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机制探索 被引量:43
1
作者 苏小军 李清明 +3 位作者 廖卢艳 秦丹 吴卫国 刘成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87-290,共4页
工程能力的培养是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落实“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 工程能力的培养是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落实“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学院学科优势,创新协同全程育人机制,使学生工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 工程能力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近红外技术的高粱品种无损鉴别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理萍 邱熙文 +4 位作者 杨清华 谌佳琪 唐辉 李跑 杜国荣 《中国果菜》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不同高粱品种直接决定其所酿酱香型白酒的品质高低,因此高粱品种的鉴别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高粱品种鉴别模型,采集了25、45、65 ms三个积分时间下的粳高粱和糯高粱在完整以及粉末两种状态的光... 不同高粱品种直接决定其所酿酱香型白酒的品质高低,因此高粱品种的鉴别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高粱品种鉴别模型,采集了25、45、65 ms三个积分时间下的粳高粱和糯高粱在完整以及粉末两种状态的光谱数据,利用单一及组合光谱预处理方法消除光谱中存在的干扰,结合无监督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3种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线性判别式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以及软独立模式识别法(soft independent mod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SIMCA)分别构建了不同品种高粱的鉴别模型。结果表明,光谱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干扰;无监督方法无法实现不同品种高粱鉴别,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结果能实现高粱品种鉴别,其中LDA>PLS-DA>SIMCA;三个积分时间下,粉末高粱结果优于完整高粱;三个有监督鉴别模型的65 ms的结果较差,45 ms积分时间下的鉴别结果最佳,原始光谱均能达到100%鉴别。以上结果表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实现糯高粱和粳高粱的准确无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粳高粱 近红外光谱 模式识别 无损鉴别 智能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DGGE技术检测发酵食品和饲料中真菌菌群 被引量:14
3
作者 许爱清 李宗军 +1 位作者 王远亮 文杰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17-322,共6页
PCR-DGGE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工具。本文介绍了PCR-DGG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背景,总结了应用PCR-DGGE研究发酵食品和饲料中真菌菌群时所设计或选择的PCR引物,图示了获得DGGE图谱中DNA条带序列信息的实验... PCR-DGGE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工具。本文介绍了PCR-DGG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背景,总结了应用PCR-DGGE研究发酵食品和饲料中真菌菌群时所设计或选择的PCR引物,图示了获得DGGE图谱中DNA条带序列信息的实验流程,并列举了DGGE技术的一些局限性和优化策略。综述结果有助于建立可行的PCR-DGGE技术方案用于发酵过程或产品中真菌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发酵食品 真菌菌群 PCR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丙烯酰胺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紫梦 鲁迨 +1 位作者 石星波 邓洁红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0-214,220,共6页
丙烯酰胺(AA)是一种食品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与潜在致癌性的物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准确测定复杂食品体系中AA的含量,是评估其对人体危害的前提。文章评述了AA传统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质联用和气... 丙烯酰胺(AA)是一种食品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与潜在致癌性的物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准确测定复杂食品体系中AA的含量,是评估其对人体危害的前提。文章评述了AA传统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质联用和气质联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需要必要的衍生化、分析仪器昂贵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等方面;并重点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超分子识别法、纳米生物传感法等新型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对未来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更高效、实用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检测 毛细管电泳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超分子识别法 纳米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发酵与人工接种发酵湖南芥菜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和品质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侯爱香 王一淇 +1 位作者 黄晴 李宗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7-245,共9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自然发酵和接种不同发酵剂发酵湖南芥菜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研究,并同时比较其亚硝酸盐含量、pH值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控温人工接种发酵和控温自然发酵芥菜其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较相似,...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自然发酵和接种不同发酵剂发酵湖南芥菜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研究,并同时比较其亚硝酸盐含量、pH值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控温人工接种发酵和控温自然发酵芥菜其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较相似,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酯类,均在40.02%以上,而大池室温完全自然发酵芥菜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差较大,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醇类,仅为5.51%。4组芥菜共分离鉴定出64种(11类)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接种植物乳杆菌与戊糖片球菌组合的发酵芥菜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组分21种(9类),酯类物质7种;接种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肠系膜明串珠菌组合的发酵芥菜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组分24种(10类),酯类物质8种;控温自然发酵芥菜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成分20种(9类),酯类物质5种;大池室温完全自然发酵芥菜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成分32种(10类),醇类物质7种,酯类物质6种。人工接种发酵芥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p H值都比自然发酵低,人工接种发酵和控温自然发酵芥菜感官评分相近,其评分都高于大池室温完全自然发酵芥菜。因此,接种人工发酵剂对保障发酵芥菜的商品性和安全性具有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酵 人工接种 挥发性风味组分 芥菜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的绿茶无损鉴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杰 李尚科 +3 位作者 蒋立文 刘霞 丁胜华 李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44-1350,共7页
该文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发了不同品种绿茶的无损鉴别方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8个品种绿茶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比较了单一以及优化组合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光谱的影响,利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与有监督的线性... 该文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发了不同品种绿茶的无损鉴别方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8个品种绿茶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比较了单一以及优化组合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光谱的影响,利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与有监督的线性判别分析方法(LDA)分别构建了茶叶品种鉴别模型。结果表明:对比单一预处理方法,优化组合预处理具有更优的鉴别准确性。标准正态变量变换预处理消除了茶叶样品大小不均造成的光谱散射影响,一阶导数预处理实现了变动背景的消除,减少了基线漂移的影响,突出了图谱中的有效信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预处理方式并结合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法可实现较为准确的绿茶样品种类鉴别分析,准确率达75.0%。此外,采用有监督的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处理原始光谱数据,可达到100%的鉴别准确率,但该方法需提供类别的先验知识。因此,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手段可实现不同品种绿茶的快速无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近红外光谱技术 光谱预处理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健康导向的功能食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许爱清 李宗军 +1 位作者 王远亮 刘平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8-163,共6页
综述以改善肠道健康为靶标的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现状。介绍功能食品及其肠道健康声称的含义,肠道菌群及其生理功能,短链脂肪酸与肠道健康的关系;重点阐述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的功能食品,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食源性生物活性肽以及生... 综述以改善肠道健康为靶标的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现状。介绍功能食品及其肠道健康声称的含义,肠道菌群及其生理功能,短链脂肪酸与肠道健康的关系;重点阐述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的功能食品,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食源性生物活性肽以及生物活性植物源酚类化合物的品种类别和生理功能;并展望组学技术将深化人们对"膳食-肠道菌群-宿主"关系的认识,促进适合个体特性的肠道健康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食品 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 益生菌 益生元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AFLP—银染技术体系与品种指纹图谱的建立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建安 黄意欢 +3 位作者 罗军武 龚志华 刘仲华 欧秋良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7-430,共4页
通过对影响茶树AFLP—银染技术体系的关键因素作对比研究,建立了一套优化的茶树AFLP分子标记体系.应用该体系研究不同茶树品种的AFLP指纹,结果同一引物对不同品种扩增及不同引物对同一品种扩增都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多态性,图谱清晰,分辨率高.
关键词 茶树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体系优化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腐渣综合利用加工技术 被引量:15
9
作者 谢婧 林亲录 《保鲜与加工》 CAS 2007年第2期50-53,共4页
豆腐渣是生产豆腐的副产品,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基本与豆浆、牛奶豆腐的营养成分相同。但由于豆腐渣中的水分含量较高,运输十分困难,只有很少部分用于生产饲料,大多数被焚烧处理,而且生产厂... 豆腐渣是生产豆腐的副产品,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基本与豆浆、牛奶豆腐的营养成分相同。但由于豆腐渣中的水分含量较高,运输十分困难,只有很少部分用于生产饲料,大多数被焚烧处理,而且生产厂商还需支付处理费用。如果能有效地将其改造为功能性食品、食品原料、饲料和肥料等,则具有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腐渣 加工技术 综合利用 生产厂商 营养丰富 碳水化合物 功能性食品 牛奶豆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芥菜腌制发酵过程中的菌相变化规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一淇 李宗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0-203,共4页
从动态角度研究湖南芥菜发酵过程中6种菌相阶段性变化,为其实现从自然发酵到人工发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芥菜发酵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发酵液pH>5.0,细菌总数、肠道杆菌及酵母菌数量先下降后上升,乳酸球菌为优势菌种,数量达... 从动态角度研究湖南芥菜发酵过程中6种菌相阶段性变化,为其实现从自然发酵到人工发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芥菜发酵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发酵液pH>5.0,细菌总数、肠道杆菌及酵母菌数量先下降后上升,乳酸球菌为优势菌种,数量达到106 CFU/g;第2阶段发酵液pH值降至5.0以下,细菌总数、肠道杆菌及酵母菌数量在一个数量级内上下波动,分别为105、104、105,乳酸杆菌成为优势菌种,数量级为106,球菌为105;第3阶段发酵液pH<4.0,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数量开始明显减少,肠道杆菌生长基本受到抑制,乳酸杆菌仍是优势菌种,数量级在104。醋酸菌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为实现芥菜的自然发酵到人工发酵,可以用乳酸球菌和乳酸杆菌组合当发酵剂,并且适当降低发酵初始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 发酵 菌相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郭红英 阚旭辉 +1 位作者 谭兴和 朱欣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36,共4页
丙烯酰胺是油炸和焙烤淀粉类食品中的一种有毒有害成分,它具有致畸、致癌和神经毒性。阐述了近年来有关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机理、含量分析及抑制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解决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丙烯酰胺 机理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中多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清华 李跑 +3 位作者 丁胜华 杜国荣 蒋立文 刘霞 《中国果菜》 2019年第11期38-42,共5页
果蔬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的侵害,农药的应用使病虫害的防治得到明显改善,然而,果蔬上残留农药却带来了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本文就近年来果蔬中多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对酶抑制剂法、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 果蔬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的侵害,农药的应用使病虫害的防治得到明显改善,然而,果蔬上残留农药却带来了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本文就近年来果蔬中多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对酶抑制剂法、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常用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并总结了果蔬农药检测技术中的重点,旨在为果蔬中多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 农药残留 酶抑制剂法 光谱法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多农药残留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清华 李跑 +3 位作者 杜国荣 李尚科 蒋立文 刘霞 《农产品加工》 2020年第1期68-72,共5页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多种农药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然而现阶段农药毒性和所引起的抗药性现象非常严重,农药残留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备受瞩目。现阶段食品中使用的农药种类越来越多,食品中多农药残留的检测难度也越来越大。对近年...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多种农药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然而现阶段农药毒性和所引起的抗药性现象非常严重,农药残留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备受瞩目。现阶段食品中使用的农药种类越来越多,食品中多农药残留的检测难度也越来越大。对近年来食品中常见农药种类进行了归类,并对多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化学计量学在食品多农药残留分析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食品多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和途径提供参考,并对其进行了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农药残留 食品分析 化学计量学 检测技术 农药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茯苓掺假无损检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郁 董怡青 +5 位作者 赵芷岚 范伟 李脉泉 刘霞 杜国荣 李跑 《中国果菜》 2021年第10期52-55,75,共5页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然而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茯苓掺假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本项目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法开发了一种茯苓掺假无损检测方法。通过采集不同比例掺假茯苓粉的近红外...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然而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茯苓掺假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本项目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法开发了一种茯苓掺假无损检测方法。通过采集不同比例掺假茯苓粉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消除光谱中的干扰,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掺假茯苓粉的鉴别模型。结果表明:原始光谱中存在较大的基线漂移和背景干扰,采用原始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无法实现茯苓粉的准确鉴别分析。而光谱预处理方法可以消除光谱中的干扰,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多元散射校正、连续小波变换以及求导预处理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均可实现对不同比例掺假茯苓粉的100%鉴别分析。以上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实现茯苓掺假的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近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 无损检测 光谱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浏阳豆豉源黄曲霉生产中性蛋白酶的工艺优化
15
作者 刘倩倩 覃业优 +3 位作者 胡嘉亮 刘洋 李跑 蒋立文 《中国果菜》 2025年第5期43-47,53,共6页
非产毒黄曲霉是传统发酵食品中常见的发酵微生物,本研究以中性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浏阳豆豉源非产毒黄曲霉生产中性蛋白酶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豆粕添加量、液料比和接种量对黄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产酶活... 非产毒黄曲霉是传统发酵食品中常见的发酵微生物,本研究以中性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浏阳豆豉源非产毒黄曲霉生产中性蛋白酶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豆粕添加量、液料比和接种量对黄曲霉产中性蛋白酶的产酶活性影响较大。黄曲霉CGMCC 40650产中性蛋白酶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豆粕添加量30%,液料比1.0∶1(mL/g),接种量1.5%,发酵时间5 d,发酵温度28℃。在此条件下,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4306.53±180.29)U/g,为优化前的1.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产毒黄曲霉 中性蛋白酶 响应面法 浏阳豆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下浏阳豆豉感官评价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16
作者 刘腾霞 蒋立文 +3 位作者 李跑 覃业优 胡嘉亮 刘洋 《中国果菜》 2025年第2期27-32,83,共7页
干燥是浏阳豆豉风味形成的重要工序,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浏阳豆豉风味品质的影响,选择传统晒干(SD)、烘箱干燥(OD)、微波干燥(MD)、洞道干燥(TD)四种干燥方式的豆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 干燥是浏阳豆豉风味形成的重要工序,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浏阳豆豉风味品质的影响,选择传统晒干(SD)、烘箱干燥(OD)、微波干燥(MD)、洞道干燥(TD)四种干燥方式的豆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豆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浏阳豆豉在挥发性物质组成和感官评价上存在明显差异。吡嗪类、酯类、酸类、醇类等是浏阳豆豉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四种干燥方式中,微波干燥的挥发性物质总含量最高,其次是烘干、晒干、洞道干燥。其中烘箱干燥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72种),其次是洞道干燥(66种)、传统晒干(61种)和微波干燥(47种)。四种豆豉的感官综合评分排序为传统晒干>微波干燥>烘箱干燥>洞道干燥。其中,传统晒干的滋味最佳,微波干燥的香气最突出。因此,除传统晒干外,微波干燥的方式相对来说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阳豆豉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物质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新型变量筛选策略的砂糖橘产地无损鉴别
17
作者 邱熙文 杨清华 +3 位作者 谌佳琪 唐辉 李跑 杜国荣 《中国果菜》 2025年第3期6-11,共6页
本研究基于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与变量筛选-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建立了一种砂糖橘产地无损鉴别方法。在25、45 ms和65 ms三个积分时间下,分别采集了广西、云南和广东砂糖橘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光谱预处理消除干扰,采用主成分分析(PCA)... 本研究基于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与变量筛选-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建立了一种砂糖橘产地无损鉴别方法。在25、45 ms和65 ms三个积分时间下,分别采集了广西、云南和广东砂糖橘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光谱预处理消除干扰,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LDA方法建立砂糖橘产地的鉴别模型。此外,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蒙特卡罗非信息变量消除法(MCUVE)、连续投影算法(SPA)和随机检验(RT)等变量筛选方法进一步简化模型,提高模型的鉴别率。结果表明,光谱预处理方法可以消除光谱中的干扰,仅依靠无监督模式识别无法实现对不同产地砂糖橘的准确鉴别;45 ms和65 ms积分时间下的模型优于25 ms下的模型,基于优化预处理的LDA模型可以获得95.10%的鉴别率;采用变量筛选方法的模型鉴别率得到明显提升,其中65 ms积分时间下,去偏移(de-bias)-RT-LDA、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RT-LDA、原始光谱-SPA-LDA和一阶导(1st)-SPA-LDA模型,以及45 ms积分时间下,原始光谱-MCUVE-LDA模型鉴别率均达到99.02%。以上结果表明,基于便携式NIR光谱技术与变量筛选-LDA方法可实现砂糖橘产地准确无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糖橘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 产地 变量筛选 无损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健齿食品的配方及其品质特性研究
18
作者 宁漾 吴卫国 周琳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7-140,156,共5页
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和面、压片、切条、醒发、焙烤、摊凉、干燥等工艺,开发适合婴幼儿使用的牙龈按摩的食品。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婴幼儿健齿食品的最佳配方为:面粉100%,食盐1%,脱脂奶粉5.0%,CaCO30.15%,麦麸膳食纤维2.5%,酵母0.4%,水分... 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和面、压片、切条、醒发、焙烤、摊凉、干燥等工艺,开发适合婴幼儿使用的牙龈按摩的食品。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婴幼儿健齿食品的最佳配方为:面粉100%,食盐1%,脱脂奶粉5.0%,CaCO30.15%,麦麸膳食纤维2.5%,酵母0.4%,水分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齿食品 配方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与优化光谱预处理的陈皮产地鉴别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余梅 李尚科 +4 位作者 杨菲 郑郁 李跑 蒋立文 刘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1,共7页
采集不同产地陈皮内侧和外侧的近红外光谱,采用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筛选得到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陈皮产地的鉴别模型。实验发现,陈皮原始光谱中存在明显的基线漂移与背景干扰。使用单一光谱预处理可在... 采集不同产地陈皮内侧和外侧的近红外光谱,采用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筛选得到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陈皮产地的鉴别模型。实验发现,陈皮原始光谱中存在明显的基线漂移与背景干扰。使用单一光谱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干扰的影响。经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二阶导数与连续小波变换预处理后,陈皮内侧光谱数据可获得最优的鉴别结果,鉴别准确率为91.67%;通过最大最小归一化预处理后,陈皮外侧光谱数据可获得最优鉴别结果,鉴别准确率为70.83%;在2种预处理组合的鉴别结果中,有9个组合方式结合陈皮外侧光谱数据实现了对陈皮产地的100%鉴别分析,对于陈皮内侧光谱数据的最佳预处理组合为去趋势校正+最大最小归一化,鉴别准确率为95.83%;而3个预处理组合的鉴别准确率较2个预处理的结果低,表明采用预处理种类过多时可能会扣除有用信息。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光谱预处理可以实现不同产地陈皮的无损鉴别分析,其中陈皮外侧光谱数据结合优化光谱预处理方法可实现陈皮产地的100%鉴别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近红外光谱技术 优化光谱预处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乳技术从植物油料中同步提取油脂及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莞尔 易有金 +2 位作者 李昌珠 肖志红 刘汝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5-122,共8页
微乳液是不需外界能量推动,就能自发形成的一种呈透明状态、各向同性并且具有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因为水相和混表面活性剂可以与植物油料中所含的油相构建形成稳定的、具有双亲性的微乳体系,所以可利用微乳技术从植物油料中同步提取... 微乳液是不需外界能量推动,就能自发形成的一种呈透明状态、各向同性并且具有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因为水相和混表面活性剂可以与植物油料中所含的油相构建形成稳定的、具有双亲性的微乳体系,所以可利用微乳技术从植物油料中同步提取出油脂与天然活性成分,且达到简易、高效、无毒无害的目的。本综述概述了微乳体系特性与形成理论,以及利用微乳技术同步提取出植物油料中所包含的油脂及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为未来微乳技术在提取植物油料中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油料作物 植物油脂 天然活性成分 同步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