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 被引量:26
1
作者 肖复明 范少辉 +3 位作者 汪思龙 官凤英 于小军 申正其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9-65,共7页
采用CID-301PS光合测定仪,对湖南会同林区毛竹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动态进行观测,并结合现存生物量调查,对其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毛竹和杉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44.3和152.52t.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 采用CID-301PS光合测定仪,对湖南会同林区毛竹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动态进行观测,并结合现存生物量调查,对其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毛竹和杉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44.3和152.52t.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所占比例最小。毛竹林土壤层有机碳贮量占76.89%,乔木层占22.16%,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层分别占0.51%和0.41%;杉木林土壤层碳贮量占62.03%,乔木层占34.99%,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层分别占2.28%和0.70%。毛竹林和杉木林生态系统年固定CO2总量分别为38.87和26.95t.hm-2a-1,但其每年以土壤异养呼吸和凋落物呼吸的形式排放CO2的量分别为24.35和15.75t.hm-2a-1,毛竹林和杉木林生态系统年净固定CO2的量分别为14.52和11.21t.hm-2a-1,折合成净碳量分别为3.96和3.07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杉木人工林 碳贮量 土壤呼吸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碳循环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肖复明 范少辉 +2 位作者 汪思龙 熊彩云 申正其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5,共5页
测定和分析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的碳贮量和各组分呼吸量。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15.558t.hm-2,矿质土壤层、凋落物层和根系分别占96.01%,0.64%和3.34%;毛竹林地土壤年呼吸排放碳总量为9.257t.hm-2a-1,异养呼吸、自养呼吸和凋... 测定和分析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的碳贮量和各组分呼吸量。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15.558t.hm-2,矿质土壤层、凋落物层和根系分别占96.01%,0.64%和3.34%;毛竹林地土壤年呼吸排放碳总量为9.257t.hm-2a-1,异养呼吸、自养呼吸和凋落物年呼吸量分别占59.49%,28.27%和12.24%;毛竹林细根年生长量为6.895t.hm-2a-1,年分解量为0.312t.hm-2a-1,细根年周转率为0.93次.a-1;毛竹林年凋落物进入土壤的碳总量为2.245t.hm-2a-1,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别占78.5%和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土壤碳贮量 土壤呼吸 土壤碳循环 会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11种典型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巢林 欧梦菲 +8 位作者 陈健 卢卫福 马琳 李忠国 黄柏华 明安刚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97-3407,共11页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_(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C4土壤 凋落物性状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排放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04
4
作者 张剑 汪思龙 +1 位作者 王清奎 刘燕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7,共7页
通过对湖南省会同县地区不同季节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火力楠纯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测定,分析了森林植被对土壤活性碳库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通过对湖南省会同县地区不同季节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火力楠纯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测定,分析了森林植被对土壤活性碳库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与杉木纯林相比,火力楠与杉木混交可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但只有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各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始终为常绿阔叶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火力楠纯林>杉木纯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则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火力楠纯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杉木纯林。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可提高林地质量,但不同林地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不尽一致,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差异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火力楠人工林 人工混交林 地带性常绿阔叶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修枝的响应
5
作者 植可翔 关欣 +3 位作者 黄苛 杨佳敏 张伟东 杨庆朋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目的]分析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季节动态及其对修枝的响应,帮助理解杉木生理特性和生长机制,并为人工林修枝强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杉木人工林中比较了杉木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并分... [目的]分析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季节动态及其对修枝的响应,帮助理解杉木生理特性和生长机制,并为人工林修枝强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杉木人工林中比较了杉木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并分析了经历修枝10 a后杉木各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动态。[结果]杉木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的可溶性糖和总NSC含量最高,平均达到了100.66±2.74 mg·g^(-1)和153.28±3.51 mg·g^(-1),且叶片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受到叶龄的显著控制(p<0.001)。而粗根的淀粉含量最高(69.09±5.26 mg·g^(-1)),比细根高34.13%。此外,杉木各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对修枝缺乏长期响应,但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以叶片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波动最大,在春季初下降,在夏季生长旺盛时持续积累至次年。在1 a内,叶片可溶性糖和NSC含量的最高值(1月)比最低值(6月)分别高95.57%和57.61%。相比之下,木质部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波动最小,总NSC含量的范围在53.42~90.50 mg·g^(-1)之间。[结论]杉木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时间变异,且修枝对杉木NSC含量的潜在影响可能在长时间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 季节动态 修枝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死亡叶片与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巢林 李忠国 +4 位作者 杨大新 王爱华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7,共9页
为了解干旱死亡叶片与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对云南元江干热河谷5种植物(鞍叶羊蹄甲、白皮乌口树、灰毛浆果楝、细基丸和九里香)干旱死亡叶片和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死亡叶片和自然凋落叶在碳和养分化... 为了解干旱死亡叶片与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对云南元江干热河谷5种植物(鞍叶羊蹄甲、白皮乌口树、灰毛浆果楝、细基丸和九里香)干旱死亡叶片和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死亡叶片和自然凋落叶在碳和养分化学特性上表现出较大变异,且不同树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与自然凋落叶相比,干旱死亡叶片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碳、C/N比和Mg含量,而木质素、半纤维素和N含量则较低。干旱死亡叶片与自然凋落叶间的碳(R^(2)=0.56,P<0.01)、纤维素(R^(2)=0.52,P<0.01)、半纤维素(R^(2)=0.85,P<0.001)、单宁(R^(2)=0.99,P<0.001)、木质素/N(R^(2)=0.60,P<0.01)、C/N(R^(2)=0.64,P<0.001)和氮含量(R^(2)=0.85,P<0.001)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根据自然凋落叶化学性质预测未来极端干旱条件下干旱死亡叶片的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干热河谷 凋落物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对修枝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植可翔 关欣 +5 位作者 黄苛 王娇 杨佳敏 张伟东 陈龙池 杨庆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91-9400,共10页
了解杉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分配格局及其对修枝的响应有助于加深对杉木生理特性的认识,为杉木人工林设立合理的修枝强度提供参考。以1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了3个修枝强度处理,分别为对照、轻度修枝(保留冠长的75%)和... 了解杉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分配格局及其对修枝的响应有助于加深对杉木生理特性的认识,为杉木人工林设立合理的修枝强度提供参考。以1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了3个修枝强度处理,分别为对照、轻度修枝(保留冠长的75%)和重度修枝(保留冠长的50%)。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杉木不同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差异以及修枝对细根、粗根的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了修枝与叶龄、枝条年龄以及树干高度对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上冠叶、中冠叶和树皮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90.00±3.62)、(90.28±3.83)mg/g和(89.72±3.16)mg/g,粗根中的淀粉含量最高,达到了(78.08±20.85)mg/g,而上冠叶片的总NSC含量最高,为(148.25±4.89)mg/g。此外,随着叶龄的增加,中冠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而随着枝条年龄的增加,上冠和下冠枝条平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下降了45.4%和53.1%,NSC含量则分别下降了32.9%和39.7%。树干中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各组织(树皮、边材和心材)间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沿树干高度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而修枝对细根和粗根的NSC及其组分含量并没有显著影响。此外,轻度修枝中,下冠叶片的平均淀粉含量分别比重度修枝和对照高18.6%和19.1%,且总NSC含量也分别高15.3%和23.7%,而重度修枝并未影响杉木各组织/器官NSC及其组分的含量。研究表明,杉木整体NSC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且适度修枝能够提高下冠叶片以及整体冠层的NSC含量,提高杉木的碳源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 修枝 分配格局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周转 被引量:14
8
作者 范少辉 肖复明 +3 位作者 汪思龙 苏文会 于小军 申正其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共6页
通过连续土钻取样法,对湖南会同林区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细根生物量及其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细根生物量为7.7349t.hm-2,其中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别占91.5%和8.5%,并且毛竹林0~20cm层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地活细根... 通过连续土钻取样法,对湖南会同林区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细根生物量及其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细根生物量为7.7349t.hm-2,其中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别占91.5%和8.5%,并且毛竹林0~20cm层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地活细根和死细根总量的57.9%和60%。毛竹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在1年中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变化范围分别为4.8647~10.7964和0.3538~1.0057t.hm-2,基本上2—6月份呈上升趋势,到6月份出现最高峰值,8—12月份下降,次年2月为最低值。采用改进的最大值、最小值法计算模型计算出毛竹林细根年生长量、年分解量和年周转率分别为6.895,0.3124t.hm-2和0.93次.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细根 生物量 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椿叶花椒苗木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何友军 刘友全 +1 位作者 李少锋 李志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46,共5页
通过N、P、K 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探索配方施肥对盆栽椿叶花椒苗木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比例的N、P、K肥配施后,处理4至处理9对苗木各项指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处理4有利于椿叶花椒苗木地径的增长,处理6对苗木的苗高... 通过N、P、K 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探索配方施肥对盆栽椿叶花椒苗木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比例的N、P、K肥配施后,处理4至处理9对苗木各项指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处理4有利于椿叶花椒苗木地径的增长,处理6对苗木的苗高增长最明显,处理5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处理9有利于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的提高;(2)N元素对椿叶花椒苗木生长和生理效应的影响极为显著,PK的影响很小;(3)根据N、P、K肥的施用量和苗木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值进行了二次函数关系方程的模拟,可据此分别求得各指标最大收获量所对应的合理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椿叶花椒 苗木生长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鹰嘴界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与活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掌权 汪思龙 +3 位作者 张灿明 汤宏 吴子剑 李锡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5-121,共7页
【目的】研究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从湖南鹰嘴界代表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PF)、针阔混交林(MF)、常绿阔叶林(BF)样地上、中、下坡挖取土壤剖面,按0-10和10-20cm... 【目的】研究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从湖南鹰嘴界代表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PF)、针阔混交林(MF)、常绿阔叶林(BF)样地上、中、下坡挖取土壤剖面,按0-10和10-2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及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以分析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结果】随着常绿阔叶林演替递进,0-10cm土层土壤SOC由20.29g/kg增至41.96g/kg,TN由1.18g/kg增至2.33g/kg,Cmic由448.62mg/kg增至1 021.95mg/kg,Nmic由35.21mg/kg增至109.62mg/kg,土壤基础呼吸由1.12mg/(kg·h)增加到1.36mg/(kg·h),代谢熵(qCO2)由2.51mg/(g·h)降低到1.33mg/(g·h)。由相关分析可知,Cmic、Nmic均与SOC和TN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熵(Cmic/SOC)在PF中最低,MF中次之,BF中最高,且与SOC、TN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与Cmic、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基础呼吸与SOC、TN和Cmic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代谢熵与SOC、Cmic、Nmic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可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凋落物输入质量的改善、土壤肥力的提高,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随演替进程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封山育林、择伐等经营措施,可以促进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递进和森林土壤肥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量 微生物活性 中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修枝对杉木生长和无节材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娇 关欣 +7 位作者 黄苛 植可翔 陈波翰 段萱 杨佳敏 张伟东 陈龙池 杨庆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7,共8页
[目的]针对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木材质量降低的问题,开展修枝试验,分析修枝强度对林分生长和无节材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杉木无节材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轻度修枝(保留冠长的75%,LP)、重度修枝(保留冠... [目的]针对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木材质量降低的问题,开展修枝试验,分析修枝强度对林分生长和无节材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杉木无节材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轻度修枝(保留冠长的75%,LP)、重度修枝(保留冠长的50%,HP)和对照(未修枝,CK)3种强度修枝处理,10年后比较不同强度修枝下杉木胸径、树高、材积、木材物理性质的差异,利用旋切法测量节子数量与大小,探讨修枝对林分生长和无节材形成的影响。[结果]不同强度修枝对杉木胸径、树高、材积和饱满度均没有显著影响,也未影响杉木活枝的枝下高和活枝数量。修枝节的直径、长度和体积均显著低于自疏节,修枝处理也显著降低自疏节的数量。轻度修枝和重度修枝分别使单株节子总直径显著降低27.6%和40.8%,使单株节子总长度显著降低26.4%和32.6%,使单株节子总体积显著降低27.8%和45.0%。与有节部分相比,无节木材的密度显著降低,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显著增加。[结论]对杉木人工林宜采用修枝措施,在保持林分生长和材积不降低的前提下,减少节子的数量和体积,以提升杉木外观等级并促进杉木无节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修枝 生长 节子 物理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叶凋落物化学性质
12
作者 巢林 李忠国 +5 位作者 莫珍珍 黄慧莲 王爱华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2-481,共10页
文章以南亚热带24种木本植物(丛枝菌根、外生菌根和固氮树种各8种)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叶凋落物化学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凋落物在碳相关化学性质、养分含量以及化学计量比特征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程度变异。不... 文章以南亚热带24种木本植物(丛枝菌根、外生菌根和固氮树种各8种)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叶凋落物化学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凋落物在碳相关化学性质、养分含量以及化学计量比特征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程度变异。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碳相关化学性质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养分含量(N、P、Mg)和化学计量特征(C/P、N/P)差异显著(P<0.01)。固氮树种叶凋落物N含量(16.1 g·kg^(−1))显著高于丛枝菌根树种(10.1 g·kg^(−1))和外生菌根树种(10.7 g·kg^(−1)),但丛枝菌根树种叶凋落物P含量(0.4 g·kg^(−1))要显著高于固氮树种(0.1 g·kg^(−1))和外生菌根树种(0.08 g·kg^(−1)),而外生菌根树种Mg含量(0.51 g·kg^(−1))则显著高于丛枝菌根树种(0.19 g·kg^(−1))和固氮树种(0.03 g·kg^(−1));此外,固氮树种C/P和N/P均显著高于丛枝菌根树种。在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考虑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叶凋落物化学性质的差异,依据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性选择适宜的恢复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菌根 化学计量 碳循环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