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辊底式喷淋淬火技术的铝合金分级淬火工艺 被引量:2
1
作者 郑英 张劲 +1 位作者 范世通 邓运来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4-47,107,共5页
根据7050铝合金的单级淬火试验结果设计了3组分级(三级)淬火工艺,研究了分级淬火主要工艺参数(喷水压力p、水流密度q、持续时间t)对硬度、表面残余应力及显微组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显微组织的影响较小;第一级淬火时采用较... 根据7050铝合金的单级淬火试验结果设计了3组分级(三级)淬火工艺,研究了分级淬火主要工艺参数(喷水压力p、水流密度q、持续时间t)对硬度、表面残余应力及显微组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显微组织的影响较小;第一级淬火时采用较高喷水压力和较低水流密度能获得较大的淬硬深度;第二级淬火时提高水流密度比延长持续时间对试样的淬硬深度更有利,但后者的残余应力要小些;最佳的分级淬火工艺为第一级p=200kPa,q=48L·m-2·s-1,持续3s,第二级p=10kPa,q=90L·m-2·s-1,持续12s,第三级p=200kPa,q=130L·m-2·s-1,持续约48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淬火 淬硬深度 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超声键合换能系统接触界面非线性振动研究
2
作者 李战慧 吴运新 隆志力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99-1102,共4页
为了减小热超声键合换能系统的振动稳定性、提高键合强度,从超声波在热超声键合换能系统中的传播出发,建立了超声波在接触界面处传播的微观模型。研究表明,当静应力较小时,输出的超声波不完整,材料内部质点的有效振动较小;当静应力逐渐... 为了减小热超声键合换能系统的振动稳定性、提高键合强度,从超声波在热超声键合换能系统中的传播出发,建立了超声波在接触界面处传播的微观模型。研究表明,当静应力较小时,输出的超声波不完整,材料内部质点的有效振动较小;当静应力逐渐增大时,材料进入弹性变形阶段,输出的超声波波形与输入的超声波的波形一致,材料内部质点的有效振动最大;当静应力太大时,材料进入塑性变形区域,材料内部质点的有效振动减小。通过在芯片倒装键合实验台上实验,测量在不同压电陶瓷片预紧力下,变幅杆的振动速度和芯片的键合强度,证明了所提出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换能系统 接触界面 非线性 迟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小平 朱建林 +2 位作者 唐华平 张炳根 宋芳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为了克服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提出了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进行控制.介绍了该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对比分析了该控制策略与滑模控制及离散滑模控制的各种特性,并通过仿真对其控制效果进... 为了克服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提出了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进行控制.介绍了该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对比分析了该控制策略与滑模控制及离散滑模控制的各种特性,并通过仿真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不仅具有比滑模控制和离散滑模控制更加优良的动态性能,而且还具有更强的谐波抑制能力,其输出波形的谐波失真度更小,稳态精度更高,因而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Boost矩阵变换器 双闭环控制策略 对比分析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钢低温双辉等离子渗铬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让贤 郑英 +1 位作者 高原 卢端敏 《表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50,共3页
采用“氮化+双辉等离子渗铬”复合工艺,在630℃对45#钢进行了表面渗铬研究。结果表明:渗层组织由沉积层+扩散层组成;渗层表面形成4~5μm的沉积层,含铬量达到52%左右,致密并与基体结合紧密;内有20~25μm的扩散层,扩散层含铬... 采用“氮化+双辉等离子渗铬”复合工艺,在630℃对45#钢进行了表面渗铬研究。结果表明:渗层组织由沉积层+扩散层组成;渗层表面形成4~5μm的沉积层,含铬量达到52%左右,致密并与基体结合紧密;内有20~25μm的扩散层,扩散层含铬量呈梯度分布;表面物相由Fe—Cr、Cr7C3、Cr23C6、CrN等组成;渗层表面显微硬度达950HV,硬度向内呈梯度分布,而没有改变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这种高的表面硬度对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钢 离子氮化 双辉 渗铬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Boost矩阵变换器及其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小平 唐华平 +2 位作者 朱建林 张炳根 向礼丹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16-2120,共5页
针对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提出新型的Boost矩阵变换器(BMC),研制了相应的的实验装置。介绍了该实验装置的系统结构及其基本原理,阐述了其硬件与软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BMC能实现... 针对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提出新型的Boost矩阵变换器(BMC),研制了相应的的实验装置。介绍了该实验装置的系统结构及其基本原理,阐述了其硬件与软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BMC能实现电压传输比和输出频率的任意调节,且直接输出较规则的正弦波而无需滤波环节,波形失真度小,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基本吻合,从而进一步验证了BMC及其调制策略的正确性,同时也为今后实现工程化应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控制策略 样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ost矩阵变换器的离散滑模控制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小平 唐华平 +1 位作者 朱建林 张炳根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8-572,共5页
针对目前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在对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称为Boost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所采用的离散滑模控制策略... 针对目前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在对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称为Boost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所采用的离散滑模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拓扑结构能实现输出电压和频率在一定范围内的任意调节,其电压传输比既可大于1,也可小于1,且直接输出高品质的正弦波而无需滤波环节,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离散滑模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0钢低温双辉等离子表面渗镀铬硬化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英 高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73,共5页
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铬技术,首先在560℃对T10钢进行不同时间的渗铬,再对已渗铬试样进行4h离子氮化,研究了该工艺对渗镀铬层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辉渗铬后的渗层由厚3~5μm的沉积层+扩散层组成,沉积层组织致密并与基体结合良好,基... 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铬技术,首先在560℃对T10钢进行不同时间的渗铬,再对已渗铬试样进行4h离子氮化,研究了该工艺对渗镀铬层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辉渗铬后的渗层由厚3~5μm的沉积层+扩散层组成,沉积层组织致密并与基体结合良好,基体组织和晶粒度与渗铬前基本一致;沉积层铬浓度达45%(质量分数)以上,内有20~25μm的扩散层,铬浓度向内呈梯度分布;表面物相均由Fe,Fe-Cr,Cr7C3,Cr23C6等组成;渗层表面显微硬度达650~850HV,向内逐步降低,呈梯度分布。沉积层厚度、渗层深度、渗层的铬浓度及显微硬度等均随渗铬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渗层经离子氮化后的组织与氮化前的组织无明显变化,但表面物相为Fe-Cr,Cr7C3,Cr23C6,CrN,Fe4N,表面显微硬度提高到1000~1350HV,较未氮化前提高约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0钢 双层辉光 渗镀铬 离子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的鲁棒PID控制策略
8
作者 张小平 唐华平 +2 位作者 朱建林 张炳根 柳莎莎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48-1751,共4页
针对为克服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而提出的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BBMC),提出采用鲁棒PID控制策略进行控制。介绍了该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将其应用于BBMC逆变级控制的具体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了验... 针对为克服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而提出的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BBMC),提出采用鲁棒PID控制策略进行控制。介绍了该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将其应用于BBMC逆变级控制的具体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使BBMC获得了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能实现输出电压和频率的任意调节,且直接输出较标准的正弦波而无需滤波环节,谐波含量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boost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鲁棒PID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冲压成形影响的车身零件疲劳性能研究
9
作者 谢慧超 廖代辉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6-979,共4页
车身零件冲压成形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和厚度变化对其疲劳寿命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常用的基于有限元结果的疲劳分析方法中,常常忽略了实际零件冲压成形所带来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文中将有限元网格映射算法、平均应力... 车身零件冲压成形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和厚度变化对其疲劳寿命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常用的基于有限元结果的疲劳分析方法中,常常忽略了实际零件冲压成形所带来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文中将有限元网格映射算法、平均应力修正法相结合,以某车尾端横梁为例,在疲劳有限元分析中引入成形信息,并将成形残余应力作为疲劳外载荷施加,研究成形性因素对车身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成形比未考虑成形影响的疲劳分析结果更接近实验结果。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零件优化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成形 残余应力 疲劳分析 整车道路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高电压传输比的新型Cuk矩阵变换器
10
作者 张小平 朱建林 +2 位作者 唐华平 张炳根 柳莎莎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4期78-83,共6页
对传统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称为Cuk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所采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的基... 对传统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称为Cuk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所采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的基本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拓扑结构能实现输出电压和频率的任意调节,其电压传输比可大于1,也可小于1,且直接输出标准的正弦波而无需滤波环节,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k矩阵变换器 电路拓扑 电压传输比 双闭环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滑模控制的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小平^② 罗伟斌 +3 位作者 张小平 朱建林 唐华平 张炳根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对目前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称为 buck-boost 矩阵变换器(BBMC)的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分析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离... 对目前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称为 buck-boost 矩阵变换器(BBMC)的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分析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离散滑模控制策略的基本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新型拓扑结构能实现输出电压和频率的任意调节,其电压传输比既可大于1,也可小于1,且直接输出高品质的正弦波而无需滤波环节,谐波含量小,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难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boost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离散滑模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程图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永洪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1-142,共2页
提出一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流程图;以此流程图为基础,以数控车床刀架换刀时不停转动为例,分析故障的原因,并给出具体的维修方法。
关键词 流程图 故障诊断 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加载时效对Al-Cu铸造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康建可 郑英 +2 位作者 周筱静 王宇 邓运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7-642,共6页
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硬度测试、拉伸实验以及盲孔法测算残余应力等方法研究循环加载时效对Al-Cu铸造合金材料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态Al-Cu铸造合金中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在人工时... 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硬度测试、拉伸实验以及盲孔法测算残余应力等方法研究循环加载时效对Al-Cu铸造合金材料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态Al-Cu铸造合金中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在人工时效过程中可诱发θ′强化相的应力位向效应;而-40~80 MPa、83 Hz、40 min的循环加载处理可使峰值时效态Al-Cu铸造合金的残余应力降低到0.28σ0.2,其引起的微小塑性变形产生的大量位错组态诱发θ′相非均匀形核,提高了形核率,起到了细化析出相尺寸的作用,且抑制了θ′相析出的应力位向效应,从而提高了Al-Cu铸造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循环加载 时效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