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aché数据库的中医诊断数据挖掘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晏峻峰 朱文锋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4332-4334,4339,共4页
概述了基于Caché数据库的中医诊断数据挖掘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表达了以"证候-证素-证型辨证统一体系"为切入点开展中医诊断研究的可达到的目标。通过建立通用病历信息文件结构,整合数据挖掘工具,搭建了一个用于... 概述了基于Caché数据库的中医诊断数据挖掘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表达了以"证候-证素-证型辨证统一体系"为切入点开展中医诊断研究的可达到的目标。通过建立通用病历信息文件结构,整合数据挖掘工具,搭建了一个用于开展中医诊断研究的数据挖掘科研平台,为科学深入地开展中医诊断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 证素 数据挖掘 Caché数据库 电子病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医证候辨证贡献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旺华 周小青 朱文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6-197,共2页
中医学所说的"证"具有明显的经验医学的特征,缺乏强有力临床指标的支撑,"证候"对"证"诊断价值不够精确,证的辨识缺乏统一的标准。从运用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临床证据,按照以病统证... 中医学所说的"证"具有明显的经验医学的特征,缺乏强有力临床指标的支撑,"证候"对"证"诊断价值不够精确,证的辨识缺乏统一的标准。从运用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临床证据,按照以病统证的思路,用计量诊断方法,纳入实验室检测指标,延伸四诊资料,并明确实验室指标的辨证意义等方面论述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候 规范化 计量诊断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证候”与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简维雄 袁肇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2期351-352,共2页
具有整体、时空特性的代谢组学与中医学的辨证思路有明显的趋同性,在揭示证候的本质规律方面代谢组学显示出其较强的优势,从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展开、探讨了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的一致性的理论基础。展望了代谢组学技术目前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关键词 代谢组学 证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孙贵香 袁肇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7期1450-1452,共3页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数据挖掘技术,它是将整体论与还原分析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系统中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并能够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模式,寻找规律,归纳隐含在信息单元之间的关联规则。中医证候...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数据挖掘技术,它是将整体论与还原分析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系统中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并能够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模式,寻找规律,归纳隐含在信息单元之间的关联规则。中医证候体系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复杂巨系统。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挖掘大样本所蕴含的海量信息,从而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可能是解开当前证候研究的僵局、取得实质突破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候体系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方测证”在中医证候模型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被引量:39
5
作者 钟森杰 李静 +4 位作者 李琳 黄淑敏 邱宏 程彬 胡志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50,共3页
"以方测证"是现阶段证候模型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促进"证"研究深入的同时亦暴露出部分问题。总结近年来"以方测证"在证候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对研究中涉及的方证关系、实验设计、评判标准、病证结合等关... "以方测证"是现阶段证候模型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促进"证"研究深入的同时亦暴露出部分问题。总结近年来"以方测证"在证候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对研究中涉及的方证关系、实验设计、评判标准、病证结合等关键问题进行论述,提出方药功效的界定是关键前提、合理设立对照实验是关键环节、重视评判标准的多元化、遵循病证结合的研究框架等相应的研究思路与对策,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方测证 证候 动物模型 方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识亚健康状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娉婷 周小青 金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42-2845,共4页
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中医学虽没有亚健康的概念,但"治未病"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医学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点,关注人体的整体生命状态,历经千年实践,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医学体系,其中中医药技术为维护... 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中医学虽没有亚健康的概念,但"治未病"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医学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点,关注人体的整体生命状态,历经千年实践,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医学体系,其中中医药技术为维护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四诊合参"与"辨证论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在辨识和诊断亚健康状态的优势,文章通过概述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医证候及体质特征等方面与亚健康状态相关性的研究现状,发掘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辨识研究的巨大潜力,展现其临床应用的广阔发展前景。随着医学模式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近些年提出"精准医学"的理念,医学研究的焦点开始聚集个体化诊疗方案,这与中医一贯遵循的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等治疗原则相契合,可见亚健康状态的辨识及其研究必将为中医学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 治未病 中医诊断 四诊 证候 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曾逸笛 梁昊 +2 位作者 简维雄 刘旺华 胡志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31-1737,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国内文献库,纳入符合要求的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文献,提取原始文献资料并评价研究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并通过亚组...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国内文献库,纳入符合要求的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文献,提取原始文献资料并评价研究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以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有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高血压病人4 401例,对照组7 934例,全部为横断面研究。痰湿质(OR=2.24,95%CI:1.77-2.83,P <0.001)、阴虚质(OR=1.28,95%CI:1.13-1.45,P <0.001)、气虚质(OR=1.21,95%CI:1.06-1.37,P=0.005)、血瘀质(OR=1.24,95%CI:1.06-1.46,P=0.007)是高血压人群更易出现的体质类型;而平和质是对照组更易出现的体质类型(OR=0.56,95%CI:0.51-0.61,P <0.001);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特禀质在高血压人群和非高血压人群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是否明确纳入既往诊断的高血压和研究质量是异质性主要来源;目测漏斗图未发现明显发表性偏倚。结论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是高血压易感体质,平和质是保护体质,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不佳,且存在设计缺陷,无法说明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发生的因果关系,结论需谨慎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中医体质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目诊——眼底病理改变的获取与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清华 彭俊 +1 位作者 谭涵宇 晏峻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1-1033,共3页
中医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眼底是活体唯一能直接观察到人体终末血管的组织,是全身微血管病变的观察窗口,眼底观察是目诊最重要的内容。观察眼底病理改变形态和功能的方法包括检眼镜、眼底... 中医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眼底是活体唯一能直接观察到人体终末血管的组织,是全身微血管病变的观察窗口,眼底观察是目诊最重要的内容。观察眼底病理改变形态和功能的方法包括检眼镜、眼底照相机、激光扫描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偏振激光扫描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及视野、色觉、眼电生理、非侵入性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测定、视网膜分形维数分析等检查技术;眼底病理改变的分析方法包括对眼底常见体征的辨证分析、对眼底各部位病理改变的辨证分析、对眼底组织结构图像和功能的分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目诊 眼底病理改变 检查技术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医辨证系统 被引量:26
9
作者 朱咏华 朱文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3-125,共3页
将贝叶斯网络运用于中医辨证系统的研究,以更加量化中医辨证诊断系统.通过将中医体系中的916个证候,51项证素及其构成的1700条证名构成中医辨证贝叶斯网络的节点集,初步建立起中医辨证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学习,形成中医辨证贝叶斯网络结构... 将贝叶斯网络运用于中医辨证系统的研究,以更加量化中医辨证诊断系统.通过将中医体系中的916个证候,51项证素及其构成的1700条证名构成中医辨证贝叶斯网络的节点集,初步建立起中医辨证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学习,形成中医辨证贝叶斯网络结构及概率表.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中医辨证系统,进行数据计量分析、推理验证证候—证素—证名间的关系,其结果与中医专家经验有很高的吻合性,尽管其仍未能全面反映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所以贝叶斯网络是对中医辨证进行信息挖掘处理的一种较好方法,可应用于中医人工智能辨证系统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计算 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概率 证素 辨证系统 思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体质学说在冠心病血瘀证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丽萍 郑景辉 +1 位作者 简维雄 袁肇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6期1246-1248,共3页
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论述了体质与中医病证的关系,认为体质是决定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体质能影响证候类型、性质及转归从化.同时从防治层面结合系统生物学阐述了体质学说对冠心病血瘀证研究的影响及前景。
关键词 中医体质说 中医病证 系统生物学 冠心病血瘀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舌诊染苔图像数据集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俐芹 辛国江 +6 位作者 彭清华 刘旺华 吴莹洁 盛丹 朱磊 隋强 梁昊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438-447,共10页
舌诊是中医特色的诊察方法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病证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舌质和舌苔两方面内容。其中舌苔主要包括苔质和苔色,尤其苔色是辨别疾病性质的重要指标。临床上舌苔易被药物、食物染色,产生颜色假象,极易引起误诊。本数据集记录... 舌诊是中医特色的诊察方法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病证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舌质和舌苔两方面内容。其中舌苔主要包括苔质和苔色,尤其苔色是辨别疾病性质的重要指标。临床上舌苔易被药物、食物染色,产生颜色假象,极易引起误诊。本数据集记录了中医染苔与非染苔两种舌象,平均每个类别的舌苔图像约1000余张。其中染苔数据包含不同人群健康状态下进食染色食物后5分钟、10分钟、30分钟的舌苔颜色变化图像,其颜色主要分为白、黄、灰黑3种,以黄色居多。非染苔数据包含不同患者的病理性舌苔图像,分为白苔、黄苔和灰黑苔3种。本数据集可为舌诊方向研究提供可靠的分类依据,有效解决染苔假象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发更智能的舌诊仪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舌诊 染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的大鼠心血瘀阻证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简维雄 黄献平 +5 位作者 陈清华 莫莉 郑锦辉 孙贵香 胡志希 袁肇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4期796-798,共3页
目的:通过对心血瘀阻证大鼠血浆的代谢产物、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以及养心通脉方干预后指标改变的分析识别,探讨大鼠心血瘀阻证血浆代谢产物的"组装"规律。方法:32只大鼠分为模型组、空白组、养心通脉方组、假手术组4组,运... 目的:通过对心血瘀阻证大鼠血浆的代谢产物、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以及养心通脉方干预后指标改变的分析识别,探讨大鼠心血瘀阻证血浆代谢产物的"组装"规律。方法:32只大鼠分为模型组、空白组、养心通脉方组、假手术组4组,运用GC-MS法进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鉴定各组共有峰,通过对不同组之间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同时检测分析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模型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高于其余3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鼠血浆样品散点图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养心通脉方组、假手术组完全分离。因子载荷图表明乳酸、丙氨酸、缬氨酸、琥珀酸、苹果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等代谢物质含量明显增高,果糖含量明显降低。养心通脉方干预后代谢物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回调。结论:发生改变的乳酸、丙氨酸、缬氨酸、琥珀酸、苹果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果糖等8种代谢物与反映"血瘀"病理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具有一致性,有可能作为心血瘀阻证代谢性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心血瘀阻证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大鼠心梗模型存活率因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简维雄 陈清华 +4 位作者 黄献平 莫丽 郑景辉 李勇华 袁肇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7期1500-1502,I0001,共4页
目的:研究影响大鼠心梗模型存活率的因素。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不同插管方式(经口插管,切开插管)、麻药(水合氯醛,乌拉坦)、是否采用利多卡因设计三因素两水平方案,观察大鼠插管后心率、术中死亡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总死亡率、室性心... 目的:研究影响大鼠心梗模型存活率的因素。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不同插管方式(经口插管,切开插管)、麻药(水合氯醛,乌拉坦)、是否采用利多卡因设计三因素两水平方案,观察大鼠插管后心率、术中死亡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总死亡率、室性心律失常放生率、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大鼠死亡率、术后感染率。结果:插管方式是插管后心率、术中死亡率、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否采用利多卡因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不同麻醉剂是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主要因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大鼠与心率失常后死亡率有明显的相关性。水合氯醛麻醉与是否采用利多卡因是影响大鼠围手术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大鼠术后感染与不同插管方式,麻醉剂、利多卡因无关。结论:对于初作者采用气管切开插管、水合氯醛联合利多卡因是可以采用的试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梗模型 大鼠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F2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琳 李杰 +5 位作者 胡志希 简维雄 于文欣 候超 凌智 袁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A(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a,MEF2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从MEF2A基因选取2个SNP位点rs2033547和rs34851361,建立基于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TOF-MS)的方法,对收集的早发... 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A(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a,MEF2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从MEF2A基因选取2个SNP位点rs2033547和rs34851361,建立基于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TOF-MS)的方法,对收集的早发CHD血瘀证组21例,早发CHD非血瘀组30例,非"早发冠心病"血瘀组25例与健康对照组20例,检测各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分型,对比各组等位基因和各基因型频率,并比较各临床资料。结果:rs2033547、rs34851361都有A和T两种等位基因,包括AA、TT、AT 3种基因型;MEF2A基因多态性位点rs2033547的A等位基因在早发CHD血瘀证组,早发CHD非血瘀证组和非"早发CHD"血瘀证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而MEF2A基因多态性位点rs3485136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4组间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F2A基因多态性位点rs2033547和rs34851361非早发冠心病的易感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MEF2A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简维雄 黄献平 +2 位作者 郑景辉 毛以林 袁肇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6期1252-1253,共2页
目的:研究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中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冠心病非心血瘀阻证、健康者TM、TAT水平。结果:心血瘀阻证组、非心血瘀阻证组TAT水平较健康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l... 目的:研究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中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冠心病非心血瘀阻证、健康者TM、TAT水平。结果:心血瘀阻证组、非心血瘀阻证组TAT水平较健康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心血瘀阻证组、非心血瘀阻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血瘀阻证组TM水平较高与非心血瘀阻证组健康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非心血瘀阻证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与血管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瘀阻证 冠心病 TAT 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莫莉 袁肇凯 +4 位作者 黄献平 陈清华 简维雄 胡志希 孙贵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养心通脉有效成分部位方(YTⅡ)促进血管新生,治疗心肌缺血的机理。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含药血清,鸡胚随机分为养心通脉方(YTⅠ)组、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YTⅡ)组、bFGF组和空白血清(KX)组;72h后观察比较YTⅡ及各含药... 目的;探讨养心通脉有效成分部位方(YTⅡ)促进血管新生,治疗心肌缺血的机理。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含药血清,鸡胚随机分为养心通脉方(YTⅠ)组、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YTⅡ)组、bFGF组和空白血清(KX)组;72h后观察比较YTⅡ及各含药血清对各组CAM模型鸡胚存活情况、CAM标本形态、CAM血管数量的影响。结果:加药72h后,各药物组与空白血清组比较皆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血管新生数呈bFGF组>YTⅡ组>YTⅠ组>KX组趋势。结论:YTⅡ与YTⅠ、bFGF一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且YTⅡ作用与bF-GF作用相当,明显优于YT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YTⅡ) 血管生成 鸡胚绒毛尿囊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对BMSCs移植心血瘀阻证心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夏 郑景辉 +4 位作者 李勇华 袁肇凯 孙贵香 简维雄 黄献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部位方(Active Principle Region of Yangxing Tongmai Formula,apr-YTF)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m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心血瘀阻证心肌后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冠脉结扎法"...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部位方(Active Principle Region of Yangxing Tongmai Formula,apr-YTF)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m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心血瘀阻证心肌后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冠脉结扎法"结合血流变学改变建立大鼠心血瘀阻证模型。然后将大鼠分为(apr-YTF)+BMSCs组、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BMSCs组、NS+BMSCs组、NS+DMEM组。原代培养大鼠BMSCs,体外溴氮胞苷(5-bromouracil Deoxyriboside Brdu)标记后注射至大鼠心肌,采用双染法观察心肌组织中心肌结蛋白Desmin-Brdu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 MHC)-Brdu的表达。结果:apr-YTF干预BMSCs移植心血瘀阻证心肌28 d后经心肌结蛋白Desmin-Brdu抗体染色后,NS+DMEM组梗死边缘未见双染表达,在NS+BMSCs组、(rh G-CSF)+BMSCs和(apr-YTF)+BMSCs组均可有猩红色Brdu抗体和棕色Desmin蛋白的同时表达,其中(rh G-CSF)+BMSCs和(apr-YTF)+BMSCs组阳性细胞计数高于NS+BMSCs组(P<0.05);(rh G-CSF)+BMSCs组和(apr-YTF)+BMSCs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r-YTF能促使移植于心血瘀阻证心肌环境后BMSCs向心肌细胞的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梗死/中医药疗法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特征研究的若干思考
18
作者 王丽萍 郑景辉 +1 位作者 简维雄 袁肇凯(指导)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5期995-997,共3页
血瘀证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研究血瘀证是否为具有遗传特征的"多基因证",血瘀证存在着哪些遗传易感基因,其位点如何,这些遗传易感基因在血瘀证病人血液处于血栓前高凝状态时的表达如何。本文就这些问题立足证相关基... 血瘀证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研究血瘀证是否为具有遗传特征的"多基因证",血瘀证存在着哪些遗传易感基因,其位点如何,这些遗传易感基因在血瘀证病人血液处于血栓前高凝状态时的表达如何。本文就这些问题立足证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以冠心病血瘀证为切入点运用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从医学遗传学角度对血瘀证的证候本质提出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瘀证 遗传流行病学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中汤治疗胃溃疡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小娟 曾梅艳 +5 位作者 宋厚盼 陈新怡 何卫波 蔡雄 喻嵘 彭清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6-527,共12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理中汤(LZT)治疗胃溃疡(GU)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LZT的所有成分数据,筛选并预测其入血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疾病数据库检索与GU发病相...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理中汤(LZT)治疗胃溃疡(GU)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LZT的所有成分数据,筛选并预测其入血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疾病数据库检索与GU发病相关的基因,构建LZT成分靶点与GU疾病靶点的交互网络,获得LZT治疗胃溃疡的特征性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对特征性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利用Cytohubba筛选出LZT治疗胃溃疡的关键靶点。结果在TCMSP中共检索出LZT的化学成分629个,根据ADME参数筛选获得入血的活性成分100个,预测靶点208个;通过疾病靶点数据库共检索到与GU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靶点486个;运用Cytoscape筛选出LZT治疗GU的直接或间接靶点231个;GO和KEGG结果显示LZT可能通过调控Erb、JAK-STAT、FoxO、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发挥治疗效应,其作用的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ERBB2、STAT3和TP53等。结论LZT治疗GU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和多靶点的特点,其治疗GU的分子网络机制主要与调控JAK-STAT、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和EGF、AKT1、STAT3等关键靶点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LZT临床应用于GU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中汤 胃溃疡 分子机制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利钠肽在心衰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余怡嫔 谭朵廷 +5 位作者 杨柳 钟俐芹 盛丹 黄汝佳 胡志希 梁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s,NPs)的发现已有30年历史,其中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临床应用对心血管疾病诊治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 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s,NPs)的发现已有30年历史,其中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临床应用对心血管疾病诊治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对心衰的综合价值最高。BNP具备强大的心血管保护效应,但心衰后BNP水平大幅升高,却没展现出相应的活性,被称为“利钠肽悖论”。近几年,随着质谱、核磁共振技术的运用,逐渐从代谢途径和检测技术上解开了“利钠肽悖论”这一谜题:外周循环中存在多种不同生物活性的BNP亚型且心衰后的BNP代谢与生理状态下不同。所以,纵然检测到心衰后BNP大幅升高,但本质上是由于传统检测技术的瓶颈,使各类BNP亚型与检测试剂交叉反应,活性成分被高估而造成假阳性。因此,要加强对BNP在病理生理等不同情况下的认识,还要借助生物化学手段建立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来识别BNP_(1-32)、BNP_(1-30)、BNP_(3-32)及B型利钠肽原(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等特殊形式。从而有助于探索心衰更深层次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可协助临床对心衰的诊断及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利钠肽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B型利钠肽原 心力衰竭 利钠肽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