:接头的力学性能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大而下降,且随着外部裂纹位置的向下移动而逐渐增强,但内部裂纹的影响不大;当铆钉存在多个裂纹时,接头力学性能取决于最弱的裂纹,与裂纹数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冲铆接 裂纹 仿真模型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搭接自冲铆接铝合金接头的成形质量和力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超 于万元 +2 位作者 成艾国 何智成 陈涛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73-1587,共15页
为提升自冲铆接在连接厚铝合金板时的接头质量,提出了平面搭接自冲铆接(flat-surface-overlapped self-piercing riveting,FS-SPR)工艺。制作了5种接头用于研究铆接距离、搭接距离和搭接面类型的影响。通过准静态和疲劳试验研究了FS-SP... 为提升自冲铆接在连接厚铝合金板时的接头质量,提出了平面搭接自冲铆接(flat-surface-overlapped self-piercing riveting,FS-SPR)工艺。制作了5种接头用于研究铆接距离、搭接距离和搭接面类型的影响。通过准静态和疲劳试验研究了FS-SPR接头准静态和疲劳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和失效行为。通过有限元仿真研究了FS-SPR工艺的成形机理,并探讨了工艺参数对斜面搭接的FS-SPR接头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J1、J3、J4接头可形成良好机械互锁,而J2接头因下层板厚度不足未能形成机械互锁,J5接头因组合厚度大而出现铆钉弯曲。仿真结果表明,搭接长度须超过40 mm,铆接位置宜中间偏右,板材厚度和铆钉长度须优化以提升成形质量。合理设计的J1和J3接头优于传统搭接的J5接头。J5接头峰值力和能量吸收分别比J1接头低1.7%和28.6%,比J3接头低10.7%和6.4%。当载荷水平相同时,J3接头的疲劳寿命平均比J5接头高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平面搭接自冲铆接 成形质量 力学性能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RP/AA5052胶粘接头力学性能及工艺参数影响研究
12
作者 王大勇 崔俊佳 +3 位作者 王绍螺 王书豪 蒋浩 李光耀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66,375,共12页
本文研究了胶粘剂、基材和尺寸等重要参数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塑料(BFRP)-铝合金(AA5052)和BFRP-BFRP单搭接胶粘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响应面分析法(RSM)建立了工艺参数(AA5052基板厚度、搭接区长度、加载方向与玄武岩纤维主方向的夹角... 本文研究了胶粘剂、基材和尺寸等重要参数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塑料(BFRP)-铝合金(AA5052)和BFRP-BFRP单搭接胶粘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响应面分析法(RSM)建立了工艺参数(AA5052基板厚度、搭接区长度、加载方向与玄武岩纤维主方向的夹角)对接头机械性能影响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胶粘接头的强度和刚度受到被粘基材的屈服强度和刚度影响,BFRP-BFRP胶粘接头具有更高的峰值载荷,而BFRP-AA5052胶粘接头的整体刚度更大。使用脆性结构胶可以显著提升胶粘接头的强度和断裂吸收能,最高分别达到了57.4%与1 128.5%。引入了剪切强度Y作为评估胶粘剂强度利用率的评价指标,基于RSM建立了Y的强度预测模型,得到了具有良好显著性的回归方程,并对最佳工艺参数的区间进行了预测。根据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了工艺参数的耦合作用,发现纤维方向与接头强度呈负相关,而搭接区长度和铝合金基板厚度与接头强度呈正相关。综合考虑接头强度、胶粘剂使用成本和轻量化效果,应使加载方向和纤维主方向一致,并控制搭接区长度在20-25 mm区间内,AA5052基板的厚度在2-2.5 mm区间内。本文为BFRP-AA5052胶粘结构在载运装备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铝合金 胶粘接头 工艺参数 力学性能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Zn系耐热镁合金抗蠕变性能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满平 李好好 +3 位作者 崔壮 徐世伟 曾迎 宗周颖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46-1868,共23页
当温度高于120℃时,镁合金的抗蠕变性能降低,耐热性能差,这限制了镁合金的广泛应用。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有必要提高其抗高温蠕变性能。本文从合金化方法、热处理工艺和变形工艺三个方面综述了Mg-Zn系耐热镁合金抗蠕变性能的研究进展。... 当温度高于120℃时,镁合金的抗蠕变性能降低,耐热性能差,这限制了镁合金的广泛应用。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有必要提高其抗高温蠕变性能。本文从合金化方法、热处理工艺和变形工艺三个方面综述了Mg-Zn系耐热镁合金抗蠕变性能的研究进展。采用合金化方法,包括添加稀土元素、碱土元素、其他非稀土元素和混合添加稀土及非稀土元素,形成高热稳定性或半连续网络的析出相,钉扎晶界、阻止高温孪生;热处理产生的高密度片层有效防止蠕变变形;塑性变形虽会细化晶粒,促进晶界滑动,但含稀土元素的Mg-Zn合金变形后,合金产生晶界偏聚,界面能降低,晶界热稳定性提高,高温蠕变后细晶甚至纳米晶粒可保持不变,抗蠕变性能显著提高。最后对Mg-Zn系耐热镁合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Zn系镁合金 耐热性 抗蠕变性能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8字形摆动的钢/铝激光焊接头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田 严佑锐凌 +1 位作者 张明军 张跃敏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9,135,共9页
采用8字形摆动模式开展钢上铝下激光搭接焊试验,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万能试验机分析摆动频率对接头宏观形貌、微观组织、断裂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高速摄像及仿真计算探讨各摆动频率对焊缝成形性、熔池稳定性、熔池形... 采用8字形摆动模式开展钢上铝下激光搭接焊试验,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万能试验机分析摆动频率对接头宏观形貌、微观组织、断裂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高速摄像及仿真计算探讨各摆动频率对焊缝成形性、熔池稳定性、熔池形貌特征以及接头力学性能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焊缝表面成形性及熔池流动稳定性随摆动频率的增加显著下降,熔池的形貌特征与能量密度分布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低频摆动时界面IMC层厚度小且熔池内均匀分布的Al元素具有固溶强化效果,高频摆动时的强涡流作用使得Al元素在界面聚集,并导致界面IMC层厚度增加,而层状相厚度的增加是导致接头剪切拉伸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与未摆动模式相比,接头的最大剪切拉伸力提高了31.5%,8字形摆动可以通过调控界面IMC层厚度显著提高接头的强度及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铝激光搭接焊 8字形摆动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BO-RF的磁场辅助镁/铝异种金属激光焊工艺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新宇 周惦武 +2 位作者 赵蕾 邓乔 贺赵国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9,共8页
为了探究磁场辅助镁/铝激光焊工艺参数和接头性能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预测模型以指导工艺参数设计,采用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激光功率、焊接速度和磁场强度为变量,研究其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RF)建立镁/铝对接接头的... 为了探究磁场辅助镁/铝激光焊工艺参数和接头性能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预测模型以指导工艺参数设计,采用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激光功率、焊接速度和磁场强度为变量,研究其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RF)建立镁/铝对接接头的预测模型,利用蜣螂算法(DBO)对模型的关键参数(树数和叶子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焊接形貌系数介于1.37~1.58时,接头性能较好;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磁场强度对接头性能的相对重要性分别为0.608,0.212和0.276;优化后的蜣螂优化随机森林模型(DBO-RF)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从0.742提升至0.950,模型的泛化能力、整体准确性和计算速度均显著提高,为磁场辅助激光焊接的工艺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焊 镁/铝异种金属 外加磁场 蜣螂算法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粒度关系推理的自动驾驶域自适应视觉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索锦辉 王晓伟 +3 位作者 蒋沛文 丁驰 高铭 边有钢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现有域自适应视觉目标检测算法大多基于两阶段检测器设计,且未能利用图像空间中不同元素之间的语义拓扑关系,导致次优的跨域适应性能。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粒度关系推理的域自适应视觉目标检测算法。首先,提出粗粒度图块关系推理模... 现有域自适应视觉目标检测算法大多基于两阶段检测器设计,且未能利用图像空间中不同元素之间的语义拓扑关系,导致次优的跨域适应性能。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粒度关系推理的域自适应视觉目标检测算法。首先,提出粗粒度图块关系推理模块,使用粗粒度图块图结构来捕获前景和背景之间的拓扑关系,对前景区域进行跨域适配。然后,设计细粒度语义关系推理模块,推理细粒度语义图结构来增强跨域多类别语义依赖关系。最后,提出粒度诱导的特征对齐模块,根据节点的亲和性调节特征对齐的权重,提升检测模型面对场景整体变化时的适应性。多个自动驾驶跨域场景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鲁棒性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视觉目标检测 域自适应 图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61铝合金板材电磁冲孔-翻边复合成形工艺试验研究
17
作者 吴顶峰 汤康杰 +4 位作者 陈楠 童弈博 黄运凯 张旭 崔俊佳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1,共9页
目的针对铝合金板材采用传统翻边工艺时常出现翻边区域顶部和根部破裂的问题,提出一种新方法——电磁冲孔-翻边复合成形工艺试验(Electromagnetic Punching-Flanging,EMPF),即将电磁冲孔和电磁翻边两道工艺结合来制备具有良好性能的铝... 目的针对铝合金板材采用传统翻边工艺时常出现翻边区域顶部和根部破裂的问题,提出一种新方法——电磁冲孔-翻边复合成形工艺试验(Electromagnetic Punching-Flanging,EMPF),即将电磁冲孔和电磁翻边两道工艺结合来制备具有良好性能的铝合金翻边件,并探究放电能量对冲孔-翻边各阶段成形效果的影响。方法以6061铝合金板材翻边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电磁冲孔-翻边复合成形工艺试验,对板材翻边高度、厚度分布、贴模性以及刃口形貌进行分析。结果在板材电磁冲孔阶段,落料以层裂、韧性孔口扩展型断裂、碎性型断裂与拉伸断裂复合形式被冲裁,放电能量对刃口宽度、层裂带宽度的影响较小;翻边区域顶部减薄率最大,从顶部到圆角位置,减薄率逐渐减小且减小速率逐渐减缓;当放电能量为9 kJ时,板材平均减薄率最小,其顶部和圆角位置的减薄率分别为18.375%和9.584%,并且成形板材与模具间隙(0.2 mm)最小,贴模性最好。结论合理控制放电能量有助于制造高质量电磁冲孔-翻边复合成形工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冲孔-翻边 6061铝合金 试验研究 放电能量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驾驶意图的人机协同规划和共享控制
18
作者 李自立 周兵 +3 位作者 刘阳毅 柴天 干年妃 崔庆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4-1963,共10页
为了解决自然驾驶人与自动化系统在共驾过程中因目标不一致而引发的人机冲突问题,提出考虑驾驶意图的人机共驾框架.该框架结合车辆运动学模型与驾驶员转向命令,生成短期预测轨迹以表征驾驶员意图,并利用德洛内三角剖分算法将道路环境离... 为了解决自然驾驶人与自动化系统在共驾过程中因目标不一致而引发的人机冲突问题,提出考虑驾驶意图的人机共驾框架.该框架结合车辆运动学模型与驾驶员转向命令,生成短期预测轨迹以表征驾驶员意图,并利用德洛内三角剖分算法将道路环境离散为空闲单元,采用启发式图搜索算法在线生成期望可行域.将可行域边界与车辆稳定性约束引入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问题中,建立以人机控制偏差最小化为目标的共享控制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驾驶员的操控自由.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规划与控制策略不仅有效保证了车辆安全行驶,同时充分考虑了驾驶员的行为意图,有效提高了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系统的接受度.所提人机共驾框架在算法层面实现了规划与控制的有机耦合,为实现基于驾驶意图的人机高效协同驾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冲突 驾驶意图 德洛内三角 启发式搜索算法 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参数对空心铝型材拉弯起皱特性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19
作者 刘志文 雷冲 +4 位作者 孙凯博 欧阳八生 李落星 刘筱 李发智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3-1093,共11页
基于板壳理论推导了空心铝型材拉弯成形的起皱能和外力做功函数表达式,结合能量准则建立了空心型材拉弯起皱理论预测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揭示了空心型材拉弯起皱缺陷的产生机理,定量研究了几何参数对起皱极限及形态的... 基于板壳理论推导了空心铝型材拉弯成形的起皱能和外力做功函数表达式,结合能量准则建立了空心型材拉弯起皱理论预测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揭示了空心型材拉弯起皱缺陷的产生机理,定量研究了几何参数对起皱极限及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弯曲半径下,空心型材起皱数量和高度的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吻合性较好,最大差异分别为1.2和0.55 mm,相对误差分别为16.93%和11.28%。弯曲成形阶段的外力做功增速大于起皱能增速,且随弯曲时间的增加,外力做功大于起皱能,导致产生起皱失稳。增大型材厚高比和厚宽比,起皱率降低,起皱极限提高,且起皱数量减少,起皱高度增大;增大型材宽高比,起皱率提高,起皱极限和起皱数量减少,起皱高度增大;在型材型腔增添内加强筋可提高起皱极限,但起皱数量增加,起皱高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铝型材 拉弯 起皱 几何参数 能量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模数齿轮断续滚齿热力耦合建模与试验研究
20
作者 夏宁伟 刘辉华 +2 位作者 杨国祥 王俊 周长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7,共10页
小模数齿轮加工过程中,滚齿切削时易于产生显著的热变形,进而影响其尺寸精度和服役性能.基于展成法加工原理和齿坯材料切除机制,提出小模数齿轮断续滚齿切削热力耦合计算模型.设计多级滚切速度下的钢制小模数齿轮试件试验,测算试件表面... 小模数齿轮加工过程中,滚齿切削时易于产生显著的热变形,进而影响其尺寸精度和服役性能.基于展成法加工原理和齿坯材料切除机制,提出小模数齿轮断续滚齿切削热力耦合计算模型.设计多级滚切速度下的钢制小模数齿轮试件试验,测算试件表面缺陷、粗糙度与公法线偏差.对比公法线偏差测量值和塑性应变仿真值,验证上述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研究齿轮模数、切削速度和传热条件对切削应力、表面温度及热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切削应力水平与模数负相关,与切削速度正相关;齿面缺陷密集度、表面温度和热变形均与切削速度正相关.适当降低滚刀转速、减小滚刀直径及强化切削区对流换热,可减小滚齿热变形,提高齿形精度和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模数齿轮 齿轮加工 热力耦合 传热 热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